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艳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19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Carry forward and cultivate the national spirit teaching plan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二、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内容标准三4. 6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远大报负同时代和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能力方面:学会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内容。
(三)知识方面:掌握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道理,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从而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自觉落实到实践中去。
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缺乏认识,认识不到民族精神的作用,不知道如何去发扬民族精神。
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培育“四有”新人,才能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
xx同志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在全球化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的深远意义。
帮助学生认识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本课教学内容展开的生活基础和动力。
支撑本课时问题解决的内容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途径的相关知识,学生参加文化建设活动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在民族精神内涵作用理解的基础上的自然延伸。
帮助学生认识如何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落到实处。
帮助学生学会掌握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发扬民族精神的主心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汲取外来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关于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探讨作者:路阳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0期[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要进行政治理论课教育,同时需要不断加强校园各种教育载体的建设,让年轻学子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充分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作者简介]路阳(1969- ),男,河南安阳人,华中科技大学政教系在读博士,安阳工学院党委办公室,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
(湖北武汉430074)[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5-0095-0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的集中反映。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从学校抓起,从青年学生抓起。
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生高昂的中华民族精神是高校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加强政治理论课教育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加强政治理论课教育,发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用,只要坚定地坚持这个文化建设的“主心骨”,才能铸牢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之魂,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二、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正确对待和努力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经过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创造了为世人所惊叹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要加强大学生的历史和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铸造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脊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大岭中学朱峰教学目的:1、以抗日战争胜利61周年为契机,通过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热情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垂陶,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热爱祖国的民族主义精神。
2、通过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形式:分小组活动。
各小组在课前围绕1.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含义)2.民族精神在战争年代及现代建设中的具体表现。
(实例)3.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搜集资料,后讨论总结,然后由小组长在班会上交流。
课前准备:设计主题班会的流程,制作主题班会课件,排练小品。
活动地点:学校电教室班会主持:曹雪莹张雪莹教育内容与过程:1、序曲——《走进新时代》(播放《走进新时代》歌曲,学校领导、老师、学生进场就座)2、主题班会开始。
曹:1(1)班主题班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现在开始张:对学校领导、老师的莅临反指导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3、引入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李:梁小兰,你知道今年是什么61周年纪念吗?:作为一个中国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呢?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啊。
曹:是的,在八年艰苦抗战中,中国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张:让我们回顾一下那段历史吧。
4、利用课件投影以《抗日战争胜利61周年纪念》为主题的图片展(图片展分三部分:一、日军暴行二、奋起抗争三、欢庆胜利)5、图片展结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李: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梁:请同学们围绕下面问题展开讨论1、八年艰苦抗战,取得了最终胜利。
在抗战中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2、你如何理解民族精神的含义?3、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各小组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由组长作代表发言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第三小组:第四小组:第五小组:6、主持人现场个别采访:1.你知道有哪些民族精神?2.你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把民族精神发扬光大?7、主持小结:曹: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为本民族成员所共同具备和追求的民族性格、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民族道德品格和价值准则的总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评课记录
九年级魏春芳
地点:物理实验室
参与人员:政史地教研组
记录人:魏春芳
魏春芳自评:本课要求学生掌握民族精神内涵,时代精神体现,本节课课前用《众人划桨开大船》调节了课前氛围,感染了在座的学生和老师。
开头教者又以《义勇军进行曲》导入新课,在教者的带领下,师生共同唱国歌,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为本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课堂开始部分,学生课堂氛围沉闷,本来要学生集体唱国歌,后来教者站在学生的阵营,与学生一起唱歌,引导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张大口、提高声、振精神。
施海军:这是一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课,语文中的诗句足,历史中的故事多,为这一节课注入新的血液,教者用新颖的形式,将名人名言,历史故事贯穿于这个连线环节,完美而无痕的渗透了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的知识。
李冬梅:思想品德课就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者将这一目标作为情感线索,各个环节中都注意熏陶学生的情感。
导入时的唱国歌,分析民族情感内容的文字图片资料,连线环节中故事再现名言讲解,民族精神的佐证,学校活动再现,全都照应了情感这一目标。
张连杰:这一节课的不足就是各门科目的实况不熟,其中学生列举民族精神体现时,很多思想学生在初中学习中是接触不到的,故不能将掀起课堂高潮。
这也是我们历史老师的不足,没有在分析历史知识时谨记情感熏陶,这样班级管理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高二政治课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后案1.习近平总书记将“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红船精神”一直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一个胜利。
材料反映了“红船精神”()①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②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先进性和时代性③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④产生于社会主义实践,是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英雄的诞生有其时代的特殊性,但英雄身上无私忘我、舍身为国的优秀品质,纵然穿越千载仍历久弥新。
无论何时、何地、何境,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这是因为英雄品质()①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要求②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基础③是激励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力量④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以下最能体现这句话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是()A.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B.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定于一、尚同一、一天下4.某民族地区深入挖掘本地文化遗产资源,传承弘扬民俗活动,丰富其文化内涵,让居民、游客共同加入保护和传承的行列,实现了文化和旅游融合、传承与利用同步、发展同创新并举。
该地的成功说明( )①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时代要求才会焕发出活力②传统文化只有同旅游相结合才能挖掘其时代价值③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④文化遗产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探寻中国人民历磨难而不屈、中华民族经考验而不衰的内在密码,伟大民族精神熠熠生辉。
第一篇:临西县第一中学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学目标:引导同学们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民族精神在新时代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
具有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巨大力量的能力。
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民族精神的能力。
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难点: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民族精神的能力。
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快速掌握本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活动一】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用鲁迅的话引导学生探讨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学生小组内交流回答):“中国的脊梁”就是指体现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奉献自己一切的人们。
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孔子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
但“中国脊梁”并非只有英雄人物,千千万万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都是民族的脊梁:当中华民族遭到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分歧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如洪秀全、孙中山等等;为保卫祖国,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中国的脊梁,如王利伟等;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中国的脊梁;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并搏的工人,是中国的脊梁;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中国的脊梁………。
【教学设计】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冯入月一、教材分析1、本课时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课时的内容。
2、本课主要讲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和分析说明今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2、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辨证思维能力。
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2、难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四、学情分析同学们面对各种文化侵润,很难把握住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因此,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提升青少年的思想素质,都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样对于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故本课的教学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影音资料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结合课本,得出结论。
4、自主学习法:设立一些小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计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2分钟)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冯入月。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了。
上一节课呢,我们通过“一只手”来学习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伸出右手)。
高二政治必修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政治教案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晶。
为此,下面店铺整理了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一、教学设计说明1、指导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属于知识课型,又能渗透责任感和国情教育,因此教学中要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为认识基础,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当今时代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精神。
据此,本课教学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2、整体思路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本课的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为主线,以“分析民族精神内涵和作用,增强青少年责任意识”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质疑解疑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
本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重大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从而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由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本课成为第七课的重点内容。
2、教学对象分析从知识基础来讲,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历史典故、历史事件和名言警句,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从思想方面来说,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各种文化相激荡,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