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郭熙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创作和理论对于后世的山水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的“三远”论则是他山水画风格的核心要素,表现为“远山、远水、远树”,这是他山水画的特征之一。
首先,郭熙的“远山”特征表现在他对山的描绘上格外独特。
郭熙的山不仅是山的形态,更是一种隐喻。
他认为山是天地之间的纽带,同时也象征着人的精神追求。
因此,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山常常被描绘成高耸、陡峭的形态,同时也向着天空延伸,象征着人们追求卓越和高峰的精神。
其次,郭熙的“远水”特征则呈现在他对水的描绘上。
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水常常被描绘得极为细腻,在向远方流淌的同时也产生了无数的涟漪和波纹。
同时,水也是他描绘空间深邃感的重要手段。
郭熙常常利用水的横向阴影和水中反映的景象来渲染出空间的深度感,使山水画更具有立体感和距离感。
最后,郭熙的“远树”特征则体现在他对树的描绘上。
在他的作品中,树不仅是天然景观中的一种元素,同时也是他描绘阳刚之美的手段。
他将树描绘成坚毅、茂盛的形态,借此来表达自然之美和人自身的情感。
而在远处的树,则被描绘得笔触粗略,形态简约,从而更好地强化了画面的空间感和距离感。
综上所述,郭熙的“三远”论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通过对自然景观中的山、水、树的描绘,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山水画语言,使得作品不仅有着艺术的美感,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和思想。
浅析郭熙《林泉高致》之“三远”绘画美学作者:司淑婷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北宋画家郭熙所著的《林泉高致》可以称的上是中国绘画理论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提出的“三远法”更是影响深远。
“三远法”的提出不仅仅在于对技法上的贡献,其主要的影响还在于它所包含的绘画美学思想。
关键词:《林泉高致》;“三远法”;绘画美学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3-0058-01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是全书中最为著名,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
历来画家对“三远”的阐释都是从各自的时代角度出发,赋予其本时代的现实语境,然而,对于郭熙本人来说,“三远”首先是中国画中特有的造境之法,构图之法,是为了表现其山水画的一种非再生的绘画技巧,与追求临摹物象真实性的现实主义观念有所区别,同时,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根本特点之一。
郭熙所强调山水画中的“形”,其实也是为了实现山水画的“可居可游”,表现出理想审美意境的幻想,使之产生诗一样的境界。
如我们所知,中国画中的透视法则是散点透视,是为了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如游览真实的自然风景一般,景随人变,不集中于一个焦点之上,因此,郭熙所提出的“三远法”,可以说是一种“无焦点的透视法则”,是一种艺术美学上的创造,而不是科学的绘画技法。
作为北宋后期最为著名画家之一的郭熙,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到神宗去世(1085年)是他绘画的鼎盛时期。
其代表作品《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都是在这个时期所创。
在《林泉高致》中提到郭熙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儒学起家”,自然会在他的作品和画论中有所体现,以《林泉高致》为例,郭熙站在儒者的身份上,将山水画不作为以往的隐逸之所,而是以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为基础,解释之所以喜爱山水的原因在于因公务在身而不能亲身游历山水的遗憾。
郭熙的思想不是说因人老年迈而不能亲历山水,而在于入世为官的儒者因为要“心怀天下”而没有时间,似乎符合宗炳所提出的“卧以游之”,但又有一定的差别,所以他们向往山水是一种对琐碎生活的发泄,是一种精神慰藉。
从郭熙的“三远”论看中国传统绘画对画面空间的理解和表现邢永海【摘要】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画有“三远”,说出了画面中蕴含的仰视的“高远”、俯视的“深远”、平视的“平远”三种视角的空间关系,同时也指出了人欣赏山水画的三种境界.这表明,在对画面空间的处理上,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以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而是选择了通过画面物象近大远小比例的变化、画面线的疏密以及山石肌理的变化、画面物体的线条的掩映叠压关系、墨色的对比以及画面的空白来表现画面的空间,这种更为适合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画面空间观,即无固定视点的透视观,从而达到更自由地表达艺术家思想的目的.【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郭熙;山水画;三远;透视;空间表现【作者】邢永海【作者单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山水画作为寄托古代士人情怀的一种方式,从中国画分科之日起就被士大夫们所欣赏、喜爱并参与山水画的创作与实践,留下了大量的山水画作品。
中国古代画家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完全迥异于西方、独具民族特色的绘画表现形式、绘画观念和语言。
在对画面空间的处理上,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以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古人们选择了一种更为适合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画面空间观,即无固定视点的透视观。
郭熙(1068-1077)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大师,《林泉高致》为其绘画实践心得,由郭熙的儿子郭思整理编撰。
它是中国古代画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书中第一次对山水画观察、创作、鉴赏等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对画面空间的认识上,他说道:“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
”[1]69汉语“远”有空间距离大的含义。
“三远”说出了画面三种视角的空间关系,有仰视的“高远”、有俯视的“深远”,亦有平视的“平远”。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是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他擅长用笔勾勒山水景色,以及运用水墨和色彩表现自然风光,被誉为“郭林宗”。
他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基础,此论是指画家在表现山水时要追求远近透视、气韵生动和神思光彩三个要素。
从这个角度来浅析郭熙的山水画的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艺术成就和绘画风格。
郭熙的山水画在透视上追求远近有致。
他善于运用深淡的墨色和水墨的渗透性来表现山水的远近关系,刻画出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溪流。
在他的画作中,通过运用不同的浓淡、轻重和虚实来构成景物的远近,呈现出清晰的透视效果,使观者仿佛置身于画中的山水之中,感受到了远处的云雾和近处的流水。
这种远近有致的表现手法,使得郭熙的山水画显得空灵深远,同时也更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郭熙的山水画在气韵生动方面追求流畅自然。
他擅长运用水墨的柔和和丰富来表现山水的氛围和气韵。
在他的画作中,山石的线条流畅自然,水流的波涛起伏,树木的枝叶繁茂,总是处处透露着生机和活力。
他的笔墨流畅,富有变化,能够体现自然界万物的动态变化,呈现出山水景色的生动和有活力的气息。
这种气韵生动的表现手法,使得郭熙的山水画更富有情趣和神韵,也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郭熙的山水画在神思光彩方面追求意境深邃。
他擅长通过色彩和构图的协调来表现山水的神秘和光彩。
在他的画作中,色彩运用上轻重浓淡的对比鲜明,冷暖明暗的变化丰富多彩,以及色彩运用的搭配和配比都显得非常得体。
这些色彩的运用能够体现出山水景色的神奇和神秘,使得观者在细细观赏之下能够感受到画家的意境之美,也能够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感悟。
这种神思光彩的表现手法,使得郭熙的山水画更具有超脱凡俗的意味,也更具有思想性和温润的艺术性。
郭熙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基础,着重追求远近透视、气韵生动和神思光彩三个要素。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追求和表现,他的山水画不仅在透视上远近有致,在气韵上生动流畅,还在神思上光彩独特。
这些特征使得郭熙的山水画不仅具有观赏性和审美价值,更具有意境深邃和艺术感染力,使得他的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山水画家,他的画作以牧童、山水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广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三远”的特征,即高远深远近远,这种表现手法在中国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他山水画的特征。
我们需要了解“三远”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当中,“三远”是指画家在作品中通过远近距离的处理,使画面中的空间有一个远、深、近距离的层次感。
这种表现手法通过透视、重叠等手法来表现出远、深、近的距离感,从而加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郭熙的山水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运用“三远”论来表现自然山水的壮美和广阔。
郭熙的山水画作品在表现远景的时候善于利用远山、云雾等元素来增强远景的深远感。
在他的画作中,远方的山峦常常被画成模糊的轮廓,云雾缭绕其间,给人以虚幻感,从而表现出远处的深远感。
这种处理手法使得画面的远景显得更加空旷、广阔,给人以宏伟壮观之感。
郭熙擅长利用水墨和淡彩来勾勒远山和云雾,使得远景在画面中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
而在表现中景的时候,郭熙则善于运用线条的远近变化和色彩的淡重对比来展现中景的现实感。
他常常利用清淡的墨色和淡雅的色彩来描绘中景的山石、树木等,这种处理手法使得中景在画面中显得清晰可辨,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觉。
他在画中常常留白处理,使得中景在画面中更加突出,产生一种凸显之效。
在表现近景的时候,郭熙则善于利用细腻的笔触和深浅不一的墨色来表现近景的质感和立体感。
他擅长通过勾勒近处的树木、花草等细节来增强近景的真实感,通过运用浓墨重彩来描绘近处的山石、水流等质感,使得近景在画面中显得生动、立体,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郭熙的近景处理常常非常细腻精致,他擅长通过对近景细节的处理来增强整幅画面的生动感和立体感。
郭熙的山水画作品在表现远景、中景和近景的时候,都善于利用“三远”论来增强画面的远近距离感。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1020年-1090年)是宋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作品以“三远”论为核心,具有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郭熙提出的“三远”即远近山川的远近,远虚景的远近和远近之间的空间距离。
“远近山川之远”是指把山川的远近感表现得准确、恰到好处,使观者可以感受到山川的辽阔和壮丽。
“远虚景之远”是指在山水画中通过虚实的手法,创造出远虚的空间感,使观者感受到其中的无穷意境。
“远近之间的空间距离”是指山水画中远近之间的疏密关系,通过构图的处理,使观者能够感受到远近之间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郭熙的山水画注重“远近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处理。
他通过构图的手法,巧妙地安排山川的远近感,使得观者可以感受到深远的空间距离。
他常常通过在画面中设置近景和远景,或者通过运用大小关系,使远近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得更加明显。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画面具有层次感,使人眼前一亮。
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远虚景之远”。
他通过运用虚实的手法,创造出山水画中的虚幻空间感。
他常常运用轻淡的水墨渲染远处的山川,使之与近处的山川产生鲜明的对比。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观者在欣赏作品时可以产生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有一种恍若隔世的美感。
郭熙的山水画追求自然的真实和个性的表达。
他在山水画中不拘泥于传统的画法和题材,而是以真实的自然为依据,以个人的情感和感受为表达,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品。
他在山水画中大胆运用水墨的笔触和色彩的搭配,使得作品充满活力和力量。
郭熙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核心,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远近的准确表现、远虚景的创造和远近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处理上。
他的作品注重构图的处理,追求深远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同时通过虚实的对比和个性的表达,使得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家,他在绘画中提出了“三远”论,这一理论对他的山水画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郭熙的“三远”论出发,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我们来介绍一下“三远”论。
在郭熙的《山水泛舟图》中,他提出了“远山远水远树”这一理论,即在绘画中要追求表现远处山峦的苍劲和遥远水面的空旷,同时要使近处的松树显得高大苍劲。
这一理论强调了画面中远景山水和近景树木的关系,突出了远近对比,以及远景的空旷幽远和近景的婆娑生动。
这一理论成为了郭熙山水画的独特特征之一。
我们来谈谈郭熙的山水画特征。
郭熙的山水画追求着广阔壮丽的气势,在表现远景山水的注重对近景松树的描绘。
在他的作品中,远处的山水通常以淡墨淡彩勾勒,勾勒出苍茫无边的遥远感。
而近处的松树则以浓墨浓彩描绘,营造出高大挺拔的气势。
通过对远近景的对比,使整个画面显得空旷辽阔。
郭熙的山水画还注重用色浓淡的对比来表现山水的变化。
在他的作品中,远处的山水往往以淡墨淡彩勾勒,通过不同明度的淡墨淡彩来表现远处山峦的远近高低。
而近处的松树则以浓墨浓彩描绘,使之显得更为立体生动。
这种浓淡对比的处理使整个画面显得变化丰富,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郭熙的山水画还注重用墨的变化来表现自然山水的特征。
在他的作品中,墨的运用非常灵活多变,有时淡墨淡彩留白苍劲,有时浓墨浓彩重叠层叠,表现出山水的险峻和壮美。
而通过对墨的运用,他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丰富生动。
郭熙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基础,追求着广阔壮丽的气势和变化丰富的表现方式。
通过对远近景的对比、用色的浓淡对比、墨的变化等手法的运用,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山水画风格,使他的作品显得更加空旷辽阔、立体丰富、气势恢宏。
这种独特的风格对后世的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宋代画家郭熙的山水画艺术特点郭熙(1049年-1130年),字晏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
他是北宋时期宫廷绘画院的一员,并且凭借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当时最受推崇的画家之一。
以下将探讨郭熙在山水画方面的艺术特点。
1. 勾线确定整体结构在郭熙的山水画作中,重视勾线以确定整体结构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他善于运用线条勾勒出山川河流的形态,同时锐意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通过勾线表现物体边界和轮廓,使得观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整幅画作的构图和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2. 善于运用斧劲皴法斧劲皴法是一种以快速、简洁、有力的笔触表现山体纹理和树木枝叶等细节工笔技法。
在郭熙的山水画中,他善于运用这一技法来描绘各种自然景物。
通过巧妙的斧劲皴法,他能够准确地表现出山石的质感、树木的生动和水流的奔腾。
这种技法赋予了他的作品以独特而有力的艺术效果。
3. 追求意境与情趣郭熙在创作山水画时,非常注重作品所传达的意境和情趣。
他擅长运用青绿色调,以及模糊、恢弘的笔触来营造宁静、舒适和宏伟壮丽的氛围。
同时,他善于处理光影效果,通过精准而富有层次感的呈现方式打造出富有神韵和抒发内心情感的画面。
4. 注重空间透视和层次感郭熙在山水画中注重空间透视和层次感,从而营造出深邃、广阔且具有立体感的画面效果。
他善于运用远近点、收缩透视等技法来表现远离人眼所在位置时景象变小或变远,并采用大小不同、距离远近不同来形成明暗对比和层次分明之效果。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使画面更具层次感,还增强了观者对景深的感知和沉浸感。
5. 精雕细琢的细节描绘郭熙在山水画中注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
他善于利用微小而精致的笔触去刻画各种物体的特征和纹理。
无论是山体、树木、江河或是人物、动物,都能够通过郭熙细腻入微的表现得以生动地呈现在观者面前。
结语以上是宋代画家郭熙山水画艺术特点的概述。
他通过勾线确定整体结构、运用斧劲皴法、追求意境与情趣、注重空间透视和层次感以及精雕细琢的细节描绘,创造出了富有韵味和内涵的山水画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从郭熙“三远”探析山水画空间理论的形成[权威资料] 从郭熙“三远”探析山水画空间理论的形成(注:作者简介:马刚(1970, ),男,汉,河南封丘人,清华大学美术学硕士,焦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美术学。
)(焦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河南焦作 454001)摘要: 山水画中的空间表现从南朝宗炳提出的“近大远小”,到谢赫提出的“经营位置”,再至宋代郭熙提出的“三远”,山水画的空间形式已逐步完善。
宗炳、谢赫山水画的空间思想在郭熙的理论和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郭熙“三远”的提出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空间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关键词: 郭熙;三远;山水画;空间;分析J202AOn the Formation of Landscape Space Theoryfrom GUO Xi's "Three Remotes"MA Gang一、三远:山水画空间的形成郭熙字淳夫,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故今称“郭河阳”。
神宗赵顼非常喜爱李成、郭熙风格的山水画,故得到重用,在此期间郭熙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并将在绘画中的感受写成画论,“三远”就是他绘画实践的总结。
郭熙在《林泉高致》提出山水画空间的表现有三种不同的远近视觉现象,即“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郭熙的“三远”是宗炳、萧贲关于空间远近的进一步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郭熙对绘画的精研细审促进了他的理论自觉和升华,同时也源于他对传统绘画思想和宗炳绘画理念创造性的吸纳。
有关郭熙创作思想的渊源,其子在编《林泉高致》的序言中说:“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成名”可以说明郭熙有着深厚的理论修养。
现代学者将郭熙山水画的思想渊源归于道家,徐复观认为:“郭熙的思想不同于一般隐士画家,道家和庄子思想是郭熙思想的根本渊源”。
(注: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0页。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他以山水画闻名于世。
他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中一项重要的特征就是他所提出的“三远”论。
本文将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三远”即指远山、远水、远树。
在郭熙的山水画中,远山、远水、远树是构成画面基本要素的重要部分。
远山、远水、远树贯穿于整个画面之中,使得整个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通过运用透视和遮挡的技巧,他成功地营造了前后距离的远近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山水的广阔和深远。
在郭熙的山水画中,远山通常是由一些轻淡的线条勾勒而成,颜色较浅,轮廓较为模糊。
他通过这种手法来表现远山的远离感和飘渺感,使得观者能够感受到远山的高远和博大。
远水则常常呈现出一片细碎的水面,通过柔和的笔触描绘出水面的波光粼粼。
远水通常与远山相连,形成了山水相依的景象。
通过这种手法,郭熙巧妙地表达了大自然中山水与天空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增强了整个画面的空间感。
远树则通常是一些稍微模糊的小树,位于画面的角落或者背景中,起到连接画面的作用。
在郭熙的山水画中,远树的存在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还可以引导观者的眼光,使其从远处的山水逐渐向前延伸,增强了观者的艺术体验。
除了“三远”论,郭熙的山水画还具有其他的特征。
他的线条细腻流畅,富有变化。
他善于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复杂的山水景物,使得整个画面具有动感和活力。
他的用笔也非常技巧娴熟,通过不同的用笔力度和手法,使得画面的光影效果更为细腻逼真。
郭熙的山水画还注重描绘细节,他善于观察大自然中的细微之处,通过细腻的描绘,使画面更加生动。
而且,他的画面构图严谨有序,追求和谐统一的美感,同时又保持了自然山水的本来面貌。
郭熙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中“三远”论是其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远山、远水、远树在郭熙的画作中起到了连接画面、创造空间感的重要作用。
郭熙运用细腻流畅的线条和精细的描绘,以及严谨有序的构图,使得他的山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他从事山水画创作60多年,对中国山水画艺术有着重要的贡献。
郭熙的山水画以“三远”著称,即“远气象、远意境、远情趣”,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他山水画的特征。
首先,远气象是指画面上的景物远近有致,能够创造出远处清晰、近处模糊的效果。
在郭熙的作品中,他通过运用远近法和透视法来创造远近的效果。
例如在《游春图》中,画家将画面分成三个平面,前面是桥、楼、树等近景,中间是江、山、云等中景,远处则是山峦、云霞等远景。
这种把握景物远近的手法,使得画面呈现出层次感和透视感,给人以宽广和深度的感受。
其次,远意境则是指画家在表现山水时,能够通透地把握自然景物之外更深层次的情感和精神内涵,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内蕴的意境。
在郭熙的山水画中,他通常不采用纯粹的写实手法,而是注重运用意境手法,将自己的情感、思想表现在画面中,使作品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在《清夜图》中,画家刻意选择夜晚作为表现对象,虽然画面中有寺庙、树木、山峰等景物,但是通过光影的变化和静谧的气氛,给人以沉静、深远的感觉,更多的是表达出对清净、悠远生命的向往。
最后,远情趣则是指画家作品的审美情趣可以引起观者韵味、深思。
在郭熙的山水画中,他非常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美感,如水流、云霞、岩石、树木等形态和色彩,都经过了他的精心描绘和组合。
但不仅是景物本身,他还通过细腻的线条、轻重缓急的运用、亮度的变化等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情趣,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受。
例如在《巨屏图》中,画家运用了大量的重重叠叠的山峦和精细描绘的水流,突出了大自然的力量和气势,使整幅作品显得朴实、深沉、悠远。
总之,郭熙山水画的特征是三远,即远气象、远意境、远情趣。
在这三个方面,他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个性,使其作品成为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一。
它不仅具有审美意义和历史价值,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历史悠久。
在众多山水画家中,郭熙是明代十分著名的一位艺术家。
他以其独特的“三远”论以及笔墨技法,在山水画界崭露头角。
下面将从郭熙的“三远”论入手,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郭熙提出的“三远”即“远处远近山之际”,“近处远近树之际”以及“远近绝渡之际”。
这一论点表明了郭熙在山水画中注重远景与近景的体验,以及对空间和深度的处理。
他强调通过远近山之际的构图安排,展示出山川的雄伟壮丽,形成广阔空间感。
他亦注重近处远近树之际的表现,将近景的细致描绘与远景的广阔对比,形成层次感和立体感。
郭熙的“远近绝渡之际”可以理解为他在描绘水流河道时,通过巧妙地处理水面的远近程度,展示出水流的跌宕奔流与磅礴气势。
这些远近对比和距离感的表现,使得郭熙的山水画呈现出开阔辽远、气势恢弘的特点。
在笔墨技法方面,郭熙重视墨色的运用,擅长用墨渲染山川的轮廓和纹理。
他采用的手法包括“干笔法”和“湿笔法”。
干笔法运用干燥的笔墨,细蕴含的多次墨迹交叠,勾勒出山川的轮廓和纹理;湿笔法则以湿润的笔墨,以流淌、扩散的效果描绘出水流的奔腾和波澜。
这两种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山水画中的静与动的关系。
郭熙还在墨色的运用上注重地域特色,他善于运用浓墨以描绘北方山川的刚劲雄峙感,也善于用淡墨描绘南方山川的柔美曲折感。
这使得他的山水画具有浓墨重彩和细腻清丽两种不同的风格特征。
郭熙的山水画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是他的借景手法。
他在作品中常常描绘风景与人文景观相结合,通过山水的形象以及人物的活动来表达情感和寄托思想。
他形象地表现了山水与人文之间的共生关系,使得他的山水画富有深意和诗意。
郭熙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指导思想,注重远近、空间和深度的处理。
他的笔墨技法多样丰富,赋予作品以层次感和立体感,同时兼顾北方山川的雄伟壮丽和南方山川的柔美曲折。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自然山水的美感,还融入了人文情怀,给人以思考和感悟。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字子华,号浩然居士,北宋宁陕西柳州(今广西柳州市)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家。
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三祖”之一,对后世的山水画家影响深远。
郭熙在其山水画创作中提出了“三远”论,强调在画中远山远水的表现,塑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郭熙的“三远”论是他在山水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他认为,一幅成功的山水画应该具备“形神兼备、气象万千、远近古今兼罗列”的特征,即形式与精神相结合、气象万千、远近古今兼容。
“远”是指画中远山远水的表现。
在郭熙看来,远景是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能够给人以开阔、深远的感觉,使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产生无限遐想。
郭熙在其山水画创作中非常注重远景的描绘,以远景的表现来丰富画面的层次和气息,使整个画面更加富有变化和生气。
郭熙的山水画在构图上非常注重“三远”之美的表现。
他善于运用“前、中、远”三种景物,通过不同的距离和角度来营造一个开阔的、有层次的山水画面。
在画中,远处的山水往往通过淡雅的墨色和轻柔的笔法来表现,虽然没有过多的细节和装饰,但是却能够给人以远景的感觉,让观者感受到大自然无垠的广阔和神秘。
通过对远景的精心描绘,郭熙的山水画呈现出一种空灵、虚幻的美感,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郭熙的山水画在墨色运用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擅长用淡淡的、清透的墨色来表现远山远水,使得画面呈现出淡雅安静的气质。
这种墨色的运用既能够表现出远景的遥远和深远,又能够通过淡雅的神韵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使观者在观赏画作时能够沉醉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郭熙的这种墨色运用手法对后世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
郭熙的山水画还在细节描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他的画作中,远处的山峰往往都是一片淡淡的墨色,没有太多的细节描绘,但是通过用笔的轻重、用墨的浓淡,他能够将山峰的轮廓、形态表现得栩栩如生,给人以隐约可见的感觉。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作者:余乐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说到中国传统山水画,郭熙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人,他就是山水画论界的泰斗级人物。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明了画有“三远”即仰视的“高远”、俯视的“深远”和平视的“平远”三种空间上的视觉维度。
这与平常我们所受的西方的那一套透视法技巧大有不同。
在中国画中透视的关系或者物体的虚实大都是用线条的疏密、墨的浓淡等方式来表现的。
作家的作品及创作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其身处的时代和环境有关。
本文将通过简析郭熙的人生经历来全面分析他所创作的作品。
关键词:郭熙“三远”论;山水画;空间关系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034-01
一、前言
山水畫作为一门传统的中国画种类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很多文人雅士的青睐。
宋人邵博《闻见后录》中说到:“本朝画山水之学,为古今第一”。
在宋代山水画的发展的确达到了一个顶峰,并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表达空间的用笔方法和技巧。
在《林泉高致》中郭熙也运用了文字指出了人欣赏山水画的三种境界。
郭熙的山水画不仅运用了各种皴擦笔法表达空间,同时也注重了自己的情感在画面上的表达。
二、郭熙简介
郭熙(约1032-1085年),字淳夫,河阳(即现在河南温县)人,被后人称为“郭河阳”,活跃在宋神宗时期。
他出生布衣,后奉诏入宫廷画院,终生一直供职于宫廷之中。
他的山水初为自学,后主要继承了李成的传统,钻研投入,又集众家之长,最后自成体系。
他多以水墨作画,创作时能自然地流露出自身对事物的情感,以独具一格的表现方式、用笔技巧将山水草木的变化和特征生动的描绘出来,将自然山水赋予人格。
三、浅析“三远”法
“三远”法即“高远”、“平远”和“深远”的取景方式,它实际上也是对山水画经营位置的探讨。
当我们在欣赏一幅画作时,将画面的视平中轴线作为参照,视觉角度在中轴线以下,那么在欣赏整幅画作时便能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气势,此为“高远”,从下方向上仰望观看,高处即为远处。
当我们身处景观之中,会因为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视觉上就有不一样的变化,远处的房屋或者树木都会非常渺小。
当处在山体近处,向上仰视,山顶就难以看清,站的远,就能够目测到更多的山顶部分,随之山石树木瓦舍等景物的层次也就更为丰富。
“深远”在画作中的表现是使得画面层次更为丰富,视角带有延伸感,层层深入,能够使得整体画面有一种深邃悠远
的感觉,画面中前后距离的拉伸,各种景物的层次,以浓淡虚实的不同来逐渐将画面深度推远。
欣赏画作的视角在中轴线以上则是“平远”,“平远”视角一般多用来表现胡泊、平远以及丘陵等景物的描绘,在画面中形成视觉上空旷开阔之感,观者也能够在画面中感受到平淡、空阔以及宁静,创作者也能够在绘画中体现自己的内心的平静。
所以说,“三远”是依据画面视角线的位置,来决定整体画面的空间、氛围以及情感。
历来名家对于“三远”法的阐释都会从各自的时代出发。
但我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为了表现而非再现而生的一种绘画技法。
这就与我们现在的临摹物象的超写实主义有着根本性差别。
中国山水画的一项根本特点就是注重于意多于注重于形,注重艺术性多于真实性,虽然郭熙本人对于山水的“形”多番强调务求准确,其实也是为了实现山水画的“可居可游”的“快人意”“获我心”。
倘若能表现能表现出理想审美境界的“心觉”幻象,使之产生诗歌的境界,那么形似似乎也就并不重要了。
“三远”的取景方法也为中国的山水画奠定了散点透视的基础,目的就是让观赏者在欣赏每一幅作品时有一种移步换景的感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局部或者一个焦点。
四、从《早春图》中看“三远”法
《早春图》构图深邃,工致淡巧,是对“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的极致演绎。
从构图上看以山形的“步步移”“面面观”为宗旨巨石重叠而上,薄雾环绕山腰,非常生动的表现出来了“乍暖还凉”的早春山景。
山头隐匿在云雾之中,“高远”的感觉一下就表现出来了。
在画的中部,我们不仅能看到前后高低的各种树木,也可以看到左边的潺潺溪水,以及右侧山腰飞流直下的支流,还可以将桥边行走的人尽收眼底。
这种使人深入进去的画面,便是“深远法”。
至于“平远法”就有画前的石园岗旁的溪水与画中的远山山涧相互照应。
郭熙的“三远法”不仅仅为了构图而存在的,同时也是为了创造情境和意境而存在的。
它也满足文人对理想境界的憧憬,从自然外向的雄浑,向着本心内向的空灵、恬静过渡。
从五代到北宋宏伟的山水画,以“三远”为宗,强调“远”所营造的“山水之象,气势相生”之意境,就是对老庄自然之道的理念的一种具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