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车辆系统静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3
《车辆系统动力学》(022006)实验教学大纲学科部(系):车辆工程系执笔人: 王树凤审核人:张为春一、课程基本情况:1开课基本情况《车辆系统动力学》课程教学计划总学时为24学时、教学计划实验学时为4学时、实际可开出实验学时为4学时;不是独立设课。
2所属类型及服务专业《车辆系统动力学》是车辆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3本大纲修订时间:2007年3月03日二、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实验课是《车辆系统动力学》课程的组成部分,由于该课程不仅要介绍汽车的动力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等性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汽车的基本性能原理;而且还要介绍计算机仿真分析,通过使用计算机进行仿真,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本实验课是计算机仿真知识与操纵稳定性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
本实验课的目的:使学生理解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模型,以及稳态特性、瞬态响应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要求:该实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车辆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操纵稳定性能分析,并绘制相应的曲线图,通过修改主要参数,分析其对性能的影响。
三、学时分配及实验项目表本课程实验共安排4学时,其中4学时为必选实验,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学时数为4四、实验方式和要求主要在计算机上应用软件进行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要求如下:1、掌握MATLAB的基本操作命令;2、学会使用MATLAB建立操纵稳定性的数学模型;3、学会绘制性能曲线图;4、通过修改参数,分析不同参数对性能的影响;5、比较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是否一致。
五、实验课的考核:考核方式: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成绩。
评分标准:根据实验要求,评分标准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
优:考勤全勤;软件操作熟练,能正确的建立数学模型,并绘制相应的曲线图,能正确分析各参数对性能的影响,并说明原因,实验报告书写工整、内容完整。
《车辆系统动力学》教学大纲《车辆系统动力学》教学大纲Primary theories of V ehicle system dynamics课程编号:适用专业:铁道机车车辆课程层次及学位课否:必修课总学时:32 学分数:2执笔者:任尊松金新灿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主要面向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动力学角度了解、掌握铁道车辆动力学基本理论和准则。
由于车辆的运行性能主要决定于悬挂装置中诸如弹簧和各种弹簧元件、减振器、弹簧支承以及各种拉杆、定位装置等的结构型式的选择是否合理,设计参数是否选用恰当;因此,本课程将围绕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或获得车辆系统优良的动力学性能来讲解。
二、内容简介和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论(2课时)§1-1 研究内容和目的(20分钟)§1-2 车辆动力学研究与实践(30分钟)§1-3 铁路发展趋势(15分钟)§1-4 我国铁路高速技术发展(20分钟)§1-5 铁道部技术引进与动车组(15分钟)重点:铁道车辆动力学研究目的和世界轮轨铁路发展趋势第二章世界轮轨高速(2课时)§2-1 世界轮轨高速铁路(40分钟)§2-2 高速列车十大关键技术(60分钟)重点:高速列车的高性能转向架技术、牵引与制动技术、轻量化技术等难点:自动控制监测与诊断技术第三章车辆动力性能与评判标准(2课时)§3-1 车辆运行安全性及其评估标准(50分钟)§3-2 车辆运行品质及其评估标准(50分钟)重点:GB5599-1985中关于脱轨系数、减载率、轮轨横向力等安全性指标和舒适性指标的限定标准。
难点:脱轨系数、减载率求解公式推导。
第四章车辆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2课时)§4-1 车辆系统基本结构(25分钟)§4-2 车辆系统振动自由度(35分钟)§4-3 车辆系统数学模型(40分钟)重点:车辆定距、轴距、车轮名义半径、车轮踏面、轮缘等基本概念和车辆运动自由度定义。
列车空气动力学概论教学大纲《列车空气动力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的基本描述课程名称列车空气动力学概论【单击此处输入英文课程名称】课程编号20CL0212考核方式考查课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适用专业车辆工程系参考教材理论田红旗.列车空气动力学.中国铁道出版社,第一版,2007实训张英朝.汽车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总学时32学时理论学时24学时实训学时8学时0学时学分2学分开课学期第5学期前导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后续课程车辆动力学软件原理及应用课程说明2.1课程的地位与任务《列车空气动力学概论》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列车空气动力学分析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手段。
课程任务要求具体如下:1、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能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影响列车运行的空气动力学因素以及空气动力学基础知识;2、掌握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手段,数值分析方法,了解列车空气动力学分析在高速列车外形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研究改进或开发新的列车外形的能力。
2.2课程教学目标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车辆系统复杂工程问题。
具备解决车辆系统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
2.3学时分配学时数要与下面内容中的学时分配数相一致。
章次标题理论学时实训学时任务一绪论任务二流体静力学任务三流体动力学任务四理想不可压缩流体平面位流任务五粘性流体及边界层理论任务六列车空气动力学问题任务七专题讨论总学时2.4课程的主要特点本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列车空气动力学分析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手段。
2.5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在教学内容上,系统讲授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用于解决列车空气动力学问题的专业基础知识。
13级机车车辆专业、动车组检修专业《铁道概论》课程标准1 前言1.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铁道机车车辆、动车组检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铁路运输系统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铁路线路、车站、铁路车辆、通信信号与铁路运输。
《铁道概论》为机车车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铁路系统的机会,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对铁路系统有一个全局的认识,从而了解自己专业的概况与地位,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知识与兴趣基础。
1.2设计思路《铁道概论》以理论教学为主,现场参观为辅助手段,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授课,主要内容是整个铁路运输系统的构成,及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
利用真实的工程图片与影片打破理论教学的单调与枯燥,以此培养学生上课的兴趣与积极性,安排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实地参观,从而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本门课程建议学时为30学时。
2 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能准确描述铁路运输系统的组成、特点及作用;能够准确地位自己所学专业定位;形成善于分析、勤于思考、自主学习、概括汇总的学习能力。
2.1知识●掌握铁路线路的等级,平面与纵断面,以及轨道的组成;●掌握车站的分类以及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的作用;●掌握铁路车辆的分类与车辆的基本构造;●掌握机车车辆与动车组的构造与基本维修知识;●掌握铁路信号的作用、分类与设备;●掌握铁路运输的条件与内容;●掌握重载列车与重载铁路线路技术的基本知识。
2.2技能●能准确地为自己所学专业定位;●有能力参加铁路知识竞赛;●能够准确全面地应付用人单位的基本面试内容。
2.3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汇总概括的能力;●2)培养学生细心思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3 课程内容和要求4.1教材编写●教材应按照课程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课程的理念;●教材应按照完成城轨车辆总体结构和各部分结构检查等工作领域的各项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及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规程,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组织教材内容;教材中引入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内容的表述应精准和科学;●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汽车系统动力学教学大纲汽车系统动力学教学大纲引言:汽车系统动力学是汽车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
它研究汽车的动力学性能,包括车辆的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
本文将介绍汽车系统动力学教学的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课程概述汽车系统动力学课程是汽车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介绍汽车的动力学性能与操控特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日后从事汽车工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汽车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的设计和调整方法;3. 能够分析汽车动力学性能,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4.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汽车系统动力学基础知识a. 车辆坐标系和参考系b. 汽车运动学和动力学基本方程c. 车辆的质量和惯性特性d. 车辆悬挂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 汽车悬挂系统动力学a. 悬挂系统的类型和分类b. 悬挂系统的参数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c. 悬挂系统的调整和优化方法3. 汽车转向系统动力学a. 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b. 转向系统的参数对车辆操控性能的影响c. 转向系统的调整和优化方法4. 汽车制动系统动力学a. 制动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b. 制动系统的参数对车辆制动性能的影响c. 制动系统的调整和优化方法5.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实验与仿真a. 汽车系统动力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b. 汽车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汽车系统动力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3. 仿真教学: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模拟汽车系统动力学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实际问题;4. 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ME 6019《汽车系统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汽车系统动力学课程代码: ME 6019学分/学时:3学分/48学时开课学期:秋季学期适用专业:车辆工程、机械工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机械设计、控制理论基础、机械振动等。
后续课程:无开课单位: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所谓车辆动力学的内容实际上基本为原“汽车理论”(国外通常称“车辆动力学”),尽管路面车辆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如单车、铰接车、轿车,客车,货车,专用车等,但本课程主要偏重于讲述单胎橡胶轮胎的单轴四轮汽车(如轿车),以此为例讲授车辆的驱动与制动、行驶和操纵动力学理论和车辆控制系统及其设计,以使学生掌握车辆动力学的基础理论、了解车辆的使用性能、相关的试验和法规,如何运用动力学建模及分析的方法指导车辆设计。
《汽车系统动力学》可作为本科生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骨干课程和机械工程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目标:主要讲述车辆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介绍车辆的各种使用性能及评价指标、分析车辆的结构和设计参数对车辆使用性能的影响;讲述车辆使用性能预测的方法和车辆性能的仿真及分析方法。
通过学习和相关实验,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术语和法规,掌握车辆的设计思想、特性及要求,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汽车设计。
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的汽车工程领域的专门人才,通过动力学方程的建立与性能分析,培养对汽车性能的分析能力、评价和设计能力,同时也为后续可能的博士生课程《高等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系统介绍车辆动力学的基本内容,即驱动与制动动力学、行驶动力学和操纵动力学及其相关控制系统;运用多体建模方法和先进的控制理论进行汽车动力学仿真及控制系统设计。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六大模块:1.车辆动力学简史和发展、设计思想、特性及要求、术语及法规2.驱动与制动动力学及其控制,如ABS、TCS与ESP(VSC )等3.行驶动力学及其控制:随机路面模型、行驶动力学模型、人体对振动的反应、悬架控制系统设计4.操纵动力学及其控制:轮胎特性、人-车闭环系统、基本操纵模型及其扩展、操纵响应分析、转向控制系统(4WS)设计5.多体系统建模方法及常用车辆动力学分析软件介绍及特点比较,通过三个实例介绍建模、仿真、性能分析以及控制系统设计等整个过程,具体包括:两自由度的制动动力学建模、分析及基于最优滑转率门限值的 ABS 控制器设计;2)随机路面噪声激励下的两自由度单轮行驶动力学建模、性能仿真及最优主动悬架(LQG)控制器设计;3)两自由度单轨模型操纵动力学性能仿真及四轮转向控制器设计。
《汽车系统动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2.课程任务: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车辆系统的主要行驶性能,如牵引性能、车辆的动态载荷、转向动力学等。
研究路面不平度鼓励的振动。
了解该领域世界发展及最新功效。
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汽车动力学分析的一般的理论和方式,为此后汽车系统动力学分析、从事该领域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大体要求本课程是研究所有与汽车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其内容可按车辆运动方向分为纵向、垂向和侧向动力学三大部份。
要求学生了解车辆动力学建模的基础理论、轮胎力学及汽车空气动力学基础之外,重点理解受汽车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影响的驱动动力学和制动动力学,和行驶动力学(垂向)和操纵动力学(侧向)内容。
运用系统方式及现代控制理论,结合实例分析,介绍了车辆动力学模型的成立、计算机仿真、动态性能分析和控制器设计的方式,同时使学生对常常利用的车辆动力学分析软件有所了解。
成绩考核形式:末考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考试、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合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绪篇概论和基础理论第一章车辆动力学概述1.教学大体要求让学生了解车辆动力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内容和范围、车辆特性和设计方式、术语、标准和法规、发展趋势。
2.要求学生掌握的大体概念、理论、技术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车辆动力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内容和范围、车辆特性和设计方式、发展趋势。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车辆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车辆特性和设计方式。
教学难点是车辆特性和设计方式。
4.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回顾1.车辆动力学的历史发展第二节研究内容和范围1.纵向动力学2.行驶动力学3.操作动力学第三节车辆特性和设计方式1.期望的车辆特性2.设计方式3.汽油机与柴油机速度特性的比较第四节术语、标准和法规1.汽车术语、标准和法规第五节发展趋势1.车辆的主动控制2.多体系统动力学3.闭环系统和主观与客观评价第二章车辆动力学建模方式及基础理论1.教学大体要求让学生了解动力学方程的成立方式、非完整系统动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方式。
《铁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内学时:54大纲本文第一篇绪论第一章(1—2节)现代交通运输的种类及特征,各种运输的相互关系、地位与作用。
掌握运输业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章(1—2节)世界铁路的发展和最新成就,我国铁路的兴起和发展。
掌握我国铁路网的设置和成就。
第二篇铁路运输基本设备第一章线路(1—6节)铁路等级、铁路线路平面和纵断面的概念、路基和桥隧建筑物、轨道的组成及要求、限界的概念、工务工作的基本要求。
掌握平面和纵断面的基本要素、桥梁的种类及结构、设置隧道饿必要性、无缝线路。
第二章车辆(1—3节)车辆的分类、车辆标记和主要技术参数、车辆的检修。
掌握车辆的基本构造及运用。
第三章机车(1—3节)机车的分类、各种机车的发展及比较、机车的运用操作。
掌握各种机车的构造及原理和牵引特性。
第四章车站(1—5节)车站的含义、车站的类型。
各种车站的作用和特点,掌握车站的设备及设计要求、站场的布局形式。
第五章信号与通信设备(1—5节)铁路信号的发展、信号机的种类及用途、信号表示器及信号标志、铁路通信的特点及要求、施工及维修。
掌握铁路信号各项规定和信号设备。
联锁设备及其原理、闭塞设备及其原理、信号故障的防止措施。
第三篇铁路运输工作组织(1—3章)1—3章的内容。
重点掌握旅客运输计划、旅客列车运行组织、铁路货物运输和集装运输、列车运输图和铁路的通过能力。
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铁道概论》是铁路系统中相关专业设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任务是:比较全面、系统及扼要地介绍了我国铁路运输业的概况、性质、特点。
今后的发展方向、铁路运输生产所用设备、以及生产过程中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该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为了使学生对铁路运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培养学生热爱铁路事业的情趣,进而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和日后工作打下一定的技术基础。
三、学时分配本课程课内学习为54学时,一学期授完。
具体分配如下:第一篇绪论(共8学时)第一章4学时第二章4学时第二篇铁路运输基本设备(共28学时)第一章8学时第二章4学时第三章4学时第四章6学时第五章6学时第三篇铁路运输工作组织(共18学时)第一章6学时第二章6学时第三章6学时四、教学用书该课程采用北方交通大学佟立本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铁道概论》(第四版)一书作为教学用书。
铁道车辆技术教学大纲铁道车辆技术教学大纲近年来,随着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铁道车辆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提高铁道车辆技术水平,教育部门制定了铁道车辆技术教学大纲。
该大纲旨在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一、教学目标铁道车辆技术教学大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学生应该掌握铁道车辆的结构、原理、维修和故障排除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独立进行铁道车辆的维护和修理工作。
此外,学生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铁路交通行业。
二、教学内容铁道车辆技术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铁道车辆的基本知识:包括铁道车辆的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等。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铁道车辆的特点和用途,掌握其工作原理和运行规律。
2. 铁道车辆的维修与检修:学生需要学习铁道车辆的维修和检修方法,包括常见故障的排查和修复。
他们应该熟悉维修设备和工具的使用,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和解决问题。
3. 铁道车辆的安全与运行管理:学生需要了解铁道车辆的安全规范和操作要求,学习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的方法。
他们还应该掌握铁道车辆的运行管理,包括车辆的调度、维护和运输计划等。
4. 铁道车辆的新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铁道车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学生需要了解最新的铁道车辆技术,包括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等。
他们应该具备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为铁路交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铁道车辆技术教学大纲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
学生应该参与实际的车辆维修和检修工作,亲自操作维修设备和工具,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铁路车辆制造厂和维修基地,了解最新的技术和设备。
此外,铁道车辆技术教学大纲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项目实践。
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一项铁道车辆技术项目。
通过合作学习,他们可以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Basis Experiment of Rail Transit Vehicle
课程编号:1700510学分:1.5 学时:1.5周(24)一、课程教学对象(宋体小三号字)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五邑大学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二、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宋体小三号字)
轨道交通车辆牵引与制动课程是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方向的一门基础实验课程,是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将先期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轨道交通相关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三、对先修知识的要求(宋体小三号字)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原理、轨道交通概论、轨道交通车辆工程、轨道交通车辆牵引与制动、轨道交通车辆电力传动与控制、轨道交通车辆装备、动车组工程。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建议(总学时数: 1.5周(24))该课程共1.5周,分两学期进行,第五学期为1周,第六学期为0.5周。
第五学期学时分配如下:共16学时
第六学期学时分配如下:共8学时
五、建议使用教材及参考书(宋体小三号字)
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应理论课教学大纲与相关设计手册。
六、课程考核方式(宋体小三号字)
以实际操作为主,结合平时表现及实验报告综合评定成绩。
审核人: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
(00412703)车辆系统动力学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412703
课程名称:车辆系统动力学
英文名称:Vehicle System Dynamics
学时:32
学分:2
适用学科:机械、交通等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车辆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车辆工程和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车辆动力学基本原理,了解车辆动力学发展现状,掌握车辆系统动力学激励原因、建模与试验研究方法、动力学性能评定方法。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主要介绍引起车辆振动原因及铁道车辆安全、平稳性等动力学评定标准,车辆零部件建模方法,轮轨接触理论,蛇行运动稳定性,车辆的曲线通过,列车纵向动力学。
三、课内学时分配
四、推荐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王福天车辆系统动力学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
2.张定贤机车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3.任尊松,车辆系统动力学,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4.Simon Iwnicki, Handbook of railway vehicle dynamics,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2006
5.沈利人译铁道车辆系统动力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6.陈泽深,王成国铁道车辆动力学与控制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7.现代轨道车辆动力学胡用生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8.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翟婉明科学出版社2007 9.车辆与结构相互作用夏禾科学出版社2002 五、教学与考核方式
理论教学方式、考试+平时成绩评定成绩
编写人(签字):魏伟编写时间:2012.9.4。
铁路机车车辆教学大纲【铁路机车车辆】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时: 80学时(面授学时:32 实验学时:0 自学学时: 48 )适用专业层次:高起专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铁路车辆的构造、作用及检修作业标准; 2.了解内燃机车的构造、作用及检修作业标准; 3.了解电力机车的构造、作用及检修作业标准;二、课程教学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和任务《机车车辆》是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根据中职轨道交通运输专业教学计划规定,本课程共124学时。
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2:1。
理论教学主要介绍我国铁路客、货车车辆结构结构特点、组成、工作原理及检修作业流程、作业标准。
2. 课程教学目标(1)地位:它为铁路各专业的学生学习铁路相关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一门铁路专业基础课。
(2)知识要求:该课程系统地又扼要地讲述铁路史、铁路运输业、铁路运输设备以及铁路运输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运用。
(3)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铁路运输业有了概括的认识和了解,尤其,要求学生掌握铁路运输设备的基本构造、基本原理。
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充分了解铁路运输现状和发展趋势、借此开拓眼界和思路,及时地去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的铁路运输设备的新知识、新技术。
三、各章教学结构及具体要求第1章车辆基础知识1、教学目的:了解铁道车辆的基本概念及车辆的车辆的分类组成,标记等基本知识。
2、教学内容:第一节、车辆组成及功用第二节、车辆分类及用途第三节、车辆的车型、车号编码第四节、车辆标记、车辆方位的统称第2章货车车体1、教学目的:了解各型铁道车辆车体结构特点及通途。
第3章客车车体1、教学目的:了解各型铁道车辆客车车体结构特点及通途。
第4章车钩缓冲装置1、教学目的:了解车钩的构造、类型、作用及缓冲器的结构、类型、作用。
《铁道车辆系统静/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0803715026
课程名称:铁道车辆系统静/动力学
英文名称:Rolling Stock Systerm Static & Dynamics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 车辆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计算机语言、工程力学、城市轨道车辆工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铁道车辆系统静/动力学是城市轨道车辆专业方向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铁道车辆静力学以及铁道车辆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铁道车辆静力学、动力学分析和计算方法,为从事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制造、维护、测试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内容包括两部分。
车辆静力学内容包括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用在车辆及其零部件上的载荷,车辆主要零部件的有限单元法计算。
车辆动力学内容包括引起车辆振动原因,铁道车辆安全、平稳运行的条件和评定标准,铁道车辆系统的垂直振动和横向振动的原理和分析,铁道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
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掌握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作用在铁道车辆及其零部件上的载荷。
3.掌握车辆主要零部件的有限单元法计算方法。
4.掌握铁路车辆安全、平稳运行的条件和评定标准。
5.掌握引起车辆振动原因和车辆振动的基本形式。
6.熟练分析铁道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
7.熟练掌握铁道车辆系统的垂直振动和横向振动的原理和分析。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部分
掌握有限单元法的解题思路,掌握单元刚度矩阵、坐标变换、结构刚度矩阵的建立,掌握载荷处理和约束处理的方法,掌握解题的具体步骤。
2.作用在铁道车辆及其零部件上的载荷部分
掌握作用在铁道车辆上、作用在车体上及作用在转向架上的载荷。
3.车辆主要零部件的有限单元法计算部分
了解客车车体钢结构的计算,了解转向架构架的计算,并且会进行计算结果整理。
4.车辆振动引论部分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掌握车辆振动基本概念与振动形式,掌握引起车辆振动的原因等基本知识。
5. 车辆的垂向振动部分
掌握分析车辆振动的基本方法,掌握具有一系弹簧装置车辆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具有两系弹簧装置车辆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理论和分析方法。
6.车辆的横向振动部分
掌握车体横向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理论和分析方法。
7.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部分
掌握车辆蛇行运动和蠕滑基本概念,掌握自由轮对在蠕滑力作用下的蛇行运动,了解转向架蛇行运动,了解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的分析方法,掌握影响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的因素。
5.车辆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部分
掌握车辆运行平稳性及其评定标准,掌握车辆运行安全性及其评定标准以及,了解防止车辆脱轨和倾覆的安全措施。
四、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环节可以课后专门安排上机时间进行简单有限单元法计算程序练习,不占用本课程课时。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外习题不应少于20题,课程讨论不少于5次。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板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七、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八、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
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课堂测验、学习主动性等组成。
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车辆系统动力学》,任尊松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参考书:《铁道车辆动力学与控制》,陈泽深,王成国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大纲制订人:耿烽
大纲审定人:王书林
制订日期: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