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古诗三首》第一首《早发白帝城》-
- 格式:ppt
- 大小:339.00 KB
- 文档页数:12
早发白帝城体裁:诗题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者:名字:李白年代:唐代描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原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原文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
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坐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
翌年春,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诗人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
此诗即作于诗人遇赦后离开白帝城乘舟顺江而下抵达江陵时,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时所作。
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以及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推断,这首诗应当是他流放中途遇赦返还时所作。
赏析二:思想内容《早发白帝城》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创作的一首诗,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次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赏析三:艺术特色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早发白帝城》古诗解释《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诗。
本文将深入解析这首诗的主题、意境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共四句。
诗人以早晨旅行时离开白帝城为题材,表达了他身临景色之际的壮丽感受和对远行的感伤之情。
首句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直接点出了诗人早晨离开白帝城的情景。
其中“彩云”是指早晨的云霞,给人以绮丽多彩的感觉。
“白帝”是汉代被奉为神灵的魏武皇帝刘备在此地修筑的宫殿。
该句描绘了早晨的壮丽景色和离别的意味。
接下来的两句写道:“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早晨离开白帝城,一天之内就能回到江陵的遥远地方。
其中“千里”指的是远行的路程,而“江陵”则代指远方。
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描绘了诗人此时所处的山水环境,远远的传来猿猴的啼声,形成一种幽静唯美的意境。
最后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则表达了诗人乘船渡过了漫长的山水之路,此举也象征着他离开了白帝城,继续前行。
这两句通过对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旅行中的辛酸与孤独。
通过全诗的抒发,我们可以看出《早发白帝城》的主题是旅行,以及对远方的无限思念。
诗人描绘了离别时的早晨景色,以及自己离开白帝城继续旅行的情景,通过对景色和环境的描写,既表达了诗人眼中的壮丽美景,又表达了他在远行中的的孤独之情。
通过对李白《早发白帝城》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伟大的诗人通过以一首简短的五言绝句,传达了自己在旅行中对美景的赞美和远方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给读者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读者与诗人共鸣的机会。
总结起来,《早发白帝城》是一首以美景和离别为题材的古诗。
通过对景色和环境的描绘,诗人抒发了他对美景的赞美以及离开白帝城的忧伤之情。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李白卓越的才华,也让读者们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早发白帝城[唐]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分类标签: 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诗是写景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
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
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
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
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
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
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
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早发白帝城》全文与赏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
这首诗开篇“朝辞白帝彩云间”,描绘了早晨辞别白帝城时的壮丽景象。
白帝城地势高耸,仿佛耸入云端,而诗人用“彩云间”三个字,不仅写出了白帝城的高峻,还赋予了它一种神秘、美丽的色彩。
这一句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开阔、宏大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心情的愉悦和轻松。
“千里江陵一日还”,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从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少说也有千里之遥,然而诗人却能够在一天之内返回,这其中固然有水流湍急、顺风顺水的客观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诗人急切归乡的心情使然。
此句充分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欢快和迫不及待。
“两岸猿声啼不住”,诗人在船上听到两岸猿猴的啼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猿猴的啼叫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烘托悲凉、哀伤的氛围,但在这首诗中,猿声却没有给人丝毫的悲伤之感,反而增添了旅途的生动和趣味。
因为此刻诗人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所以猿声在他听来也变得格外动听。
“轻舟已过万重山”,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高潮。
“轻舟”一词形象地描绘出船的轻快,而“万重山”则突出了路途的艰险和漫长。
然而,就是这样艰难的路程,诗人却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跨越了,这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和船行的迅速。
从整首诗来看,李白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以极快的节奏和鲜明的画面,展现了他归途中的喜悦和畅快。
在语言上,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却又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李白创作这首诗时,正处于流放途中遇赦的特殊时刻。
此前,他因参与永王李璘的幕府而被流放夜郎,心中充满了悲愤和无奈。
而这次赦令的到来,无疑让他如获新生,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那种重获自由的极度兴奋和欢快。
这首诗也反映了李白诗歌的一贯风格,那就是豪放洒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让诗歌充满了灵动和活力。
《古诗三首》第一首《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名篇,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诗的开篇“朝辞白帝彩云间”,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场景之中。
清晨,诗人辞别了处在彩云缭绕之中的白帝城。
那白帝城高耸入云,周围的彩云绚丽多彩,仿佛仙境一般。
这里的“彩云间”三个字,不仅描绘出白帝城地势的高峻,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神秘而美妙的色彩。
诗人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心情想必也是愉悦而轻快的。
“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句则展现了速度之快。
从白帝城到江陵,路程遥远,少说也有千里之遥,然而诗人却能在一天之内就到达。
这种夸张的手法,充分体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想象一下,在古代那种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能够如此迅速地完成这样一段长途旅行,是多么令人惊叹的事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自由和归家的渴望是何等的迫切。
“两岸猿声啼不住”,诗人在急速前行的船上,听到两岸传来的猿猴啼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猿猴的叫声在山谷中回荡,给这趟旅程增添了一份生动和活泼。
这里的猿声,或许也勾起了诗人内心的种种思绪。
也许是对过去经历的感慨,也许是对未来的期待。
但无论如何,这猿声都成为了诗人旅途中的一种陪伴,让他在归途中不至于感到寂寞。
“轻舟已过万重山”,最后这一句更是将整首诗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那轻快的小船,仿佛像一支离弦的箭,迅速地穿过了无数的山峰。
万重山在身后渐渐远去,而诗人也离自己的目的地越来越近。
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船行的速度之快,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畅快和释然。
那些曾经的坎坷、挫折,都如同这被抛在身后的万重山一样,逐渐远去,不再成为束缚诗人的枷锁。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欢快、明朗的。
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心情自然是无比激动和喜悦。
他通过对行程的描述,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将自己的这种心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诗人站在船头,迎着微风,面带微笑,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儿童必背古诗《早发白帝城》原文赏析及作者介绍唐诗宋词今年小一年级新生就会用上新教材了,新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例,所以为了让宝贝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期间,家长们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学习古诗文了,下面分享小学期间必背的古诗词给大家,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山上,为东汉公孙述所筑。
朝:早晨。
辞:告别。
江陵:今湖北江陵。
还:返回。
啼: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
古诗今译
早晨告别彩云间的白帝城,到江陵的千里路一日即可回返。
两岸的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响,一叶小舟已驶过万重山峦。
名句赏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经过十五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白帝城时。
突然传来大赦的消息,李白满怀对生活的憧憬乘船顺流而还,写下这首诗,抒发了重获自由的欢愉和喜悦之情。
起句写得热情奔放,彩云间三字不仅写白帝城地势高峻,也赋予全诗一种爽朗明丽的色彩,而一个辞字更写得传神,表达了诗人一旦获得自由后的惊喜情态。
第二句实写顺流东下的情景,后两句为补叙之笔,描写行程的经过,特别通过经常使人感到哀婉悲凉的猿鸣反衬出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轻舟的轻字,用得巧妙,是写实,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真正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李白《早发白帝城》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①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②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
③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
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
“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
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
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
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早发白帝城》全文及分析《<早发白帝城>全文及分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早发白帝城》。
这首诗开篇“朝辞白帝彩云间”,诗人清晨告别了处在彩云缭绕之间的白帝城。
一个“辞”字,简洁而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出发时的情景,仿佛能让人看到他匆匆离开的身影。
“彩云间”三个字,不仅给白帝城增添了神秘、美丽的色彩,也从侧面烘托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仿佛在仙境之中。
“千里江陵一日还”,此句写出了行程之快。
从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可达千里之遥,然而诗人却说一日就能抵达。
这夸张的手法,凸显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同时也展现了行船的飞速。
这种速度的描绘,不仅仅是实际行程的表述,更是诗人内心急切渴望的外在体现。
“两岸猿声啼不住”,两岸不断传来猿猴的啼叫声。
猿声本是哀婉凄切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似乎成了旅途的一种陪伴和点缀。
猿声不停,说明行程未断,也增添了旅途的动态感和生气。
“轻舟已过万重山”,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了无数重山峦。
“轻舟”一词,形象地表现出船的轻快,而“万重山”则强调了路途的曲折和艰险。
然而,就在这看似艰难的行程中,小船却迅速地穿越而过,进一步烘托出船行之快,也反映出诗人心情的轻松与畅快。
从整首诗的背景来看,李白当时是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
此前,他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心中充满了忧愤和无奈。
而这次遇赦,让他的心情瞬间从低谷跃上云端。
因此,这首诗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重获自由的喜悦和欢快。
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
比如“朝辞”的“朝”,明确了出发的时间,给人一种紧迫感和新鲜感;“还”字则体现了诗人对目的地的向往和期待。
在韵律方面,这首诗也极具特色。
它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
诗句的平仄协调,音韵和谐,如“间”“还”“山”,押韵自然,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让人在诵读中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起伏。
此外,诗中的画面感极强。
读者仿佛能够看到清晨白帝城那绚丽的彩云,听到两岸猿猴的啼鸣,感受到小船在江面上飞驰,以及那连绵不断的山峦依次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