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605.00 KB
- 文档页数:21
为了将纪录片解说词写得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为了将纪录片解说词写得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一、前言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引导观众理解影片内容的桥梁。
良好的纪录片解说词可以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影片中。
因此,具有一定节奏感的纪录片解说词尤其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将纪录片解说词写得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二、提高语言的韵律感在写纪录片解说词之前,我们需要掌握基本的韵律感。
这样,才能让解说词的朗读更加流畅,并且言之有物。
韵律感是指语言的声音和语音的变化,例如声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
解说词的语言应该有一个自然的韵律和节奏,就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
三、使用动态词汇和丰富的语言动态词汇和丰富的语言可以增强解说词的节奏感。
动态词汇是指具有动作含义的词语。
这些词语可以帮助解说词的语言流畅地流动,让听众更容易理解。
同时,在解说词中使用丰富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让解说词更具有吸引力。
使用诸如比喻、泛喻、修辞等丰富的语言手法,让解说词更加生动。
四、按照片段进行写作为了使每个片段都具有节奏感,我们建议按照片段进行写作。
每个片段都应该有一个独特的风格,这样可以使解说词更加平衡且吸引人。
在写作解说词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历史、文化等更多的资料,并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信息来进行解说,带着观众了解影片主题,分析影片中的信息,理解影片的背景、情境、主题等,使解说词增加听众的兴趣,更加引人入胜。
五、注意表达方式解说词的表达方式很重要。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使用语言来引导观众理解影片内容。
不同类型的影片需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描述动作场面时,我们应该使用动作词汇和短语;在描述人物时,我们应该使用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在描述场景时,我们应该使用景物描写和形容词等。
我们还需要注意解说词的语速和语调,这样可以使发音更加自然流畅。
六、总结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如何将纪录片解说词写得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为此,我们应该提高语言的韵律感,使用动态词汇和丰富的语言,按照片段进行写作,注意表达方式等。
《[纪录片解说词写作的困境与对策]纪录片解说词》摘要:解说词是纪录片众多表现元素之一,它的叙事描述具有和画面统一的特性,而非“独立性”文体,在纪录片中,解说词、人物同期声、音乐、音响构成了声音符号的总谱,总之,纪录片解说词写作是一种脱胎于文学,服务于电视表意系统的独特文体,它依托画面,与同期声、音乐音响关系紧密解说词是纪录片众多表现元素之一,它的叙事描述具有和画面统一的特性,而非“独立性”文体。
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单独存在。
也不能独立成章。
但是,受苏联“形象化政论”模式的影响,在中国,数量众多的写意性、政论性纪录片追求宏大叙事、重视教化的作用。
表现在解说词创作上就是将其视作纪录片的先导和主体,忽视其他的视听元素。
通常情况下,“解说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篇解说词往往就是一篇文采飞扬的散文或者辞藻华丽的政论文,画面则退居次要地位”,结果往往“陷入滥情和说教的泥淖”。
困局一:解说词创作先行?电视属于视听媒介。
因此电视的思维方式是枧听思维。
由于视听媒介所具有的记录的精确性与具体性,它与文字思维的再现性是不同的。
在纪录片创作中,先写好解说词再去寻找对位镜头的做法,即解说词创作先行。
实质上是文字思维在视听领域中的延伸。
除去受文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外,先写解说词,的程序似乎与电影的故事片创作程序有关。
考察故事片(虚构影片)的历史和现状不难发现。
故事片的创作程序是基于文学剧本、导演分镜头剧本以及制片的日程表之上的对拍摄的控制和安排。
太部分拍摄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这种商业故事片的制片程序,却被照搬进我们的纪录片创作中。
然而,故事片的美学原则是创造幻觉。
让观众以假为真,而纪录片的美学原则不是去创造真实,而是去记录、发现真实。
故事片美学原则是绝对不能照搬到纪录片中的。
电视的发展促进了纪录片的变化,使得纪录片的制作沿着实录和抓拍同步的方向发展。
至于后期的制作和解说词,是基于素材而进行的。
可是在我们的创作中。
大量的电视专题、“纪录片”都是在先写好文字剧本,再去寻找卡拉0K式的相应镜头。
解说词的文体特点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 , 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 , 不能面面俱到 , 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 , 抓住事物的关键 , 即使是拓展性内容 , 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 . 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 , 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 , 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 2 )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 , 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 , 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 . 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 , 将宇宙比做大海 , 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 3 )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 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 , 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 , 但又各有侧重 , 各有中心 .篇二:应用文文体的特点及种类应用文文体的特点及种类(一)应用文文体的主要特点1.以实用性为目的2.以真实性为基础3.以时效性为根本4.以规范性为准则(二)应用文的分类1.公文包括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共13种2.事务应用文包括计划、总结、简报、调查报告等3.日常应用文包括一般书信、介绍信、证明信、感谢信、慰问信、申请书、述职报告等4.宣传应用文包括新闻、通讯、广播稿、演讲稿、解说词等5.法律应用文6.经济应用文包括经济合同、市场预测报告、市场决策方案、协议书、招标书、投标书、产品(商品)说明书、商品广告等7.科技应用文包括实验报告、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报告(说明书)等8.礼仪应用文包括欢迎词、欢送词、请柬、聘书、开幕词、闭幕词、贺信、贺词等学习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和方法1.学好理论,指导写作2.模仿例文,典型引路3.突出训练,形成技能应用文文体的语言特点1.严谨庄重(1)使用书面化的书面语言(2)使用专用词语2.恰当准确3.朴实得体4.简明生动篇三:电视解说词应追求的语言特点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占有重要位置,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谈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理解《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下面就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析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
每当我们看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常常希望能读一读它的解说词,解说词是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说中的精彩之句,常使人印象难忘。
然而当你拿到解说词时,你会发现解说词是无法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独特性,它在写作上更是区别与其它文体,有自己特殊的规律。
电视记录片的构成基本是由视觉和听觉两大基本要素组成,而解说词是听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内容。
例如在第一集中,“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通过“精灵”二字,观众已经对这种神秘的食材心驰神往,在配以卓玛在深山中寻找“精灵”的画面,让观众更加热切的想知道这种食材的“如山真面目”。
电视解说词,是相对于电视画面而言的解释说明的文字,但解说词绝不是画面的附庸,它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
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具体的叙述描写以及通过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从而使人们通过对其所表达的意思意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起到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从对《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思考中,感受到,好的专题片往往是优秀的解说词与蕴含着丰富内涵的画面的完美结合。
在第二集中,“今天他要和老友搭档,做杭州菜,西湖醋鱼,这是一道对火候要求非常高的菜。
他们将一条鱼剖开两半,一半氽水,一半过油。
两种做法都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将鱼下锅和出锅,否则会直接影响到西湖鲲鱼特殊的鲜嫩口感。
怎样写纪录片解说词作者:赵佳音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0年第11期纪录片(Documentary)的原意是“用影片叙述非虚构的故事”。
就是使用电视的视听语言、声画传播系统,对生活进行纪录和再现。
电视纪录片首先具有生活的真实性。
也应追求艺术的审美性。
纪录片的解说词就是电视纪录片在制作和播放过程中。
配合电视画片的文字稿——有时解说词可以通过播音员播读出来。
有时解说词只以字幕形式出现。
一方面,解说词需要具有绝对的真实性。
不能出现虚假信息或不真实的内容。
以保证纪录片整体的真实性:另一方面。
解说词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性。
它的写作过程包含着浓厚的文学特点,也有较高的审美要求:最后,解说词是纪录片的一部分,具有纪。
录片的视听语言的个性特点。
须要和纪录片的其他传播符号(如画面、声音等)融为一体。
所以。
解说词具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
首先。
纪录片解说词不是独立文体。
它必须与纪录片的画面、音响、音乐等配合,互相协调、相得益彰。
解说词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的出现是为了配合纪录片的画面和声音。
使纪录片更好地纪录和再现生活。
在纪录片中,画面、声音、解说词都不可能单独传递信息。
如果这三方面各行其是、互不配合。
那么纪录片的整体效果可能有重复累赘之处,或有表达不清之处。
所以,画面、声音和解说词之间必须完美配合,解说词不能追求单方面的完美与完整。
在画面、声音无法最好地展示纪录片内容的时候。
解说词要担当重任、浓墨重彩地登场;而在需要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时。
解说词则要让位于其他传播符号,进行辅助、配合;同时,解说词还要配合画面的长短、节奏,音响和音乐的风格等因素。
比如,电视纪录片《藏北人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在这一段解说中。
如果单看解说词的写作部分。
则比较驳杂,人物、事件的描写和介绍相对零碎、没有逻辑性。
但是,如果配合起画面来看,就会发现,这一部分是要展现清晨五点,天还没亮的时候。
藏北草原上的女主人们就从帐篷里起身了。
罗锥先到户外给牦牛挤奶,然后回到帐篷里。
专题片解说词写作要求
专题片解说词,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需要具备准确、生动、易懂的特点,以使观众能够清晰地理解片中所呈现的信息和主题。
在写作解说词时,我们应遵循以下要求。
首先,要准确传递信息。
专题片解说词应具备准确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术语,以
确保所传达的信息完整、正确。
在编写解说词时,需要对专题片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保证自己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
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不清的词语,以确保观众能够准确理解所表达的主题和信息。
其次,要生动引人。
专题片解说词应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吸引观众的
注意力,增加他们对内容的兴趣。
可以使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比喻,以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片中所呈现的事物。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单调的语言,以免让观众产生疲倦或无法理解的感觉。
此外,要注重语言的易懂性。
专题片解说词应使用简洁、通俗的语言,以确保
广大观众能够轻松理解。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结构和难以理解的词汇,以免让观众感到困惑或晦涩。
使用简练明了的语言,能够更好地引导观众跟随片中的内容。
最后,要注意节奏和声音的搭配。
专题片解说词的节奏应与影像的变化相协调,以保持观众对内容的关注度。
同时,声音的音量、语速和语调要与内容的紧张程度和情绪变化相适应,以增强观众的听觉体验。
总而言之,编写专题片解说词需要准确传递信息、生动引人、易懂性、节奏和
声音搭配的要求。
只有具备这些特点,才能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专题片的内容。
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特点1、有画面感,语言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直观可见的画面语言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实实在在,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形象化的语言是解说词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语言。
解说词写作如果能既具体又形象,才能造成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弥补电视传播一瞬即逝的不利因素,让观众获得更多更深的视听感受。
比如,‚无线电波传播速度非常快‛这个描述就比较一般。
说‚无线电波的速度每秒钟是30万公里‛就比较具体了。
而如果说‚无线电波的速度每秒钟可以绕地球‘七圈半’‛,这样的比喻就具体形象了。
2.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尽量避免晦涩的词句,少用华丽的形容词,以增强可听性和亲切感。
要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和浅显的文字,要求字音响亮和谐,使之读起来上口,听起来入耳。
把书面语改成口头语,多用短句,才会显得干净利落,活泼有力。
言语的搭配要符合听觉习惯,尽量不用倒装句、祈使句等。
3、电视解说词并不单独承担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一起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叙事情、塑造形象,所以电视解说词不能独立成章。
电视解说词不是一种‚堆砌‛的艺术,而是‚镶嵌‛的艺术,因此,解说词是附着于电视画之上的,它不承担‚画龙‛的任务,只承担‚点睛‛。
《地方台30分钟》,曾经播出的刘郎的《天驹》的一段解说词,‚长风掠去云烟,西部星空,今夜又是这样浩瀚;月下立马高山,西部天海,此时又是这样湛蓝;面对星空,人的思绪,人的疑问,既深邃,又遥远;面对星空,人联想,人的诗情,既率直,又回环……‛《天驹》全篇基本上都是诸如上文的韵诗式的说词,尽管解说词写得很美非常具有意境,读起朗朗上口,但是解说词却始终处于一种与画面平的关系中。
而我们所说的解说词应该是与画面既平行更有交叉的关系。
因此如果单独抽取解说词看,它更像是一篇发表在杂志上的优秀诗歌文,而未能体现解说词的特点。
在很大程度上,像《天驹》这样,解说词单独担全篇叙事抒情的任务的节目,在八十年代很常见。
浅谈纪录片解说词的艺术表达技巧在声画兼容的纪录片视听空间里,画面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声音语言,特别是解说词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它对纪录片画面中上下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情感的抒发、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形象生动,画龙点睛形象生动的解说词简洁凝练、优美流畅,能给观众带来无穷的韵味和美的享受。
为了表现漓江水的宁静或欢快,创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作了形象性的解说:“有时她是这样的娴淑而宁静,用那委婉的柔波,梳理着碧绿的长发;有时她又是那样的活泼而开朗,有意在炫耀着那孔雀开屏似的衣裳。
”(纪录片《漓江水》)如此形象生动的语言引领人们陶醉于漓江水的柔美之中。
画面具有形象性,解说词也不例外,但两者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解说词往往是对画面的补充、点染和深化。
好的纪录片解说词正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的“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结合。
在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创作者刘郎对浙江海盐的南北湖产生一种与在名山胜水中截然不同的感受:“与别处的山水更为不同的是,这里的湖,像盐一样地把乡村的质朴,溶化在水里;这里的山,又像臂膀一般,把淳厚的民风,揽在了自己的怀中。
”(纪录片《情醉湖山》)画面是实实在在的“南北湖”风光,而解说词则伸向了我们看不见的画外,用两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乡村的质朴”和“淳厚的民风”化抽象为具象、变无形为有形,给观众留下思索和回味的自由天地,激活了他们的想象和再创造。
二、幽默诙谐,情趣盎然富有幽默感的纪录片解说词不仅能表达创作者的情致和感悟,传递画面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信息与感情,还能让观众在另一种“审美空间”中获得“审美期待”的满足。
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大型生态纪录片”的《森林之歌》一经播出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该片以生动、写实,又不失浪漫的拍摄风格,精彩、奇妙,又不失深度的内容,让人们了解到真实的自然生态文明。
尤其是那种中国式幽默,生动优美,深沉隽永,使看似平淡的自然场景变得颇富情趣和意蕴。
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第一节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要点一、确保声画对位画面与解说词共有两种对应关系。
一为声画合一,即画面与解说词同步两种信息流合二为一。
二为声画对位,即画面与声音异步,从表面看,两者似乎毫无关联,各说各话,但在实质上,在表达主题上仍是相辅相成的。
二、补充画面不足,完整形象报道画面形象、真实、生动,但却有不确定性,需要解说词予以补充,说明和诠释。
文字是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另一要素。
三、准确准确的第一个含义是不模棱两可,一是一,二是二。
准确的第二个含义是分寸恰当,对一个事物、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个动作的描绘、只能有一个最恰当的词。
四、口语化电视新闻解说词是给人听的,必须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因此,应从广播稿的写作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1、把单音词改为双音词2、把文言词改为白话,把书面语改为口语3、少用长句子五、忌拔高六、对陌生词汇要解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名词、新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对观众是陌生的,必须对此做出解释,从而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七、通俗我们面对的广大观众教育文化水平平均只有中等教育水平,因此,必须有的放矢,力争使大多数观众对节目内容都能理解。
八、忌媚俗防止把社会流行的一些并不科学的词汇写入解说词。
九、巧用数字数字具有巨大的说明力,但使用不当,也会使观众厌烦,并且会互相干扰。
必须恰当选择,并活用数字。
第二节写好导语导语是新闻最先和观众接触的部分,是新闻对观众的第一次撞击。
导语写得是否精彩,是否吸引观众在某种程度上关乎新闻的成败。
导语有多种形式,教材中介绍13种。
第三节锤炼标题一、标题的作用1、提示主题2、评价新闻3、引起兴趣二、标题写作要点1、鲜明、准确、简洁2、将最有价值的内容写入标题3、尽可能多地纳入新闻五要索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
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
试论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要领摘要在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因为它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解说词作为声音元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传达作用。
在纪录片中,视觉元素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解说词则有助于让观者更为清晰明了、简单深刻地接受视觉元素所传达的信息。
解说词通过对事物的描述、画面的补充说明和渲染,使观众可以更加轻松地了解整部片子的发展走向,了解影片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和本人所拍摄的《明清大院中的老粗布》来探讨解说词在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当中的重要功能。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解说词作为电视屏幕上的有声语言,能够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作者思想,这些都是通过作用于观众的听觉来客观表达的,而怎样使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解说词生动形象、街接串联、新颖独特,这需要在解说词的创作时掌握一定要领。
关键词: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解说词写作要领Essentials of Writing Various DocumentarymentaryAbstract:In human geography class documentary, mentary position is very special, because it is not are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mentary as th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ponent in the auditory factors, assume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ocumentary, the proportion of visual factors is very important, it helps to make the viewer more clear, simple, profound message receiving visual factors. mentary by descriptions of things, added and rendering of scene, the audience can more easily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film, understand the theme of the film.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of China" and I have taken t he old coars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courtyard to discuss mentary in documentary important function of human geography class. The documentary mentary of human geography as a TV screen, the sound language can reflect social life, show that intent, to elucidate the author thought, these are all objective expression by auditory effect on the audience, and how to make human geography class documentary mentary series, novel and unique, vivid image, the need to master certain things when in the mentary of writing.Key words: Documentary mentary position目录第一章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定义1第一节什么是人文地理类纪录片1第二节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特点1一、相对真实性1二、独立严谨的结构与个性化的风格样式2三、解说词占有重要地位2第二章解说词与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关系3第一节解说词与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关系3一、解说词是对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中画面的补充3二、解说词是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一种剪辑形式4三、人文地理类记录片的主题需要解说词来升华4四、人文地理类纪录片需要解说词来表现其深度4五、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意境营造与细节的表现需要解说词的帮助4第二节实例分析5第三章人文地理类记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要领7第一节人文地理类记录片解说词的特点7一、解说词与画面相辅相成7二、解说词是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画面的补充7三、解说词在表现主题、营造意境方面的特长8第二节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要领8一、解说词要生活化和口语化9二、提高解说词的幽默程度9三、解说词分寸感的把握10结论13致谢14参考文献15第一章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定义第一节什么是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定义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包括一些拍摄自然的纪录片,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解说词的特点和作用
以下是 6 条关于解说词的特点和作用的内容:
1. 解说词呀,那可真是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呢!就像给小朋友讲故事一样清晰明白。
比如说在介绍一款电子产品时,解说词用简单的语言就能让大家快速知道它怎么用。
它的作用可大啦,能让咱这些普通人快速搞懂复杂的东西,这不是很厉害吗?
2. 解说词啊,常常特别生动有趣呢!就如同一场精彩的脱口秀。
比如在讲解一场体育比赛时,解说词那绘声绘色的描述,能让你感觉好像就在现场一样。
它的这个作用,能让整个事情变得超级鲜活生动,难道你不认同吗?
3. 解说词还有个特点哦,那就是很有针对性!就像是给特定的人准备的专属礼物。
当解说一部历史纪录片时,专门针对那段历史来解说。
这可太有用啦,能准确地传达关键信息,不是吗?
4. 解说词呀,有时真的能饱含情感呢!跟我们的心情一样起伏。
在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时,解说词带着深情,让人也不禁动容。
它这样能带动我们的情绪,多神奇呀!
5. 解说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简洁明了呀!像是一把锋利的剑,直切要点。
比如在介绍一道菜肴的做法时,解说词简单几句就说明白步骤。
简洁的它,作用可不小,能让人一下子就抓住关键,是不是呀?
6. 解说词常常具有引导性呢!像一个贴心的引路人。
就好像在参观一个博物馆时,解说词引导着你去了解每一个展品。
它这个引导的作用,能让我们更好地参与和理解,这多棒啊!
总的来说,解说词具有这些特点和巨大的作用,对于很多场景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呀!。
专题片解说词特点
解说词是对写作内容的一种阐述,同时在画面内容的基础上对所论述的对象进行意义的升华。
很多人在讨论到底是画面重要还是解说词重要,到现在来说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只能说依据不同的故事内容,各有不同吧。
那么,解说词在专题片中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呢?首先,我觉得解说词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
单纯的画面可以带给观众很多的想象空间,它体现的是一种视觉的感染力,如果画面够感人,或者是有较强的冲击力,也可以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体验。
但我们说这种艺术感是不完整的,当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后,这种艺术感才才会更加充分的体现。
所以说默片最终会被有声影像取代,这是影视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
其次,解说词是对画面的完善与补充。
假如画面是这样的: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路边一个乞丐跪在那里乞讨,这个人从口袋里掏出十块钱给了那个乞丐。
如果观众看到这个画面会觉得这个人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但如果加上解说呢,我们可以介绍这条街道是哪里,这个人到底是谁,他给的十块钱有可能是自己最后的一点钱,这样人物的形象是不是又拔高了。
所以说,通过文字解说,我们可以介绍更多的信息,对画面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最后,解说词对整部专题片起到包装,主题升华的作用,一个成熟的文案策划者能够通过强大的文字驾驭功能,把所介绍的对象形象、立体、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而且根据不同的写作对象,行文
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或者沧桑有历史感,或者明快活泼。
作为一个初学者,在学习前辈的专题片画面、文稿的同时要经常练笔,同时要经常反思总结,才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