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0200522212415)
- 格式:pdf
- 大小:7.15 MB
- 文档页数:3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目标: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明确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主要矛盾和面临的历史任务,从而对本编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特点和阶级状况教学难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点教学时间:2学时主要内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长时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清朝统治危机四伏,逐渐走向衰落。
衰落的表现:1、政治上的黑暗腐败2、经济上落后3、军事上军备废弛,国防力量虚弱4、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5、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
(三)鸦片战争前的西方1、一批欲称霸世界的西方列强的出现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1)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A、英国率先确立资产阶级专政B、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C、英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军(海上霸权)D、19世纪初,号称“日不落帝国”(2)法国是当时仅次于英国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3)沙皇俄国有“欧洲宪兵”之称。
(4)美国是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鸦片战争前夕,世界资本主义已有较大发展。
资本主义愈发展,其内部的原料、市场就越不能满足需要,就需要向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因此,马克思说:“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生存的原则”,“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经济技术落后、国力衰微、国防空虚而又地大物博的中国便成为他们侵略的对象。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战争起因: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国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到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中国近代史纲要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答: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侵入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
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
因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答: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但必须认识到,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
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而非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
当国内的革命战争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胁时,则两个主要矛盾重合为一,帝国主义与封建阶级为一方,人民大众为一方,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史纲要目录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二.政治控制三.经济掠夺四.文化渗透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二.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二.农民斗争的意义与局限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运动的兴办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资产阶级革命的活动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二.“三座大山”的重压三.两个中国之命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三.第二条战线的行成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行成第四节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复兴的必由之路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一.“大跃进”及其纠正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二.改革开放的起步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第四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二.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三.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第五节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三.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