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信息哲学的兴起
- 格式:pdf
- 大小:154.86 KB
- 文档页数:9
1 引言建立和发展情报学理论,必须要有坚实的哲学基础,而情报学的发展史表明,人们一直都在探索适合情报学发展的哲学基础。
从布鲁克斯利用波普尔“三个世界”的哲学思想提出了有关情报改变人类知识结构的情报学理论开始,陆续出现了一些研究流派,它们分别以下列理论为哲学基础:以库恩的科学“范式”、“科学革命发展的动态模式”及以托卡拉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以毛泽东矛盾论为哲学基础;以结构主义的深层、表层结构为哲学基础;以系统论思想和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在批判吸收波普尔世界3理论的基础上,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依据,将客观物质世界分为“4个世界”并以“4个世界”作为情报学哲学基础[1]以及以现代诠释学为哲学基础。
但是,这些被有些学者称为“借来”的理论基础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推动情报学的纵深发展,特别是在网络社会和虚拟社区出现以后更显得无所适从。
在哲学发展历史上,哲学家的研究焦点在不断地变化,从存在到知识,到意义,再到信息。
20世纪末信息哲学的兴起为解决信息社会各种问题提供子哲学基础,也为情报学带来了一个建立自身理论基础的机遇,这正是情报学多年以来苦苦追求的。
学术界认为情报学是一门应用信息哲学,这就意味着情报学可以被看作是应用信息哲学,而信息哲学就可以成为情报学的理论基础。
弗洛里迪在其《关于把图书情报学定义为应用信息哲学》一文中分析了信息哲学、图书情报学、社会认识论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哲学和图书情报学之间存在一种天生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社会认识论所不能为图书情报学提供的[2]。
2001年,美国图书情报学家k.r.herold在《图书馆事业与信息哲学》一文中指出:“图书馆学是一门应用哲学,它试图发现传统图书馆工作信息动态阶段性的根源,以设计和实施有效的信息服务为目标[3]”。
文章从图书馆工作的实际经验、权威著作、分类、认识论、逻辑学、存在论、智力等分析了图书情报学与信息哲学的关系,指出:“图书馆学并不一定要选择一个与信息有关的特别的哲学位置。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第42卷第2期,Mar.,2012,Vol.42,No.2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收稿日期:2010-09-11;修回日期:2011-01-14基金项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根本转向(11YJA720027)作者简介:李国武,男,吉林九台人,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西安石油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哲学。
【信息哲学专题研究】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元哲学———信息哲学李国武1,2(1.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2.西安石油大学宣传部,陕西西安710065)摘要:第19、21、22届世界哲学大会都在关注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哲学问题。
信息哲学是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元哲学,是人类历史上哲学形态的全新革命。
信息哲学创始人中国信息哲学家邬焜教授将信息概念作为哲学的最基本范畴之一引入哲学,创立了信息哲学。
并相应从元哲学的高度建构出全新的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生产论、信息价值论以及信息思维论等信息哲学理论,进行了开拓性、独创性的研究,从而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完整的有关信息哲学的观点、理论、体系和方法。
关键词:全球化;信息时代;元哲学;信息哲学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2-0032-05今天,我们人类处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引发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进而引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变革,并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和生活方式。
信息正是凭借它那科学性、普遍性的特性,正在开创一个新的全球化时代———信息时代,正在开辟一种崭新的文明———信息文明,从而集中而强烈地呼唤着一种新的全球化信息时代哲学———信息哲学的诞生。
信息技术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探索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哲学研究中,信息技术也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探索它对哲学研究的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信息技术对哲学研究的支持1. 大数据和算法分析在哲学研究中,信息技术提供了处理和分析大量文献和数据的能力。
通过大数据和算法分析,研究者可以更快速、高效地获取各种哲学著作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而实现知识的整合和提炼。
此外,通过算法的辅助,研究者能够挖掘出文献中的隐藏联系和模式,发现新的思想和观点。
2. 虚拟实境技术虚拟实境技术在哲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者可以利用虚拟实境技术构建出各种哲学场景和思维实验,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例如,通过模拟现实场景,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感知和知觉的本质;通过构建虚拟的伦理境遇,研究者可以探讨伦理决策的道德依据和后果等。
3. 社交网络和在线讨论信息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构建社交网络和在线讨论平台,为哲学研究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通过社交网络和在线讨论,研究者可以与全球范围内的学术界进行即时互动,共同探讨问题,提出和回应观点。
这种全球化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消除地域和文化的限制,促进哲学研究的进步和创新。
二、信息技术对哲学研究的影响1. 加速知识获取和共享信息技术使得知识获取和共享变得更加容易和迅速。
研究者可以通过在线数据库、电子图书馆和开放获取的论文平台等渠道迅速获取各种哲学著作和资料,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研究者也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进行快速传播和共享,实现了知识的广泛流通和合作。
2. 打破学科壁垒和思维定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加密切。
哲学研究者可以从其他学科领域获取到新的思想和方法,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
同时,信息技术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和问题,打破思维定势,推动哲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哲学思考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探讨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新的哲学问题?•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新问题?•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意义?网络时代的新哲学问题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无数新的哲学问题,以下列举其中一些:真实与虚拟在网络时代,我们进入的世界是虚拟的。
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创建一个虚拟的自我,与这个虚拟的世界进行交互。
但这个虚拟世界到底与现实世界有多大区别?我们如何区分现实和虚拟?信息与知识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但如何从这些信息中获取真正的知识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分辨真假信息,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隐私与公共网络上的交流和互动需要我们放弃一部分隐私,使我们的信息处于公共的领域中。
但我们是否有权保护自己的隐私?这种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如何平衡?个人与社会我们在网络上的实践是否只能代表我们个人,还是可以代表社会的意志?巨大的社交平台和社区让我们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整体,但我们的个体性是否会因此消失?智能与人类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发展使得机器有了更多的智慧和判断力,但机器是否能够超越人类,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人的自主性和机器的程序化之间如何平衡?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面对这些新的哲学问题,我们需要前所未有的思考方式进行思考。
以下是一些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思考跨越多种媒介在网络时代,媒介已经从单一的物质形态发展到包括语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态的复杂,因此我们如何进行跨媒介的哲学思考?如何从这些不同的媒介形式中获取必要的哲学信息?思考多变的身份网络时代的身份是多变和灵活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身份的哲学概念。
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的身份,如何界定自己的真正性质,在网络时代如何保留自己的独特性?思考个体和群体网络时代的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复杂多样,在一些情况下他们会融为一体,而在其他情况下可能会相互对立。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例子科学和哲学,这两者听起来像是两条平行线,似乎不太搭界,但其实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想啊,科学家们日夜研究,推陈出新,把这个世界的种种奥秘逐渐揭开,结果发现,这些进步可真是给哲学家们提供了无穷的灵感和思考的素材。
就像一位画家,手里有了五彩缤纷的颜料,才有可能描绘出绚丽的画卷。
比如说,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一下子就让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理解。
想象一下,当时的哲学家们看到“哇!原来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苹果有这么紧密的联系”,瞬间就开启了一系列关于因果关系和宇宙本质的讨论,真是让人目瞪口呆。
再来聊聊达尔文的进化论。
那可是震动整个哲学界的一颗重磅炸弹。
想象一下,原本人们觉得人类是宇宙中的特例,结果达尔文告诉大家:“嘿,大家好,我们也是动物的一部分啊!”这一说法顿时让许多哲学家的想法碰了个满怀,纷纷开始重新审视人类的地位。
人类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只是大自然的一个小角色?这一问题可就深得哲学家们的心,他们开始琢磨生存、道德、自由意志这些话题,真的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从科学进步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推动了哲学的思考。
再说量子力学,这个神秘又让人捉摸不透的领域,简直就像是一场魔术表演。
你看啊,粒子可以同时在多个状态之间变化,这可是颠覆了我们对现实的传统认知。
哲学家们顿时就感到“哇哦,这不就是挑战我们的常识吗?”于是,他们开始讨论意识、现实、存在这些话题,探索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究竟有多么有限。
大家也许会觉得有点疯狂,但其实就是这个疯狂的进步让我们更深入地探讨那些本来没怎么思考过的问题,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的体验。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像互联网的兴起,给哲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想想看,社交媒体的普及让信息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大家的观点和思想随时都可以互相碰撞,这可让哲学家们忙得不亦乐乎。
他们开始思考,信息的泛滥是否影响了我们对真理的认知?还是说,这其实是促进了更多的思考和讨论呢?这种信息流动就像是大海的潮水,波涛汹涌,而哲学家们则像是海上的小船,随时都要调整航向,避免被淹没。
互联网——哲学层面上的思考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深深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然而,除了其技术和应用层面的影响外,互联网还具有一种哲学层面上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探讨互联网对于人类世界和个体的影响,以及其中蕴含的一些哲学思考。
一、信息的快速流通与共享互联网的出现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速度,让人们可以迅速获取各种信息,实时了解世界动态。
这种信息的快速流通和共享,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使得人们的观念和认知得以拓展。
在哲学层面上,这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让人们接触到更广泛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有助于个体的思考和思想的发展。
二、信息过载与知识的选择性然而,信息的快速流通和共享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互联网上的信息如洪水般涌现,个体需要在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进行筛选和选择。
这引发了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如何面对信息过载并进行合理的知识选择?个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审慎思考、深入分析,并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
这要求个体在信息的海洋中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同时也提出了如何鉴别真假信息的难题。
三、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融互联网使得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个体可以通过互联网进入虚拟空间,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和共同创造。
这种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融,给予个体更多的社交和创造机会,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哲学问题。
虚拟世界的自我身份与现实世界的真实身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个体如何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保持一致性和真实性,也是一个需要哲学思考的问题。
四、信息的权力和控制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成为了一种权力和控制的手段。
信息的流通和获取不再受制于特定的机构或个体,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权力的垄断和控制。
同时,信息的采集和利用也带来了个体隐私和安全的问题。
个体如何在信息的世界中保护自己的权益和隐私,以及如何平衡个体和社会的利益,都需要进行哲学层面上的思考和探讨。
综上所述,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具有着深远的哲学意义和影响。
当代信息哲学的兴起关键词:信息信息哲学信息转向研究纲领摘要:“信息”的哲学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为能引起哲学界的真正重视。
最近西方哲学界提出了“信息哲学”(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简称PI)的研究纲领,正式把“信息”作为哲学的基本概念列入研究范畴,认为这一概念和存在、知识、意义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当代哲学面临信息转向。
本文将着重介绍信息哲学产生的背景、概念、研究纲领和内容这方面的情况。
当代信息哲学的创始人、牛津大学哲学家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完成了耗时数载,经过广泛辩论的工作,详细论述了信息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何以成为可能。
不久前,在西方哲学界权威性期刊《元哲学》(Metaphilosophy)上发表了他的纲领性论文“什么是信息哲学?”(Floridi 2002a)这篇关于信息哲学的文献已被我们译成中文在《世界哲学》发表。
(刘钢 2002)一、信息哲学兴起的背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纯科学面临着“发现”的危机。
超级对撞机的停建,标志着以物理科学为代表的“大科学”的式微;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大技术”(包括遗传基因工程和太空技术等)则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科学技术发展的图景展现出科学“转向”技术的趋势。
“转向”的结果便是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盛行于英美的分析哲学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上个世纪最后25年走向衰落。
主要是因为它的批判功能遭到了抛弃,致使科学主义在许多哲学分支成为主导力量,其结果便是“哲学再次被普遍地看作是科学的延伸。
”(Hacker 2001)但是,正如维特根斯坦所指出的,哲学或者在科学之上,像科学的女皇(这个时代科学家认为已经一去不返了),或者位于科学之下,为科学廓清道路。
然而,无论是在上或是在下,“哲学都不是与科学比肩的学问。
”(Wittgenstein 1997)实际上,世界以及对世界的科学描述越复杂,哲学的话语水平也就必须越基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哲学自身保持一种超越、批判和反思的地位。
哲学对信息技术的反思主要基于两条进路,在与社会需求的互动中最终成就了信息哲学。
一条是批判性的,即对技术的哲学反思,这主要始于欧陆的人文学者,尤其是现象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反思,都是非常具有深度的。
同时在社会认识论、媒体理论以及应用伦理学诸多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
另一条则属于建设性的,即沿着形式科学提出的哲学问题向前推进。
譬如说,逻辑学家图灵提出人工智能问题,在哲学领域中绽放出众多奇葩,在语言哲学、心智哲学、解释学和形而上学等诸多学科都能见到人工智能的身影。
数学家维纳提出的关于信息的本质问题,则对传统哲学提出了挑战。
逐渐地“信息”便成为哲学的一个独特话题,信息理论的哲学方法(IPM)的广泛采用在哲学领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的理论成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还为信息社会提供了系统性论证。
但是,当代信息哲学作为独立的研究纲领,却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的,追溯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a)探索阶段。
英国的图灵于30年代便开始发表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
在以后的50年中,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人工智能、计算科学、复杂性理论以及信息与通信技术等,相继引起了哲学界的注意,尤其是关系到人工智能哲学更是如此。
信息的科学研究为其成为哲学中一个独立探索的领域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这个期间也不乏一些力作问世,如1978年斯洛曼(Aaron Sloman)在他的《哲学的计算机革命》这部著作中,便宣布了新的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哲学范式。
他大胆地预测道:“数年内倘若还有哲学家依然不熟悉人工智能的主要进展,那么他们因其不称职而受到指责,便是公道的。
在心智哲学、认识论、美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和哲学其他主要领域中从事教学工作而不讨论人工智能的相关方面,就好比在授予物理学学位的课程中不包括量子力学那样不负责任。
”(Sloman 1978)然而,直到80年代之前,学术界未能提出一种成熟的,具有创新意义和影响力的研究纲领。
而人工智能的作用就好像是特洛伊木马,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概念引入哲学的城堡。
(b)徘徊阶段。
信息社会迎来了历史上最快的技术增长。
此前没有任何一代人曾经暴露在如此异乎寻常的技术力量的加速度之下。
信息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利用占有绝对的地位,其现实性便是相应的社会变革和伦理责任。
在主导科学和社会生活及其未来的所有因素中,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与通信技术是最具战略意义的因素,因为信息是社会生产与交往的重要的资源。
然而,直到80年代中期,信息哲学依然被视为跨学科的(transdisciplinary)而非交叉科学的(interdisciplinary);无论这么说,哲学界和科学界对其发展尚未做好准备;而文化和社会背景也同样没有准备妥当。
那么信息哲学只有在两个领域之间摇摆不定。
一方面产生许多有意义的成果,但它们仅限于一些研究专业,如人工智能哲学、计算机伦理学等。
另一方面,则作为方法论被其他领域所吸收。
这两方面的趋势为促使信息哲学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c)确立阶段。
自80年代末以来,信息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开始得到哲学界的承认,如国际著名的哲学家达米特在其《分析哲学起源》(1993)中,赞同信息是比知识更基本的概念的观点。
(Dummett 1993) 此外,美国《时代周刊》将个人计算机评为1982年的“年度人物”。
1985年,美国哲学会(APA)创立了哲学与计算机委员会(PAC)。
同年,美国主办的权威哲学期刊《元哲学》出版了题为《计算机与伦理学》的专号。
首次由计算与哲学(CAP)协会出资赞助的年会于1986年在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召开。
到了80年代中期,哲学界已经完全意识到信息哲学所探讨的问题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确认其方法论和理论的价值。
信息的概念、方法、技术和理论已经成为强大的“解释学装置”。
它们形成了一种元科学,具有统一的语言,在包括哲学在内的所有学术领域畅通无阻。
1998年,《数字凤凰——计算机如何改变哲学》出版,这部文集首次确认信息哲学的涌现是哲学的一股新生力量,改变了哲学家理解那些诸如心智、意识、经验、推理、知识等诸多哲学基础和概念的方式。
(Bynum & Moor 1998)二、什么是信息哲学?一个新的哲学研究领域一旦浮出水面之后,便成为一个边界明晰的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研究纲领。
弗洛里迪认为,新领域可以具有交叉科学的性质,但却必须是自主的,而不是跨学科的,即它必须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要达到这一点至少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Floridi 2002a)(i)它不仅能够对正统哲学的主题做出详尽、明确和清晰的解释,而且还要对经典的“ti esti”做出同样的交代,从而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哲学”(philosophy of);(ii)新领域能够成为有效的收敛吸引子,即在这个领域产生的成果足以吸引大量的资源,包括人力的和财力的等等。
这说明此领域富有生命力,使得大家乐意为之献身;(iii)新领域要有足够的影响力,能够将各种资源聚拢起来形成合力,而且还要能够从已经成熟研究领域“挖”资源,而不是相反。
(iv)最后,新领域研究内容要极为很丰富,这样便可以组织起泾渭分明的子领域或下属学科,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专业化的需求,这包括研究队伍、教学队伍以及应用领域的合理人才配置。
那么信息哲学是否满足(i)—(iv)呢?下面我们便具体来看一下。
哲学基本上以两种方式介入“ti esti”问题,一种是现象学方式,一种是元理论方式。
语言哲学和认识论是“现象学”或现象的哲学的两个例子。
它们的话题分别是意义与知识,而不是语言学理论和认知科学。
另一方面,物理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则明显属于“元理论”的例子。
它们所探讨的问题来自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同样也研究自然或社会现象。
然而,其他一些哲学常常把现象学和元理论的旨趣相结合。
譬如,数学哲学和逻辑哲学。
而信息哲学,虽然它的话题很古老,但是在思想史上,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非常晚近的事。
信息哲学像数学哲学一样,偏向现象学。
它首先关心信息世界、计算和信息社会所呈现出的一阶现象的整个领域。
但是,之于其自身资源的方法论批判方面,它更倾向于一种元理论方法,也就是说,它在现象学和元理论之间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哲学呢?根据信息哲学的创始人弗洛里迪的意见,信息哲学涉及两个方面的研究,即(a)信息的本质研究和及其基本原理,包括它的动力学、利用和科学的批判性研究,以及(b)信息理论和计算方法论对哲学问题的详细阐述和应用。
(Floridi 2002a)下面我们分别考察一下这两个方面。
定义的前半部分涉及到作为一个新的哲学领域,它要对“ti esti”问题做出详尽、明确和清晰的解释,即追问“信息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新领域的首要标志。
信息哲学提供了不同于数据通信的定量理论(信息论)的研究。
从整体上看,它的任务不是要发展关于一种科学的统一理论,而是一个整合的理论体系,目的是分析、评价和解释信息的各种原理和概念,信息的动力学和利用,它所特别关注的是来自不同应用背景和与其他主要哲学概念,诸如存在、知识、意义等相关系统的问题。
定义中“信息的动力学”指的是(i)信息环境的构成和模式,包括其系统的性质、交互的形式,内部的发展等;(ii)信息的生命周期,即各阶段信息通过的形式和功能的活动,从信息发生的初始到它最后的利用和可能的消失;以及(iii)计算,一方面指图灵机意义下的算法处理,一方面指更广意义下的信息处理。
定义的第二部分表明信息哲学不仅是一个新的领域,而且还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法论。
对信息的概念本质及其动力学和利用的研究,则由信息与计算科学和信息与通信技术所提供的方法论和理论得以继续。
这一视角也同样影响了其他哲学话题。
信息的理论和计算方法、概念、工具和技术已经开发出来了,而且在许多哲学领域得到了应用,这些应用下面还要谈到。
从我们目前的研究来看,信息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能够满足上述四个条件。
我们仅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之。
2001年11月6日,德国洪堡基金会在柏林举行了颁奖仪式,将金额高达200万美元的保罗奖(Wolfgang Paul Award)授予美国布法罗大学的哲学教授史密斯(Barry Smith)博士,旨在资助其形式本体论(formal ontology)的哲学方法和理论在信息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据信,这是哲学家迄今为止得到的金额最高的一项研究奖金(Donovan 2001)。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哲学的方法论已经找到了它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