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概念的基本特征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森林”的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亦然.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明确概念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概念的知识点总结概念是对事物或现象的一般而抽象的概括性认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规律和关系进行抽象和概括的结果。
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事物和现象的基本方式,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
概念的形成是人们认识、反映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的一种感性认识形式。
它是认识过程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认识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起点。
概念是一种具有凝练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的认识形式。
它具有概括一类事物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的作用,是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
概念的特征1.凝练性:概念是基本特征的凝练表达。
它对一类事物的基本特征和规律进行了概括,从而具有凝练的特点。
2.概括性: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进行的概括。
它具有概括事物的共同属性和规律的能力。
3.抽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即脱离具体个体而存在。
它是对具体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抽象的表达。
4.反映性:概念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和规律的反映。
它具有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5.能指性:概念是语言和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能指性,即通过概念来指称和认识客观事物。
概念的作用概念是认识过程的基本形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1.指导实践。
概念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通过概念的概括和抽象,人们能够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
2.推动认识的发展。
概念是推动认识的发展的动力,它能够推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感性直观到理性思维,并不断地深化和发展认识水平。
3.具有概括性和封闭性。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共性特征和规律的概括表达,它具有概括事物的共性属性和规律的能力,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的作用。
形成概念的过程概念的形成涉及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过程。
1.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即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和体验,形成最初的具体形象和经验。
2.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和概括。
通过概念对感性认识中的客观事物进行凝练、概括和抽象,从而形成概念。
关于概念的定义概念是对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抽象理解和思考。
它是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描述世界而形成的思维工具。
概念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基础构成部分,在认识世界、交流思想和进行科学研究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概念的定义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方面,概念的定义可以依据不同的学科领域、观点和背景而变化,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定义方式。
另一方面,概念的定义可以根据目的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改变,以使其更适应特定的研究对象或问题。
无论是从学术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来看,概念的定义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地随着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而变化和完善。
在进行概念定义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质特征、范围边界、关系和作用、发展演变等。
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其最为核心和基本的属性,是其最基本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界定概念的本质特征,可以将其与其他概念进行区分和界定。
概念的范围边界是指其适用的范围和限制条件,即该概念可以应用于哪些具体的事物或现象。
概念的关系和作用是指该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该概念在认识和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
概念的发展演变是指随着科学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概念的定义也会随之变化和完善。
在实践中,概念的定义通常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
概念在认识和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形成了许多概念,用来描述和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通过概念,人们可以对事物进行分类、归纳和推理,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交流思想和进行学术研究中,概念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共享和理解概念,人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思想交流、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进一步推动知识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概念的定义与学科体系、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密切相关。
不同的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概念定义和使用方式。
在自然科学领域,概念通常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界定和定义的,具有明确的量化和可测量性。
概念的性质有几种类型概念的性质可以被归类为多种类型,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类型:1. 抽象性:概念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工具,它不具体地代表任何具体的个体或事物,而是代表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或共同属性。
例如,“爱”是一种概念,它代表了人类相互之间情感和关怀的抽象概念。
2. 一般性:概念是在人们思考和理解世界时的一种通用工具,它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和个体。
例如,“动物”是一个一般概念,它可以适用于不同种类的动物,如狗、猫和鸟等。
3. 高度抽象性:有些概念是高度抽象的,不容易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或观察到。
例如,“正义”和“幸福”都是高度抽象的概念,它们代表了人们普遍追求的价值观和目标。
4. 归纳性:概念可以通过对具体个体或事物的归纳得到。
例如,当我们观察到多个苹果都是红色的时候,我们可以归纳出“苹果是红色的”这个概念。
5. 含义模糊性:有些概念的含义可能是模糊的,难以准确地定义。
例如,“美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为它的含义可能因人而异。
6. 类别性:概念可以被组织成类别或分类的形式,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个体或事物归为一类。
例如,“水果”是一个类别概念,它包括了苹果、橙子等具有相似特征的水果。
7. 可变性:概念的含义可能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权力”这个概念的含义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可能有所差异。
8. 可操作性:概念可以被用于指导行动和决策。
例如,当我们理解了“自由”这个概念的含义后,我们可以运用它来评估一个社会的程度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9. 多元性:概念可以有多个层次和维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例如,“教育”这个概念可以从教育的目的、方法、内容等不同层面加以理解。
总结起来,概念的性质包括抽象性、一般性、高度抽象性、归纳性、含义模糊性、类别性、可变性、可操作性和多元性。
这些性质有助于人们理解和分析世界,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行动。
逻辑学对概念的定义
逻辑学是研究推理和思维过程的学科,它对概念有着特定的定义。
在逻辑学中,概念是指人们对事物或思维对象的一种抽象表示。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它可以用来描述和分类事物,并通过推理和判断与其他概念进行关联。
逻辑学中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组特征或属性来定义,它们可以是具体的、实际的物体或抽象的思维对象。
概念的定义通常由它的内涵和外延组成。
内涵是指概念所具有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即概念的本质特征。
外延是指概念所包括的实例或对象的集合。
逻辑学中的概念可以通过分类和分析来研究,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概念的定义是逻辑思维和推理的基础,它们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准确和有效的推理,并促进对思维过程的理解和解释。
逻辑学中的概念定义是在精确性和一致性之间进行平衡的,以确保概念的合理和有效使用。
简述有关概念的理解概念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和抽象的结果。
概念的形成有助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并帮助我们归纳和分类事物,从而更好地与之打交道。
概念的形成是人类克服信息过载和复杂性的一种方式。
在面对庞杂的信息和世界的多样性时,人类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他们通过观察、感知和分析事物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发现其中的本质联系,从而构建起一系列的概念。
这些概念可以是具体的,如“猫”、“苹果”,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时间”、“自由”。
概念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首先,概念具有普遍性。
概念不仅适用于特定的个体,而是覆盖了同一类别的所有事物。
例如,“树”是一个概念,不仅包括松树、柳树等具体的树,还包括我们所未见过的其他种类的树。
其次,概念具有抽象性。
概念是对事物共同特征的抽象表达,它们不依赖于具体的个体,而是通过对事物特征的概括和归纳得出的。
例如,我们所说的“狗”并不依赖于某一具体的狗,而是对所有狗共同特征的描述。
最后,概念具有包容性。
概念是一个群体,它包含了一切符合概念定义的成员,但并不限于这些成员。
例如,“动物”是一个概念,它包括了猫、狗、人等各种动物,但同时也可以包括我们未见过的其他动物。
概念在认识世界和表达思想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概念帮助我们认识世界。
通过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例如,通过概念“水”,我们可以了解到水的特性和用途,从而更好地利用和控制它。
其次,概念是沟通和交流的基础。
概念是一种语言符号,它们代表着一类事物或现象,通过使用概念,人们可以进行思想和信息的交流,实现共同理解和合作。
例如,在交流中,我们使用概念“家庭”来描述一组人的关系和互动,帮助对方理解我们所表达的意思。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概念是主观的,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不同的人可能会对同一个事物形成不同的概念。
概念的形成受到人类自身经验、文化和认知方式的影响。
概念原理的区别
概念和原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概念是指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抽象理解。
它是一种思维的产物,通过对具体实体或事物属性的归纳总结,提炼出的一般性概念或概念模型。
概念是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特征等进行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方式,可以理解为一种普遍的认识。
原理是指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基本规律或运行机制。
原理是对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解释或描述,是对其背后的规律、原则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
原理一般是通过科学实验、观察和推理得出的,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行为和结果。
总的来说,概念更强调对事物的一般性抽象认识,而原理更侧重事物背后的科学规律和机制的解释。
概念的定义类型有哪些概念的定义类型主要包括描述性定义、操作定义和本质定义三种。
1. 描述性定义:描述性定义是最常见和基本的定义类型,它通过描述一个事物的外在特征和特性来定义概念。
这种定义通常以观察和描绘事物的形状、颜色、组成成分、功能、关系等多个方面为基础。
描述性定义注重对概念的客观、准确描述,使读者可以对概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描述一个苹果是一个圆形和红色的水果,富含维生素以及有助于健康的特性,来定义“苹果”这个概念。
2. 操作定义:操作定义是通过描述对一个概念的实际操作步骤和行为来定义。
这种定义关注的是如何去实施和操作概念,通常采用实验或实际操作来定义。
通过操作定义,人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如何处理和操作某个概念,以达到特定的结果。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描述如何洗手的具体步骤和使用肥皂的原则来定义“洗手”这个概念。
3. 本质定义:本质定义是通过揭示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来定义概念。
本质定义注重的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本质属性,以及概念所具备的固有性质。
本质定义通常基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原理和内在规律,尝试从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把握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描述人作为一个有知觉、思维和自我意识能力的生命体来定义“人”的概念。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概念定义类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定义类型。
4. 满足条件定义:满足条件定义是通过描述一个概念符合的条件、标准或要求来定义。
这种定义主要强调一个概念是否满足某种条件或达到特定的标准。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描述一个人需要具备的智力、道德和身体健康等特质来定义“成功人士”的概念。
5. 历史定义:历史定义是通过描述一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来定义。
这种定义着重于了解概念的历史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背景和过程,以揭示概念的历史意义和重要性。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描述资本主义的起源、演变和现状来定义“资本主义”这个概念。
6. 特殊定义:特殊定义是指在特定领域或特定背景下定义一个概念,以满足特定需求。
概念的含义名词解释大全概念,是人们对于事物特性或抽象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形式。
人类在不断与外界进行交互和感知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与总结,形成对于事物的认知模式,即概念。
概念的形成使得人们能够将事物分类、归纳、推理和理解,它是人类智慧和思维的重要基石。
一、概念的基本特征概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抽象性:概念是对大量具体事物抽象出的一种普遍特征的表达,它不涉及具体的个体,而是抓住了不同个体间共性的特点。
2. 摘要性:概念是对大量事物中的共同特点进行摘要、概括和归纳,能够简化和概括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3. 包含性:概念包含了一类事物的内在本质特点,能够将众多的事物进行分类,并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4. 变通性:概念能够根据具体情境和需要进行扩展和变通,适应不同的认知需求和思维模式。
二、概念的分类概念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1. 客观概念和主观概念:客观概念是与客观世界中的实际事物相关的概念,如动物、植物等;而主观概念是人们在主观意识中形成的抽象概念,如美、善等。
2. 形式概念和实质概念:形式概念是基于事物的外观特征和形式属性进行分类的概念,如形状、大小等;实质概念则是基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征进行分类的概念,如生命、死亡等。
3. 一般概念和个别概念:一般概念是对大类事物的概括和总结,如动物;而个别概念则是对其中的个别成员进行归纳和描述,如老虎。
4. 近义概念和异义概念:近义概念指的是在意义上相似但有细微差别的概念,如“智慧”和“聪明”;异义概念指的是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不同含义的概念,如“银行”既可以指金融机构,也可以指河岸边的地域。
三、概念的重要作用概念在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1. 分类和归纳:概念将各异的事物归类,帮助人们理解和认识事物的共性和差异,促进对事物分类和归纳的能力。
2. 推理和推论:概念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进行推理和推论,根据已有的概念和规则,得出新的结论或预测。
概念的分类及关系概念的分类及关系概念是人们对世界事物的抽象和归纳,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思想的基本方式。
概念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能够将各种个别事物归纳为一个共同的类别。
概念的分类及关系是概念在人们思维中的表现形式,它们描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概念的分类主要分为两种:逻辑分类和实际分类。
1. 逻辑分类:逻辑分类是指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将其归入相同的范畴。
逻辑分类主要用于思维分析,不依赖于事物在实际生活中的特征。
逻辑分类可以进一步分为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
- 抽象概念:抽象概念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提取和概括,能够描述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
例如,"人类"、"爱情"、"正义"等都属于抽象概念。
- 具体概念:具体概念是对某个具体实例事物的描述,能够表达事物的具体特征和特定属性。
例如,"苹果"、"电视"、"北京"等都属于具体概念。
逻辑分类中的概念之间可以存在上下包含关系。
上下包含关系是指一个概念包含一个或多个子概念,同时又被一个或多个超概念所包含。
例如,"动物"是一个超概念,它包含了"狗"、"猫"等多个子概念;而"狗"、"猫"等又是"动物"的子概念。
2. 实际分类:实际分类是指根据事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属性和特征,将其归为相同或相似的类别。
实际分类主要用于对事物进行归纳和总结,依赖于事物的具体特征。
实际分类可以进一步分为自然分类和人为分类。
- 自然分类:自然分类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属性和规律,将其归类为相同类别的分类方式。
例如,生物界的分类就是一个自然分类,根据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遗传关系等特征,将生物划分为不同的门、纲、目、科、属和种等级别。
概念的用法概念是指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抽象和概括,是人类思维中的一种重要工具。
概念的用法广泛,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分类和描述世界。
在各个领域中,概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概念有助于认识和理解事物。
通过把各种事物归类和描述成一个整体,概念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本质。
例如,在自然科学中,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复杂的自然现象。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概念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性质和行为。
在社会科学领域,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问题。
比如,通过概念我们可以理解家庭、社会阶层、文化等复杂的社会现象。
其次,概念是思维和交流的基础。
概念可以作为思维的工具,帮助我们组织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使用概念,我们可以把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思维框架。
同时,概念也是交流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沟通和传递信息。
当我们用概念来描述和解释事物时,对方可以更容易理解我们的意思,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
此外,概念还能够推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事物的概念化和范式的建立。
科学家们通过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和理论,从而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比如,在物理学中,通过对力、能量、运动等概念的研究,科学家们发展出了牛顿力学和相对论等重要的理论。
同样,在技术领域,概念也是创新和发明的基础。
当我们能够把问题和需求转化为概念时,就能为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概念的用法是多样且广泛的。
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分类和描述世界,是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概念也是思维和交流的基础,能够帮助我们组织思考和实现有效沟通。
此外,概念还可以推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促进创新和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概念的作用,加强对概念的学习和运用,以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章概念的本质、分类及相互关系第一节概念概述一、概念的本质1、概念的三种含义:一是指客观上存在的一种对象、一个东西(比如:我家门前有一棵树)以及对这种对象的主观把握,这属于哲学认识论的研究范围;二是指语言中的一个语词(比如“树”、”tree”等),树是一个木字和一个对字组成,树和数读音是一样的等等,这属于语言学研究的范围;三是指主观上的一个思维单位(比如:疼、心疼,心口疼,虚拟经济等。
一百个人的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逻辑学通过自然语言研究人们在使用概念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形式即第三种含义。
2、概念的逻辑特征:第一、概念是人们思维的最小单位。
第二、每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都有一定的范围(即外延)。
太阳、太阳系第三、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或特征。
概念是通过语词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事物的特有属性是该事务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孩子的特有属性是什么?生理上的、心理上的、认知上的以及社会化方面,既憋不住尿又憋不住话的是儿童、幼稚、成熟、衰老)。
3、概念的作用第一、概念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工具。
(认识的起点,对事物有个基本概念)第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思维把握事物的起点。
(明确概念是思维的逻辑起点,是头脑清楚的基本保证)关键词是我们反映事物、表达思想的重要抓手,所谓关键词就是基本概念。
比如:对北外的概念:外特精。
中国梦、北外梦、个人梦想。
二、概念与语词逻辑学是通过语词研究概念。
1、概念与语词不可分开(一枚硬币的两面),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语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概念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任何语词都要表达一定的概念。
2、概念和语词的不同第一、概念是思维的内容,语词是思维的形式,概念具有全人类性,语词往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第二、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语词来表达(即使同一种语言也是“一个意思,十种说法”)。
比如“爱人、老婆、婆姨、屋里的、糟糠”等等。
中国古代关于信的说法:锦书、锦笺、信札、笺札、惠书、便函、大示等。
概念的含义、分类及结构简析概念的含义、分类及结构简析在认知⼼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概念被视作具有某种或某些共同属性和特征的事物的复合词,或者说具有这些共同属性的内部的、⼼理的表象。
⼈们将世界划分为概念,并以⼤的概念结构的形式组织世界。
⽣物学知识体系是由概念构成,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和知识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知识的“细胞”;在知识系统中,概念是构成并联结知识的“节点”。
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不仅可以建⽴相关领域的知识和结构体系,⽽且能促进学⽣思维能⼒和积极情感的发展。
㈠概念的含义、分类与功能概念是反映事物的⼀般的和本质的特性或联系的思维形式。
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不同属性,概念反映的则是事物的共同特征。
1、概念通常分为的名称、定义和例证等内容。
⑴概念的名称,⼤多数⽣物学概念可以望⽂取义的。
⑵概念的定义,是同类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也就是概念的内涵,也可称为概念的关键特征或标准特征,也就是概念⼀切肯定例证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标准特征。
⑶概念的例证,符合该概念的所有同类事物就是概念的例证,也就是概念的外延。
肯定的例证决定了概念的外延的⼤⼩,否定的例证反映了概念的限制和约束。
从逻辑学的⾓度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应该是恒定不变的。
但从⼼理学的⾓度⽽⾔,⼈们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会存在差异,⽽且会随着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发⽣变化。
2、概念的类型与特点:⑴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
具体概念可以在某种直接的与经验的⽔平上可见、可嗅、可尝、可感觉,即可以通过感官证实和被真实地观察到的,如苹果、阅读、⼥孩、投票以及⽣物学上的鸟类、直根系、染⾊体等;抽象概念代表的则是某些⽆法观察到的复杂的想法、意义的聚合,如经济、环境、民主以及⽣物学上的⽣态平衡、稳态等,必须通过下定义才能获得抽象概念。
⑵⽇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常概念也被称为前科学概念,是产⽣于⼉童⽇常交往的、个⼈经验的、未被理解的和很少随意运⽤的概念,具有“⾃发的、不理解的、⾮系统的”等特征,其概念的内涵常常被扩⼤或缩⼩,如把鲸看作鱼类⽽称为“鲸鱼”;科学概念是在按计划进⾏的学习活动中形成或获得的概念,只有在概念体系中通过概念的相互关系才能被揭⽰出来,具有“可认识的、随意的、系统的”等特征。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概念、定义、含义和涵义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啊?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很不在意,但是貌似他们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含义是指:(词句等)所包含的具体意义。
含义和涵义的意思具体相同,无异议。
概念的含义比定义广一、概念----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
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用词或词组表达的概念。
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
二、定义----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
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属+种差”定义,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如“人”在“动物”这一属概念下,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别是“能制造生产工具”,从而得出“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
三、含义----(字、词、话语等)里边所包含的意义。
(在以上这些词语解释中所含有的门派学说里生硬甚至错误的归纳性术语个人是予以否定的)由此可见,“概念”与“定义”的区别是:1、“概念”抽象普遍,“定义”具体确切。
2、“定义可包含概念”或“定义是概念的细化和引申/延伸。
5整数集为什么用Z 自然数集为什么用N 实数集为什么用R 复数集为什么用 C 有理数集为什么用Q 谢谢了~~1.用Q表示有理数集: 由于两个数相比的结果(商)叫做有理数,商英文是quotient,所以就用Q了2.用Z表示整数集: 这个涉及到一个德国女数学家对环理论的贡献,她叫诺特。
1920年,她已引入“左模”,“右模”的概念。
1921年写出的<<整环的理想理论>>是交换代数发展的里程碑。
其中,诺特在引入整数环概念的时候(整数集本身也是一个数环)。
她是德国人,德语中的整数叫做Zahlen,于是当时她将整数环记作Z,从那时候起整数集就用Z表示了。
3.用N表示自然数集: 自然数:Natural number 所以就用N了4.用R表示实数集:实数:Real number 所以就用R了5.用C表示复数集:复数:Complex number 所以就用C了。
概念和名词解释的区别概念和名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词汇。
它们被广泛使用,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事物。
然而,概念和名词之间存在着一些区别。
本文将就概念和名词解释的不同之处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概念的定义。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或现象所形成的一种抽象化的思维方式。
它是对一类事物或现象所共有属性的总结和概括。
以“自由”为例,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代表着人们的思想、行动自主和不受限制的状态。
概念通常是普遍性的,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具体情境。
它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
而名词则是一种语言符号,用来表示人、事、物或概念。
名词一般是可数的,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或其他补充成分。
以“苹果”为例,它是一个具体的名词,用来表示一种水果。
名词是具体、有形的存在,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和理解它们。
概念和名词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抽象程度和具体性。
概念通常更加抽象,是对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和总结;而名词则更具体,用来表示具体的人、事、物或概念。
概念更加宽泛,能够适用于多种情境,而名词更加具体,可以通过感知来理解。
此外,概念和名词之间还存在着不同的使用方式。
概念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对事物的抽象化表达;而名词则是一种语言符号,是为了方便沟通和交流而存在的。
我们使用概念来分析和理解问题,进行思考和推理;而使用名词来表达和描述具体的事物,使语言更具体和形象。
概念和名词的不同还体现在它们的应用范围上。
概念通常是跨学科的,可以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学科。
例如,“自由”这个概念可以应用于政治、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而名词则更具体和局限性,更多地与具体的领域和学科相关。
例如,“苹果”这个名词主要与植物学、农业等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用概念或名词来描述和解释事物的情况。
当我们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归纳概括时,我们会使用概念来进行思考和分析;而当我们需要表达具体的人、事、物或概念时,我们会使用名词来进行描述和交流。
什么是概念_概念的定义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
那么你对概念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概念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概念概念(Idea;Notion;Concept)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本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
在人类所认知的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
概念可以大众公认的,也可以是个人认知特有的一部分。
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
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
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237.1-2000:“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
德国工业标准2342将概念定义为一个“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
从广义上讲:事物能够改变模型的性质称为事物的概念。
概念现代定义概念亦即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
在它们的外延中忽略事物的差异,把这些外延中的实体作为同一体而去处理它们,所以概念是抽象的。
它们等同的适用于在它们外延中的所有事物,所以它们是普遍的。
概念也是命题的基本元素,如同词是句子的基本语义元素一样。
概念是意义的载体,而不是意义的主动者。
一个单一的概念可以用任何数目的语言来表达。
狗的概念可以表达为德语的Hund,法语的chien和西班牙语的perro。
概念在一定意义上独立于语言的事实使得翻译成为可能——在各种语言中词有同一的意义,因为它们表达了相同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
从哲学的观念来说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词或一个名词同等对待。
概念的辨析在一些哲学理论中概念范围与概念内容的定义不同。
概念范围(外延)是指所有包括在这个概念中的事物,比如“白”的概念范围是所有白色的事物。
概念的逻辑特征
概念是人类理解世界和表达思想的基本单位,是认识过程中最为基本和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
概念的逻辑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抽象性。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性特征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具有抽象性质。
2. 普遍性。
概念所涵盖的范围是广泛的,可以包含多个对象或现象。
3. 稳定性。
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因为外在的变化而改变。
4. 层次性。
概念之间存在不同的层次关系,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
5. 相互关系。
概念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了整个知识系统。
6. 归纳性。
概念的形成往往是通过归纳推理来实现的,即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共性特征,形成相应的概念。
7. 可操作性。
概念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应用和运用。
了解概念的逻辑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和交流的有效性。
- 1 -。
1.网络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简称NCS,是指通过网络将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节点设备连接起来,形成闭环的一种全分布实时反馈控制系统.控制器通过网络与远地被控对象交换信息,并实现对远程被控对象的控制.从广义上讲,网络控制系统是通过各类网络(包括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内部局域网、Internet 等),将传感测量设备、控制器(计算机)和执行机构与设备连接起来,实现相互通信,并对一定范围内对象(过程、状态、设备)实现监测与控制,使该区域内不同地点的用户实现资源共享和协调操作.2.NCS的优势: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远程分布控制,系统构建模块化,集成化,成本低,故障诊断和维护方便,易扩展、灵活性强,控制区域广,数据传输大,兼容性好,使用方便…3.NCS应用领域:航空航天,生产过程控制,交通控制,信息通信,高速铁路,轨道列车,经营管理, 远程医疗,危险、特殊环境等.4.应用意义:NCS应用于生产领域,可以提升企业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应用于国防工业,可以提供先进、高性能的无人系统,增强国防和国家安全实力.早期的4大骨干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
未来的国家骨干网:天基综合信息网天基综合信息网络是以航天飞行器作为载体,来进行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的网络系统. 天基综合信息网络是通过星间、星地链路连接在一起的不同轨道、种类、性能的卫星、星座及相应地面设施所组成的天基网络,以及由天基网络所支持的指挥、控制、通信及其他各种应用系统的集合。
5、天基综合信息网六个特点:一体化的信息交换以及信息处理。
它的优势在于信息交换的自由灵活,为了维护统一的网络环境,不同卫星内部可以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法。
⊙多种功能融合。
它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的天地一体化综合性网络。
⊙它是一可实现无缝覆盖、具有巨大空间覆盖能力的三维网络。
⊙动态立体网络结构。
它是一个具有立体结构的动态网络。
⊙它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无线网络。
⊙建立和保持星间链路及星地链路特别复杂困难。
6. NCS控制网络包括:现场总线、基于TCP/IP的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网络、现场总线与以太网或Internet的集成等.7. 网络控制系统类型与范畴—按控制方式划分集中控制系统(Centralized Control System,CCS)、分散控制系统(Decentralized Control System,DCS)、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又称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中央控制系统(中控),是指通过一定的专用设备(通信网络),连接驳各类终端和系统设备,并根据需要定制控制流程和人机交互界面,从而达到控制和操作简单化的目的。
单机系统,用一台计算机对多个对象或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和集中控制,有时称为“群控”。
8网络的控制(Control of network):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从网络拓扑结构、任务调度算法、网络路由、网络数据流量的控制与调度、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等角度,运用运筹学和控制理论的方法,提出解决方案,以满足控制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同时减少网络时延和时延的不确定性。
9. 网络化控制(Control through network).研究自动控制技术.基于现有网络的服务质量,即以网络的拓扑结构、通信协议、信道负载和时延特性为已知条件,针对网络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控制目标,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方法。
各类网络化控制系统结构:网络化传感系统、网络化执行系统、网络化遥控系统、通用网络化控制系统10.分布式控制系统类型集中控制系统(Centralised control systems)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 control systems)、网络化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是以微处理机为基础,以危险分散控制,操作和管理集中为特性,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CRT技术和控制技术即4C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控制系统。
综合了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显示(CRT)和控制(Control)等4C 技术,11.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优点:开放、分散和可互操作缺点: (a) 现场总线标准过多(b) 各类现场总线不能兼容(c) 现场总线的速度较低(d) 需专用实时通信网络12.分布式控制系统类型集中控制系统(Centralised control systems)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 control systems)、网络化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13. 现场网络化控制器实现先进控制算法采用以太网通信技术, 实现“E网到底”完成TCP/IP和UDP/IP通讯协议带有模拟量、开关量输入和输出模块自动识别I/O模块类型, 实现即插即用功能实时现场网络化控制操作系统14. 控制网络及其分类按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层次划分: 面向设备的现场总线控制网络、面向自动化的主干控制网络按IEEE标准划分:以太网(标准IEEE802.3)、令牌总线网(标准IEEE802.4)、令牌环网(标准IEEE802.5)、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802.11)按应用范围划分:以太网(Ethernet)、控制网(Control Net)、设备网(Device Net)按响应时间划分:工业以太网(实时响应时间为5~10ms)、实时以太网(实时响应时间为<5ms)按时延特性划分:随机网络(通信协议CSMA/CD)、有界网络(Token Passing)、常值网络(CANbus)15.、以太网特点:(1)以太网的数据传输不支持任何消息的优先级.(2)单个数据包容量为1500个字节,最小数据包限制为64个字节.(3)高负载下时间延迟随机不确定且没有上界.(4)在低负载下数据传输几乎没有时延.(5)因为有最小数据包大小限制,发送很少量的数据时也要使用大的数据包,浪费网络资源.16、CAN 特点:(1)具有高优先级的节点信息传输时延小,时延为恒定值.(2)传输数据包的容量小,只有8个字节,不适合发送信息量大的数据.(3)通信率低,最高达500Kbps.(4)传输数据实时性强、可靠性高.17、TP bus(1)令牌总线协议是一个确定性的协议,在高速负载下有很好的数据吞吐能力和效率.而且,网络在运行中可以动态地增加或移出节点,具有很高的灵活性.(2)低负载下,当逻辑环中有较多的节点时,网络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传递令牌,使得网络工作效率大大降低.(3)传输的数据包大小容量为504字节.(4)节点间数据传输时延是周期、有界的.18、ATM(异步传输模式)交换控制网络是以ATM交换机为中心、连接各类以太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的一类交换式控制网络.A TM信息传输采用固定长格式,一律以53个字节的信元进行传输.ATM是具有最小差错并有流量控制能力的协议,这减少了处理ATM信元的时间并减少了每个信元所需的开销位数,从而使得ATM能够在一个高数据速率的网络上运行.19ATM技术具有如下优点:ATM允许不同的虚连接中的信元交替通过同一物理链路,使每个信元的时延是可预期的.ATM技术是面向连接的技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具有虚拟联网的功能.ATM网络根据信元承受时延的能力和丢失请求,对不同类型的信元划分出优先级.ATM规定了多种用户网络接口速率,故易于提高未来终端的性能.ATM局域网是以交换为中心的星型结构,传输速率高,各终端都可占用传输路由,从而克服了以太局域网中许多终端争抢一个传输路由而其他终端就不能用此路由的局限性.20.时延产生的原因在NCS中,由于网络通信方式、共享带宽以及网络负载变化不规则等因素的制约,当控制器节点和远地被控对象的传感器节点和执行器节点通过网络交换数据或控制信息时,往往出现数据多路径传输、多数据包传输、数据包时序错乱、数据包丢失、数据包重传、数据包碰撞、网络拥塞以及连接中断等现象.因此,节点间信息通信时,网络诱导时延是不可避免的.21.时延分类传播时延:指信号通过传输线传输时需要的时间.交换时延:指信息通过网络中的集线器、网桥、交换机等电子设备所需要的时间.存取时延:在使用共享通信介质的网络中,节点计算机只有在通信介质空闲时才能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因而产生存取时延.队列时延在包交换的广域网中,存储转发时,每个交换机将传来的数据包排成队列,如果队列中有包,则新来的包要等候,直到交换机发送完先到的包.这种包排队等候的时间称为队列时延.22.在NCS中,网络诱导时延主要由以下因素构成:(1)数据包排队等待时延.(2)信息产生时延.(3)传输时延.23. 网络开关率(接通率)定义:NCS中通信网络中数据成功传输的速率,称为网络开关率,或称之为有效数据传输率.24. 天基综合信息网络的定义主要有两种:(1)天基综合信息网络是以航天飞行器作为载体来进行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的网络系统。
(2)天基综合信息网络是通过星间、星地链路连接在一起的不同轨道、种类、性能的卫星、星座及相应地面设施所组成的天基网络,以及由天基网络所支持的指挥、控制、通信及其他各种应用系统的集合。
26、控制系统分类系统:由客观世界中实体与实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动态系统:一种随时间演化的具有规律的体系,在自然界随处可见,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工程系统等。
系统分类方法很多,从不同的角度,或需要划分。
按信号形式:恒值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按组成系统的元件的动态方程分:线性和非线性系统按按信号的传递是否连续分: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按系统参数是否随时间变化分: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按控制方式和策略分: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此外还有:复杂系统、大系统27、系统的稳定性,就是系统在受到小的外界拢动后,被调量与规定量之间偏差值的过渡过程的收敛性,稳定性是系统的一个动态属性.在实际控制系统中,不稳定的系统需要设计控制器镇定系统,进而研究其综合与设计问题.28、稳定性分为渐近稳定和指数稳定;针对随机系统有随机稳定、均方稳定和均方指数稳定;针对鲁棒系统有鲁棒稳定.1.时延时延(delay)是通信网络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时延表示网络中两个节点间传输一位数据所需要的时间,用秒或几分之一秒表示.2.吞吐量吞吐量(throughput)是网络容量的度量单位,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位数据进入网络,用b/s (bits per second)表示.3.时延与吞吐量的关系吞吐量和时延并不完全独立,当网络使用率增加时,时延将增加;当网络使用率接近百分之百时,时延将迅速增加.4.网络的服务质量网络的服务质量是衡量网络所提供服务的“良好”程度的一种抽象概念.包括:吞吐量、差错率、端到端的时延、时延的可预测性和时延抖动等.QoS有三种类型:确定性QoS、统计性QoS 、尽力QoS.29、控制网络体系构架网络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网络、基于TCP/IP的嵌入式系统、现场总线与以太网和Internet的集成等.在当前多种控制网络并存的状况下,如何扬长避短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控制网络,实现各种不同控制网络以及信息网络之间的互连和兼容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30/NetCon系统是一个通用的本地/网络化控制系统研究和开发平台,主要由网络化控制器(NetController)、网络化可视控制组态软件(NetConLink)和网络化可视监控组态软件(NetConTop)三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