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通过分析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艺术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与中国画相关的知识,对绘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中国山水画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
2.突破策略:采用图片展示、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山水画作品,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山水画的美。
3.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山水画作品,讲解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山水画作品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让学生对山水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了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画的相关知识。
2、结合文中所给诗歌和山水画,体会其意境。
3、了解意境的重要性以及了解艺术家获得意境的途径。
4、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古诗词。
教学重难点1、了解意境的重要性以及了解艺术家获得意境的途径。
2、体会诗歌和山水画的意境。
3、学习运用获得意境的方法。
4、拓展迁移,指导诗歌鉴赏。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放映山水画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杰出的画家、诗人。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李可染以山水画的成就为最高,在20世纪40年代以写意人物画著称,他还是画手高手。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李可染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略有改动。
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生”到“创作”,由“写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
1954年,李可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
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主张,“胆”就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就是要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
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
《漫谈山水画》是孙美兰根据李可染的讲课笔记所做的整理稿,最初发表在《美术》1959年第5期上。
课文节选的是其中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四、文题解读标题概括了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言简意赅。
“山水画”,是本文论述所涉及的重点对象;“意境”,是本文论述的核心内容。
五、知识链接——文艺评论文艺评论是对文艺作品、文学艺术家、文艺运动、文艺思潮等文艺活动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文章体裁,也叫文艺批评,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学生能够掌握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色彩等基本技法。
- 学生能够欣赏和评价山水画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色彩等基本技法。
- 山水画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2.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特点、发展历程等。
- 讲解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色彩等基本技法。
- 讲解山水画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方法。
2. 演示法 - 教师现场示范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如构图、笔墨、色彩等。
- 教师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3. 讨论法 - 组织学生讨论山水画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内涵。
- 组织学生讨论山水画作品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4. 实践法 - 安排学生进行山水画的实践创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 - 播放一段山水画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 提问学生对山水画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部分 - 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山水画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笔墨、色彩等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意境和氛围的绘画形式。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了解作家及其美学观念,厘清文章结构。
3.学习诗画家注重意境的创作原则,学会领悟艺术的魅力。
4.学会掌握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并灵活运用。
5.学习本文层层阐述,思路清晰的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作家及其美学观念,厘清文章结构。
2.学习本文层层阐述,思路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诗画家注重意境的创作原则,学会领悟艺术的魅力。
【课文导入】中国山水画主要以描绘自然山川及人文景观为表现对象,但绝不是像西方油画那样对景物的逼真、写实的光、影、形的再现,而是强调艺术家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进行“致情”和“意境”的创造,形成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画面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观,同时又包含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那么什么是意境呢?【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了解作家及其美学观念,厘清文章结构。
3.学习诗画家注重意境的创作原则,学会领悟艺术的魅力。
4.学会掌握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并灵活运用。
5.学习本文层层阐述,思路清晰的特点。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
43 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文体知识:论点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全文应围绕此点展开议论。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一、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
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
学以致用。
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
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九下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观点,把握“意境”的内涵。
2.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3.拓展阅读,质疑反思,有自己关于“意境”的见解。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建构文艺论文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欣赏文艺作品。
【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观点,把握“意境”的内涵。
2.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建构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观点,把握“意境”的内涵,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建构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课前预习】1.搜集一些山水画的名作,认真观摩欣赏,与同学交流山水画审美追求、技法特点等。
(教师也可提供相关山水画名作:李可染《万山红遍》、黄君璧《飞瀑雷鸣》等。
)2.通读课文,看看你对欣赏山水画是否有新的发现?对艺术的领悟是否又进了一步?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哪些疑问?请做出标记。
(说明:预习内容从欣赏山水画作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阅读课文的兴趣。
标记疑惑之处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准备。
)【教学过程】一、画作导入,激发兴趣(一)学生交流1.请同学到台前利用多媒体展示山水画名作,交流欣赏体会。
2.引发思考:李可染是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师,谙熟山水画艺术,那么在他看来,山水画创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呢?你对作者的见解有哪些疑惑?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学习课文《山水画的意境》。
(说明: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理论性较强,由学生交流对画作的欣赏体会导入,直观形象,易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和文中介绍的“意境”欣赏方法相比照,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学鉴赏方法(一)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了解作者观点。
1.默读课文,结合下列问题做出圈点勾画:①圈画出欣赏山水画的关键概念词并试着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意境”……②勾画出表明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
教学设计一、课题我要讲的教学设计的题目是《山水画的意境》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山水华作品的欣赏和初步的技法练习,了解山石、树木、云水的构图和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初步认识中国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画山水画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古代、近现代山水画作品和学习山水画基本画法和教师对中国山水画基本技法的示范,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观察和描绘方法,进一步理解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不同形式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特点的认识与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欣赏和初步的技法练习,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质,创作方法笔墨的运用产生切实的感受和认识,以及对中国山水画已经的表达,从而进一步体会中国山水画艺术是画家通过山水画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感悟自然,表达对祖国、家乡和山川造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4、重难点:(1)重点:欣赏不同风格的山水画,练习山石树云以及水的画法,重视实践性。
理解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神韵,在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意境表达。
(2)难点:是对手山水画不同表现方法的认识,学习山石、树、云、水的基本画法,并对所学技法加以运用表现,注重在中国画的表现上讲究章法、笔墨、造型及意境。
这样确立重难点的目的在于通过欣赏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情趣,以及学生在本课中初步了解了山水画的绘画语言,通过对简单形象的描绘,提高对中国山水画的观赏和分析能力,从而激发对家乡山川和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加倍真爱民族艺术。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演示教学法3、观察启示法四、教学过程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美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程序如下:(2个课时80分钟)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关于山水画的视频短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内容。
2、赏析图片,讲解教学内容。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目标:1.了解山水画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山水画的构图和基本技法;3.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山水画的定义和特点;2.山水画的构图要素;3.山水画的绘制技法;4.山水画的名家作品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介绍山水画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并观赏几幅经典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山水画的魅力和意境。
2.讲解山水画的构图要素(15分钟)分析山水画中的物象、组合、平衡和整体气象等构图要素,解释它们对山水画意境的影响。
同时,以示范作品为例,详细解说构图要素的具体应用方法。
3.山水画的绘制技法(30分钟)介绍山水画的常用绘画技法,如线条运用、墨色运用、创造亮点等。
并结合实例示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法的运用方法。
4.学生练习绘制山水画(4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到的山水画绘制技法,自主选择山水画题材,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在学生绘画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
5.作品欣赏和评价(1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同学们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评估:1.综合评价学生的作品:根据作品的构图、技法运用和整体效果进行评价;2.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3.以小组形式进行同学之间的评价。
选取几组作品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五、教学延伸:1.拓展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更多的山水画名家作品,培养对不同风格山水画的鉴赏能力;2.参观画展或美术馆:组织学生参观山水画专题展览或美术馆,亲身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和艺术魅力;3.继续练习和创作: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和创作,通过多次实践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和表现能力。
六、教学资源:1.山水画名家作品图片;2.绘画工具和材料(纸张、墨、颜料、画刷等);3.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山水画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设计结束。
九年级下册14《⼭⽔画的意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课题:⼭⽔画的意境⼀、教学⽬标知识与技能:学⽣初步了解⼭⽔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掌握画⼭⽔画的⼀般⽅法。
过程与⽅法:通过讲授和欣赏,使学⽣了解和欣赏⼭⽔画的意境之美,并能主动参与实践,展⽰⾃⼰的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和完成⼭⽔画的过程中,达到了丰富学⽣想象⼒,加强了对传统⽂化的认知和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欣赏⼭⽔画的意境美,画出有⼀定意境美的⼭⽔画。
教学难点:对笔墨的控制⼒和对意境的理解程度。
三、教具准备:⽑笔,墨汁,⽣宣纸,笔洗,瓷盘,画毡四、课时安排:⼀课时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讲述齐⽩⽯和⽼舍的故事,引出《蛙声⼗⾥出⼭泉》。
提问:如果是你,将如何画呢?画⾯⾥会安排哪些景物呢?学⽣活动:青蛙,⼭泉,⾼⼭教师活动:展⽰《蛙声⼗⾥出⼭泉》,⽩⽯⽼⼈以诗⼈的素养、画家的天才、⽂⼈的⽓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板书:⼭⽔画的意境(⼆)讲授新课,初步体验1、欣赏名作,理解意境教师活动:意境理论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的⽂学创作上,北宋画家郭熙最早在⼭⽔画上提出。
北宋郭熙《窠⽯平远图》画⾯近景,溪⽔曲折,岸边岩⽯裸露,⽯上杂树⼀丛,枝⼲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叶,⽤淡墨渲染。
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尘,是⼀派深秋的景象。
范宽《溪⼭⾏旅图》巍峨的⼭峰,葱茏的林⽊,突兀的巨⽯,描绘出雄伟的⾃然景⾊;⼭路间⾏商的⼩⼩驮队⼜显出了⼈世间⽣活的脉搏,⾃然与⼈世的⽣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齐⽩⽯《古树归鸦》取仰视的⾓度描绘乌鸦归巢的情景,画⾯构图简洁⽽富有诗意。
作品底部以简笔画出⼩桥栏杆,房屋仅画出屋顶,给⼈以天⾼⽆尽之感。
占据画⾯半幅的树枝与⼭峦则以淡墨出之,其间以重墨点出疏密有序的乌鸦。
作品⽤笔简练,墨⾊讲究,笔墨⼲湿。
14、部编九下《⼭⽔画的意境》精品教案14 ⼭⽔画的意境教学⽬标知识与能⼒1.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能够感受⼭⽔画的意境之美,初步理解⼭⽔画的意境营造;2.初步掌握⼭⽯树⽊的画法,学习画⼭⽔画的⽅法步骤,学⽣能创作或临摹⼀幅⼭⽔画作品,来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法1.通过听课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借⼭川之情,抒发感情描写意境。
2.通过⽰范教学法,让学⽣领会⼭⽔画的基础知识和⼭⽔画的表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感受传统绘画的魅⼒,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更加热爱中国传统⽂化。
2.体会艺术与⾃然的关系,学习⽤艺术和⾃然愉悦⼼灵丰富情感,陶冶⾼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对⼭⽔画构图、留⽩、墨⾊的分析,使学⽣了解中国⼭⽔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美。
2.对笔墨和勾、皴、擦、染、点等技法的学习。
难点:让学⽣在⼭⽔画的树⽯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
课时安排 2第⼀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李可染说:画⼭⽔,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画的灵魂。
那到底什么是意境?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他所写的《⼭⽔画的意境》⼀⽂将给你提供满意的答案。
预习展⽰1.⾛近作者⑴提问:有谁能把预习中搜集到本课作者的信息介绍下?⑵学⽣回答后多媒体展⽰: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画家齐⽩⽯的弟⼦。
李可染⾃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画,⾏程数万⾥旅⾏写⽣。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长画⼭⽔、⼈物,尤其擅长画⽜。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红遍》《井冈⼭》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墨写⽣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等。
2.字词识记(多媒体展⽰)⑴正⾳灵魂.(hún)熟.悉(shú)黄鹤.(hè)遥.望(yáo)真挚.(zhì)赋.予(fù)暮霭.(ǎi)礼拜.(bài)渲.染(xuàn)惆怅.(chàng)情趣.(qù)夔.门(kuí)⑵补充注释。
14《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
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PPT1、2)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那么作为画家的李可染认为意境是什么呢?作为画家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画画是不是只要有了意境就可以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结合前置学习了解作者、检查预习情况(PPT3、4、5、6)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这是一篇议论文,那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PPT7)明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那么作者认为什么是“意境”?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明确:(1)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PPT8)(2)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要高于现实。
要发现客观事物的精神实质,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夸张渲染,意境才会更鲜明。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意境”和“意匠”之间的关系。
(PPT9)明确:(1)不是。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情感,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2)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是表现意境的方法、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有了意匠,没有意境,意匠就没有着落。
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4、小结本文的论证思路,说说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PPT10)作者先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然后运用两个设问,先后提出“什么是意境”“怎样才能获得意境”两个问题,逐层展开论述;最后补充论述了意境与意匠的关系,使论述更深入、更全面。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重点)2.掌握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把握意境和意匠之间的关系。
(难点)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审美情趣,学会自由地表达意境。
(重点)【设计意图】该课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较为典范的文艺论文,本文侧重理论探讨,重在阐发“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倡学生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设置这三个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学习思辨的方法,体会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教学过程】一、诗情画意—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幅山水画-桂林山水图。
有句诗这样描绘它“群山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还有句诗这样说“水作青罗带,山如玉碧簪”。
中国山水画重在体现诗情画意,请同学们结合这句诗再来欣赏这幅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美?--淡雅、壮丽之美,这其实就是这幅画传达给我们的意境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可染的《山水画的意境》。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二、文本初探—说意境(一)看题目,揣读文章请同学们看题目,说说你对哪个词充满了好奇感?--意境。
那么文章围绕“意境”可能写了什么内容呢?--预设:什么是意境?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二)读文章,验证推测1.请自读课文,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结构,在文中勾画关键语句,补全结构导图。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2.分享你的发现:提出问题: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分析问题: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表达意境的方法是意匠解决问题: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三、文本再探—析意境(小组讨论)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的探究:1.意境的理解作者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3、4自然段大篇幅写诗歌的意境?交流点拨: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以诗作的意境为例,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部编九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材中,有一篇关于山水画的文章《山水画的意境》,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特点、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掌握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构图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山水画时能深入体会其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呈现题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山水画的认识。
2.阅读指导:(1)师生共同阅读文章,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2)师生一起讨论以下问题:a.什么是山水画?它具有哪些特点?b.为什么山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c.山水画有哪些意境?如何表现这些意境?3.听音指导:(1)播放一段山水画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2)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完背景音乐后,让他们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4.观察指导:(1)呈现几幅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品味其中的意境。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描述其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5.体验指导:(1)分小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假设自己是一位山水画家,用画笔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山水意境。
(2)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创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6.总结指导:(1)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山水画的特点是什么?b.山水画的意境有哪些?如何表现这些意境?(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四、课堂延伸:1.展示名家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山水画的魅力。
课题:山水画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了解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掌握画山水画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和欣赏,使学生了解和欣赏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并能主动参与实践,展示自己的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和完成山水画的过程中,达到了丰富学生想象力,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欣赏山水画的意境美,画出有一定意境美的山水画。
教学难点:对笔墨的控制力和对意境的理解程度。
三、教具准备:毛笔,墨汁,生宣纸,笔洗,瓷盘,画毡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讲述齐白石和老舍的故事,引出《蛙声十里出山泉》。
提问:如果是你,将如何画呢?画面里会安排哪些景物呢?
学生活动:青蛙,山泉,高山
教师活动:展示《蛙声十里出山泉》,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
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
板书:山水画的意境
(二)讲授新课,初步体验
1、欣赏名作,理解意境
教师活动:意境理论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的文学创作上,北宋画家郭熙最早在山水画上提出。
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画面近景,溪水曲折,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
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范宽《溪山行旅图》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齐白石《古树归鸦》取仰视的角度描绘乌鸦归巢的情景,画面构图简洁而富有诗意。
作品底部以简笔画出小桥栏杆,房屋仅画出屋顶,给人以天高无尽之感。
占据画面半幅的树枝与山峦则以淡墨出之,其间以重墨点出疏密有序的乌鸦。
作品用笔简练,墨色讲究,笔墨干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