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效用值
- 格式:ppt
- 大小:604.50 KB
- 文档页数:28
对不同的数值求期望,举例说明就是如果以P概率得到X,以1-p的概率得到y,那么期望效用就是p*U(X)+(1-P)*U(Y);期望值效用当然是先算收入的期望值p*X+(1-P)*Y,这个数值的效用也当然就叫期望值效用了。
他们的对比是指通常人们是否在保佑期望值收入还是在风险收入中选择,当期望效用大于期望值效用时,可以通过重复的选择理解他的决策,假如他能够选择N次的话,根据大数定律其所得的效用约等于N*[p*U(X)+(1-P)*U(Y)],大于保有期望效用的N*U[p*X+(1-P)*Y],所以选择这种风险是对他是有利的先定义期望,以下函数符号说明:P为价格,P(A)为A商品价格,P(B)为B商品价格,U为效用函数,U(A)为A商品效用,U(B)为B商品效用期望E(X)=A×P(A)+B×P(B)期望值效用U(E(X)),表示此时期望的效用。
期望效用U'=U(A)×P(A)+U(B)×P(B)一个先期望,后效用;一个先效用,后期望评论 | 3 12013-09-24 21:27 舒午 | 一级期望效用,是效用的加权平均数,是一个平均效用值,一个较为主观的效用值;期望值效用,是货币财富加权平均值的效用,是一个加权平均值的效用,一个可以根据一定科学合理的方法得到的一个比较客观的效用值。
如果一个较为主观的效用值大于客观的效用值,那么你就是一个风险爱好者。
如果一个较为主管的效用值小于客观的效用值,那么你就是一个风险回避者。
自Handa(1977)及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优势原则的违背现象之后,建立在概率权重基础上的方法都不能避免优势原则的违背,因为在这些方法中具有相司概率的所有事件的权重都一样。
而RDEU模型则是唯一提出二结果概率权重与优势原则相一致的模型,它的解决办法是根据结果的等级及其概率给结果赋予权重(给在分布的顶端和底端的事件以高权重,给中间的以低权重),从而解释了Allais问题。
第五章期望效用函数基于无套利原理,我们得到了资产定价的基本定理。
由此我们知道可交易证券的价格和支付可以定义相应的状态价格的集合。
我们还由无套利原理得到了衍生证券具体的定价结果。
套利定价的本质就是根据无套利原理确定交易证券价格之间的关系。
而证券价格之间的无套利关系也使得我们能以其中部分证券的价格为其他证券定价。
这样的定价方法几乎不依赖于经济的具体特征。
但它在拥有这个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不足。
比方说,套利定价方法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状态价格如何决定经济的基本面,如经济中的风险、参与者的偏好等。
以期权定价为例,它能够告诉我们在二叉树模型中如何给期权定价,但它不能告诉我们什么决定了股价过程及无风险利率。
另外,套利守价方法也不能告诉我们所有证券的价格之间应该有什么关系。
如二叉树模型中的股urd,,,1票和债券,套利的方法很少能给出其价格之间的关系(除了最基本的要求F之外)。
为了深入了解是什么决定了所有交易证券的价格以及它们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必须回到第2章中所描述的均衡分析方法。
均衡分析依赖于经济的具体特征,也就是对经济的具体假设。
显然,对经济结构作出的假设越强,得到的结果就越具体也越特殊。
虽然我们很清楚它的局限性,出于下面几个原因,我们还是要沿着这个思路发展下去。
首先,更具体的情形和结论能让我们对经济机制有更为明晰和直观的认识。
而这些直观认识对我们理解更一般的情形很有帮助。
其次,越是具体的结论越容易付诸实证检验。
另外,只有实证检验才能最终判别这些结论以及其后假设的真伪。
我们可以对偏好、市场中的风险分布以及市场结构等三方面作出假设。
在本章中,我们从参与者的偏好开始,因为它对于我们的分析是很基本的。
在第2章中,我们对偏好有3个基本要求:不满足性、连续性和凸性,这些使得我们能用递增的、凹的效Uc()用函数来表示偏好。
但对于效用函数的具体形式和性质则没有更为详细的结论了。
在本章中,我们考虑对偏好添加更多的条件,这些条件将简化效用函数的形式并得到偏好的一些具体性质。
理性期望效用理论效用的概念和测定;了解效用函数的定义及构成;理解冯诺曼—摩根斯坦期望效用模型;理性期望效用理论在描述模型和规范模型中的应用。
期望效用值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决策理论研究的热点,它以规范模型(prescriptive or normative model)的形式应用于管理科学特别是管理决策分析中;以预测模型(predictive or positivistic model)的形式应用于金融和经济领域中,以描述性模型(descriptive model)的形式应用于心理学中。
VNM效用函数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 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
该理论是将个体和群体合而为一的。
后来,阿罗和德布鲁(Arrow and Debreu)将其吸收进瓦尔拉斯均衡的框架中,成为处理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的分析范式,进而构筑起现代微观经济学并由此展开的包括宏观、金融、计量等在内的宏伟而又优美的理论大厦。
本章着重阐述理性期望效用理论在决策中应用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内容§4.1 事态体及其关系4.1.1 事态体的概念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有限个可能结果的方案,称为事态体L,事态体中各可能出现的概率是已知的,设事态体的n个可能结果值为C1,,相应出现的概率P1,P2...Pn,并且,则事态体记作4.1.2 事态体的比较设有两个简单事态体,仅具有一个相同的结果值,另一个结果值不相同,即,4.1.3 事态体的基本性质性质4.1(可调概率)设事态体,,其中x称为可调概率值。
性质4.2(等价确定值和无差异概率)设事态体,0<x<1,且c1>c2,若对于满足优劣关系c1>c`>c2的任意结果值c`,则必存在x=p(0<p<1),使得~c`,其中结果值c`称为事态体L的确定当量,或称为等价确定值(certainty equivalents),p称为c`关于c1和c2的无差异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