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11/13
其二,奋发进取、刚健有为,这是自强不息的民 族精神的精神实质。它强调发挥行为主体自 身的能动作用,努力向上,奋发图强。《周易》 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自弃 者,不可与有为也”;唐人李咸用《送人》诗 说:“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史 记· 太史公自序》中载“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这些都透射出奋发进取、愈挫愈奋、刚 健有为的精神。
2016/11/13
名言警句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历史典故
“定于一”、“尚 郑成功收复台湾 同一”、“一天下” “和为贵”、“与 玄奘西行、郑和下 人为善” 西洋
自强不息
“宝剑锋从磨砺出, 愚公移山 梅花香自苦寒来”。 “天行健,君子以 司马迁、孙膑 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进行革命,建 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得以丰富和发展。而改革开放则赋 予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内涵。(课本72页)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 、在新的时代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 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 的内容。 (2)、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承 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正确面对外来文化,要 取精华弃糟粕,结合我国实际,发展先进文化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 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 爱国主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2016/11/13
(1)团结统一的“大一统”情怀
所谓“大一统”情怀,是指历代国人追求、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而反对分裂的爱 国情感,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 神支柱。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出 现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多次起伏跌 宕,既有过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也有过诸 侯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但要求“大一统” 的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
后人之所以推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就是 因为他们结束了群雄割据的“乱世”,实现了国 家的“一统”局面,顺应了时代和民族的要求,有 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历史上的祖逖、岳飞、 陆游、辛弃疾等人之所以成为后人敬仰的爱国 英雄,就因为他们在世之时都力主收复失地,维护 国家的“一统”局面。他们把国家的统一作为 自己毕生的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南宋陆游 临终前曾作《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 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 翁。”此诗充分表达了对失地不能收复,国家未 能“一统”的悲痛心情。 2016/11/13
2016/11/13
公元前十一世纪建立的周王朝,是一个具有中央 集权制雏形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时的人们已 经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观念,这标志着“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各自为政。孔子 主张“拨乱反正”,恢复一统。他称赞管仲的功 绩,说:“霸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 即匡天下于一统,一统于周。《春秋公羊传》中 的:“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则标志着儒家 “大一统”思想的最终形成。秦汉之际,公羊学 派盛行,“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从此便成为中 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积淀。 2016/11/13
(3)我们要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 者,共同谱写民主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篇章。
鲁迅曾说过:“我们 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 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 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 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 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提问: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请用具体 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可以用以下的提示——
有人说:
“为保卫祖 国的安全, 无数远离自 己的父母而 守卫在祖国 边陲的解放 军战士,是 民族的脊梁”
(4)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根本要求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 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它既 是个人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也体现着一个国家 和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精神,构成了 中华民族刚毅的品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从古代的“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到近代 直到当代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奋斗不息 的精神绵延不断、一脉相承。这是中国之所以 能成为历尽沧桑而不倒、屡遭劫难而不灭的 “东方不败”之国的根本原因。
(2)爱好和平: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 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 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和平,为了维护世界 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贡献的精神。 它是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长期 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文化积淀和结晶, 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
2016/11/13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平主义思想。 协和万邦是在《尚书· 尧典》中就提出来的。 在处理民族间关系时,中国人主张以仁政“陶 冶万物,化正天下”(《汉书· 禹贡传》),强调普 遍的人类博爱。对外族要和,表现为信任、尊 重,不轻视,不敌视,使其与华夏族相互融洽,加强 联系,共享太平。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其他民 族的友好往来,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 献,成为举世闻明的礼仪之邦。汉武帝派遣使 者出使西域,唐太宗发展西域交通,郑和七下西 洋,著名的“丝绸之路”等,是中华民族对外和 平交往的历史见证。
2016/11/13
其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这是自强不息的民族 精神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自 古以来就是一个不断革新、创新的过程,它蕴涵 着与时俱进、与时偕行的基本要求。《诗经》 上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汤之盘铭所刻“苟 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畴老人常言》中的 “与日俱新”等都说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 内涵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内容。”革故鼎 新、除旧布新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升华,也是自强 不息精神的核心内容。离开革故鼎新、与时俱 进精神,自强不息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2016/11/13
其一,锲而不舍、知难而进,这是中华民族自 强不息精神的渊源。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而 著称于世。“盘古开天地”的气魄,“女娲补 天”的艰辛,“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 坚毅,“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著,无 一不凝结着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知难而进、 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无一不是对中华民族坚 持不懈、奋斗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正是锲而 不舍、知难而进的精神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 不息的精神。
有人说:
有人说:“坚
“为了振兴 祖国的教育 科学文化事 业,呕心沥 血、无私奉 献的人民教 师,是民族 的脊梁”
守自己的岗位, 奋力拼搏的千百 万工人,千千万 万日出而作、日 没而息的父老乡 亲们,是民族的 脊梁”
“中国的脊梁”指的是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中 国人
为人民服务的好党员、好干部
雷
峰
焦 裕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勤劳勇敢是形成最早、 普及最广、传播最久、最受欢迎的美德之一,有 着永恒的意义。翻开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走进中 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勤劳勇敢都蕴含其中,数千年 的历史已把勤劳勇敢沉淀为一种强大的民族精 神。
2016/11/13
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 保证,是兴家之宝,立国之本。远在古代,人们 就把勤俭看作修身、持家、平天下的必备的 品质和要求,他们笃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认为恪守勤劳与节俭, 为人必正,理家必富,治国必成。历史与事实都 证明,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或作用或为什么要弘扬)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 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 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2,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
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3,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自立意识,竞争意识, 效率意识,自主民主意识 法治意识、公平公正意识 ,求知精神,科学精神, 服务精神
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
(核心)
4、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
(2)新中国成立后:
大庆精神 雷锋精神 抗洪精神 抗“非典”精 神 航天精神
二、民族精神我传承
2016/11/13
勇敢是人们在面临危难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意志特 征。它是一种临危不惧、不畏艰险的英勇斗争精神。 勇敢作为一种美德,与懦弱、胆怯相对应,但它不只是 表示剽悍和强壮,它还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首先,勇 敢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惧强御”、“勇者 不惧”强调的就是人们在面对权势和强暴时,要有无所 畏惧的精神。中华民族具有勇敢的性格,对内反抗压迫、 对外抵抗外侮的精神贯穿于整个民族史中。其次,勇敢 是一种以仁义为基础的胆识,只有深怀仁爱之心、遵循 道义的勇才称得上“大勇”。古人强调“勇于义而果 于德”,要求人们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赴汤火,蹈 白刃”在所不辞的见义勇为的精神。
禄
王
杰
民族精神的内涵
团结统一 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 爱好和平 (核心)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内涵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2016/11/13
相关链接
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总是随 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 向人民提出新的要求。在当代中国,爱国 主义和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它主要表现 为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拥护祖国统一,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 融汇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 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016/11/13
“和为贵”,孔子这句名言所体现的精神, 一直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民族传统之中。黩 武主义向为中国古代社会舆论所批评,而和 平主义则为社会大多数人,特别是精英阶层 所一致认同。比如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 自诸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