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品教育.doc
- 格式:doc
- 大小:45.51 KB
- 文档页数:10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该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一)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梳理字义。
1、自惭形秽(huì):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
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2、襟(jīn)怀:胸襟;胸怀;心胸。
3、广袤(mào):土地的面积。
9 精神的三间小屋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
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读课文。
2.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该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提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细读1—6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
第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
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教学提示】说理文段落之间的关系一般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层层深入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
9、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1.把握作者观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能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论据和使用的论证方法。
3.理清作者严谨的写作思路。
【学习重点】1、把握作者观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能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论据和使用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理清作者严谨的写作思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一:词语过关(1)看拼音写汉字①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zì cán xíng huì()。
②不知累积至哪种guǎng mào(),需如何jī zǎn()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③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kě wàng ér bù kě jí(),便以位卑k uān yòu()了自己。
④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jiān bù róng fà()。
⑤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jīn gē tiě mǎ()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⑥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yóu yì(),那是你的大福气。
⑦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xíng xiāo gǔ l ì()。
⑧无论一生遭受多少kùn è()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
⑨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始于jīng hài()终于沉思。
⑩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rú yǎng()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huī xià()持久的人质。
11 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chōu sī bō jiǎn(),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了解作者对于精神层面的空间的认知。
2.掌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让学生体会自己的精神世界,都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二、教学重点了解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了解作者对个人精神世界的观点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构建个体精神空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Ppt投影展示字谜。
“宝中无玉却有谷”让学生自由思考。
学生发表意见后。
教师公布谜底。
是“容”以容引入课文,展示说文解字中对容的注解:盛也。
从宀、谷。
㝐,古文容从公。
余封切〖注〗臣鉉等曰:屋與谷皆所以盛受也。
导入语:我们的生活需要房屋容纳我们的身体,而我们也经常用虚怀若谷来称赞一个人心胸宽阔。
而在现代社会,我们不仅仅要有一个栖身之所,也要建立一个宽阔的精神寓所来容纳我们的精神。
接下来让我们跟着作家毕淑敏,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搭建我们的精神小屋。
(设计意图:以字谜的方式激趣导入,引导学生理解容这个字的含义,再由容引入房屋的概念,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1. ppt投影,展示作者简介(文学常识了解)2. ppt展示课后字词,让学生读准字音,明确字形。
(本课生字词成语较多,明确字词不仅扫清了阅读障碍,也增强了积累)3. 提出问题: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三间小屋分别容纳了什么?明确:爱与恨、事业、自身(设计意图:初步了解文章三间小屋的含义。
)(三)活动探究1. 下发活动资料,学生分组讨论,发挥想象,完成问题内容。
问题:有六位房客分别住进了这三间主题小屋。
请你根据提供的房客信息,结合课本,发挥想象,描述六位房客的房间布置。
资料:房客a 住宿:爱恨房性格:阳光,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房客b 住宿:爱恨房性格:阴沉,经常抱怨。
房客c 住宿:事业房性格:勤奋工作,精益求精房客d 住宿:事业房性格:一直想换工作,总觉得做什么都不合适。
房客e 住宿:自我房性格:能独立思考,经常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含5篇)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一、概述课文来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第一单元第三课。
课时:一课时学习内容的重要性:《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文中所说精神的三间小屋不需要我们做到“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中所说的那样拥有雄浑的襟怀,也不需要我们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那种度量。
它只需要我们有一颗大心,能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散文在阐明事理时,既有哲理的思辨色彩,又饱含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
2.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间小屋”的内涵,延伸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节课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我主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有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想现状作如下分析:知识基础方面:中二三校生班的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基本还较浮浅,因此要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好,再进行教学。
思想现状: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自主学习策略:让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地自学。
2.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本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和哲理性,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及精神内涵。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精神小屋的构建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理解文章的内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讲授法对于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点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的居所,那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需要一个栖息之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去探寻精神世界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词。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指什么?(三)精读课文,理解内涵1、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1)作者为什么说“第一间小屋中,盛着我们的爱和恨”?(2)引导学生理解爱和恨是两种相反的情感,但都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爱和恨的感受。
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1)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让第二间小屋坚固优雅?(2)组织学生讨论事业对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3、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1)为什么要安放我们自身?(2)引导学生思考在忙碌的生活中如何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四)品味语言,体会哲理1、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和表现力的语句,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例如:“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
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
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让学生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表达了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教案标题: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一概念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思考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和发展。
3. 通过相关活动和讨论,激发学生对于精神追求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张描绘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讨论图片中的元素代表了什么,并与他们分享“精神的三间小屋”概念的背景。
探究活动: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讨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和发展。
鼓励他们思考以下问题:- 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代表什么?- 人类为什么需要精神层面的满足?- 如何实现精神层面的发展和满足?4. 小组展示与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观点和意见,并鼓励他们提出更深入的问题。
应用活动:5.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以个人的方式写下他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和发展的理解和感受。
他们可以选择写成散文、诗歌、绘画等形式。
6. 分享与讨论:学生有机会与同伴分享他们的个人反思作品,并进行互动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总结活动:7.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精神层面的需求和发展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这一主题。
拓展活动(可选):8. 邀请一位专业人士来讲解精神层面的需求和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个人精神层面的满足。
9.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艺术展览或博物馆,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精神层面的理解和体验。
评估方式:- 学生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
- 学生个人反思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 学生在分享与讨论环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教案扩展:这个教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科的要求进行调整和扩展。
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小王子》、《红楼梦》等,以探讨精神层面的主题。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 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关系。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精神小屋”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心灵的栖息地”为话题,引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 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所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指什么?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3. 文本探究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讨论:为什么爱和恨要装在一间小屋?明确:爱和恨是两种相反的情感,但它们都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需要我们正视和接纳。
分析:作者如何阐述爱和恨的关系?明确:作者通过对比,强调爱和恨应该有分寸,不能随意扩大恨,而应该让爱成为心灵的主导。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思考:为什么事业要放在第二间小屋?明确:事业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讨论:如何理解“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句话?明确:这句话强调了事业的选择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来确定,不能盲目跟风或依赖他人。
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探究:为什么要安放我们自身?明确:只有安放好自己,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和独立,不被外界所干扰。
分析:作者如何描述安放自身的重要性?明确:作者通过比喻,将安放自身比作精神的栖息地,强调了它的重要性。
4. 三间小屋的关系讨论:三间小屋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爱和恨是基础,事业是支撑,自身是核心。
只有三间小屋都建设好,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和完善。
5. 品味语言找出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品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例如:“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1.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教学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教法学法】:朗读法,语言揣摩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这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二、明确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4.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三、走近作者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学习本文的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富有哲理和思辨色彩的语言。
2、难点理解精神小屋的构建与个人精神世界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身体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那我们的精神呢?是不是也需要一个栖息之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看看她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构建了怎样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她的作品以关注人生、关爱生命为主题,文风细腻,充满温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所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指的是什么?2、学生朗读后,小组讨论,交流答案。
3、教师明确: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第一间小屋:爱和恨(1)作者为什么说第一间小屋要盛放爱和恨?明确:爱恨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也是精神世界的基础。
心中有爱,才能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心中有恨,才能明辨是非善恶。
(2)如何让第一间小屋坚固优雅?明确:要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心中充满爱;同时,也要学会正确处理恨,不让恨占据太多的心灵空间。
2、第二间小屋:事业(1)作者把事业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明确:作者把事业比作“适合自己的事业,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
这样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事业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和努力。
(2)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明确:要有自我规划和自我反思,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不断尝试和探索。
3、第三间小屋:自身(1)为什么要给自身留一间小屋?明确:我们常常关注外界,却忽略了自己的内心。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教材解读:
课文是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写的一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作者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文章构思新颖独特,多种手法并用,文笔细腻,语言虽朴实,却意蕴深厚。
教学课文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更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思考,作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我们该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独具美学风范的语言,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承载的精神内涵及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教法与写法:
教法:1.要点(提问)归纳法:文章思路明晰,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读中圈画出要点(问题),以此明确作者的主旨。
2.讨论法:文章对“三间小屋”承载的内涵表述生动,颇耐人寻味,教师可组织学生以讨论三间小屋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作者的论述关注自己的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学法:1.自主朗读法:文章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语言朴实而又典雅,表达新颖,宜多读多品味。
2.对比阅读法:把作者所说的“三间小屋”的内涵与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对比起来阅读,思考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文字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资料,了解作者概况,为明确课文主旨作铺垫。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为探究“精神的三间小屋”,带领学生建立自己的精神小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取了目标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和对话教学法。
学生带着目标,在课堂时间内体验自己学习上的喜悦和成就感,并结合自己的体验理解作者的情感,去接受感染,关注自身心灵,陶冶性情,提升境界。
授课时,通过问答、谈话、讨论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参与,发动学生就课文内容,结合自身进行讨论,找到建立自己精神小屋的有效途径。
本文的思想性较强,有些同学因口语表达能力上的制约,没能充分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究其原因,还是讨论和合作交流环节没能充分发挥效能,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