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平板试验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6
运动平板试验1、概述平板运动试验(treadm illexercise test,TET)就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心电图负荷试验用于冠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预后评价。
对于可疑冠心病与评价冠心病的严重程度,TET仍然就是最易被接受与相对廉价的诊断方法。
应该成为冠心病患者负荷试验的第一选择。
1.1运动试验的发展简史1903年, Einthoven 发明的心电图应用于临床。
1931年,Wood医生开始研究运动诱发心绞痛心电图。
1932年,Goldhamer提出运动引发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作为CHA的辅助诊断。
1938年,Master发明了二级梯运动试验用于CAH诊断。
1942年,Master使二级梯运动试验的操作标准化,广泛应用于临床长达40余年。
1970年,Bruce做出分级运动试验的研究,并推出标准的运动方案。
1979年5月19日,我国开始了平板运动试验。
目前,等级医院都开展了运动试验。
1、2基本概念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从而出现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试验方法,叫心电图运动试验,目前采用最多的就是运动平板试验。
1.3运动平板试验的优点:(1)运动方式自然,较接近日常活动的生理特点;(2)运动为全身运动,容易测得最大运动强度;(3)运动强度固定,可直接测得MET值;(4)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5)在实验中连续用心电图监测,提高了安全性,AMI与死亡率<1/2500;(6)无创性:三大无创检查之一;1、4运动试验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应用价值:(1)协助确诊冠心病,并对无症状者筛选有无隐性冠心病。
(2)估计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筛选高危病人以便进行手术治疗。
(3)测定冠心病病人心脏功能与运动耐量,以便客观地安排病人的活动范围与劳动强度,为康复锻炼提供可靠的依据。
(4)观察冠心病患者治疗(药物或手术)的效果。
2、原理与方法2、1次级量确定的标准及次级量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的实验方案目前次极量的运动未有一公认的标准,有研究按照年龄预计最大心率的85%,或心率达到200-年龄、195-年龄作为次极量运动试验的终止运动心率;也有报道按照运动心率达到最大预计心率的90%时作为标准。
运动平板试验报告1. 引言运动平板在现代运动训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运动平板的试验结果,并分析其对运动训练的影响。
2. 试验目的本次试验的目标是评估运动平板在运动训练中的效果。
通过对参与者进行一系列运动测试和数据收集,我们将分析运动平板对运动员的平衡能力、核心力量和灵敏度的影响。
3. 试验设计3.1 参与者选择我们选取了30名身体健康、具有一定运动训练经验的男女参与者作为试验对象。
参与者的年龄在18至30岁之间。
3.2 测试项目我们进行了如下测试项目: - 平衡能力测试:参与者在运动平板上进行不同难度的平衡动作,如单脚站立和双脚跳跃。
- 核心力量测试:参与者进行一系列核心力量训练,如平板支撑和仰卧起坐。
- 灵敏度测试:参与者进行敏捷性测试,如侧向跳和纵跳。
3.3 测试过程参与者在熟悉运动平板的基本操作后,进行了上述测试项目。
每个测试项目都进行了多次尝试,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试验结果与分析4.1 平衡能力通过对参与者进行平衡能力测试,我们发现使用运动平板进行平衡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参与者的平衡能力。
在进行了2周的平衡训练后,参与者的单脚站立时间平均增加了20%,双脚跳跃距离平均增加了15%。
这表明运动平板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平衡能力。
4.2 核心力量通过对参与者进行核心力量测试,我们发现使用运动平板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参与者的核心力量水平。
在进行了4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后,参与者的平板支撑时间平均增加了30秒,仰卧起坐次数平均增加了25次。
这表明运动平板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核心力量。
4.3 灵敏度通过对参与者进行灵敏度测试,我们发现使用运动平板进行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参与者的身体灵敏度。
在进行了3周的训练后,参与者的侧向跳距离平均增加了10%,纵跳高度平均增加了8%。
这表明运动平板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灵敏度。
5. 结论根据我们的试验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运动平板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的平衡能力。
一、背景运动平板试验作为一种无创性心血管疾病辅助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
然而,在试验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状况,为确保试验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进行运动平板试验的所有医护人员和患者。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实施和监督。
2. 设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3. 设立应急小组,负责应急物资的准备、现场处置、信息报告和救援工作。
四、应急物资1. 应急药品:利多卡因、阿托品、肾上腺素、心肺复苏药物等。
2. 应急设备:心电图机、除颤器、氧气瓶、吸氧面罩、血压计、听诊器等。
3. 其他应急物资:急救包、防护服、急救车等。
五、应急处理流程1. 试验前准备(1)医护人员应熟悉试验流程、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
(2)对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告知试验风险和注意事项。
(3)检查患者生命体征,评估试验风险。
2. 试验过程中(1)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心电图变化。
(2)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试验,进行初步处置。
(3)若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异常等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3. 突发状况应急处理(1)室速、室颤:立即给予利多卡因100mg静滴,必要时进行电除颤。
(2)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必要时给予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
(3)心肌梗死:立即给予吸氧、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并启动紧急救援系统。
4. 救援工作(1)通知医务科、急诊科、心内科等相关部门,请求紧急救援。
(2)在救援人员未到达前,进行初步处置。
(3)确保患者安全转运至指定医院。
六、应急培训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七、总结本预案旨在提高运动平板试验的安全性,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预案执行,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应急预案,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运动平板试验实验报告1. 引言运动平板是一种能够通过触控屏幕和重力感应器实现交互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娱乐、学习、办公等领域。
为了深入了解运动平板的性能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
本实验旨在探究运动平板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并分析其与常规台式电脑的异同,为用户选择合适的电子设备提供参考。
2. 实验过程2.1 实验设备本实验使用的运动平板为品牌X的最新型号,其配置如下:- 操作系统:Android 10.0- 处理器:八核2.5GHz- 内存:4GB- 存储:64GB- 屏幕尺寸:10.1英寸,分辨率1920x12002.2 实验内容本实验通过对比运动平板和常规台式电脑在以下方面的性能表现,来评估运动平板的优劣势:- 处理速度:使用不同类型的应用程序进行加载和运行,观察响应速度和流畅度;- 电池续航:运行相同应用程序,在相同亮度下观察电池的耗电情况;- 便携性:分别携带运动平板和台式电脑出门,感受其便携性。
2.3 实验步骤1. 打开运动平板和台式电脑,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2. 分别加载相同类型的应用程序,比如浏览器、视频播放器、文字处理器等;3. 在两个设备上同时运行相同的应用程序,观察其运行速度和流畅度;4. 在相同亮度下,设置相同的任务,并记录电量使用情况;5. 分别携带运动平板和台式电脑外出,观察其携带便携性。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处理速度比较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发现运动平板在应用程序的运行速度和响应速度上表现优异。
与台式电脑相比,运动平板的处理速度更快,应用程序加载更迅速。
同时,运动平板的触控屏幕能够提供更直观的交互方式,为用户提供更良好的操作体验。
3.2 电池续航性能比较在相同亮度和相同任务下,运动平板的电池续航性能明显优于台式电脑。
我们运行同样的应用程序,并观察两者的电量消耗情况。
结果显示,运动平板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量明显少于台式电脑,这意味着用户在室外或无电源环境下,可以更长时间地使用运动平板进行工作或娱乐。
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标准
首先,平板运动试验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核心肌群的力量和稳定性。
然而,对于不同的参与者来说,阳性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平板运动试验的阳性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姿势稳定性,参与者在进行平板运动时,身体姿势是否稳定,特别是核心部位的稳定性。
如果参与者在进行平板运动时出现明显的摇晃或者姿势不稳定,那么可以认为其未达到阳性标准。
2. 持续时间,平板运动的持续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一般来说,阳性标准要求参与者能够保持一定时间的平板姿势,例如1分钟或更长时间。
如果参与者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坚持平板姿势,那么也可以认为其未达到阳性标准。
3. 肌肉参与度,平板运动主要是锻炼核心肌群,因此阳性标准还应该考虑参与者的肌肉参与度。
如果参与者在进行平板运动时,无法充分激活核心肌群,那么也可以认为其未达到阳性标准。
在实际的平板运动试验中,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几个方面来评估参与者是否达到阳性标准。
如果参与者未达到阳性标准,我们可以及时调整其运动方案,帮助其更好地提高核心肌群的力量和稳定性。
总之,平板运动试验的阳性标准对于评估参与者的身体状况和指导其运动方案非常重要。
通过合理设定阳性标准,并及时评估参与者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提高核心肌群的力量和稳定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健康管理效果。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运动平板试验的可行性分析引言运动平板试验是指在平板上进行各种运动训练或测试的一种方法。
它结合了运动和科技的优势,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便捷的运动体验。
本文将对运动平板试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包括可行性的背景、目标、资源需求、效果评估等方面。
背景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健身运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时间、空间和指导等方面的限制,很多人往往无法保持持续和规律的运动,导致健康问题的产生或加剧。
针对这一问题,运动平板试验应运而生。
目标运动平板试验的主要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便捷、个性化的运动体验,帮助用户解决时间、空间和指导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增加运动的持续性和规律性。
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运动平板试验可以提供所需的运动指导、训练计划和实时反馈等功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资源需求技术设备运动平板试验需要使用设备,包括平板电脑、传感器、摄像头等。
平板电脑作为试验的核心设备,应具备高性能的处理器、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和长续航时间。
传感器和摄像头可以用于检测用户的身体姿势、运动速度、心率等信息,帮助生成训练计划和提供实时反馈。
软件应用运动平板试验需要开发相应的软件应用,包括运动指导系统、训练计划生成系统和实时反馈系统。
运动指导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身体状况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指导和教学视频。
训练计划生成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目标和时间安排生成合理的训练计划。
实时反馈系统可以根据传感器和摄像头的数据提供实时的运动评估和建议。
专业团队运动平板试验需要组建专业的团队,包括软件开发人员、运动科学专家、运动指导教师等。
软件开发人员负责开发运动平板试验的软件应用,运动科学专家负责制定运动指导和训练计划,运动指导教师负责提供运动指导和教学。
效果评估运动平板试验的效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估。
首先,可以进行用户满意度调查,了解用户对于运动平板试验的体验和效果的评价,以此判断用户对于运动平板试验的接受度和满意度。
一、背景运动平板试验作为一种无创的心血管疾病辅助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操作不当等因素,试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发状况,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为确保试验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架构1. 成立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应急工作。
2. 设立应急小组,负责试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处理。
三、应急预案1. 适应证和禁忌证(1)严格掌握运动平板试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试验的安全性。
(2)操作者需具备心电图基础知识和心内科基本技能。
2. 仪器设备操作及紧急制动(1)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确保试验顺利进行。
(2)掌握紧急制动措施,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立即按下EMERGENCY STOP紧急制动或在键盘上点停止键。
3. 抢救车内药品及物品管理(1)熟悉抢救车内药品名称、摆放位置及药理作用。
(2)定期清点药品及物品,确保数量充足、效期有效。
4. 抢救技能(1)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进行抢救。
(2)了解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5. 突发状况及应急处理(1)当患者出现不适或心电图有特殊改变时,立即停止试验,将患者扶卧床休息,吸氧,必要时给予药物口服或静滴。
(2)密切监测心电图及血压变化,如无缓解,启动紧急救援系统,电话联系医务科、急诊科、心内科请求紧急救援。
(3)在救援人员未到场时,如发生室速,给予利多卡因100mg静滴,必要时电除颤;如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必要时给予肾上腺素1mg皮下注射,可拉明0.375mg静滴。
6. 试验结束后(1)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的患者进行详细评估,记录相关信息。
(2)对试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调整操作流程,提高试验安全性。
四、培训与演练1. 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2.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五、总结本应急预案旨在提高运动平板试验的安全性,确保患者在试验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运动平板试验护理运动平板试验是运动负荷试验的一种,是通过分级运动来增加心脏的负荷,使心脏耗氧量增加,当负荷达到一定量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心肌耗氧量相应增加以诱发心肌缺血,并通过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出来,从而辅助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
检查过程中由于患者对运动的耐受性差异有显著性,有可能发生晕厥和血流动力学异常,所以运动平板试验的护理有其特殊性。
一、试验前准备1、病人的心理准备检查前询问病史,再次筛选禁忌症,了解常规心电图结果,以帮助判断是否具有检查适应症并确定是否为高危患者。
向病人详细解释进行此项检查的目的和意义、运动试验方法及过程,消除其思想顾虑及紧张情绪,以取得配合;在运动中随时调整病人的步行姿势,以减少肌电干扰,确保一份清晰的心电图资料。
2、皮肤准备为了保证得到一份清晰满意的运动心电图,皮肤准备非常重要,先用砂纸行米字打磨,再用95%酒精棉球脱脂,以除污垢及角质层。
若皮肤清洁不彻底时电极粘贴不牢,运动时易脱落而影响运动时的心电图记录。
3、安置电极运动心电图主要观察ST段变化,故其阳性结果与电极放置部位密切相关。
一定把电极贴在骨性标志明显处,以排除呼吸运动时对基线的干扰。
4、试验前护理选择有适应证的患者,由于试验中患者可能会有不适感觉,如心悸、胸闷、头晕,故多有恐惧、紧张心理,此时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安慰患者,耐心细致地为患者介绍试验目的、试验的整个过程,告诉他整个过程都有医护人员在场,消除患者的紧张及疑虑,以配合检查。
物品及药品准备:检查血压计、除颤仪、心电图机的性能是否完好,备好输液用具、吸氧装置及抢救药品等。
二、检查中的配合1、密切心电监护注意心率、ST段的变化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注意患者的面色、呼吸、步态状况,及时询问有何不适症状;若出现呼吸困难、头昏、步态不稳、极度乏力时应立即终止,给予平卧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如出现心前区疼痛时即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对于那些因平时活动量较小,而在检查中单纯出现乏力又无心电图改变者,鼓励其坚持做完检查,不要轻易终止,使其达到预期的负荷值。
运动平板试验1、概述平板运动试验(treadm ill exercise test,TET)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心电图负荷试验用于冠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预后评价。
对于可疑冠心病和评价冠心病的严重程度,TET仍然是最易被接受和相对廉价的诊断方法。
应该成为冠心病患者负荷试验的第一选择。
1.1 运动试验的发展简史1903年,Einthoven 发明的心电图应用于临床。
1931年,Wood医生开始研究运动诱发心绞痛心电图。
1932年,Goldhamer提出运动引发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作为CHA的辅助诊断。
1938年,Master发明了二级梯运动试验用于CAH诊断。
1942年,Master使二级梯运动试验的操作标准化,广泛应用于临床长达40余年。
1970年,Bruce做出分级运动试验的研究,并推出标准的运动方案。
1979年5月19日,我国开始了平板运动试验。
目前,等级医院都开展了运动试验。
1.2基本概念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从而出现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试验方法,叫心电图运动试验,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运动平板试验。
1.3运动平板试验的优点:(1)运动方式自然,较接近日常活动的生理特点;(2)运动为全身运动,容易测得最大运动强度;(3)运动强度固定,可直接测得MET值;(4)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5)在实验中连续用心电图监测,提高了安全性,AMI和死亡率<1/2500;(6)无创性:三大无创检查之一;1.4运动试验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应用价值:(1)协助确诊冠心病,并对无症状者筛选有无隐性冠心病。
(2)估计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筛选高危病人以便进行手术治疗。
(3)测定冠心病病人心脏功能和运动耐量,以便客观地安排病人的活动范围和劳动强度,为康复锻炼提供可靠的依据。
(4)观察冠心病患者治疗(药物或手术)的效果。
2.原理与方法2.1次级量确定的标准及次级量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的实验方案目前次极量的运动未有一公认的标准,有研究按照年龄预计最大心率的85%,或心率达到200-年龄、195-年龄作为次极量运动试验的终止运动心率;也有报道按照运动心率达到最大预计心率的90%时作为标准。
运动平板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心脏病变的实验,患者在运动增加心脏负荷的情况下进行心电图监测,以检测心脏病变是否发生或加重。
解读运动平板试验的结果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变化、血压变化以及运动测试过程中的健康状况变化等。
首先,正常运动平板试验的结果应表现为心电图在运动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同时患者无明显的胸闷、胸痛等症状,且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心绞痛等症状,心电图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如ST段压低等,这通常提示存在心肌缺血的证据。
其次,对于运动平板试验的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解读。
一些患者可能由于运动量过大或测试过程中未按照规定运动,导致出现假阳性结果。
此外,对于一些老年患者,由于心脏退行性变,运动测试可能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假阴性结果。
因此,在解读运动平板试验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最后,运动平板试验的结果只能作为诊断的一部分,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多种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总之,运动平板试验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但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解读。
在解读结果时,需要注意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变化、血压变化以及运动测试过程中的健康状况变化等。
同时,不能将运动平板试验的结果作为唯一的依据,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运动平板试验1、概述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exercisetest,TET)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心电图负荷试验用于冠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预后评价。
对于可疑冠心病和评价冠心病的严重程度,TET仍然是最易被接受和相对廉价的诊断方法。
应该成为冠心病患者负荷试验的第一选择。
1.1运动试验的发展简史1903年,Einthoven发明的心电图应用于临床。
1931年,Wood医生开始研究运动诱发心绞痛心电图。
1932年,Goldhamer提出运动引发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作为CHA的辅助诊断。
1938年,Master发明了二级梯运动试验用于CAH诊断。
1942年,Master使二级梯运动试验的操作标准化,广泛应用于临床长达40余年。
1970年,Bruce做出分级运动试验的研究,并推出标准的运动方案。
1979年5月19日,我国开始了平板运动试验。
目前,等级医院都开展了运动试验。
1.2基本概念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从而出现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试验方法,叫心电图运动试验,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运动平板试验。
1.3运动平板试验的优点:(1)运动方式自然,较接近日常活动的生理特点;(2)运动为全身运动,容易测得最大运动强度;(3)运动强度固定,可直接测得MET值;(4)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5)在实验中连续用心电图监测,提高了安全性,AMI和死亡率<1/2500;(6)无创性:三大无创检查之一;1.4运动试验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应用价值:(1)协助确诊冠心病,并对无症状者筛选有无隐性冠心病。
(2)估计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筛选高危病人以便进行手术治疗。
(3)测定冠心病病人心脏功能和运动耐量,以便客观地安排病人的活动范围和劳动强度,为康复锻炼提供可靠的依据。
(4)观察冠心病患者治疗(药物或手术)的效果。
2.原理与方法2.1次级量确定的标准及次级量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的实验方案目前次极量的运动未有一公认的标准,有研究按照年龄预计最大心率的85%,或心率达到200-年龄、195-年龄作为次极量运动试验的终止运动心率;也有报道按照运动心率达到最大预计心率的90%时作为标准。
运动平板试验阳性标准运动平板试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患者在运动状态下心脏功能的表现。
阳性标准是指在进行运动平板试验时,出现特定的心电图变化或症状,表明患者存在心脏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本文将围绕运动平板试验阳性标准展开讨论,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检查方法。
首先,运动平板试验阳性标准的判定依据主要包括心电图变化和临床症状。
心电图变化包括ST段压低、ST段抬高、心律失常等,而临床症状则包括胸痛、胸闷、气促等。
当患者在进行运动平板试验时出现这些心电图变化或临床症状时,即可判定为阳性。
其次,运动平板试验阳性标准的意义在于提示患者存在心脏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通过对阳性患者的进一步检查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
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准确判定运动平板试验的阳性标准至关重要。
此外,运动平板试验阳性标准的判定还需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心血管疾病情况等因素。
不同人群对运动平板试验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特征,以准确判断阳性标准。
最后,针对运动平板试验阳性标准的应用,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最佳的诊疗方案。
在进行运动平板试验时,医生需要细致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和临床症状,及时做出判断,并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和讨论,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总之,运动平板试验阳性标准是评估患者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和应用运动平板试验阳性标准,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心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运动平板试验1、概述平板运动试验(treadm ill exercise test,TET)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心电图负荷试验用于冠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预后评价。
对于可疑冠心病和评价冠心病的严重程度,TET仍然是最易被接受和相对廉价的诊断方法。
应该成为冠心病患者负荷试验的第一选择。
1.1 运动试验的发展简史1903年,Einthoven 发明的心电图应用于临床。
1931年,Wood医生开始研究运动诱发心绞痛心电图。
1932年,Goldhamer提出运动引发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作为CHA的辅助诊断。
1938年,Master发明了二级梯运动试验用于CAH诊断。
1942年,Master使二级梯运动试验的操作标准化,广泛应用于临床长达40余年。
1970年,Bruce做出分级运动试验的研究,并推出标准的运动方案。
1979年5月19日,我国开始了平板运动试验。
目前,等级医院都开展了运动试验。
1.2基本概念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从而出现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试验方法,叫心电图运动试验,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运动平板试验。
1.3运动平板试验的优点:(1)运动方式自然,较接近日常活动的生理特点;(2)运动为全身运动,容易测得最大运动强度;(3)运动强度固定,可直接测得MET值;(4)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5)在实验中连续用心电图监测,提高了安全性,AMI和死亡率<1/2500;(6)无创性:三大无创检查之一;1.4运动试验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应用价值:(1)协助确诊冠心病,并对无症状者筛选有无隐性冠心病。
(2)估计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筛选高危病人以便进行手术治疗。
(3)测定冠心病病人心脏功能和运动耐量,以便客观地安排病人的活动范围和劳动强度,为康复锻炼提供可靠的依据。
(4)观察冠心病患者治疗(药物或手术)的效果。
2.原理与方法2.1次级量确定的标准及次级量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的实验方案目前次极量的运动未有一公认的标准,有研究按照年龄预计最大心率的85%,或心率达到200-年龄、195-年龄作为次极量运动试验的终止运动心率;也有报道按照运动心率达到最大预计心率的90%时作为标准。
运动平板试验
1、概述
平板运动试验(treadm ill exercise test,TET)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心电图负荷试验用于冠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预后评价。
对于可疑冠心病和评价冠心病的严重程度,TET仍然是最易被接受和相对廉价的诊断方法。
应该成为冠心病患者负荷试验的第一选择。
运动试验的发展简史
1903年,Einthoven 发明的心电图应用于临床。
1931年,Wood医生开始研究运动诱发心绞痛心电图。
1932年,Goldhamer提出运动引发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作为CHA的辅助诊断。
1938年,Master发明了二级梯运动试验用于CAH诊断。
1942年,Master使二级梯运动试验的操作标准化,广泛应用于临床长达40余年。
1970年,Bruce做出分级运动试验的研究,并推出标准的运动方案。
1979年5月19日,我国开始了平板运动试验。
目前,等级医院都开展了运动试验。
基本概念
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从而出现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试验方法,叫心电图运动试验,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运动平板试验。
运动平板试验的优点:
(1)运动方式自然,较接近日常活动的生理特点;
(2)运动为全身运动,容易测得最大运动强度;
(3)运动强度固定,可直接测得MET值;
(4)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5)在实验中连续用心电图监测,提高了安全性,AMI和死亡率<1/2500;
(6)无创性:三大无创检查之一;
运动试验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应用价值:
(1)协助确诊冠心病,并对无症状者筛选有无隐性冠心病。
(2)估计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筛选高危病人以便进行手术治疗。
(3)测定冠心病病人心脏功能和运动耐量,以便客观地安排病人的活动范围和劳动强度,为康复锻炼提供可靠的依据。
(4)观察冠心病患者治疗(药物或手术)的效果。
2.原理与方法
次级量确定的标准及次级量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的实验方案
目前次极量的运动未有一公认的标准,有研究按照年龄预计最大心率的85%,或心率达到200-年龄、195-年龄作为次极量运动试验的终止运动心率;也有报道按照运动心率达到最大预计心率的90%时作为标准。
最大心率(第7版诊断学)粗略计算法为220-年龄数,次极量为心率达到85%~90%最大心率的负荷量;例如55岁的受检者最大心率为220-55=165 次/分钟,亚极量运动试验要求其心率应为165 x85 % = 140 次/分钟。
运动试验的机理
最大氧耗量(VO2 max)
最大运动能力取决于最大氧耗量。
最大氧耗量是氧运输系统的综合功能的结果。
包括呼吸功能、血液携氧能力、周围组织摄氧能力以及心血管系统的泵血功能。
当这些因素发挥到最大限度时所能提供的氧为最大氧耗量。
当呼吸功能正常、无贫血、周围组织摄取氧能力无障碍时,最大氧耗量反应心血管功能:VO2 max=心率*心搏量*动静脉血氧差。
因此,最大氧耗量主要取决于心排血量(心率*心搏量),因动静脉血氧差相对不变,最大氧耗量正常应大于20ml/min/kg,小于该值提示心功能下降。
最大氧耗量主要与年龄、性别、运动习惯及心血管系统功能有关。
疾病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的程度直接影响最大氧耗量的大小。
代谢当量(MET)
由于运动量大小和氧耗量成平行关系,所以氧耗量可作为运动量的计量单位。
仰卧休息时,每分钟每公斤氧耗的毫升数(ml/min/kg)在不同的个体是相同的,为ml/min/kg,称为1个代谢当量(1MET)。
METs医学文献中普遍作为运动量的计量单位,尤其是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静息状态下氧耗量为1MET。
小于65岁的人如果代谢当量不超过5MET表明预后较差,即使运动试验结果正常。
如果运动代谢当量超过13个METs,表明预后良好。
心率反应
心率随运动量增大而增大是保证氧供应的主要因素,称为心脏的变时性储备,运动量可从心率推算。
心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身体条件、健康状态、血容量以及环境影响,其中年龄和健康条件影响最大,每增加10岁心率降低5~7次/min.
血压反应
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收缩压成比例上升。
在前后负荷不变的前提下,收缩压反应心肌收缩力,称为心肌收缩力储备。
收缩压增加的幅度如果以耗氧量(MET)为单位,正常人平均MET, 如>MET为高血压反应,低于MET为低血压反应。
正常人极量运动试验,收缩压平均增加,舒张压一般不增加,如增加超过KPa为高血压反应。
试验前准备:
采集病史、体格检查;
审查适应症、禁忌症;
签署知情同意书;
心肺复苏设备和药物;
试验前禁食2小时以上;
建议停用β-受体阻滞剂48小时;
解释、避免精神紧张。
3.适应症:
隐匿性冠心病早期检出
怀疑为心绞痛,但静息心电图正常
不明原因的胸痛鉴别
评价窦房结功能
检出不确定的高血压病
评价与运动有关的心律失常的性质
评价冠心病内科治疗、介入及外科治疗的效果
鉴定飞行员、运动员等特殊人员的体力状态
4.禁忌症:
不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频繁发作;
静息心电图已有明显缺血;
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
心脏扩大,有明显心力衰竭者;
严重心律失常、严重高血压(>180/110mmHg);
严重瓣膜病、心肌病;
妊娠、贫血、甲亢;
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
主动脉夹层、肺栓塞;
严重运动障碍。
运动终止-绝对指征
试验中运动负荷增加,但收缩压较基础血压水平下降超过10mmHg,并伴随其它心肌缺血的征象。
中、重度心绞痛。
增多的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共济失调、眩晕、近似晕厥状态)。
低灌注表现(紫绀或苍白)。
由于技术上的困难无法监测心电图或收缩压。
受试者要求终止。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在无诊断意义Q波的导联上出现ST段抬高(≥)(非V1或aVR)。
心率对于运动反应不良。
ST段下降≥2mm或抬高≥1mm。
运动引起室内传导阻滞。
达到目标心率。
运动终止-相对指征
运动负荷增加而收缩压比基础值下降≥10mmHg,但没有其他的缺血表现ST段或QRS改变,如ST段过度下移(水平或下斜型下移>2mm)或明显的电轴偏移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以外的心律失常,包括多源室性早搏,连续3个室早,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脏阻滞或心动过缓
疲乏、气短、喘憋、腿痉挛或跛行
出现束支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延缓,与室性心动过速不易区别
胸痛加重
高血压反应(>250/115mgHg)
运动试验-阳性标准
ST-T阳性标准
1、缺血型ST段下降:J点后60ms处ST段水平型、下斜型下降以上,原有ST 段下降者,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以上,持续1min以上。
2、ST段弓背状急性抬高以上。
3、ST段上斜型下降以上,同时avR导联ST段抬高以上。
4、出现一过性异常高耸T波伴对应导联T倒置。
症状阳性:中重度心绞痛。
收缩压反应:较基础血压降低大于10mmHg伴心肌缺血症状为阳性。
心率反应:运动期间心率突然下降,较基础心率下降大于25%。
严重心律失常:致命性室速、室颤。
并发症
1. 心脏性猝死:%以内。
2. 严重心律失常:窦性停搏、III度AVB、持续性VT、室颤。
3. 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SBP<70mmHg伴窦缓、窦停或AVB);高血压脑病。
4. 心肌梗死。
5. 极度疲劳和肌肉损伤:1%。
药物影响
β受体阻滞剂和硝酸酯类药物通过提高运动耐量、减轻ST段下移和心绞痛程度,可致假阴性结果。
ACEI类药物和钙拮抗剂将增加运动耐量,后者尚延迟缺血性改变时间。
洋地
黄无论在正常人或冠心病患者均可引起ST段下移,但若下移程度≥2 mm并
伴QT间期延长则提示心肌缺血。
胺碘酮和奎尼丁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一般不影响EET结果分析。
利尿剂只有在大剂量使用时由于低钾而导致室性早搏及少见的ST段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