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聊莆仙戏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桐江雨》(莆仙戏)桐江雨(改编自同名越剧舞台剧及越剧电影《桐花泪》)【剧情简介】桐江岸边的寡妇桐花与亲儿大龙和养儿二龙相依为命。
钱塘贵妇金夫人派奶娘寻儿到桐江,奶娘误将大龙当作公子抢回金府。
由于金夫人的娇宠以及金大伯的教唆,四年之内忠厚老实的大龙变成纨绔子弟。
桐花千里迢迢寻子送子到钱塘时,贪恋富贵的大龙忌恨二龙,央求金大伯想法让自己留在金府。
金大伯心怀不轨,赠送毒药给大龙,叫大龙用毒酒害死二龙。
事到临头,大龙于心不忍。
金大伯之子金虎看见毒酒,当作美酒一饮而尽,当场死亡。
金大伯诬陷二龙害死儿子,欲逼他一起去见官。
大龙良心发现,承认放毒之事是自己所为,愿与大伯一同见官。
二龙哀求亲生母亲金夫人搭救大龙,金夫人拗不过儿子的眼泪,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金大伯与大龙对簿公堂时,金夫人出力找到的卖药人当堂作证,真相终于大白。
金大伯害人不成反害己,后果咎由自取。
风波过后复归平静,桐花与大龙结伴回乡,二龙依依送别…【场次】第一场桐花教子第二场夫人逢喜第三场大龙被抢第四场夫人教子第五场桐花寻子第六场大龙变坏第七场二龙回家第八场大伯设谋第九场兄弟宴会第十场对簿公堂结局母子回乡【人物】桐花——桐江岸边的寡妇,有一亲生儿子,后又捡到一婴孩,一起抚养长大。
大龙——桐花的亲生儿子,出场时十二岁,后来是十六岁。
二龙——桐花的养子,与大龙同岁。
金夫人——钱塘县金老二的遗孀,家财万贯,二龙的亲生母亲。
奶娘——金夫人家的仆人,二龙年幼时的奶娘。
金罗汉——金家大伯,图谋金夫人的财产,反而害死了儿子金虎。
金虎——金罗汉的儿子,与大龙、二龙同岁。
卖药人——卖老鼠药给金罗汉。
知县——钱塘县令,审理“金虎之死”一案。
丫头、家丁、衙役若干。
第一场桐花教子【幕启。
桐江岸边,织布女桐花在简陋的家中织布。
桐花(唱)桐江岸边风拂拂,日夜织布梭不停。
丈夫不幸命早逝,两手要养三口人。
(起身,到门口向外张望)大龙上岸去卖鱼,难为他,穷人孩子早当家,小小肩膀压千斤。
莆田非遗莆仙戏作文《莆仙戏:戏里戏外的莆田韵味》在莆田,有那么一种戏,就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这就是莆仙戏。
莆仙戏的舞台,那可是相当的有趣。
我第一次看莆仙戏,是在村里的一个大场子上。
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
简易的舞台搭起来,周围红红的灯笼一挂,嘿,那个氛围一下子就出来了。
演员还没登场呢,台下的乡亲们就叽叽喳喳兴奋得不行。
演员的行头可讲究了。
他们穿的那些戏服,花花绿绿的,绣着各种精美的图案。
就说那主角穿的蟒袍,那龙纹绣得跟真要飞起来似的。
还有那旦角的头饰,走起路来叮当直响,各式各样的珠翠在灯光下晃得人眼晕。
这戏服一穿,演员就像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人。
当演员开始唱戏,那独特的腔调就把我给震住了。
那唱腔拉得长长的,婉转悠扬。
他们的发音很有特点,就像是在吟唱古老的诗篇。
我旁边有个大爷,听得摇头晃脑,手还跟着节奏在腿上打着拍子。
我听不懂那些词儿的时候,就看大爷的表情。
大爷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大笑,我猜这戏里肯定是有不少曲折的情节。
戏里的动作也很特别,一招一式都像是有固定的套路。
比如说那武将出场,一抬腿、一甩袖,再加上一个大义凛然的眼神,就把那股子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戏台上也是热闹非凡,生旦净末丑,每个角色都各显神通。
小丑的表演最是搞笑,一会儿挤眉弄眼,一会儿在台上蹦蹦跳跳,他一出场,台下的小孩子就开始大声笑起来。
另一边的旦角却美得像朵花,莲步轻移,水袖舞动,真有那种邻家小妹或是深闺佳人的柔美。
从那以后,我就爱死莆仙戏了。
每次听到那熟悉的锣鼓点响起,我就知道一场精彩的莆仙戏要开演了。
在莆田,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平常的日子,只要有莆仙戏的演出,那就是人们盛大的节日。
莆仙戏就像莆田人的一个宝贝,装着莆田的历史、文化和人们的喜怒哀乐,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莆仙戏之趣:一场独特的视听盛宴》我跟你们说啊,莆仙戏可是个宝藏。
这不是我瞎吹,而是切切实实感受到的。
记得有回村里请了个莆仙戏班子来唱戏。
那几天我可就像丢了魂儿似的往戏场跑。
举手投足皆是戏莆仙戏《千里送》(即《千里送京娘》)是一出久负盛名的传统折子戏,曾经作为莆仙戏传统艺术的代表,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级艺术部门举办的各种戏剧舞台表演艺术研讨、学术交流、艺术展示等演出,声名远播。
该折子戏是莆仙戏中源于南戏的八十五个剧目之一,出自莆仙戏旧时的大棚戏《赵匡胤》剧目,是《赵匡胤》剧目中一小折。
《千里送》折子戏剧情讲的是:民女赵京娘同父进香东岳庙,途遇山盗广儿、胡正赶散,京娘被二强盗所掳。
二强盗见京娘美貌,都想独占她为妻,由于争妻不决,二强盗将京娘暂禁清龙寺禅房里,命老和尚寺主(系赵匡胤之叔)看守,又去抢掳女子。
赵匡胤路经此地,到寺探望其叔,忽闻禅房内有女子啼哭之声,疑叔不守清规,怒将门打开救出京娘而去。
一路上京娘由于担惊受怕,步履艰难,匡胤让与坐骑。
途中京娘钦佩赵匡胤的英雄气概,嘉其志行,几番暗示以身相许以报大德,匡胤皆恪守君子之约不为所动,正色拒之,皆以兄妹之礼待之护送京娘至家。
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表演非常重视戏剧人物的形式化、舞蹈化,虽有点繁复,但极其优美,有很强的观赏性,往往在细腻的舞台表演中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具有鲜明的舞台形象。
在莆仙戏传统折子戏《千里送》中,赵京娘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对赵匡胤的情感变化,即是通过唱腔来刻画和繁复的表演形式化、舞蹈化表演展现出来的。
莆仙戏传统折子戏《千里送》剧目在这段舞台表演中是这样处理的:幕后赵京娘每唱一句,赵匡胤便在台上配以相应的各种程式动作,这种表演处理方式主要为了突出表现赵匡胤嫉恶如仇的形象。
当赵匡胤破门而进,赵京娘以为是二贼欲行不轨,当她明白此红脸大汉是来救的时候,此时的赵京娘是既惊喜又怀疑,但更多是担忧。
她唱“细思量起,那强盗。
如虎似狼,凶狠负隅谁敢挡。
咳,恐长官孤掌不能鸣,贼子猖狂,望长官谨慎自提防。
只怕株累汝,奴一死也何妨,可惜汝金躯,为奴空断送。
”这段【望歌儿】唱词,充分说明她是一个性格善良的女子,因为二贼的心狠手辣她是领教过的,她能够身处危境而关心别人——担心救命恩人不是二贼的对手,拖累赵匡胤赔上性命。
莆田传统文化莆仙戏500字
中华五千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其戏曲乃其一。
中国的戏曲更是五花八门,有京剧,昆曲,梆子等等275个剧种,而我,偏偏喜爱家乡的莆仙戏。
小时候看戏,只是图个热闹,毕竟那天晚上有许许多多的小贩子摆摊卖小吃,总是高高兴兴地向父母讨些零花钱去买点吃的,然而事实却是撑这个小啤酒肚回到家中。
吃了些糖葫芦,花生酥,软糖。
玲琅满目的食品看得我眼花缭乱。
往往戏曲还未开始时,台下却总是挤满了老爷爷,老奶奶,总的就是些颇爱看戏的人吧!唱戏的人别具一格,他们的姿势是那么优雅,唱腔是那么清脆,容貌是那么清秀。
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在戏中的天地,久久得以平静。
看了那么多的戏曲,令我最为澎湃的则是一场武松打虎的雄伟场面,戏中的高潮部分最具激情——在危急时刻,武松抡起拳头,砸向大虫的脑袋徒手打死了那狰狞的大虫。
而全场也配合的响起了掌声。
一场就这样谢幕了。
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家乡的莆仙戏,也许是自己的心智成熟了的缘故吧,认为戏曲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遗产,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人民的智慧结晶。
在此,我呼吁广大中华人民:让中华文化流传百世,继承这一文化遗产,不让它从我们的手上消失殆净吧!。
莆仙戏概述莆仙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向有“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和“南戏遗响”之称。
因主要流传于古称兴化府的福建莆田、仙游一带,故其原称为“兴化戏”。
根据文献《莆仙戏曲》记载,莆仙戏与唐宋大曲和宋元南戏皆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现在民间除了菩萨诞辰、结婚、做寿、丧事等传统的红白喜庆节日之外,还有“拜忏”①、商家开业等仪式活动都有请戏班来演戏的习俗。
早年的莆仙戏戏班演员只有7-8个人,而现在最多的可以达到20多人(此数不包括后台人数)。
戏班在演出前有一个惯例打“三通锣鼓”,继奏一曲“思娘家”。
开演的“头出戏”②往往都是比较热闹的折子戏;接着演“透场”③,多数是演大团圆的本子戏;其次演“末出”④,“末出”戏往往不化妆,并且演出的大多都是富有讽刺性的滑稽而风趣的生活小戏,令人捧腹大笑;最后为“第三出’⑤,后来因为演出的时间过长,演员和观众都比较累,因此就把“第三出”省掉,只演“头出”、“透场”和“末出”了。
因此,现在的“一场三出”也和过去的“一场三出”有所不同。
一、莆仙戏的表演艺术与传统剧目在莆仙戏的形成初期,莆仙戏的戏班里只有7、8个人,有5个行当(生、旦、靓妆、末、丑)。
到了宋代,莆仙戏的戏班里发展为7个行当(生、旦、靓妆、末、丑、外、贴),俗称“七子”班。
莆仙戏的表演基本功集中在步、手、肩3个部分,寻求头、身、腰的配合。
其中,步伐有三步行、碟步、摇步、拖步、挑步、云步等。
旦角的“碟步”最具特色,又分为“细碟”、“中碟”、“粗碟”3种,均表现古代女子婀娜的走步形态。
5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意义的曲目,如《团圆之后》、《三打王英》、《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新亭泪》、《秋风辞》、《鸭子丑小传》等。
莆仙戏使用的乐器,主要是锣鼓、笛以及大胡、月琴、三弦等。
其中笛又分为“笛管”与“梅花”。
莆仙戏的一大特色就是伴奏乐器,先期是以管乐和打击乐为主,也包括了唢呐、笛、管、大锣、小锣、沙锣、大鼓、文鼓、三板、撤板、大钹、小钹等,到了后来又渐渐的加入了丝竹乐器,如大胡、尺胡、四胡、三弦、八角等等,使戏曲显得更加动听。
童年喜欢莆仙戏到现在的感慨
童年时我非常喜欢莆仙戏,每次听到有人演出莆仙戏,我就会兴奋不已。
那时候我总是坐在观众席上,目不转睛地欣赏演员们精彩的表演。
莆仙戏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每次看戏,我都会被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所吸引。
他们用传统的戏曲唱腔和动人的表演,将故事情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我仿佛能感受到角色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们一同经历故事的起伏。
莆仙戏的舞台布景和服装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华丽的舞台装置和绚丽多彩的服饰,让整个演出更加生动活泼。
我还记得有一次看到了一台历史剧,演员们身穿古代的华服,舞台上悬挂着巨大的宫殿和山水画卷,简直如同穿越了时空一般。
如今,莆仙戏在我心中依然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尽管现代社会的娱乐方式已经多种多样,但莆仙戏仍然是我最喜欢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每当有机会看到莆仙戏演出,我都会感叹着时光的流转,回忆起童年时那些美好的时刻。
莆仙戏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通过莆仙戏,我了解到了福建的历史和文化,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戏曲艺术。
我希望莆仙戏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让这项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莆仙戏带来的美妙与魅力。
莆仙戏《林龙江》:戏文内外文/叶之桦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七届全省戏剧汇演中,由郑怀兴编剧,仙游县鲤声剧团演出的《林龙江》,似乎没有引起很大关注。
我却对这出戏很感兴趣。
林龙江,这个名字对于莆田和仙游以外的人来说,是很陌生的。
在《郑怀兴戏剧全集》第一卷中《林龙江》也不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这个剧本在2004年写出来后,静静地沉睡了十三年。
仙游鲤声剧团一直想排这出戏,苦于经济困难没有资金。
去年在林龙江诞辰500周年的时候,忽然天赐良机,某本地籍领导拨给了一笔经费,这出戏才得以排出。
这岀戏首演的时间是2017年的3月30日。
那年夏末,怀兴给我打电话,请我和厦门几个朋友去仙游看这出戏的演出。
他说,这个剧本是他为仙游鲤声剧团写的"业务戏”,为他们下乡演岀写的。
林龙江在当地非常有名气,他创立的三一教,至今香火很盛,莆仙两县的百姓都非常尊敬他。
林龙江?三一教?我听了一头雾水,于是赶紧读了《林龙江》剧本,然后从厦门驱车去了仙游看戏。
我记得在鲤声剧团的团部剧场里看演出,下午一场,晚上一场,是上下本的戏。
剧场里热气腾腾的,戏非常好看,观众反应很热烈。
舞台布景比较简单,剧场条件也简朴。
就是戏演得很活跃,演员演得也很自如,我们看得津津有味。
如果说,戏曲是寓教于乐,那么这出戏就是起了一个这样的作用。
我看戏的时候,感觉这出戏是让当地民众知道了他们敬拜的林龙江是个什么样人,他做了什么事。
这出戏明显的有社会批评和社会教化的意愿,这种批评也引起了当地观众的共鸣,这种教化也是观众很乐意接受。
我在仙游剧场里,也看到了当地剧团对他们的大剧作家的敬重和亲近。
我看到了他们之间非常融洽的关系。
仙游县鲤声剧团是在全国很有名气的县级剧团,他们剧团出过两个大剧作家一一陈仁鉴和郑怀兴,他们创排过《团圆之后》《春草闯堂》《新亭泪》《晋宫寒月》等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优秀剧目,这些剧目成为经典之作。
那一天,我在仙游县城鲤声剧团的剧场,看到了"原生态"的演出。
莆仙戏‘生角科介’表演对人物形像构建的特殊功能作者:郑志红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6期在今天的莆仙戏舞台上,人们仿佛看到中国远古百戏那神秘的身段表演程式,更令人称奇的是,莆仙戏部分曲牌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时期的大曲和词调相同。
她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
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而在在舞台上模仿傀儡演法正是其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之一因而莆仙戏就有了“南戏活化石”的美誉,如何让古老的表演科介程式为今天的舞台上那些特殊角色、性格迥异的人物进行形像构建,这正是无数莆仙戏人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
本人从艺数十年,也先后饰演过上百个不同表演风格的舞台角色,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我在莆仙戏《打金枝》中对郭暧这个角色的塑造和从中所获得的感悟;记得初演的那几场时,我以为只要能体现出这位官家子弟的英武足矣,所以在舞台上渗入好多外来剧种的表演技法和亮相等动作,但演出之后却事与愿违,好多专家和颇具…内行‟的观众对我的演出不甚满意,说这个郭暧刚勇有余而柔情不足,如果一直如斯刚烈而惮武,第一场…晋花‟之时怎么会被公主全家看中呢?可别忘了剧中的皇后可是个心思缜密的品人高手。
于是我便虚心地邀请姚金铸等一些名老艺人帮我分析人物、重温剧情、设置科介动作……经过我刻苦的学习和揣摩、继而当我将诸多的莆仙戏科介动作溶入这位驸马爷表演之中的演出后,奇迹发生了,舞台上的我竟然不由自主地仿佛置身于剧情之中,我的表演也博得了好多热心观众的好评,说我将这位既风流倜傥又稚气十足的官家子弟体现的活灵活现,从这以后让我更加坚定了走继承传统之路、虔诚于传统艺术的信念和决心。
在《打金枝》一剧中,面对骄横蛮横的皇家公主在新婚之夜的种种无理挑衅和尖刻攻击,在初演之时我遵循剧情提示,步步退让、只是在最后才以忍无可忍的方式甩开怒掌,只是在行腔中用了较为随意性的动作进行表演,而观众的反映则是…愠而不刚‟,这与后来敢于挥掌怒击的性格相去甚远;这次经过老艺术家们的精心点拨,我充分运用莆仙戏表演中的…科介‟动作重塑人物:我起先运用是传统生角的…三步行、抬步、摇步、拖步‟等动作进房,而当公主无理取闹之时,在古老的乐器笛管和沙锣声的伴奏声中,我愤怒地唱出:“漫道宫规重如山,郭家男儿志不凡,礼让三分犹可议,逼我屈求难上难”,转而在表演之中渗入莆仙戏传统表演中的武生…行当科介‟予以反击;在公主不肯回郭府为其父拜寿,他回宫后又遭其恶语相讥后,我运用的是莆仙戏生角动作中的…凤尾手、倒劈金冠‟等武生动作进行表演,当我倾丹田之力、顿字行腔地唱出:“盘古开天第一拳。
01白玉锁.3gp 194.22 MB02成龙梦.3gp 183.63 MB03春风秋雨.3gp 217.17 MB04慈母情深.3gp 243.10 MB05状元打更.3gp 206.82 MB06焦赞招亲.3gp 190.97 MB07.郡主夺夫.3gp 194.94 MB08乞丐国舅.3gp 191.67 MB09杨柳恨.3gp 139.05 MB11.春江月.3gp 205.99 MB12.公主出天花.3gp 189.78 MB13.皇嫂告状.3gp 198.51 MB15.黄金梦.3gp 191.64 MB16.王爷斩子.3gp 202.70 MB17.浩命让夫.3gp 180.73 MB18.卖子孝母.3gp 177.85 MB19.凯文卖子.3gp 172.24 MB20.蔚迟恭.3gp 206.77 MB21.状元与乞丐.3gp 190.29 MB22.巧团圆.3gp 201.20 MB23大脚皇后.3gp 231.97 MB24大鼓吹状元游(流畅). 6.18 MB25诰命让夫.3gp 180.84 MB26公主夺夫.3gp 233.57 MB27公主夺印.3gp 206.56 MB 28观世音出世.3gp 231.79 MB29花烛之夜.3gp 227.54 MB30慧姑警嫂.3gp 209.86 MB31鲤鱼情缘.3gp 309.04 MB32梁山伯与祝英台上.3gp 240.07 MB33梁山伯与祝英台下.3gp 257.54 MB34两妻告夫.3gp 223.25 MB35孟姜女.3gp 228.26 MB36闽国太子.3gp 214.52 MB37明宫风情.3gp 242.04 MB38 板鼓唱《吕蒙正住破窑》5.74 MB39鼓唱《三十六送》 5.90 MB40 扳鼓唱【江松不孝害母】6.08 MB41莆田喜庆大鼓吹 785.03 KB42莆仙戏情仇录二团. 261.74 MB43莆仙戏三斗恶贼.3gp 309.48 MB44莆仙戏深宫刺客.3gp 240.77 MB45 太后下嫁芳草剧团. 284.51 MB46莆仙戏唐宫惊变.3gp 163.99 MB47 啼笑姻缘南门大厦. 206.94 MB48秦香莲.3gp 225.86 MB49秋风辞.3gp 198.85 MB50撒帐时(流畅).3gp 1.13 MB53十五贯.3gp 190.97 MB54十音八乐.3gp 184.78 MB55蜀郡恩仇记.3gp 222.36 MB 56四代同堂.3gp 169.66 MB57四郎探母.3gp 215.53 MB58唐伯虎点秋香.3gp 180.41 MB 59唐宫惊变.3gp 196.41 MB60逃婚求婚.3gp 243.55 MB61逃难记.3gp 195.25 MB62投桃报李.3gp 178.72 MB63五女拜寿.3gp 239.87 MB64五子争父亲.3gp 209.83 MB 65刑部审妻.3gp 236.56 MB66蓄谋记.3gp 220.03 MB67巡按下水牢.3gp 241.00 MB 68掩门(流畅).3gp 2.75 MB69杨继业招亲.3gp 206.32 MB 70叶里娘.3gp 176.46 MB71友缘1 3gp 1.05 MB72御扇风波.3gp 243.38 MB73赠扇奇冤.3gp 209.29 MB74张协状元.3gp 227.82 MB75状元出涵江.3gp 226.46 MB 76状元打更.3gp 207.01 MB2.50 MB51三打陶三春.3gp 229.13 MB52三娥怨亲.3gp 205.84 MBE\莆仙戏、莆仙戏FLV101三请樊梨花.flv 514.28 MB 102三岁十二两.flv 573.33 MB103甥打舅.flv 347.03 MB104《笏石好风光》flv 10.81 MB105松峰秋月.flv 659.72 MB106太后平冤件.flv 259.82 MB107唐伯虎点秋香.flv 454.67 MB108逃难记.flv 490.58 MB109啼笑良缘.flv 245.91 MB110天子冤2.flv 551.10 MB111同亭避雨.flv 345.77 MB112土筛记.flv 120.77 MB113五代同堂.flv 443.04 MB114五女拜寿.flv 396.07 MB115小五哥嫁妹.flv 545.01 MB116薛刚闹花灯.flv 347.85 MB117张协状元.flv 574.55 MB118真假女婿.flv 283.99 MB119状元出涵江1.flv 531.52 MB120状元出涵江2.flv 38.84 MB121状元打更.flv 538.08 MB。
话聊莆仙戏
作者:徐碧琴
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2期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
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尤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
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
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二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
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晋末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迁福建,当时盛行的中原“百戏”亦随之传入福建莆仙。
并形成了在语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
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
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
据调查考证,莆仙戏的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行当脚色都与南戏有着密切关系。
莆仙戏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有剧本流传的有五十多人,如《目连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即《张协状元》)、《朱文》、《乐昌公主》、《刘文龙》、《陈光蕊》、《王祥》、《郭华》、《崔君瑞》、《王十朋》、《刘知远》、《蒋世隆》、《杀狗》、《琵琶记》等。
与《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的南戏剧目相同或基本相似。
莆仙戏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
尤其是仅存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的[太子游四门],却是莆仙戏常用的曲牌。
莆仙戏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
唱腔曲牌有一千万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
声腔称“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有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
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象宋元南戏一样只有锣、鼓、笛。
鼓用大鼓,锣称沙锣。
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三百多种,规矩严格。
笛称笛管,有芦笛和梅花二种。
芦笛亦称头管,传自古代筚篥,是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梅花,一名唢呐,也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
莆仙戏的行旦角色原先只有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共七个,故称“七子班”。
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称“八仙子弟”。
莆仙戏在清末后吸收其他剧种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靓妆”一角至今仍保留宋代杂剧的称谓。
莆仙戏大棚目连戏之剧本、曲牌、声腔、鼓板、表演身段、动作程式和舞台上的一桌两椅、脸谱、化装、服装和戏帽以及道具与傀儡目连戏等一模一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这是莆仙大棚目连戏全面搬演傀儡目连戏的遗迹。
莆仙戏目连戏中的表演,有“目连挑经”、罗卜的“三步一拜”,刘四贞的“十八拔”,刘贾的“蛤蟆拜”,古背生的“三节弯”,聋哑的“公背婆”等,从主角到配角,从人物形象到表演规格,都运用了人模仿傀儡的表演,并综合组成了曲牌、鼓板、表演三结合的规范化,历代流传,相继不绝。
莆仙戏演员的基本功,总称为“傀儡核”,手部动作“上不超眉毛,下不低于肚脐”的艺术规格。
如生角的“抬步”,旦角的“蹀步”,净角的“挑步”,丑角的“七步溜”,都保持傀儡形象,当演员要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时,喜用“雀跃步”,怒用“双摇步”,哀用“双掩面”,乐用“双体肩”俱以形象表达,不拘表演感情。
至今莆仙戏的演员基本功仍是继承傀儡戏的表演特色。
莆仙戏人模仿傀儡演法的艺术传承,也是受宋元傀儡戏的影响。
如《吕蒙正算十八罗汉》中,吕蒙正与两和尚配合,模仿傀儡形象,唱念做与傀儡与傀儡演技相同,物色即有和谐幽默的表演,又有保持人演傀儡戏的艺术。
在莆田,尽管今天生活节奏加快,有了各式各样的娱乐方式,但人们对古老的莆仙戏始终是情有独钟。
只要戏班的锣鼓一响,人们就纷纷从家中搬来椅凳,涌向戏声场。
“相呼入市看新场”这是宋代莆田诗人刘克庄对那里众人看戏盛况所作的生动描述。
而今天,每逢喜丧事,请上一场莆仙戏,让乡亲邻里们热闹一番更是少不了的礼节。
莆仙戏已经成为莆田人生活中不能割舍的组成部分。
莆田人对莆仙戏如痴如醉的眷念,与莆田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关。
历史上由于中原战乱、北方士族纷纷南来到远在东南海疆的莆田,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也带来读书出仕的传统,因此自古以来,莆田人就对阳春白雪的高雅戏曲喜爱有加。
目前,莆田经常组织民间剧团的百团汇演,通过评比提高各表演团体的演出水平,以保证莆仙戏的艺术魅力千年不衰,历久弥新。
(作者单位: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