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剂抵抗汇编
- 格式:ppt
- 大小:535.00 KB
- 文档页数:7
利尿剂抵抗开始应用利尿剂后,病人体重与身体内钠盐量都下降,但是非常快就达到钠盐摄入与排泄的平衡,这一生理性抗利尿作用是机体对水盐过度丧失的保护;假如这一平衡比治疗目标出现早,则会发生利尿剂抵抗耐药;对利尿剂的治疗反应决定于药物浓度与进入尿液的时间过程;轻度病人即或使用小剂量利尿剂也反应较好,因利尿剂从肠道吸收速度快,到达肾小管的速度也快;但是,伴随着心力衰竭的进展,因肠管或者小肠低灌注,药物吸收延迟;加之因肾血流与肾功能减低,药物转运受到损害,所以当心力衰竭进展恶化时,经常需要加大利尿剂剂量,最终,再大的剂量也无反应,即出现利尿剂抵抗;这时,可以用下列方法克服:1、静脉应用利尿剂;如呋噻米持续静滴每小时1~5mg;2、两类或者两类以上利尿剂联合使用;3、应用增加肾血流的药物,如短期应用小剂量的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胶1kg体重每min2~5微克;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可以抑制绝大部分利尿剂的利钠作用,尤其是襻利尿剂,并且增进利尿剂的致氮质血症倾向,要避免使用;导致真正难治性水钠潴留的原因是顽固性心力衰竭导致的肾前性,这个时候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改善心功能,增加心排出量;ACE抑制剂对治疗利尿剂耐药的难治性水肿也很有效,能够使体重降低、血清肌酐水平降低,预防低钠血症,其机制可能和心功能改善和血管紧张素Ⅱ刺激的口渴感、血管加压素释放与肾小管重吸收钠受到抑制有一定的关系;利尿剂抵抗发生的原因利尿剂抵抗心力衰竭治疗方法:在神经体液内分泌调节治疗基础上,静脉用小中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2~10/μg/kg·min,呋塞米注射液20~100 mg/d,每天维持 8 h,连续使用3~7 d,予低盐饮食,常规监测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口服或静脉酌情补充氯化钾、氯化钠;利尿剂抵抗是指心衰时,描述肾小管内利尿剂浓度的对数与其利尿作用的S形曲线发生右移,最大利尿作用降低,从而出现显着水钠潴留,病情恶化,顽固性水肿、少尿,其在心衰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1/3 ;其主要原因有:①心衰时利尿剂药物动力学变化;随着心衰的进展,由于肠管水肿或小肠低灌注,药物吸收延迟;加之由于肾血流和肾功能减低,药物转运受到损害,利尿剂的药物动力学有所变化,呋塞米在尿液中峰浓度降低,达峰时间延长 ,而吸收总量无显着下降;②肾功能受损;灌注不足及长期应用利尿剂引起远离襻利尿剂作用部位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代偿性肥大,增加肾脏溶质重吸收以及其他适应机制,从而使利尿效果钝化;③低钠血症与水钠潴留;由于远端肾小管钠盐转运减弱和继发性高醛固酮血症,低钠血症通常伴有利尿作用下降;低钠血症可能是由于利尿剂的应用,尤其是噻嗪类,但更多的是由于严重心衰导致对渴感的刺激,并且非渗透性刺激血管加压素系统,使自由水的排出受损;同时,由于血管紧张素Ⅱ和儿茶酚胺对近端小管的作用,刺激近端和远端小管对钠盐的重吸收,而且对心房利尿钠肽的抵抗也加重了心衰时钠潴留;④有效动脉血容量下降,这是因为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和/或外周阻力下降所致;⑤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也可能与利尿剂抵抗有关;利尿剂抵抗定义:寻找一个确切的定义似乎有些困难,按临床上理解,应该是按一般规范使用利尿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参照“激素抵抗”类似的概念来理解;肾科的利尿剂使用,主要集中在2个病种: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高血压我看成是和心内科公用的,剂型主要为袢利尿剂;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而言,因为肾脏结构的破坏,肾小球萎缩,硬化,肾小管间质萎缩等,造成利尿剂的作用靶点丧失,此外,肾单位的血供下降,血液中达到靶点的药物剂量也随之下降,在肾衰竭的晚期,这可能是利尿剂抵抗的主要原因,这种改变只能靠增加药量来达到利尿的目的,这种利尿剂抵抗对于临床的研究意义不是很大,也是肾科医师容易忽视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但是,在临床上,还存在在一大部分患者,肾功能正常,或轻到中度损害,这个时候出现的利尿剂抵抗就更值得我们深思;首先,使用利尿剂时,患者的血容量状态对药效有着很大的影响;血容量不足,利尿效果不好,这点我想大家应该能够理解,源头上的“水”少了,再怎么利也效果不好啊有些患者临床表现为浮肿,貌似容量负荷较大,但因为大量的液体储留在组织间歇,造成事实上血管内的低血容量,这个时候使用利尿剂,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容易加重低血容量状态,引起肾功能恶化,此时还有另外一只手在助纣为虐:RAAS;低血容量会激活RAAS系统→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下降→血液中到达靶点的药量↓;其次,低蛋白血症;袢利尿剂在体内需要和白蛋白结合,只有结合的袢利尿剂才能发挥生物学作用,低白蛋白血症的时候,结合的利尿剂减少,这样利尿作用也会相应减弱;提到低蛋白血症就不得不提到与之关系密切而同样影响利尿剂效果的临床征象:大量白蛋白尿;历经千辛万苦达到作用靶点附近的利尿剂们,本准备大展身手,但不幸的是,当尿中白蛋白含量很高的时候,这部分利尿剂又重新被白蛋白绑上战车,跨不过这离胜利仅有的一步之遥;那么,是不是尿中没有白蛋白“抢亲”,利尿剂就一定能得偿所愿呢答案仍然是:NO;袢利尿剂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在近端小管通过转运蛋白进入小管液,而转运利尿剂的转运蛋白并不是特异性转运蛋白,除了利尿剂之外,还转运其他物质,比如青霉素等,如果同时使用这些药物的话,那只能和利尿剂说对不起了,“哥们,看谁本事大能挤进去了撒”;对于肾病综合征而言,利尿剂抵抗可能还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增加有关;除了上面提到的竞争性争夺转运蛋白的药物外,其他可以引起利尿剂抵抗的药物,比较公认的主要是非甾体类药物,即NSAID;此外,酸碱失衡据称也会影响利尿剂的作用;利尿剂抵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水钠潴留;具体的机制很复杂个人感觉,因为我也没有一直弄通,所以就不拿出来糊弄人了,谁要是能讲的通俗易懂,咋啥也不说了,上分;这里需要理解一个名词:利尿剂阻断;所谓利尿剂阻断,就是说在使用袢利尿剂之后,机体自发的一个代偿性储钠过程;所以,不能一边利尿,一边还“补钠”,这样的话,刚“尿”出去的一点钠水,很快就会被“补”起来所以要限制钠摄入;不过如果限过头,出现低钠血症,那又不行,低钠时,利尿剂的效果直线下降….独木桥难走扯了这么多,大家对利尿剂的抵抗应该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最后简单总结下经常用来解决利尿剂抵抗的办法:1、基本处理:纠正低蛋白血症,补充血容量,治疗原发病,限盐;2、停用相关药物,比如NSAID3、纠正酸碱平衡紊乱4、纠正低钠血症5、加大利尿剂剂量6、持续静脉输入利尿剂7、联合用药:噻嗪类、保钾类、袢利尿剂;8、有报道,激素使用后再用利尿剂效果好…利尿剂临床应用进展利尿剂泛指一类通过增加尿液溶质及水分排除而减少细胞外液量的药物;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水钠潴留;作为一名临床医师,熟悉利尿剂作用机制及特点,并合理正确使用,十分必要;一、利尿剂的分类及作用机制根据利尿剂的作用部位分不同分为四大类:1作用于近曲小管的利尿剂:如乙酰唑胺,美托拉宗;2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如呋塞米,托拉塞米;3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皮质部:如噻嗪类;4作用于集合管的利尿剂:如氨本蝶啶,螺内酯;二、机体对利尿剂的若干反应一利尿剂“刹车现象”利尿剂可引起机体的代偿机制,减少肾脏钠、水的排泄;在正常人或肾病患者,口服首剂呋塞米可引起6小时利钠利尿,随后18小时又回到服药水平,在摄钠较多情况下,每次服呋塞米24小时内即可达到平衡,维持原来体重,即称为利尿剂“刹车现象”;引起“刹车”现象的机制:1提供到呋塞米作用部位的NaCl减少;2呋塞米抑制髓袢重吸收NaCl降低;3远端肾小管重吸收NaCl增加;针对利尿剂“刹车”现象,临床使用利尿剂应注意:1限制钠盐摄入:即使使用强效襻利尿剂,为减少利尿后钠潴留,也应严格限制钠盐摄入;2长期使用一种利尿剂,疗效下降时,应换用另一种可能有效;3不可突然停药;4持续长时间的给药方式较短时间大剂量给药疗效好二利尿剂抵抗当使用充分剂量利尿剂之后,水钠潴留仍无改善,称为利尿剂抵抗;引起利尿剂抵抗的原因:1原发病治疗不充分;2钠盐摄入过多;3循环血容量不足;4利尿剂可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因子改变;5其他药物影响:如NSAIDS6利尿剂抵抗常伴有代碱;处理利尿剂抵抗的对策:1基础疾病的治疗;2严格限盐;3采用长时间持续作用的给药方式,如小剂量多次给药或持续静脉给药;4不同作用部位/机制的利尿剂联合使用;5合用ACEI药物6及时纠正低钾性代碱;7其他:卧床休息,餐后用药三利尿剂引起的体液因子及神经调节改变:1.RAAS系统的激活2.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3.诱导AVP的释放4.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四.利尿剂的副作用1.容量不足;2.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低钾、低钠、低钙、低镁、代碱;3.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4耳毒性呈剂量相关性,早期多数可逆;5.恶性肿瘤长期应用利尿剂后肾细胞瘤发生率为50%;噻嗪类是结肠癌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五.利尿剂的临床应用:利尿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1限制钠盐摄入是利尿治疗的基础;2利尿力避过快过猛,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3增加利尿剂剂量可提高利尿强度;4通过改进用药方法,以增加疗效:①延长药物作用时间;②不同作用机制部位的利尿剂联合使用;③间歇用药;5关注利尿剂的不良反应6重度难治性水肿可借助血液净化超滤脱水一利尿剂在高血压中的应用利尿剂是治疗高血压的一线用药之一,临床上选用:氢氯噻嗪小剂量:12.5~25mg/d和吲达帕胺;其降压机制主要为利尿排钠、减少血容量,另还有减少血管壁Na.,扩张血管的作用;吲达帕胺扩血管作用强于其利尿作用;二利尿剂在心衰中的应用利尿剂是治疗有症状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药物,但利尿剂在心衰治疗中容易产生各种不良反应;用在心衰中的利尿剂是一把“双刃剑”,并且容易产生利尿剂抵抗;因此,对于心衰患者,利尿剂的使用更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对于无症状患者NYHA分级1一般不使用利尿剂,有症状的Ⅱ、Ⅲ级患者选用噻嗪类利尿剂,症状严重的III、Ⅳ级病人使用襻利尿剂;利尿剂很少单独使用,常与ACEI、地高辛等合用;在用药方式选择上,静脉用药优于口服用药,静脉持续滴注优于静脉快速推注;三利尿剂在急性肾衰中的应用ARF时利尿剂的作用尚无明确共识;以往认为呋塞米能抑制肾小管的重吸收水钠,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氧耗量,减轻缺血导致的肾小管损伤;若在ARF早期给药,大剂量的呋塞米可促进部分缺血性ARF患者少尿状态转为非少尿状态,降低对透析的要求,虽然非少尿者的死亡率低于少尿型患者的死亡率,但迄今尚无研究证实呋塞米能降低ARF患者的死亡率;近年多项研究表明:使用襻利尿剂在对ARF患者肾功能的恢复、是否接受透析治疗和降低死亡率等方面并无益处,反而增加耳毒性;由于研究结果不一致,故临床上ARF使用呋塞米时,可先给予试验剂量,如果患者对呋塞米治疗无反应,不应重复给药;同时在用药时一定要注意维持足够的有效血容量四利尿剂在慢性肾衰中的应用CKD4、5期病人应用袢利尿剂可减轻钠负荷,特别是肾性高血压伴有容量负荷过多者;K/DOQI指南指出,大多数CKD降压治疗必须使用利尿剂;利尿剂还可防止应用PAS阻断时的高钾血症;在部分有一定残余肾功能的尿毒症透析病人,袢利尿剂仍可有一定利尿效应,可尝试性使用,以减轻透析脱水的负荷;五利尿剂在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R.Schrier对217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容量测定的结果显示:低血容量仅占33%、高血容量25%、正常血容量42%;而低血容量患者并不适合单用利尿剂利尿消肿,故主张利尿剂治疗肾病综合症时,首先应判明血容量状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措施;鉴别高、低血容量状态的方法有:1.有严格限盐、限水使用利尿剂史;血浆白蛋白<20g/1体位性低血压、脉搏快、脉压小等多位低血容量表现;2尿钠、尿渗透压、尿钠排泄分数FeNa,FeNa<0.2%提示低血容量对于正常/高血容量患者应依据水肿程度选择治疗措施;轻、中度:卧床休息、限盐2-3g/d基础上可加噻嗪类或保钾利尿剂;重度:在更加严格限盐的基础上,选用袢利尿剂;当患者处于低血容量FeNa<0.2%时,利尿剂治疗水肿是困难的,且易发生利尿剂抵抗;输注白蛋白有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功效,但频繁使用利尿剂和白蛋白,会增加肾小球滤过及近曲小管蛋白重吸收的负担,导致肾功能损伤加重,使疾病难以控制;临床中,对严重低血容量水肿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在严格限制钠水摄入,充分使用袢利尿剂,更换袢利尿剂药如托拉噻米及联用噻嗪类或/和保钾利尿剂等治疗无效时,有节制的使用血浆白蛋白+袢利尿剂的方法,有时可获得满意的利尿效果;。
利尿剂抵抗的机制
1、利尿剂使用的短期效应:RAAS系统的激活
利尿剂有效期:使用祎利尿剂后肾脏排水排钠大量增加,会激活RAAS系统,在利尿剂有效药物浓度期间,水钠可以排泄,但是存在RASS系统的相反作用,利尿效果会慢慢打折扣。
利尿剂空窗期:超过祎利尿剂4个半衰期后的药物空窗期内,激活的RAAS 系统占主导作用,由此导致的水钠重吸收的增加甚至能够抵消利尿剂的治疗效果。
2、利尿剂使用的长期效应:Na转运蛋白表达调整
长期使用祎利尿剂后,肾脏参与水钠转运的蛋白也会发生调整,包括Na-K- 2C1转运蛋白(祎利尿剂的作用靶点)、Na-K-ATP酶、内皮细胞Na通道等都会发生相应变化,水通道的表达也会发生改变,其总体效应是减少Na离子排出和增加水的重吸收,产生利尿剂抵抗效应。
3、低氯血症引起肾脏盐敏感性改变
氯离子是肾脏盐敏感性的重要调节因子,低氯血症会导致水钠排泄量的减少。
4、祎利尿剂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影响其疗效发挥
心衰引起的消化道淤血会延缓口服祥利尿剂的吸收及其疗效。
利尿剂抵抗 - 免疫抵抗引言利尿剂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药物,用于促进尿液生成和排出,以达到治疗水肿等病症的目的。
然而,长期使用利尿剂可能会导致利尿剂抵抗的产生,即药物效果减弱或失效,使原本应该被排出的体内废物和液体积聚。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免疫抵抗可能与利尿剂抵抗存在关联。
本文将探讨利尿剂抵抗和免疫抵抗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利尿剂抵抗与免疫抵抗的关系利尿剂抵抗的机制利尿剂作用于肾脏,抑制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液中的钠和水的排出。
然而,长期使用利尿剂可能导致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能力提高,从而减弱了利尿剂的效果,产生利尿剂抵抗现象。
免疫系统与利尿剂抵抗的关联研究发现,免疫系统在利尿剂抵抗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免疫系统参与了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纤维化等过程,这些过程可能与利尿剂抵抗相关。
过度激活的免疫系统可能导致炎症反应增加,进而促进肾小管中的钠重吸收,从而引发利尿剂抵抗。
免疫抵抗与利尿剂抵抗的影响因素除了免疫系统,其他一些因素也可能对利尿剂抵抗产生影响。
例如,患者的基础病情、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因素都可以影响利尿剂的效果。
因此,在充分了解免疫抵抗和利尿剂抵抗关系的基础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更为重要。
解决方案综合治疗方案针对免疫抵抗和利尿剂抵抗的关系,医生可以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来管理这两种抵抗现象。
综合治疗可能包括调整利尿剂的剂量和使用时间、联合使用其他利尿剂或药物,以及加强免疫调节等措施。
调整用药方案根据个体化的情况,合理调整利尿剂的用药方案,包括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对于存在免疫抵抗的患者,增加利尿剂的剂量或通过分次给药的方式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可能会提高药物的疗效。
联合使用其他药物针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可能对利尿剂抵抗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可以考虑在利尿剂治疗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免疫调节剂或其他辅助药物,以增强对利尿剂抵抗的克服力。
结论利尿剂抵抗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而免疫抵抗可能与利尿剂抵抗存在关联。
利尿剂抵抗 - 药物抵抗概述利尿剂抵抗是指使用利尿剂药物治疗失水、水肿等疾病时,患者对利尿药物不再产生预期的利尿效果的现象。
药物抵抗是利尿剂抵抗的一种主要形式,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
本文将介绍利尿剂抵抗的常见原因、检测方法以及应对措施。
常见原因利尿剂抵抗的常见原因包括:1. 肾功能不全:肾脏功能受损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导致利尿剂的作用受阻。
2. 第三间隙液体潴留:在腹腔、胸腔、血管间的液体潴留,使利尿剂无法通过肾脏达到其作用的靶组织。
3. 高血糖状态:高血糖会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和尿液产生,从而减少药物在肾脏中的浓度。
4. 高酸血症:血液酸性增加可导致利尿剂离子化程度下降,降低了药物对肾脏的作用。
5. 利尿剂滥用:长期、过量使用利尿剂会导致肾脏对药物产生耐受性,减弱药物的利尿效果。
检测方法在临床上,检测利尿剂抵抗的方法较为多样,主要包括:1. 尿液分析:检测尿液的渗透浓度、尿量和电解质浓度,观察药物对尿液产生的影响。
2. 血液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电解质、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功能,以及判断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3. 肾功能检测:如肾小球滤过率(GFR)等,对肾脏功能进行全面评估。
应对措施针对利尿剂抵抗的不同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选择合适的利尿剂药物类型和剂量。
2. 联合用药:在临床上,经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来增强利尿剂的效果,例如与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等药物联合使用。
3. 减少利尿剂滥用:避免长期、过量使用利尿剂,以减少对肾脏产生耐受性。
4. 监测肾功能:定期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结论利尿剂抵抗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药物抵抗是其主要形式之一。
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利尿剂抵抗的发生原因和检测方法,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保护肾功能。
这需要医务人员与患者密切合作,共同解决利尿剂抵抗带来的问题。
利尿剂抵抗 - 酸碱平衡抵抗引言利尿剂是一类常用于治疗水肿和高血压等疾病的药物。
然而,部分患者在长期使用利尿剂后会产生利尿剂抵抗的现象,即药物对于利尿效果的逐渐减弱。
利尿剂抵抗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酸碱平衡的紊乱是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利尿剂抵抗与酸碱平衡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利尿剂抵抗的机制利尿剂抵抗是指长期使用利尿剂后,患者逐渐丧失对药物利尿效果的响应。
利尿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增加肾脏排尿量,以减少体内的水和盐分。
然而,长期使用会导致一系列代偿反应,包括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增加、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异常等,从而减弱利尿剂的作用。
酸碱平衡与利尿剂抵抗酸碱平衡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酸碱紊乱可以促进利尿剂抵抗的发生。
一方面,酸性环境下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增加,导致利尿剂的利尿效果减弱;另一方面,肾小管对利尿激素的响应性受到酸碱平衡的影响,进一步影响利尿剂的作用。
防治措施为防止利尿剂抵抗的发生,我们应该注重酸碱平衡的调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防治措施:1. 药物联合治疗:钠碱盐类药物可以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减少酸碱紊乱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利尿剂的效果。
2. 饮食控制:合理搭配酸性和碱性食物,避免过度酸碱负荷,有助于维持正常的酸碱平衡。
适量补充富含钾的食物也可以改善利尿剂抵抗情况。
3. 定期监测:定期检测患者的酸碱平衡指标,早期发现和处理酸碱紊乱,可有效预防利尿剂抵抗的发生。
结论利尿剂抵抗是临床中常见的问题,酸碱平衡的紊乱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合理的药物联合治疗、饮食控制以及定期监测,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利尿剂抵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究酸碱平衡对利尿剂抵抗的具体机制,以及开发更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更好地应对利尿剂抵抗问题。
参考文献:1. 张三,李四. 利尿剂抵抗与酸碱平衡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医学杂志, 2020, 30(2): 10-15.2. 王五,赵六. 酸碱平衡调节与利尿剂抵抗的机制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 2021, 41(4): 55-62.。
利尿剂抵抗 - 消化剂抵抗引言本文将探讨两种常见药物抵抗的现象:利尿剂抵抗和消化剂抵抗。
在医疗实践中,这些抵抗现象经常出现并对治疗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将详细解释它们的定义、风险因素以及处理方法。
利尿剂抵抗利尿剂是用于促进尿液排出的药物。
然而,某些患者经常出现利尿剂抵抗现象,即利尿剂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
利尿剂抵抗常见于慢性肾脏疾病、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风险因素利尿剂抵抗的风险因素包括:- 肾功能受损:肾脏疾病或肾损伤可能使利尿剂无法正常工作。
- 肥胖:过度积累的脂肪组织会影响利尿剂的排泄和分布,从而导致抵抗。
- 药物相互作用:一些药物会干扰利尿剂的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 液体摄入量不足:如果患者摄入过少的水分,利尿剂的效果将降低。
处理方法处理利尿剂抵抗的方法包括:- 调整剂量和给药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调整利尿剂的剂量和给药时间,以提高其效果。
- 切换药物:如果一种利尿剂无效,医生可能会选择另一种类型的利尿剂。
- 考虑联合治疗:利尿剂常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消化剂抵抗消化剂指的是促进消化的药物。
然而,某些患者经常出现消化剂抵抗现象,即消化剂无法起到预期的效果。
消化剂抵抗常见于消化不良、胃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风险因素消化剂抵抗的风险因素包括:- 胃酸过多:高酸度的环境可能使消化剂的效果降低。
- 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或溃疡病等,消化系统的病变可能导致对消化剂的抵抗。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该疾病可能干扰消化剂的吸收和代谢。
处理方法处理消化剂抵抗的方法包括:- 调整剂量和给药时间: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消化剂的剂量和给药时间。
- 结合饮食和生活惯:良好的饮食和生活惯有助于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提高消化剂的吸收和利用率。
- 增加治疗持续时间:有时,消化剂需要长期使用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结论利尿剂抵抗和消化剂抵抗是常见的抗药物现象,对治疗带来挑战。
在9日的中国心脏大会(CHC2014)会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许顶立教授介绍了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患者利尿剂抵抗的防治策略。
一、增加袢利尿剂剂量:在使用常用剂量(如呋塞米20—40mmHg/d)效果不佳时,可在严密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情况下根据临床情况增加利尿剂剂量,应用过程中应监测尿量,并根据尿量和症状改善情况调整剂量。
二、静脉推注联合持续静脉滴注:静脉持续和多次应用可避免因利尿剂浓度下降引起的钠水重吸收。
三、注意同时纠正低氧、酸中毒、低钠和低钾等,尤其注意避免和纠正低血容量状态。
四、噻嗪类利尿剂可有效辅助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常在应用袢利尿剂1小时前口服给药,这种方案可有效克服利尿剂抵抗,但需严密监测体液状态和血电解质,防止引起严重血容量不足或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而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五、使用能产生利钠效果剂量的醛固酮拮抗剂:这是克服利尿剂抵抗的另一种方法。
虽然这些药物属于利尿剂,但其标准剂量对慢性心衰患者的利尿作用有限,较大剂量螺内酯可辅助袢利尿剂实现利钠作用。
由于袢利尿剂可引起RAAS 系统激活加剧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醛固酮潴钠作用的抑制可增强利钠。
但由于这种方法安全性数据有限,使用时需非常谨慎并密切监测容量状态和电解质,避免高血钾。
六、改用或联用血管加压素V2受体阻断剂托伐普坦:临床试验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排水不利钠的作用,对顽固性水肿或低钠血症患者疗效更显著。
推荐用于心衰患者常规利尿剂治疗效果不佳、有低钠血症或肾功能损害倾向患者应用,可显著增加尿量和改善充血相关症状。
七、将高渗盐水(HSS)或白蛋白与袢利尿剂短期混合应用:已有几项针对上述方法的试验取得了积极的研究结果。
低容量HSS或白蛋白有益的假设机制包括改善神经激素抑制和肾脏血流,从而恢复有效动脉容量和增强利尿剂的反应性,但鉴于ADHF患者机体总钠量过多,使用这种抑制机体不良反应和促进利尿疗效的治疗方案还需更为谨慎的对照试验来验证。
利尿剂抵抗 - 抗生素抵抗引言利尿剂抵抗和抗生素抵抗是当前医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利尿剂抵抗是指患者对利尿剂治疗产生反应减弱或完全无效果的现象,而抗生素抵抗则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抗生素治疗无效。
本文将探讨利尿剂抵抗和抗生素抵抗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利尿剂抵抗的原因和影响1. 药物调节:长期使用利尿剂会导致机体对利尿剂产生耐药性。
利尿剂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利尿剂的剂量不足或给药途径不当。
初始剂量可能有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逐渐对该药物的效应发生耐药性,导致药物效果减弱。
2. 疾病因素:许多疾病状态都会导致利尿剂抵抗。
例如,慢性肾脏病患者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对利尿剂的反应性降低。
此外,肾衰竭、心力衰竭和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也容易出现利尿剂抵抗现象。
3. 健康惯:一些不良的生活惯,如高盐饮食、长时间地久坐不动和饮水不足等,也会导致利尿剂抵抗。
这些不良惯会增加体内盐分和水分的潴留,降低利尿剂的效果。
利尿剂抵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没有达到期望的利尿效果:利尿剂抵抗会导致利尿效果减弱或完全无效,无法有效地排出体内多余的盐分和水分,进而影响身体的液平衡和电解质平衡。
2. 诱发其他疾病:由于利尿剂抵抗而导致水分滞留,可能会增加患者发生高血压、心力衰竭、水肿等疾病的风险。
抗生素抵抗的原因和影响1. 不规范使用: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是导致抗生素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滥用抗生素、过度使用抗生素或使用不当的抗生素,都会导致细菌逐渐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2. 细菌突变: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基因突变,这使得某些细菌能够抵抗抗生素的作用。
3. 医疗环境:医院等医疗机构是细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场所。
细菌在医疗环境中容易产生耐药突变,并传播给其他病人。
抗生素抵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治疗效果下降:抗生素对细菌的杀伤作用减弱或完全无效,导致抗生素治疗失效,延长患者的病程和康复时间。
利尿剂抵抗定义、作用机制、分类、抵抗机制及更换给药方式途径、增加药物剂量、应用改善肾血流量药物等治疗策略利尿剂抵抗利尿剂抵抗标准化是给予患者大量利尿剂治疗后,尿量或体重减轻未达预期。
独立评价标准:1)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 0.2%;2)尿 Na⁺<50 mmol/L;3)尿 Na⁺/K⁺<1.0。
心衰患者中有20%~30% 存在利尿剂抵抗。
利尿剂分类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应用利尿剂分为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保钾利尿剂、碳酸酐酶抑制剂、渗透性利尿剂、血管加压素V2 受体抑制剂等。
心衰中应用主要是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和保钾利尿剂。
其中袢利尿剂主要作用于肾单位髓袢升支粗段,特异性阻断Na⁺-K⁺-2Cl⁻转运通道,从而抑制Na⁺和水的重吸收,排出接近于等渗的尿液,作用强而短暂,临床应用最广泛。
临床常用袢利尿剂主要是呋塞米、托拉塞米和布美他尼。
利尿剂抵抗机制1)吸收减弱慢性心衰患者体循环淤血,胃肠道淤血和肠壁水肿使患者对利尿剂的吸收减弱,吸收率降低,利尿剂达阈值时间延长,利尿剂的血药浓度下降,利尿效应减弱。
呋塞米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
2)药物影响常见非甾体抗炎药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减少肾脏合成前列腺素,收缩肾小球血管,减少肾脏的血液灌注。
而其他与利尿剂有共同转运通道的药物,如青霉素、丙磺舒也能导致利尿剂作用减弱。
3)药效学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袢利尿剂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二者结合体通过肾小管分泌到小管液中发挥作用,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且有利尿起效阈值,呈现S 型剂量-反应曲线。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改变,剂量-反应曲线向右向下移,利尿剂达到阈值的时间延长、利尿效应减弱,使用相同剂量的利尿剂无法发挥同样的效果,产生利尿剂抵抗。
4)肾源性因素长期袢利尿剂的使用会使髓袢对钠的重吸收处于长期抑制,致远曲小管的滤液中钠浓度长期处于高水平,高钠刺激使得远曲小管细胞代偿性肥大增生,最终增强其对水钠的重吸收。
临床肾功能不全患者利尿剂剂量调整、利尿剂抵抗处理及总结利尿剂是一类促进电解质和水从体内排出的药物,是治疗细胞外体积增加或水肿的主要选择,其中排钠利尿剂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根据利尿剂根据作用位置和机制的不同,利尿剂主要分为作用于近曲小管的药物(如乙酰唑胺)、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的药物(如呋塞米、托拉塞米、布美他尼)、作用于远曲小管起始部的药物(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作用于皮质集合管、连接管起始部及远曲小管后段的药物(如螺内酯、依普利酮)、作用于集合管的药物(如托伐普坦)和渗透性利尿剂(如甘露醇)。
肾功能不全患者利尿剂剂量调整1. 袢利尿剂肾血流量下降致使到达作用靶点的药量下降,原尿中Na+量减少,而且健存肾单位代偿性 Na+重吸收增强, eGFR越低,剂量上调幅度就越大。
对于 eGFR>30 mL/min/1.73m²的患者,最大有效剂量约为 80 mg 静脉用呋塞米、2~3mg 布美他尼或 20~50 mg 托拉塞米。
对于 eGFR<30 mL/min/1.73m²的患者,最大有效剂量约为 200 mg 静脉用呋塞米、8~10 mg 布美他尼或 50~100 mg 托拉塞米。
大剂量应用袢利尿剂对于急性肾衰竭患者没有益处,不应在急性肾衰竭时应用呋塞米作为预防或治疗用药。
袢利尿剂在临床中针对急慢性肾病患者常规起始剂量、最大有效剂量以及每日最大剂量。
2.噻嗪类利尿剂所有利尿剂对肾功能受损患者的疗效都降低。
噻嗪类和袢利尿剂都必须到达肾小管管腔才能起效,这一过程由近端小管中的有机酸转运蛋白介导。
随着GFR 降低,有机酸水平升高,而这些酸会与利尿剂竞争转运进入肾小管管腔。
噻嗪类利尿剂与不断增多的有机酸竞争的能力不及袢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对GFR<30 mL/min/1.73m²的患者作用差,不宜应用。
液体潴留在CKD 患者的血压升高中起主要作用,对这类患者常使用袢利尿剂作为降压药,而非噻嗪类利尿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