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捞铁牛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51
三年级语文下册《捞铁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捞铁牛》。
本课详细内容为:宋代怀丙和尚如何运用智慧和力学原理,成功捞起了沉入黄河的铁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怀丙和尚的智慧和勤劳。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如:“捞、铁牛、怀丙、和尚、智慧、力学”等。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勤劳,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怀丙和尚捞铁牛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幅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特点。
然后提问:“你们听说过捞铁牛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2. 课文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边读边解释生字、新词。
(3)让学生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 例题讲解:(1)怀丙和尚是如何捞出铁牛的?(2)怀丙和尚捞铁牛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力学原理?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生字卡片进行识字练习。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怀丙和尚捞铁牛的示意图。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捞铁牛2. 生字、新词:捞、铁牛、怀丙、和尚、智慧、力学3. 课文主要内容简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怀丙和尚捞铁牛的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怀丙和尚捞铁牛的示意图。
2. 答案:(1)怀丙和尚通过利用杠杆原理,用绳子系住铁牛,然后在河岸上搭建杠杆,借助人力和物体重量,成功将铁牛捞出。
(2)示意图见板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以及课堂参与度。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了解古代其他的智慧和勤劳故事,如“庖丁解牛”、“愚公移山”等。
小学课文《捞铁牛》(精选3篇)小学课文《捞铁牛》篇一(本教案第二课时参阅了重庆李向红老师的部分内容)第一课时1、请同学们自读本单元的导读部分。
通过读这部分,你知道了哪些内容?(本组的训练重点:了解叙述的顺序;学习这组课文的方法:要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2、明确了本组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捞铁牛》(板书),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捞)?围绕‘捞’字,同学们想弄懂《捞铁牛》一课中的哪些问题?学生动脑筋思考后,各抒己见,提出以下问题:“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捞铁牛的结果怎样?”“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等。
教师梳理,并归纳为四个问题:1.谁捞铁牛?2.为什么捞铁牛?3.用什么办法捞铁牛、结果怎样?4.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提出来的,也是我们这课学习的目标。
下面,我们就通过读书来解决这些问题。
”3、请同学们自已读课文,读后找出和“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捞铁牛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对应的段落,并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给这几个问题排序。
(指名同学到黑板上为这几个问题排序,明确事情发展顺序的意义。
)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同桌齐读两遍,交流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然后在本上抄写一遍。
5、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查资料或同桌讨论解决,再不能解决作上记号。
6、同学们到黑板上自由默写生词。
个别容易写错的,老师及时纠正(如:淤、舱等)。
7、给生字组两个新词写在课堂本上。
8、布置作业:搜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浮力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
第二课时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捞铁牛》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具体叙述了宋朝的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将沉于河底中的八只大铁牛捞起拖回岸边的经过。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边读书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画出这句话。
小学三年级语文《捞铁牛》教案教案:《捞铁牛》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捞铁牛》,本文讲述了唐朝的一个工程师怀丙利用水的浮力原理,巧妙地捞起沉入河底的铁牛的故事,展现了怀丙超群的智慧和才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词,能正确读写“浮、沉”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捞铁牛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体会怀丙的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课文内容的理解。
难点:理解怀丙捞铁牛的过程,体会怀丙的智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情景引入:教师出示铁牛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铁牛的来历,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铁牛为什么会沉入河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捞铁牛的故事。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重点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3.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问题1:怀丙为什么要捞铁牛?问题2:怀丙是如何捞铁牛的?问题3:你认为怀丙是一个怎样的人?4. 实践练习:教师出示类似情境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如果你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你会如何解决?问题: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六、板书设计捞铁牛怀丙——浮力原理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回答问题:怀丙捞铁牛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3. 思考问题:如果你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你会如何解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捞铁牛》,学生掌握了生字词,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怀丙的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实践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浮力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捞铁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3.学会本课生字词.4.朗读课文.能简述捞铁牛的经过.教学重点:1.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教学难点: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捞铁牛》,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二.看书听朗读录音.三.布置自学.(字幕出示自学要求)1.初读课文,看拼音读准字音.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学习3.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卡,认读生字。
2.汇报弄懂了那些词语,重点检查以下词语:浮桥、淤泥、宋朝、熟悉、出色。
3.分段,讲段意。
(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继续的。
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再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接着讲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最后讲这个和尚的名字和身份。
可分四段。
)4.朗读课文(四人,每人一段)5.学生质疑。
五.作业:读熟课文.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
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捞铁牛》,大家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怀丙和尚捞铁牛的事。
)他是怎样捞铁牛的?这节课我们深入讨论学习。
二.出示思考讨论题。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说明了什么?2.怀丙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你觉得怎样?3.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你觉得怎样?4.为什么说怀丙是宋代出色的工程家?三.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导拨。
1.第一个问题,抓住“议论纷纷”这个词进行导拨。
(议论纷纷,是说许多人在一起各说各的办法,这里有困难大、无计可施的意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捞铁牛》生字组词北师大版《捞铁牛》生字【捞】读音:lā巧记:举手(扌)之“劳”。
字义:①从液体里面取东西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组词:①捞鱼捕捞打捞捞面②捞油水捞好处造字:形声法造句:我真想和爸爸一起到湖边捞鱼。
笔顺:左窄右宽。
“力”重心要稳,斜中取正。
字歌:张口就唠叨手把鱼捕捞崂山在山东水多发洪涝2《捞铁牛》生字【铁】读音:tiě巧记:说丢了(失)金(钅)子,其实不是金子。
字义:金属元素,符号Fe,纯铁灰白色,质硬,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
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途极广组词:铁矿铁球造字:形声法造句:我国的铁矿储量非常丰富。
笔顺:“钅”三横与竖提收笔对齐;右部长撇与捺对称。
字歌:跌宕起伏篇铁肩道义担轶事名家撰卷帙颇浩繁3《捞铁牛》生字【笨】读音:bèn巧记:“本”在竹下笑,可指不灵巧。
字义:①不灵巧②不聪明③粗重,费力气的组词:①笨嘴拙舌笨头笨脑②愚笨脑子笨③笨活造字:形声法造句:这个人笨嘴拙舌,连话都说不明白。
笔顺:竹字头写时收缩;下部撇捺往两侧伸展。
字歌:加竹就变笨有草合成苯有人体康健做人莫忘本4《捞铁牛》生字【性】读音:xìng巧记:安心“生”活。
字义:①性格②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或性能组词:①个性性情性格天性②弹性药性斗争性造字:形声法造句:小红的个性开朗大方,同学们都喜欢她。
笔顺:左窄右宽。
右部中横短,末横长而托上。
字歌:内心有个性女子有姓名牛儿是牲口月来人得胜《捞铁牛》生字【料】读音:lià巧记:用“斗”装米()。
字义:①材料,可供制造其他东西的物质②处理,照管组词:①肥料原料木料燃料②料理照料造字:会意法造句:动物的粪便是使农作物充分生长的好肥料。
笔顺:6《捞铁牛》生字【搭】读音:dā巧记:“拾”草(艹)。
字义:①支起,架起②乘坐车船、飞机等组词:①搭台搭桥②搭车搭乘造字:形声法造句:马戏团搭台表演了。
笔顺:“”横不宜过长,“合”放笔收笔均匀适度。
《捞铁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捞铁牛》是语文版三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的是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时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赞扬了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和尚的聪明才智。
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熟悉”和“出色”造句。
2、能给课文分段并学习给课文归纳段落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学习课文,复述捞铁牛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学习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让学生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又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在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来捞铁牛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铁牛的图片,理解“笨重”。
2、指导书写“捞”,学生在课题下方写捞,老师补齐课题。
3、质疑课题?课件出示整理的问题。
谁?为什么?怎么?结果?【设计意图】由图片入手,直观而形象的感受铁牛的笨重,由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2、出示生字:①带拼音指名读一读。
②去拼音读一读。
③齐读、开火车读。
④口头给生字组词。
3、出示词语:①自由读一读。
②指名读、齐读。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讲的是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时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
第1自然段:拴浮桥用的八只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捞铁牛9篇捞铁牛 1《捞铁牛》教学反思《捞铁牛》是本册教材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重点是要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捞铁牛的,以及感悟并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对于本课的教学,就研究性阅读来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我有一点体会.一从课题入手抓住主要内容.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捞铁牛》是单元首篇,需要引导学生感悟和学习这种方法.在备课时,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过程"和"感悟抓住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我意识到从教学设计到实践教学是有一个过程的,两者之间要彼此沟通,就必须搭建起一座连通的桥梁,这座桥梁正是在教学中根据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教学策略,即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实现教学目标,铺一条路让学生走过去.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在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上下功夫.在开课时,我注意到了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去了解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找出课题的关键词(捞),围绕"捞"字交流,课文应当说明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下列问题:"1,捞什么;2,谁捞;3,什么时候捞;4,什么地点捞;5,为什么捞;6,怎样捞;7,捞的怎样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并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几句话.学生兴趣很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然后变换答案的顺序尝试其他的说法.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不仅感受了祖国的语言的伟大,而且很容易的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突破了本单元的练习重点.二提出研读专题,突破教学的难点本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对水的浮力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于打捞过程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读课文,找出到捞的步骤,并对每一步进行分析,找出前后的因果关系,从而很容易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比教师的一味说教学生更能接受.本课的教学学生的表现都很积极踊跃,《捞铁牛》教学反思今天我执教了《捞铁牛》一课。
【課文】宋朝的時候,有一回黃河發大水,沖斷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橋。
河兩岸拴住浮橋的八只大鐵牛,也被大水沖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裏。
洪水退了,馬上要重修浮橋。
可是有哪個大力士能把那麼笨重的鐵牛撈起來呢?人們正在議論紛紛,一個和尚說:“我來試試看。
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
”和尚先請熟悉水性的人潛到水底,摸清了鐵牛沉在哪兒。
他讓人準備兩只很大的木船,船上裝滿泥沙,慢慢行駛到鐵牛沉沒的地方。
船停穩了,他叫人把兩只船並排拴得緊緊的,用結實的木料搭個架子,跨在兩只船上。
又請熟悉水性的人帶了很粗的繩子潛到水底,把繩子的一頭牢牢地拴住鐵牛,繩子的別一頭綁在兩只大船之間的架子上。
準備工作做好了,和尚請水手們一起動手,把船上的泥沙鏟到黃河裏去。
船裏的泥沙漸漸地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鐵牛的繩子越繃越緊,鐵牛一點兒一點兒地從淤泥裏向上拔。
船上的泥沙鏟空了,鐵牛也離開了河底。
和尚讓水手們使勁劃槳,兩只大船終於把水裏的鐵牛拖回到岸邊。
和尚用同樣的辦法把一只一只大鐵牛都拖了回來。
這個和尚名懷丙,是當時出色的工程家。
【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教材第五冊第29課教學要求:1、通過教學,激發學生學科學的興趣。
引導學生認識水能給人類帶來災難,也能為人類造福,認識事物的兩個方面,確立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2、給課文分段,學習抓住重點,詳略分明的寫法。
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沉沒”“淤泥”“議論紛紛”等詞語。
教學重點:課文第二三段。
教學難點:讓學生瞭解懷丙和尚如何利用水的福利把鐵牛撈上來的。
教學準備:1、做浮力小實驗用的器具,即:透明圓底玻璃缸、小沙包、沙子、圓口燒杯、木棍、粉筆頭、棉線。
2、投影儀、投影片、銀幕、答錄機、磁帶。
教學時間:兩課時(第二課時略)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故事引入)1、同學們很喜歡聽故事是嗎?現在,楊老師就給你們將個故事。
故事發生在離現在約一千多年前的我國宋朝時期。
有一回,黃河發大水,沖斷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橋,河兩岸拴浮橋的八只大鐵牛也被大水沖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裏。
小学四年级语文《捞铁牛》教案(通用教案:《捞铁牛》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课《捞铁牛》。
本文讲述了一群小朋友在河边发现一只铁牛,并想方设法将铁牛捞上岸的故事。
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词,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手法。
难点:学会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幅河边景象,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谁能来说一说。
”2. 课文朗读(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内容理解(10分钟)学生讲述故事大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
如:“铁牛为什么会上浮?”、“孩子们是如何捞铁牛的?”等。
4. 表达训练(5分钟)学生模仿课文,用“不但……而且……”造句。
教师选取优秀句子进行展示和表扬。
5. 实践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设想自己在河边发现铁牛,会如何捞铁牛上岸。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课文《捞铁牛》2. 重点词语:铁牛、上浮、捞、创新、实践3. 句子:不但……而且……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铁牛捞上岸的画。
3. 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捞铁牛》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十七课《捞铁牛》。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宋代怀丙和尚利用浮力原理,巧妙捞回沉入黄河的铁牛的故事展开,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智慧和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成语,学会利用浮力原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智慧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词、成语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课文、字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故事等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捞铁牛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圈画生词、成语。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词、成语,如:怀丙、浮力、捞回等。
(2)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怀丙和尚捞铁牛的过程及原理。
4. 实践情景引入(1)请学生模拟怀丙和尚捞铁牛的过程,加深对浮力原理的理解。
(2)举例讲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例题讲解出示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捞铁牛》2. 主要内容:怀丙和尚、浮力原理、捞铁牛过程3. 生词、成语:怀丙、浮力、捞回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写出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2)运用浮力原理,设计一个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答案:(1)示例:浮力。
意思: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示例: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捞铁牛》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的智慧和科学原理。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如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深入了解浮力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18 捞铁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捞铁牛》讲的是宋朝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捞”是题眼,因此,本设计围绕“捞”字质疑问难、展开教学。
师生共同梳理出“为什么捞铁牛?”“怎样捞铁牛?”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还原“捞”的物理场景,进入人物的心灵场景,在场景中自悟、自得,经过思考、钻研、探索,解决疑难困惑,认识、思考一步一步走向深入。
最后启发学生设想:假如你生活在古代,你会用什么办法捞起笨重的铁牛?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兴趣,点燃其创新火花,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特有的语文心智。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3.会认“府、陷、淤”等 10 个生字;会写“捞、浮、笨”等 13 个生字;掌握“议论纷纷、沉没、使劲、浮桥”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具体了解怀丙和尚打捞铁牛的方法和原理,感知怀丙这个人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怀丙为打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学习其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怀丙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课时安排:2 课时笛的呢?(展示课件第四屏)2.思考:为什么爷爷的芦笛声会让强强感到一股浓浓的海水味呢?想象中的爷爷的芦笛声到底给了强强怎样的感受呢?3.带着美好的憧憬,齐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次笛声。
1.过渡:好玩的小闸屋,如诗如画的大海,有趣的芦笛,这一切让强强无限向往。
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与强强一起,来到苇叶葱茏的海边,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去亲自聆听爷爷的芦笛声。
2.默读 2—6 自然段,思考:美丽的大海,清脆的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3.想想画面有感情朗读 2—6 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