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纪录片解说词对纪录片的意义和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4
论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重要作用【摘要】:解说词在电视记录片中一直处于一个很特殊的地位。
原因在于,它是以文字媒体的形式进入声画影像,这使得它既不同于标准的文字媒介,又要考虑到配合画面,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完美地展现电视纪录片的魅力。
【关键词】:纪录片;电视语言;解说词;画面作为一种电视语言,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过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受我国新闻纪录片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对解说词的运用曾一度走入误区,让整个解说词挂帅,涵盖全片的情况比比皆是。
有时甚至先写好解说词,然后再开始拍片子。
我国的电视界对于如何利用好解说词这一电视媒介特有的传播通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解说词”这一称谓的诞生,反映了我国早期的关于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一种理念--即纪录片应该是”画面加解说”。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纪录片被简单地分成了”声”、”画”两个部分。
画面和解说是纪录片传达信息的两个通道。
这造成了在纪录片创作之初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即先有解说词,而后按照解说词的需要进行拍摄,不看图像也知道要讲些什么内容。
在当时,解说词在纪录片中处于一个绝对主导的地位。
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电视界也开始吸收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制作理念。
我们开始从国外引进了当时比较流行的摄录一体的ENG设备,这使得同期声、画面和解说词在纪录片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这样,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也更为融洽。
到了如今,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也日趋成熟,解说词也显现出自己无可替代的表达优势。
一、弥补画面语言有时表达不清楚的缺憾,以便观众能更好的理解片中的内容尽管我们可以用蒙太奇以及一些后期剪辑制作手段,使画面语言更好的展示片中的内容,可是有时仅仅靠画面语言还是不够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解说词的帮助了。
著名的电视撰稿人陈汉元说:”许多片子题材很重大,意义很深刻,假如把解说拿掉,那就很痛苦了,留下的可能是一片苍白。
”纪录片《舟舟的世界》讲的是一个弱智孩子天生热爱音乐指挥,并且具有超乎一般正常人所有的音乐天赋。
作者简介:陶大勇赤峰市元宝山区融媒体中心主任编辑浅谈纪录片的解说词创作陶大勇赤峰市元宝山区融媒体中心内蒙古赤峰市024076【摘要】纪录片是一种声画结合的影视艺术类型,它在视觉方面为观众提供直观形象,同时还在听觉方面帮助观众产生联想与想象。
因此,解说词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纪录片向观众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传达主旨的重要途径。
解说词要与画面相互配合,但是又不是简单的对画面进行重复表述,而是要相辅相成,甚至对画面进行补充与升华,同时语言风格上要通俗易懂,不同的纪录片的类型对解说词的风格要求也不同,本文对此进行详细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解说词画面【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6-0751(2019)12-0006-04纪录片主要是与故事片相对的纪实性影像作品,与故事片相比,纪录片最大的特点是纪实性,所记述的事情都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即用影片来叙述非虚构的故事。
纪录片是一种声画结合的影视艺术类型,它不仅要给观众带来视觉方面的享受,还要促使观众从听觉方面产生联想与想象。
很多优秀的纪录片中,解说词通过声音向观众传递画面以外的信息,更加丰富的情感,使观众产生共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20世纪80年代的《话说长江》中的解说词就如同琼浆玉液,使人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美丽意境之中难以自拔,根据长江的流向介绍沿途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古老文明与壮美山河,画面浓墨重彩、气势磅礴,吸引着众多观众的目光,这部25集的纪录片收视率曾一度高达40%,这与其充满激情、富有想象力的解说词密不可分。
对于纪录片而言,解说词的作用不亚于画--24面,甚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解说词的作用会大于画面。
在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与画面相配合声画结合是纪录片叙事与表意的前提和基础,纪录片中的声音除了解说词还有同期声、音乐等,《话说长江》中除了音乐与解说词之外,基本没有其他声音,属于全解说词,而一部分纪录片是半解说词,也就是解说词与其他声音共同承担画面以外的叙事与表意功能,所谓的其他声音包括人物独白同期声、采访同期声、自然环境同期声等。
纪录片解读播音主持文稿模板一、开场白大家好,我是XXX,欢迎收看今天的纪录片解读节目。
在这个节目中,我们将为大家带来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并通过解读的方式,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部纪录片的奥秘吧!二、背景介绍在开始解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部纪录片的背景。
本片名为《XXX》,由XXX导演执导,于XXXX年上映。
该纪录片主要讲述了XXX 的故事,通过真实的镜头记录了XXX的生活和经历。
这部纪录片以其真实、感人的内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三、主题解读接下来,让我们来深入解读这部纪录片的主题。
本片主要探讨了XXX。
通过展示XXX的生活和XXX,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XXX的XXX。
同时,该纪录片还通过XXX的方式,呼吁人们关注XXX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四、片段解读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我们将选取几个精彩的片段,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段关于XXX的片段。
在这段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XXX的XXX。
通过这个片段,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XXX的XXX。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段关于XXX的片段。
在这段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XXX的XXX。
通过这个片段,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XXX的XXX。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段关于XXX的片段。
在这段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XXX的XXX。
通过这个片段,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XXX的XXX。
五、观点分析在解读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对其进行观点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导演的观点。
通过观察整部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XXX持有XXX的观点。
这种观点在纪录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论证。
同时,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下观众的观点。
观众对这部纪录片的观点可能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能会认同导演的观点,而有些人可能会持有不同的观点。
这种多样性的观点使得这部纪录片更加丰富和有趣。
六、结语通过今天的解读,我们对这部纪录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浅谈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政论片;风情片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是一种纪念性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它以真实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景等一系列自然的、社会的原生形态,来反映再现客观世界、现实生活,或表现创作主题的一种见解和情感。
它不同于广播专题片和电视新闻片,不仅有长篇幅的画面,还包括解说、音乐、音效、同期声和字幕六大创作要素。
画面图像,是一部片子的基础,有其自身语言,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感。
解说一般对画面有依附感,但不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它对画面有高度的补充、丰富、点题、渲染等作用。
音乐是为配合图像与解说而存在的,它最具表情性。
音响效果是人为制造的自然声响,它可以营造真实的环境,表现人的情绪,折射人的心理,具有象征性和自身价值。
同期声是拍摄现场的自然声响和人物语言。
字幕用来代替说明性解说,起提示、补充作用。
以上六大创作要素,分别隶属于视听两大语言,共同形成电视语言。
它们表面独立,却又相互依附。
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诸元素中,解说只是创作一部片子的要素之一。
现仅对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政论片和风情片的解说词着重分析。
1 政论片解说词1.1政论片解说词位置感靠前从大量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政论片”的解说一般声音、气息力度较强;出字饱满;语言感觉严肃、质朴、庄重、大方,有主体感,此时位置感需上前,用文字补充画面或实物所欠缺的信息,扩大片子的包容量,使观众能够更好,更完整的了解到片子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所有信息。
1.2解说词可以补充片子欠缺的信息《故宫》(六)片子的一开始,画面呈现的便是故宫博物院的几座房屋,屋里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在仔细端详着几片支离破碎的陶瓷,但如果加上片中的解说词,观众所了解到的可就不止这些了。
“这里是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
它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
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
这位叫耿宝昌的老人,已经84岁了。
他已经在故宫工作了将近50年。
在这50年里,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瓷器、鉴定瓷器、抚摸这些瓷器。
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写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是电视台编辑、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电视工作者应该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这里本文不想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进行全面的研究探讨,只想结合自身实践对解说词写作中的语言要求谈一些粗浅看法。
具体、形象、准确具体。
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以自己的特殊形式存在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
直观可见的画面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明晰的印象,使之便于理解和接受。
另一方面,电视传播稍纵即逝,不容观众仔细琢磨,要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使人看后留下深刻印象,就要具体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使声画有机地融于一体,造成生活的立体感,从具体到抽象。
形象。
画面形象已经能够造成一种如临其境,且见其人、闻其声的效果,那么解说词的语言要形象化应该怎样体现呢?这主要是说画面的形象还不完整,比较单薄,就要借助于解说词,采用一些修辞手段,比如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解说词,把要表达的意思写得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准确。
没有准确的语言,解说词就无法反映客观事物。
但准确不是重复图解画面,而是画面的补充延伸和提高。
准确既要内容准确,表达意思准确,又要声画默契,结合准确。
如:解说词准确地交代了黄河壶口的地理位置,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也从文化精神角度交代了壶口奇观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和影响。
通俗易懂,顺口顺耳解说词的内容要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要让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播出来,观众通过听觉器官感知有声语言,这就要求播音要顺口,收听要顺耳,这就要求用群众口头上常用的语言写解说词,要做到口语化,通俗易懂。
多用口头语。
在汉语词汇里,有书面语词汇,也有口头语词汇。
口头语是和书面语相对而言的,就语言基础来说,口头语和书面语是相同的,不能各有一套。
但是口头语言是说给人家听的,书面语言是写给人家看的,由于使用的形式不同,所以,在用词上和造句的习惯上都有一些差别。
解说词的作用解说词的作用解说词是一种配合实物或图片、录像、声音、幻灯等形象来说明、解释人物或事物的一种应用性的文体。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解说词范文,仅供参考。
解说词的作用篇1解说词的作用1. 弥补画面的不足,使报道完善。
专题片解说词担负着对画面表达不到位、不全面的内容给予必要的补充和说明作用,对于画面无力表达的抽象环节和微观世界予以充实和完善。
电视画面不是万能的,它对过去曾经发生却没有拍到的事件无能为力,它对尚未发生需要展望的内容无能为力,它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看不见的微观变化无能为力。
电视解说词则可以详尽地描述过去的情形和事件,充分地抒发对未来的展望,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和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境界,具体形象地描绘微观世界的变化。
解说词可以补充画面形象的不足,完善画面的整体造型功能。
2.强化画面的秩序,使表意明确。
画面所传达的视觉形象信息,有时是不明确的。
在不同题材的影片中,在表现不同主题的影片中,对同一画面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解释。
比如,画面上呈现的是林立的烟囱和工厂厂房,这个画面可以被理解为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也可以被理解为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环境;还可以被理解为乡镇企业侵占良田,使可耕地数量明显减少。
画面表意的不确切性有待解说词的帮助,解说词能够点明确切的概念,准确地传情达意。
所以说,专题片解说词必须与画面有机结合,才能概括、提炼出准确的信息内容和思想内涵。
电视片稍纵即逝的播放特点,同样需要解说词对关键信息、精彩细节进行点化、放大和展开。
否则,许多重要的内容和有意义的细节就在人们不经意的观看中溜掉了。
解说词的点化有助于强调和突出重点,以引起观众的充分重视,使重要的信息和细节在电视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拓展画面的内涵,使主题深化。
观众在看电视时,对于画面上呈现的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有时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理解上。
这就需要借助于专题片解说词说透画面,还要揭示出画面背后的本质,拓展画面的内涵,升华画面的意义。
浅析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写作与运用作者:周欣李京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0期摘要: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创作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解说词是帮助画面的进行深入的完善,使观众可以更详细了解到背景,资料,获取知识,从而得到一定的教育意义。
解说词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则承担着一定解释分析作用,故事情节的叙述、背景环境的交代、主题内涵的升华、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直接的视听效果,观众可以理解画面中所不能表达的含义。
笔者从多方面去了解和分析,从创作基础的本身出发,进行举例考证如何创作出优秀的解说词并加以合理的运用。
关键词:解说词功能;升华;转场;声画关系;细节一、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解说词的主要是对画面的弥补,对画面的延伸加以升华对画面起着连接作用,这也是它的主要功能。
对画面的衔接,转场,画面的流畅起到决定性作用。
我们有时候会经常运用解说词重述画面形象的手法,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都受到了感染。
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挖掘和提炼画面内涵,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功能作用还体现在从画面中反映出的制造气氛、渲染情感、营造气氛等。
所以说,解说词在纪录片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弥补画面不足补充画面中拍不到或者不能拍出的内容,能延伸出画面所不能的体现的,如人物的心理、社会環境、背景、经历等。
由于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的,所以画面所不能展现的内容都可以用解说词来弥补。
2、整合画面信息,向受众明确画面指示关系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凌乱的画面,这就需要进行整合处理好画面的细节,才能让观众流畅的接受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理解画面所带来的含义。
对画面有所编辑使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才不至于思路不清。
观众很容易会受到不完整或者其他画面的的干扰,处理好画面问题进行有序的整合,才能使观众的理解和思维加以升华。
3、升华画面内涵,引导观众的想象我们以《美丽中国》的解说词为例:“每一面山坡上,成千上万块梯田,仿佛是为天空准备的镜子。
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和功能摘要电视解说词是一种特殊的屏幕文体,不能独立存在。
它的主要任务是反映不能用形象表达的新闻内容。
解说词只有和画面、同期声、字幕等传播符号有机配合,相互弥补,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解说词;电视节目;特性;功能;运用解说词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者人物进行描述、叙说,用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解说词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有自己的特性和写作规则。
它和画面、人物同期声、现场效果音、字幕等共同构成了电视节目的语言符号系统,它必须与这些画面语言有机配合、相互生发、相互弥补、相互完善,才能在电视节目的总体构成中发挥真正的功效。
1 电视解说词的特性1)解说词的非独立性与配合性。
解说词与电视画面是一对孪生兄弟。
一篇优秀的解说词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排比的句式、多少诗词典故,更不能用华丽辞藻去堆砌,它可能不是一篇独立的文章,语句往往也是东拉一句,西扯一句。
但它一经与画面配合起来,就应当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有味道,集语言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具有文章的语言美感和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
比如电视纪录片《美丽中国》开头部分:“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国度——中国,美丽的地貌景观,丰富的物种群落,一直以来令世人惊叹和神往……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无边的沙海,从大漠深处延伸到冰雪极地。
水汽迷蒙的森林,守护着珍禽异兽的梦境。
草原辽阔,一望无际。
以绚丽的方式,海洋炫耀它无尽的宝藏……。
”短短几句话,涵盖了“山峰、沙漠、雪原、森林、珍禽异兽、草原、海底世界”众多自然景观。
解说词读起来让人感到天马行空,内容跳跃性极大。
但经过与画面,音乐的配合,这段节目看起来让人觉得大气磅礴,心旷神怡。
所以说,解说词要设法使观众将听觉信息与看到的视觉信息相互结合,扩充延伸和深化画面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画面,更深地感受画面的情境与气氛,解说词必须与画面进行配合,不能独立存在;2)解说词具有形象性。
128浅析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独特魅力董海霞(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124)摘 要:在声画兼容的纪录片中,画面固然占据着主体地位,但是声音语言尤其是解说词更是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解说词通常是在写好纪录片拍摄脚本之后制作的,这样有助于降低拍摄难度,为摄影师提供拍摄思路。
解说词作为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既是画面语言的补充和外延,也是纪录片情感的重要传达方式和升华主题的重要方法。
本文以不同类型的纪录片为例,阐述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功能及其发挥的作用,以揭示解说词对纪录片创作的贡献。
关键词:纪录片;解说词;功能作用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1-0128-01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
纪录片的观点或主题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它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并通过后期剪辑和音响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但是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不同于故事片,它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拍摄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和拍摄难度等因素影响。
这样一来,纪录片所拍摄的素材就会给人以凌乱感,结构不够完整,每一个镜头只是简单地记录了事物外在的表象,并不能使观众作出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观众的视听感受、情感宣泄以及人生哲理这三重审美享受,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于解说词。
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纪录片的分析,研究解说词在不同纪录片中展现的独特魅力及其存在的意义。
一、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功能和作用(一)具有扩充信息和外延的功能解说词作为配合被拍摄画面的文字说明,它存在的目的是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画面内容以及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一般是通过为数不多的文字把被拍摄对象介绍给观众,让观众借助文字内容对画面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如果只看画面,观众接收到的往往只是浅显的视觉信息,甚至带有自己主观的看法,所以只有将声音与画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传达更多的有效信息,使纪录片所表达的内容更流畅、更完整,并且使纪录片主题得到升华,艺术性得以增强,观赏价值得以提升。
纪录片解说词的收获与感受标题:纪录片解说词的收获与感受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和事实为基础的影视作品,通过解说词的引导,观众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所观看的内容。
作为一名纪录片的解说者,我有幸参与了多个项目的配音工作,这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和深刻的感受。
首先,纪录片解说词的撰写需要清晰的思路和逻辑。
在编写解说词时,我会先对整个纪录片内容进行详细了解,并进行必要的研究。
然后,我会根据纪录片的结构和主题,合理安排解说词的内容和顺序。
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观众可以顺利地跟随纪录片的进展,并对所呈现的信息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其次,解说词的表达需要流畅和生动。
作为纪录片的解说者,我要尽力用准确、简洁而又生动的措辞来向观众传递信息。
这要求我对词汇的运用要准确无误,句子的结构要通顺流畅。
同时,我也会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语速的控制,以增强观众的听觉体验。
通过精心的表达,我希望能够将观众带入纪录片所描绘的场景,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的情感和细节。
然而,在撰写解说词的过程中,我也要注意避免包含任何与广告信息相关的内容。
因为纪录片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作品,引入商业广告可能会破坏作品的真实性和观众的阅览体验。
因此,我会始终保持专注于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避免任何不相关的信息的插入。
此外,作为一名纪录片解说者,我深知版权和侵权争议的重要性。
在编写解说词的过程中,我严格遵守相关版权法律,确保所引用的资料和素材都是合法的,并注明来源。
我深知侵权行为会对纪录片的创作和观众的体验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始终遵守相关规定并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最后,我也要确保纪录片的标题、简介和正文中不包含任何不适宜展示的敏感词或其他不良信息。
这是为了保护观众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在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中观看纪录片。
我会尽力使用正面、积极的词语,以及准确描述纪录片内容的方式,从而给观众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总结起来,作为一名纪录片解说者,我通过撰写解说词收获了很多,并对自身的表达能力和责任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纪录片中解说词的作用及撰写方法-广播电视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纪录片要不要解说词,是一件让纪录片的创作者苦恼的选择。
如果不用,你讲述的故事是否仅凭画面、采访和音乐就能进行下去,能否让观众准确无误地看懂你的故事,如果用,你的解说是否画蛇添足,你的解说是否简洁精练,常常又让人难以信心十足。
我们看到在中外优秀的纪录片中,既有全无解说,仅凭画面说话的杰出作品,像《鸟的迁徙》《归途列车》这样的,也有凭着精准优美且富有逻辑的解说打动人心的作品,像《华氏911》《监守自盗》《生于》这样的。
可以看出,无论是解说词还是画外音,如果处理得当,都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最佳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两句富有成效的解说词超过十分钟令人折磨的采访镜头或者让人煎熬的真实再现才能表达清楚的内容。
在纪录片中加入解说并不是一个败笔,但糟糕的解说确实让你的作品如鲠在喉。
我们看到很多纪录片有的对白太多,有的过多说教,有的过于夸张,这都是无法准确理解解说词的作用以及无法撰写精良的解说词产生的结果。
解说词的撰写是一门具有自身特点的写作技巧,显然这不同于杂志或者小说的写作,这是为画面而写作的,文字应该是可听的而不是可读的,还要在既定的时间里完成故事的构建,无论纪录片的长度是三十分钟还是三个小时。
一个伟大的诗人可能是个糟糕的纪录片编剧,一个优秀的杂志记者也不一定能写出好的解说词。
那么如何理解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作用以及撰写恰到好处的解说词呢?首先,解说词要为画面而撰写摄像机从一垛老城墙摇下,一辆四轮马车从城门口驶出,一个车夫坐在马车上挥鞭吆喝,路边卖烧饼的小贩扬起脸看着疾驶而过的马车,镜头往上一摇,上面写着繁体汉字:平遥。
如果电视机前出现这样一组镜头,那么哪段解说更能引起你的注意呢?一辆马车从平遥东门口驶向充满未知的前方。
七月的一天清晨,他们一家出发了:三个男人,两个女人,还有五个孩子,他们下定决心要找到黄金。
论述纪实性影片中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当今影视作品都是由画面和声音组成的,纪实性影片也不例外。
画面为观众提供视觉感受,声音为观众提供听觉感受。
一步富有影响力的纪录片离不开富有情感和连贯性的解说词。
解说词是以文字媒体的形式进入声画影像,这使它既不同于标准的文字媒介,又要考虑到配合画面,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完美的展现纪录片的魅力。
所以说,好的纪录片是完美的解说词和画面的有机的统一。
画面与解说词的搭配在记录片中实现了传达思想,表达主题,反映现实等功能。
纪录片的解说词和画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画面无法离开解说词,它需要靠文字来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需要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能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了解和认识。
解说词在某种程度上是沟通观众和画面的桥梁。
就纪录片而言,解说词是对画面内容的解释和说明,从而更加明确的表现主题。
优秀影视片的解说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欣赏价值,解说词的表现力具有思考的深度、想象和联想的时空、对画面背景提示的广度、审视画面的角度等等。
在记实作品中,解说词都要与画面充分扣紧。
从观众出发,解说词使观众在观看实物或图画时,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深的含义。
在纪录片《西藏的诱惑》里,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西藏的美景和西藏的布达拉宫。
如果没有解说词,我们根本不能够知道四个摄影家对西藏的不断追求,不断的拍摄经历。
片中有这样一组画面:“山上的野草,草原上的骏马在吃草,茫茫大海”。
而解说词是这样的写到:“像山野诱惑春风,像草原诱惑骏马,西藏对人的诱惑,那样难以摆脱,对敢于追求的艺术家来说,像大海诱惑江河”。
解说词仅仅扣着画面,用一种比喻的修辞来说明西藏的诱惑不仅仅是一种西藏的人文景观,更多的是艺术家对西藏的追求,更加深刻体现了片子的主题。
解说词可以针对在画面中被解说对象的缺失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增加,从而使读者接收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
在纪录片《故宫》(六)片子的一开始,画面呈现的便是故宫博物院的几座房屋,屋里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在仔细端详着几片支离破碎的陶瓷,但如果加上片中的解说词,观众所了解到的可就不止这些了。
解说词在人文自然类纪录片中的重要性——以《世纪台湾》为例摘要: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
而纪录片的解说词是区别于画面的另一种对纪录片信息表达的有声语言。
解说词一般对画面有依附感,但不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它对画面有高度的补充、丰富、点题、渲染等作用。
因此在纪录片表达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通过《世纪台湾》来研究解说词的重要性。
关键词:解说词纪录片世纪台湾重要性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本文将介绍人文自然类的电视纪录片中的解说词,来说明其起到的重要作用。
而这一类纪录片往往吸引着大多数观众的眼球。
各大制作公司都投入巨大资金来制作这类的大片。
此类著名的纪录片有《美丽中国》,《地球脉动》等等,它们不仅仅以优美的景色和神奇的奥秘来引起大家观众,更重要的是通过解说词,以一个个故事的形式来讲述纪录片里真实而精彩的画面。
由于受到画面和环境的制约,纪录片常常呈现为无序状态,叙事结构不完整,需要画面外的解说词来承担这一部分的叙事任务,以此来达到自然流畅的传播效果。
观众在感受到有限的画面空间时,运用解说词来再造无限的画外空间,使观众的思维得到释放和扩展,丰富了画面内容的同时,也使纪录片的情节更富有连贯性和叙事性。
所以解说词是我们再谈起纪录片时不得不提到的重要的角色。
大型电视纪录片《世纪台湾》是台湾政府为了宣传台湾,促进台湾旅游而拍摄的十一集系列纪录片。
《世纪台湾》将全部以高清晰度方式拍摄,将使观众置身于中国台湾的多彩风光和人文景观中,包括时空走廊--苏花公路,日昇之岬--恒春半岛与古城,婆娑花神--白河莲乡,神圣之旅--阿里山与森林铁道等组成的以自然风光为主,人文景观相辅相成的绝美纪录片,其中还展现了纯朴又热情的民风。
而我将以第三集:琉璃世界--水沙连与日月潭为例,来说明解说词的重要作用。
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的重要作用马小虎银川市宁夏大学教育学院07教育技术750021摘要: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区别于电视画面的另一种对纪录片信息表达的有声语言。
解说词可以弥补无法展现的内容,也可以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运用解说词创造无限的画外空间。
文章以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为主线,总结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
关键词:纪录片解说词画面电视纪录片是由画面和声音组成,一部富有影响力的纪录片离不开富有情感和连贯性的解说词。
解说词是以文字媒体的形式进入声画影像,这使得它既不同于标准的文字媒介,又要考虑到配合画面,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完美地展现电视纪录片的魅力。
纪录片来源于生活,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
"电视纪录片的内容是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感知中发展的。
当画面与自然语言组合在一起,实现视听结合时,在画面和解说之间表现出某种带有规律性的关系。
这种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是“声画语言结构."[1]一、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叙事作用纪录片是叙事的艺术。
在叙事过程中,为了使观众迅速地了解事件的概括,对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进行交代。
是离不开解说词的。
例如:在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中,解说词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以舟舟对音乐的追求,舟舟是一个弱智的孩子,具有先前性的疾病。
通过舟舟对音乐的追求为主线,舟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舟舟对音乐的热爱,能够反应一种精神,同时也能够反应一种社会的力量。
如果没有解说词,像《舟舟的世界》这部纪录片,我们只能体会到舟舟是一个残疾人,但不能更多的知道舟舟背后的故事和舟舟的生活。
[1] 李佐丰著.电视专题片声画语言结构[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在纪录片《西藏的诱惑》里,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西藏的美景和西藏的布达拉宫。
如果没有解说词,我们根本不能够知道四个摄影家对西藏的不断追求,不断的拍摄的经历。
对于纪录片来说,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非常重要,可以作为评估纪录片质量的一个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标准和准则:
1. 信息呼应:解说词应与画面相互呼应,相互辅助。
解说词的内容应与画面所呈现的信息相一致或相互补充,以提供更全面的观看体验和理解。
2. 视觉引导:解说词应在适当的时候引导观众的目光,帮助他们注意到画面中重要的细节或背景信息,以提供更深入的观察和理解。
3. 情感共鸣:解说词与画面的结合应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通过用词准确、生动的解说,可以增强画面所传达的情感,并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纪录片所呈现的主题。
4. 节奏与节制:解说词的节奏和语调应与画面的节奏相匹配,以保持观众的兴趣和专注。
同时,解说词的使用要节制,避免过度指导观众,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理解和思考。
5. 音效与背景音乐:解说词与画面的结合还需要考虑与背景音乐和音效的协调。
背景音乐和音效可以增强画面的氛围和情感,与解说词形成和谐的整体效果。
综上所述,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应该是密切配合、相互呼应,并能够通过合适的方式提升纪录片的质量和观赏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播方法/试论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功能及作用----以B站《人生一串》解说词为例◎刘小津张博文[摘要K人生一串》是由哗哗哩和旗枳传媒联合出晶的国内呈现.国人烧烤情结旳专題纪.录片。
一经播放就曼到了观众的热刑追捧,其解说诃也被众多网友调伉为“神丈變”。
本丈从《人生一串》解说_诃与■«.隶片、画而的关系出发,指出解说词是纪■求片的有机组成成分,并总结出解说诃的三大功能,它们分别是“传逋佶息”、“剪样叙事”和"营造气质”。
[关键词]《人生一申》解说诃a*一、纪录片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它有电影解说词、电视解说词、文物古迹解说词、专题展览解说词、幻灯解说词、导游解说词等。
呈现在纪录片中的解说词,便是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对画面场景、人物乃至更深层的意义价值进行解释与说明的声音或文字。
因此,解说词也就成为了纪录片的有机组成成分。
由于纪录片是一种将真实生活作为创作素材,并以反映真实为特证的,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所以,解说词也必须秉承“真实”的内涵,忠于纪录片创作的规律。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创作人员往往会根据画面是否充分传达了作品的意图,决定该纪录片是否需要解说词。
不同于解说词与纪录片的明晰关系,真正让人疑惑的,还是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
它们两者都是纪录片的组成成分,前者提供观看的画面,后者提供画面之外的解说,它们彼此之间是何种关系呢?在我国电视创办之初,纪录片摄制技术还不够成熟,此时解说词往往需要更多地代替画面,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这就使得我国早期电视纪录片拍摄方式是先撰写解说词后拍画面,最后再进行后期剪辑,这个时候,解说词引导画面。
直到1991年,被誉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式作品《望长城》出现,它采取的是先拍摄后撰写解说词的方式,此时,画面作为主体引导纪录片的节奏和走向逐渐成为主流。
纪录片配音解说发挥的作用电视纪录片是以电视画面为第一要素的,解说通常都是为画面服务,补充和升华画面的。
一般情况下,解说都是非独立的存在,如果没有画面,解说便是毫无逻辑、整体不成文、没有意义的。
只有个别的电视节目,比如已故去的语言艺术家声音作品的“画配声”节目,是以声音为第一要素的。
在电视纪录片中,如果解说喧宾夺主,电视画面成为解说的陪衬,那么电视的特性便会减弱。
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信息在历史文献类纪录片中,很多时候解说起着介绍、阐释信息的作用。
由于画面内容不为观众所熟悉,或者画面难以解释清楚需要表达的内容,解说便以有声语言的形式与观众交流,介绍信息。
例如,纪录片《滇南印记》片段:在这辽阔无垠的地球上,有一个悠久而古老的中华民族,它以中原帝国的文明曾经称雄亚洲数千年。
而就在这个被世界注目的大地深处,在白云的南端,曾经隐蔽着一个神秘的世界。
它被中国帝王视为蛮夷之邦,不毛之地,也曾经是历代犯人的流放去处。
这个被连天的群山锁住了通往外界的神秘世界,却突然间被一个魔鬼般的轰鸣声,打破了寂静和秩序。
伴随这段解说的,是连天的群山和白云的画面。
很显然,画面无法讲述几百年前滇南的情况,解说给了我们确切的信息,并引导画面进入主要内容。
2.解释细节电视纪录片中,解说除了介绍信息以外,还可以对画面给予重点的强调突出,往往这些重点又是观众未曾留心的。
这时的解说比特写画面还要明确。
例如,纪录片《复活的军团》片段:从那里到北方草原,直线距离一千多公里,运粮的队伍要两次穿越太行山,至少三次渡过黄河。
史书上记载,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平均每消耗192石粮食才能剩下一石供应军队。
在片中,这段画面是用动画来表现的。
一幅军事地图上,动画运粮小车从都城行进到北方草原,两次途经太行山,三次渡过黄河。
而这些次数,虽然画面可以表现出来,但很难被观众留意。
解说的出现,画龙点睛,将它强调,给人留下了秦国士兵运粮艰辛的深刻印象。
[生活]纪录片解说词对纪录片的意义和作用纪录片作为使用影像记录外在客观世界的一种影视作品,单纯运用镜头画面往往难以达到记录世界的目的,相对于纸质记录方式而言,镜头往往只是从现象上去记叙而无法去使人更深层的理解,通过听觉从外部世界获得信息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这种情况下,纪录片的文本解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纪录片的解说词,它不仅仅是为了配合纪录片的画面而存在,更是为了使受众更好的理解纪录片所想要表达的内涵,把需要让人理解的方面使用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加强理解,同时纪录片的解说词也成为提升纪录片观赏性的一种手段。
纪录片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单纯一种记录文本,它已经开始向娱乐化发展。
其实现在的技术手段已经可以达到“情景再现”,它突破了“画面缺失”的历史语境,充分发挥影像表达的魅力,以另一种文字无法表达的意境方式去阐释内容。
但是在当下娱乐化的风潮之下,电视纪录片要赢得受众的关注,仅凭镜头和画面是不够的。
其解说词的内容表达开始显得愈发重要。
以内容为王道的电视纪录片无论的想要走传统记叙客观世界的路线还是更多地走娱乐性的特质,文本的题材选择,主题表现,包括解说词的写作,都对于纪录片有很大意义
在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虽说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分量明显下降,纪录片更加偏向于事件的影像记录,但这并不意味着纪录片的解说词变得不重要了,相反,解说词变得更加重要,更为精炼,更加恰当,更加有力。
它回到了解说词该有的位置上,成为纪录片声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纪录片是叙事的艺术,但是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等等基本背景和事实有很多是难以用画面去进行的。
为了避免这种画面上解释的偏差,叙事便成为了解说词的基本功能。
而在当今纪录片创作走向中,记录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走向。
它可以把一个个镜头串联起来,
从而引发观众的兴趣,提高纪录片的可视性。
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的开头解说:
“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自然景观。
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
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
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
在这一段解说词中,编导采用列举的形式,将一个个画面呈现到观众眼前,通过解说词将其串联在一起,让观众得到“这些地方,这些方式都是中国人去获取食物的途径”的信息,并且在最后设置悬念,去吸引观众继续往下看。
纪录片不光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记录,同时也体现着创作者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理解虽然可以用客观的画面表达出来,但是如果通过解说词对于画面的解说,编导的情感可以更加融入到画面之中。
依旧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做例子,在讲述粽子加工厂房的时候提到:
“这种古老的主食(指粽子),呈现出另一种时代风貌,但手工制作的魅力依然包裹在其中。
这些来自中国各地的年轻技师,正在用手的温度,呵护着传统食物的生命力。
从农耕文明走到工业文明,技术的进步使得粽子不再局限于地域和时令,但是对中国人来说,顺应自然,亲手做合适的食物,更意味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某种延续。
” 在这里,粽子加工厂房的画面是很难表达出什么明确的意义的,但是有了这样的解说词,整个画面显得铿锵有力。
解说和画面融为一体,表达出了中国人依然守护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传统,也正是由于这一段解说,给整部作品的风格定下了基调,即为“中国人亲手制作的中国传统家庭餐桌上的传统美食。
”这样的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基调,用铿锵有力的解说词去描述,我们看到的是熟悉的画面,了解到的是熟悉的饮食,有可能我们看见的正好是离家前母亲端上桌的那盘菜,看见的是回老家的时候年迈的祖母从锅里端起的那碗汤,配上这
样的解说词,不禁让人魂牵梦绕,甚至于潸然泪下。
由于纪录片画面的局限,一些内容无法得到全方面的展示,这时解说词就会结合画面内容进行补充和提示。
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在讲述宁波人打年糕的时候提到: “以前的宁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好上百斤年糕,储藏在冬水里,可以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
下田干活,宁波人用年糕当饭,可以节省时间。
用年糕来搭配蔬菜,既是能吃饱的主食,又是美味的菜肴。
”
这段解说词配的画面是人们在往洁白的年糕上点上红点,然后摆放整齐。
如果抛开这段解说词,单独看画面观众也能理解这是在做年糕,但是如果不配解说词,年糕对于宁波家庭的重要性就无法去体现。
因为我们无法通过短暂的镜头去纪实表达从腊月一直到来年,而解说词所提供的并不单纯是直观的东西,它更多地是去激发观众的联想,通过观众的联想来完成事物的整体形象。
通过对于年糕食材的使用,一种扑面而来的家庭的气息使得画面更加引人入胜。
对于画面所表达出来的轻松方式,是无法承载起一种丰厚的文化内涵的。
解说词围绕着画面体现出来的文化信息就显得必不可少。
画面需要通过解说词得到提炼和升华,将观众的思绪提高到画面之外,去理解纪录片想表达给观众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提到:
“饺子寓意更岁交子,无论一年过得怎样,除夕夜阖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无法替代的年终盛宴。
当众多的手工食品被放到流水线上复制,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群体,依然在各自的屋檐下,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这就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一种记忆。
”
对于简单的包饺子的画面来说,很多人可能并不会去想为什么中国人会一年又一年地做着相同的事情。
对于一些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的人来说,这种年复一年甚至有些类似于祭祀式的做法有些难以理解。
但是通过解说词的解说,观众可以去了解到画面和事件背后更加深层次的东西,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中国人年复一年包饺
子过新年的习惯,恰恰来自于我们在骨血中对于家庭观念的坚持和传承,这种观念融入在中国人日常的餐桌里,是中国人从古至今自己的简单而又讲究的哲学。
一套系列节目是一个完整的肌体,解说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说它是头脑,是心脏,或者是一件美丽的外衣。
然而有了好的解说词,画面会显得更加有力,使人看的更加明白,使人想的更多,想得更远。
故而解说词对于纪录片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意义对于纪录片来说也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