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筷子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5.68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日本的餐桌礼仪使用筷子的禁忌有很多,这些筷子的使用方法给人一种不敬或不洁的感觉,在日语中统一称为“嫌い箸”筷子使用禁忌,现在列出几个较常见的“嫌い箸” 筷子使用禁忌,不知大家在吃饭时有没有注意到没呢?插筷刺し箸:向拿叉子似的,将筷子插向食物;拖拉筷寄せ箸:用筷子将远处的盘子拖向自己;舔筷舐り箸:用舌头舔粘在筷子上的食物;泪筷涙箸:从筷尖儿往下滴汤汁;扒筷かき込み箸:将碗放在嘴边,用筷子将食物扒拉到嘴里;疑筷迷い箸:不知道“该吃什么好呢”,而拿筷子在餐桌上四处游移;咬筷噛み箸:用牙齿咬筷子的前端。
在日本人家就餐时一定不要犯上面的那些忌讳,去日本人家做客,进餐时,如果不清楚某种饭菜的吃法,可以向主人请教,尝完一道菜,要有礼貌地作出评价,如:美味しいですね真好吃啊!。
饭不够的话,可以向主人提出加饭,但是一定要适量,因为剩饭剩菜在日本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儿。
一般到日本人家做客时最好带上礼品,不一定要很贵重,重在表达心意,比如说红酒,自己亲手做的沙拉,点心或是鲜花等等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日本人认为送一件礼物要比说一声“谢谢”的意义大很多,因为它把感激之情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了。
1. 筷子在日本,食用大多数日本料理时皆会使用筷子。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必须知道一些使用筷子的基本规则。
首先,你不能将筷子插在饭碗里,这是个忌讳,因为会使日本人联想到丧礼。
在日本,此习俗也称为Tsukitate-bashi突き立て箸。
将你的筷子放在碗旁,不要插在里面。
此外,你也不能跟其他人用筷子来传递食物。
这也与日本丧礼的传统仪式有关。
2. 表达或许许多人都已对此礼仪十分熟悉了。
当我们即将开始用餐前,日本人会说「Itadakimasu!」。
当用完餐后,你可以说「Gochiso sama deshita!」。
这些用语代表你感激他们招待的所有食物。
3. 干杯!日本人特别喜欢与其他人一同享受一杯茶、清酒,或其他类型的饮料。
若要遵循此传统,我们最好不要只装满自己的茶杯或玻璃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筷子的作用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从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角度看,国人的筷子与西人的刀叉既相同又不同,相同的在于二者皆是进餐的用具,不同在于前者还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
筷子,这件小小的餐具,魔力般的印在日本人民的心中的。
这无论在物质生活或精神文化领域,都有奇特的影响。
筷子节简介每年的8月4日为日本筷子节——CHOPSTICKSDAY。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都以筷子为餐具。
筷子,这种轻巧的餐具,自AL遣隋使将它引进日本后,1300余年来,筷子文化的软硬体都有不少的变化。
“箸”这个战国时代便和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古字,至今仍通用于日文中。
谈到日本文字,不能不谈谈进餐前后的独特表达方式,日本人在动用筷子前必先说声“领受了”,餐后放下筷子则说“蒙赐盛馔”,这些充满宗教感情的话语,实为感谢我们从山、海采撷的食物的人及天地、大自然的恩赐。
筷子节来历据说有位叫本田总一郎的学者,为感谢筷子一日三餐辛勤地为人们效劳,建议将每年的8月4日定为“筷子节”。
这位学者的倡议,立即得到人们的热烈响应。
1980年8月4日,“保卫日本的节日之会”分别在东京赤坂的日枝神社和新泻县三条市的八幡神社举办了供奉筷子的仪式。
这一天,人们载歌载舞地庆祝这一庄严神圣的节日。
从此,日本有了个“筷子节”。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
以感谢筷子一日三餐地为他们服务。
农村在播种、插秧、收获、生日或婚嫁的喜庆的筵席上都得要换上新筷子,以表愉悦之情。
在日本奈良时代编纂的《古事记》中,就有关于筷子的记载,那时的筷子不像今天这样的两根细棍,16是将削细的竹子弯折成镊子状使用。
平安时代,在“大尝”和其它宫廷仪式上使用竹筷;在祝贺生日或民间节日仪式上,普遍使用柳筷;八月十五日赏月的宴会上使用获筷。
1986年,东京江户川区唐泉寺更恢复“箸供养”仪式,感谢支撑饮食生活的筷子,祭祀已被采伐的森林,处处显示出日本人对筷子的深厚感情;然而,现今饮食习惯日趋于西化的日本国民,其孩子已经越来越不很好地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了。
中日筷子文化比较筷子是中日两国的传统餐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在外形、材质和使用方式上,中日两国的筷子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它们的文化内涵和使用方式却存在一些差别。
1. 筷子的形状和材质中日两国的筷子在形状和材质上存在一些不同。
一般来说,日本筷子比中国筷子要细长,且末端呈尖形,而中国筷子则更加粗壮,末端呈圆形。
此外,中国筷子的材质一般为木质、竹质或塑料,而日本筷子则更多采用质地更为坚硬的竹子或玄武岩材质。
2. 使用方式虽然中日两国的筷子都用于食物摄取,但使用方式有所不同。
在日本,人们使用筷子的方式更为精细、注重细节。
比如说,日本人吃寿司时,会使用筷子向下,以保持饭和鱼的形状和口感。
同时,日本人使用筷子时较为注重与他人的交流。
在饭桌上,人们会将筷子略微向对方倾斜,表示一份尊敬和友善。
而在中国,人们使用筷子的方式则更为随意。
由于中式餐食偏重于汁汤和食材的混搭,所以在食用时,人们更多地采用分别用两根筷子夹菜或直接利用筷子切割食物的方式。
同时,中国人在使用筷子时并不需要过多注重筷子与他人的交流,一般直接将筷子夹菜即可。
3. 筷子文化内涵中日两国在筷子文化内涵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日本,人们将筷子视为食物的供应器,同时也将其视为一种艺术品。
日本有着丰富的筷子文化,其中包括不同材质和色彩的筷子,以及一系列与筷子相关的礼仪和规矩。
而在中国,人们对筷子的视角则更加实用。
中国人将筷子视为一种日常工具,无论是在餐桌上还是平常生活中,都会用到筷子。
同时,中国也有着千百年来的筷子文化,其中包括与筷子相关的匠艺、历史故事和文化演变。
日本的筷子日本人称筷子为“箸”,念作“はし”(hashi)。
古时的中国人也称筷子为“箸”,可见,日本人使用筷子进食是师承古代中国的。
筷子到了日本除了变成“箸”(确切来说,是“箸”在中国变成了“筷子”)外,还发生了什么变化呢?首先,筷子的样子变了。
中国的筷子是长而直,但日本的筷子比起中国是要短一些的,从粗到细,到了末端就成尖的了。
这跟大和民族的特性也很相似,他们很有攻击性。
把筷子末端造成尖的,是跟大和民族的饮食文化有关。
日本人靠海吃海,自古以来就以鱼类等海产为主要的肉类食材,鱼类多刺骨,尖的筷子有利于日本人挑刺骨。
其次,关于筷子的禁忌更多了。
日本人关于筷子的禁忌不是源于迷信,而是日本人的繁文缛节太多了,连吃个饭的礼节也比别人多。
据说日本有25种有关筷子的禁忌,国人和日本朋友吃饭,一不留神就可能犯了别人的禁忌。
这日本筷子25禁忌分别是:“握り箸”(像小朋友那样用手握着筷子)、“クロス箸”(两根筷子交叉)、“迷い箸”(拿起筷子举棋不定)、“刺し箸”(用筷子插着取起食物)、“涙箸”(夹起食物时汁或汤不停滴在桌面上)、“かき箸”(这个我们经常会做,就是把碗放到嘴边,用筷子把食物拨到嘴里,广东人称为“爬饭”)、“込み箸”(把筷子放进嘴塞食物)、“持ち箸”(筷子拿在手里却不用,一手空拿筷子,另一手端起碗喝或吸食。
在日本会被视为乡下人的举动)、“ねぶり箸”(把筷子放进口里吮吸)、“移り箸”(前一口菜还没有吃完就抢着用筷子夹其他食物,这是很没礼貌的)、“こじ箸”(在碗底翻来翻去挑食物)、“寄せ箸”(用筷子拨动或移动碗碟)、“指さし箸”(用筷子指人)、“叩き箸”(用筷子敲碗碟催促别人)、“渡し箸”(把筷子架在碗上,晕,我以前经常这样做,怕桌面不干净嘛……)、“せせり箸”(用筷子剔牙)、“かみ箸”(咬筷子,某些女生喜欢咬筷子装可爱……)、“振り箸”(用手甩落筷子上的汤汁)、“洗い箸”(在碗或盘子的汤中洗筷子,恶心……)、“箸渡し”(用筷子向他人的筷子传递食物,别以为情侣间这样做很甜蜜哦!)、“そら箸”(筷子移动碟子前又不去夹菜)、“直箸”(不用公筷夹菜)、“立箸”(把筷子插在米饭中)、“そろえ箸”(用嘴唇或舌头整平、理顺两根筷子)、“探り箸”(用筷子在盘子中翻来翻去挑食物)。
2019.04学教育内容摘要:筷子是东亚文化圈尤其是中日两国广泛使用的餐具,其形状设计非常契合东亚国家的饮食文化。
中国是公认的筷子发源地,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受中国古代汉文化的影响,日本列岛的人们也开始学习使用筷子用餐。
筷子传到日本后,其形状及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筷子文化。
本文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筷子,进一步研究中日筷子文化。
关键词:中日筷子文化对比张明坤中日两国筷子文化对比研究探索者众所周知,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
筷子作为东方文明的产物,承载着人类饮食和社会文化。
筷子不仅是中国餐桌必不可少的餐具之一,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很常见。
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两根筷子,却能在五根手指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夹、捞、扒、搅、挑等一系列动作,堪称绝妙。
筷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东方文明的象征,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一.筷子的起源1.筷子的定义筷子是指放在手指中夹取食物或其他东西的细长形条棍,多用作餐具,其材料或竹木或象牙、骨、金属等,形制或方或圆各异。
(中国《现代汉语词典》)筷子是指用木头、竹子、象牙等制作,用于夹取食物来吃的两根棒。
(日本《大辞林》第三版)在吃饭或做菜的时候用来夹取食物的一对细的棒状器具。
(《日本大百科全書》)2.筷子的发明毫无疑问,筷子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伟大智慧的中国古人发明的。
筷子是何时何地何人发明的,史书中并没有记载。
关于筷子的发明,有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
从神鸟救姜子牙的细丝竹枝,到商纣王的宠妃苏妲己用玉簪夹肉喂纣王的玉箸,再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为赶时间治水,顺手折两根树枝捞取锅中滚烫的食物来吃的树枝细竹。
这些虽都是神话传说,看起来也很不靠谱,但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筷子的发明过程。
而实际上,筷子的发明的确是因为直接用手拿取煮熟的食物烫手的缘故。
筷子的诞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3.日本筷子的历史7世纪,小野妹子等遣隋使返回日本的时候,带去了很多中国文化,其中也包含中国的饮食方式(箸食),一同传到日本的还有筷子。
中日韩三国的筷子文化比较筷子是东亚文化圈普遍使用的餐具,其造型设计十分适合东亚的饮食习惯。
受古代汉文化的影响,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居民也学会了用筷子进食。
使用筷子进食是一种文化,用筷子进食比起西方用刀叉进食和某些地方用手抓饭吃都要文明。
有人说筷子是古代中国人巧妙运用杠杆原理的案例,也有人说筷子蕴含易学中的玄机。
尽管今天中日韩三国都有使用筷子进食的文化,但由于历史和本土化的影响,筷子在三国之中均不尽相同。
一、中国的筷子中国是筷子的鼻祖,相传大禹是世界上使用筷子的第一人。
作为一个文明、一个时代的象征,大禹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大禹时代的人是最早使用筷子的”。
中国使用的筷子长而直,末端是钝的,我想,这是体现了汉民族普遍不具攻击性的特点吧。
中国人使用筷子很讲究,有礼仪上的讲究,也有禁忌上的讲究。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不要用嘴含住筷子,不要用筷子指着别人,不要把筷子插在米饭中等等,这是礼貌,祖先传承给我们的礼貌。
与筷子有关的民间禁忌也有很多,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
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
但这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长两短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
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
其意思是代表“死亡”。
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
从筷子看日本文化在日语中筷子称为“箸”。
按照《箸の文化史》的记载,日本首次正式使用筷子是在隋朝裴世清使团的访问时的日本宫廷宴会上。
圣德太子听了遣隋使者小野妹子对隋朝宫廷宴会的描述,决定用中国礼仪款待中国使团,“箸食制度”就此引入日本。
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到了奈良时代(710-784),随着唐风盛行,筷子进入到日本的普通家庭中,“唐箸”在日本人的饮食生活中得到普及和发展。
1.筷子文化圈如果以吃饭时获取食物的方式为基准,世界可以被划分成三部分:用手的占四成,用筷子和用刀叉的各三成。
筷子文化圈包括中国、越南、朝鲜和日本等,这恰好和汉字文化圈重合。
与其他用筷子的国家兼用汤勺不同,日本人只用筷子,包括喝酱汤的时候。
日本料理中允许直接用嘴接触碗去喝汤汁,而在中国喝汤时要用“レンゲ”(调羹,因形似凋谢的莲花得名)。
日语中“箸”的训读和日语汉字“端”、“橋”相同。
日本认同儒家文化,“箸”基本沿袭中国理念。
“端”指制作箸的材料仅是竹子或木头的局部,也可以用来表示筷子形状“首方足圆”,将“天”与“地”连为一体,表现人们对天地赐予食物的感恩。
汉字“端”又有端庄、端正之意,所以也要求拿筷子时举止要端庄。
碗中的食物与嘴巴之间,需要一个“橋”才能进食。
可见,“箸”在日语训读中的读音非常巧妙和讲究。
庆祝活动时使用名为“太箸”的竹筷字,这种筷子中间鼓起,据说一头由神使用,另一头由人来使用,筷子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体现了日本神人合一的宗教思想。
日本虽不是发明筷字的国家,但于1975年将8月4日定为“箸の日”,因为日语中“箸”读作“は(8)し”。
每年的筷子节,主妇们纷纷购买新筷子,焚烧旧筷子,提倡正确使用筷子,感谢筷子为人类进餐做出的贡献。
日本的研究显示,筷子巧妙运用杠杆原理,用其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人在用筷子夹取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
多田道太郎将筷子视为“高级工具”,“仔细考察叉子,就会发现叉子其实从纵向延伸了人类的手指,也即叉子是人类手指的延长。
日式餐具使用介绍日式餐具是一种独特的餐具,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在日本,餐具的使用是非常讲究的,不同的餐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日式餐具的使用方法。
1. 筷子筷子是日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餐具,它是用来夹取食物的。
在使用筷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用筷子敲碗或碟子,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2)不要用筷子指着别人,这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3)不要把筷子插在饭里,这是日本人的丧葬习俗。
2. 碗碗是日本餐桌上最常用的餐具之一,它用来盛放米饭、汤、面条等食物。
在使用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把碗端起来吃,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2)不要把碗里的食物全部吃完,留一点在碗里是表示感谢的方式。
(3)不要把碗里的汤喝光,留一点在碗里是表示尊重的方式。
3. 筒箸筒箸是一种特殊的筷子,它是用来夹取面条的。
在使用筒箸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用筒箸夹取其他食物,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2)不要把筒箸插在碗里,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3)不要把筒箸放在碗里,这是不卫生的行为。
4. 茶杯茶杯是日本餐桌上常用的餐具之一,它用来盛放茶水。
在使用茶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把茶杯端起来喝,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2)不要把茶杯里的茶水喝光,留一点在杯子里是表示尊重的方式。
(3)不要把茶杯里的茶水倒掉,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日式餐具的使用方法是非常讲究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在使用日式餐具时,我们要尊重这种文化,遵守使用方法,才能更好地体验日本的餐饮文化。
日本人藏在筷子中的智慧 25种禁忌要谨记在日本,筷子称为“箸”,是日本料理的必须工具。
按照日本人的说法,日本料理是“从筷子开始、以筷子结束”(“箸に始まり、箸に終る”)。
不仅要掌握正确的持箸方法,使用筷子时还要注意25种禁忌(“箸使いのタブー”)。
每一种禁忌都有特定的名称“XX箸”,其含义有些可以从汉字看出端倪,比如“泪箸”、““刺し箸”、“立箸”等。
下面是这些禁忌的简介:(1)“握り箸”——握筷子,这是初级错误,一般来说只有初学使用筷子的孩子和外国人会犯。
(2)“クロス(cross)箸”——两根筷子交叉,很不雅观。
(3)“迷い箸”——拿起筷子犹豫不决,前后左右晃动,似乎在挑拣食物。
(4)“移り箸”——前面食物的味道还残留在口中,就取另外的食物。
(5)“こじ箸”——在碗底翻腾取食物。
(6)“寄せ箸”——用筷子拨动、移动盘子。
(7)“刺し箸”——用筷子扎取食物。
(8)“涙箸”——“泪筷子”,这个名称很形象,筷子夹起食物滴滴答答的流汤。
(9)“かき箸”——把碗放在嘴边,用筷子把食品拨拉到嘴里。
(10)“込み箸”——筷子进嘴塞食。
(11)“持ち箸”——把筷子拿在手里,端起碗吸食,日本农民。
,(12)“ねぶり箸”——把筷子放在嘴里吸允。
(13)“渡し箸”——把筷子架在碗上。
(14)“叩き箸”——用筷子敲碗催促他人。
(15)“指さし箸”——用筷子指人。
(16)“直箸”——有公筷不用,直接使用自己的筷子在盘内取食。
(17)“立箸”——把筷子插在米饭碗里。
(18)“そろえ箸”——用舌头、嘴唇或者其他平面整理、理顺两根筷子。
(19)“探り箸”——用筷子在盘子里搅拌、寻找食物。
(20)“せせり箸(楊枝箸)”——把筷子当牙签使。
(21)“かみ箸”——用牙齿咬筷子。
(22)“振り箸”——甩手抖落筷子上的汤汁。
)(23)“洗い箸”——在碗盘汤中涮洗筷子。
(24)“箸渡し”——用筷子向他人的筷子递送食品。
(25)“そら箸”——筷子靠近了盘子,却又不取食品。
吃日料前必懂的小知识一、餐具使用1. 筷子日料中筷子的使用有很多讲究。
不要用筷子传递食物,因为这在日本文化中有类似葬礼上传递骨灰的含义,是不吉利的。
不要把筷子插在米饭上,这是供奉死者的做法。
筷子使用时要轻拿轻放,不要用筷子在餐盘中翻找食物,应从靠近自己的一侧开始夹取。
2. 其他餐具日料中的小碟、小碗等餐具也有各自的用途。
小碟通常用来盛放酱料,如酱油、芥末等。
小碗可能用于盛汤或者一些炖煮的菜品。
有些日料店会提供特殊的餐具,如刺身专用的小木板或者陶瓷碟,要注意按照菜品的搭配正确使用。
二、菜品分类及吃法1. 刺身(生鱼片)新鲜度判断新鲜的刺身鱼肉颜色鲜艳,有光泽。
例如,金枪鱼的肉质应该是呈现出鲜亮的红色或者粉红色;三文鱼的肉色为橙红色,并且纹理清晰。
鱼肉表面应该没有异味,只有淡淡的海腥味。
如果有刺鼻的气味,很可能是不新鲜的。
吃法一般会搭配芥末和酱油。
芥末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适量添加,先将芥末放在鱼片上,然后用鱼片蘸取少量酱油。
注意不要让酱油完全淹没鱼片,以免破坏鱼的鲜味。
吃刺身时,按照口味由淡到浓的顺序比较好。
比如先吃白色鱼肉的刺身,如比目鱼等,再吃红色鱼肉的刺身,如金枪鱼、三文鱼等。
2. 寿司种类握寿司是最常见的一种,在一小团米饭上放上新鲜的食材,如鱼片、虾等。
卷寿司则是用海苔将米饭和各种食材卷起来。
还有太卷(里面食材较多、较大的卷寿司)、细卷(食材相对简单的卷寿司)等不同类型。
吃法如果是握寿司,应该用手拿起,直接放入口中,不要把寿司弄散。
这样可以同时品尝到米饭、鱼肉和其他食材的搭配口感。
对于卷寿司,可以用筷子夹取,也可以用手拿着吃。
吃的时候要一口咬下,感受各种食材混合的味道。
3. 天妇罗食材与特色天妇罗的食材多样,常见的有虾、蔬菜(如茄子、南瓜、红薯等)。
它的特点是食材外面裹着一层轻薄酥脆的面糊,炸制而成。
吃法天妇罗通常会搭配特制的酱汁。
吃的时候,用筷子夹起天妇罗,蘸取少量酱汁。
不要把天妇罗长时间浸泡在酱汁中,以免面糊变得湿软。
成都日语培训:日本的用筷子礼仪
日本和中国一样,吃饭时使用筷子。
你知道在日本使用筷子时的禁忌吗?忌讳如下:
1.伸出筷子后,犹豫不决,不知道夹哪个菜好。
2.用筷子在菜盘里找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扒拉来扒拉去。
3.用筷子扎(代替夹)食物吃。
4.嘴对着饭碗边,用筷子扒拉饭菜吃。
5.用筷子敲打餐具。
6.用筷子一下夹好多菜,塞进嘴里。
7.彼此用筷子传递食物。
8.用手掌攥着筷子。
9.筷子上沾的菜或汤,滴答地往下掉落。
10.不停地用筷子夹菜。
夹完菜后,要吃饭,然后再夹菜。
不能吃完这道菜,接着吃那道菜,一味地夹菜不吃饭。
11。
本膳料理和懐石料理等比较正式的日本料理时筷子只可以与用膳者成90度摆放,筷子的顶端对着对方是失礼的。
PS:此文章由成都日语培训_法亚小语种张老师收集整理。
日本的筷子文化---09旅游管理张越筷子就像是人类五指的延长器,身体的一部分服务于人类。
像这样一种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普通的家庭用具在日本人民的心目中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与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
筷子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
据史料记载,有关筷子的记述最早出现在日本的《古事记》中,此后常在日本的各色神话传说及一些重大的礼仪活动中出现。
一、日本筷子的起源箸是我国古代对筷子的称呼。
而日本至今仍称筷子为箸。
以箸进食,是我国古代很早发生的现象,而箸的出现,则当属盅古代物质文明长期发展的独特成果,中国是箸文化的故乡和原生地,中国箸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箸不仅持续发挥饮食功能,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在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宗教、礼仪等活动中无处不在,它在世界上所有进食具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实为华夏民族进食技能上的一大特色,它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文明,被誉为东方文明的精华之一。
自箸问世以来,在中国已有了3000多年普遍使用的历史。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七世纪传入日本,而食文化也随着文化的传入流入日本。
七世纪初,日本向中国派出遣唐使。
他们学习中国的文化及先进事物。
随着一批批遣唐使的回国,筷子作为中国的饮食文化之一直接传入了日本。
最初在朝廷的宴会上,使用筷子的是圣德太子。
据说推古天皇十五年(607年),小野妹子受当时朝廷的派遣作为遣唐使来到中国的隋朝,在欢迎仪式上皇上请他们用餐,那时中国餐具之一就是筷子。
当时使用筷子用具在中国已经是非常普通的事了,而对仍保持着用手抓食食物的日本民族而言,用筷子吃饭是最高的礼遇。
第二年小野妹子一行十二人带着中国先进的用餐方法回到了日本。
伺候在日本朝廷中很快掀起一股热潮,纷纷效仿中国用筷子餐具,并把它作为最高礼仪来迎接宾客。
在日本奈良时代编纂的《古事记》中,就有关于筷子的记载,那时的筷子不像今天这样的两根细棍,16是将削细的竹子弯折成镊子状使用。
平安时代,在“大尝”和其它宫庭仪式上使用竹筷;在祝贺生日或民间节日仪式上,普遍使用柳筷;八月十五日赏月的宴会上使用获筷。
从筷子看中日文化的差异流长,而日常餐具筷子的使用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两国之间 也有很多异同之处。
中国人用餐时筷子是必不可少的, 甚至可以 视为手的延伸。
而日本人用筷起初是从中国引入的。
中国古代就写作“箸”, 这个字在传入日本后便一直沿用至今变 成了现在日本的常用汉字「箸」。
可以说筷子的历史在两国都很 久远。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筷子形状和用筷讲究等等也不断演变, 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筷子文化。
中日间筷子文化的不同折射出两国 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
1从筷子形状看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的筷子一般以圆柱形和四角柱形居多,末端并不太尖,而且上下通常差不多粗细。
日本的筷子一般较中国短些, 有一层漆,日语称为「?T ◎箸」,翻译成中文就是“漆筷”。
末端很尖是日本筷子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筷子末端虽然也会稍细 筷子是中 日两国人民最常用的餐具之一, 在平常的饮食生活 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 文化交流源远上面涂些,但并没有日本的筷子那么明显。
这和中日两国饮食习惯的差 内陆动物的肉类为主食, 所以筷子末端即便形状圆润也丝毫不会 影响其使用。
与之相对,日本是岛国,典型的海洋性国家,其丰 富的海产是古时人们主要食物来源之一。
即便是现在, 以鱼为主 要食材的生鱼片和寿司也很受日本人的喜爱。
在食用带有细小鱼 刺的寿司和生鱼片之类的食物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将鱼刺挑出,筷子的末端很有必要设计成尖细形状。
些。
中国人家庭或者朋友聚餐通常都是大圆桌上摆满各色菜肴, 大盘装着分量很足。
大家一起吃桌上的菜, 为了能夹得到所有的 菜,将筷子设计得长一些更为方便。
而且在中国互为家人朋友夹 菜被视为热情友善的表现, 筷子长一些自然更好给他人夹菜。
与 此相反,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分食的习惯,或者称为定食制,即将 食物分为几等份,每人一个小碗分装自己的那份食物各自享用。
为对方夹菜被视为不尊重对方、 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而且很不 卫生的行为, 是很冒失的表现。
日料的吃法和礼仪
在日本文化中,日料享用时有一些特定的吃法和礼仪。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日料吃法和礼仪:
使用筷子:在日本,筷子是主要的用餐工具。
使用筷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将筷子直接插入食物中立起来,因为这在日本传统中被视为寺庙祭祀时的做法。
不要用筷子点人或食物。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或盘子。
在吃完或暂时停用筷子时,应将其平放在专用的筷子托上。
品尝小吃:在日本,日料通常以小份的形式供应,以便多样化品尝。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日本小吃:
寿司:可以用手抓起整个或小口吃。
如有酱油和姜丝,可蘸一点酱油并少量放一些姜丝于寿司上。
生鱼片:可蘸点酱油并轻轻蘸于酱油中,将鱼片放入口中。
不宜过度蘸酱油以保持原味。
温泉蛋:将蛋打开,将里面的蛋黄和蛋白搅拌均匀后享用。
温泉豆腐:用筷子轻轻夹起,小口吃以品尝其滑嫩的口感。
味噌汤:味噌汤是日本餐桌上常见的汤品,通常随餐一同享用。
喝汤时可以将碗提起,小口品尝,不要大声啜饮。
饭后手部清洁:在吃完餐后,可以用热毛巾或湿纸巾清洁双手。
许多传统餐馆会提供这项服务。
尊重食物和厨师:日本文化中,对待食物和厨师的尊重是很重要的。
尊重食物:珍惜每一份食物,避免浪费。
尊重厨师:对于厨师的努力和创意表示感激。
在就餐结束时,可以向厨师或工作人员表达谢意。
这些是一些常见的日本日料的吃法和礼仪。
在日本文化中,尊重和礼仪非常重要,体现了对食物和他人的尊重以及对传统的重视。
当你品尝日本料理时,尝试遵循这些礼仪可以增加整体的用餐体验。
日本筷子文化
作为亚洲人也许对筷子都不会感到陌生,甚至都已经熟悉到不会去在乎它。
而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筷子,原来筷子也是有其独特的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以及各式各样的意义。
日本的筷子文化虽然最初是受到中国的影响,可后期的发展却是结合了日本文化,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细心的列举了筷子在日本的不同场合下所使用的不同的筷子,作者都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外观描述与作用说明,其中还补充了文化背景,让人能够全面的了解。
你一般是用什么吃东西的呢?
如果你的回答说的不是手,那么你便是属于这个星球上主要两大类人群之一了。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吃饭时是使用刀具的,而另外百分之三十的人则是使用筷子。
日本人是如何开始用筷子的呢?这个问题一直都在被人讨论。
有的人说筷子是和其它文化事物一样,大概在公元6世纪的时候,从中国经由韩国,再传到日本。
当然也有人说,筷子之所以流传到日本,是当时帝国之间的使者往来所造成的。
无论怎么说,像其它早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那样东西
一样,筷子从一开始在日本就受到了尊从。
在日文中,筷子的发音是hashi,这和桥在日本中的发音是
一样的。
而这样的一层含义也就表达出了在日本文化中,筷子是被赋予了搭建各种文化桥梁的深刻含义,这从筷子在不同场合中有不同的形状,材料这一点上可以反映出来。
日本的早期历史中,筷子还充当了把人和神联系起来的桥梁,筷子不仅仅是人们平时吃饭时所使用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使用筷子则象征着神是与你一在一起的。
自从人们把一双筷子敬奉给神明后,人们则认为神明也是用筷子吃饭的,所以当用筷子来吃饭时,无论是凡人还是神明,都是一样在使用筷子。
和早就在使用筷子的中国不同,中国的筷子上下差不多都是一样粗细,而日本的筷子则是随着筷子的长度,尾端变的越来越细。
另外,在商业会餐中使用的筷子则是两边都很细,对于这个问题,曾经我参访京都筷子博物馆时,Akira Izu是这样解释的:“神曰:一边为你,一边是为我。
”
像这种在不同场合下使用不同的筷子如今在日本依然是一
种习惯。
正式的茶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形式的茶会的中心思想是源自于日本17世纪一位禅宗大师—利修,他
每次在给客人上茶前都会让客人稍微吃一点东西。
据说村田每次在客人到来之前,都会亲自用雪松木自己制作筷子,他做的筷子尖顶圆底,筷子中间的部分较平坦,这样拿起来也
比较方便。
而这种筷子则是用利修的名字命名并一直在日本的茶会和其它餐厅里沿用至今。
在新年里,礼仪场合下使用的筷子也会出现在日本家庭中。
通常它们都是由明亮颜色的木头制作而成的,两头都是圆柱形。
不但如此,逢年过节在大家庭聚会中,大家都使用自己的筷子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在一些节日里,这类筷子通常也会被带到寺庙中去被点燃,并赋予上节日的意义。
不仅仅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都使用自己的筷子,筷子在日本正逐渐变的重要,作为重要场合中的代表以及平常餐饮中的工具,筷子依旧充当连接两者的桥梁。
在中国的家,无论是普通筷子还是个人筷子,都是收在一起放到一个盒子里或者一个杯子里并摆放在桌上,而日本家庭则是把每个家庭成员的筷子都单独分好放好。
在日本,通常每天要用的筷子底部都是尖的,这样的筷子哪里都是。
在若州(日本一个沿海的小镇),17世纪初人们开始往筷子上涂漆,这样就使得筷子变得更滑了但同时也使筷子的寿命变的更长久了。
若州的漆筷是日本最传统的筷子之一,有的时候是被洒上了贝壳磨成的粉,也有的时候是被盖上了不同颜色漆条然后磨光最后被做成了各种各样的款式。
另外,日本有一些地方的筷子的装饰,则无疑显露出其地方高超的镶嵌技巧与精细的雕刻功底,而通常这类地方也因其而闻名。
现代的筷子上有可能会有你的星座(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各种季节的花草或者动物,还或者是流行的卡通角色。
在日本,有一些商店对筷子的销售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这样商店中,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用来吃饭的筷子,无论是细尖的用来吃鱼的筷子还是那种用来吃意大利面的螺旋形的筷子,亦或者是那种底部像勺子一样用来吃茶泡饭的筷子。
你可能也看到过象牙做的筷子,骨头做的筷子或者是塑料做的筷子,但是最普通的也是最常用的制作筷子的材料是木头。
人们一般都会选择用柳木做的筷子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他人,因为柳木象征长长久久。
在日本吉野一块,奈良因其茂盛的雪松以及一次性筷子而闻名,在17世纪,吉野是日本产清
酒桶的中心地带,经常会有很多制桶剩余下来的木屑,于是这样剩余的木屑就被做成了现在哪里都能看到的一次性木筷。
一次性木筷是由一小块木头做成的,可以从中间断开,许多人用完后就把它从中间一掰为二。
对待一次性筷子,始终是有一些争议的。
有些人说自从一次性筷子被创造出来,时至今日,对木头,对环境是极大的威胁。
而事实上在日本,一次性筷子确实是起到了危险自然的作用,在日本百分之九十的一次性木筷都是由中国生产的,换句话说茂盛的树木只是为了生产一次性木筷这个仅有的
目的。
最近一项发明平衡了那些环境保护主义者和拒绝使用公用
筷子者之间的争端,Tsunagibashi(也就是所谓的“伸缩筷”)是一种中间有槽可以把筷子下半部缩进去的并且便于携带
的筷子,人们走到哪里都能带着它,而伸缩筷也就成为了崇尚生态友好旅游人士最有意义的礼物。
日本的筷子同样也有银做的和金做的,特别是皇室里那些仆人试菜时就经常要使用到。
有一段时间,人们相信当接触到有毒物质时,那些珍贵的金属是会变黑的,所以日本的皇室的试菜仆人很有可能因为这样子虚乌有的理论而丧生。
谈到死亡,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筷子特殊场合的另一种用法。
在如今葬礼可以说是很普遍的事情,然后日本的葬礼,人死后的身躯并不是归于灰烬,在那些有势的大家族,他们通常会选择把逝者的骨头做成骨灰瓮,再搭配筷子。
配合骨灰瓮的筷子一般都是只有一边尖头,但和通常在饭桌上使用的筷子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用竹子做的,后者则是用木头做的,骨灰翁配竹筷象征火与水,好比为现世和来世搭建了一个桥梁一番。
从日本人的思考方式看来,每一双筷子里都有神明的意识在回荡。
自己的那一双来自日本的筷子,到处都充满着回忆,且相连着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