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 格式:docx
- 大小:161.59 KB
- 文档页数:5
教案:《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年级:五年级下册科目:数学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方法。
2. 能够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3. 能够运用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2.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
3.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分数的加减运算。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分数的加减运算,那么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你们会吗?二、新课讲解1. 讲解同分母分数连加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 解释同分母分数连加的概念,强调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 给出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的计算。
2. 讲解同分母分数连减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 解释同分母分数连减的概念,强调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 给出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减的计算。
3. 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 解释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强调分母不变,分子进行相应的加减运算。
- 给出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
三、练习巩固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包括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1. 引导学生总结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
2. 强调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布置一些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连加、连减、混合加减教学反思连加、连减、混合加减教学反思1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反思五:连加、连减、混合加减教学反思《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是一年级数学下册学习的重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中,都要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部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得数做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任务。
学生对于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并不困难,列式也比较快,在解决问题中理解的还不错,但计算题出现了只做第一步而忘记做第二步现象,摘抄数,列竖式抄错数,但改后还不改下一步的得数及横式得数,还好是一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而导致这一错误现象的出现。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本课中,准备复习的习题给新授内容打下铺垫。
巩固练习题中,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层次的练习题来。
连加、连减、混合加减教学反思2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
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1)口算练习是这个提高计算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把基本口算抓好(100以内加减法);(2)练习的针对性:一天一组一组地根据问题练,问题越练越少;如:小数加法减法学生容易丢数,一般给学生准备三组题,先单练一组,时间很短,也非常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第二次反复练就达到一种认识掌握,再练第三组是熟练掌握。
李一般老师可能都是一练就是练一组20题,练完一纠正就完了,但如果把它分为三组,每组可能就5道题,题目很少,但是针对一个问题,错了之后学生有一个改错、再认识的机会,最后一组再进行熟练,这样每天的这个效果肯定非常突出,非常明显。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宜兴市徐舍小学袁志伟【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材分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相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而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得更普遍。
因此,它是分数加减法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整册教材的学习重点。
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在本册书的第四、六单元中,也已经学习过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了约分、通分和把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后续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通分的知识准备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准备,在学习本课时,只要使学生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由于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后,再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也是分数与小数加减的混合运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算理,只是停留在模仿练习的基础上的话,很容易产生运算错误,如将分子分母直接合并,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了只有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的算理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适合学生自学。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经历操作、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知道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发现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提高运算技能。
3、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4、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发展分析、比较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5、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2课时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1页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第82~83页练习十二第5~7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能解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并理解和学会利用“1”列式解答。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提高分数加减的运算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计算、主动思考运算过程,通过自己思考获得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细致验算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教学难点:通分时确定公分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学会计算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列出算式。
出示例2,了解题意。
提问:题里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月季花面积占14,杜鹃花面积占13,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的?(板书:花园面积——“1”)要求草坪面积占几分之几,怎样列式?(板书算式)为什么要用“1”作被减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题里把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在列式时,可以用“1”作被减数去减两个部分的面积14和13,剩下的就是草坪面积占几分之几。
提问: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算式)(2)学生计算。
①引导:这两个算式分别是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你会计算吗?请你独立计算,填写出计算过程,算出得数。
②交流:没有括号的算式是怎样算的?(板书过程、得数)算式里的1是转化成哪个分数算的?再减13时是怎样算的?还可以怎样算?(板书过程、得数)这样算是怎样想的?公分母是怎样确定的?整理: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一种方法是从左往右分步计算,先根据前两个数相减算出34,再减去13;另一种方法是一次通分计算,题里两个减数的分母是4和3,通分的公分母应该是12,所以把1转化成1212,然后把分子连减,分母不变,算出得数。
第2課時分數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81頁例2、“試一試”和“練一練”,第82~83頁練習十二第5~7題。
教學目標:1.使學生掌握異分母分數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計算;能解決分數加、減法的簡單實際問題,並理解和學會利用“1”列式解答。
2.使學生在聯繫已有的知識、經驗,認識分數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的過程中,提高分數加減的運算能力;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主動參與計算、主動思考運算過程,通過自己思考獲得方法,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認真計算、仔細檢查、細緻驗算等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異分母分數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計算。
教學難點:通分時確定公分母。
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學會計算1.學習例2。
(1)創設情境.列出算式。
出示例2,瞭解題意。
提問:題裡知道什麼條件,要求什麼問題?月季花面積占14,杜鵑花面積占13,是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的?(板書:花園面積——“1”)要求草坪面積占幾分之幾,怎樣列式?(板書算式)為什麼要用“1”作被減數?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說明:題裡把花園面積看作單位“1”,在列式時,可以用“1”作被減數去減兩個部分的面積14和13,剩下的就是草坪面積占幾分之幾。
提問:還可以怎樣列式?(板書算式)(2)學生計算。
①引導:這兩個算式分別是分數連減和加減混合,你會計算嗎?請你獨立計算,填寫出計算過程,算出得數。
②交流:沒有括弧的算式是怎樣算的?(板書過程、得數)算式裡的1是轉化成哪個分數算的?再減13時是怎樣算的?還可以怎樣算?(板書過程、得數)這樣算是怎樣想的?公分母是怎樣確定的?整理:計算沒有括弧的算式,一種方法是從左往右分步計算,先根據前兩個數相減算出34,再減去13;另一種方法是一次通分計算,題裡兩個減數的分母是4和3,通分的公分母應該是12,所以把1轉化成1212,然後把分子連減,分母不變,算出得數。
小学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范例五篇小学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你会填吗?1、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从()算起。
2、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
你会算吗?60-24-16=18+27+39=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教学例3。
出示主题图。
师:看校门口开来了一辆大巴车,仔细看,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有人下车,下车25人,有人上车,上车28人。
师:我们乘坐公交车要遵守乘车规定,有秩序的先下车再上车。
车上原来有67人,根据上下车人数的变化,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让学生把图意连起来说一句话: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28人,现在有多少人?师: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看谁的解决方法更好、更合理、更科学。
生: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小组交流、汇报板演。
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比一比,看那种算法更合理、科学。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口述: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说)讨论:用竖式怎样计算?这道题可以不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这道题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解明确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写算式,教师在下面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几种情况,可出示正确的做法。
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拓展思维这道题还有没有其它做法?2、教学例4。
第2课时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1页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第82~83页练习十二第5~7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能解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并理解和学会利用“1”列式解答。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提高分数加减的运算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计算、主动思考运算过程,通过自己思考获得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细致验算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教学难点:通分时确定公分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学会计算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列出算式。
出示例2,了解题意。
提问:题里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月季花面积占,杜鹃花面积占,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的?(板书:花园面积——“1”)要求草坪面积占几分之几,怎样列式?(板书算式)为什么要用“1”作被减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题里把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在列式时,可以用“1”作被减数去减两个部分的面积和,剩下的就是草坪面积占几分之几。
提问: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算式)(2)学生计算。
①引导:这两个算式分别是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你会计算吗?请你独立计算,填写出计算过程,算出得数。
②交流:没有括号的算式是怎样算的?(板书过程、得数)算式里的1是转化成哪个分数算的?再减时是怎样算的?还可以怎样算?(板书过程、得数)这样算是怎样想的?公分母是怎样确定的?整理: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一种方法是从左往右分步计算,先根据前两个数相减算出,再减去;另一种方法是一次通分计算,题里两个减数的分母是4和3,通分的公分母应该是12,所以把1转化成,然后把分子连减,分母不变,算出得数。
五年级下数学教案-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苏教版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律,学会运用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正确运用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鞭学具:草稿纸、铅笔、橡皮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示范。
三、练习与讨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总结与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出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规律。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一些典型的例题,并展示解题过程。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包括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题,以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教师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的过程。
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以上是一份关于五年级下数学教案-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苏教版的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通过讲解、示范、练习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应注重课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因为这一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一等奖创新教案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4页的练习十二第13~18题、“思考题”。
1.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并能应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会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认识到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和规律对分数加、减法同样适用,计算时能选择合适的运算律或规律计算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使计算变得简捷,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学生在把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推广到分数计算的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计算时养成认真思考、仔细计算、细致验算的好习惯。
把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推广到分数计算的过程中,并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律或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简便运算。
提高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正确率,运用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流程一:回顾复习,揭示课题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谁来说一说,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明确:计算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没有小括号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提问:计算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明确:计算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一次通分比较简便,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练习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练习时希望大家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越来越熟练,同时我们来看一看,能不能使计算更加简便,还要能正确运用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
▍流程二:自主探索,简便计算1.铺垫练习(1)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
出示题目:直接写得数。
+--+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1页例2、“试一试”和“练-练”,第82~83页练习十二第5~7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能解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并理解和学会利用“1”列式解答。
2. 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提高分数加减的运算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主动参与计算、主动思考运算过程,通过自己思考获得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细致验算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教学难点
通分时确定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不知道大家掌握得如何?老师考考你,
这一题一眼就能看出得数,说说怎么算的?
一口报不出来了,请把计算过程写下来,握笔。
谁来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
说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还要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出示:异分母分数——通分——同分母分数结果约分
谈话:根据整数加减法的学习经验,你觉得学完一步分数加减法后,应该还会学习什么?
指名学生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二、3个分数的计算尝试
那咱们今天的学习就从3个分数的加减计算开始。
指名回答,得数写成假分数的形式,可以。
追问:唉,明明3个分数连加,比两个分数相加要难呀,怎么这么快就算出来了?
指名回答:分母相同,分子连加就行了。
过渡:看来多个同分母分数对你们来说,小菜一碟。
这样的3个分数分母各不相同,又该怎样计算呢?想自己尝试,还是老师直接告诉你,到底是东关小学的学生,自信十足。
请先独立试一试,完成后,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尝试计算。
借助实物投影展示计算过程
(1)先加前两个,再加第3个分数。
这里就通分了两次。
注意提醒学生:分步通分时要注意及时约分,这样计算会更加简单。
(2)一次通分,再计算的,追问30怎么来的?
6 5 3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怎么找出来的?有好办法吗?
预案1:找出6,5 的公倍数,因为6是3 的倍数。
预案2:大数翻倍的方法,找出6的倍数,看是不是5和3 的倍数。
(渗透先找前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找它与第3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
这一题加减混合,你们是怎么算的?
(1)先加前两个,再减第3个分数。
需要通分两次。
(2)一次通分,再计算的,追问45怎么来的?
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掌握了计算方法,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那这里又蕴藏着怎样的计算呢?想不想一起去看看。
1.学习例
2.
(1)出示例2,了解题意。
提问:题里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的?(板书:花园面积——“1”)
要求草坪面积占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为什么要用“1”作被减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题里把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在列式时,可以用“1”作被减数。
(2)学生计算。
引导:这两个算式分别是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你会计算吗?请你独立填写出计算过程,算出得数。
交流:没有括号的算式是怎样算的?算式里的1是转化成哪个分数算的?再减时是怎样算的?
还可以怎样算?
整理: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从左往右分步计算,一次通分计算。
有括号的算式是怎样计算的?
说明:分数加减两步计算,和整数一样,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追问:通过刚刚的这几道计算,你发现分数加减两步计算按什么顺序算?
指出:分数加减两步计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比一比,说一说)
比较算式和得数可以发现,分数连减也有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的规律。
2.扩展练习
选择题
(1)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使用网络的人数达到了5.38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2/5 。
不使用网络的人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几分之几?
学生手势选择,指名说明理由。
说明:题里把全国总人口看作单位"1”,在列式时,可以用“1”作被减数去减使用网络的人数占总人口的2∕5,剩下的就是不使用网络的人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几分之几。
5.38亿是一个多余条件,忽悠人的,就看你会不会审题。
(2)
学生手势选择,指名说理由。
说说为什么A不对?
为什么B也不选呢?
学生列式计算C ,公布结果,强调得数注意约分。
3.解决问题
谈话:根据问题选算式,难不住大家;如果给你条件,提问题,还敢挑战吗?
(1)他们三人一共喝了多少升牛奶?
学生独立计算,看看电脑是怎么算的?
答案是7/10的举手。
追问:1/2怎么来的?
指名说。
追问:为什么先算1/8+ 3/8?
这里实际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可见加法运算律也能运用在分数运算中。
像这样先算1/8+ 3/8举手,算出4/8,约分成1/2的举高手,你们真是咱们班的高手,点赞。
我想采访一下,为什么约分成1/2?
师:注意计算过程中的结果也要约分,更利于快速计算。
(2)这盒1升的牛奶还剩多少升?
结合这里1升的条件,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口答。
(3)你还能提出哪些分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呢?
小明喝的牛奶比爸爸、妈妈喝的总数多多少升?
小明和妈妈喝的总数比爸爸喝的多多少升?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其实多个分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是相通的,我们还发现加法运算律、减法性质等也能用于分数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