军功爵制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52.57 KB
- 文档页数:11
军功爵制介绍军功爵制介绍简述1、军功爵制是在战国秦朝至汉初流行的一种选官授爵制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军功爵制萌芽于春秋,确立于战国,在秦及汉中期以前的政治舞台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自西汉中期以后,军功爵制渐趋轻滥,到东汉以后趋于衰亡。
魏国变法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实际上已经具有了军功爵制的性质。
吴起在楚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禄秩”,然后用所收减的爵禄”以奉选练之士”,也具有军功爵制的特点。
秦国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最典型的国家,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军爵制得到全面高效的贯彻实行,对秦统一六国提供武力保障。
在秦统一之后,军功爵制进一步发展最终成为了一套完备的二十级军功爵制。
2、为了贯彻执行军功爵制,秦朝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机制。
在中央由太尉管军功爵的工作;在地方郡县由县丞、县尉颁赐得爵者应得的食邑、土地和其他奖赏,获得爵位的人都能在最短时间内享受到应得的特权和优待。
在各级军队中建立了劳、论、赐三维一体的评功赐爵程序,形成了不问出身、赏罚并行的原则。
秦的军功爵制的核心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这就是说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最必要条件。
其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这是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他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凭血缘关系,即“属籍”,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
秦国施行的军功爵制,在赏赐爵秩的原则上还有较严格的限制。
原则一,是“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
秦法是:凡战士能斩得敌人一颗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及与之相应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
斩杀的敌人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
如果能斩敌人首级五颗,还可以役使隶臣五家。
总之,军功的大小决定着将士“尊卑爵秩等级”的高低。
原则二,是爵位高者赏赐重,爵位低者赏赐轻,对士兵的奖赏低于军官。
依秦制,划分爵位为二十级,从一级公士到二十级彻侯。
大秦军功授爵制度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在统一战争中,横扫六国。
秦军战斗力主要来源秦国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据有秦国特色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
在鼓励秦军士气,提高战斗力上发挥了其作用。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候、20:彻候。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是在商鞅变法中,商鞅设立的。
目的在于提高秦军战斗力。
为奖励军功,商鞅规定,凡行伍中人,不论出身门第。
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接受赏赐.即便是秦国的宗室也是这样。
宗室未立军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拥有爵位。
禁止私斗,商鞅认为,在战场上,士兵为国家而战。
奋勇杀敌,是应当的。
乡里打斗。
为私而斗。
于国无力。
禁止私斗,违反规定者将受到十分严厉的处罚。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作用秦国鼓励军功的具体制度。
使秦军作战能力大为提高。
建立了一支所向无敌,横行天下的虎狼之师.作为荣誉,军功爵位基本具备现代军衔的特点,[秦军中。
国尉,上将军,将军,陴将军,都尉,郎中,军侯,是军官职务名称]1、授予标准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 、田一顷。
宅一处和仆人一个。
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证据是敌人的人头[首级]。
就是说在战后,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
作用证据。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甲士’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释放。
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杀敌人五个‘甲士’可拥有五户人的仆人。
打一次胜仗,小官升一级。
大官升三级。
2、惩处主要是贬值,夺禄,降职。
表现不好的,还有失职行为的官吏。
国家降低其爵位。
消减部分,[所有]俸禄。
降低职务。
秦国刑法严苛。
实行轻罪重罚.方法很多。
军功爵制概念
所谓军功爵制,是指因军功而授予爵位、田地和住宅、美食城、封国的爵制。
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建立于战国时期,在秦汉时期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这一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从没落的奴隶主手中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斗争的产物。
春秋时期,齐国、晋国、秦国、楚国、宋朝等国都出现了封爵制度,这是封爵制度的雏形。
齐国田宅爵禄是君主为臣下和士兵的工作而给予他们的土地、房屋和爵位。
战国时期,各国普遍建立了授予军功的制度,秦最为完备。
商鞅颁布了那些有军事功绩的人,每一个都受到了率尊;那些为私生活而战的人,按其严重程度受到惩罚,建立了一种新的封建等级制度,其中明朝的等级低于明朝,名田臣妾的衣着也低于他们的家庭。
它确立了努力者为富,多行者为尊的原则,也确定了宗室除非有军事功德,否则不应被视为从法。
在军事荣誉制度下,人们的政治地位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军事功绩。
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机构来管理、评价和奖励军事奖励。
在中央政府中,有秋微和上尉主管兵役的长官;在各级武装部队中,已经建立了一套评价功绩和授予荣誉的程序。
秦朝的军功制度是一项具有现实政治和经济价值和意义的制度。
汉承秦制,王朝建立时,军功爵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稍有变化,军功荣誉不仅受制于军功,还受到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影响。
西汉中后期,没有现实。
东汉以后衰落了。
商鞅变法中的考核制度
商鞅变法中的考核制度主要是军功爵制。
军功爵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军功爵制共分二十级,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斩敌首一级者可获爵一级。
2. 宗室贵族无军功者,不得授予爵位和俸禄。
3. 有军功者,可以得到田地和住宅的封赏。
4. 军功爵制还规定了刑罚的加减,爵位高的人可以减免刑罚,而爵位低的人则要加重处罚。
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是一种以军功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它打破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为秦国选拔了大批的军事人才,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
同时,军功爵制也提高了秦国人民的尚武精神,促进了秦国的社会发展。
军功爵制的实施,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这一制度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在秦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后世的中国历史中也一直被沿用和发展。
战国秦朝选官制度
一、军功爵制度
在战国时期,秦国实行了军功爵制度,即按照军功大小来授予官职和爵位。
这种制度
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奖励军功,激励士兵在战争中奋勇杀敌。
军功爵制度的基本原则
是“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即有军功的人可以升官发财,无军功的人则要让出
职位。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世袭制,使得有才能的人能够有机会得到提
拔和重用。
二、推举制
在秦朝时期,推举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推举制是指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人才,经过考核后,被推荐的人可以获得官职和爵位。
这种制度的出现,使得地方官员
在选拔人才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同时也扩大了选拔范围,让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机
会得到重用。
三、官吏考试
在秦朝时期,官吏考试成为选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吏考试主要是对官员进行考
核和选拔,通过考试成绩来决定官员的升迁和去留。
这种制度的出现,使得官员的选
拔更加公正、透明,同时也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战国秦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世袭制,让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
得到提拔和重用。
同时,推举制和官吏考试等制度的出现,也使得选官制度更加公正、透明和有效。
这些制度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选官制度
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秦国的军功爵制一、军功爵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军功爵制就是以战功而赏赐爵位的制度。
关于爵位制,《礼记·王制》云:“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爵位制。
而最早的军功爵制是爵位制诞生后的产物,其萌芽在春秋时期。
春秋以前,实行宗族分封制,有爵即有土,有土即有民。
其封赏依据是宗族血缘关系的远近。
降至春秋,宗族政治瓦解,各国都逐步改变传统的封赏制度,采用以军功、事功为依据的新的赐爵制,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血缘关系开始瓦解,封赏制度得到执行。
《左传》成公十三年,晋伐秦,“战于麻隧,秦师败绩,获秦成差及不更女父”。
杜注:“不更,秦爵。
”襄公十一年,有“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的记载,不更、庶长都是战国时秦国军功爵的名称,春秋时之不更、庶长和商鞅变法后的不更、庶长虽有不同,但视之为后世军功爵制的萌芽是可以的。
在春秋时期各国中,新的爵赏制度比较完备的是晋国,晋国“作爰田”和“作州兵”并举,实际上带有某些军功赏田的性质。
晋文公流亡归国之后,“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①。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晋文公于被庐,作三军,又“作执秩以正其官”,杜预注云“执秩,主爵秩之官”,即专门负责爵位赏赐之官,而以军队为主要管理对象。
这说明当时晋国之军功爵制已经系统化了,才有此必要。
②《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云:“齐庄公为勇爵”,其意为齐庄公设置勇士爵位,即在战场上表现勇敢者就可得到爵位。
《左传》哀公二年记载:晋大夫赵简子在铁之战誓师辞中指出:“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意为在战场上不同阶层的人立有军功,均可得到相应的赏赐。
大夫、士可因军功而跻身仕途,人臣隶圉可因军功而免除奴隶身份。
随着战国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战争愈来愈激烈,各国之间为扩展领土而进行频繁的兼并战争,使得各国统治者不得不进行比春秋时期更为深入的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废除奴隶制下的“世卿世禄”制度,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在军事上的表现就是军功爵制,既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又可以培养一批军功地主,改变社会阶级构成,这些新兴的军功地主,具有开拓精神,勇于改革旧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力量。
汉代军功爵制度
汉代军功爵制度是指汉朝时期对军功者进行奖励的制度。
根据汉代史书的记载,汉代的军功爵制度相对较为丰富,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爵位晋升:根据军功的大小和重要性,军功者可以晋升
爵位。
汉代的爵位分为九等,从上到下分别是:亭侯、关
内侯、关外侯、列侯、亭长、关内亭长、关外亭长、列侯
亭长、列侯关内亭长。
爵位的晋升不仅能提升个人的社会
地位,还能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
2. 封地赐邑:军功者还可以获得封地赐邑,作为其军功的
奖励。
封地赐邑是指皇帝将一定的土地赐予军功者,使其
成为封地的领主,享有相应的土地收益和统治权。
3. 赐物赏金:军功者还可以得到赐物赏金作为奖励。
赐物
可以是贵重的物品,如金银珠宝、丝绸等,也可以是土地、房产等。
赏金则是指皇帝赐予的一定数量的货币,作为对
军功者的奖励。
4. 赐号赐姓:在军功显赫的情况下,军功者还可以被赐予
特殊的号和姓。
这种赐号赐姓的方式是皇帝对军功者的特
殊嘉奖,使其在名字上得到特殊的标识和尊崇。
总的来说,汉代军功爵制度是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通过
爵位晋升、封地赐邑、赐物赏金和赐号赐姓等方式来奖励
军功者,既能提高其社会地位,又能给予经济和政治上的
实质性利益。
这种制度不仅激励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也有助于维护汉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稳定。
军功授爵制名词解释
军功授爵制是指国家通过授予爵位的方式,以表彰军人在战争、保卫国家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和功绩。
以下是相关名词的解释:
1. 爵位:指国家授予的特殊荣誉和尊号,通常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等。
2. 军功:指军人在战争、保卫国家等方面表现出的卓越贡献和功绩,例如勇敢作战、指挥战斗、保卫边疆等等。
3. 授爵:指国家授予爵位荣誉的行为,通常由国家元首或贵族院(议会)颁发。
4. 贵族院:指负责管理国家贵族体系和爵位授予的机构,通常由贵族或政府官员组成。
5. 叙爵仪式:指爵位授予后举行的庄严仪式,通常包括爵位授勋、封爵仪式、颁发证书、宣布讲话等等。
6. 爵位继承:指爵位通常是世袭的,即由爵位获得者的儿子或亲属继承,以保持贵族阶层的稳定。
- 1 -。
军功爵制与秦社会军功爵制与秦社会徐卫民一、军功爵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军功爵制就是以战功而赏赐爵位的制度。
关于爵位制,《礼记·王制》云:“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爵位制。
而最早的军功爵制是爵位制诞生后的产物,其萌芽在春秋时期。
春秋以前,实行宗族分封制,有爵即有土,有土即有民。
其封赏依据是宗族血缘关系的远近。
降至春秋,宗族政治瓦解,各国都逐步改变传统的封赏制度,采用以军功、事功为依据的新的赐爵制,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血缘关系开始瓦解,封赏制度得到执行。
《左传》成公十三年,晋伐秦,“战于麻隧,秦师败绩,获秦成差及不更女父”。
杜注:“不更,秦爵。
”襄公十一年,有“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的记载,不更、庶长都是战国时秦国军功爵的名称,春秋时之不更、庶长和商鞅变法后的不更、庶长虽有不同,但视之为后世军功爵制的萌芽是可以的。
在春秋时期各国中,新的爵赏制度比较完备的是晋国,晋国“作爰田”和“作州兵”并举,实际上带有某些军功赏田的性质。
晋文公流亡归国之后,“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晋文公于被庐,作三军,又“作执秩以正其官”,杜预注云“执秩,主爵秩之官”,即专门负责爵位赏赐之官,而以军队为主要管理对象。
这说明当时晋国之军功爵制已经系统化了,才有此必要。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云:“齐庄公为勇爵”,其意为齐庄公设置勇士爵位,即在战场上表现勇敢者就可得到爵位。
军功爵制
军功爵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激励将士奋勇杀敌,按战功大小授予官职和爵位的制度。
军功爵制,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旨在奖励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
它不仅是一种荣誉象征,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体现。
在秦汉时期,军功爵制发展到了巅峰,形成了系统的“二十级爵”,每一级别都有着相应的权益和赏赐,这极大地激励了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
在古代中国,战争不仅是国家之间的斗争,更是对个人勇气和智慧的考验。
军功爵制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为那些在战争中英勇杀敌、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士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价值和追求荣誉的平台。
通过军功爵制,许多原本默默无闻的士兵得以崭露头角,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除了对个人的激励,军功爵制在国家层面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批忠诚、勇敢、有才能的将士,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同时,军功爵制也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许多出身贫寒的将士得以通过军功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军功爵制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但其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一种独特的奖励制度,军功爵制不仅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为
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军功爵制介绍简述1、军功爵制是在战国秦朝至汉初流行的一种选官授爵制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军功爵制萌芽于春秋,确立于战国,在秦及汉中期以前的政治舞台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自西汉中期以后,军功爵制渐趋轻滥,到东汉以后趋于衰亡。
魏国变法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实际上已经具有了军功爵制的性质。
吴起在楚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禄秩”,然后用所收减的爵禄”以奉选练之士”,也具有军功爵制的特点。
秦国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最典型的国家,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军爵制得到全面高效的贯彻实行,对秦统一六国提供武力保障。
在秦统一之后,军功爵制进一步发展最终成为了一套完备的二十级军功爵制。
2、为了贯彻执行军功爵制,秦朝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机制。
在中央由太尉管军功爵的工作;在地方郡县由县丞、县尉颁赐得爵者应得的食邑、土地和其他奖赏,获得爵位的人都能在最短时间内享受到应得的特权和优待。
在各级军队中建立了劳、论、赐三维一体的评功赐爵程序,形成了不问出身、赏罚并行的原则。
秦的军功爵制的核心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这就是说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最必要条件。
其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这是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他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凭血缘关系,即“属籍”,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
秦国施行的军功爵制,在赏赐爵秩的原则上还有较严格的限制。
原则一,是“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
秦法是:凡战士能斩得敌人一颗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及与之相应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
斩杀的敌人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
如果能斩敌人首级五颗,还可以役使隶臣五家。
总之,军功的大小决定着将士“尊卑爵秩等级”的高低。
原则二,是爵位高者赏赐重,爵位低者赏赐轻,对士兵的奖赏低于军官。
依秦制,划分爵位为二十级,从一级公士到二十级彻侯。
军队在攻城围邑时如能斩杀敌人八千以上,野战时如能斩杀敌人二千以上,就是全功。
凡立全功的部队,就对全军进行赏赐,而赏格依五大夫(九级)为分界,划分为两类,对五大夫以上的高爵赏赐重,在正常的官爵升迁之外还有“赐邑”、“赐税”、“税邑”等。
而对五大夫以下的低爵,则只赏赐官爵一级,或者最多加赐几千钱、几个奴隶而已,没有“赐税”、“赐邑”、“税邑”等重赏。
原则三,是赏罚并行,立功有赏,无功者罚,赏罚分明。
秦国军队以伍为基本战斗单位,一伍之中如有一人战死,其余四人即获罪;如有二、三人战死,其他人的罪名更重。
将功折罪的唯一方法是杀敌:一人战死,须杀敌一人。
二人战死,须杀敌二人。
所以秦军战士要想得到“斩一首爵一级”的奖赏,必须是在斩杀敌人的数量中扣除了己方死亡人数后,方能获得。
这样一来,士兵要想获爵位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相差无几,又是近身肉搏战,想要在战斗中只斩杀敌人而自己不受损失,几乎是不可能的。
3、评价(1)积极方面①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军事上保证了秦国的军队实力,为秦统一六国提供武力保障。
②军功爵制是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下,当社会发展的产物。
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是封建制度下,俸禄制取代世禄制的产物。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官员等级评定建立在其客观贡献的基础上。
③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凝聚了祖先的智慧,激励着人们建功立业,其中的尚武精神和公平理念是我们值得继承的一大笔精神财富。
(2)消极方面①军功爵制度也有阶级局限,普通士兵是得不到公乘以上的高爵的。
②军功爵制一味追求杀敌建功,有时会造成杀良冒功、抢夺首级、军纪败坏的情况出现;加上什伍连坐制度,刑法严苛,导致失爵容易,结果导致大量负罪负债的士兵出现。
③军功爵制的崇尚到了极端容易埋下暴政的种子。
尤其是当统一国家建立后,经过连年战乱,穷兵黩武、武人横行,军功爵制阻碍着国家走向文治和安定。
把全国军民都纳入了战争的轨道,并从制度上吸引了每个人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量。
这种制度之所以有力,关键在于其内部由国家操控不断财产分割的本质,爵位的实利落到实处,土地、赋税、徭役分配以及个人身份荣耀都有体现。
不过秦统一天下之后,其积极意义就不如从前了。
强化武夫当政的制度,对于要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是有十分的必要的。
但在统一之后,社会基本安定,就需要有善于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人才了。
这时还是照办过去的办法,只重视武力,从军人中选官,按军功定级。
使大量能怔惯战的军人担任各级官吏。
只会激化社会矛盾,秦代残暴害民的名声与此是有很大关系的。
特点:战场上军功一录于村社首领名下,普通士兵无论在战争中立下多大功劳都被看作是因村社土地关系而产生的义务,军功不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
打破了世代为官的局面,可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爵位,充分调动了士兵作战积极性,强化了部队的战斗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封建地主的力量。
背景:在春秋以前列国普遍存在"世卿世禄"制度。
国家在选拔人才,包括军事将领时,实行"亲亲尊尊"路线,主要在奴隶主贵族中选取。
平日村社各级首领,战时也就是各级军官。
战国时列国推行的变法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特权。
而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就为新的军功爵制出台准备了社会条件。
新的军功爵制是以国家授田及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制度,它不同于旧的份地制。
旧制度以"份地"的形式来酬答服兵役者;新制度以"爵禄"的形式来酬答服兵役者。
因而"爵禄"制较之"份地"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能激起广大官兵对爵禄、田宅和税邑、隶臣等物质利益的巨大贪欲,从而起到增强军队战斗力的作用。
事实上,由于军功爵制的实行,列国也都程度不同地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魏国实行军功爵制最早,所以战国初魏国以武力称雄一时;楚国自吴起变法,实行军功爵制以后,数年之间便"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国势大张。
秦国的军功爵制最完善、最合理,所以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最强。
秦国二十级军功爵制小考一、军功爵位名称的考证军爵制从春秋时期出现开始,到了战国时代各国都已基本推行军功爵制。
军功爵制相比于五等爵制的进步意义不言而喻。
从战国时代各国推行军功爵制的情形看,秦国的军功爵制最完备,且因汉承秦制被保存下来,这就是大家熟知的二十级军功授爵制。
军功爵制各书的记载不同,七种书籍记载列表如下。
《商君书•境内》共十七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客卿、正卿、大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良造《秦会要订补》共二十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公大夫、官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车庶长、关内侯、彻侯《史记•集释》共二十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公大夫、官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汉书•百官公卿表》共二十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汉旧仪》共二十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侯、列侯《后汉书•百官志》共二十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刘劭爵制》共二十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列侯《北堂书钞》共二十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公大夫、官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通典•职官》共二十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以上七种文献所载秦二十几军功爵制的名称顺序基本相同,但也小有出入。
第一,官大夫、公大夫的顺序不同。
《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通典•职官》《汉旧仪》四种文献均记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
《秦会要订补》《史记•集解》《北堂书钞》(注引《傅子》)所记则与前者相反,六级为公大夫,七级官大夫。
这两种说法要想判断很难,不过从公认的记载军功爵制最原始的资料《商君书•境内》来看,应是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为对。
第二,《秦会要订补》中十八级大庶长的称呼与其他史籍不同,个人以为可能是从十七级驷车庶长沿用了一个”车”字。
第三,十九级关内侯《汉旧仪》只叫”侯”,与其他书籍所载不同。
个人猜测可能是印刷漏了。
另外还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十六级大上造在《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及一些出土文物铭文均载为”大良造”,例如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昭襄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赵”。
《史记•商君列传》《索引》谓大良造”即大上造也,秦第十六爵名也,今云良者,或后变其名耳。
”《资治通鉴》周赧王二十六年注:”大良造即大上造之良者,大上造秦十六爵”按出土文物来说有”大良造商鞅量”“大良造商鞅戈”“大良造鞅镦”等。
同时,《商君书•境内》中也只有大良造无大上造,个人认为,这可以说明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时期,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只有大良造没有大上造。
大上造可能是秦统一后或者是汉代改的爵称。
另一种情况是还有一个”伦侯”爵称的说法,上述七种史册均无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台刻石的题名中有”列侯武成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
”琅琊台刻石题名说明,列侯、伦侯的地位高于丞相,所以题名在前,但在二十级军功爵位中只有列侯,没有伦侯。
《史记•索隐》解释说:”爵卑于列侯,无封邑者。
伦,类也,亦列侯之类。
”这个解释是比较扯的,既然”爵卑于列侯”又怎么会”亦列侯之类”呢?个人觉得,如果依照《索隐》中”无封邑者”的说法,那就与关内侯”无国邑”的地位相同,那伦侯就可能是关内侯在秦代的说法。
二、军功爵位制度的形成过程《秦会要订补》的作者根据《左传》《墨子》等书中提到过”不更”“五大夫”等爵名,等处结论说:”据此,则秦爵二十级,有承之前朝者,亦有袭用山东诸侯旧名,至商鞅佐孝公始为定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