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12
论语及孔子研究偶见书目实在惭愧的很,听雨有令,匆忙整理!十分不全,万望恕罪!根据听雨指挥,把书单发布如下,实在不成样子,诸位将就着看看。
贤人君子,一笑即可。
定州出土简本:《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整理小组,文物出版社1997。
《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王素著,文物出版社1991。
《论语集解》,何晏,《十三经注疏本》。
《论语集解义疏》,皇侃,丛书集成初编本。
附加参考书:《古佚书辑本目录(附考证)》,孙启冶陈建华,中华书局1997。
《论语正义》,邢昺,十三经注疏本。
《论语集注》,朱熹,齐鲁书社1992。
(另有朱子全书本)《论语正义》,刘宝楠,中华书局1990。
《论语集释》,程树德,中华1990。
论语疏证_杨树达著科学出版社1955_11233648.pdf杨树达文集之十六论语疏證_杨树达上海古籍1986_10221427.pdf论语新探上中下_赵纪彬人民1976_10231917.pdf论语新探_赵纪彬人民1962_10231288.pdf论语别裁上下_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_111110245论语译注_杨伯峻译注中华1980_10100583.pdf论语新解钱穆巴蜀书社1985论语注译孙钦善巴蜀1991_10159305.pdf论语译注_金良年著_11283614上海古籍2004.pdf论语札记牛泽群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_11189513.pdf论语今读李泽厚著三联2004_11464828.pdf附加参考书:《中国古代典籍导读》,李学勤等,辽宁教育1997。
孔子与中国之道,顾立雅,大象出版社2000。
孔子:即凡而圣,芬格莱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论语的哲学诠释,安乐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汉英四书,理雅各,湖南出版社1992。
郭店楚简校读记,李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06。
儒家者言释文,文物1981年第8期孔门弟子研究,李启谦,齐鲁书社1988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_贾海涛著齐鲁书社_11623882.pdf。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定州汉墓竹简是中国发现的一种珍贵的文物,其内容涵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知识,其中包括了有关《论语》的内容。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的总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研究定州汉墓竹简中关于《论语》的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在古代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据考证,定州汉墓竹简是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的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陵墓中的竹简。
这些竹简保存完好,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有关《论语》的内容尤为引人注目。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义、礼、智等传统美德,提倡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很多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观点,这些观点至今仍然在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通过研究定州汉墓竹简中的《论语》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思想,可以探索古代中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也有助于我们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定州汉墓竹简中的《论语》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对话、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反映了孔子的人格魅力、思想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智慧,为后人了解和学习孔子的思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不器”等许多重要的观点,这些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定州汉墓竹简中的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并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和发展他的思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们的道德修养。
第二篇示例: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是中国著名的经典文化遗产,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和总结。
这一珍贵的文物被发现于1973年定州汉墓中,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论语》版本。
定州汉简本《论语》校读札记1973年出土于河北定县的《论语》残简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论语》白文抄本,也是《论语》出土文献的代表。
定州本《论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于进一步探明《论语》的编纂、成书、版本变迁具有重大的意义。
将简本与传世本的文字进行对校,发现简本保留了大量的古文字形。
我们认为,简本《论语》是在三家《论语》形成之前的各家融合过程中的产物。
标签:定州汉简《论语》校勘1973年,在河北定县城关西南十公里的八角廊村第40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论语》残简,共计620余枚,录成释文的共7576字,将近传世本《论语》的二分之一。
其中保存最少的为《学而》,只有20字;最多的《卫灵公》有694字,可达今本的百分之七十七。
定州本《论语》是现存已知最早的《论语》白文抄本,其年代比熹平石经残片的石刻本《论语》也要早两百余年。
作为为数不多的《论语》出土文献的代表,定州本《论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出土对于进一步研究《论语》的编纂、成书、版本变迁以及孔子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近年来,学者们围绕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性质、文献价值以及与传世本《论语》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和讨论,并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本文总结了诸位学者对于简本《论语》性质的讨论,并通过对《十三经注疏》本与简本进行对校,对文字相异之处进行考证,展现了简本与三家《论》尤其是《鲁论》的关系,以使定州简本《论语》的性质进一步得以明确。
由于笔者学力有限,文中定多舛误之处,望诸位老师不吝指正。
一、定州汉简本《论语》的性质(一)关于简本《论语》性质的众说纷纭定州本《论语》的性质问题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尚无定论。
这部《论语》出土于西汉中山怀王刘修之墓。
李学勤先生认为,在竹简所处的年代,张禹刚刚以其经学著称,《张侯论》彼时则尚未形成,且简本与传世本文字差异颇多,考虑到《古论》流传不广,因而认为其属于《齐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1]单承彬先生曾多次撰文讨论简本《论语》的性质问题,通过将简本与《说文》中所载《古论》残篇以及郑玄的注本进行比对后得出结论,认为简本属于《鲁论》系统,是一部重要的《鲁论》抄本。
现在,研究《论语》,我们可以利用的古代本子主要有六种:1.简本《论语》。
即河北定州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论语》。
这是出土发现年代最早的古本,很珍贵,简文释文收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这是西汉本。
2.《论语郑氏注》。
此书久佚,清朝以来有不少辑佚书,近代,还发现了敦煌和吐鲁番所出唐代写本多种,学者有深入研究。
这是东汉本。
3.何晏《论语集解》。
同行本为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即魏何晏集解附宋邢昺疏的本子。
它是东汉以来的八种本子拼成,《郑注》之后,最流行。
此书也有敦煌本,学者进行过深入探讨。
这是三国本。
4.黄侃《论语集解义疏》。
原书久佚,但日本有旧钞本多种,入大正十二年(1923)怀德堂本。
清朝回传中国,有《知不足斋丛书》刊印的根本伯修氏校本,即《丛书集成初编》所收。
《四库全书》本“夷狄有君”章疏犯讳被删,不是原貌。
邢昺疏以前,它是最有名的义疏。
黄侃是六朝人,这是六朝本。
5.朱熹《论语集注》。
收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长于义理,是宋学代表作。
论语正义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6.刘宝楠《论语正义》。
是清代《论语》考据的集大成者。
其书由刘宝楠治经,但至死未成,由其子刘恭冕编成。
刘书初刻于同治九年(1870年),是清代研究《论语》代表作。
这六种书,前四种是宋以前的古书,其中《论语集解》最流行,我们用的文本,主要也是它。
朱熹的本子简单明了,好读,但主观成分较多,理学意味太浓。
刘宝楠的本子,篇幅大,内容多,它吸收了有清一代更新也更多的研究成果。
我们在来看看今人研究《论语》的成果,近人的著作,在网上和图书馆容易找到有以下这几种:1程树德《论语集释》2杨树达《论语疏证》3赵纪彬《论语新探》4南怀瑾《论语别裁》5杨伯峻《论语译注6钱穆《论语新解》7孙钦善《论语注译》8金良年《论语译注》9牛泽群《论语札记》10李泽厚《论语今读》我们把上述这10种分为几类,第一类是集注类作品,延续了有清一代学术作品。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定州汉墓竹简是近年来在河北定州市发现的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这批竹简的出土对于我们了解汉代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中,竹简中所记载的《论语》内容尤为引人注目,对于我们研究孔子学说、道德理念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线索和视角。
本文将深入探讨定州汉墓竹简中《论语》的相关内容,探讨其对古代文化的影响和启示,以及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进一步挖掘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对定州汉墓竹简的背景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结构,明确研究的目的。
正文部分将着重讨论定州汉墓竹简的发现过程,探讨其中包含的论语内容,并分析其对古代文化的意义。
结论部分将总结定州汉墓竹简在研究中的重要性,探讨对研究古代文化的启示,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定州汉墓竹简中论语内容的分析和探讨,探究这些珍贵文献对研究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性。
通过对定州汉墓竹简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承情况。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此机会对现今的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进行反思,以期对照古代文化的智慧和启示,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与借鉴。
通过研究定州汉墓竹简,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作出贡献。
2.正文2.1 定州汉墓竹简的发现定州汉墓竹简是一批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北楼村汉代墓葬中的竹简文书,至今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
这批竹简最早是在1958年被当地农民在挖掘地下室时偶然发现的。
经过专家学者的鉴定和整理,这批竹简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各个领域,为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定州汉墓竹简的发现在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导读三古人读《论语》,文本、注释及其他--------------------------------------------------------------------------------李零前面两讲是讲人,下面两讲是讲书。
《论语》是本什么样的书,古人怎么读它,今人怎么读它,这件事,说起来很枯燥,但不可缺少,我想用两讲的时间,粗线条做一勾勒,每讲都总结一下:我们读《论语》,最好从哪儿入手。
这是阅读的基础。
大家如果读不下去,也可以把这两讲跳过去,以后再返回来看。
(一)《论语》的文本。
《论语》一书,是战国时期编成,大家都这么看。
但战国时期的《论语》不一定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有些话可能在今本之内,有些话可能在今本之外,而且有好多不同的传本。
当时的《论语》是什么样,因为没有出土发现,我们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孔子死后,春秋末年和战国早期,他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非常活跃,战国中期以来,古书经常引用《论语》,比如《孟子》,就有12条引文和今本《论语》相近。
另外,《大戴礼》和《礼记》也如此。
特别是后者的《坊记》,其中有这样的话:“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
《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文中不仅有《论语》之名,而且“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是今本《论语》中的话(《学而》1.11和《里仁》4.20)。
《礼记》一书,从出土发现的文本看,主体应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如果这个书名不是汉代窜入,这条引文就是证明《论语》出现的最早依据。
〔1〕〔1〕马王堆帛书《系辞》:“八卦以象告也,教(爻)顺(彖)以论语,刚柔杂处,吉〔凶〕可识。
”其中也有“论语”一词。
见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系辞〉校读》,收入《张政烺文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819—827页。
现在,大家谈《论语》编定的年代,战国早期?中期?还是晚期?首先要问,你心中的《论语》是哪一部《论语》或什么样的《论语》,是今本这样的?还是某种形成中的本子?这个问题很复杂。
出土简帛文献简介一.简帛的发现与整理简牍和帛书的发现,是近百年来我国文物考古重大发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简帛,是指我国古代使用墨笔书写的有文字的竹、木简牍和绢帛的总称,因各种复杂的自然环境因素而流传至今。
简帛发现的历史渊遠流长,据记载,在西汉武帝时期就有古代简帛的问世。
此后,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盗掘战国时的魏襄王墓,出土了竹简书籍数十车,这是我国古代大批发现简牍的最早一次记载,这就是著名的《汲冢书》。
这两次发现所留下的古文《尚书》、《论语》、《礼记》、《孝经》、《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重要典籍,对于古代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此后历代还有不少次的零星发现。
上个世纪的简帛发掘从时间上大体可划分为两个时期,约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到1949年为止是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一些外国考察队首先相继进入我国西北边陲,也就是汉代的河西与西域地区,开始了考古调查和所谓的探险活动,揭开了西北简牍大发现的序幕。
其代表人物有瑞典人斯文赫定、贝格曼,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日本的大谷光瑞、桔瑞超等。
20世纪初西北简帛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当时国际东方学界、考古学界、语言学界的轰动。
此后,我国科学家或与外国合作,或独立发掘,使古代简帛逐步被世人所认识。
20世纪上半叶简帛的发现,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举其要者有敦煌汉简,居延汉简,罗布淖尔汉简等。
建国以后,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更不断有惊人的简帛发现。
重要的竹、木简发现有云梦秦简,龙岗秦简,武威汉简,银雀山汉简,甘谷汉简,马王堆汉墓竹简,定县汉简,江陵凤凰山、张家山汉简,居延新简,阜阳汉简,大通汉简,马圈湾汉简,郭店楚简,悬泉置汉简,尹湾汉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等等。
帛书包括斯坦因在敦煌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的几件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墓发现的“楚缯书”、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的帛书1件、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一大批帛书、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帛书10件等。
下面仅就东汉以前的出土简帛文献材料择其要者作扼要介绍敦煌汉简是指二十世纪初开始在河西疏勒河流域汉代边塞烽燧遗址中陆续出土的简牍。
《文物》1981年第8期《儒家者言》释文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定县八角廊40号汉墓出土的大批竹简,包括古代典籍多种。
我们将其中长度、编纶、字数和字体相同的简编在一起,并根据文义编缀成篇,定名为《儒家者言》。
释文的分章与编次,因其内容多见于《说苑》、《新序》,故按两书章次先后排列。
不见于两书的几章则排在后面。
释文字体改用现代通行文字不可辨识的字用□代替;疑字加□;文字不详用“……”号;1976年地震前经释文抄录而后原简损失的加﹝﹞号;异体字、通假字一般随文注出,写入﹙﹚号内。
一、﹝曰⑴明主⑵有三懼一曰……﹞ 1096不聞其過二曰得志(3)□ 732□如⑷恐不能行⑸771注:本章“明主者有三惧”,见《说苑•君道》、《韩诗外传七》。
⑴曰前《外传》有孔子二字,《说苑》无此三字。
⑵《外传》主作王,《说苑》主下有者字。
⑶《说苑》志作意。
⑷如字各本均作而。
如与而古通用。
⑸行以下为白简。
二子赣(貢)問⑴孔子曰賜為人下⑵如不知為910下⑶孔子曰⑷﹝為人下者其猶土乎⑸種﹞710﹙得五穀焉蕨(撅)之得甘泉焉,草木植﹞1069禽獸伏焉生人立焉死人入焉⑹多708□其言⑺為人下者其猶土乎⑻930注:本章“子贡问为人下”,见《说苑•臣术》、《荀子•尧问》、《外传七》、《孔子家语•困誓》。
⑴《荀子》、《家语》问下有于字,《外传》作“孔子闲居,子贡侍坐,请问为人下之道”。
⑵《家语》作“赐既为人下矣”。
⑶《荀子》作“如不知也”。
《说苑》作“而未知所以为人下之道也”。
《家语》作“而未知为人下之道也”。
⑷《家语》无孔字。
⑸《荀子》乎作也。
⑹此段各本文字互异,《荀子》作“深扬之而得甘泉焉,树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植焉,禽兽育焉,生则立燕,死则入焉”。
《外传》作“掘之得甘泉焉,树之得五谷焉,草木植焉,禽兽鱼鳖遂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
《家语》作“扬之深,则泉出,树其壤,则百谷滋焉,草木植焉,禽兽育焉,生则出焉,死则入焉”。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
定州汉墓竹简于1973年出土,1974年送国家文物局进行保护和整理。
1976年6月文物出版社邀请参加整理马王堆帛书的专家张政烺、李学勤、顾铁符、于豪亮先生协助整理。
1980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召集,由李学勤先生负责,整理工作得以继续,首先整理的是《论语》。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与今本《论语》在篇章的分合上有较多不同之处,且在文字上与今本的差异达七百多处。
它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抄本,是研究儒家学说和古代文字演变的新材料。
从定州汉墓竹简r《论语》异文看汉初用字特点
周晓丽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传统通假字概念所指含混,"广义分化字""引义分化字""借义分化字"等概念可将其所涵盖的同源通用字和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剥离出来,使通假字概念界限清晰、所指明确.重新审视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220组异文的使用情况,厘清了异文的字际关系.通过对比异文在马王堆简帛书、银雀山竹简的使用情况发现,相对后起分化字,汉初多使用源字;汉初使用相当数量的通假字且通假字字形上多与本字相关.汉初用字表现出动态发展的特点,不仅保留旧的习惯用字,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总页数】5页(P83-87)
【作者】周晓丽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2
【相关文献】
1.从《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性质看汉初《论语》面貌 [J], 郑春汛
2.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研究综述 [J], 赵莹莹
3.汉代三论糅合模式的开创--以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为例 [J], 胡鸣
4.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的通假字 [J], 孔德琴
5.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用字问题 [J], 孔德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代三论糅合模式的开创--以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为例胡鸣【摘要】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呈现的《古》、《鲁》异文相间的特征,冲破了西汉三论糅合始于《张侯论》的固有观念,尤其篇章仍从《鲁》旧的糅合模式的开创,为张禹、郑玄所沿袭,显示出汉代三论由分到合糅合模式一脉相承的进程,改写了何晏所述的汉代《论语》演变的进程。
【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109-112)【关键词】三论;糅合模式;创始【作者】胡鸣【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尘封二千余年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出土,对何晏以来形成的汉代《论语》演变的固有观念无疑是极大的冲击。
何晏认为,汉兴复出有《古》、《齐》、《鲁》三论,至西汉末,张禹糅合《齐》、《鲁》而为《张侯论》,行于汉世。
至东汉末,郑玄又糅合三论为一,三论遂微[1](P2454)。
此为历代治《论》者所认同,遂成定谳。
然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呈现的《古》、《鲁》异文相间的面貌,是何晏所未论及的。
因而,从实证上揭示其本性质,展示其与三论、张禹本及郑玄本的关联,有助于解开汉代《论语》演变的历史之谜。
一、简本末篇的糅合特征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因盗扰火烧,原本已残缺散乱,依据今本《论语》编次复原的整理本,分章、分篇是否合乎原本,尚未见实证。
因而,对简本原貌的认知,不能停留在现成整理本的预设上,而应建立在对残本全面分析实证上,而编号为六一一的残简,其独特的编写体例自然成为揭示简本属性的分析起点,其编写体例为: 内之吝,谓之有司。
子曰: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P98)此简为“子张”章与“不知命”章相连而成,“不知命”章以小字双行书写附于“子张”章末,显示其为特例,与全书分章、分篇体例完全不同。
在分章上,原本章与章之间从未接为一简,不论前章简尾剩余多少空简,俱留白,后章编写俱提行另出一简。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的通假字孔德琴【摘要】The "Analects" written on the bamboo writing slips unearthed in the Dingzhou Han Dynasty Tomb was the earliest transcripts of "Analects" found by archaeologists so far.In terms of usage of Chinesecharacters,there still existed a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this one and the one commonly read today.In particular,a lot of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ancient and modern word variants,vulgar provincial words and synonyms were used in the "Analects" written on the bamboo writing slips unearthed in the Dingzhou Han Dynasty Tomb.These differences are undoubted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state of the Han Dynasty text "Analects".%定州汉简《论语》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论语》抄本,与今本《论语》在文字使用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尤其是汉简中使用了大量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俗省字和同义词,这些差异对于研究汉代文字状况和《论语》的早期面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刘来成
作者机构: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49-54页
主题词: 子曰;论语;今本;竹简;西汉;简文;顺序排列;原始编号;君子;定州
摘要: <正> 说明一竹简原始编号均注于释文之前,如一简有两个以上编号者,则一同列注于释文之前。
二释文右上角括号内的编号,为与今本《论语》校勘的编号。
三原简未发现篇题,释文篇题系据今本《论语》补加。
并参照今本分篇顺序排列。
四各篇章节参照今本顺序排列。
简文有明显分章现象的(如一枚简上部文字表现一个完整的意思后,下部为空白,而后面相连的内容另出一简),释文按简文分章。
属同章简文不间隔,属不同章简文间隔一行。
五原简上的符号,释文只保留表示间隔的黑圆点,其余一概略去。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本研究共3篇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本研究1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本研究《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自汉代以来,就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遗产。
然而,受到历史的影响,《论语》的文本传承并不完整,已经流传下来的《论语》版本有各种不同的变体。
为了恢复更原始的《论语》文本,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对不同版本《论语》文本的对比研究。
其中,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本是重要的考古发现,也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论语》文本,值得全面的研究。
定州汉墓竹简是在河北定州市境内的一处汉代墓葬中发现的文物,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各类书籍和文献。
其中,发现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本是十分重要的。
这份文献大约产生于汉代末期或东汉时期,内容包括《论语》28篇、《孟子》8篇、《荀子》2篇、《韩非子》3篇、《吕氏春秋》1篇。
这份《论语》的文本虽然不完整,但却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论语》汉文原貌。
通过对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本的研究,可以为问题的答案提供新的思路。
在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本中,第一篇“学而篇”已经破损不全,只留下来了开头几十个字。
而其他27篇则相对完整。
在各篇的内容上,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与现今的《论语》版本有一些小的不同之处。
例如,在第十五篇“子罕篇”中,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文本中并没有出现今天被广泛引用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话。
另一个例子是第二十五篇“子贡篇”,在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文本中,孔子对“以德报怨”这一命题的表述更加简单,只是说:“以礼相待则难怨矣。
”通过对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本的研究,可以发现有些章节中的一些字词或句子与现今通行的版本略有不同或缺失。
这一现象的存在,证明了《论语》文本传承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干扰。
在这其中,包括古代学者和抄写者的解释和修改、历代散佚版本产生的影响、以及后世汉文《论语》注解的影响等。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研究传承于今天的《论语》版本,并对它进行合理的修改和修订。
由出土竹简《文子》看今本《文子》的成书祖本
葛刚岩
【期刊名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卷),期】2004()1
【摘要】今本《文子》的成书问题历来说法不一,199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简整理小组在《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的整理和意义》一文中,提出了“残本”一说,但由于文中缺乏深入论证,学术界对此并未取得一致意见。
本文通过比较《文子》今本与简本之间的差异以及对今本中不见于简本文字来源的考索,从三个方面论定今本《文子》确是据一种残本《文子》增补而成。
【总页数】9页(P10-18)
【关键词】今本《文子》;简本《文子》;成书祖本;比较
【作者】葛刚岩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9
【相关文献】
1.竹简本《文子》成书年代再考 [J], 王艳;郑杰文
2.从慎积道德观点看竹简《文子》与传世本《文子》之思想承继与发展 [J], 赵雅丽
3.由竹简《文子》看原本《文子》的思想 [J], 葛刚岩
4.今本“文子”抄袭论——竹简“文子”研究之二 [J], 陈广忠
5.从竹简《文子》看“传本”《文子》 [J], 王三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论语学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爲政子曰:“爲正以德,辟如北辰,2…………[之]以禮,有佴且格。
3…………[吾十]有五而志乎學,卅而立,卌而不惑4……而耳順,七十而5…………告之曰:“孟孫6……對曰:‘無違’。
”□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7……之以禮,祭之以禮,”8……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憂。
”9子遊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10[有養。
不敬,何以別?”11[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12……增是以爲孝乎?”13[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14…………[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15…………“溫故而智新,可以爲師矣。
“16子曰:“君子不[器]。
”17[子]貢(形近)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從之。
”1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9[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0子曰:“功乎異端,斯害也已。
”21……曰:“由!誨女智乎![智之爲智]之,弗智爲弗智,是智也。
”22……[祿。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23……殆,慎行其餘,則□□□□尤,行寡悔,祿在其中24……[哀公問]曰:“何爲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25……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6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狀,則27……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28……謂孔子曰:“子何不爲正也?”子曰:“《書》云:‘孝乎維孝,友29……[弟],施於有正。
是亦爲正,奚其爲爲正也?”30[子曰:“人而無信,不智其可也。
大]輿無輗,小輿無[軏],31……[何以行之哉?]”32子張[問]:“十世可智與?”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33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智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34……[可]智也。
”35[子]曰:“非其鬼而[祭] 之,[諂]也。
□□□□□□36八佾……□徹。
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37…………放問禮之本。
子曰:“大[哉]38……其易也,寧39…………曰:“荑狄之有君也,不若諸[夏之亡也]。
”40……謂泰山不如林放乎?”41……事後素。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商]也!始可與言《詩》已42…………[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徵之矣。
”44子曰:“[禘]□45…………如在,祭申(形近)如申(形近)[左]。
46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47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窖,寧媚於竈,何謂也?”48……罪於天,無所禱49……子曰:“周監於二代,或(形近)或(形近)乎文哉!吾從周。
”50……事問。
子聞之,曰:“是禮也。
”51……古之道也。
”52[子貢(形近)去]53…………臣事以忠。
”54[哀]公問主於宰我。
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55……[以粟,曰],使民戰栗也。
”子聞之,曰:56……諫,既往不咎。
”57子曰:“管中之器小[哉!”或]□:“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58……亦樹塞門。
國君爲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59…………如也,允如[也,以]60…………從者見之。
“二三子何患於喪?天下61……里仁子曰:“不仁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62…………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63……仁,惡乎成名?君子無□食之間違仁,造次必64…………[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也。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65子曰:“朝聞道,夕死可□。
”66……[曰:“君子於天下],無謫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67[子曰:“君子懷德,小人壞土];68……[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69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70……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未爲可知也]。
”71……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72[子曰:“君子踰於]義,小人踰[於]利。
”73子曰:“事父母儆諫,見志不從,有敬不[違,勞而不怨]74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75……[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76公冶長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77……或曰:“雍也仁而不侫。
”子曰:“焉用侫?御人以口給,屢[憎]78……不智其79……子曰:“道不行,乘泡浮於海。
從我者,其由與?”子路□80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81子武伯問:“子路仁乎?”子對曰:“不智也。
”有問。
子曰:“由也82……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智其仁也。
求也,[千室之邑],83……乘之家,可使爲之宰也,不智其仁也。
”“赤也[何如]?”84……[宰予晝寑。
子曰:“朽(形近)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85……與何誅?”86子曰:“殆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87言而觀其行。
於予與改是。
”88 [子]曰:“吾未見剛者。
”或對[曰:“□]長。
”子[曰:“長也欲,焉]89…………欲人之加諸□也,吾亦欲毋加諸人。
子[曰]:“90……“賜,非爾(形近)所[及也]。
”91[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92……□[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93子曰:“子産有君子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94……惠,其使民也義。
”95[子曰:“晏平中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96子張問曰:97……違之。
至於也國,則曰,‘猶吾大夫□子也。
’違之。
之一98……□曰:‘猶吾大夫□子也。
’違之。
何如?”子曰:“□矣。
”曰:99……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100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間,[斐然]成章,不智101……子曰:“孰謂杘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予之。
“102……[言]、令色、足[恭,左丘明]佴之,丘亦佴[之。
匿怨(形近)而]103…………而毋憾(形近)。
顔淵曰:“願毋伐□,毋□104……[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傰(形近)友信之,少者]105…………見能見其106…………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107……雍也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也。
”108……間,毋乃大間乎?”子曰:109……[哀公]問:“弟子孰爲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110……過。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111……冉子與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112……[不]繼富。
”113……康子問:“中[由可]114……子曰:”由也[果,於從正乎何有?”□□□]可使從正也[歟]?”115……[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於從政乎]116…………[我必在汶上矣]。
117[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末之,命矣夫!118……而有斯疾也!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此疾也!”119子曰:“賢哉,回也!一單食,一120…………道而廢。
今女畫。
”121……□子夏曰:“[爲君子儒]!122……[子]曰:“孟之反不伐,賁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123……也,馬不進也。
’”124□曰:“不有祝鮀之仁,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125……[子曰:“人生之也直,亡生也幸而免也]。
”126子曰:“智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如樂之者。
”127子曰:“中人以上,可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語上也。
”128樊遲問智。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而遠之,可謂智矣。
”129子曰:“齊壹變,至於魯;魯壹變,至於道。
”130宰我曰:“仁者,唯告之曰,井有仁者焉。
其從也之?”子131……“何爲其然也?君子可選,不可陷也;可欺,不可罔也。
”132子曰:“君子[博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之畔矣夫!”133[孔]子見南子,子路不說。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134[子貢曰:“若博施於民能濟衆],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135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136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辟,可謂仁之方也已。
”137述而……[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
”138……”[黑而職,學不厭,誨人不]卷,何有於我哉?”139[子曰]:“德之不脩也,學之不[講]也,聞義不能徙也,[不善]140[不]能改也,是吾憂也。
”141[子]之燕居也,申申如也,沃沃如[也]。
142子曰:“志於143…………謂顔淵曰:“用則行,舍之則臧,唯]144……路曰:“子145……子曰:“暴虎馮河146……[吾弗]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
”147[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爲之。
如不可求也,148從吾所好。
”149子之所慎:齊,戰,疾。
150……[在齊聞《韶》,三月]151…………貢曰:“若,吾[將問]152……賢人者□153……[何怨]?”出,曰:“夫子弗爲也。
”154……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155……[富且]貴,於我如浮云。
156……以學,亦可以毋大過矣。
”157[□所雅言],《詩》、《書》、執禮疾,皆雅言也。
158……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何不曰,其爲人也,159……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形近)。
”160……曰:“我非生而智之者161…………[不語怪,力,亂],162……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師]焉:澤其善者而從[之,其]163……善者而改之164…………“[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165□曰:“二三子以我爲隱子乎?吾無隱乎爾(形近)。
吾無行而166……與二三子,是丘也。
”167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68子曰:“聖人,吾弗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169子曰:“善人,吾弗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170……而爲有,虛而爲盈,約而爲泰,難乎有[恒矣]。
”171子曰:“蓋有弗智也而作之者,我無是。
多聞,擇其善172而從之;多聞而志之,智之次也。
”173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
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174……甚?人絜己以進,與其絜也,不葆175…………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176……陳司敗問昭[公智禮乎,孔]子曰:“智禮。
”孔子退,揖巫□177[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178……謂之吳孟子。
君□智禮,孰不智禮?”巫馬[期]179……[告。
子]曰:“丘幸,茍有過,人必智之。
”180……[之,而後和]之。
181……曰:“文幕,吾猶人也,躬君子,則吾未之有得也。
”182子曰:“若聖與仁,則吾幾敢?印爲之不厭。
誨人不卷,則183……已矣。
”公西華曰:“誠唯弟子弗能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