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工程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238.21 KB
- 文档页数:4
水立方工程施工条件一、工程概况水立方工程,全名为国家游泳中心,是北京市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工程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占地约62828平方米,赛时建筑面积约79532平方米,室内装饰面积达43800平方米。
水立方工程包括一个标准竞赛池、一个标准热身池、一个标准跳水池及近5000平方米的嬉水乐园。
水立方工程在奥运会期间承担了游泳、跳水、花样游泳、水球等比赛项目。
二、施工条件1. 场地条件水立方工程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周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工程占地面积较大,为施工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场地内基础设施完善,包括临时用房、办公区、生活区等,为施工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 技术条件水立方工程采用了众多新技术和新材料,施工过程中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
例如,工程的主体结构由两万多根组装位置都不同的钢杆骨架搭建,外层采用ETFE膜(四氟乙烯)全封闭。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施工过程具有较高的难度,对施工单位的技术实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 人力资源条件水立方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施工队伍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具备较高的施工技能和管理水平。
此外,施工单位还积极引进新技术人才,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4. 材料供应条件水立方工程所需建筑材料主要包括钢材、混凝土、ETFE膜等。
这些材料在北京地区有充足的供应来源,保证了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供应。
同时,施工单位与材料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了材料质量的稳定。
5. 施工设备条件水立方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施工设备。
施工单位配备了先进的施工设备,包括塔吊、施工电梯、混凝土泵车、搅拌站等,确保了施工进度和质量。
6. 质量安全管理条件水立方工程作为奥运会重要场馆,其施工质量要求极高。
施工单位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质量标准,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制度。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监督和安全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水平。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介绍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主场馆之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公园南,总面积约为1210公顷,是一个集体育、文化、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一、历史沿革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设始于2002年,历时六年。
起初,公园只是为了举办奥运会,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奥运会前,公园内的大部分建筑都被用来举办比赛,奥运会后,这些场馆被重新设计成为多功能的场所,大多用来展览、商业活动、以及其他各种体育活动。
二、建筑布局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包括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中国科技馆、国家会议中心、中央电视台新址等建筑。
其中,国家体育场,别名“鸟巢”,是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也是公园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该建筑造型独特,如同一只巨大的鸟巢,因此得名“鸟巢”。
国家游泳中心,别名“水立方”,是奥运会的主游泳馆。
该建筑的立面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材质——PVC薄膜,使得建筑物看上去像是一个巨大的水泡。
国家体育馆,别名“鲸鱼馆”,是奥运会的主田径场馆和足球场馆。
该建筑造型独特,外观像鲸鱼。
中国科技馆是一个理工类的展馆,是中国科技教育的中心,该建筑内部设计时尚典雅,充满未来感。
国家会议中心是奥运会后新建的现代化国际会议中心,包含会议厅、会议室、休息区、展厅等,是举办国际大型会议的理想场所。
中央电视台新址是中国国家电视总台的新总部大楼,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南侧。
该建筑采用了多个特殊形式的立面,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体验。
三、到公园游玩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是典型的“一日游”场所。
公园内有多处景点,如鸟巢、水立方、鲸鱼馆、科技馆、国际会议中心、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等,每个景点都有各自的特色。
1.鸟巢鸟巢是奥林匹克公园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在鸟巢内可以参观以及感受奥林匹克的氛围,还可以走到鸟巢的雪山滑道上,感受速度和刺激。
2.水立方水立方是奥林匹克公园里的游泳馆,内部有游泳池和一些水上娱乐设施。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花园雨水泵站设计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花园雨水泵站设计一、设计背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要场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公园北部,总占地面积约为1,150公顷。
公园内有大量草坪和绿化区域,为了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和保护环境,需要设计一个下沉花园雨水泵站,用于收集和利用雨水。
二、设计方案1. 设计目标:(1)收集雨水:将雨水通过排水系统收集起来,用于灌溉花坛、草坪等绿化区域。
(2)净化雨水:设计雨水过滤系统,将收集的雨水进行净化处理,提高水质。
(3)储存雨水:设计雨水蓄水系统,将净化后的雨水储存起来,用于干旱季节的供水。
2. 设计内容:(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将雨水引导至泵站,通过雨水收集井收集雨水。
(2)雨水净化系统:设计雨水过滤系统,包括沉淀池、生态滤池、活性炭过滤器等,对雨水进行物理和化学处理,提高水质。
(3)雨水蓄水系统:设计雨水蓄水池,将净化后的雨水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4)供水系统:设计供水系统,将储存的雨水通过泵站供应给绿化区域,实现自动灌溉。
(5)监测系统:设计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雨水蓄水池水位、水质等,确保泵站正常运行。
3. 设计原则:(1)节约能源:选用节能型水泵,减少能源消耗。
(2)环境保护:采用生态滤池等环保设备,净化雨水,保护水环境。
(3)安全稳定:设计合理的防溢流、防倒灌等措施,确保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设计细节1. 雨水收集系统:(1)设置雨水收集井,将雨水引导至收集井。
(2)收集井设置防溢流装置,防止因降雨过大造成溢出。
2. 雨水净化系统:(1)收集井与沉淀池之间设置格栅,用以过滤大颗粒杂质。
(2)沉淀池:通过重力作用,使雨水中的悬浮颗粒沉淀于池底。
(3)生态滤池:使用人工湿地处理工艺,通过植物根系、微生物等对雨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进行吸附和分解。
(4)活性炭过滤器:使用活性炭过滤雨水,去除异味和有害物质。
中国国家体育场构造解析
中国国家体育场,又称“鸟巢”,是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大型体育场。
其构造解析如下:
1. 建筑造型:体育场呈现椭圆形的马鞍形,整体造型独特。
2. 结构特点:体育场内部有三层碗状看台,由混凝土框架结构支撑。
看台下有数个独立的空间,包括餐厅、商店、卫生间等设施。
这些设施均以独立单元的形式分布,可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3. 屋顶设计:体育场的屋顶采用钢结构工程,由24榀门式桁架围绕体育场内部碗状看台区旋转而成。
其中22榀贯通或基本贯通,形成网格状构架,组成体育场整体的“鸟巢”造型。
屋盖主结构的杆件均为箱型构件,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地抵抗风载和地震等外部力。
4. 立面设计:体育场的立面也颇具特色。
立面、楼梯、碗状结构和屋顶是一体的,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也使得外观更加简洁、美观。
5. 可持续性设计:体育场的设计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为了减少能源消耗,体育场的结构空间被一层半透明的薄膜填满,如同鸟类用柔软的填料填充巢穴的细枝之间的空隙一样。
此外,体育场的设计也考虑到了自然通风,这是体育场可持续设计的最重要方面。
6. 功能区域:除了主体结构外,体育场周围还设有一些功能区域,如基座上的新公园、观众休息区、运动员训练区等。
这些区
域的设计不仅丰富了场地的使用功能,也提高了观众的观赛体验。
总的来说,中国国家体育场的构造独特、环保、实用,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科技水平。
国家体育场简介资料国家体育场通常被称为鸟巢,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
体育场工程总占地面积21公顷,场内观众坐席约为91000个。
鸟巢举行了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奥运会后成为北京市民参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娱乐的大型专业场所,并成为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
2014年4月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审委员会从中国1000多座地标建筑中,综合年代、规模、艺术性和影响力四项指标,初评出二十个建筑,终由此产生十大当代建筑,北京鸟巢——国家体育场为初评入围建筑之一。
门票参考:100元所在地/隶属: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南路1号开放时间:09:00~18:30(节假日以景区当天公布为准)适宜季节:全年建议游玩时间:1小时基本介绍国家体育场(鸟巢)是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占地20.4公顷,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9.1万人。
2008年,被誉为新建筑奇迹的国家体育场(鸟巢)见证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夏季奥运会;2015年,鸟巢又成功举办了世界田径锦标赛;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点活动——亚洲文化嘉年华再次将世界目光聚焦鸟巢。
2022年,鸟巢还将成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场地。
作为史上首个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体育场,鸟巢已成为代表国家形象的标志性建筑,超越了纯粹的体育或建筑概念,被赋予更加神圣而深邃的社会意义。
场馆概览国家体育场工程为特级体育建筑,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 年,主体建筑是由一系列钢桁架围绕碗状坐席区编制而成的椭圆鸟巢外形,南北长333米、东西宽296米,最高处高69米。
国家体育场2003年12月24日开工建设,2008年6月28日落成。
基座国家体育场坐落在由地面缓缓坡起的基座平台上,观众可由奥林匹克公园沿基座平台到达体育场。
基座北侧为下沉式的热身场地,通过运动员通道与主场内的比赛场地连通。
北京园林/第25卷,总第89期/2009(3)作者简介:朱小地/男/1964年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果/男/1970年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对中国及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单纯的体育竞技的一次盛会,而逐渐演变成全世界人民的一次狂欢,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就为这狂欢提供了场所。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是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展示,同时公园的建设也是区域环境改善和城市发展的契机。
1项目概况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选址位于北京市区北部,城市中轴线的北端,分为三个区域:北端是680hm 2的森林公园;中心区315hm 2,是主要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区;南端114hm 2是已建成场馆区和预留地。
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将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之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空间开敞、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奥林匹克公园是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心脏,容纳了44%的奥运会比赛场馆和为奥运会服务的绝大多数设施。
其中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是整个公园的核心部分,在中心区内布置有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及国家会议中心等赛时比赛场馆,20余万m 2的地下商业建筑面积,以及庆典广场、下沉花园、龙形水系等景观设施。
2总体设计奥林匹克公园座落在老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与北京古城遥相呼应,也成为了现代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城的起源在于城市中轴线,北京城的发展也系于城市中轴线。
700多年前,忽必烈营建元大都时,即在什刹海东侧画一南北中轴线与其相切,由此确定了城市位置。
明灭元后,中轴线向南延伸,及至16世纪修筑北京外城,终于形成了7.8km 长的北京城市中轴线。
现在的北京市区即以明清的北京城为基础,向外扩展而形成的。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位于明清北京的中心———故宫的正北方向,明清的北京以故宫为中心,中轴线是旧城的重要特色,奥林匹克公园正是其中轴线向北的高潮区,这条通向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轴线延续了北京的中轴线,也延续了北京的人文与历史。
2024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2024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举办2024年北京奥运会而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该规划设计旨在营造一个符合奥林匹克主题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观环境,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该规划设计囊括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的整体规划,包括景观布局、建筑设计、绿化植被、水体设计等多个方面。
设计的主要原则是保护自然环境、融入城市环境、体现中华文化和营造良好的赛事环境。
在景观布局方面,设计师注重打造一个与奥林匹克运动理念相契合的空间。
整个公园的布局采用了"人、气、水、路"的设计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公园内设置了众多座椅和休闲空间,供游客休息和欣赏美景。
此外,设计还规划了独特的步道和自行车道,以方便游客的步行与骑行。
建筑设计方面,设计师充分考虑了奥运会的功能要求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规划中,建筑物的外立面采用了传统的灰色石材和现代的玻璃幕墙相结合的设计,既符合奥运会的标准,又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
绿化植被是整个景观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设计师在公园内大量种植了各种绿色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和花卉等。
这不仅为公园增添了美丽的景观,还能够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
此外,公园内还设置了多个草坪和休闲区,供游客进行体育活动和休憩。
水体设计方面,设计师充分利用了公园内原有的水体资源,打造了多个人工湖泊和喷泉。
这些水体不仅增添了公园的美观度,还起到了调节温度和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总之,2024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旨在为奥运会提供一个符合奥林匹克主题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观环境。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公园将成为集休闲、娱乐和体育为一体的场所,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
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田”方案)项目地点:北京项目类别:城市中心与街区专业内容:景观设计项目规模:931公顷设计时间:2003年委托单位: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所获奖项:获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优秀方案(国际竞赛)设计说明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田”——撷拾起昨日智慧的果实,播撒下明天希望的种子。
当城市化和可持续挑战中国大地,奥运会成为未来北京的主题时,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应采撷五千年的造田、种田、灌田的技术、艺术,和精神,并将其与现代最新生物和能源科技相结合,实现一个科技的、人文的、绿色的奥运景观典范。
一个未来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景观典范。
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下,形成了本方案的以下几大特点:1.田+等高线:结构与象征性肌理。
显现场地原有的等高线,也是场地历史的记忆,延续北京西北山势,将其与源于场地和区域的田块肌理相结合,构成整个公园的结构和象征性元素,并将这种肌理几何化后,一直延伸到中央景区。
2.梯级湖群+梯田湿地:最少工程量的场地设计途径。
利用场地由西而东的10米的地势高差,与湿地净化系统相结合形成层层叠叠的梯田湿地和多个梯级湖群;大大减少挖湖的工程量,同时避免由于挖穿粘土层带来的湖底渗漏;增加水体流动性,形成多级跌水,丰富水体景观,并提供充分机会给湖水加氧;提高亲水性和可达性,能更好处理水面与南侧城市道路标高,提供穿越的湖面的机会;从北、东、南三个角度往西看,形成更佳的观赏面。
使湿地借助重力过水净化。
3.可持续的水系统:渡水槽和水体净化、循环和再用。
建立与温室相结合的湿地系统,利用温室的反季节高效净化系统,强化生物净化功能;建立引水渡槽,将森林公园湖水提升到中心湖区,构成更具经济和环境教育意义的水循环系统,同时只需用一个提水泵便可解决沿途水景观的形成;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和再生系统;恢复清河故道,建立与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相结合的沼泽净化和滞水系统。
奥林匹克公园开放分类:体育公园奥运会建筑生活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北四环中路的北部。
具体的范围是,北至清河南岸,南至北四环中路,东至安立路、北辰东路,西至林翠路与北辰西路。
森林公园占地680公顷,国家体育中心占地405公顷,两者相加1085公顷,在行政区划上归属于北京朝阳区的大屯乡与洼里乡。
编辑摘要本词条内容尚未完善,欢迎各位编辑词条,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目录[隐藏]1 场馆名称2 赛时功能3 场馆简介1 3.1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4 场馆规模5 场馆设施6 场馆历史7 场馆优势8 场馆选址9 规划方案10 主要建筑110.1 国家体育场(鸟巢)简介110.2 国家体育馆简介110.3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简介110.4 会展中心简介110.5 玲珑塔11 奥运后规划111.1 露天剧场111.2 地铁奥林匹克公园站111.3 商业广场12 参观费用13 挖湖堆山土石方工程全世界名为奥林匹克公园有多出,可能指: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国广州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场韩国首尔奥林匹克公园澳大利亚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希腊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奥林匹克公园- 场馆名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鸟巢(国家体育场)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折扇(国家体育馆)奥林匹克公园- 赛时功能曲棍球场、射箭场、网球场北京市朝阳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奥林匹克公园- 场馆简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奥林匹克公园地处城市中轴线北端,位于北四环的边上,北辰桥。
总占地面积1135公顷,分三个区域,北端是680公顷的森林公园;中心区(B区)、291公顷,是主要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区;南端114公顷是已建成场馆区和预留地,中华民族园也纳入奥林匹克公园范围内。
奥林匹克公园依托亚运会场馆和各项配套设施,交通便捷,人口集中,市政基础条件较好,商业、文化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备。
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将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之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空间开敞、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设计专栏・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工程简介郑克白1 董瑞玲2 苏云龙3 邓卓智4(1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5;2北京新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21;3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5;4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 摘要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总规划用地面积97.39hm2,赛时将是人员集散、赛事管理以及各类展示的中心区域。
介绍了该工程的项目概况,设计中涉及到的给水系统、再生水系统、雨水再利用及绿化灌溉系统、雨洪利用系统、雨水排放系统、污水系统、广场管道直饮水系统、水景喷泉系统、奥运水系循环系统等九大系统。
总结了该工程采用新技术、绿色环保、节能节水等情况,并列出了专栏中拟报道的文章题目。
关键词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 给排水系统 环保 节能 节水 专栏1 项目概况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位于朝阳区北京城中轴线的北端,北起清河南至北土城东路、林翠路、运动员村及北辰西路与北辰东路、安立路围成的区域,包括北区:科荟路以北的森林公园;南区:北四环以南至熊猫环岛的民族大道及中心区三部分,总面积约680万m2。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临北四环路,北临科荟路,西临景观路(北四环路以北,国家游泳馆以南地段西临景观西路),东临湖边东路(北四环路以北,凯迪克酒店以南地段东临北辰东路),总规划用地面积97.39万m2(不含市政道路)。
周边是本届赛事的主要场馆: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会议中心以及改造一新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
赛时,这里将是人员集散、赛事管理以及各类展示的中心区域。
中心区内沿北京城中轴线从南至北为60m宽的中轴景观大道,大道西侧为树阵区,东侧自南向北依次为:国家体育场区域、下沉花园、北部休闲花园。
再向东为奥运水系及湖两边景观道路,南端与四环路衔接处为绿化区。
在靠近国家体育场及会议中心区域都设有大型的城市广场(分别为庆典广场及会议中心广场)。
国家体育场前的庆典广场设有大型数控旱喷泉,奥运水系中央设有大型数控喷泉,下沉花园设有瀑布、旱喷泉、人工造雾等多种水景设施。
为满足赛事的需求,同时作为场馆、城市公园的配套设施,在中心区的地下设有地下轨道交通、地下公交站、城市道路通过本区的下穿隧道、地下环型机动车隧道、大型地下车库、地下商业以及连接各地下建筑并与地面贯通的下沉广场、对中心区实行全方位自动化管理的地下监控中心等。
主要用地指标:重要景观占地面积86.87万m2,下沉花园占地面积4.75万m2,市政道路面积5.9万m2。
主要建筑指标:地下商业建筑面积23.8万m2,地下车库建筑面积3.8万m2,地下监控中心面积0.2万m2。
项目业主:北京新奥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中国风景园林中心、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组成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体”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重要景观详细设计以及地下建筑、地下环形隧道、下沉广场的设计单位。
2 工程介绍设计依据:《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市政工程规划方案综合》、周边市政道路的设计综合、现行设计规范和设计标准。
中心区地面景观设计中涉及给水排水及相关专业的内容有:给水系统、再生水系统、雨水再利用及给水排水 Vol134 No17 200893 绿化灌溉系统、雨洪利用系统、雨水排放系统、污水系统、广场管道直饮水系统、水景喷泉系统、奥运水系循环系统以及相应的泵站、水处理站、卫生间等。
2.1 给水系统2.1.1 水源方案中心区内中轴景观大道南北约2.3km,用地及各项设施分布在其东西两侧。
规划方案该道路不设市政给水管道,整个区域供水按市政道路分隔成的自然地块由周围道路市政给水管道分别供给。
根据奥运运营规划,赛时将有逾22万人同时在区内活动,在中轴景观大道及两侧将设有展示区、表演区、小卖部、卫生间、医疗救护、治安等众多临时建筑,显然,赛时水源需兼有水量水压充足及供水安全方面的保障。
由于周围及用地内市政道路均为新建或改建项目,市政给水管道已考虑赛时及发展用量,因此规划方案可满足每地块水量、水压及两路供水需求。
但是根据《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赛后整个区域的设计人数约为2万人,与赛时相差悬殊,特别是旅游淡季,人数将更少,从而用水量会大幅减少。
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 B50015—2003),接市政管网给水总表后应设防回流设施,因此,如按规划方案实施,各地块给水总表后管网流速过低时可能形成滞水,从而影响水质安全。
鉴于上述情况,设计提出在中轴景观大道设置D N400的市政给水干管,并经过的市政道路给水管连通形成管网,保证多路供水;另外,除供公园用水外,还将通过供给周边的地下商业、地铁、地下车库等建筑的给水来保证管道流量。
该方案得到业主单位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支持,由业主单位申报,经北京2008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多次召开市政协调会讨论,最后报市长办公会批示,成为实施方案。
目前,中轴景观大道D N400市政给水管已建成通水,除前述建筑外,演播塔及国家体育场也由其供水,该管道已经成为整个中心区的供水主动脉。
2.1.2 水量计算中心区自来水的给水范围是饮用及盥洗等生活用水、特殊水景的补水及消防用水。
人员用水量的确定:赛后:现行设计规范,无论是《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还是《公园设计规范》都没有针对公园游人的用水量定额。
因此,设计按照游人平均停留时间为4h,参考商业建筑及办公建筑的定额,按游人日均用水量不大于办公建筑用水量为原则,根据办公建筑定额折算出平均每人一次的盥洗及饮用水量,经计算确定赛后水量定额为6L/(人・次)(此数大于商业建筑定额)。
用水人数根据《公园设计规范》按0.2人/m2计算。
赛时:按工作人员、观众及各临时建筑分别计算用水量。
同样,需计算确定观众用水量定额,考虑到观众在中心区停留时间不确定,设平均40%人使用中心区卫生间一次(洗手),每人饮水0.25L,计算出观众用水量定额为0.65L/(人・次),人数按周围场馆日容纳观众总数确定(每日3场总座位数的和)。
其他用水定额及人数按现行规范执行。
2.1.3 给水管网如前述,中轴景观大道新建D N400市政给水干管北与科荟路(湖边西路至北辰东路D N400)给水管连通,南接南一路D N400给水管,并分别于北一路(D N600)、中一路(D N600)合计4处与市政给水干管接通,构成环状管网,确保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赛时及赛后的供水安全,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 B50016—2006)在给水管上设置室外地下式消火栓。
中心区地面景观给水为支状管网,直接由中轴景观大道市政给水干管供给。
在各地块预留赛时用水接口,为防止水质污染,专用预留接口与给水管接口处、水景等非饮用水接口处均设倒流防止器。
下沉花园给水管与市政干管连接成环路,各周边建筑用水分别自干管接入,管线上接室外地下式消火栓满足其室外消防用水要求。
地下商业、地下车库等建筑均为两路供水,室外给水管与市政干管连接成环路,管道上接室外地下式消火栓满足室外消防用水及室内消防管网水泵接合器的要求。
2.1.4 计量水表考虑到收费标准不同及日后管理,各单体建筑及不同使用功能的用水均单独设置水表计量并分别报自来水公司安装。
属公园范围的卫生间、水景及饮用水等为一套计量系统,按地块设置赛时预留及94 给水排水 Vol134 No17 2008赛后使用的一级水表(自来水公司管理)。
另外,在每项用水设施如卫生间、水景泵站、直饮水机房等处设二级水表计量。
考虑到公园设施分散,为便于管理并与数字化景区配套,公园二级水表采用远传水表,在监控中心统一读数。
2.2 再生水系统2.2.1 水源中心区共有3种再生水水源,包括市政管网提供的普通中水及高品质中水,中区雨洪利用系统收集的经自然处理后的雨水。
普通中水:中心区市政中水管网分别由北小河及清河两个中水厂供给,沿科荟路、北一路、北二路、中一路、南一路、景观路、湖边东路市政中水管分别为:D N800、D N400、D N200、D N400、D N200、D N400和D N300。
普通中水水质标准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 B/T 18920—2002)中车辆冲洗水质要求。
中水压力按0.25M Pa设计(从地面标高计算)。
高品质中水:北小河中水厂设日产水量1万m3的中水深度处理设备,并沿湖边东路、中一路、景观路分别设D N400、D N200、D N200中水管提供高品质中水。
高品质中水水质标准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 B3838—2002)中Ⅲ类水体标准(除TN 外)。
中水压力按0.25MPa设计(从地面标高计算)。
雨水:为了节约水资源,中心区设有雨洪利用系统,该系统共设10个雨水收集池,总容积为6500 m3,就近为绿化和道路浇洒提供水源。
水质预计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 B5084—92)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 B/T18920—2002)要求。
由喷灌泵站根据系统要求加压供水。
2.2.2 水量计算景观水系及下沉花园水景(人工造雾除外)循环补充用水采用高品质中水。
冲厕、地面冲洗等采用普通中水。
道路浇洒及绿化用水优先采用收集的雨水,不足部分采用普通中水。
冲厕用水量:人数的确定与给水同。
冲厕用水量按游人停留时间为4h按办公冲厕用水定额核算,经计算确定赛后水量定额为10L/(人・次)(此数大于商业建筑定额)。
赛时观众冲厕用水次数取值同给水,观众水量定额采用3.6L/(人・次)(按平均4.5L/次计算)。
其他用水量按现行规范确定。
2.2.3 再生水管网地面景观部分各地块中水给水直接由周围市政中水干管就近供给,各地块内中水管道为支状布置,每个地块设中水总表,冲厕及绿地灌溉、道路浇灌等不同功能用水分别设水表计量,每个地块预留赛时用水接口。
给,中一路、湖边东路市地下车库中水由中一路市政管道供给。
2.2.4 计量水表设置方式同给水系统。
2.3 雨水再利用及绿化灌溉系统中心区绿化面积达41万m2,水源为收集的雨水,不足部分采用普通中水。
为就近利用收集的雨水,在中心区的雨水收集池边设置了11座下沉式灌溉泵站为周边区域的绿地灌溉系统供水。
灌溉系统末端采用了适合各种植物的节水型喷头,采用人工智能自控系统根据植物需要控制灌溉区域及时间。
因为采用两种水源,且不同的水源水压不同,而不同的喷头所需额定供水压力也不同,所以为进一步节能,在灌溉泵站设置了根据水源及系统开启区域要求的水量水压来设定水泵出口压力的自控措施。
2.4 雨洪利用系统针对奥运公园的地形、地质、降雨特点和边界条件,建设了以下渗为主的高标准公园雨洪利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