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间词话》浅谈诗歌意境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人间词话》读书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味与意境《<人间词话>读书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味与意境》诗词,宛如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古人智慧与情感的光芒。
而《人间词话》则如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领略古典诗词韵味与意境的大门。
当我们翻开《人间词话》,仿佛能听到王国维先生在耳边轻声诉说着诗词的奥秘。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剖析了一首首经典诗词背后的深层内涵。
诗词的韵味,首先体现在其语言之美上。
古人用词极为精炼,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传达出复杂的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仅用十个字,便将广袤沙漠中的孤寂与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笔直的孤烟,那浑圆的落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让春风有了动态之美,仿佛春风拂过,江南大地瞬间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种精准而富有表现力的用词,使诗词具有了独特的韵味,让人反复品味,爱不释手。
诗词的韵味还在于其音律之美。
古代诗词大多可以吟唱,平仄押韵,节奏分明。
读起来朗朗上口,如音乐般婉转悠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静夜思》,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即便不了解其含义,单纯诵读,也能感受到一种舒缓而优美的旋律。
而柳永的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读来则有一种凄楚哀婉之感,那错落有致的音律,更增添了词的感染力。
然而,诗词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表面的韵味,更在于其深邃的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所在,它超越了文字本身,让读者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
有的诗词营造出一种宏大壮阔的意境。
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站在泰山之巅,俯瞰众山,那种豪迈与壮志,让人不禁心潮澎湃。
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气势磅礴,仿佛银河从天而降,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震撼。
有的诗词则描绘出细腻婉约的意境。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将飞花和丝雨与梦和愁相联系,营造出一种轻柔、迷蒙的氛围,让人心生忧愁。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一部文学评论集,其
中包含了对当时词曲的评论和评价。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古代词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人间词话》中,刘克庄对词曲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点进行
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他对词曲的表现手法、情感表达和意境塑造
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通过他的文字,我学会了如何从词曲中感受到
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如何欣赏词曲中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同时,刘克庄在《人间词话》中也提到了词曲与时代、社会的
关系,以及词曲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他认为词曲是中国古代文学艺
术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有
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他的文字,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词曲在中国
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的来说,阅读《人间词话》让我对中国古代词曲有了更加深
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
文学评论集,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和人情世故的书籍,让我受益
匪浅。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书,感受其中的魅力和智慧。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词曲艺术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明代文学家袁枚。
读完这部书,让我对词的创作和欣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书中,袁枚以自己的创作经验和鉴赏眼光,对词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他提出了“词以情为主,兼以理为次”的创作理念,强调了词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同时,他还对词的音韵、格律、修辞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我对词的艺术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袁枚对词的热爱和对词艺术的追求。
他不仅对经典名篇进行了精辟的点评,还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词论观点,展现了他对词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这让我对词的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也增加了我对词的创作和欣赏的兴趣。
通过阅读《人间词话》,我对词这一文学形式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对词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关于词的经典著作,更是一部对词艺术进行全面解读和深入探讨的
珍贵之作。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思考,我会对词的创作和欣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谈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意境一、意境与境界今人每将王国维的“境界说”与古老的“意境”说视为一体,其实二者在诗学精神上有质的差异。
“意境”诞生于玄风释气风行的魏晋时代,受这种时风的感染其诗学精神就难免带有玄味与佛香。
“意境”之意正是对庄周无为之道与释家虚豁之神的体悟,与这种体现释道精神充满超凡入圣的高蹈意味的意境说相反,王国维的“境界说”充满的恰恰是写实的现实精神。
与“情境说”有所相近,同“情境说”注重对“直寻”、“即目”的重视一样,境界说也始终执着于感觉的真实。
杨守森教授在所著《艺术境界论》一文中提出:“在中国文艺学领域,‘意境’和‘境界’ 常被混为一谈,而实际上是判然有别的。
‘意境’ 强调的是主客化一,情景交融。
‘境界’注重的则是作家、艺术家凝铸于作品中的关于现实、人生、宇宙的主体性体悟与沉思,即诗性精神空间。
”即“意境”的范畴有着浓厚纯粹的艺术韵味,而“境界”则有更鲜明厚重的人生况味。
笔者对此观点甚为推崇。
事实上,《人间词话》由“意境”向“境界”的转换,正是王国维对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重要发展与推进,也正是王国维接受西方现代人生哲学影响的具体体现。
“境界”相对于“意境”,是一个更具人生美学情致的范畴。
那么何为境界呢?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显然,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主要是指艺术内容的真实性。
在他看来,“境界”是产生艺术美感的根本。
他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
”气质、神韵,是艺术品所具有的品质,是生命主体的心灵感受。
而境界所秉有的内涵除了气质、神韵等外,还包括了艺术与人生的时代精神。
至此,我们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境界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了。
王国维标举“境界” 一词,意在确立文学批评理论的本体,他在《人间词话》第九则中说得非常明确,“《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
文_学术探讨318摘要:在中国纯文字时代的历史长河中,诗词一直作为媒介为人们传送着信息。
除了信息的传递,除了文字形式所构建的含义之外,我们依旧可以从文字之外感受到来自于笔者所构建的“情境”世界。
王国维把此种“情境”称之为“意境”。
本文便是通过诗词来近一步解读诗词文字之外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人间词话》;意境;诗词;造境;真初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一种儿时初学古诗词的感觉。
娓娓道来的诗篇仿佛更能在第一时间吸引我的眼球,懵懂之中感觉更像是一本诗词合集。
乍看起来太符合今天快餐时代的阅读风格,三两句话语就是一篇独立的章节,除了诗词外只有作者零星记录下来的新得随感而已,既没有什么复杂的逻辑推理分析,也没宏达的叙事篇幅。
就连其中的语言也只是词语级别中相对易懂的那一部分。
初次拜读以三两日翻看而终,也并没有看出其中的奥义。
后又有一日在一处看到王国维先生这样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一瞬间我仿佛明白了一种新的诗歌的叙事关系。
三句原本并不在一个思想基础上的诗句,但是经过先生的一个巧妙的解读,他们不仅仅出现在了一个平面上,并且产生了新的递进的关系。
并且在不同的情景之中出现了相同,相通的感觉。
这种神奇的感觉让我对王先生产生了好奇,而这本书是先生的代表作品。
于是我又一次翻开《人间词话》这一次一看便是数日。
一、逻辑体系下的解读王先生的《人间词话》虽然以传统的词话为形式,但结构上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思想上引入西方哲学及美学中诸如主体与客体,真实与虚构,理想与写实,优美与壮美的概念,内容上则不限于以词之一体为对象,其核心概念为“境界”,而“境界”的核心是“真”。
《人间词话》全书共有64则,均围绕“境界”来阐释的。
第一则总领全书的主题,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
人间词话6赏析摘要:1.简介《人间词话》及其作者王国维2.分析《人间词话》6篇中的核心观点3.阐述《人间词话》6篇的审美价值4.探讨《人间词话》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5.总结全文正文:一、简介《人间词话》及其作者王国维《人间词话》是我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王国维所著的一部诗词鉴赏之作,共分为六篇。
王国维以独特的审美观和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对作品进行了独到的赏析,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二、分析《人间词话》6篇中的核心观点1.第一篇:王国维提出了“意境说”,认为诗词创作要追求意境,而意境的创造离不开真实情感。
2.第二篇:阐述了“兴趣说”,主张诗词要抒发作者的兴趣,以体现作品的生命力。
3.第三篇:讨论了“寄托说”,强调诗词创作要有所寄托,方能感人至深。
4.第四篇:分析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论述了词与诗的异同,彰显了词的独特魅力。
5.第五篇:提出了“空灵说”,主张诗词创作要具备空灵之美,以呈现作品的韵味。
6.第六篇:总结了“诗画一体说”,强调诗词创作要追求画意,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三、阐述《人间词话》6篇的审美价值《人间词话》六篇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诗词创作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规律,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王国维对诗词的独特见解,使得这部作品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四、探讨《人间词话》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人间词话》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理论资源,对现代文学创作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如追求意境、抒发兴趣、有所寄托等观点,均为现代作家提供了创作灵感。
五、总结全文《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一部经典之作,通过分析六篇赏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其独特的文学观和审美理念。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人间词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境界”一词是围绕着诗词创作中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是一种高尚、纯粹的情感状态或心境,这种境界在诗词中的表现是一种精致抒发。
在诗词创作中,“境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诗词中的一种精神修养状态,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高度表现。
这种境界不仅可以表现在诗词作品的主题和意境上,更多的是表现在诗人心灵的深处。
在《人间词话》中,对于“境界”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探讨对于后人在诗词创作中极具指导意义。
《人间词话》对于“境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真境界在《人间词话》中,真境界是指诗词作品表达出的真实、纯粹的情感状态。
这种真境界是诗词创作中最为追求的境界,它要求诗人要有真挚的情感,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感受。
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产生真实的作品,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真境界是诗词作品的灵魂所在,是诗词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二、清境界清境界是指诗词作品中表现出的清新、清丽、清雅的情感状态。
清境界要求诗词作品要有清新淡雅的情感,以及纯净自然的意境。
清境界的诗词作品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使人心旷神怡,有一种静谧悠远的美感。
《人间词话》中对清境界的探讨,为后人指明了诗词创作中的一条重要准则。
三、远境界四、雅境界以上几种境界,包含了诗词创作中的一些重要要素,如真情实感、清新淡雅、高远宽广、优美高雅等等,它们是构筑诗词作品整体情感氛围的一些重要因素,是诗词作品中具有感染力和感染力的一些要素。
《人间词话》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诗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追求。
它提醒我们,诗词作品不仅要有真挚深情,更要有清新淡雅,要有高远豪放,更要有优美高雅,这些情感要素的综合运用,才能构建出富有感染力和感染力的诗词作品。
在当代,我们在诗词创作中仍然可以从《人间词话》的内容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同时也要结合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感悟,去探索新的情感追求和境界表达。
人间词话中对诗的描述《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的一部诗学著作,其中对诗的描述与理解具有深刻的洞见。
他认为,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既有别于散文,也有异于小说。
诗的功能与价值在于表达情感、描绘自然与生活,以及传达哲理与观念。
首先,诗是表达情感的载体。
诗人通过诗篇抒发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情感波动。
正如《人间词话》中所言:“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这正是诗的魅力所在,它能够让读者与诗人产生共鸣,体验共鸣的情感交流。
其次,诗是描绘自然与生活的画卷。
通过对景物、人物的细腻描绘,诗人展示了自然之美和生活之趣。
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在诗中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使诗篇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再次,诗是传达哲理与观念的载体。
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将人生哲理、社会观念融入诗篇,使诗具有深刻的思考和内涵。
如《人间词话》中所言:“诗人者,感物而动,咏叹抒怀,以寓意者也。
”这正是诗人通过诗篇传达给读者的智慧与观念。
在诗的创作过程中,语言之美、意象与象征、结构与韵律等要点尤为重要。
诗人在选用词语时,要注意语言的音韵、对仗和生动性。
在意象的创造上,诗人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将平凡的事物赋予新的意义。
在结构与韵律方面,诗人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使诗篇具有和谐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
此外,诗人的修养与品质对于创作优秀的诗篇也至关重要。
诗人应具备丰富的学识、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审美观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如此,才能在诗的创作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诗人。
总之,《人间词话》对诗的描述为我们理解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学习这部著作,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诗的本质、功能与价值,把握诗的创作要点,培养诗人的品质。
《人间词话》中的意境与人物情感探析《<人间词话>中的意境与人物情感探析》《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对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和人物情感进行了精彩的探析。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对后世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意境的营造方面,《人间词话》提出了“境界说”。
王国维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这意味着,意境不仅仅是对客观景物的描绘,更是将人物内心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通过诗词感受到作者所传达的独特氛围和情感世界。
例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对广袤沙漠中孤烟笔直升腾和黄河边落日浑圆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雄浑、壮阔而又略带孤寂的意境。
读者在欣赏这两句诗时,仿佛能够亲眼看到那辽阔的沙漠和壮丽的落日,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那份宁静与超脱。
再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豪迈奔放的语言和宏伟的想象,展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意境。
诗人尽管身处困境,但依然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实现理想,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通过意境的营造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在人物情感的表达上,《人间词话》强调了“真”的重要性。
王国维认为,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诗词中的情感应该是发自内心、毫不做作的。
比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一连串的叠词,将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愁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真实而深切的情感,让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无奈。
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自己亡国之痛的哀愁比作滔滔不绝的江水,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他内心无尽的愁苦。
这种真实而深沉的情感,使读者在阅读时也不禁为他的遭遇感到悲哀。
《人间词话》还对不同类型的意境和人物情感进行了分类和比较。
例如,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词
的论述和鉴赏,对于词的创作技巧、表达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词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于词的创作技巧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让我对于词的构思和写作有
了更清晰的认识。
词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这需要作者有着精湛的写作技巧。
通过书中的论述,我对于如何构思和写作一首好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我自身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其次,书中对于词的情感表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于词的情感表达有了
更加深刻的认识。
词是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文学形式,通过对于情感的表达,可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书中,作者对于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让我对于情感表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在创作词的时候更加有把握。
总的来说,读完《人间词话》让我对于词的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于词
的构思、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词的论著,更是一部对于文学创作的启迪,让我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解读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写的一本诗词理论著作,主要探讨了山水诗、田园诗和悲凉诗三种词的境界。
这三种词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表现方式,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下面我将对这三种境界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是山水诗,它以山水为题材,表现自然景色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山水诗注重描绘山川河流、云雾烟霭等景观,以及人物在这些景观中与自然交融的情感。
山水诗的境界主要包括景物描写、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景物描写要以准确、细腻的语言表达出山水的形态、色彩和动感,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山水的美。
情感表达要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情感,使读者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意境营造则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修辞手法来创造出独特的诗境,让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
山水诗的境界高低主要取决于诗人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艺术想象力。
第二是田园诗,它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表现农村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田园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田园生活的宁静、宜人之美。
田园诗的境界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塑造和情感体现。
景物描写要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田园的风光、人物的生活和劳动场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美好。
人物塑造要通过对农民的描写来展现他们的智慧、勤劳和本真的品质,以及他们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情感体现是田园诗的重要特点,要通过对生活琐碎细节的描写来表现出淳朴的情感和宜人的心境。
田园诗的境界高低主要取决于诗人对生活的深入感悟和情感的真实表达。
最后是悲凉诗,它以悲凉、哀怨的情感为主题,表现人生的苦难和悲哀。
悲凉诗追求情感的痛切和思想的辩证,通过揭示人生的无常和不幸来唤起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悲凉诗的境界主要包括情感表达、思想深度和表现手法。
情感表达要以悲愤、哀怨的情绪来打动读者,使他们感受到诗人的痛苦和无奈。
思想深度要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审视来引发读者对存在与意义的反思。
表现手法在悲凉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通过修辞手法、比喻和象征等手法来创造出令人震撼的效果。
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人间词话》审美意境解读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开篇第二则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心领于理想故也”。
王国维了解西方的近代文论,他所说的“造境”,相当于西方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侧重于以艺术的幻想和虚构,营造神奇瑰丽的超现实境界,藉以表现作者的激情和理想。
王国维从创作方法角度论词,是对古代文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事实上,在三百多年的宋词创作史上,从欧阳修、晏小山到苏轼、秦观、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直到刘克庄、吴文英等,都有堪称浪漫主义的名篇佳作,我认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辛。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任何一首优秀的词作,必表现作者彼时彼地的情感,这种情感因何而发,会抒什么情感成了读者要解读的重要内容,因此了解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就成了理解词的重要一环。
在理解词作中所写物象,必须发挥想象,境充空白,揣摩词作主旨。
所谓“物象”,就是指客观事物,是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
词作者塑造物象主要为言志、言情、言心声。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诗”是不错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因此要了解作品的主旨不妨先从词中的物象入手。
词的语言精炼,是高度浓缩的语言,词作讲究简洁、含蓄,以少少许胜多多语,有时甚至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达到“情在词外”的审美标准。
而词的这种空灵之美、含蓄之美正需要读者借助于自己的创作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来填充,对字里行间的底蕴作深入的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词系元代词人马致远《天净沙》小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六十三则中评价道:“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法。
有元一代词家,皆在能办此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中国早期词学是在无尽的困惑中发展起来的。
敦煌曲子隋唐市井流行,不受重视。
《花间集》约940年由后蜀赵崇祚辑成“诗客曲子词”,由歌妓、酒女歌唱,多写妙龄女子。
如欧阳炯的《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
耳坠金鐶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薛昭蕴《浣溪沙》“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
渚风江草又清香,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
欧阳修《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鶈鷘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
”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箫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的美学价值,诗言志或言情都是显性的,“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
”缪钺(1904—1995)先生诗“少年伫兴观书卷,如向深山踽踽行。
触眼峰峦乱稠迭,回头径路渐分明”,中国词学也是在困惑中踽踽走来。
僧人释惠红的《冷斋夜话》云:“法云秀关西,铁面严冷,能以理折人。
鲁直名重天下,诗词一出,人争传之”。
师尝谓鲁直曰:“诗多作无害,艳歌小词可罢之”。
鲁直笑曰:“空中语儿,非杀非偷,终不至坐此堕恶道。
”士阶层,士文化,其诗亦言情,但其旨归‘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士人亦有情词,配合燕乐演唱,不过每每糟到人质疑和规劝。
《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的代表性著作,为传统词话,提出的“境界”说对于后来研究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人间词话》中,不仅大量的出现了“境界”也出现了“境”。
王国维最初用到“境界”是在《红楼梦评论》这篇论文中。
“境界”在王国维那里,已不再是散见于零碎批评中的一个术语或概念,而是一个有系统美学观点的文艺学说了。
论《人间词话》的意境美论《人间词话》的意境美说到意境美,不得不提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境界,或意境,乃是一种高妙的境界,是主观精神与客观意象的巧妙结合。
“境界”一词,最早出自于西汉。
唐代王昌龄《诗格》,把“境”分为“物境”、“情境”与“意境”三种。
《人间词话》一则以“境界”论词,他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人间词话》)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
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同上)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同上)二则以“境界”论戏曲,认为境界是衡量戏曲文章高下的基本标准。
他在《元剧之文章》指出:“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
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界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
明以后,其思想结构,尽有胜于前人者,惟意境则为元人所独擅。
”(《宋元戏曲考》)三则以“意境”论文学,指出“意境”是文学共同的审美追求。
托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云:“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
”又说:“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四则以“境界”论词眼,说明“词眼”对境界构成的重要作用。
《人间词话》第七则云:“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词眼,是词中最关键的字眼。
王国维以宋祁【玉楼春】与张先【天仙子】为例,指出“红杏枝头春意闹”与“云破月来花弄影”分别一“闹”字,则使其词境界全出。
五则以“境界”论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共同的人生际遇,《人间词话》云: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种境界也。
“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家袁枚的一部文学随笔集,其中包含了他对词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思考。
读完这部书,我深受启发,对词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都有了新的认识。
在《人间词话》中,袁枚对词的创作技巧和情感表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他认为好的词应该有真情实感,能够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他还提出了“清新淡泊”的创作理念,认为词作应该追求简洁清新,避免华丽和浮夸。
这些观点让我对词的创作有了新的认识,明白了词的力量在于情感的真挚和表达的简洁。
除了对词的创作技巧,袁枚在《人间词话》中还对人生、情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眼前,不要被功名利禄所迷惑,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他对爱情也有着独特的见解,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平淡而持久的,而非激情的热烈。
这些观点让我对人生和情感有了新的认识,明白了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静才是最重要的。
总的来说,读完《人间词话》让我受益匪浅。
袁枚对词的创作和人生的思考都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观点让我对词和人生都有了
新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创作和生活中,这些思想将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11汉本1班王沁元11260162
由《人间词话》浅谈诗歌意境
“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写春天优美的景象;“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幽林一夜雨,洗出万山清”是雨后清新景色的形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边塞壮美之景。
这些诗句通过“意境”带以人们一种生动形象之感。
《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开篇,王国维便将“境界”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于是便言“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审美境界。
意境在我国美学、古典诗歌、绘画中都属重要范畴。
王国维在书中将意境分为了“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以及“大境”与“小境”,说明了意境应具备鲜明的生动性与艺术感染力。
在中国古诗中,意境居于重要之位,它以意蕴、情趣为上,以神似取胜,也因此,中国古代诗词不但给人们带以韵律、节奏之美感,也往往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以简单明了的李白诗《早发白帝城》为例,该诗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
李白在流放途中突闻被赦,在心情欢愉、兴奋之际即兴创作了之诗。
纵观全诗,无一字直叙诗人的情感,但我却从全篇体会了诗人那丰富的情感。
作者通过“化景物为情思,化情思为景物”的方法抒情。
通过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借早晨美好的景色表露自己在归途中的欢快之情。
三、四句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借“轻舟过万重山”表达诗人急切思归与欢快的心情。
尤其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反猿叫之声“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凉之感,因诗人情感欢快,猿声也被灌以欢快的感情色彩。
如同王国维所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同时,王国维在书中还提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种境界也。
”说明在面对困难与危险时,只有不断地“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到更远的地方。
这是说目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永叔)此第二种境界也。
”说明在设定目标后,就应该为之而不断的努力,无论在前进的道路中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不言放弃。
这是说奋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
”这是说在第二境界不断地“众里寻他”,历经周折,不断克服困难后,自然就会在“吃得苦中苦”后“方为人上人”,成为王国维先生笔下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戍能入而不能出。
”在我看来,面对人生,我们也须有这样的“出入”。
入乎人生之内,故能感之。
出乎其外,故能语之。
入乎其内,故有动力。
出乎其外,故有境界。
人间词语,在我看来便是历经世事的人们对生活的感悟,然后用艺术特色的手法,用时间的积淀来形成一家之语,展现的不只是一种脱俗的语言魅力,更是传承一种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