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急诊处理
- 格式:pdf
- 大小:99.79 KB
- 文档页数:3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动扑动颤动、快速心律失常、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诊断和急救处理严重心律失常通常指可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短暂意识丧失或猝死等危急状态的心律失常。
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1、临床特点:突然发作并突然终止,发作可持续数秒钟、数小时或数日,部分病人发作时可伴有晕厥先兆或者晕厥。
2、心电图特点:分为房性与交界区性,但因P波常不易明辨,故将两者统称之为室上性,心律绝对规则,频率多在150-240次/分,QRS波与窦性者相同,但若有束支传导阻滞或因差异传导时可宽大畸形,ST-T可有继发性改变。
3、急救处理:可先用简单的迷走神经刺激法,但此种方法在急危重症抢救中受到一定限制,对于无效或效果不良者可采用药物治疗。
用药原则切忌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使用,应为临床医生所注意。
(一)机械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
①用压舌板刺激悬雍垂,诱发恶心呕吐;②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吸动作(Valsava法);③颈动脉按摩,病人取仰卧位,先按摩右侧约5-10秒,如无效再按摩左侧,切忌两侧同时按摩,以防引起脑部缺血;④压迫眼球:嘱病员眼球向下,用拇指压迫一侧眼球上部10-15秒,如无效可试另一侧,此法老人不宜,有青光眼或高度近视者禁忌。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①维拉帕米(异搏定):5mg稀释后静注(5分钟),发作中止即停止注射,15分钟后未能转复可重复一次;②普罗帕酮(心律平):70mg稀释后静注(5分钟),10-20分钟后无效可重复一次;③三磷酸腺苷(ATP):为一种强迷走神经兴奋剂,常用ATP-20mg 稀释后快速静注,5-10秒内注射完毕,3-5分钟后未复律者可重复一次;④洋地黄:西地兰0.4mg稀释后缓慢静注,2小时后无效可再给0.2-0.4mg,室上速伴有心功能不全者首选,不能排除预激综合征者禁。
(三)电复律。
一、目的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心律失常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及时、有效地救治心律失常患者,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心律失常患者的应急处置。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心律失常应急处置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预案的执行。
2. 小组成员包括: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重症医学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及医护人员。
四、应急处置流程1. 患者就诊(1)患者就诊时,医护人员应迅速评估病情,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伴有心悸、胸闷、气促、头晕、晕厥等症状。
(2)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判断心律失常类型。
2. 初步评估(1)评估患者意识、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2)根据病情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等基础治疗。
3. 严重心律失常处置(1)室颤、室速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2)CPR过程中,进行胸外按压30次,给予2次通气,持续2分钟。
(3)评估复苏效果,若患者意识恢复,心率、血压稳定,可继续观察;若复苏无效,立即进行除颤。
(4)除颤后,继续进行CPR,直至患者意识恢复、心率、血压稳定。
4.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1)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2)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报告医生。
5. 严密监护(1)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
(2)监测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3)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6. 其他处置(1)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2)做好家属沟通,告知病情及治疗方案。
(3)做好交接班工作。
五、注意事项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2.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
4. 做好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5.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心律失常的处理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需要考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纠正。
但心律失常急性期处理方式选择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核心。
急性期处理强调效率,通过纠正或控制心律失常,达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症状的目的。
①首先识别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心律失常失常急性期控制,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
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的症状及体征、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意识障碍等。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如不及时处理,会继续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此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以免贻误抢救时机。
情况紧急时没有充足时间来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应边询问边抢救。
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应尽早采用电复律终止,对于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要尽快采用临时起搏治疗。
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可根据心电图的特点、结合病史及体检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选择相应治疗措施。
②基础疾病和诱因的治疗:基础疾病和心功能状态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无症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60%~90%的有频发或多形室性期前收缩(室早)、40%~60%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症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95%合并频发和多形的室早,85%合并短阵室速【Zipes DP, et al. European HeartJournal (2006) 27, 2099–2140】。
伴有严重心衰、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恶性心律失常,随着心功能的好转或血运重建,心律失常也随之控制。
因此,在心律失常紧急救治的同时不可忽略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相关病因的纠正。
有关基础疾病的急性处理,应根据相应指南的推荐进行。
某些诱因也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如低血钾、酸碱平衡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纠正诱因后,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基础疾病和心律失常可互为因果,紧急救治中孰先孰后,取决于何为主要矛盾,如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室速,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恶化,易加重心肌缺血及诱发室颤,应优先终止室速,之后尽早进行血运重建。
急诊心律失常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其主要危害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
心脏对心律失常的代偿范围40bpm~150bpm,当心律失常的频率<40bpm或>150bpm时就会出现心脏代偿机制的障碍。
除此,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是否整齐、持续时间长短和房室同步性是双室是否同步都与心脏的代偿功能有关。
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素。
急诊快速性心律失常可根据QRS波群的宽度分成两类:窄QRS波群(QRS波群时限≤120ms)心动过速和宽QRS波群(QRS波群时限>120ms)心动过速。
如果心动过速呈窄QRS波群心动过速,则多为室上性心动过速,通常是良性的。
如果心动过速呈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则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室上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伴预激,通常是恶性的。
在紧急情况下,内科医生在处理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时常显得进退两难。
最重要的是,要对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进行鉴别诊断,因两者的处理不同。
一、急诊心律失常的分类1、快速性心律失常(1)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狭义室上性心动过速又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和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广义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
(2)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2、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以及各种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房室传导阻滞包括Ⅱ度Ⅱ型和Ⅲ度房室阻滞。
此外,还有心脏骤停和室性自主心律。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诊处理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类(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①多见于老年人;②多有器质性心脏病,如肺心病、冠心病;③异位起源点位于心房,可分为自律性房速和折返性房速;又可分为单形性房速和多形性房速;④房速的频率150bpm~250bpm;⑤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⑥当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时提示危重,如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心绞痛及晕厥;发作时室率>200bpm;老年患者或有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者。
缓慢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知识问答
王小闯
1.什么是缓慢型心律失常?
缓慢型心律失常又叫心动过缓,指心室率小于60次/分的心律失常。
而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心率通常低于50次/分,但患者是否有症状并不只决定与心率。
2.缓慢型心律失常包括哪几种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博、房室传导阻滞等。
3.那些缓慢型心律失常需要紧急处理?
缓慢型心律失常可以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这些患者不需要针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
但是对于有症状尤其症状严重的患者需要立即治疗,这些情况通常包括:
1)心动过缓引起的急性意识状态改变(晕厥与抽搐)
2)低氧血症
3)缺血性胸部不适(心绞痛)
4)急性心力衰竭
5)低血压或其他休克的体征(组织低灌注)。
4.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措施有哪些?
1)药物治疗:阿托品、多巴胺、肾上腺素、异丙基肾上腺素。
2)起搏治疗:包括经皮心脏起搏和经静脉心脏起搏。
3)病因治疗:治疗引起或加重心动过缓的病因与诱因。
5.在什么情况下应用阿托品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
症状性心动过缓需要立即治疗时,阿托品是首选用药。
6. 阿托品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具体用法是什么?
用于心动过缓时,阿托品的推荐剂量为每3-5 分钟0.5mg 静脉注射,直到总量达3mg。
7.为什么阿托品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时,总量不建议超过3毫克?
阿托品可阻断迷走神经对心脏传导系统的抑制,逆转胆碱能介导的心率下降,从而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这种作用在3毫克时已经最大化了,再增加剂量不增加作用只增加副作用。
8.阿托品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急性冠脉缺血或心肌梗死患者慎用阿托品,心率增快可能会加重缺血或增加梗死面积。
2)心脏移植患者使用阿托品可能无效,因为移植心脏缺乏迷走神经分布(支配)。
一个小规模非对照研究表明,心脏移植患者使用阿托品时心率反而更慢并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Ⅱ°Ⅱ型或Ⅲ°AVB 或Ⅲ°AVB 伴新的宽QRS 患者应避免依赖阿托品,后者阻滞部位可能在非结性组织(如在希氏束或更远的传导系统。
这些缓慢型心律失常对阿托品的对抗胆碱能作用可能无反应,应首选经皮起搏(TCP)或β-肾上腺素能支持治疗作为患者准备经静脉起搏的临时治疗措施
4)硫酸阿托品剂量<0.5mg 可能反常地进一步降低心率。
9.在什么情况下应用多巴胺、肾上腺素、异丙基肾上腺素?
1)缓慢型心律失常对阿托品治疗无反应。
2)缓慢型心律失常不适合阿托品治疗。
3)特殊情形如β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过量。
4)伴有低血压休克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多巴胺和肾上腺素
10. 多巴胺、肾上腺素、异丙基肾上腺素的具体用法?
1)多巴胺以2-10 mcg /kg/min 开始输注,根据病人反应调速。
2)肾上腺素以2-10 mcg /min开始输注,根据病人反应调速。
3)异丙肾上腺素是有β-1和β-2效应的β肾上腺素药,引起心率增加和血管扩张。
成人推荐剂量2-10 mcg/ min,静脉输注,
根据心率和心律反应调速。
注:治疗低血压: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0.1-0.5mcg /kg/min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5-10 mcg /kg/min
11.在什么情况下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起搏治疗?
1) 对阿托品无反应的不稳定患者可以进行经皮起搏治疗(TCP)。
2)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不稳定患者没有静脉通道者,也应该立 即经皮起搏。
3)如果患者对药物或TCP无反应,经静脉起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