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12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2.10 KB
- 文档页数:6
2024吉林省中考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亲爱的同学们,请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完成题目和任务中体悟文化的内涵,让文化的清泉润泽思想的田园,让文化的灯火指引人生的方向。
一、积累与运用(15分)念母校之恩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8分)在人的一生中,中学阶段正是求知欲最旺盛、记忆力最好、想象力最丰富,对一切都充满幻想的时期。
许多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 (1) 的人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光,之所以会常常心存感念,,,。
学校除了给学生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一种求知的方法、路径,是打开认知世界、观察社会的窗户,或者说是一个tiào (2) 望世界的平台。
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而是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
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熏陶过、历练过,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会迷失自己。
1、根据语境,给语段(1)处填写拼音,(2)处填写汉字。
(2分)(1)出类拔萃() (2)tiào()望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A. 对一切都充满幻想的时期。
B. 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一种求知的方法、路径。
C. 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
D. 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熏陶过、历练过。
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①他们的精神气质是在那时形成的②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理想是从那时起步的③他们的知识基础是在那时奠定的A. ②①③B. ③①②C. ②③①D. ①②③4、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而是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
A.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B.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个帅哥帅哥的 ffff文言文阅读优选试题四一.阅读下边文言文,达成题。
(14 分)【甲】治水之法,既不行执一,泥于掌故,亦不行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来往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何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尔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钱泳《治水必躬亲》)【乙】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介绍景。
景陈其利害,帝善之。
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海口千余里。
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①,破砥绩②,直截沟涧,防遏冲要③,疏决壅积④,无复溃漏之患。
景虽节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
(选自《后汉书·王景传》,有修改)【注】①阜:土山。
②砥绩:水中沙石。
③防遏冲要:在要害处筑起堤坝。
④壅积:堵塞聚集。
1.写出以下加点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4 分)(1)非相度不得其情情:( 2)必得躬历山川躬:(3)景陈其利害陈:( 4)然犹以百亿计计:2.以下文言句子朗诵停留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非咨询/不穷其致B. 来往于/荒村野水之间C.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D.无复/溃漏之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
( 4 分)(1)亦不行妄意轻信人言。
(2)必如是尔后事可举也。
4. 依据甲乙两段文字内容,达成下表。
( 4 分)人物做法人物形象海瑞冒雨冲风,来往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B.王景 A.勤政、节省二.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以下各题。
初, 霍氏豪侈 , 茂陵徐生曰 :" 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 , 不逊必侮上。
侮上者 , 逆道也 , 在人之右 , 众必害①之。
霍氏秉权日久 , 害之者多矣。
天下害之 , 而又行以逆道 , 不亡何待 !" 乃上疏言 :" 霍氏泰盛 , 陛下即爱厚之 , 宜以时克制 , 无使至亡。
个帅哥帅哥的 ffff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十二一.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
有一偷亦善击刺,常歧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存亡。
”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 ,适值偷在市喝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
观者如堵墙。
久之,各未能进。
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 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存亡乎?”偷曰:“诺。
”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说明】①濠州定远县:地名, 今属安徽。
②弓手:又称弓兵, 宋朝地方治安军之一。
③村步:村埠头。
步,通“埠”,码头。
④尉:指县尉,保持本县治安。
1.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解说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善 ( 善于、善于 ) 用矛B.一举而毙(杀死)C.适值(恰好)偷在市喝酒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2.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皆服其能空匮其身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罔不因势象形C.遂曳矛而斗遂许先帝以驱驰D.见必与之决存亡时人莫之许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边文言句子的意思。
(2分)汝敢与我尉马前决存亡乎?4.依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弓手在与小偷决战中取胜的原由。
(2分)二、阅读《黔之驴》一文,达成6— 10 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认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改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认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来往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下边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同样?( 2 分)A蔽林间窥之C稍近益狎铺天盖地得益匪浅B驴不胜怒 'D计之曰乐不行支数不胜数【答】 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
(2 分)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技止此耳”一句中的“此”详细指代什么内容?( 2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选文以生动简短的语言描绘了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动作和心理,请选择一处作简要剖析。
吉林省吉林市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9新人教版(2)一、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指出与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A.弄虚作假B.假人假义C.假戏真唱D.假公济私(2)走送之A.飞沙走石B.走南闯北C.走马观花D.走投无路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2)不敢出一言以复翻译:3.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填空(2分)选文从借书抄录之劳, ①, 百里投师之艰;②四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苦。
二、阅读甲、乙两个文言文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15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文言文阅读精选试题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
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予始四望惨淡予: (2)泫然不能自已也已:2.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语段加以概括.(1)风渐劲时: (2)猛风大起时:3。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的景象。
二.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3) 惧其不已也已:(4)无陇断焉断: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甚矣,汝之不惠!(2) 何苦而不平?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1)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2)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3)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 (4)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4。
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个帅哥帅哥的 ffff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十五一、(四)不多,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
(1)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喊“火起”,天起大喊,妇亦起大喊。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喊,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2)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强抢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可以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可以名其一处也。
于是来宾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4 分)1. 、解说画线加粗词的意思。
( 6 分)虽: ___________指 :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奋: __________股:走: _____________2. 、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之”意义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 学而时习之 B 蜀之鄙有二僧C.志士不饮盗泉之水D.于厅事之东北角3.、翻译文中画线句。
( 4 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第 2 段采纳正面描绘与侧面描绘相联合的手法。
请找出第二段中属于侧面描绘的一句。
在文顶用波涛线标出。
( 2 分)二、阅读下边文言文,达成8~10 题。
戴震难师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慧蕴蓄者久矣。
就傅念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代人。
” “周代、宋代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十一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题。
(15分)【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环滁皆山也环:▲(2)林壑尤美尤:▲(3)山行六七里山:▲(4)饮少辄醉辄:▲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4分)(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乙】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
韩侂胄②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③。
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
”侂胄恚,改命他人。
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④之日也。
侂胄专僭⑤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⑥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
忽族子⑦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
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⑧,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诗人,力主抗金。
②韩侂(tuō)胄:南宋大臣。
③掖(yè)垣:泛指高官。
④柄国:掌管国家。
⑤僭(jiàn):超越本分。
⑥邸:此指官府。
⑦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
⑧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3.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卧家十五年”一句省略了主语“杨万里”。
B.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停顿可标注为“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C.“谋危社稷”中的“社稷”可解释为“国家”。
D.“又书十四言别妻子”意为“又写下了十四句话告别妻子”。
4.乙文主要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4分)▲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文言文阅读精选试题二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悉如外人:②便要还家:③选贤与能:④不独子其子: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男有分,女有归。
3.根据甲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1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4.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
”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2分)5.甲、乙两文都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仔细阅读后试比较异同。
(可以从内容和写法上等方面思考)(4分)二.阅读文言文,完成题。
(共11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翻译下列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021年吉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虎丘小记李流芳虎丘①,中秋游者尤盛。
士女倾城而往,笙②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
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杪⑤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⑥舍侄偕访仲和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⑦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
”真知言哉!【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笙:一种乐器。
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
矶,水边突出的大石。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杪(miǎo):树枝的细梢。
⑥无际:人名。
句中的“仲和”,亦人名。
⑦趺(fū)坐:盘腿端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矶②相与..趺坐石台③真知.言哉(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士女倾城而.往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B.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C.然终不若.山空人静若.有作好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D.以静意对之.何陋之.有(《陋室铭》)(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
(4)作者分别在“秋夜”“今年春中”“初十日”三次夜游虎丘,哪一次感受最好?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2.阅读《孙权劝学》,回答下列各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23-2024学年吉林松原人教版中考专题语文中考复习1.综合读写第1题.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huì。
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
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泥?甚至那句恨不能人人皆知的中国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也让我们在敬仰之余不知所措。
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而不可即,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画线的字注音。
自惭形huì()积攒()宽宥()(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写法是。
(3)文中广袤一词中袤的意思是。
(4)将文中画线句子改成双重否定句。
【答案】'(1)秽', 'zǎn', 'yòu(2)云泥', '云霓(3)指南北的距离'(4)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而不可即,不得不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解答】(1)自惭形huì应写作自惭形秽,积攒的攒应读作zǎn,宽宥的宥应读作yòu。
(2)云霓:虹或借指高空。
云泥:比喻两物相去甚远,差异很大。
结合文章语境可知,此处应用云霓。
(3)广袤:有广阔的意思,一般用来形容大地、天空,也可形容辽阔的草原、湖泊等。
从东到西的长度叫广,从南到北的长度叫袤。
(4)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即表示肯定的意思。
由此可以改为: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而不可即,不得不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第2题.综合性学习。
为响应全民阅读的号召,打造学习型社会,学校计划开展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题活动。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氛围,动员师生积极参与,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0字以内。
)(2)为丰富本次主题活动,请你设计两种有关的活动形式。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十二一.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
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
”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
观者如堵墙。
久之,各未能进。
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
”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
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
③村步:村埠头。
步,通“埠”,码头。
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善(善于、擅长)用矛B.一举而毙(杀死)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皆服其能空乏其身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罔不因势象形C.遂曳矛而斗遂许先帝以驱驰D.见必与之决生死时人莫之许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2分)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4.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
(2分)二、阅读《黔之驴》一文,完成6—10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A 蔽林间窥之 C 稍近益狎遮天蔽日受益匪浅B 驴不胜怒' D 计之曰喜不自胜不计其数【答】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技止此耳”一句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内容?(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选文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动作和心理,请选择一处作简要分析。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5..读了全文后,你想给“黔之驴”怎样的忠告昵?(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
(16分)【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夙夜忧叹,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4分)①夙夜忧叹()②恐托付不效()③将军身率益州之众()④诚如是()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②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细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2分)①甲、乙两段文字表现诸葛亮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②在诸葛亮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原文回答)4..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2分)5..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亮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4分)四、阅读文言文《伤仲永》,完成30-34题。
(8分) 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词的意思。
(2分)(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贤于材人远矣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分)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B.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分)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5.、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2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4分)【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
”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
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
③[陛]殿前的台阶。
④[少]通“稍”。
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
⑥(发]打开。
⑦[揕]用刀剑等刺。
⑧[绝]挣断。
⑨(还]通“环”,绕。
⑩[卒]“猝”,突然。
[郎中]宫廷的侍卫。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2分)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翻译下列句子。
(6分)(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使毕使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