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doc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2
考研人大专业介绍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大学,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在文、法、哲等比较偏文的多领域国内领先,下面看一下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1.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三年制硕士学位授予点2.专业概况地理信息系统是随着地理科学、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学科,用来解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近年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对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科研教学、软件支撑与技术分析、底层基础数据获取与处理的要求与日俱增。
该专业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环境遥感、城市遥感、GIS 二次开发与环境信息可视化等。
3.主要研究方向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为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应用,具体是:(1)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信息获取、环境管理与环境评价等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
(2)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应用统计、社会调查、商业开发和资源管理等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应用。
(3)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
4.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和系统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掌握现代空间分析技术,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管理和教学,并能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级人才。
5.本专业师资力量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目前共计有王汶、李海萍和李建新三位指导教师。
6.对外学术交流本专业同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国高校与专业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
7.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主要开设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环境信息可视化、空间分析、城市遥感和“遥感、GIS、GbrS”实习等专业课程。
本专业的实验室拥有ARCGIS、ERDAS以及ENVI 等软件设备。
8.毕业生去向毕业生既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赴海外深造,也可以从事科研、教学、公务员等咨询服务和管理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全国的重点大学,并且是教育部直属的,是一所国家的“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简介长安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三所部属院校于2000年4月18日合并组建而成。
学校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兼有经济、管理、人文多种学科,以培养公路交通、国土资源与环境、建筑工程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
学校坐落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周围高校、科研、文化单位众多,治学氛围厚重。
占地2980亩,设校本部、雁塔、小寨、渭水和太白山等五个主要校区。
三校合并后,学校及时调整了学科结构,完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
现设有15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体育部),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5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专业设置覆盖了公路交通、国土资源与环境、建筑工程的绝大部分领域。
学校教学设施完善,科研设备先进。
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其中2个教育部重点试验室);有具备国家甲级资质的工程设计研究院和交通基本建设监理公司;有全国高校唯一的汽车高速试验环道和综合测试场;有具有先进水平的公路勘测实习基地和筑机、汽运、建筑学科实验、实习基地;有国内高校一流的体育馆和运动场。
图书馆藏书180万册,编辑出版《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长安大学学报》等9种全国性学术期刊。
长安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两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包括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在内的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教授。
有在籍本、专科学生40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00人,德国、韩国、坦桑尼亚、澳大利亚等国留学生80余人。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精心构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稳定本科教育规模、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确立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并重的办学思路。
目前,已形成了以培养高质量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为主,兼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的多层次办学体系。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授予理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年在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点中设立遥感应用研究方向,年地自然地理专业硕士点中设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年正式设立地图学与地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点。
主要研究领域有资源与环境遥感、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地理信息工程等。
现有教授、副教授人,拥有地理过程与空间分析实验中心、地理信息系统等实验室。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础技术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重点研究关于地理事象与地理过程的空间表达。
结合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研究,探讨空间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二、培养目标熟练掌握地图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软件,了解学科前沿状况与发展趋势,具有较熟练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地运用技术解决科研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理论联系实践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成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简介四、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年。
硕士学位课程学习计划年;科研与学位论文工作时间年。
个别成绩优秀,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符合相关要求,经申请批准可以年毕业。
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年,但最长不得超过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实行学分制。
学分要求是:总学分学分。
)学位公开课学分,其中外语学分,科学社会主义学分,自然辩证法学分。
)学位专业课学分,为各方向研究生必修课。
)指定选修课学分,按方向设置,本方向学生视为必修课,非本方向学生视为任意选修课。
)任意选修课学分。
每门任意选修课学分,包括非本方向的指定选修课。
)实践环节学分,其中教学实践学分,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生可以免修;学术活动学分。
)补修课学分。
同等学力、跨学科、跨专业硕士生,应补修地理本科主干课程,并通过考核取得及格成绩,不计学分。
六、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软件训练、教学实践和学术活动两部分。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培养方案Cartography and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一)专业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GPS等广义3S学科基础理论,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具有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并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学科方向本学科设置以下四个研究方向:1. 数字资源环境工程2. 3S技术集成与系统开发3. 数字流域和数字水文4. 不动产评估与信息管理(三)课程设置与说明1. 学位课(1)外语6学分(2)自然辩证法2学分(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4)高等自然地理学2学分(5)广义3S技术集成2学分(6)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2学分(7)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3学分(8)数字流域2学分(9)不动产评估与管理2学分2. 选修课研究生可根据研究方向、论文工作需要及本人兴趣,在导师指导下,选择选修课,除下列课程外,经导师同意后,也可选修未列的课程(1)多元统计分析3学分(2)遥感信息空间分析2学分(3)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2学分(4)数据结构2学分(5)数字地图学3学分(6)系统工程2学分(7)生态水文模拟2学分(8)城乡环境规划与信息管理2学分(9)区域分析与规划2学分(10)景观生态理论与设计2学分(11)生态环境工程规划与设计2学分(12)地形水文学2学分(13)地学模型3学分(14)广义测量平差3学分(15)VC++ 3学分(16)数据库原理与应用2学分(17)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2学分(18)非线性数学及其应用2学分(19)精准林业3学分(20)试验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1学分(21)学科前沿专题1学分课程说明:(1)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2)第一外国语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3)高等自然地理学强化自然地理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前沿与发展趋势,掌握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地球表层系统动力学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一、专业基础知识1、掌握地图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定义: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制图综合理论、应用地图符号系统,将地球表面缩绘于平面上,以达到反映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变化和发展的图件。
特征:可量测性、直观性、一览性(形象直观性、地理方位性、几何精确性)。
2、掌握地图的基本功能:模拟功能、信息载负功能、信息传输功能、认识功能。
3、掌握地图的分类:1)按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2)按比例尺可分为大比例尺地图(1:10万)、中比例尺地图(1:25万)、小比例尺地图(1:100万);3)按其所包含的区域范围可分为①按自然区域分为全球性的自然区域地图、地区性的自然区域地图、国家级的自然区域地图;②按行政区划分为世界地图、全国地图、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图、地区(州、盟、省辖市)地图、县(旗、地辖市)地图等;4)按其用途分为通用地图、专用地图;5)按其他标志①按其使用方式分为桌面地图、挂图、屏幕地图和水深携带地图、②按其外形特征分为平面地图、三维立体地图和地球仪等、③按其图幅形式分为单幅地图、多幅地图、系列地图和地图集、④按其感受方式分为单色地图、多色地图、荧光地图、互补色地图、盲文地图等。
4、地图的种类:普通地图、专题图、专用地图、特种地图、地图集与系列地图。
5、熟悉地图的地理要素的内容:一般来说,地图的主体要素都是各种地理现象。
根据地理现象的性质,又可将其区分为自然要素、社会技能攻击要素及环境要素等。
自然要素包括海洋和陆地水系,以及地质、地球物理、地貌、气象、水文、土质与植被、动物等方面的现象或物体;社会经济要素包括居民地、交通网、境界线,以及政治、行政、人口、城市、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现象或物体;环境要素是指人类生活的环境状况。
包括自然灾害、自然保护、污染与保护、疾病与医疗等。
6、了解基本图形变量:形状、尺寸、方向、亮度、密度和色彩。
7、掌握地图符号分类:1)以往根据其视点位置分为侧视符号和正视符号;根据符号的外形特征分为几何符号、线状符号、透视符号、象形符号、艺术符号;根据符号所表示的对象分为水系符号、居民地符号、独立地物符号、道路符号、管线垣栅符号、境界符号、地貌符号、土质与植被符号;从地图符号的大小和与所表示的对象之间的比例关系将其分为依比例尺符号、不依比例尺符号、和半依比例尺符号等。
课程简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系课程编号:B50 课程名称: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课程英文名称:The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Contemporary Geography学分:3 周学时:3 总学时:54课程性质:博士学位专业课应用专业:地理学(包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和讨论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及其应用问题,内容包括地理统计分析、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投入产出分析、随机型决策分析、AHP决策分析、网络分析、地理控制论、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系统动力学、分形理论及其应用、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地理元胞自动机等。
考试方式:开卷。
教材: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填写人:徐建华审核人:陈振楼课程编号:B96 课程名称:GIS程序设计及软件应用课程英文名称:GIS Programming Design and Software Application课程性质:博士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专业学分:3 总学时:54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GIS概论(包括概述、空间信息表示、空间数据的输入与处理、GIS功能、GIS工程设计)。
2、ArcView软件应用(包括地图显示、地图查询、数据编辑、空间数据处理)。
3、ArcGIS Desktop软件应用(包括Geodatabase数据模型、空间数据校正、ArcToolbox和ArcGlobal)。
基本要求:通过课程学习,掌握GIS原理及GIS设计方法,能熟练应用ArcView软件及ArcGIS Desktop软件中的主要功能模块。
考核方法及要求:开卷考试。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1、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
2、Using ArcView GIS,ESRI。
3、ArcGIS 8 Desktop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1、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采集、存储、管理、处理、检索、分析、显示地理空间数据的科学与技术,是集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于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
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具有时空特征的地理信息已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作为整合其它各类社会经济和人文统计信息的基础平台,地理信息系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紧密结合我校学科优势和社会各行业部门的需要,以创新为主线,围绕地理信息科学理论、地理信息工程、资源环境遥感、客家人文地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空间数据库理论与空间数据挖掘(2) 数字地图理论与方法(3) GIS应用工程(4) 虚拟地理环境与数字矿山(5) 地理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6) 多维动态地理信息系统(7) 资源环境遥感(8) 客家人文地理2、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是研究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应用和可视化表达的有关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的学科。
本学科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作风、系统地掌握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原理和GIS应用开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工程技术骨干,了解地图学、计算机科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及相关领域的进展和学术动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有较好的创新意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专业的外文文献;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研究、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数字工程建设、空间分析与应用、辅助决策管理与空间数据处理等方面工作。
毕业后能胜任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管理等工作,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现代GIS理论与方法、高级GIS应用开发、空间数据库理论与技术、遥感图像解译原理与方法、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地理信息共享技术、GML技术及应用、高等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进展、虚拟地理环境概论等。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是研究地图制图、地图内容、地图使用以及与地图相关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则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进行存储、管理、查询、分析和可视化的技术工具和系统。
地图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
在古代,人们用各种手工制作的图表和图册,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图学与GIS技术结合,不仅更方便人们获取地理信息,而且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分析工具。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一系列硬件、软件和地理数据组成的综合系统。
其中硬件主要包括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等设备;软件则是指用于地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专门工具和程序;地理数据则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灵魂,包括地理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维护等环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类型主要分为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两种。
矢量数据以点、线、面的形式表示,适合表示地理现象的几何形态;而栅格数据则是通过像素矩阵的形式表示,适合处理连续空间变量。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查询、编辑、分析和可视化等操作,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对地理现象和事件的全面认识、理解和掌握。
地理信息系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利用GIS技术对城市的道路网、设施分布、环境状况等进行分析,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农业领域,GIS技术可以对农田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帮助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益;在应急救援中,GIS技术可以提供实时的地理信息,辅助决策者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还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研究、交通管理、地理教育等领域。
它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丰富科研手段,还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为我们提供了获取、存储和分析地理信息的工具和方法。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地理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地图学主要探讨地图的制作、解读和使用,而GIS主要关注地理信息的采集、储存、分析和展示。
本文将分别介绍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应用和发展趋势。
地图学是研究地图的科学,它涉及地图的制作、阅读和解释。
地图是对地球表面的图形化表示,通过使用符号、颜色和比例尺等手段,将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形。
地图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地图制图原理、地图编制技术、地图投影和坐标系统等。
地图学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准确、可靠和易于理解的地理信息,以满足人类对地理空间的认知和利用需求。
地图学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地图可用于导航和旅游,帮助人们找到目的地并了解周围环境。
地图还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决策者优化资源配置和社会发展布局。
此外,地图也被用于环境保护、灾害管理和军事战略等方面。
地图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理解和解决人类空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个集成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学科。
它通过数据的采集、储存、分析和展示,帮助人们理解和利用地理空间信息。
GIS主要由硬件、软件、数据库、人员和过程组成。
硬件包括计算机、传感器和GPS定位设备等;软件提供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和图形展示等功能;数据库储存和管理地理信息数据;人员则负责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等工作;过程涉及数据的获取、处理和传输等环节。
GIS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和卫星导航等领域。
GIS在资源管理和决策支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农业领域可以利用GIS分析土地类型、气候条件和作物生长状况,从而优化农业生产。
此外,GIS还可以用于灾害管理和紧急救援,帮助相关部门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GIS正朝着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学科概况编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是在地图制图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理学类地理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
随着信息技术、知识工程和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已逐步成为资源与环境、城市及区域规划与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水利水电、交通土建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专业根据地图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相关的技术应用需求,设立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地理空间与地理过程模拟、网络GIS及地图制图等研究方向,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学术活动、科学研究、系统开发及学位论文等。
主要研究方向编辑1.实用GIS系统设计与开发建立智能交通、线路安全、市政设计、资源开发与管理、环境监测、生态保护、城市规划、景观设计、水利电力、医疗管理和军事等方面的应用系统,能够提供辅助决策与专家系统、空间信息移动服务和网络GIS等技术支持。
2.铁路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及应用支持铁路勘测设计、运营管理、社会服务的空间信息的数据标准,获取方法,质量控制,分类编码,数据结构,数据模型,WEBGIS,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空间分析与应用模型,空间数据挖掘。
3.虚拟现实技术与三维GIS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环境仿真中的应用,三维GIS理论与系统开发,空间信息可视化理论、方法与应用,数字城市、数字国土及数字交通的理论与方法。
4.地图制图学与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地球空间信息可视化,制图综合,数字化成图,电子地图制作与应用等从业领域主要从业领域为:部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规划勘测设计部门,以及、矿业、水利电力、、、城市建设、旅游、公司及企业从事与地球空间信息相关的管理、研究、技术开发及教学工作。
主要相关学科地理学、、、、、、管理工程、水利电力、资源与环境等。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学科领域较宽,适应性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高层次自然地理科研人才和高校教师。
具体要求是: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3、了解地理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有较好的科学研究修养。
4、熟悉高等教育的教学环节。
5、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本专业目前设置三个研究方向:即1、地图制图学与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2、资源环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3、虚拟现实技术与三维GIS三、学习年限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硕士生可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硕士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同时要充分发挥所在学科导师集体指导的优势,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
对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1.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材施教,要定期了解硕士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硕士生的成长。
2.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选课计划、文献阅读、文献综述、学术活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内容。
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应在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3.硕士生的理论课学习,采取课堂讲授和自学、seminar(学术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硕士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分析报告、研讨等多种方式学习。
4.充分重视文献阅读、文献利用能力的培养,夯实硕士生学科理论基础,强化科研训练的必要环节。
各学科应列出硕士生必读的经典文献,提出阅读和考查要求。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是研究地图的制作、解读与使用的学科,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紧密相关。
地图学及GIS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地理空间数据,为决策与规划提供支持。
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地图的分类、制图原理、地图投影、地图符号与样式等。
地图的分类可以根据制图目的、内容、比例尺和形状等进行划分,常见的有地形图、行政区划图、交通图、气候图等。
地图的制图原理是地图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到地球表面的几何形状、缩放效应、扭曲等问题。
地图投影是将三维地球的表面投影到二维地图上的过程,常见的有圆柱投影、圆锥投影和平面投影等。
地图符号与样式则是在地图上用不同的图形、颜色、线型等形式表示地理现象。
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与地图学理论及方法进行地理空间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系统。
GIS主要由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员组成。
硬件包括计算机、卫星定位系统和数字化设备等;软件则提供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操作;数据是GIS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人员是操作和使用GIS的关键,需要具备地理学、计算机和统计学等相关知识。
GIS技术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交通管理、资源管理和灾害防治等。
在城市规划领域,GIS可以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帮助规划师选择最佳用地和交通布局方案;在环境保护领域,GIS可以用于监测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变化,为环保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资源管理领域,GIS可以用于气象预测、水资源管理和农田调查等。
另外,GIS还可以在灾害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地质灾害预警、洪水预测和火灾风险评估等。
总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是相互关联的学科,通过地图学的方法和GIS技术,可以获取、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数据,为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决策提供支持。
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道德品质和修养较高,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并具有主持较大课题的能力。
3.全面掌握地图学及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了解其最新进展和相关知识,并在该领域的某一方向上作深入的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
4.对于学习的第一外国语,能熟练使用阅读本专业文献,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还能进行学术交流。
5.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二、研究方向1.GIS理论和方法2.网络GIS和地理信息工程3.跨平台电子地图使用服务系统4.地理信息知识工程理论和方法5.数字地图理论和技术6.遥感技术和GIS集成理论和技术7.地理信息可视化和智能综合8.地理信息人工智能处理三、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4年。
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五、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一年作开题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是否前沿领域或创新之处,本人的研究方案,主要参考文献等。
经有关专家讨论认可后,才能进行正式的研究及论文撰写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首先由指导教师审阅,提出意见,修改后,才能进行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答辩前应将博士学位论文交给5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校外专家至少3位。
评阅通过后,方可答辩。
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至7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人,答辩委员会主席一般由校外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报院系和学校学位委员会批准。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在读期间,必须至少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三大检索”(SCI、EI、ISTP)源刊上的学术论文。
七、培养方式以指导教师为主,有关教师为辅的培养方式,拓宽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知识面。
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对能力进行培养。
使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素质有较大提高。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503)
学科门类:理学(07) 一级学科:地理学(0705)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属地理学一级学科,是在地图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
该专业以地图、遥感影像和统计数据为信息源,利用地图学、地理学、信息论、系统论等相关理论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S技术进行地理认知和地理信息传输、分析与应用的一门学科。
随着信息技术、知识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该学科在深化地理认知的同时,已逐步成为全球变化,区域资源与环境、城市及区域规划管理,土地利用管理、水利、交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河海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流域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为特色,着重研究地理信息认知理论、空间数据模型和数据管理、地理信息的遥感提取,专题信息制图与数据更新技术;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决策支持原理与方法;为全球变化,区域资源环境、数字流域以及防灾减灾等重大问题决策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一、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有地理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基本理论,掌握地理信息分析技术、空间数据结构及信息处理技术、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地图可视化等基本技能和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及应用、遥感数据分析及处理、空间决策支持等方面具有较深造诣,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
1、GIS及应用
2、遥感及应用
3、地图学
4、数字流域
5、GPS及应用
三、学制与学分
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
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
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