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坐标变换
- 格式:ppt
- 大小:498.50 KB
- 文档页数:24
二次曲线方程的化简一、平面坐标变换1.移轴和转轴:如果平面内一点的旧坐标与新坐标分别为 (x, y)与(x', y'),则移轴公式为或式中(x0, y0)为新坐标系原点在旧坐标系里的坐标. 转轴公式为或式中α为坐标轴的旋转角. 前一公式为正变换公式,后一公式为逆变换公式. 注意两个变换的矩阵互为逆矩阵,因是正交变换,从而互为转置矩阵.2. 一般坐标变换公式为或3.设在直角坐标系里给定了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0,其中A1A2+B1B2=0,如果取l1 为新坐标系中的横轴O'x',而直线l2为纵轴O'y',并设平面上任意点M的旧坐标与新坐标分别是 (x, y)与 (x',y'), 则有其中正负号的选取应使第一式右端x的系数与第二式右端y的系数相等,即要使得这两项的系数是同号的.二、坐标变换对二次曲线方程系数的影响1.在移轴下,二次曲线F(x, y)≡a11x2 + 2a12xy+a22y2+2a13x+2a23y+a33=0的方程变为即新方程为这里因此,在移轴下,二次曲线方程系数的变化规律为:(1)二次项系数不变;(2)一次项系数变为 2F1(x0, y0)与 2F2(x0, y0);(3)常数项变为F(x0, y0).从而当二次曲线有中心时,可作移轴,使原点与二次曲线的中心重合,则在新坐标系下二次曲线的新方程中一次项消失.2.在转轴下,二次曲线F(x, y)≡a11x2 + 2a12xy+a22y2+2a13x+2a23y+a33=0的方程变为即新方程为这里因此,在转轴下,二次曲线方程系数的变化规律为:(1)二次项系数一般要改变. 新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仅与原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及旋转角有关,而与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无关.(2)一次项系数一般要改变. 新方程的一次项系数仅与原方程的一次项系数及旋转角有关,而与二次项系数及常数项无关. 当原方程有一次项时,通过转轴不能完全消去一次项,当原方程无一次项时,通过转轴也不能产生一次项.(3)常数项不变. 从而当二次曲线方程中a12≠0时,选取旋转角α,使,则在新坐标系下二次曲线的新方程中xy项消失.三、二次曲线的方程化简1.利用坐标变换化简二次曲线的方程,在中心曲线时一般应先移轴后转轴;在非中心曲线时则一般应先转轴后移轴.例1.利用移轴与转轴, 化简下列二次曲线的方程,并画出它们的图形.(1)5x2+4xy+2y2-24x-12y+18=0;(2)x2+2xy+y2-4x+y-1=0;(3)5x2+12xy-22x-12y-19=0;(4)x2+2xy+y2+2x+2y=0.解:(1)因为I2==6≠0,所以曲线为中心曲线,由解得中心为(2, 1),作移轴变换代入曲线原方程,整理得5x'2+4x'y'+2y'2-12=0.由ctg2α=,即,得 tgα=-2,tgα=.不妨取tgα=,则由图5-1可得sinα=,cosα=,作转轴变换代入上述化简方程得6 x"2+y"-12=0.即.(如图5-2).(2)因为I2==0,故曲线为无心曲线,由ctg2α==0,得α=.作转轴变换代入原方程,整理得= 0,配方得=0.作移轴变换得到x"2+y"=0, 即x"2=-y". (如图5-3).(3)因为I2==-36≠0,所以曲线是中心曲线,由,得中心 (1, 1),作移轴变换代入原方程,整理得5x'2+12x'y'-36=0.由ctg2α=, 即,解得tg α=-,tg α=.不妨取tg α=,则由图5-4可得sinα=,cosα=,作转轴变换代入上述方程整理得9 x"2-4y"2=36,即.(如图5 – 5).(4)因为I2==0,故曲线为线心曲线,由ctg2α==0,得α=,作转轴变换代入原方程,整理得=0, 配方:. 作移轴变换就有x"2=, (如图5- 6).2. 利用转轴来消去二次曲线方程的xy项,其几何意义,就是把坐标轴旋转到与二次曲线的主方向平行的位置.如果二次曲线的特征根确定的主方向为,则由得,所以.因此通过转轴与移轴来化简二次曲线方程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把坐标轴变换到与二次曲线的主直径(即对称轴)重合的位置. 如果是中心曲线,坐标原点与曲线的中心重合;如果是无心曲线,坐标原点与曲线的顶点重合;如果是线心曲线,坐标原点可以与曲线的任何一个中心重合. 因此二次曲线方程的化简,也可以先求出二次曲线的主直径,以它作为新坐标轴,作坐标变换即可.例2. 以二次曲线的主直径为新坐标轴,化简下列方程,写出相应的坐标变换公式,并作出图形.(1)8x2+4xy+5y2+8x-16y-16 =0;(2)x2-4xy-2y2+10x+4y =0;(3)4x2-4xy+y2+6x-8y+3=0;(4)4x2-4xy+y2+4x-2y=0.解:(1)因为I1=8+5=13,I2==36≠0,故曲线为中心曲线,特征方程为λ2-13λ+36=0,解之得λ1=4,λ2=9,由它们确定的非渐近主方向分别为X1 : Y1=-1:2,X2 : Y2=2:1.由于F1(x, y)=8x+2y+4,F2(x, y)=2x+5y-8,从而由λ1,λ2确定的主直径分别为x-2y+5=0, (x')2x+y=0, (y')得坐标变换公式为从而有正变换公式(注意此变换的系数矩阵就是上一变换矩阵的转置矩阵)代入原方程并整理得9 x'2+4y'2-36=0,即.同时 cosα=,sinα=,(x0, y0)=(-1, 2),由图6-7可得tgα=,从而可确定α并作出图形,如图5-8.(2)因为I1=1-2=-1,I2==-6 ≠0,故曲线为中心曲线,特征方程为λ2+λ-6=0.解之得λ1=2,λ2=-3,由它们确定的非渐近主方向分别为X1 : Y1=-2: 1,X2 : Y2=1: 2,由于F1(x, y)=x-2y+5,F2(x, y)=-2x-2y+2,从而由λ1,λ2确定的主直径分别为2x-y+4=0, (x')x+2y-3=0, (y')得坐标变换公式为从而有正变换公式代入原方程并整理得-3 x'2+2y'2-1=0.即-.同时sinα=,cosα=,(x0, y0)=(-1, 2),如图5—10.(3)因为I1=4+1=5, I2==0,,故曲线为无心曲线,特征方程为λ2-5λ=0,解之得λ1=5,λ2=0,由λ1确定的非渐近主方向X1 : Y1=-2: 1,由λ2确定的渐近主方向为X2 : Y2=1: 2,由于F1(x, y)=4x-2y+3,F2(x, y)=-2x+y-4,,从而由λ1确定的唯一主直径为2x-y+2=0,将它取为O'x'轴,由解得曲线的顶点为,过它且垂直于2x-y+2=0的直线方程为x+2y+=0,将它取为轴O 'y',得坐标变换公式为,从而有正变换公式代入原方程并整理得5y' 2 -x'=0.即y' 2 =x'.同时sinα=,cosα=,(x0, y0)=, 如图5-12.(4)因为I1=4+1=5, I2==0, ,故曲线为线心曲线,特征方程为λ2-5λ= 0,解之得λ1=5,λ2=0,由λ1确定的非渐近主方向X1 : Y1=-2: 1,由λ2确定的渐近主方向为X2 : Y2=1: 2,由于F1(x, y)=4x-2y+2,F2(x, y)=-2x+y-1,从而由λ1确定的唯一主直径为2x-y+1=0,将它取为O'x'轴,过原点与它垂直的直线x+2y=0取为O'y'轴,得坐标变换公式为从而有正变换公式代入原方程并整理得5y' 2 -1=0,即y' 2 =.同时 sinα=,cosα=,(x0, y0)=,如图5-14.四、二次曲线的分类1.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化简方程,尽管所化简的曲线方程其形式可能不一致,但它们所刻划的几何图形相对于原坐标系而言是完全一致的.2.适当选取坐标系,二次曲线的方程总可以化成下列三个简化方程中的一个:(I) 中性心线:a11x2+a22y2+a33=0,a11a22≠ 0;(II)无心曲线: a22y2+2a13 x=0,a22a13≠ 0;(III) 线心曲线: a22y2+a33=0,a22≠ 0.3.二次曲线以上三种简化方程总可以写成下面九种标准方程的一种形式:(I) 中性心线:[1] = 1 (椭圆);[2] =-1 (虚椭圆);[3] = 1 (双曲线);[4] = 0 (点或称两相交于实点的共轭虚直线);[5] = 0 (两相交直线);(II) 无心曲线:[6] y2=2px (抛物线);(III) 线心曲线:[7] y2=a2 (两平行直线);[8] y2=-a2 (两平行共轭虚直线);[9] y2= 0 (两重合直线).例3. 试证中心二次曲线ax2+2hxy+ay2=d的两条主直径为x2-y2=0,曲线的两半轴的长分别是及.证明:因为曲线为中心曲线,所以I1=a+a=2a,I2==a2-h2 ≠ 0, a ≠±h,特征方程为λ2-2aλ+(a2-h2)= 0,解之得λ1=a+h,λ2=a-h,由它们确定的非渐近主方向分别为X1 : Y1=1: 1,X2 : Y2=-1: 1,由于F1(x, y)=ax+hy,F2(x, y)=hx+ay,从而由λ1,λ2确定的主直径分别为x+y=0, (y') x-y=0, (x')即曲线的两条主直径为x2-y2=0. 将它们分别取作O'y'轴与O'x'轴,得坐标变换公式为从而求得正变换公式代入曲线原方程整理得(依题意d ≠0),即.所以两半轴长分别为和.例4. 已知≠0,且a1 a2+b1 b2=0,试求二次曲线(a1x+b1y+c1)2+(a2x+b2y+c2)2=1的标准方程与所用的坐标变换公式.解:因为a1 a2+b1 b2=0,所以直线a1x+b1y+c1=0 与a2x+b2y+c2=0互相垂直,分别取为O'y'轴与O'x'轴,得坐标变换公式为[其中a i, b i (i=1,2)不全为0]式中正负号的选取使得第一式中x的系数与第二式中y的系数相同,代入原方程得.由a1 a2+b1 b2=0 知λ≠ 0则a1=λb2,b1=-λa2,从而,注意到a2,b2不全为0,≠ 0, 代入得=1,或令λ'=≠ 0,有=1.作业题:1. 试证在任意转轴下,二次曲线新旧方程的一次项系数满足关系式.2. 利用坐标变换方法或主直径方法,化简下列二次曲线的方程,并画出它们的图形.(1) 2xy-4x-2y+3=0;(2) 5x2+8xy+5y2-18x-18y+9=0;(3) x2+2xy+y2-4x+y-1=0;(4) x2-3xy+y2+10x-10y+21=0;(5) x2-xy+y2+2x-4y=0;(6) x2+6xy+y2+6x+2y-1=0;(7) x2-2xy+y2+2x-2y-3=0;(8) x2+2xy+y2+2x+y=0.。
平面向量的坐标变换和坐标旋转在二维平面上,平面向量的坐标变换和坐标旋转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和技巧。
通过变换和旋转,我们可以改变向量在平面上的位置和方向,从而得到新的向量。
本文将讨论平面向量的坐标变换和坐标旋转的原理和应用。
一、平面向量的坐标变换平面向量的坐标变换是指将一个向量的坐标表示从一个坐标系转换到另一个坐标系的过程。
这种变换常用于解决不同坐标系下的向量运算和几何问题。
假设有一个平面向量A,它在坐标系A下的坐标表示为(Ax, Ay),在坐标系B下的坐标表示为(Bx, By)。
我们需要将向量A的坐标从坐标系A转换到坐标系B下。
设坐标系A的基向量为{i_i, i_i},坐标系B的基向量为{i_i, i_i}。
坐标变换的关键在于找到从基向量{i_i, i_i}到基向量{i_i, i_i}的转换矩阵。
转换矩阵i的列向量就是基向量{i_i, i_i}在坐标系A下的坐标表示。
假设i_i在坐标系A下的坐标表示为(i_ii, i_ii),i_i在坐标系A下的坐标表示为(i_ii, i_ii)。
则转换矩阵i可以表示为:i = [(i_ii, i_ii), (i_ii, i_ii)]那么向量A在坐标系B下的坐标表示可以通过以下运算得到:(Bx, By) = i * (Ax, Ay)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向量A的坐标变换。
二、平面向量的坐标旋转坐标旋转是指在平面上绕一个固定点进行旋转变换的过程。
对于平面向量的坐标旋转,我们常用旋转矩阵来描述旋转的规律。
以逆时针旋转为正方向,设旋转角度为θ。
对于一个向量A,它在坐标系A下的坐标表示为(Ax, Ay)。
我们需要将向量A绕原点逆时针旋转θ角度后的坐标表示为(Bx, By)。
旋转后的坐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Bx = Ax * cosθ - Ay * sinθBy = Ax * sinθ + Ay * cosθ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向量A在旋转后的坐标表示。
三、坐标变换与坐标旋转的应用平面向量的坐标变换和坐标旋转在几何问题和计算机图形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变换彳----------- 必标系屮的对称平而l'i角坐标系屮的变换坐标系中的平移\------------ 怡标系屮的面枳和规律问题编写思路:本讲求而积时主要让学生掌握将点坐标转化为线段长度的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坐标系中画出某个点关于横轴、纵轴以及原点的对应点,并且让他们自己总结两个对称点的横.纵坐标关系。
二:(1)对于点的平移:让学生亲自动手将某个点进行上、下、左、右平移,并且自己总结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对于任意的平移,可以将貝理解先上下平移、后左右平移的组合。
(2)对于图形的平移:让学生充分认识本质就是图形上的每个点都进行同一过程的平移,即对应点之间的平移过程完全一样。
从而将图形的平移转化成为点的平移。
并让学生体会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完全一样。
三、简单的数形结合:求三角形而积问题。
让学生充分掌握割补法求三角形而积,并理解为何要用割补法。
让学生熟练掌握并体会坐标与线段长的讣算关系。
四.找规律问题:老师可带着学生探索常见找规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点P(-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叫,-巧,即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点P(a,b)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P©,b),即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点P(a.b)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是P'(—d),即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也互为相反数.【引例】在平而直角坐标系中,卩(-4 5)关于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 __________ 坐标是 ________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 ___________【例1】(1)点P(3, -5)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⑵点"-2, 1)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⑶ 在平而直角坐标系中,点P(2, -3)关于原点对称点P 的坐标是 _____________ ⑷ 点P(2, 3)关于直线x = 3的对称点为 ________ ,关于直线y = 5的对称点为 ________ ⑸已知点P(“ + l,加-1)关于x 轴的对称点在第一彖限,求d 的取值范围.【例2】如图,在平而直角坐标系中,直线/是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实验与探究:(1) 由图观察易知A(2, 0)关于直线/的对称点/V 的坐标为(0,2),请在图中分别标明3(5,3), C(-2,5)关于直线/的对称点X 、C'的位置,并写岀它们的坐标: B' 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 ;归纳与发现:(2) 结合图形观察以上三组点的坐标,你会发现:坐标平而内任一点关于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的对称点P 的坐标为 ______________ (不必证明): ⑶点A(a , b)在直线/的下方,则d, 〃的大小关系为 ________________ :若在直线/的上方,则 __________ ・h + d\丁 >・(选讲),关于y 轴的对称点的A. (—3, —5)B. (5, 3)C. (一3, 5) D ・(3, 5)B. (2,1)C. (2, -1)D. (-2, 1)点P(a ,b)和点Q(c , d)的中点是M(1)点平移:①将点(x, y)向右(或向左)平移4个单位可得对应点(x + a t y)或(x-“, y).②将点(x, y)向上(或向下)平移〃个单位可得对应点(x,>'+/?)或(x, y-h).⑵图形平移:①把一个图形%个点的横坐标都加上(或减去)一个正数d ,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Q个单位.②如果把图形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上(或减去)一个正数d ,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注意: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不发生变化.【弓I例】点M(-3, -5)向上平移7个单位得到点M,的坐标为:再向左平移3个单位得到【例3】(1)平而直角坐标系中,将P(-2,l)向右平移4个单位,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P __________ ,□平而直角坐标系中,线段虫妨'是由线段佔经过平移得到的,点A(-1,-4)的对应点为人(1, -1),那么此过程是先向________ 平移____ 个单位再向______ 平移 _____ 个单位得到的,则点B (1, 1)的对应点$坐标为______________ .⑶将点P(m-2,” + 1)沿求轴负方向平移3个单位,得到P^i-rn, 2),则点P坐标是_____________⑷ 平而直角坐标系中,线段A'B'是由线段初经过平移得到的,点A(-2, 1)的对应点为A f (3. 4),点B 的对应点为B'(4,0),则点B 的坐标为()A ・(9,3) B. (一 1,一3) C ・(3, — 3) D. (一3, —1)【例4】二如下左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右边的图案是由左边的图案经过平移得到的,左边图案 中左.右眼睛的坐标分别是(-4, 2), (-2, 2),右边图案中左眼的坐标是(3, 4),则右边 图案中右眼的坐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下右图是由若干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请在图中作岀将“蘑菇”ABCDE 绕A点逆时针旋转奸 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的图形(其中C 、D 为所在小正方形边的中点).二如图,把图1中的04经过平移得到00(如图2),如果图1中04上一点P 的坐标为伽皿),那么平移后在图2中的对应点P 的坐标为 __________ ・大图形的总而积减去周用小三角形的面积.一般方法有割补法和等积变换法.找规律的题目一左要先找/7 = 1、2、3几个图形规律,再推广到“的情况.从简单情形入手,从中发现规律,猜想、推测.归纳出结论,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i/\ V1例题精讲A ・v图1 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或网格中求而积,一般将难以求解的图形分割成易求解的图形的面积,可以用F二兀一 - —【引例】如图,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都在网格点上,英中点A坐k标为(2,-1),则△4BC 的而积为 _____________ 平方单位.二如上右图,AABC,将△ABC 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然后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可 以得到△ ・ ① 画出平移后的△人妨6 :② 写出△ 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在图中标岀)③ 已知点P 在x 轴上,以B“ P 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为4,求P 点的坐标.【探究1】如图所示,4(1,4),B(4,3),(7(5,0),求图形如C 的面积.【例5】□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人(-1,0)、5(3, 0)两点,点C 在y 轴上,△ABC 的而积是4,则点C 的坐标是 ___________ ■0如右图,已知直角坐标系中A(-1,4)、B(0,2),平移线段初,使点B 移到点C(3,0),此时点A 记作点D ,贝IJ 四边形ABCD 的 而积是 ___________ .【例6】□如下左图,在平而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BCD 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0,0), 8(9,0), C(7,5),D(2, 7)・求四边形ABCD 的而积.「41「J 1_1 T 丿r k —厂」I 厂 11- T 4—n T klrLIr典题精练L LIL」I- T -I- +• -1 ~J_L J•V A【探究2】如下图所示,A(-3,5), B(4,3),求图形OAB的而积.【教师备选】方法三、转化法:平行线,一边转到轴上【探究4】如图所示,求三角形AOB的而积.解析:过点A做0B的平行线,交y轴于点C,连接BC由一次函数知识可求出直线OB:y=-x t设直线AC:y=-x+b -2 - 2 求得y=l x+2 ,得C(0,2)由等积变换可知S厶AOB = S^Bg. ―― x 2x 4=4解析:过点A作BC的平行线交y轴于点D,连接DC利用一次函数求得BC:y=2x+2 ,设直线AD:y=2x+b 求得尸2x+7, D(0,7) 由等积变换可知S沁=S沁弓x 1 x 5=|【变式】已知,在平而直角坐标系中,A「B两点分别在才轴、y轴的正半轴上,且OB = OA = 3. ⑴直接写出点A、B的坐标:⑵若点C(-2, 2),求△BOC的面积;⑶点P是与〉,轴平行的直线上一点,且点P的横坐标为1.若的面积是6,求点P的坐标.【例7】□任平而直角坐标系中,横坐标、纵坐标都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图中的正方形的四个顶点都在格点上,观察图中每一个正方形四条边上的整点的个数,请你猜测由里向外第10个正方形四条边上的整点个数共有_______ 个.□如图,在平而直角坐标系中,第1次将MAB变换成△ OA.B.,第二次将变换成第3次将MAB 变换成△0比尽・已知A(l, 3), 4(2, 3), 4(4, 3), A(8, 3), B(2, 0), $(4, 0) , BJ8, 0),耳(16, 0)观察每次变化前后的三角形,找岀规律,按此变化规律再将△OA&3变换成△ O儿则点比的坐标是 _____ ,点厲的坐标是 _____ ,点人的坐标是_______ ,点乞的坐标是 ___________ ・【例8】一个粒子在第一象限内及x轴、y轴上运动,在第lmin内它从原点运动到(1, 0),而后接着按如图所示方式在与X轴、轴平行的方向上来回运动,且每分钟移动1个单位长度,那么,在2013min后,求这个粒子所处的位置坐标・【变式】将正整数按如图所示的规律在平而直角坐标系中进行排列,每个正整数对应一个整点坐标(X, y)9且x, y均为整数.如数5对应的坐标为(-1,1),则数_________________ 对应的坐标是(-2,3),数2012对应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拓展】数1950对应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 ・【教师备选】【备选1】类比学习:一动点沿着数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相当于向右平移1 个单位,用实数加法表示为3 + (-2) = 1.若坐标平而上的点作如下平移:沿*轴方向平移的数屋为d (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平移冋 个单位),沿y 轴方向平移的数量为方(向上为正,向下为负,平移问个单位),则把有序 数对{“,b}叫做这一平移的“平移量”;“平移量” {a, b}与“平移量” {c, d}的加法运算 法则为{“,b} + {c, d} = {a+c, b + d}. 解决问题:(1) 计算:{3, 1} + {1, 2};(2) 动点P 从坐标原点O 出发,先按照"平移量”{3, 1}平移到A,再按照"平移量”{1, 2} 平移到若先把动点P 按照“平移量” {1, 2}平移到C,再按照“平移量” {3, 1}平 移,最后的位置还是点B 吗?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OABC.(3) 如图2, 一艘船从码头O 出发,先航行到湖心岛码头P (2,3),再从码头P 航行到码头0(5, 5),最后回到出发点O,请用“平移量”加法算式表示它的航行过程.37 36 35 34 3332 31 30 297 16 15 1413 12 11 18 19 61 2 2() 78 ,10 27 2122 23 2425 26图1【备选2】观察下列有规律的点的坐标:儿(1, 1), 4(2, -4), 4(3, 4),人(4, 一2),人(5, 7),肩6, -寸,4(7, 10), 4(8, —1)依此规律,人|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 ,州2的坐标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备选3】一个动点P在平而直角坐标系中作折线运动,第一次从原点运动到(b 1)>然后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每次移动三角形的一边长•即(1, 1)-* (2, 0) - (3, 2) - (4, 0)-(5, 1)—........... ,按这样的运动规律,经过第17次运动后,动点P的坐标是___________ ,经过第2011次运动后,动点P的坐标是 __________ .【备选4】如图,在长方形网格中,每个小长方形的长为2,宽为1, B 两点在网格格点上,若点C也在网格格点上,以A、3、C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为2,则满足条件的点C个数是( )A. 5B. 4B AD・2【备选5】在平而直角坐标系中,已知八(2・-2),任y轴上确左点P.使8"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题型一坐标系中的对称巩固练习【练习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5)与点B关于y轴对称,则点B的坐标是( )A. (—5,—2)B. (一2, —5)C. (一2,5)D. (2, —5)□已知点P(x, y), n),如果x +加=0, y + 〃= 0 ,那么点P, Q ( )A・关于原点对称 B.关于x轴对称C・关于y轴对称D・关于过点(0,0), (1,1)的直线对称□已知:lx-ll+(.y + 2『=0,则(x, 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为_________________ .□已知点P(" + 3b,3)与点0(-5,“ + 2b)关于x轴对称,贝比= ______________ , b = _________ .题型二坐标系中的平移巩固练习【练习2】⑴线段CD是由线段初平移得到的,点A(-l, 5)的对应点是C(4, 2),则点B(4, -1)的对应点D的坐标为__________ ・⑵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个已知点A ,现在x轴向下平移3个单位,y轴向左平移2个单位,单位长度不变,得到新的坐标系,在新的坐标系下点A的坐标为(-1,2),在旧的坐标系下,点A的坐标为_______ ・【练习3】如图,在平而直角坐标系中,若每一个方格的边长代表一个单位.□线段DC是线段经过怎样的平移得到的?□若C点的坐标是(4, 1), A点的坐标是(-1,-2),你能写岀B、D两点的坐标吗?□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而积.题型三坐标系中的面积和规律问题巩固练习【练习4】□已知A(0,—2), B(5,0), C(4,3),求△ABC的而积.□已知:A(4,0), 3(1-斗0), 0(1, 3), ZVWC 的而积=6,1)A B求代数式2A-2-5X + X2+4X-3X2 -2 的值.【练习5】如图,长为1,宽为2的长方形ABCQ以右下角的顶点为中心顺时针旋转90°,此时A点的坐标为________ :依次旋转2009次,则顶点A的坐标为___________ ・。
平面内直角坐标系中坐标旋转变换公式平面内的坐标旋转变换公式可以通过向量旋转的方式进行推导和表示。
在直角坐标系中,设有一个平面点P(x, y),其绕原点O逆时针旋转θ角度后的新坐标为P'(x', y')。
为了推导出坐标旋转变换公式,我们可以利用向量的旋转表达式来推导。
首先,我们将点P(x, y)表示为位于原点O(0, 0)到点P(x, y)的向量r = OP。
同理,点P'(x', y')可表示为向量r' = OP'。
然后,我们利用向量的旋转表达式来表示矢量r',即:r' = r • R,其中R为旋转矩阵。
在平面内的逆时针旋转θ角度的旋转矩阵为:R = |cosθ -sinθ||sinθ cosθ|将向量r表示为坐标形式,则有:r = (x, y)将旋转矩阵R和向量r代入旋转表达式中,就可以得到点P'的坐标表示:(x', y') = (x, y) • |cosθ -sinθ||sinθ cosθ|根据矩阵乘法的定义,可以得到:x' = x • cosθ - y • sinθy' = x • sinθ + y • cosθ综上所述,平面内的坐标旋转变换公式为:x' = x • cosθ - y • sinθy' = x • sinθ + y • cosθ这个公式表示了坐标旋转变换的关系,可以使用这个公式将原平面上的点P(x, y)绕原点逆时针旋转θ角度后,得到新的坐标P'(x', y')。
在具体应用中,可以使用这个公式来进行坐标旋转变换。
例如,在计算机图形学中,可以使用这个公式将图像绕指定点进行旋转;在机器人学中,可以使用这个公式计算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在仿真实验中,可以使用这个公式模拟物体的运动等等。
总之,坐标旋转变换公式提供了一种计算平面内点的旋转后坐标的方法,通过对原点到点P的向量进行旋转矩阵的乘法运算,可以计算出点P'的新坐标。
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坐标变换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坐标系统是我们研究和描述平面上的点和图形的重要工具。
坐标变换是指将一个点的坐标转换为另一个坐标系统中的坐标的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常见坐标变换,包括平移、旋转、缩放和镜像。
一、平移变换平移变换是指将平面上的点沿着指定的向量移动一定的距离,而保持点在平移之前的方向不变。
假设有一个点P(x, y),我们要将它平移d单位,那么它的新坐标为P'(x+d, y+d)。
平移变换可以用矩阵表示:⎡x'⎤⎡1 0 d⎤⎡x⎤⎢⎥ = ⎢0 1 d⎥ * ⎢⎥⎣y'⎦⎣0 0 1⎦⎣y⎦其中,(x, y)为原坐标,(x', y')为平移之后的坐标,d为平移的距离。
二、旋转变换旋转变换是指将平面上的点绕着一个给定的旋转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
假设有一个点P(x, y),我们要将它绕旋转中心O旋转θ角度,那么它的新坐标为P'(x', y')。
旋转变换可以用矩阵表示:⎡x'⎤⎡cosθ -sinθ⎤⎡x⎤⎢⎥ = ⎢⎥ * ⎢⎥⎣y'⎦⎣sinθ cosθ⎦⎣y⎦其中,(x, y)为原坐标,(x', y')为旋转之后的坐标,θ为旋转角度。
三、缩放变换缩放变换是指将平面上的点按照一定的比例扩大或缩小,而不改变点在所缩放前的方向。
假设有一个点P(x, y),我们要将它按照给定的比例水平缩放sx,垂直缩放sy,那么它的新坐标为P'(x', y')。
缩放变换可以用矩阵表示:⎡x'⎤⎡sx 0⎤⎡x⎤⎢⎥ = ⎢⎥ * ⎢⎥⎣y'⎦⎣ 0 sy⎦⎣y⎦其中,(x, y)为原坐标,(x', y')为缩放之后的坐标,sx为水平缩放系数,sy为垂直缩放系数。
四、镜像变换镜像变换是指将平面上的点按照给定的镜像轴进行对称翻转。
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坐标变换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学中常用的坐标系统之一,它提供了描述平面上任意点位置的方法。
坐标变换则是在不同的坐标系之间进行转换,使得不同坐标系下的点能够相互对应。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与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由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组成,通常分别称为x轴和y轴。
x轴与y轴的交点称为坐标原点,用O表示。
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点的位置可以由其在x轴和y轴上的投影来确定。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个点都可以通过一对有序实数(x,y)来表示,其中x称为点的横坐标,y称为点的纵坐标。
横坐标决定了点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纵坐标决定了点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
通常将坐标表示为一个有序对的形式,如P(x,y)。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勾股定理来计算。
设P1(x1, y1)和P2(x2, y2)是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则P1P2的距离为:√[(x2-x1)² + (y2-y1)²]。
二、坐标变换的基本概念不同的坐标系可以通过坐标变换来相互转换,常见的坐标变换包括平移、旋转和缩放等。
坐标变换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计算机图形学、物理学、工程学等。
1. 平移变换平移变换改变了坐标系的原点位置,将原点沿着指定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
平移变换可以表示为:x' = x + a,y' = y + b。
其中,(x, y)是原坐标系中的点,(x', y')是变换后的坐标系中的点,(a, b)是平移的距离。
2. 旋转变换旋转变换改变了坐标系中点的方向和位置,通常围绕原点进行旋转。
旋转变换可以表示为:x' = xcosθ - ysinθ,y' = xsinθ + ycosθ。
其中,(x, y)是原坐标系中的点,(x', y')是旋转后的坐标系中的点,θ是旋转角度。
3. 缩放变换缩放变换改变了坐标系中点的大小,可以进行等比缩放或非等比缩放。
缩放变换可以表示为:x' = ax,y' = by。
§6 平面直角坐标变换一 平移坐标变换定义:若二平面直角坐标系{O ;i ,j}和{O ′;i ′,j ′}满足i=i ′,j=j ′,则坐标系{O ′;i ′,j ′}可看成是由{O ;i ,j }经过平移得到的,称由坐标系{O ;i ,j}到坐标系{O ′;i ′,j ′}的变换为平移坐标变换。
平移变换公式设平面上一点M 在新系{O ′;i ′,j ′}与旧系{O ;i ,j}下的坐标分别为 (x ′,y ′),(x,y ),而O ′在旧系下的坐标为(a,b ),则 xi+yj= OP = O O +P O '=ai+bj+x ′i ′+y ′j ′=ai+bj+x ′i+y ′j=(a+x ′)i+(b+y ′)j∴⎩⎨⎧+'=+'=b y y a x x ——平移坐标变换公式 二 旋转坐标变换:定义:若二坐标系{O ;i ,j}和{O ′;i ′,j ′}满足O ≡O ′,另∠(i ,j ′)=θ 则坐标系{O ′;i ′,j ′}可看成是由坐标系{O ;i ,j}绕O 旋转θ角得到的,称由{O ;i ,j}到{O ′;i ′,j ′}的变换为旋转坐标变换。
旋转变换公式由于∠(i ,i ′)=0,∴∠(i ,j ′)=2π+θ ∴i ′=cos θi+sin θj ,j ′=cos (2π+θ)i+sin (2π+θ)j=-sin θi+cos θj ∴xi+yj=OP =P O '=x ′i ′+y ′j ′=x ′(cos θi+sin θj )+y ′(-sin θi+cosθj )=(x ′cos θ-y ′sin θ)i+(x ′sin θ+y ′cos θ)j即⎩⎨⎧'+'='-'=θθθθcos sin sin cos y x y y x x用x,y 表示x ′,y ′,有⎩⎨⎧+-='+='θθθθcos sin sin cos y x y y x x 三 一般坐标变换:称由坐标系{O ;i ,j}得坐标系{O ′;i ′,j ′}的变换为一般坐标变换。
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坐标变换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个由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所确定的平面坐标系,常用于表示平面上的点的位置。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个点的位置都可以由其横坐标(x)和纵坐标(y)来确定。
坐标变换是指将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的坐标转换为另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的坐标的过程。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由横轴和纵轴组成,它们互相垂直,并且在原点处交叉。
横轴被称为x轴,纵轴被称为y轴。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位置可以由其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数值来确定。
横坐标表示点在x轴上的位置,纵坐标表示点在y轴上的位置。
坐标轴上的正半轴方向被规定为正方向,负半轴方向被规定为负方向。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单位长度可以任意选择,通常选择单位长度为1。
二、坐标变换1. 平移变换平移变换是指将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的坐标移动到另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的坐标的过程。
平移变换可以沿着横轴或纵轴方向进行。
沿着横轴方向的平移变换将横坐标增加或减少某个数值,不影响纵坐标。
沿着纵轴方向的平移变换将纵坐标增加或减少某个数值,不影响横坐标。
平移变换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新点的横坐标 = 原点的横坐标 + 平移量新点的纵坐标 = 原点的纵坐标 + 平移量2. 旋转变换旋转变换是指将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的坐标绕一个固定点旋转一定角度后,得到另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的坐标的过程。
旋转变换可以是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
旋转变换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新点的横坐标 = 原点的横坐标* cosθ - 原点的纵坐标* sinθ新点的纵坐标 = 原点的横坐标* sinθ + 原点的纵坐标* cosθ其中,θ表示旋转的角度,cosθ表示θ的余弦值,sinθ表示θ的正弦值。
3. 缩放变换缩放变换是指将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的坐标在横轴和纵轴方向上进行拉伸或压缩的过程。
缩放变换可以分别在横轴和纵轴上进行,也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
缩放变换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新点的横坐标 = 原点的横坐标 * 缩放因子新点的纵坐标 = 原点的纵坐标 * 缩放因子其中,缩放因子表示缩放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