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黄连黄柏精品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4.32 MB
- 文档页数:15
【中药五黄:黄芩、黄连、黄柏、大黄、黄芪】中药中有“五黄”这一说法,即指的是黄芩、黄连、黄柏、大黄、黄芪。
其中,黄芩、黄连、黄柏、大黄都为苦、寒药物,药典对这4味中药的功效均有清热解毒泻火等描述。
与五黄相关的古方中有一著名的汤剂——黄连解毒汤,是以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9克为用料,加水煎服,以达到泻火解毒的目的。
古方记载中提到,本方主要针对三焦火毒证,其中黄芩、黄连、黄柏配伍清泻三焦火毒,栀子引邪从小便而出。
类似的方剂还有栀子金花汤,是在黄连解毒汤的基础上加入了3g大黄,这个方剂除了治三焦火毒证兼大便秘结以外,也可以治疗阳证引起的疮、痈等。
这两剂古方中所谓的治三焦之毒,三焦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如果病症不符合三焦之毒的范围,还可以使用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来清热解毒吗?又应该怎么做取舍呢?我们在使用这些方剂与功效相似的中药之前,必须先搞清楚他们所针对的具体针对病症,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对症下药。
Part.1什么是三焦?民间经常听到五脏六腑的说法,大家都知道,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是五腑,那还有一腑呢?这一腑,就是三焦了,也就是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部位,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
三焦又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上焦为胸部,包括心、肺两腑,中焦为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为下腹部,包括肝、肾、膀胱、小肠、大肠。
其中,肝按分布部位来说,应归为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为下焦。
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Part.2三焦不通引起的热证上焦中,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肺主气,负责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
因此上焦的功能,主要是运输气血。
温邪入侵上焦导致的热证主要有发热、微怕冷、容易出汗、口渴或者咳嗽、午后更感身热等。
中焦中,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一旦邪入中焦无论是在胃燥化或是在脾湿化,都有可能引起相应的热证,此时主要表现为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小便不利、大便不爽等。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黄连、黄芩和黄柏是中药材中常见的草本植物,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下面将从它们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区别介绍。
一、来源:1. 黄连:黄连是常用中药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茎。
主要产自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2. 黄芩:黄芩是十字花科植物黄芩的根茎,主要产于河南、陕西、湖南、湖北等地。
3. 黄柏:黄柏是黄柏科植物黄柏树干、枝或根部的树皮,主要产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二、性味归经:1. 黄连:味苦,性寒。
归肝、胆经。
2. 黄芩:味苦,性寒。
归肺、胃、肝、胆经。
3. 黄柏:味苦,性寒。
归心、肝、胆经。
三、主要功效及主治:1. 黄连:主要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要主治:用于高热、寒热往来、热病烦渴、便秘、黄疸、口舌生疮等。
2. 黄芩:主要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利湿、消肿止痛。
主要主治:用于感冒发热、黄疸、湿热痢疾、痰热壅肺、痈肿疮毒等。
3. 黄柏:主要功效:清热解毒、干湿止痒、收敛止血。
主要主治:用于湿疹、湿热病、泻痢、烧伤、烫伤、蛇虫咬伤等。
四、药理活性成分:1. 黄连:主要含有黄连素、黄连黄酮等成分。
2. 黄芩:主要含有黄芩素、栀子苷等成分。
3. 黄柏:主要含有黄柏碱、黄柏素等成分。
黄连、黄芩和黄柏在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药理活性成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
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中药材和剂型,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使用任何草药前最好咨询医师或中药师的建议。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摘要】黄连、黄芩、黄柏是中药中常见的三味药材,它们在外观特征、药用部位、药效功效、用途范围和用法用量等方面各有不同。
黄连外观呈黄色,主要药用部位为根茎;黄芩外观呈黄色,主要药用部位为根茎和根;黄柏外观呈黄褐色,主要药用部位为干燥的树皮。
三者在药效功效、用途范围和用法用量方面也各有特点。
尽管它们有各自的不同之处,但也有一些共同点,比如都具有清热解毒、止泻、收敛的功效。
在选择使用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药材。
适用人群也因个体体质和病情而异,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这三种药材虽然有区别,但都有其独特的药效和用途,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多样的选择。
【关键词】引言: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介绍外观特征、药用部位、药效功效、用途范围、用法用量结论:三者相同点、三者不同点、适用人群1. 引言1.1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介绍黄连、黄芩和黄柏是中药中常见的几种药材,它们在药用上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功效。
尽管它们都被称为“黄”,但实际上它们来自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药用部位和药效功效。
在中医药领域中,黄连、黄芩和黄柏各有其应用范围和用法用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了解这三种药材之间的区别对于正确使用中药、发挥其疗效至关重要。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黄连、黄芩和黄柏的区别,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三者的异同。
2. 正文2.1 外观特征外观特征是区分黄连、黄芩和黄柏的重要标志之一。
黄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横生,有不规则的多翼。
茎直立,高度约30-100厘米,总部顶生。
叶片为长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有锯齿状切缺。
花序顶生,具黄色小花,呈穗状花序。
果实为长椭圆形的毛细小乳果。
黄柏为常绿乔木,树皮灰白色,具纵裂纹。
叶片为互生,卵形或长椭圆形,边缘有锯齿或全缘。
花序为腋生花序,花色黄绿色,果实为卵形小核果。
通过对比三者的外观特征,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它们,并在药用上做出正确选择。
39寻医问药保 健现代养生 2020年3月第20卷第5期无耐受性,所以可交替使用,以便降低耐受性。
2.3 药量不宜过多病人一旦用药过量,则可能导致血压骤降。
而动脉血压是人体内血液向组织器官流动的重要动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正常血流。
一旦出现骤降的情况,则会引发组织器官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肝、肾、脑等器官因缺氧而产生机能障碍,最终引起不良后果。
2.4 突停用药导致血压反弹对于长期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患者来说,突然停药,则会引起血压反弹的情况,从而导致一系列危险。
主要的表现为:由血压升高引起的出汗、乏力、头痛、头晕等症状;甚至还有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心血管痉挛等脑血管意外,严重时危及生命。
所以高血压患者要注意不可突然停药,而是应该以平衡为主,逐渐缓慢地减少药量,保证声明安全。
2.5 注意服药时间睡前服药是很多高血压病人的习惯,但其实这样可能会导致患者在服药后1~2小时内血压浓度达到最高,而夜间血压正在下降,服药过后则会越发下降,进而导致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对此,高血压病人可根据自身疾病的昼夜规律进行24小时降压,即选择控制作用时间为一天一次的降压药物,使血压保持平稳。
总而言之,高血压疾病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病人及家属应及时注意。
服用降压药时也应了解清楚注意事项,遵循医嘱是重中之重,还要考虑药物的耐受性、用药量、服药时间等问题,且不可肆意停药。
对这些有了基本了解后,相信病人可以早日恢复健康。
编辑:迟昊 XuDaPing123@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韩德承“三黄”即黄连、黄芩、黄柏三味药的简称,都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中药材,但功效有异同。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性寒,味苦,无毒,入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关于黄连之苦,有很多歇后语:“半夜吃黄连——暗中叫苦”“冰糖煮黄连——同甘共苦”等等,说的是黄连味道苦。
可它虽苦,但是一味常用的良药。
黄连、黄芩、黄柏相配伍的方剂方剂学对大家来说是非常头疼的科目,但是只要大家坚持,每天背一点,日积月累,总能把这块顽石击穿。
记忆需要重复,但并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记忆,更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总结,从中发现许多规律。
此处将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各自的功效及所组成的方剂总结如下,点滴记忆,从三黄开始。
黄芩性能:苦,寒。
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3.血热吐衄。
4.痈肿疮毒。
5.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黄连性能:苦,寒。
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2.湿热泻痢。
为治泻痢要药。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
4.痈肿疖疮,目赤牙痛。
尤善疗疔毒。
5.消渴。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用法用量:煎服,2~5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黄柏性能:苦,寒。
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应用1.湿热带下、热淋。
2.湿热泻痢、黄疸。
3.湿热脚气、痿证。
4.骨蒸劳热,盗汗,遗精。
5.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12g。
外用适量。
鉴别用药:黄芩、黄连与黄柏三药性味皆苦寒,而黄连为苦寒之最。
三药共同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同可用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
不同功效:黄芩偏泻上焦肺火,肺热咳嗽者多用;黄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盛、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一、三黄连用的方剂1.清热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
【趣记】三黄治(热)。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