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机械基础》授课计划
- 格式:docx
- 大小:21.29 KB
- 文档页数:3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汽车机械基础开课系部汽车工程系课程总学时 48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系高职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学生学习专业课之前开设的课程。
该课程是学生掌握汽车机构的工作原理;汽车上常用的金属与非金属材料;液压传动的基本元件、基本回路的重要理论教学环节,开设一学期,教学时数48.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常用汽车工程材料的性能,掌握机械与汽车机构的工作原理,掌握常用液压基本元件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常用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与掌握汽车上常用的金属与非金属材料。
2)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与掌握汽车上机构的工作原理。
3)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与掌握汽车上常用液压基本元件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常用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
(二)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地了解汽车上常用的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的性能。
2)能够熟练地运用汽车上机构的工作原理。
3)能够熟练地运用汽车上常用液压基本元件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常用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
(三)素质目标1)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应用性较强实例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汽车专业基础能力2)通过知识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与团队合作的基本素质五、本课程与前后课程联系本课程部分章节应先修《机械制图》课,汽车专业课课程之前。
六课程实施建议1 本课程内容较多,注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和课上讨论,对重点内容讲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讲解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兴趣,扩大学生本学科领域的知识面。
2 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多样化,除了常规课堂授课外,尽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幻灯片、多媒体技术、投影仪等。
3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教学过程中,应把知识点应用落实到汽车上。
六、考核与评价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实训设备配置等建议,并提供典型案例,体现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汽修教学计划通过本专业教学,探索并完善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快我校职业教育发展并做出贡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汽修教学计划,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汽修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立足市场经济与学生实际,着眼于减轻学生经济负担,特别为贫困学生铺就求学之路、成才之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本专业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并通过本专业教学,探索并完善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快我校职业教育发展并做出贡献。
二、任务目标与业务范围:(一)任务目标: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按照行业、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开发教材、组织课程,实现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岗位的转变;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兼顾学校教学与企业发展,密切校企合作,培养生产一线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作的初、中级专门人才。
针对当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培养具有一定农业知识、懂得农业技术、会经营管理、有一定果树生产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农民。
(二)业务范围: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全国国营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或个体企业等,从事汽车商务、交通运输、汽车维护修理等技术操作和管理工作;面向农村,从事果林生产工作。
(三)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1、素质结构与要求:(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较高的道德修养。
(2)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建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思想。
(3)具有正确的劳动观,不怕苦、不怕累,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
(4)具有科学、进取、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
(5)能熟练运用较流利的普通话与客户进行沟通并进行其他口语交际。
(6)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与创业素质。
2、知识结构与要求(1)掌握语文、数学、外语等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3)掌握读图和制图的基本知识。
《汽车机械基础》课时授课计划
二0一九至二O二0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周第页
30'
钉连接。
时间教学内容教法30'
普通螺纹的标注方法如下:
四、螺纹连接的预紧与防松
汽车上的螺纹连接牢固与否直接影响着汽车的使用,螺纹连接
在装配时要拧紧,起到预紧作用,工作时要防止松动。
1.预紧
预紧的目的是保证连接的紧密性和可靠性。
预紧力的确定原则
是:拧紧后螺纹连接件的预紧应力不得超过其材料的屈服极限的
80%。
控制预紧力的方法很多,通常可用测力矩扳手或定力矩扳手来
控制装配时施加的拧紧力矩,从而控制预紧力的大小。
2. 防松
在静载和恒温条件下,单线连接螺纹自锁可靠,一般不会松动。
板书、课
件、举例合
并讲解与引
导。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商贸系部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授课计划表教师姓名:张雨薇课程名称:汽车机械基础专业:汽销、汽修、班级:11级授课顺序(第次)授课时数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备注1/1 2 绪论讲、议、思1/2 2力学分析讲、议、思2/1 2转向盘受力分析讲、议、思2/2 2实训实训3/1 2汽车工程材料(一)讲、议、思3/2 2汽车工程材料(二)讲、议、思4/1 2实训实训4/2 2 汽车常用机构之绘制内燃机运动简图讲、议、思5/1 2汽车常见四杆机构讲、议、思5/2 2内燃机配气机构和驻车制动机构讲、议、思6/1 2实训实训6/2 2汽车发电机的驱动载体讲、议、思7/1 2汽车发动机中的正时链传动讲、议、思7/2 2汽车轮系讲、议、思8/1 2实训实训8/2 2手动变速器输出轴讲、议、思9/1 2汽车发动机曲轴轴承讲、议、思9/2 2汽车变速器轴承讲、议、思10/1 2万向节讲、议、思10/2 2离合器与制动器讲、议、思11/1 2实训实训11/2 2联接讲、议、思12/1 2 齿轮与轴的键联接与其他紧固联接讲、议、思12/2 2实训实训13/1 2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及图形符号讲、议、思13/2 2液压控制阀讲、议、思14/1 2液压缸及液压泵讲、议、思14/2 2液力传动讲、议、思15/1 2实训实训15/2 2公差配合常识讲、议、思16/1 2实训实训16/2 2综合复习习题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商贸系2011 —2012学年第二学期授课计划申报表课程名称汽车机械基础专业汽销、汽修班级 11级选用教材王芳《汽车机械基础》总课时数 64学时课时分配:讲授 38习题课 0 (案例分析)实验 16 (课堂讨论、模拟练习)设计(实际调研)其它(机动、考试)考核周次考核方式考试任课教师张雨薇系部主任说明1、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于每学期开学前按所担任的课程和专业分别编制此计划,经专业责任教师同意,系部审查批准。
《机械设计基础》授课计划一、课程简介《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重要的机械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等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机械设计任务;2. 了解现代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3.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进度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第一节机械的组成和功能第二节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准则第三节机械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步骤第一节课堂讲授第二节课堂互动第三节小组讨论: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第二章机构和机器的基本原理第一节机构和机器的概念第二节机构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机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计算第一节课堂讲授第二节课堂互动与答疑第三节案例分析:机构设计在实际中的应用第三章常用机构和零部件第一节连杆机构第二节凸轮机构第三节齿轮机构第四节轴承和轴第五节联轴器和离合器第一节课堂讲授与演示第二节实验:常见机构和零部件的观察与使用第三节小组讨论:不同类型机构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第四章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与技术第一节优化设计方法第二节有限元分析方法第三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第四节机械系统动态设计简介第五章实践环节与课程设计第一节实践环节的意义和要求第二节课程设计的任务和步骤第三节课程设计案例:减速器的设计第四节学生分组进行课程设计,教师指导与点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机械零部件和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 结合实例和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3. 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4. 教师指导与点评学生的课程设计,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占20%;2. 实验成绩:实验报告和实际操作表现等,占20%;3. 期末考试:试卷考核,占60%。
学期授课计划编写说明教学时数按学期分配(学时)大纲/ 课程标准理论讲授本课程总时数70已完成学时数36教材汽车机械基础本学期学时数34本学期学时分配本学期教学周数17参考教材本课程周学时数 2本课程学期学时数34课程该课程第一学期已经讲到第六章,本学期还剩4章内容,预备周对第六章进行复习,教学周正式开始讲授新课。
其中讲授28课堂作业 2实验考试 2测验实训机动 4一体化必要说明本学期第六周和第十一周放长假,充占课时,第十章的学习以了解为主。
剩余学时小计周次授课日期授课章节(课题)与内容提要理论学时实训实验学时一体化学时重点、难点课堂验收测试项目备注第1 周第1次拉伸与压缩 2 重点:内力及轴力难点:截面法求内力第2次第3次第4次第2 周第1次剪切与挤压 2 重点:剪切强度的计算及挤压强度的计算难点:挤压面、挤压应力和挤压强度条件第2次第3次第4次第3 周第1次扭转 2 重点:计算扭矩并绘制扭矩图难点:扭矩图第2次第3次第4次周次授课日期授课章节(课题)与内容提要理论学时实训实验学时一体化学时重点、难点课堂验收测试项目备注第4 周第1次直梁的弯曲 2 重点:剪切强度的计算及挤压强度的计算难点:挤压面、挤压应力和挤压强度条件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 周第1次轴 2 重点:轴的功用、材料及类型常用轴的结构特点及要求难点:轴上零件的定位和固定方法第2次第3次第4次第6 周第1次滚动轴承重点:轴承的作用、结构类型、代号难点:轴承代号的识别第2次第3次第学期授课计划表周次授课日期授课章节(课题)与内容提要理论学时实训实验学时一体化学时重点、难点课堂验收测试项目备注第7 周第1次滑动轴承 2 重点:滑动轴承的组成、结构及特点滑动轴承的润滑及密封难点:滑动轴承的调整、维护第2次第3次第4次1、第8 周第1次联轴器与离合器 2 重点:离合器的类型、特点和结构联轴器的类型、特点和结构难点:离合器在汽车上的应用第2次第3次第4次第9 周第1次制动器 2 重点:制动器的功用制动器的类型难点:联轴器在汽车上的应用第2次第3次学期授课计划表周次授课日期授课章节(课题)与内容提要理论学时实训实验学时一体化学时重点、难点课堂验收测试项目备注第10 周第1次键连接 2 重点:键连接的作用和键的类型键的失效形式难点:键的强度校核第2次第3次第4次2、第11 周第1次销连接 2 重点:销的类型销的作用难点:正确选用销连接第2次第3次第4次第12 周第1次螺纹连接 2 重点:螺纹的主要类型与种类普通螺纹的参数选择难点:螺纹的连接的预紧和防松方法第2次第4次学期授课计划表周次授课日期授课章节(课题)与内容提要理论学时实训实验学时一体化学时重点、难点课堂验收测试项目备注第13 周第1次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 2 重点:液压系统的组成液压系统的特点难点: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液压传动的图形符号第2次第3次第4次3、第14 周第1次汽车典型液压转向系统实体案例分析2 重点:汽车转向系统液压回路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的组成液压泵的图形符号、作用和结构原理液压缸的液压缸的图形符号、作用和结构原理液压控制阀的图形符号、作用和结构原理难点:会分析汽车液压转向系统回路的工作原理第2次第3次第15 周第1次自卸汽车液压系统分析 2 重点:方向控制回路的工作原理压力控制回路的工作原理速度控制回路的工作原理难点:自卸汽车液压回路图分析第2次第3次第4次学期授课计划表周次授课日期授课章节(课题)与内容提要理论学时实训实验学时一体化学时重点、难点课堂验收测试项目备注第16 周第1次汽车气压制动系统实例分析2 重点:气压传动的基本概念气压系统的组成及气压原件的作用、结构原理和图例分析气压基本回路难点:分析汽车常用气压传动系统第2次第3次第4次4、第17 周第1次复习和考试 2第2次第3次第4次第18 周第1 次第2 次第3 次第4 次。
机械基础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机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3.机械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方法;4.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设备;5.机械加工工艺和设备;6.机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7.机械传动和控制。
三、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与实践结合。
通过讲解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2.课堂讲授与小组合作。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与交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3.基础训练和实践操作。
在机械基础实践课上,安排学生参与实际的机械加工和装配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动画和视频等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示机械基础的概念和原理;2.实验室实践教学。
在机械基础实验室中,安排学生进行机械零件的加工和装配实践,实地感受机械工作的过程和要求;3.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网络平台提供机械基础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观看和参考。
五、教学计划:1.第一周:机械基础概述-讲解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和作用;-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加工工厂。
2.第二周:机械结构与工作原理-介绍机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指导学生对不同机械结构进行辨识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机械拆装实践。
3.第三周:机械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方法-讲授机械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简单机械设计的实践;-帮助学生分析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4.第四周: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设备-简要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设备;-指导学生进行基本机械制造工艺的实践;-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加工车间。
5.第五周:机械加工工艺和设备-深入讲解机械加工工艺和设备;-带领学生操作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基本机械零件的加工操作。
《机械基础》教学方法研究《机械基础》课程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后继专业课程学习的坚实基础。
所以,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树立一定的专业意识,是《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引航人,只有变革教学模式,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理论,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并进一步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改革《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势在必行。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理论讲解教师对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内容边讲解边演示,通过实物、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实际操作等内容的演示,让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成看得见、动得了、易理解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样,在知其然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知其所以然,既巩固了知识,学习了操作技术,又了解了其科学性。
项目操作按照讲解的知识和演示的内容,巧妙设计训练项目,做好训练的组织工作,并明确训练的要求、任务和时限,控制训练过程。
训练内容可以是零件结构特征的观察、机器的拆卸与安装、相关实验等。
训练方式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完成模式,使学生互相促进,加强交流,也可以采取个人学习方式进行,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学习。
教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理性的提示和引导。
项目完成情况评价项目完成情况评价分成组内自评、小组互评、组间交流总结及教师点评四个环节。
通过组内自评,以评促自学;通过小组互评,以评促团队意识;通过组间交流,以评促竞争意识;最后进行教师点评,从巩固知识和规范操作技能等目的出发,进行点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对技能的领会与形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
强化知识与提高技能在操作与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集体指导或个别辅导,学生进行反复实践,理解知识,教学中关注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使学生真正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确保学生更快、更扎实地学习知识,增长技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机械基础教学计划机械基础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3. 能够应用机械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a) 机械的定义和作用b) 机械的分类:刚性连杆机械、柔性连杆机械、机架机械等2. 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a) 机械的工作原理:传动、变速、变力等原理b) 机械的基本结构:机身、运动部件、驱动装置等3. 机械原理应用实例a) 根据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b) 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4. 动手实践a) 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b) 分析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让学生掌握机械的基本知识。
2. 实践操作:通过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讲解机械原理应用实例,让学生学会应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时长:30学时第一周:- 第1学时:介绍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第2学时:讲解刚性连杆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第3学时:讲解柔性连杆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第4学时:讲解机架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第二周:- 第5学时: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 第6学时:讲解机械原理应用实例- 第7学时:实践操作: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第三周:- 第8学时:讲解机械的传动原理- 第9学时:讲解机械的变速和变力原理- 第10学时:实践操作:利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第四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第11学时:讲解机械的驱动装置- 第12学时:讲解机械的运动部件- 第13学时:实践操作:分析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第五周:- 第14学时:复习巩固- 第15学时:期末考试五、教学评估方法: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对机械概念、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的理解情况进行评估。
《机械基础》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方案-好范文网《机械基础》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工作需要,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中等应用性人才。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张梦欣等主编的《机械基础》第五版的第一、二、三、四章内容。
第一章给学生介绍了带传动的组成、原理和类型等内容,是学生可以掌握常用传动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螺旋传动主要介绍了螺纹的种类和应用,以及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
学生学习之后能够认识到普通螺纹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链传动介绍了链传动的类型,并且让学生进行实训—台钻速度的调节。
让学生充分的了解链传动。
第四章齿轮传动介绍了类型及应用、渐开线齿廓、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让学生全面的了解齿轮知识。
三、学生分析刚接触专业课程,学生对《机械基础》这门课没有过多的了解,对于基本的概念和理论没有多大认识;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对这门课较感兴趣,需要增加学生实际理解和操作能力的教学。
四、教学方法及改进教学措施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注意在实验、学习、生产劳动中积累经验,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运用知识,深化知识,拓宽视野。
3.深入了解学生情况,言传身教,对症下药,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4.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整体教学目标:1.强化专业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正确设定职业生涯规划。
附:教学进度表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周次起讫月日授课内容理论课时实操课时第一周绪论4第一章带传动第二周1.带传动的组成、原理和类型31第三周2.V带传动31第四周3.同步带传动22第二章:螺旋传动第五周1.螺纹的种类和应用31第六周2.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21第七周3.螺纹的代号标注31第八周4.螺旋传动的应用形式31第三章:链传动第九周1.链传动概述4第十周2.链传动的类型4第十一周3.实训环节—台钻速度的调节4第四章:齿轮传动第十二周1.齿轮传动的类型及应用4第十三周2.渐开线齿廓22第十四周3.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22第十五周4.其他齿轮传动简介第十六周5.渐开线齿轮失效形式4第十七周复习4期中考试4期末考试4该篇《机械基础》教学计划范文,全文共有1007.5个字。
《汽车构造》授课计划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汽车构造的基本知识,掌握汽车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识别汽车各部件的名称和功能,了解汽车制造的基本流程,为今后从事汽车相关行业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汽车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功能和工作原理;2. 了解汽车制造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部分:汽车总体构造1. 汽车的定义和分类:介绍汽车的起源、发展及分类,包括轿车、SUV、MPV、卡车等;2. 汽车车身结构:讲解汽车车身的组成、材料和设计特点,包括车身结构、安全性能等;3. 汽车底盘构造:介绍底盘的组成、传动系、制动系和悬挂系统等。
第二部分:发动机构造1. 发动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讲解发动机的组成和工作过程,包括燃烧室、点火系统等;2. 发动机类型:介绍汽油机、柴油机、混合动力发动机等不同类型发动机的特点;3. 发动机零部件:分析发动机各零部件的名称、功能和工作原理。
第三部分:底盘零部件1. 离合器:介绍离合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包括手动挡和自动挡的区别;2. 变速器:讲解变速器的类型、结构和传动比,以及自动变速器的原理;3. 驱动桥:介绍驱动桥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差速器和四驱系统。
第四部分:电气设备与电子控制系统1. 电气设备:介绍蓄电池、发电机、灯光系统和空调等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2. 电子控制系统:讲解电控燃油喷射系统、ABS防抱死制动系统、ESP 电子稳定系统等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原理。
第五部分:实践操作与讨论1. 组织学生参观汽车制造厂或汽车维修店,了解实际生产中的汽车构造;2. 分组讨论常见汽车故障和维修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六部分:作业与复习1.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 要求学生复习课程重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黄冈交通学校学校推行性授课计划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性质中专学制三年编制汽车教研室审批教务科一、招收对象初中毕业或相当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二、学习年限三年三、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汽车维修业及汽车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汽车制造装置、维修、检测、养护、美容装璜和汽车整车及零配件销售等工作,拥有较强本质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特地人才。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拥有以下知识、技术与态度:1.拥有优异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较强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见解;2.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3.拥有本专业必需的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和电子、汽车识图等基本知识;4.拥有本专业所必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包括汽车构造、检测、保护、维修、养护、装璜美容和汽车销售的知识和技术;5.能够解析和解决本专业的一般技术问题(如汽车诊断、检测等),拥有初步的工作计划、组织、推行和评估能力;6.认识汽车运用与维修的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具备学习能力;7.认识汽车维修及汽车相关行业企业的生产过程,拥有初步的企业生产经验;8.掌握汽车维修企业1~ 2 个工作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基本技术,并拥有初步经验,获取相应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9.拥有优异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10.拥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以及汽车维修等法规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四、课程设置(一)公共基础课程序课程名称号德育(心1理健康教育)2语文3数学4英语信息技术5基础体育与健6康课程授课主要内容与目标要求1)法律基础知识学习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亲近的相关法律基本知识,学生初步做到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成立法制见解 , 提高鉴识是非的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保护权益、依法同违纪行为作斗争的实践能力。
2)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见解,学习经济和政治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解析常有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提高参加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
机械工程基础授课方案模板一、课程名称:机械工程基础二、课程性质:必修课三、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2. 帮助学生掌握机械制图技能;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4. 帮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工艺和设备的基本原理;5. 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的了解。
四、课程内容:1. 机械工程基础概论- 介绍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分析机械工程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机械工程材料与制造- 介绍常见的机械工程材料和其性能特点;- 探讨各种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3. 机械制图基础- 学习机械制图的基本原理;- 掌握机械零件的标注和尺寸的控制。
4. 机械设计基础- 学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探讨常见机械零件的设计及其应用。
5. 机械原理与机械传动- 探讨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 学习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6. 机械加工工艺与设备- 介绍常见的机械加工工艺和设备;- 探讨不同工艺和设备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相互配合,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图表、实例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呈现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六、教学时长:36学时七、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成绩等;2.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40%;3.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
八、教材:1. 主教材:《机械制图基础》;2. 参考书:《机械工程基础》,《机械设计基础》。
九、实验教学:1. 实验项目:机械加工实验、机械制图实验等;2. 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机械制图和机械加工的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目录一、课程基本信息 (1)二、课程概述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理念 (1)三、课程目标 (2)(一)总体目标 (2)(二)具体目标 (2)四、课程内容 (3)(一)教学内容模块 (3)(二)职业能力训练项目 (4)(三)教学进度安排 (8)五、实施建议 (9)(一)教学组织建议 (9)(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议 (9)(三)教学环境与策略建议 (9)(四)课程考核评价建议 (9)(五)课程团队建设建议 (10)(六)教材编写与选用建议 (11)(七)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11)(八)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2)六、其他说明 (13)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改装技术专业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工程技术分析能力的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际应用。
初步具有分析汽车常用机械零件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培养学生熟练的选用汽车配件,正确的维护调整汽车传动机构等职业能力。
(二)课程理念1.课程所属学科分析《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属于汽车改装技术专业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授课对象分析《汽车机械基础》授课对象是汽车改装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学生接受过普通高中教育,并在大一第一学期通过对先修课程的学习对汽车结构相关知识有了基础了解,但对机械系统内容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理论基础需要巩固和加强。
3.课程内容选择分析本课程针对汽车改装技术人员相关岗位应掌握的知识进行了介绍,包括汽车常用机械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特性,汽车常见轴系零件的原理、类型、结构设计及标准零部件的选用,汽车工程力学常识,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汽车改装岗位的职业道德、相关法律法规等。
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就业面向岗位的基础技术与职业基本素质要求,同时也为为学生后续专业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