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纪录片解说词对纪录片的意义和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4
论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重要作用【摘要】:解说词在电视记录片中一直处于一个很特殊的地位。
原因在于,它是以文字媒体的形式进入声画影像,这使得它既不同于标准的文字媒介,又要考虑到配合画面,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完美地展现电视纪录片的魅力。
【关键词】:纪录片;电视语言;解说词;画面作为一种电视语言,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过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受我国新闻纪录片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对解说词的运用曾一度走入误区,让整个解说词挂帅,涵盖全片的情况比比皆是。
有时甚至先写好解说词,然后再开始拍片子。
我国的电视界对于如何利用好解说词这一电视媒介特有的传播通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解说词”这一称谓的诞生,反映了我国早期的关于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一种理念--即纪录片应该是”画面加解说”。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纪录片被简单地分成了”声”、”画”两个部分。
画面和解说是纪录片传达信息的两个通道。
这造成了在纪录片创作之初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即先有解说词,而后按照解说词的需要进行拍摄,不看图像也知道要讲些什么内容。
在当时,解说词在纪录片中处于一个绝对主导的地位。
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电视界也开始吸收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制作理念。
我们开始从国外引进了当时比较流行的摄录一体的ENG设备,这使得同期声、画面和解说词在纪录片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这样,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也更为融洽。
到了如今,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也日趋成熟,解说词也显现出自己无可替代的表达优势。
一、弥补画面语言有时表达不清楚的缺憾,以便观众能更好的理解片中的内容尽管我们可以用蒙太奇以及一些后期剪辑制作手段,使画面语言更好的展示片中的内容,可是有时仅仅靠画面语言还是不够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解说词的帮助了。
著名的电视撰稿人陈汉元说:”许多片子题材很重大,意义很深刻,假如把解说拿掉,那就很痛苦了,留下的可能是一片苍白。
”纪录片《舟舟的世界》讲的是一个弱智孩子天生热爱音乐指挥,并且具有超乎一般正常人所有的音乐天赋。
作者简介:陶大勇赤峰市元宝山区融媒体中心主任编辑浅谈纪录片的解说词创作陶大勇赤峰市元宝山区融媒体中心内蒙古赤峰市024076【摘要】纪录片是一种声画结合的影视艺术类型,它在视觉方面为观众提供直观形象,同时还在听觉方面帮助观众产生联想与想象。
因此,解说词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纪录片向观众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传达主旨的重要途径。
解说词要与画面相互配合,但是又不是简单的对画面进行重复表述,而是要相辅相成,甚至对画面进行补充与升华,同时语言风格上要通俗易懂,不同的纪录片的类型对解说词的风格要求也不同,本文对此进行详细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解说词画面【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6-0751(2019)12-0006-04纪录片主要是与故事片相对的纪实性影像作品,与故事片相比,纪录片最大的特点是纪实性,所记述的事情都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即用影片来叙述非虚构的故事。
纪录片是一种声画结合的影视艺术类型,它不仅要给观众带来视觉方面的享受,还要促使观众从听觉方面产生联想与想象。
很多优秀的纪录片中,解说词通过声音向观众传递画面以外的信息,更加丰富的情感,使观众产生共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20世纪80年代的《话说长江》中的解说词就如同琼浆玉液,使人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美丽意境之中难以自拔,根据长江的流向介绍沿途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古老文明与壮美山河,画面浓墨重彩、气势磅礴,吸引着众多观众的目光,这部25集的纪录片收视率曾一度高达40%,这与其充满激情、富有想象力的解说词密不可分。
对于纪录片而言,解说词的作用不亚于画--24面,甚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解说词的作用会大于画面。
在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与画面相配合声画结合是纪录片叙事与表意的前提和基础,纪录片中的声音除了解说词还有同期声、音乐等,《话说长江》中除了音乐与解说词之外,基本没有其他声音,属于全解说词,而一部分纪录片是半解说词,也就是解说词与其他声音共同承担画面以外的叙事与表意功能,所谓的其他声音包括人物独白同期声、采访同期声、自然环境同期声等。
纪录片解读播音主持文稿模板一、开场白大家好,我是XXX,欢迎收看今天的纪录片解读节目。
在这个节目中,我们将为大家带来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并通过解读的方式,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部纪录片的奥秘吧!二、背景介绍在开始解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部纪录片的背景。
本片名为《XXX》,由XXX导演执导,于XXXX年上映。
该纪录片主要讲述了XXX 的故事,通过真实的镜头记录了XXX的生活和经历。
这部纪录片以其真实、感人的内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三、主题解读接下来,让我们来深入解读这部纪录片的主题。
本片主要探讨了XXX。
通过展示XXX的生活和XXX,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XXX的XXX。
同时,该纪录片还通过XXX的方式,呼吁人们关注XXX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四、片段解读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我们将选取几个精彩的片段,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段关于XXX的片段。
在这段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XXX的XXX。
通过这个片段,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XXX的XXX。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段关于XXX的片段。
在这段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XXX的XXX。
通过这个片段,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XXX的XXX。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段关于XXX的片段。
在这段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XXX的XXX。
通过这个片段,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XXX的XXX。
五、观点分析在解读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对其进行观点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导演的观点。
通过观察整部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XXX持有XXX的观点。
这种观点在纪录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论证。
同时,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下观众的观点。
观众对这部纪录片的观点可能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能会认同导演的观点,而有些人可能会持有不同的观点。
这种多样性的观点使得这部纪录片更加丰富和有趣。
六、结语通过今天的解读,我们对这部纪录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浅谈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政论片;风情片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是一种纪念性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它以真实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景等一系列自然的、社会的原生形态,来反映再现客观世界、现实生活,或表现创作主题的一种见解和情感。
它不同于广播专题片和电视新闻片,不仅有长篇幅的画面,还包括解说、音乐、音效、同期声和字幕六大创作要素。
画面图像,是一部片子的基础,有其自身语言,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感。
解说一般对画面有依附感,但不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它对画面有高度的补充、丰富、点题、渲染等作用。
音乐是为配合图像与解说而存在的,它最具表情性。
音响效果是人为制造的自然声响,它可以营造真实的环境,表现人的情绪,折射人的心理,具有象征性和自身价值。
同期声是拍摄现场的自然声响和人物语言。
字幕用来代替说明性解说,起提示、补充作用。
以上六大创作要素,分别隶属于视听两大语言,共同形成电视语言。
它们表面独立,却又相互依附。
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诸元素中,解说只是创作一部片子的要素之一。
现仅对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政论片和风情片的解说词着重分析。
1 政论片解说词1.1政论片解说词位置感靠前从大量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政论片”的解说一般声音、气息力度较强;出字饱满;语言感觉严肃、质朴、庄重、大方,有主体感,此时位置感需上前,用文字补充画面或实物所欠缺的信息,扩大片子的包容量,使观众能够更好,更完整的了解到片子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所有信息。
1.2解说词可以补充片子欠缺的信息《故宫》(六)片子的一开始,画面呈现的便是故宫博物院的几座房屋,屋里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在仔细端详着几片支离破碎的陶瓷,但如果加上片中的解说词,观众所了解到的可就不止这些了。
“这里是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
它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
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
这位叫耿宝昌的老人,已经84岁了。
他已经在故宫工作了将近50年。
在这50年里,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瓷器、鉴定瓷器、抚摸这些瓷器。
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写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是电视台编辑、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电视工作者应该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这里本文不想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进行全面的研究探讨,只想结合自身实践对解说词写作中的语言要求谈一些粗浅看法。
具体、形象、准确具体。
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以自己的特殊形式存在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
直观可见的画面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明晰的印象,使之便于理解和接受。
另一方面,电视传播稍纵即逝,不容观众仔细琢磨,要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使人看后留下深刻印象,就要具体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使声画有机地融于一体,造成生活的立体感,从具体到抽象。
形象。
画面形象已经能够造成一种如临其境,且见其人、闻其声的效果,那么解说词的语言要形象化应该怎样体现呢?这主要是说画面的形象还不完整,比较单薄,就要借助于解说词,采用一些修辞手段,比如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解说词,把要表达的意思写得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准确。
没有准确的语言,解说词就无法反映客观事物。
但准确不是重复图解画面,而是画面的补充延伸和提高。
准确既要内容准确,表达意思准确,又要声画默契,结合准确。
如:解说词准确地交代了黄河壶口的地理位置,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也从文化精神角度交代了壶口奇观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和影响。
通俗易懂,顺口顺耳解说词的内容要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要让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播出来,观众通过听觉器官感知有声语言,这就要求播音要顺口,收听要顺耳,这就要求用群众口头上常用的语言写解说词,要做到口语化,通俗易懂。
多用口头语。
在汉语词汇里,有书面语词汇,也有口头语词汇。
口头语是和书面语相对而言的,就语言基础来说,口头语和书面语是相同的,不能各有一套。
但是口头语言是说给人家听的,书面语言是写给人家看的,由于使用的形式不同,所以,在用词上和造句的习惯上都有一些差别。
解说词的作用解说词的作用解说词是一种配合实物或图片、录像、声音、幻灯等形象来说明、解释人物或事物的一种应用性的文体。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解说词范文,仅供参考。
解说词的作用篇1解说词的作用1. 弥补画面的不足,使报道完善。
专题片解说词担负着对画面表达不到位、不全面的内容给予必要的补充和说明作用,对于画面无力表达的抽象环节和微观世界予以充实和完善。
电视画面不是万能的,它对过去曾经发生却没有拍到的事件无能为力,它对尚未发生需要展望的内容无能为力,它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看不见的微观变化无能为力。
电视解说词则可以详尽地描述过去的情形和事件,充分地抒发对未来的展望,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和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境界,具体形象地描绘微观世界的变化。
解说词可以补充画面形象的不足,完善画面的整体造型功能。
2.强化画面的秩序,使表意明确。
画面所传达的视觉形象信息,有时是不明确的。
在不同题材的影片中,在表现不同主题的影片中,对同一画面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解释。
比如,画面上呈现的是林立的烟囱和工厂厂房,这个画面可以被理解为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也可以被理解为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环境;还可以被理解为乡镇企业侵占良田,使可耕地数量明显减少。
画面表意的不确切性有待解说词的帮助,解说词能够点明确切的概念,准确地传情达意。
所以说,专题片解说词必须与画面有机结合,才能概括、提炼出准确的信息内容和思想内涵。
电视片稍纵即逝的播放特点,同样需要解说词对关键信息、精彩细节进行点化、放大和展开。
否则,许多重要的内容和有意义的细节就在人们不经意的观看中溜掉了。
解说词的点化有助于强调和突出重点,以引起观众的充分重视,使重要的信息和细节在电视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拓展画面的内涵,使主题深化。
观众在看电视时,对于画面上呈现的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有时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理解上。
这就需要借助于专题片解说词说透画面,还要揭示出画面背后的本质,拓展画面的内涵,升华画面的意义。
浅析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写作与运用作者:周欣李京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0期摘要: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创作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解说词是帮助画面的进行深入的完善,使观众可以更详细了解到背景,资料,获取知识,从而得到一定的教育意义。
解说词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则承担着一定解释分析作用,故事情节的叙述、背景环境的交代、主题内涵的升华、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直接的视听效果,观众可以理解画面中所不能表达的含义。
笔者从多方面去了解和分析,从创作基础的本身出发,进行举例考证如何创作出优秀的解说词并加以合理的运用。
关键词:解说词功能;升华;转场;声画关系;细节一、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解说词的主要是对画面的弥补,对画面的延伸加以升华对画面起着连接作用,这也是它的主要功能。
对画面的衔接,转场,画面的流畅起到决定性作用。
我们有时候会经常运用解说词重述画面形象的手法,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都受到了感染。
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挖掘和提炼画面内涵,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功能作用还体现在从画面中反映出的制造气氛、渲染情感、营造气氛等。
所以说,解说词在纪录片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弥补画面不足补充画面中拍不到或者不能拍出的内容,能延伸出画面所不能的体现的,如人物的心理、社会環境、背景、经历等。
由于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的,所以画面所不能展现的内容都可以用解说词来弥补。
2、整合画面信息,向受众明确画面指示关系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凌乱的画面,这就需要进行整合处理好画面的细节,才能让观众流畅的接受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理解画面所带来的含义。
对画面有所编辑使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才不至于思路不清。
观众很容易会受到不完整或者其他画面的的干扰,处理好画面问题进行有序的整合,才能使观众的理解和思维加以升华。
3、升华画面内涵,引导观众的想象我们以《美丽中国》的解说词为例:“每一面山坡上,成千上万块梯田,仿佛是为天空准备的镜子。
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和功能摘要电视解说词是一种特殊的屏幕文体,不能独立存在。
它的主要任务是反映不能用形象表达的新闻内容。
解说词只有和画面、同期声、字幕等传播符号有机配合,相互弥补,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解说词;电视节目;特性;功能;运用解说词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者人物进行描述、叙说,用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解说词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有自己的特性和写作规则。
它和画面、人物同期声、现场效果音、字幕等共同构成了电视节目的语言符号系统,它必须与这些画面语言有机配合、相互生发、相互弥补、相互完善,才能在电视节目的总体构成中发挥真正的功效。
1 电视解说词的特性1)解说词的非独立性与配合性。
解说词与电视画面是一对孪生兄弟。
一篇优秀的解说词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排比的句式、多少诗词典故,更不能用华丽辞藻去堆砌,它可能不是一篇独立的文章,语句往往也是东拉一句,西扯一句。
但它一经与画面配合起来,就应当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有味道,集语言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具有文章的语言美感和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
比如电视纪录片《美丽中国》开头部分:“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国度——中国,美丽的地貌景观,丰富的物种群落,一直以来令世人惊叹和神往……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无边的沙海,从大漠深处延伸到冰雪极地。
水汽迷蒙的森林,守护着珍禽异兽的梦境。
草原辽阔,一望无际。
以绚丽的方式,海洋炫耀它无尽的宝藏……。
”短短几句话,涵盖了“山峰、沙漠、雪原、森林、珍禽异兽、草原、海底世界”众多自然景观。
解说词读起来让人感到天马行空,内容跳跃性极大。
但经过与画面,音乐的配合,这段节目看起来让人觉得大气磅礴,心旷神怡。
所以说,解说词要设法使观众将听觉信息与看到的视觉信息相互结合,扩充延伸和深化画面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画面,更深地感受画面的情境与气氛,解说词必须与画面进行配合,不能独立存在;2)解说词具有形象性。
[生活]纪录片解说词对纪录片的意义和作用纪录片作为使用影像记录外在客观世界的一种影视作品,单纯运用镜头画面往往难以达到记录世界的目的,相对于纸质记录方式而言,镜头往往只是从现象上去记叙而无法去使人更深层的理解,通过听觉从外部世界获得信息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这种情况下,纪录片的文本解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纪录片的解说词,它不仅仅是为了配合纪录片的画面而存在,更是为了使受众更好的理解纪录片所想要表达的内涵,把需要让人理解的方面使用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加强理解,同时纪录片的解说词也成为提升纪录片观赏性的一种手段。
纪录片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单纯一种记录文本,它已经开始向娱乐化发展。
其实现在的技术手段已经可以达到“情景再现”,它突破了“画面缺失”的历史语境,充分发挥影像表达的魅力,以另一种文字无法表达的意境方式去阐释内容。
但是在当下娱乐化的风潮之下,电视纪录片要赢得受众的关注,仅凭镜头和画面是不够的。
其解说词的内容表达开始显得愈发重要。
以内容为王道的电视纪录片无论的想要走传统记叙客观世界的路线还是更多地走娱乐性的特质,文本的题材选择,主题表现,包括解说词的写作,都对于纪录片有很大意义
在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虽说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分量明显下降,纪录片更加偏向于事件的影像记录,但这并不意味着纪录片的解说词变得不重要了,相反,解说词变得更加重要,更为精炼,更加恰当,更加有力。
它回到了解说词该有的位置上,成为纪录片声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纪录片是叙事的艺术,但是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等等基本背景和事实有很多是难以用画面去进行的。
为了避免这种画面上解释的偏差,叙事便成为了解说词的基本功能。
而在当今纪录片创作走向中,记录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走向。
它可以把一个个镜头串联起来,
从而引发观众的兴趣,提高纪录片的可视性。
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的开头解说:
“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自然景观。
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
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
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
在这一段解说词中,编导采用列举的形式,将一个个画面呈现到观众眼前,通过解说词将其串联在一起,让观众得到“这些地方,这些方式都是中国人去获取食物的途径”的信息,并且在最后设置悬念,去吸引观众继续往下看。
纪录片不光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记录,同时也体现着创作者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理解虽然可以用客观的画面表达出来,但是如果通过解说词对于画面的解说,编导的情感可以更加融入到画面之中。
依旧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做例子,在讲述粽子加工厂房的时候提到:
“这种古老的主食(指粽子),呈现出另一种时代风貌,但手工制作的魅力依然包裹在其中。
这些来自中国各地的年轻技师,正在用手的温度,呵护着传统食物的生命力。
从农耕文明走到工业文明,技术的进步使得粽子不再局限于地域和时令,但是对中国人来说,顺应自然,亲手做合适的食物,更意味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某种延续。
” 在这里,粽子加工厂房的画面是很难表达出什么明确的意义的,但是有了这样的解说词,整个画面显得铿锵有力。
解说和画面融为一体,表达出了中国人依然守护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传统,也正是由于这一段解说,给整部作品的风格定下了基调,即为“中国人亲手制作的中国传统家庭餐桌上的传统美食。
”这样的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基调,用铿锵有力的解说词去描述,我们看到的是熟悉的画面,了解到的是熟悉的饮食,有可能我们看见的正好是离家前母亲端上桌的那盘菜,看见的是回老家的时候年迈的祖母从锅里端起的那碗汤,配上这
样的解说词,不禁让人魂牵梦绕,甚至于潸然泪下。
由于纪录片画面的局限,一些内容无法得到全方面的展示,这时解说词就会结合画面内容进行补充和提示。
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在讲述宁波人打年糕的时候提到: “以前的宁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好上百斤年糕,储藏在冬水里,可以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
下田干活,宁波人用年糕当饭,可以节省时间。
用年糕来搭配蔬菜,既是能吃饱的主食,又是美味的菜肴。
”
这段解说词配的画面是人们在往洁白的年糕上点上红点,然后摆放整齐。
如果抛开这段解说词,单独看画面观众也能理解这是在做年糕,但是如果不配解说词,年糕对于宁波家庭的重要性就无法去体现。
因为我们无法通过短暂的镜头去纪实表达从腊月一直到来年,而解说词所提供的并不单纯是直观的东西,它更多地是去激发观众的联想,通过观众的联想来完成事物的整体形象。
通过对于年糕食材的使用,一种扑面而来的家庭的气息使得画面更加引人入胜。
对于画面所表达出来的轻松方式,是无法承载起一种丰厚的文化内涵的。
解说词围绕着画面体现出来的文化信息就显得必不可少。
画面需要通过解说词得到提炼和升华,将观众的思绪提高到画面之外,去理解纪录片想表达给观众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提到:
“饺子寓意更岁交子,无论一年过得怎样,除夕夜阖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无法替代的年终盛宴。
当众多的手工食品被放到流水线上复制,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群体,依然在各自的屋檐下,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这就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一种记忆。
”
对于简单的包饺子的画面来说,很多人可能并不会去想为什么中国人会一年又一年地做着相同的事情。
对于一些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的人来说,这种年复一年甚至有些类似于祭祀式的做法有些难以理解。
但是通过解说词的解说,观众可以去了解到画面和事件背后更加深层次的东西,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中国人年复一年包饺
子过新年的习惯,恰恰来自于我们在骨血中对于家庭观念的坚持和传承,这种观念融入在中国人日常的餐桌里,是中国人从古至今自己的简单而又讲究的哲学。
一套系列节目是一个完整的肌体,解说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说它是头脑,是心脏,或者是一件美丽的外衣。
然而有了好的解说词,画面会显得更加有力,使人看的更加明白,使人想的更多,想得更远。
故而解说词对于纪录片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意义对于纪录片来说也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