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构造地质学读图题精选1、褶皱描述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
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
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
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
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
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
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
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
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
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
地层断距约800m。
1、褶皱描述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
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
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
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
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
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
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
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
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
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
地层断距约800m。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50000一、地形分析图区最高点为南西方向图区边缘,高程1200米左右。
次高点为图区中部望洋岗山顶及其东北方向至图区边缘,高程900米左右。
最低点位于正西边缘高程400米左右。
区内相对高差800米左右。
区内发育北东—南西向山脉一条,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高程递降。
山脉自峰顶分别向北西和南东方向下降形成山坡,北西坡陡,南东坡缓。
望洋岗的南西侧与北东侧个各发育一个鞍部,沿鞍部顺坡均发育有冲沟。
区内无人烟,无道路,交通不便。
二、地层出露及岩性情况图区出露的地层为6个时代6个小层。
分别为,石炭系(C)页岩、泥灰岩和灰岩;二叠系(P)砂岩和灰岩;三叠系(T)石灰岩;白垩系(K)砂砾岩和页岩;古近系(E)砾岩和砂岩;新近系(N)粉砂岩和页岩。
三、地层接触关系根据地形等高线与地层界线的交切关系判定白垩系(K)、古近系(E)及新近系(N)地层为一套倾斜岩层;三叠系(T)—石炭系(C)地层,与上覆白垩系(K)、古近系(E)及新近系(N)地层相交截,且地层产状不一致,在三叠系(T)与白垩系(K)地层之间缺失侏罗系(J)地层。
因此,形成了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四、构造形态据分析可知,上覆盖层(N-K)为倾斜地层,产状70°∠15°?,下伏地层(T-C)为一向斜构造。
向斜位于望洋岗北西侧,自南西边缘—北东方向延伸于北边缘中部掩没于上覆盖层之下,延伸长度6500米左右,枢纽水平,据二叠系(P)地层在两翼露头宽度可知,北西翼缓,南东翼陡,核部地层为三叠系(T),翼部由二叠系(P)—石炭系(C)地层组成。
褶皱形成于三叠系(T)之后—白垩系(K)之前。
区内自北西—南东方向发育断层一条,延伸长度9750米左右,产状40°∠35°?,错断了区内除新近系之外的全部地层,其性质为横向逆断层?,其北东盘为上升盘。
从其下伏地层测算,铅直地层断距200米?左右,水平地层断距400米?左右,地层断距257.12米?左右(400*sin40°)。
素描:素描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是用钢笔、铅笔或木炭等,以线条来画出物像明暗的单色画。
一、素描的步骤和方法1.野外观察2.勾画大体轮廓、控制比例和前后位置3.画出整体的立体形状4.加工细画、并初步成图5.素描图应附的文字说明:①图中的山脉、河流、居民点、湖泊等名称和标高。
②地质界线或地质符号、代号及相应说明。
③素描图一端的方位及时间。
④图书和素描内容的文字说明。
⑤素描作者及其所在单位。
二、参照物的作用①显示地质体的规模和比例。
②说明素描图的地点和方位。
③增强立体感,加强透视效果。
④反映地质体周围的植物生长情况。
⑤表现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⑥衬托大自然的壮观,表现地质体的真实形象。
三、地图、平面图和地形图的区别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投影方法,将整个地球或地球某一部分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经过综合取舍,用符号和注记缩绘在平面上的图形。
(l) 平面图是将地面上的地物按铅垂线投影到水平面上,用缩小的相似图形表示其平面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地图。
平面图不考虑地球曲率影响,把小块地区的地球表面(水准面)当做水平面,采用正投影的方法,将地面上的地物按铅垂线投影到水面上,用缩小的相似图形表示其平面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只说明地物的平面位置而不反映高低起伏。
涵盖的实地范围很小,比例尺很大,一般大于1:5 000,在一幅图内比例尺处处相同。
(2) 地形图就是将地面上的一系列地物和地貌点的位置,通过综合取舍,把它们垂直投影到一个水平面上,再按比例尺缩小后绘制在图纸上的一种地图。
对较大制图区域,因考虑地球曲率影响,需要采用一定的地图投影,按一定的精度要求测绘其地物和地貌,用图解图形或符号表示。
有统一的规格、统一的表示方法,而形成独立的图种。
比例尺一般为1 :500~1 :100万,其中小于1:5 000的地形图图上各处比例尺不完全相等。
四、地图的编制原则(1)地图投影基准面。
将地球上的物体投影到大地水准面上,就是海水高潮与低潮的平均高程面,它是穿过大陆和岛屿的一个闭合曲面。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比例尺1:50000
一、地形分析
图区最高点为南西方向图区边缘,高程1200米左右。
次高点为图区中部望洋岗山顶及其东北方向至图区边缘,高程900米左右。
最低点位于正西边缘高程400米左右。
区内相对高差800米左右。
区内发育北东—南西向山脉一条,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高程递降。
山脉自峰顶分别向北西和南东方向下降形成山坡,北西坡陡,南东坡缓。
望洋岗的南西侧与北东侧个各发育一个鞍部,沿鞍部顺坡均发育有冲沟。
区内无人烟,无道路,交通不便。
二、地层出露及岩性情况
图区出露的地层为6个时代6个小层。
分别为,石炭系(C)页岩、泥灰岩和灰岩;二叠系(P)砂岩和灰岩;三叠系(T)石灰岩;白垩系(K)砂砾岩和页岩;古近系(E)砾岩和砂岩;新近系(N)粉砂岩和页岩。
三、地层接触关系
根据地形等高线与地层界线的交切关系判定白垩系(K)、古近系(E)及新近系(N)地层为一套倾斜岩层;
三叠系(T)—石炭系(C)地层,与上覆白垩系(K)、古近系(E)及新近系(N)地层相交截,且地层产状不一致,在三叠系(T)与白垩系(K)地层之间缺失侏罗系(J)地层。
因此,形成了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四、构造形态
据分析可知,上覆盖层(N-K)为倾斜地层,产状70°∠15°?,下伏地层(T-C)为一向斜构造。
向斜位于望洋岗北西侧,自南西边缘—北东方向延伸于北边缘中部掩没于上覆盖层之下,延伸长度6500米左右,枢纽水平,据二叠系(P)地层在两翼露头宽度可知,北西翼缓,南东翼陡,核部地层为三叠系(T),翼部由二叠系(P)—石炭系(C)地层组成。
褶皱形成于三叠系(T)之后—白垩系(K)之前。
区内自北西—南东方向发育断层一条,延伸长度9750米左右,产状40°∠35°?,错断了区内除新近系之外的全部地层,其性质为横向逆断层?,其北东盘为上升盘。
从其下伏地层测算,铅直地层断距200米?左右,水平地层断距400米?左右,地层断距257.12米?左右(400*sin40°)。
断层形成于古近系(E)之后,新近系(N)之前。
五、地质演化史分析
海西运动中期石炭系,此区为滨海平原逐渐海进形成浅海古地理环境,沉积形成了一套页岩-泥灰岩-灰岩的海进序列岩石;海西运动后期二叠系,此区发生小幅地壳震荡,地壳先升后降,自浅海灰岩-滨海砂页岩海退序列岩石沉积。
印支运动使该区地壳下沉,海水大面积侵入,形成了一套广泛的浅海石灰岩沉积岩层(三叠系灰岩)。
印支运动后期,地壳上升,海水退出,该区遭受长期风化剥蚀,从而缺失了侏罗系全套地层,并且受来自北西-南东方向的水平挤压力作用,岩层隆起形成褶皱。
白垩系受燕山旋回影响,此区遭受风化剥蚀,河流侵蚀,形成河床砂砾岩—河漫滩页岩沉积。
喜山旋回早期在古近系地壳小幅上升,形成了河床砾岩和砂岩沉积。
喜山旋回中期新近系地壳小幅下降,此区东部成湖,从而形成了粉砂岩和页岩的湖相沉积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