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 格式:pdf
- 大小:975.65 KB
- 文档页数:8
《遗传的物质基础》讲义遗传,是生命延续和物种进化的关键。
而要理解遗传现象,就必须探究其背后的物质基础。
那么,什么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呢?这得从细胞说起。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在细胞中,存在着细胞核和细胞质。
细胞核中包含着染色体,而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染色体主要由 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其中,DNA才是真正承载遗传信息的关键分子。
DNA 是一种长链状的大分子,由四种碱基——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组成。
这些碱基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就形成了遗传密码。
为什么说DNA 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呢?这得从它的结构和功能说起。
DNA 具有双螺旋结构,就像一个旋转的楼梯。
两条链通过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相互连接,A 总是与 T 配对,G 总是与 C 配对。
这种配对原则保证了 DNA 复制时的准确性。
当细胞分裂时,DNA 会进行复制。
原来的两条链解开,分别作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链,从而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 分子。
这样,遗传信息就能够准确地传递给下一代细胞。
DNA 不仅能够自我复制,还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转录是指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RNA(核糖核酸)的过程。
RNA 有多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信使 RNA(mRNA)。
mRNA 从细胞核中出来,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
核糖体就像是一个“工厂”,在这里,以 mRNA 为模板,通过 tRNA(转运 RNA)运输氨基酸,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形成多肽链,最终折叠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它们参与了生物体的各种生理过程,比如催化化学反应、运输物质、构成细胞结构等等。
不同的基因决定了不同的蛋白质,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例如,决定眼睛颜色的基因会通过控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决定眼睛的颜色。
除了DNA,在某些病毒中,遗传物质是RNA。
但在大多数生物中,DNA 始终是遗传的核心物质。
遗传信息的概念高中生物
高中生物——遗传信息的概念
一、遗传信息的定义
遗传信息指的是生物体内所含有的控制个体发育和生命过程的基因,它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主要由核酸DNA和RNA组成。
二、遗传信息的种类
1.基因型:基因型是个体所拥有的基因组合,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性。
有两种类型:纯合子和杂合子。
纯合子的基因型是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而杂合子的基因型则是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
2.表型:表型是个体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功能和行为等性状。
它由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
同一基因型的个体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在遗传学中称为表现型的变异。
三、遗传信息的传递
1.遗传物质的分离:在DNA分子的复制和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将父代染色体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的分离和交叉互换,也会发生遗传物质的混合和分离。
2.基因变异:基因变异是指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发生的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等。
它们是维持物种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的重要途径。
四、遗传信息在遗传病中的作用
一些遗传疾病是由基因的突变引起的,这些突变可以影响DNA的编码和调控功能,导致蛋白质合成和代谢的异常,进而影响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命健康。
例如:先天性多发性骨软骨发育不良症、囊性纤维化等。
综上所述,遗传信息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制约个体生命活动和遗传传递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生物体内传递基因信息的过程。
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基因,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一段能够编码蛋白质的DNA序列。
本文将从DN A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等方面介绍基因的物质基础。
一、DNA的结构DNA是双螺旋结构,由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鳟氨酸)组成,其中腺嘌呤和鸟嘌呤属于嘌呤类碱基,胸腺嘧啶和鳟氨酸属于嘧啶类碱基。
嘌呤类碱基和嘧啶类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相互配对,形成碱基对,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之间配对形成A-T碱基对,鸟嘌呤和鳟氨酸之间配对形成G-C碱基对。
这种配对方式保证了DNA双链的稳定性。
二、DNA的复制DNA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前,DNA双链分离并复制一份新的DNA双链的过程。
DNA复制是由DNA聚合酶酶和其他辅助蛋白质协同完成的。
DNA复制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解旋、复制和连接。
首先,酶解酶将DNA双链分离,形成两个单链模板。
然后,DNA聚合酶将单链模板上的碱基与游离的碱基配对,并连接成新的DNA链。
最后,DNA连接酶将新合成的DNA链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DNA双链。
三、DNA的转录DNA转录是指在细胞核内,DNA双链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一条RNA链的过程。
DNA 转录是由RNA聚合酶酶和其他辅助蛋白质协同完成的。
DNA转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启动、延伸和终止。
首先,RNA聚合酶在启动子区域结合,开始合成RNA链。
然后,RN A聚合酶沿着DNA模板链延伸,合成RNA链。
最后,在终止子区域,RNA聚合酶停止合成RNA链,RNA链与DNA模板链分离。
四、RNA的翻译RNA翻译是指在细胞质内,RNA链作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RNA翻译是由核糖体和其他辅助蛋白质协同完成的。
RNA翻译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启动、延伸和终止。
首先,核糖体在起始密码子AUG处结合,开始合成蛋白质。
然后,核糖体沿着RNA模板链延伸,合成蛋白质。
最后,在终止密码子处,核糖体停止合成蛋白质,蛋白质链与RNA链分离。
高中生物遗传学基础知识点遗传学是高中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
掌握好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生命的奥秘和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高中生物遗传学的基础知识点。
一、遗传物质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脱氧核糖核酸),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核糖核酸)。
DNA 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 与 T 配对,G 与 C 配对)连接。
2、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它控制着生物的性状。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实现对生物性状的表达。
二、孟德尔遗传定律1、分离定律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分离定律。
该定律指出,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例如,对于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一对相对性状,假设控制高茎的基因是 D,控制矮茎的基因是 d。
纯合高茎(DD)和纯合矮茎(dd)杂交,F1 代均为高茎(Dd)。
F1 自交产生 F2 代,F2 代中高茎(DD、Dd):矮茎(dd)= 3:1。
2、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还提出了自由组合定律。
该定律指出,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例如,豌豆的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杂交。
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
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和绿色皱粒(yyrr)杂交,F1 代均为黄色圆粒(YyRr)。
F1 自交产生 F2 代,F2 代中表现型的比例为 9:3:3:1。
三、减数分裂1、过程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生物在形成配子时发生的特殊分裂方式。
它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两个阶段。
高中生物遗传学知识遗传学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生物个体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化规律。
而遗传学又被分为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和传统遗传学等多个子学科。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遗传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涉及到生命传承的基本原理,对于了解生物的变异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中生物中的遗传学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一、基本概念和原理1. 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指决定生物个体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对于大多数生物而言,遗传物质就是DNA。
DNA是由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鳗状嘧啶)组成的长链,通过碱基配对形成了双螺旋结构。
DNA携带了生物个体的遗传信息,并通过遗传过程传递给后代。
2. 基因和基因型基因是指遗传信息在染色体上的一个功能单位,它决定了生物个体的性状和特征。
一个生物个体拥有的所有基因的组合称为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表现出的性状会有所不同。
3. 遗传规律遗传学研究了不同基因型之间的遗传关系和遗传规律。
其中,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础。
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的观察,发现了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的规律,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的理论。
4. 基因突变和突变类型基因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的变异,它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基因突变可以分为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突变会导致生物个体的遗传信息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表现性状。
二、遗传的分子机制1. DNA复制DNA复制是指DNA分子自我复制的过程,它是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
DNA复制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进行的,通过DNA的两个链分离,并根据碱基配对规则,在每个单链上合成一个新的互补链,最终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2. RNA转录和翻译RNA转录是指DNA信息被转录成RNA分子的过程。
RNA翻译则是指RNA分子被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在细胞内,DNA通过转录形成mRNA,而mRNA又通过翻译生成蛋白质。
这个过程是生物个体从遗传信息到表现性状的关键步骤。
高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知识梳理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 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从生殖角度看,亲子代间染色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染色体组成看,DNA在染色体上含量稳定,性质稳定,以染色体为其主要载体。
2. 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3. 具备遗传物质的几个特点:具有贮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在细胞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精确地自我复制;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结构比较稳定,但特殊情况下能发生突变,而且能够继续复制并能遗传给后代。
4. 生物的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包括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少数RNA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如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致癌病毒等。
二、DNA分子结构1. 化学组成(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4种脱氧核苷酸,聚合形成脱氧核苷酸长链。
2. 结构特点(1)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的基本骨架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内侧是碱基。
(3)DNA两条长链间的碱基通过氢键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碱基对,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
3. 分子特性(1)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形成的基本骨架和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和两条脱核苷酸的空间螺旋加强了DNA的稳定性。
(2)多样性:一个最短的DNA分子也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4000种,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3)特异性:每个DNA分子中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三、DNA分子的复制1. 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2.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3. 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但在细胞质中也存在着DNA复制,如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
生物遗传基础知识生物遗传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释了生物形态和性状的传承。
本文将介绍生物遗传的基础知识,包括遗传物质、遗传因子和遗传规律。
一、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指能够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它决定了个体的性状和性质。
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
人类和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脱氧核糖核酸),而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核糖核酸)。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通过基因的方式传递给后代。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段,它携带着特定的遗传信息,决定了一个或多个性状的表现。
二、遗传因子遗传因子是决定性状传递和表现的基本单位。
在遗传学中,遗传因子又称作等位基因。
每个基因有两个等位基因,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
遗传因子决定了个体的性状,可以是显性的或隐性的。
显性遗传因子会表现在个体的外貌或生理特征中,而隐性遗传因子只在个体纯合时才表现出来。
三、遗传规律遗传规律是指生物遗传现象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和原则。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遗传规律:1.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对豌豆花的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的基本原则。
他提出了“隐性性状会被显性性状所掩盖”的概念,并总结了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
2. 遗传连锁遗传连锁是指某些基因位点的遗传倾向于同时遗传给下一代。
这是因为这些基因位点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而染色体的重组率较低。
3. 按性别遗传的特点在性别决定的生物中,一些性状的遗传方式与性别有关。
例如,人类的性别由父亲决定,而雌雄鸡则相反。
四、变异和突变遗传物质的变异对物种的进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变异可能由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重组等因素引起。
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的随机改变,它可能对个体的性状产生显著影响。
总结生物遗传基础知识涉及遗传物质、遗传因子、遗传规律以及变异和突变等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形态和性状的遗传传承规律。
遗传学的发展不仅帮助我们解开了生命的奥秘,也为人类的基因工程和遗传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遗传的物质基础典型例题解析【例1】如图是艾弗里及其同事研究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是什么的实验过程,请分析回答:(1)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的对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例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证明的是()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C、DNA是遗传物质D、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例3】如果用15N、32P、35S 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A、可在外壳中找到15 N、32P 、和35SB、可在DNA中找到15N、32P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参考答案例1解析:这是艾弗里在格里菲思的“细菌转化实验”基础上,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的一个实验设计。
该实验设计的主要思路是,分离提取出S型细菌的各种组成成分,然后用每种成分单独的去侵染细菌,看哪种成分是“转化因子”。
当实验中发现DNA有转化作用时,艾弗里并没有停止实验,而是做了对照实验,即用DNA酶破坏了DNA的结构,看它是否能完成转化作用。
注意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的区别,实验结果时实验本身出现的,具有个别特性。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会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此实验仅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遗传物质,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1)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分离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
(2)用DNA酶破坏了DNA的结构,然后去实验,看它是否能完成转化作用。
高中生物遗传的知识点总结遗传学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生物体性状的传递和变异规律。
以下是高中生物遗传的知识点总结:1. 遗传的物质基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的结构为双螺旋。
-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定序列,负责编码生物体的特定性状。
- 染色体是DNA和相关蛋白质的复合体,存在于细胞的核中。
2. 孟德尔遗传定律- 孟德尔通过豌豆植物的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 分离定律: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一个性状的两个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分离,每个配子只含有一个等位基因。
- 自由组合定律:不同性状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它们的分离和组合是相互独立的。
3. 遗传的模式- 显性和隐性:显性基因在杂合子中能够表现出来,而隐性基因则不能。
- 等位基因: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形式的基因。
- 纯合子和杂合子:纯合子指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个体,杂合子则是指两个等位基因不同的个体。
4. 性别遗传-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人类中女性为XX,男性为XY。
- 性别连锁遗传:某些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5. 遗传变异- 基因突变:基因序列发生改变,可能导致新的性状出现。
- 基因重组: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父母的基因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
6. 人类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如遗传性肌营养不良。
- 多基因遗传病:由多个基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遗传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如唐氏综合症。
7. 遗传学的应用- 基因治疗:通过改变或替换异常基因来治疗遗传病。
- 遗传工程:通过人工手段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性,如转基因技术。
8. 遗传咨询- 遗传咨询旨在帮助个体和家庭了解遗传病的风险,并提供相关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9. 遗传学实验技术- PCR技术:用于快速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技术。
- DNA测序:确定DNA分子中精确的核苷酸序列。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染色体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
3. 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4. 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5. 能够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重点:1. 染色体的概念和组成。
2. DNA的结构和功能。
3. 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4.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教学难点:1. DNA的双螺旋结构。
2. 基因的编码过程。
3. 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
教学准备:1. 染色体模型。
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 基因表达过程图解。
4.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染色体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的组成和功能。
2. 提问:你们听说过DNA吗?它有什么作用?二、染色体的概念和组成(5分钟)1. 介绍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一种结构,包含了遗传信息。
2. 讲解染色体的组成: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3. 展示染色体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染色体的结构。
三、DNA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1. 介绍DNA的概念: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2. 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由两条长长的链组成,形成双螺旋结构。
3. 讲解DNA的功能: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 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DNA的结构。
四、基因的概念和作用(5分钟)1. 介绍基因的概念: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
2. 讲解基因的作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3. 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五、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5分钟)1. 讲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DNA通过复制自身,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
2. 讲解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DNA上的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3. 展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解,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染色体的概念和组成,掌握了DNA的结构和功能,理解了基因的概念和作用,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