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香格里拉地区旅游开发模式比较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16 MB
- 文档页数:7
云南“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构想作者:左文君来源:《当代旅游》2016年第06期摘要:云南“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区位条件良好,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拥有“香格里拉”世界级旅游品牌,为了实现旅游品牌的聚合效应,使云南在国际竞争中独树一帜,提出云南“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构想。
关键词:旅游资源;资源整合;云南“大香格里拉”;全域旅游云南“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地跨东经98°~101°31′,北纬24°40′~29°16′之间,地处中国西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横断山纵谷地带,是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包括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域。
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独特,可进入性较强,品牌优势明显,但缺乏品牌带动效应[1],为了充分发挥“大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的聚合效应,提出云南“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资源整合开发构想,旨在将其打造成集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高度融合的世界级旅游精品,使云南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上独树一帜。
一、云南“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整合的目标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对云南“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进行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努力实现在大旅游产业建设中“大香格里拉”的聚合效应。
二、云南“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整合基础分析(一)区位条件分析云南“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包括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域,北倚西藏、四川,南接保山、临沧和普洱市,东连楚雄,西临缅甸,具有连接川滇藏三省中心地优势。
它是南方丝绸之路、藏彝走廊等重要交流通道的汇集交融之地,成为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在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
旅游开发对香格里拉市城镇化的影响分析作者:寸艳昆来源:《经营者》2017年第10期一、香格里拉市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一个地方的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的指标较多,如劳动力构成、产值构成、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教育水平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镇化水平。
其中,最简明的指标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旅游业强有力的发展,推动了香格里拉市城镇化发展。
随着香格里拉市旅游开发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工业产品、旅游服务产品等向市场化发展,香格里拉旅游品牌享誉国内外。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城镇化水平也在逐步提升。
2008年,该市有16.10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为10.55万人,非农业人口则上升到5.25万人,非农业人口已经占人口总数的35.2%。
到2016年,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48.24%。
二、香格里拉市旅游开发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旅游开发促进了香格里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在快速增长。
2016年,全市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9519万元,比上年增长10.5%;2016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408300万元,增长21.8%;旅游总人数达到1481.79万人次,同比增长16.8%。
(二)旅游开发优化了香格里拉市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方式。
就香格里拉市产业结构来看,目前,旅游业迅速成为城镇第三产业和区域经济的主体力量,使香格里拉市由经济落后的农业地区成长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地区,对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香格里拉市而言,这种变化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
香格里拉在旅游开发的拉动下,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5年的26%上升到2008年的42.9%,到2016年已经达到了60.85%。
香格里拉旅游发展现状香格里拉是一个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著名旅游景区,地处在横断山脉东段富艳山区的维西县。
它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首个被授予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的地方。
香格里拉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包括玉龙雪山、虎跳峡、普达措国家公园等自然景观,以及索朗朗宗、大昭寺等文化景点。
景区内的自然风光独特壮观,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探险和休闲度假。
近年来,香格里拉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酒店、民宿和度假村在香格里拉市区和周边地区建立起来,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
此外,旅游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完善,如交通便利、景区导览、餐饮服务等,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香格里拉的旅游业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
旅游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同时,旅游业也促使了当地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开展农家乐、农产品加工和旅游农业等产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然而,香格里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现象有所增加,旅游高峰期间人流量过大,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另一方面,一些商家利用游客的需求进行恶意涨价,损害了游客的权益。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香格里拉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加强对景区的保护,限制游客数量,并加强环境监管;加强对商家的监管,打击不正当行为;培训导游和服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
总的来说,香格里拉旅游业的发展形势良好。
随着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和完善,香格里拉将继续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为游客提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同时,相关部门也需要继续加强管理和监管,保护好这片美丽的土地。
香格里拉市旅游产品开发思路研究-旅游管理香格里拉市旅游产品开发思路研究曾尚芸李长凤段晨袁静本文在对香格里拉市旅游进行长期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其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做出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香格里拉市未来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
作者简介:曾尚芸(1992—)女,云南昭通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2013级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民族旅游与区域管理研究。
一、旅游产品开发现状与问题(一)开发现状香格里拉市旅游业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旅游产品体系一直处于不断的丰化与延伸之中。
目前已建成包括普达措国家公园、香格里拉大峡谷、虎跳峡、松赞林寺、纳帕海等一批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旅游景区。
形成了生态观光旅游产品和民族宗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度假、民族宗教文化体验、户外探险等旅游产品为辅的多元旅游产品体系。
但是从总体来看,目前香格里拉旅游产品开发大多仍停留在基础性观光层次,存在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季节分布不均匀、产品特色不明显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香格里拉市旅游发展。
(二)存在问题1、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总体来看,香格里拉市虽具有世界性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产品体系与旅游价值不匹配,目前仍停留在以自然与文化为主的传统观光旅游层次,而涉及到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户外探险、汽车自驾、文化体验等深层次的旅游产品较少,且开发程度较浅,游客可选择的旅游产品类型不多,导致游客逗留时间短、参与程度低,与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期的游客市场需求相距较远。
2、产品受季节性影响大,冬季旅游产品较匮乏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地易受季节性影响,致使该类旅游地存在明显的旅游淡旺季,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
香格里拉市旅游对生态旅游资源依赖性强,且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的深度挖掘和休闲度假等季节性较弱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塑造,随着冬季的到来,香格里拉市旅游也进入了冬眠期,大部分旅游资源与旅游设施闲置,导致经济效益流失,成为香格里拉市旅游全方面发展的制约短板之一。
社会视野农家参谋-187-NONG JIA CAN MOU关于香格里拉市当前旅游发展模式的思考与探究杨银涛(中共香格里拉市委党校,云南香格里拉,674499)【摘 要】社会的发展催生多样的人文休闲模式,在香格里拉这种变化带来更多的发展选择,原本的旅游发展模式变得更为丰富。
传统的旅游景区发展模式和新兴的乡村旅游共同架构起层次丰厚、独具特色的香格里拉市立体全面的旅游创收体系,为推进城市化进程,振兴乡村提供了强劲动力。
【关键词】发展;自然禀赋;风俗文化香格里拉市位于云南省迪庆州境内,自然风光优美,聚集了构成国家公园元素的自然资源景观,同时还拥有多元民族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锅庄文化、习俗文化等精神文化资源,形成了优势的旅游发展禀赋,加之“香格里拉”这一巨大的品牌效应,生态旅游成为发展当地经济的不二选择。
但随着现今大众旅游理念的发展变化,多样化的发展路子亦成为香格里拉市发展旅游的必然选择。
现在的香格里拉旅游目的地有着多种形式,笔者选取了两个典型的富有地区特色的景点来加以探究。
1 巴拉格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1 基本情况香格里拉大峡谷·巴拉格宗生态旅游景区位于香格里拉市西北部,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红山片区的核心景区之一。
地形及气候的垂直立体性十分突出,几乎包容了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干热河谷到现代冰川带所有自然垂直带立体生态类型及景观资源。
长期以来,景区加强香格里拉第一高峰—格宗雪山、原始村落—巴拉村、香格里拉大峡谷、香巴拉天然佛塔、千年菩提树、水庄观音、棕榈峡、南喀卓绒(通天峡)、乃当牧场等主要景点间的环线建设,建成规模宏大的“香格里拉大峡谷群”的旅游精品旅游区,进一步增强了景区的游览价值。
1.2 景区模式这样以庞大的自然景观为基础,打造的大公园模式景区是现今香格里拉旅游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市更早成立的普达措国家公园也是这种模式的代表,成立国家公园,将原来较为分散的属都湖、碧塔海等景点囊括其中,注重景点间的环线建设,从而增强目的地吸引力,创建一体化的观光体验过程。
熊大寻旅游策划方案之七:香格里拉是如何策划成功的?作者:熊大寻——来源:全球品牌网世界上有很多山,少数的山被荣幸的尊称为神山,但只有一座神山是男性神山;世界上有很多山被人征服过,少数的山幸运地成为处女峰,但只有一座处女峰是世界上最美最纯净的。
这就是梅里雪山。
云南省省长徐荣凯说:“如果说香格里拉是云南旅游的王冠,那么梅里雪山就是王冠上的明珠。
” 2002年熊大寻对梅里雪山的策划案被提升为大香格里拉旅游的总体战略方案,影响达50个州县!2004年金黔在线讯:2003年梅里雪山系列推广活动多层次、全方位展示香格里拉民族生态文化,成为香格里拉旅游的亮点。
2003年全州旅游社会总收入完成12.09亿元,即使在非典时期游客较少的情况下,仍比上年增长5%。
策划梅里雪山,与天谋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敢奢谈人力事功,唯替天行道,奉天承运而已!让消失的地平线浮出水面--策划大香格里拉纪实当今中国,城市营销与区域营销是城市化浪潮的两个巨浪。
两者以石破天惊之势劈开了僵化了数十年的城市化建设的冰山,化为滚滚热浪奔涌向前。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涌动下,城市品牌的打造、城市形象的传播已乘着旅游经济和体验经济的东风,前所未有地跨越了国界,沧海一声笑,涛涛两岸潮,一时之间,全球同此凉热。
世界上有很多山,少数的山被荣幸的尊称为神山,但只有一座神山是男性神山;世界上有很多山被人征服过,少数的山幸运地成为处女峰,但只有一座处女峰是世界上最美最纯净的。
这就是梅里雪山。
云南省省长徐荣凯说:“如果说香格里拉是云南旅游的王冠,那么梅里雪山就是王冠上的明珠。
”梅里雪山,位于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区,景区内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3个风景片区,8个中心景区,60多个风景点,总面积3500多平方公里。
景观主要有:三江并流、高山雪峰、峡谷险滩、林海雪原、冰蚀湖泊;少风的板块碰撞、广阔美丽的雪山花甸、丰富的珍稀动植物、壮丽的白水台、独特的民族风情等,构成了雄、险、秀、奇、幽、奥、旷等特色。
香格里拉度假村经营模式1. 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香格里拉度假村的经营模式。
香格里拉度假村是一家高端度假酒店,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度假体验。
2. 服务理念香格里拉度假村秉持着“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力求为客户提供满意和难忘的度假体验。
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精心策划的活动,我们致力于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和期望。
3. 设施和服务香格里拉度假村提供多种设施和服务,以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以下是我们提供的主要设施和服务:- 豪华客房和套房:我们提供各类豪华客房和套房,以满足客户不同的入住需求。
- 餐饮服务:我们提供多个餐厅和酒吧,供客户品尝各式美食和饮品。
- 度假活动:我们组织各种丰富多样的度假活动,例如海滩派对、水上运动、SPA护理等。
- 度假设施:我们提供游泳池、健身房、水疗中心等度假设施,让客户在度假期间享受身心放松。
- 周边景点推荐:我们为客户提供周边景点的推荐和安排,让他们在度假期间探索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
4. 营销策略为了吸引客户并提高知名度,香格里拉度假村采取了以下营销策略:- 线上宣传:我们通过建立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渠道,向客户展示度假村的特色和优势。
- 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与旅行社、航空公司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互相推广和优惠活动,共同吸引客户。
- 品牌推广:我们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推广,通过营销活动、品牌合作等方式提高知名度。
5. 客户服务和反馈为了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香格里拉度假村非常重视客户服务和反馈。
我们提供以下服务和机制:- 24小时前台服务:我们的工作人员随时为客户提供帮助和咨询。
- 客户反馈渠道:我们设立了客户反馈渠道,让客户可以向我们提供意见、建议和投诉。
- 持续改进:我们根据客户的反馈和需求,不断改进我们的服务和设施,以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6. 总结香格里拉度假村通过提供独特的度假体验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并提高知名度。
我们致力于成为客户心目中理想的度假目的地,并不断努力改进和完善我们的经营模式。
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以云南香格里拉为例第一篇: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以云南香格里拉为例题目:学院: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市场调查(2012 届)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以云南香格里拉为例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制摘要:本论文研究的香格里拉是指云南省中甸县,香格里拉旅游资源丰富,民族特点极其突出,对于香格里拉的发展状况,以及我们队香格里拉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情况,再次针对情况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香格里拉优势劣势目录第一章香格里拉旅游业发展概况...........1第二章香格里拉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22.1优势 (2)2.1.1独特的自然环境 (2)2.1.2丰富的人文背景 (2)2.1.3政府重视 (2)2.2劣势............32.2.1香格里拉经济基础薄弱.. (3)2.2.2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 (3)2.2.3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2.3机遇 (3)2.3.1良好的国际环境 (3)2.3.2优秀的品牌价值 (3)2.4挑战 (3)2.5发展对策...............42.5.1建设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可持续香格里拉. (4)2.5.2打造市场环境规范、注重人才引进........42.5.3扩大合作交流,建立联合促销机制........4 参考文献.. (4)第一章香格里拉旅游业发展概况自云南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后,香格里拉旅游业不断加快,发展迅速。
据资料显示,旅游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体系。
全州共有各类旅游宾馆饭店415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65家,旅行社22家;具备开发条件的旅游景区景点52个,已对外开放投入接待经营的旅游景区景点18个,其中国家A级以上景区13家;民族歌舞服饰展示中心2个,定点购物商店15家,定点藏民家访25家。
新建了香格里拉机场,开通了香格里拉至拉萨、成都、广州、上海等9个城市的航线。
香格里拉旅游发展现状香格里拉旅游发展目前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作为中国西南部的一个重要旅游目的地,香格里拉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该地区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藏族文化和庄严的佛教氛围而闻名于世。
香格里拉的自然风光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里拥有壮丽的高山、广袤的草原、清澈的湖泊和翠绿的森林。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令人叹为观止的雪山日出日落、壮丽的峡谷、奔腾的江河和迷人的原始森林。
这些景观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绝佳的拍摄机会,同时也吸引了追求大自然体验的旅行者。
此外,香格里拉的藏族文化也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居住着众多传统的藏族人民,他们保留了独特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
游客可以参观传统藏族村落,了解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尝正宗的藏族美食,并聆听藏族音乐和舞蹈表演。
此外,香格里拉还拥有许多佛教寺庙和圣地,游客可以在这些地方领略到深厚的佛教文化氛围。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香格里拉的旅游基础设施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扩充。
越来越多的高品质酒店、度假村和民宿涌现,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住宿选项。
同时,交通也变得更加便利,香格里拉已经建立了与其他主要城市之间的航班和公路连接。
然而,香格里拉旅游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环境保护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多,这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保护香格里拉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当地政府和旅游经营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总的来说,香格里拉作为一个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为了持续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持独特的文化魅力,并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
这样才能让更多游客来到这片美丽的土地,领略香格里拉的独特魅力。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香格里拉地区旅游转型问题探究为确保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分的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这一指导性文件于2017 年5 月经环保部、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
该文件的出台有助于指导我国各省进行生态红线划定,有利于我国生态保护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随着生态红线划定工作的推进,出于保护原则,需要对红线区内的旅游地游客进行一定的限流。
对那些主要依赖门票收入的旅游区而言,这一举措将带来门票收入的锐减,给日常经营带来很大的困难。
此类旅游发展模式受到政策的冲击,那么,未来的出路在哪里?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是否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两者之间能否进一步形成良性互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我国旅游业在当下新形势下寻找出一条合适的出路。
香格里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和敏感的地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的比例很高,对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因此,本文将以云南省香格里拉地区为例,透过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视角,明确当前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经进一步分析红线政策与该地区的旅游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香格里拉旅游发生转型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促进该地区旅游发展的转型模式。
1生态保护红线政策的演进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1.1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发展演变1.1.1生态保护红线概念关于生态红线的概念,来自不同行业和学术研究背景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生态保护红线是由“红线”结合后续的生态规划发展延伸出来的,“红线”是城市规划学科中广泛使用的专业词汇,被用来指代相关规划范围的标志线。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不断加重,于是,催生出一批“反规划”,“生态安全格局”等一些新的规划理论和实践思想[1]。
同时,相应的环境资源部门开始重视并研究这一领域的理念和方法论,此次生态保护红线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对其内涵做了规范化的定义[1]生态保护红线一般是生态空间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需要严格保护,同时它又具备国家生态安全底线和生命线的重要意义[2]。
特别关注ocus46发挥旅游产业优势,香格里拉更“香”了旅游扶贫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一次圆梦的过程。
它圆了游客心中的“吉祥圣地梦”,更圆了藏区人民的“脱贫致富梦”。
文︱申金鑫业便一发不可收地奔上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的巴拉村只有15户人家,但是每户年收入都在5.8万元以上,最多的一年能收入20多万元。
旅游业成功为巴拉村人打开了脱贫致富之路。
扶贫需下“绣花”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回忆起担任三坝乡党委书记以来的扶贫工作,刚刚调任香格里拉市副市长的史利平对“绣花功夫”四字感触犹深:“扶贫是个特别精细的活儿,要一步一步探索着来。
中途我们也被老百姓骂过,也不被理解过,但是现在,乡里老百姓都说党的扶贫政策好,都对党的扶贫工作竖起了大拇指。
”梅里雪山脚下的德钦县与香格里拉市同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县内平“对于藏民来说,如果一生只能出(藏区)一次,我们首选的目的地就是北京。
”藏族小伙永吉白马说,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藏区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许多人从山里又旧又破的土房子搬进了山下宽敞明亮的两层楼房。
得益于香格里拉地区瑰丽壮美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独特的人文环境,旅游扶贫逐渐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多头并进,为藏区人民斩断“穷根”。
打开巴拉格宗的山门我们乘着大巴从香格里拉市区出发,沿着金沙江颠颠簸簸2个多小时,一个陡弯之后,山崖下的水流倏地沉静下来,与山上的浓翠融成一片,秀丽无比。
这里就是巴拉格宗大峡谷。
在这座纵深80多公里、面积超过270平方公里的峡谷深处,有一座名为“巴拉村”的小村庄。
乘坐大巴在这座宛如世外桃源般的村子里歇歇脚、住一晚、看看日出已成为许多游客来到巴拉格宗的固定行程。
而40年前,巴拉村还只是一座掩藏在大山深处、闭塞又贫穷的小村子。
那时,村民住的不叫“房”,而是“窝”,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而被区分为土窝、石窝、草窝;人们吃的是野生红荞磨成的糌粑、山沟里采挖的野菜和树上掉下的野果;村民们穿的是毛竹线编织的又粗又硬的外套,许多孩子要长到十几岁才第一次穿上鞋子;山区里没有公路,村民们要走5天的山路才能到达县城。
第27卷第3期2008年05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INGEOGRAPHYVol.27,No.3May,2008收稿日期:2007-10;修订日期:2008-01.基金项目:九洲SOD香格里拉综合考察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女(1977-),湖南人。
大学教师,从事旅游地质与旅游规划研究。
E-mail:kejian1977@126.com大香格里拉地区旅游开发模式比较分析徐柯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摘要:大香格里拉地区指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区的主体部分,行政上包括藏东南、滇西北、川西南。
这里是世界上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中心之一,含有特别丰富的旅游资源。
根据实地调查和分析,本文将大香格里拉地区现存的开发模式归纳成三类:明永模式、海螺沟模式和玉龙雪山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
认为明永模式比较成功,有利于自然保护和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几个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大部分都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景区管理存在严重的体制问题,特别是行政权、经营权、所有权三权混淆;国家所有权受到条块的多元分割,国家作为国有资源所有者代表的地位模糊。
同时建议国家人大常委会加强对世界遗产、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这一类遗产类景区的立法工作,并建立严格监督和管理体系,禁止采取企业化经营模式;尊重和发挥传统的民族宗教信仰和禁忌在保护自然中的作用;积极鼓励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和监督;扶持和培育环境NGO,提高民众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大香格里拉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香格里拉;明永模式;海螺沟模式;玉龙雪山模式“香格里拉”的概念来源于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JamsHilton)在1933年发表的著作《失去的地平线》(LostHorizon)。
他以喜马拉雅以东藏汉交界区域为原型创建了Shangri-la(香格里拉)一词,表示具有雪山、冰川、峡谷、森林、湖泊、金矿及纯净空气的荟萃之地,是一片绝尘的乐园净土。
本文所指的大香格里拉地区,是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的主体部分,行政上包括川西南、滇西北和藏东南地区(图1),大致在四川康定、云南大理、西藏林芝三点之间。
它在很多方面最接近希尔顿所描述的地理及文化场景。
这里众多的高山与峡谷相间排列,五大江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龙江)并行流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都为世之罕见。
其中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区更是世界上唯一满足自然遗产全部四项标准的“超级遗产”。
这里汇集了藏、纳西、白族、彝族、傈僳、怒族、独龙、普米、回族等30余个民族。
大香格里拉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及其子孙后代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和生态财富。
自2002年川、滇、藏三省区提出打破行政区划局限,联合开发、合力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以来,大香格里拉地区加大投资,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对景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
根据具体额定野外调查和分析,本文归纳出了三种开发模式(明永模式、海螺沟模式和玉龙雪山模式),揭示了它们的特点和问题,希望为大香格里拉地区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提供依据。
1明永模式云南德钦县明永村旅游发展模式是梅里雪山景区的基本模式。
这种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以当地政府为主导,旅游管理部门积极推动,资源管理部门有效结合。
也是我国旅游景区开发的传统模式。
大香格里拉地区的大部分景区(明永冰川景区、泸沽湖景区、大理古城景区、丽江古城景区等)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经营主体是作为当地政府派出机构的景区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局(以下简称景区管理机构),同时,景区管理机构与当地某一资源主管部门合并,使得景区管理机构不仅要负责景区的经营管理,还具有对当地这种资源管理的行政职责。
在这一模式3期徐柯健:大香格里拉地区旅游开发模式比较分析中,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对外统一、对内分离。
景区管理机构既是景区所有权代表,又是景区经营主体;既负责景区资源开发,又负责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
但在景区内部,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开发职能与保护职能由不同的部门或机构承担[1]。
“明永”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政府实行财政统收统支,旅游景区开发经营利润直接归当地政府,避免了国有资产的外流。
1.1案例分析梅里雪山景区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的明永冰川景区,发育有一条地球上罕见的低纬度、低海拔现代冰川———明永冰川。
冰川从海拔6700m的卡瓦格博峰向下呈弧形铺展到海拔2600m的森林地带,绵延10余千米,气势磅礴,颇为壮观。
近几年来,德钦县各级政府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先后投巨资修通了香格里拉县至明永村的柏油路,明永至冰川景区8km险道狭路也修成较为宽敞的马帮驿道,景区内钢铁栈道盘山而上,冰川美景一览无余,吸引得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冰川旅游为以农牧业为主的明永村带来了较高的收入。
全村52户人家都投入到了马帮运输游客之中。
经过几年发展,如今平均每户人家已从饲养1匹骡马发展到4匹,平均每户年纯收入已达4万元以上。
围绕旅游需求,村民们开办家庭旅馆,开展民居接待服务,让游客入住藏民家体验藏家生活,感受藏族风情。
由此可见,梅里雪山明永冰川景区采取的是“原社区居民自主经营”模式,此种模式的特点是发展旅游业的目的是要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要带动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提高,注重原社区居民利益。
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原社区居民的垄断经营不利于景区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合理价格的形成。
丽江古城著名的丽江古城,在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名录后,其商业呈现出的样式,多为外来客商以出租房屋的形式在古城从事商业活动。
面对蜂拥而至的旅游商业大潮,“淡泊名利”的思想左右了古城居民的行为,由起初的好奇、观望发展到被动的参与,直至现在的主动退让———大批纳西族原住民搬图1大香格里拉地区略图Fig.1SketchmapofthegrandShangri-laregion135・・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出古城。
这也是造成古城“核心区域旅游商业气氛过于浓厚”的主要原因之一[2]。
大批搞旅游经营的外地人搬进古城———这种人口置换势带来了古城的文化变迁和纳西族文化的变迁。
古城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纳西族分散进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现代城市区,传统社区不复存在,传统文化失去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导致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被高度关注。
丽江古城采取的是“外来商户自由经营”模式,这是我国古城旅游景区开发的典型模式。
此种模式的特点是:旅游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但商业气息过于浓厚,游客难以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1.2存在的问题第一,政府资金紧缺,旅游景区高起点的建设和市场营销等各项投入都将受到限制,既阻碍了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又影响了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这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如有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景观的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其知名度远远赶不上临近的丽江、大理、迪庆、西藏等地区,究其原因,最主要就是资金的严重不足。
全县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仅1146万元;当地人均收入仅为814元,只相当于云南省平均水平的40%。
政府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的建设,以致于贡山仍然处于交通死角,公路等级低,通达能力弱,严重制约了其旅游发展。
第二,景区管理机构开发和经营旅游景区无偿使用资源,没有任何风险和压力,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动力,严重制约景区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第二,投资主体过多,利益矛盾冲突。
如四川泸沽湖景区目前的投资模式是“国家+集体+企业+个体+农户”的传统模式。
有所在的盐源县县委、政府投资修建的招待所;有其它企事业单位投资修建的高档次的接待设施;也有个体和农户经营的餐饮娱乐设施;还有深圳深华集、西安天元药业公司、西安亨泰科技集团介入。
如此多方投资开发,短期谋利甚至破坏性谋利难以避免。
第三,经营管理人员属于政府任命,缺乏激励机制,导致经营管理水平低,影响了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降低了旅游景区应有的品位;景区管理部门事业单位大锅饭的体制、机制,影响了旅游景区发展的活力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第四,政事不分,政府部门自身对其归口管理的事业单位实施监督,影响了监督的有效性、公正性。
2海螺沟模式“海螺沟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或政府审批规划),把开发经营权剥离出来,通过政府与投资者签订保护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协议,授权投资者依法有偿取得一定期限内(一般是30 ̄50年)的开发建设权、经营管理权及其收益权,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图2),其核心是“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1]。
2.1案例分析具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多项桂冠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境内的海螺沟冰川公园,于1987年10月15日正式开放。
由于当时的资金严重匮乏导致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的严重滞后(如沟内的交通运输主要依靠简陋的山道和骡马,能源主要靠小水电发电,更无通信设施),加之二郎山的阻隔,景区开发进展十分缓慢。
到1997年止,10年来旅游年均收入仅在100万元左右,接待游客总数不到10万人次。
1998年实施天然林禁伐之后,又使这个长期依靠“林木财政”、“林木经济”的自治州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经济支撑点。
同年7月,四川省交通厅所属图2海螺沟模式或整体租赁经营模式结构图[1]Fig.2HailuogouorRent-baseddevelopmentmodel[1]136・・3期徐柯健:大香格里拉地区旅游开发模式比较分析的贡嘎山现代冰川(集团)有限公司得到四川省甘孜州政府授权,全面负责海螺沟的开发和经营。
公司先后投资4.3亿元人民币,对公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2001年,随着景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完成,如猫子坪大渡河大桥落成通车;从甘谷地直通1号营地的40km长的二级公路建成通车;沟口至3号营地35km的公路拓宽改道已完成;沟内已建成马道、步行道总长26km;3.5km长的冰川客运观光索道现已建成;部分饭店如冰川饭店、金山饭店等已达三星级水平等,并设有急救中心、银行、邮电、公安、游客服务中心等,大大提高了景区的接待能力;加之二郎山隧道的正式贯通,使以往一直制约公园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得以解决;另外,贡嘎山现代冰川(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00多万元对公园在电视、报纸及全国旅交会上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促销工作,大大提高了公园的知名度,使得公园的游客人数迅猛增长,2001年全年接待游客数达13万余人次,创下了历史之最[3]。
海螺沟模式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明确规定景区为国家所有,但允许对其进行企业化经营。
采用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的方式,由政府授权,企业进行开发和经营,实现国家资源和企业资本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