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无线传输技术基础(3)
- 格式:ppt
- 大小:590.50 KB
- 文档页数:45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业应用推广方案第一章绪论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第二章农业物联网技术概述 (3)2.1 物联网技术简介 (3)2.2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4)第三章水产养殖业现状分析 (5)3.1 水产养殖业发展概况 (5)3.2 水产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5)第四章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方案设计 (6)4.1 技术框架设计 (6)4.2 系统功能设计 (6)4.3 系统硬件设计 (7)4.4 系统软件设计 (7)第五章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7)5.1 数据采集技术 (7)5.1.1 传感器技术 (7)5.1.2 数据采集设备 (7)5.1.3 数据预处理 (7)5.2 数据传输技术 (8)5.2.1 有线传输技术 (8)5.2.2 无线传输技术 (8)5.2.3 数据传输协议 (8)5.2.4 数据传输优化 (8)第六章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 (8)6.1 水质监测技术 (8)6.1.1 技术概述 (8)6.1.2 技术原理 (9)6.1.3 技术应用 (9)6.2 环境监测技术 (9)6.2.1 技术概述 (9)6.2.2 技术原理 (9)6.2.3 技术应用 (9)6.3 设备控制技术 (9)6.3.1 技术概述 (10)6.3.2 技术原理 (10)6.3.3 技术应用 (10)第七章应用案例分析 (10)7.1 养殖场案例分析 (10)7.1.1 项目背景 (10)7.1.2 应用方案 (10)7.1.3 应用效果 (11)7.2 养殖企业案例分析 (11)7.2.1 项目背景 (11)7.2.2 应用方案 (11)7.2.3 应用效果 (11)第八章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推广策略 (12)8.1 政策扶持与推广 (12)8.1.1 完善政策体系 (12)8.1.2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12)8.1.3 加强政策宣传与推广 (12)8.2 技术培训与普及 (12)8.2.1 构建培训体系 (12)8.2.2 开展多样化培训 (12)8.2.3 建立培训师资库 (13)8.3 产业协同发展 (13)8.3.1 加强产业链整合 (13)8.3.2 建立产业联盟 (13)8.3.3 拓展市场渠道 (13)第九章水产养殖业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 (13)9.1 技术创新趋势 (13)9.1.1 传感器技术升级 (13)9.1.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提升 (13)9.1.3 网络通信技术优化 (13)9.1.4 集成化与智能化技术发展 (13)9.2 产业发展趋势 (14)9.2.1 养殖模式创新 (14)9.2.2 产业链整合 (14)9.2.3 规模化养殖发展 (14)9.2.4 绿色环保养殖理念推广 (14)9.2.5 国际化发展 (14)第十章结论与展望 (14)10.1 研究结论 (14)10.2 研究展望 (15)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网络通信技术发展与应用作业指导书第1章网络通信基础 (4)1.1 网络通信概述 (4)1.1.1 基本概念 (4)1.1.2 发展历程 (4)1.1.3 通信模型 (4)1.2 网络通信协议 (4)1.2.1 TCP/IP协议 (4)1.2.2 HTTP协议 (4)1.2.3 FTP协议 (4)1.2.4 SMTP协议 (5)1.3 网络体系结构 (5)1.3.1 OSI模型 (5)1.3.2 TCP/IP模型 (5)1.3.3 五层模型 (5)第2章数据传输技术 (5)2.1 传输介质 (5)2.1.1 有线传输介质 (5)2.1.2 无线传输介质 (5)2.2 数据传输模式 (6)2.2.1 并行传输 (6)2.2.2 串行传输 (6)2.3 差错控制 (6)2.3.1 差错检测 (6)2.3.2 差错纠正 (6)2.3.3 流量控制 (6)2.3.4 数据压缩 (6)第3章网络拓扑结构 (6)3.1 星型拓扑 (6)3.1.1 结构特点 (7)3.1.2 应用场景 (7)3.2 环型拓扑 (7)3.2.1 结构特点 (7)3.2.2 应用场景 (7)3.3 总线型拓扑 (7)3.3.1 结构特点 (7)3.3.2 应用场景 (8)3.4 网状拓扑 (8)3.4.1 结构特点 (8)3.4.2 应用场景 (8)第4章局域网技术 (8)4.1 以太网 (8)4.1.2 技术标准 (8)4.1.3 发展历程 (8)4.2 交换式局域网 (9)4.2.1 概述 (9)4.2.2 技术特点 (9)4.2.3 常见交换机技术 (9)4.3 虚拟局域网 (9)4.3.1 概述 (9)4.3.2 技术原理 (9)4.3.3 应用场景 (9)4.3.4 管理与配置 (9)第5章广域网技术 (9)5.1 电话网络 (9)5.1.1 电话网络的体系结构 (10)5.1.2 电话网络的传输特性 (10)5.1.3 电话网络在广域网中的应用 (10)5.2 分组交换网络 (10)5.2.1 分组交换网络原理 (10)5.2.2 分组交换网络的分类 (10)5.2.3 分组交换网络在广域网中的应用 (10)5.3 帧中继 (10)5.3.1 帧中继的技术特点 (10)5.3.2 帧中继的工作原理 (10)5.3.3 帧中继在广域网中的应用 (10)5.4 ATM技术 (10)5.4.1 ATM技术的体系结构 (10)5.4.2 ATM技术的传输特性 (11)5.4.3 ATM技术在广域网中的应用 (11)第6章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11)6.1 无线局域网 (11)6.1.1 概述 (11)6.1.2 技术标准 (11)6.1.3 应用场景 (11)6.2 无线城域网 (11)6.2.1 概述 (11)6.2.2 技术标准 (11)6.2.3 应用场景 (11)6.3 蓝牙技术 (11)6.3.1 概述 (11)6.3.2 技术特点 (11)6.3.3 应用场景 (11)6.4 移动通信技术 (12)6.4.1 概述 (12)6.4.3 应用场景 (12)第7章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 (12)7.1 路由器 (12)7.1.1 路由器概述 (12)7.1.2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12)7.1.3 路由器的分类与功能 (12)7.2 交换机 (12)7.2.1 交换机概述 (12)7.2.2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12)7.2.3 交换机的分类与功能 (13)7.3 网关 (13)7.3.1 网关概述 (13)7.3.2 网关的工作原理 (13)7.3.3 网关的分类与功能 (13)7.4 防火墙 (13)7.4.1 防火墙概述 (13)7.4.2 防火墙的工作原理 (13)7.4.3 防火墙的分类与功能 (13)第8章网络管理技术 (13)8.1 网络管理概述 (13)8.2 SNMP协议 (14)8.3 CMIP协议 (14)8.4 网络管理工具 (14)第9章网络安全技术 (14)9.1 加密技术 (14)9.1.1 基本概念 (15)9.1.2 分类 (15)9.1.3 常用算法 (15)9.2 鉴别与授权 (15)9.2.1 基本概念 (15)9.2.2 方法 (15)9.2.3 应用 (15)9.3 入侵检测与防御 (15)9.3.1 基本原理 (15)9.3.2 方法 (15)9.3.3 应用 (16)9.4 防病毒技术 (16)9.4.1 基本原理 (16)9.4.2 方法 (16)9.4.3 应用 (16)第10章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6)10.1 物联网技术 (16)10.2 云计算与大数据 (16)10.4 未来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17)第1章网络通信基础1.1 网络通信概述网络通信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内容,它涉及数据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或设备之间的传输。
无线网络覆盖解决方案二零一二年二月目录第一章无线传输技术概述 (3)1.1 无线局域网标准简介 (3)1.2 无线技术的特性(802.11 标准) (3)1.3 无线技术和有线技术的比较 (4)1.4 无线局域网的未来 (5)1.5 价格优势 (6)第二章无线局域网可行性分析 (6)2.1安全可靠性原则 (6)2.2先进性开放性及实用性原则 (6)2.3使用灵活性原则 (6)2.4可维护可扩展性原则 (7)第三章无线网络覆盖方案设计 (7)3.1需求分析 (7)3.2方案设计 (7)方案说明 (8)方案说明 (10)3.3 AP部署信道划分 (11)第一章无线传输技术概述无线网络自诞生以来,已被公认为可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便利性,以及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压力,改善生活水平乃至提高用户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随着Internet的成熟发展,信息的获得更为便利。
信息的及时交换与传递显得非常重要,很多企业相继开办了分支机构,第二厂区等多个办公或者生产点。
而随着企业管理上的需求,需要将这些分散的点的计算机组成一个局域网,而WLAN(无线局域网)无线桥接就应运而生,同时可针对各类监控数据以tcp/ip协议的方式进行传输,它以安全、方便、快捷、经济多项优点受到人们青睐,成为多点联网的首选方案。
1.1 无线局域网标准简介IEEE 802.11bIEEE 802.11 Task Group b于1999年底定IEEE 802.11b标准,以直序展频(又称DSSS;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作为调变技术,所谓「直序展频」是将原来1个位的讯号,利用10个以上的位来表示,使得原来高功率、窄频率的讯号,变成低功率、宽频率。
另外一方面,802.11b传输速率最高可达到11Mbps,频段则采用2.4GHz免执照频段,但目前已基本被淘汰。
IEEE802.11aIEEE 802.11a由于传输速率可高达108Mbps,有五个独立频道,使用在点数比较多地环境下,有效带宽高,抗干扰能力强。
MIMO基本原理介绍课程目标:●了解MIMO的基本概念●了解MIMO的技术优势●理解MIMO传输模型●了解MIMO技术的典型应用目录第1章系统概述 (1)1.1 MIMO基本概念 (1)1.2 LTE系统中的MIMO模型 (2)第2章 MIMO基本原理 (5)2.1 MIMO系统模型 (5)2.2 MIMO系统容量 (6)2.3 MIMO关键技术 (7)2.3.1 空间复用 (7)2.3.2 空间分集 (9)2.3.3 波束成形 (13)2.3.4 上行天线选择 (14)2.3.5 上行多用户MIMO (15)第3章 MIMO的应用 (17)3.1 MIMO模式概述 (17)3.2 典型应用场景 (19)3.2.1 MIMO部署 (19)3.2.2 发射分集的应用场景 (21)3.2.3 闭环空间复用的应用场景 (22)3.2.4 波束成形的应用场景 (23)第4章 MIMO系统性能分析 (25)4.1 MIMO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25)4.2 MIMO系统仿真结果汇总 (27)第1章系统概述知识点MIMO基本概念LTE系统中的MIMO模型1.1 MIMO基本概念多天线技术是移动通信领域中无线传输技术的重大突破。
通常,多径效应会引起衰落,因而被视为有害因素,然而,多天线技术却能将多径作为一个有利因素加以利用。
MIMO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利用空间中的多径因素,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采用多个天线,如下图所示,通过空时处理技术实现分集增益或复用增益,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频谱利用率。
图 1.1-1 MIMO系统模型总的来说,MIMO技术的基础目的是:●提供更高的空间分集增益:联合发射分集和接收分集两部分的空间分集增益,提供更大的空间分集增益,保证等效无线信道更加“平稳”,从而降低误码率,进一步提升系统容量;●提供更大的系统容量:在信噪比SNR足够高,同时信道条件满足“秩>1”,则可以在发射端把用户数据分解为多个并行的数据流,然后分别在每根发送天线上进行同时刻、同频率的发送,同时保持总发射功率不变,最后,再由多元接收天线阵根据各个并行数据流的空间特性,在接收机端将其识别,并利用多用户解调结束最终恢复出原数据流。
无线网络技术第1章绪论1、无线网络分类❖从无线网络覆盖范围看系统内部互连/无线个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广域网❖从无线网络的应用角度看,还可以划分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Mesh网络无线穿戴网络无线体域网等,这些网络一般是基于已有的无线网络技术,针对具体的应用而构建的无线网络。
2、无线局域网的分类❖第一类是有固定基础设施的:预先建立起来的、能够覆盖一定地理范围的一批固定基站,采用802.11标准的WLAN。
如蜂窝移动电话。
最小构件是基本服务集(BSS),一个BSS包括一个基站和若干个移动站。
❖第二类是无固定基础设施的:没有预先建好的固定接入点(AP),而是由一些处于平等状态的移动站之间相互通信组成临时网络。
自组织网络/移动Ad hoc网络。
服务范围有限,一般也不与外界的其他网络连接。
3、网络协议层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分层时应注意使每一层的功能非常明确,层数适当。
层数太少,会使每一层协议太复杂层数太多,会在描述和综合各层功能时太过分散❖标识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机制❖数据传输的规则——单向、双向、多逻辑信道❖差错控制问题❖报文到达顺序问题❖流量控制问题❖报文的拆分、传输、重组问题❖多路复用和多路解复用问题❖路由选择4、协议和服务的关系❖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服务: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服务访问点,SAP)提供的功能。
❖协议与服务的关系: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服务是某一层内完成的能够被高一层利用的功能两个对等实体(服务用户)通过协议进行通信,目的是为上一层提供服务5、无线网络的协议模型研究的重点是什么?第2章无线传输技术基础1、相关概念(1)传输媒体可分为导向的(guided)和非导向的(unguided)两类。
(2)天线发射的信号重要属性:方向性。
(3)无线传输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定向结构:发射天线将电磁波聚集成波束后发射出去,因此,发射和接收天线必须精确校准。
全向结构:发送信号沿所有方向传播,并能够被多数天线接收到。
第三章 MF/HF单边带通信设备第一节电波与天线的基本知识GMDSS系统中,无论是地面系统还是空间系统,都属于无线电通信系统,任何无线电通信系统都包括发射端、接收端、传输信道三全环节,其中无线电波的传播对通信质量有重大的影响,作为通信人员首先应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规律。
一、无线电波的基本概念1、无线电波的产生与传播无线电波实质上就是一种电磁波:频率10Hz~1023Hz2、波长、速度、频率的关系λf=c3、无线电波的波段划分二、无线电波的传播途径及其特点1、地波传播沿地表面绕射传播的波:传播距离与频率有关,波长越长,距离越远与地表导电性有关稳定性好,基本不受气候条件影响2、空间传播在地表面上空至少一个波长以上的空间传播3、电离层传播(天线)通过电离层传播:不稳定,有衰落现象;存在盲区(寂静区)三、常用船舶天线1、天线基本理论(1)天线的方向性(2)天线的效率(3)天线的辐射电阻(4)天线的电流分布2、船舶常用天线介绍(1)T型(2)倒L型(3)直立桅杆式天线(4)鞭状天线第三章MF/HF单边带通信设备一、MF/HF单边带通信设备概述GMDSS系统是原有遇险系统的自然发展,是在原有的MF/HF/VHF通信系统进行改造而形成的,在GMDSS系统中,MF/HF不仅要完成无线电话业务,而且还要完成遇险报警,搜救协调通信,搜救现场通信及日常通信,为了保证GMDSS地面通信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
对MF/HF设备提出新的要求:1、设备应形成组合式结构2、设备应有一个合理的操作程序,最重要的是:自动报警;自动值守;自动通信;技术上收发信机能遥控;有频率扫描及频率预置功能,能自动调谐。
3、开机1分钟就能工作,频率转换时间不超过15S4、可靠性高,能连续工作24小时5、发射类型增加了J2B或F1B发射种类:由三个符号组成的第一个符号:主载波调制的种类例:J:单边带抑制载波;第二个符号:调制载波的信号性质“1”:无调制副载波长包含数字信息的单信道“2”、有调调制副载波长包含数字信息的单信道“3”、包含有模拟信息的单信道第三个符号:表示所发射的信息种类B:自动接收电报E:电话C:传真二、通信的一般概念信息源——发射设备——信道——接收设备——接收终端三、单边带信号的特点1、调幅波ωc ωc+ Ωωc- Ω讨论:信息包含在两个边带中包含信息部分和不含信息部分的比例B=2Ω调幅波的包络与调制信号的波形完全一样结论:为了减小功率浪费,只用单边带,就能满足通信的整个过程。
无线传输工作原理
无线传输是一种将信息通过无线信号传输的技术。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无线电波的传播和捕获。
无线传输的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主要步骤:编码、传输和解码。
首先,信息被编码成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是一系列由一串二进制数(0和1)组成的数字。
这些数字可以代表各种不同的信息,例如声音、图像或文字。
接下来,编码后的数字信号通过调制的方式传输。
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无线电波信号的过程。
在调制过程中,数字信号被转化成一种适合无线传输的频率和振幅。
这个调制后的信号被发射器发送到空中。
无线信号通过空中传播,直到达到接收器。
接收器是一种设备,用于捕获和解码无线信号。
当接收器接收到无线信号时,它会解码信号,并将其转化回原始的数字信号。
最后,解码后的数字信号被传送到目标设备,如电视、手机或电脑。
目标设备可以将数字信号解码并还原成最初的信息形式,例如声音、图像或文字。
需要注意的是,无线传输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干扰或信号衰减的问题。
这可能会导致信号的质量下降或丢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常会采用调频、调幅、差分编码等技术来增强信号
的强度和稳定性。
总结来说,无线传输的工作原理是将信息编码成数字信号,通过调制转化为无线电波信号并发送,然后通过接收器接收并解码,最后将解码后的数字信号传送到目标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