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13
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
在医学领域,大数据分析技术为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为了提高医学大数据分析能力,我们参加了医学大数据分析实训课程,现将实训过程及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二、实训内容1. 数据采集与处理实训课程首先讲解了医学大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
我们学习了如何从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基因检测等途径获取医学数据,并了解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整合等数据处理技术。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基本技能。
2. 数据存储与管理医学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多样、更新速度快等特点。
实训课程介绍了常见的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如关系型数据库、NoSQL数据库、分布式文件系统等。
我们学习了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存储与管理方案,并对数据进行高效管理。
3. 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挖掘与分析是医学大数据应用的核心。
实训课程讲解了关联规则挖掘、分类与预测、聚类分析等常用数据挖掘方法。
我们通过实际案例,掌握了如何利用这些方法挖掘医学数据中的有价值信息。
4. 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医学图像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实训课程介绍了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图像识别等。
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了如何对医学图像进行处理与分析。
5. 医学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医学知识图谱是一种将医学知识以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的技术。
实训课程讲解了医学知识图谱的构建方法,如本体构建、知识抽取、知识融合等。
我们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如何构建和应用医学知识图谱。
三、实训心得体会1. 提高了医学大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本次实训,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医学大数据分析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数据采集、处理、存储、挖掘与分析等技能。
这些技能将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应用医学大数据,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2.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实训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项目实践,共同完成医学大数据分析任务。
智能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简介智能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简介智能制造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关键发展方向,它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柔性化和高效化。
智能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智能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智能制造技术概述本部分主要介绍智能制造技术的定义、特点和发展趋势。
学生将了解智能制造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和实现个性化定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是智能制造技术的重要基础,它能够将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或其他形式的信息。
本部分将介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和应用,并探讨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作用。
三、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是智能制造的核心环节。
本部分将介绍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技术,包括传统的有线数据采集和无线传感网络。
同时,还将讲解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如数据清洗、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等。
四、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技术人工智能和智能控制技术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
本部分将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方法,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
同时,还将讲解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如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车间等。
五、工业互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工业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手段。
本部分将介绍工业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架构,以及云计算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如云制造和云服务等。
六、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优化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优化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
本部分将介绍智能制造系统的基本组成和集成方法,以及优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如生产调度优化和资源配置优化等。
通过学习智能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学生将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智能制造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学生还将通过实践环节,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未来从事智能制造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智能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智能制造技术的全面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国家制造实力做出贡献。
实验一:X射线衍射仪原理及数据采集与处理一.实验类别:综合性二.实验目的:1.了解X射线衍射仪的基本构造、原理与实验技术方法;2.了解实验条件的选择,熟悉衍射仪法制样方法;3.掌握衍射仪法所得粉末衍射花样的基本特征。
三.实验要求:观察X射线衍射仪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规程,实验条件的选择与衍射数据的处理。
四.实验设备:日本理学D/max-ⅢC型X射线衍射仪X射线衍射仪的基本构造主要分为:X射线发生装置、X射线测角仪、辐射探测器、电脑。
主要部件构成及工作原理简述如下:1.X射线管X射线管是由玻璃外罩将发射X射线的阴极与阳极密封在高真空(10-5-10-7mmHg)之中的管状装置。
阴极是由绕成螺线形的钨丝组成,用高压电缆接负高压,并加到灯丝电流,灯丝电流发射热电子。
管壳做成U形,目的是加长阴极与阳极间放电的距离。
阳极又称靶,是使电子突然减速和发射X射线的地方,靶材为特定的金属材料(例如铜靶,铁靶等)。
靶安装在靶基上(多为铜质),靶基底部通冷却水管,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喷水冷却,并与衍射仪的管座相接并一起接地。
操作时由高压电缆接预高压,并加以灯丝电流,管壳应经常保持干燥清洁。
X射线管示意图2.测角仪测角仪安装在衍射仪前部,用于安置试样,各类附件及各种计数器,其构造如图1-3所示。
测角仪的工作原理是入射线从X射线管焦点S出发,经过入射光阑系统DS投射到试样P表面产生衍射,衍射线经过接收光阑系统RS进入计数器C。
试样台H、计数器C可以分别独立地沿测角仪轴心转动,工作时试样与计数管以1:2的角速度同时扫描(θ-2θ连动),试样与计数管的转角度数可在测角仪圆盘上读出。
测角仪构造示意图五.实验过程:1.试样的制备衍射仪法一般采用块状平面试样,它可以是整块的晶体,也可用多种晶体的粉末压制。
金属样品可从大块中切割合适的尺寸,经砂轮、砂纸磨平即可。
粉末样品应有一定的粒度要求,颗粒大小约在1~10μm数量级,粉末要过200~325目筛子。
第6章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整个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围绕着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表现而展开的,因此空间数据来源、采集手段、生成工艺、数据质量都直接影响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潜力、成本和效率。
本章首先介绍数据源及其基本特征,同时概述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基本流程;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采集方式,数据编辑、数学基础变换以及数据重构等数据处理的原理与方法;然后讲解了数据质量评价与控制相关理论,最后简述了数据入库的主要流程。
6.1概述空间数据的准确、高效的获取是GIS健壮运行的基础。
空间数据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地图数据、野外实测数据、空间定位数据、摄影测量与遥感图像、多媒体数据等等。
不同的数据有不同的采集方法,能够获取的空间数据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涉及到:①数据源的选择;②采集方法的确定;③数据的进一步编辑与处理,包括错误消除、数学基础变换、数据结构与格式的重构、图形的拼接、拓扑的生成、数据的压缩、质量的评价与控制等等,保证采集的各类数据符合数据入库及空间分析的需求;④数据入库,让采集的空间数据统一进入空间数据库。
本章将系统介绍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所涉及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
6.1.1数据源分类GIS数据源比较丰富,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可以根据数据获取方式或数据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图6.1)。
根据数据获取方式可以分为:①地图数据。
地图是传统的空间数据存储和表达的方式,数据丰富且具有很高的精度。
国家基本比例尺系列地形图以及各类专题地图,经过数字化处理,是GIS最重要的数据源之一;②遥感影像数据。
随着航空、航天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影像数据以其现时性强等诸多优点迅速成为GIS的主要数据源之一。
摄影测量技术可以从立体像对中获取地形数据,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判读还可以得到诸如土地利用类型图、植被覆盖类型等等诸多数据信息;③实测数据。
各种野外、实地测量数据也是GIS常用的获取数据的方式。
实测数据具有精度高、现势性强等优点,可以根据系统需要灵活地进行补充。
描述自动安平水准仪的使用步骤1. 引言1.1 概述自动安平水准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地面高程的专业仪器,它通过使用先进的激光或电子技术,能够快速、精确地进行高程测量。
该仪器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道路勘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动安平水准仪的使用步骤,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正确操作该仪器并获取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介绍。
第一部分是引言,我们将介绍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将对自动安平水准仪进行简单介绍,包括其定义和原理以及主要组成部分和应用领域。
第三部分是重点,我们将详细描述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步骤,包括设备准备、校准仪器以及设置目标点和基准点等内容。
第四部分将介绍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包括如何采集测量数据以及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和校正,并最后生成水平曲线图或报告。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我们将总结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评价自动安平水准仪的优势与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关于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全面介绍,帮助读者了解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原理、组成部分以及应用领域。
同时,我们将重点讲解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步骤以及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正确操作该仪器并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最后,我们将对自动安平水准仪进行评价与展望,探讨其潜力和未来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自动安平水准仪的使用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和应用该仪器。
2. 自动安平水准仪简介2.1 定义和原理自动安平水准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垂直方向高差的精密仪器。
它利用光学原理和电子技术,通过测量目标点与基准点之间的光线高度差来确定水平面的变化,并计算出垂直方向上的高差值。
2.2 主要组成部分自动安平水准仪主要由以下组成部分构成:- 望远镜:用于观察目标点和参考点。
- 自动调平装置:通过检测并自动调整仪器的水平位置,确保其稳定性和精确性。
- 线性传感器:用于测量望远镜相对于基准点的高度变化。
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开展了大数据理论实训课程。
本文将从实训内容、实训过程、实训成果等方面对本次实训进行总结。
二、实训内容1. 大数据概述实训课程首先介绍了大数据的概念、特点、应用领域等基本知识,使学生对大数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数据采集与处理实训课程讲解了数据采集的方法、工具和技巧,以及数据清洗、数据转换等数据处理技术,使学生掌握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基本技能。
3. 数据存储与管理实训课程介绍了数据存储技术,如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等,以及数据管理方法,如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等,使学生了解数据存储与管理的相关知识。
4. 数据分析与挖掘实训课程讲解了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如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等,以及数据挖掘技术,如关联规则挖掘、聚类分析等,使学生掌握数据分析与挖掘的基本技能。
5. 大数据应用案例实训课程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大数据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电子商务、金融、医疗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实训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掌握大数据相关理论知识。
2. 实践操作实训课程设置了多个实践项目,如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学生分组完成项目,提高实践能力。
3. 案例分析实训课程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大数据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交流与分享实训课程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通过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实训成果1. 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通过实训课程,学生掌握了大数据的基本概念、技术方法和应用领域,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训课程通过实践项目,使学生掌握了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等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实训课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项目,使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测控技术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测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2. 掌握测控系统中的传感器、执行器、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关键技术;3. 理解并掌握测控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测控问题,具备初步的测控系统设计能力;2. 能够操作常见的测控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3. 能够运用测控软件进行数据可视化及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测控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精神;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新技术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测控技术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测控系统的定义、功能、分类及其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测控技术概述内容列举:测控系统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2. 传感器与执行器: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以及执行器的种类、性能和选用原则。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与执行器内容列举:传感器分类、原理及选型,执行器类型、性能及控制方法。
3. 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数据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内容列举:数据采集硬件与软件,信号处理方法,数据可视化技术。
4. 测控系统设计:阐述测控系统设计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教材章节:第四章 测控系统设计内容列举:系统设计原则,硬件选型与连接,软件开发与调试。
五经普普查员培训内容摘要:一、五经普简介二、五经普普查员培训内容1.培训背景及目的2.培训主要内容- 普查法规与政策- 普查流程与方法- 数据采集与处理- 普查表格填写规范3.培训效果评估正文:五经普,即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是我国经济普查工作的重要环节。
为确保五经普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普查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各地纷纷开展了五经普普查员培训。
本文将为您介绍五经普普查员培训的内容及其相关情况。
一、五经普简介五经普是继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之后,我国又一次对全国范围内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经济实体进行的全面、详尽、系统的调查。
五经普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为政策制定、宏观调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五经普普查员培训内容1.培训背景及目的为提高五经普普查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各地统计局纷纷组织开展普查员培训。
培训旨在使普查员熟悉五经普的普查内容、方法、流程和相关规定,确保普查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2.培训主要内容(1)普查法规与政策:培训内容包括普查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相关制度,使普查员明确自身职责和义务,熟知普查过程中的法律法规要求。
(2)普查流程与方法:培训详细讲解了五经普的普查流程,包括普查范围、对象、时间节点等,以及采用的调查方法,如名录库建设、现场调查、数据采集与处理等。
(3)数据采集与处理:培训重点介绍了五经普数据采集系统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教授普查员如何准确、高效地采集和处理数据。
(4)普查表格填写规范:培训中对普查表格的填写要求进行了详细解读,指导普查员规范填写,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3.培训效果评估为确保培训效果,各地统计局采取多种形式对普查员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如组织考试、实地操作考核等。
通过评估,普查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为五经普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总之,五经普普查员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旨在提高普查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五经普工作的顺利开展。
1数据的采集与处理1.1数据的采集施工监控中需对影响施工及控制精度的数据进行收集,主要包括环境参数和结构参数,前者又主要是指风速风向数据;后者主要指结构容重、弹模等数据。
施工监控需进行收集的数据如表1-1所示。
1.1.2数据采集方法基于港珠澳大桥特殊的地理位置,采用远程数据采集系统,与传统的数据采集系统相比,具有不受地理环境、气候、时间的影响等优势。
而借助无线传输手段的远程数据采集系统,更具有工程造价和人力资源成本低,传输数据不受地域的影响,可靠性高,免维护等优点。
远程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的整体结构如图1-2所示。
1-2 远程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组成结构图1.2数据的处理与评估在数据分析之前, 数据处理要能有效地从监测数据中寻找出异常值, 必须对监测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 剔除粗差的影响, 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我们拟采用的是最常用的μ检验法来判别系统误差; 用“3σ准则”剔除粗差; 采用了“五点二次中心平滑”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平滑修正。
同时, 在数据处理之后, 采用关联分析技术寻找某一测点的最佳关联点, (为保证系统评判的可靠性, 某一测点的关联点宜选用2 个以上)。
我们选用3 个关联测点, 如果异常测值的关联测点有2 个以上发生异常, 且异常方向一致, 则认为测值异常是由结构变化引起, 否则, 认为异常是由监测系统异常引起。
出现异常时, 经过判定, 自动提醒用户检查监测系统或者相应的结构(根据测点所在位置), 及时查明情况, 并采取一些必要的应急措施, 同时对测值做标注, 形成报表, 进行评估。
1.2.1系统误差的判别判别原则: 异常值检验方法是建立在随机样本观测值遵从正态分布和小概率原理的基础之上的。
根据观测值的正态分布特征性, 出现大偏差观测值的概率是很小的。
当测值较少时, 在正常情况下, 根据小概率原理, 它们是不会出现的, 一旦出现则表明有异常值。
依统计学原理: 偏差处于2 倍标准差或3 倍标准差范围内的数据为正常值, 之外的则判定为异常。
自动化生产线-课程教学大纲引言概述:自动化生产线是现代工业领域中的重要技术,它通过运用各种自动化设备和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为了培养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制定一份全面的自动化生产线课程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自动化生产线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
一、自动化生产线基础知识1.1 自动化生产线概述:介绍自动化生产线的定义、特点和应用领域。
1.2 自动化设备:详细介绍自动化生产线中常见的自动化设备,如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1.3 自动化控制系统:阐述自动化生产线中的控制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内容,如PLC、SCADA系统等,并介绍其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作用和应用。
二、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与规划2.1 自动化生产线布局:讲解自动化生产线的布局设计原则和方法,包括生产线的物料流、信息流和人流的优化。
2.2 自动化生产线调度与优化:介绍自动化生产线的调度方法,如作业调度、设备调度等,并讲解如何通过优化算法提高生产线的效率和产能。
2.3 自动化生产线安全与维护:强调自动化生产线的安全性和维护性,包括安全措施的设计和维护保养的方法。
三、自动化生产线控制与监控3.1 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策略:介绍自动化生产线中常用的控制策略,如开环控制、闭环控制等,并分析其适用场景和优缺点。
3.2 自动化生产线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自动化生产线中的数据采集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如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等。
3.3 自动化生产线故障诊断与排除:探讨自动化生产线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原因和故障排除方法,以及如何建立故障诊断系统。
四、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技术4.1 人工智能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并讲解其对生产线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4.2 机器视觉技术:阐述机器视觉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包括图像处理、目标检测与识别等方面,并探讨其在质量检测和物料追踪中的作用。
使用notepad进行文本数据采集与处理示例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将介绍如何使用Notepad进行文本数据采集与处理。
Notepad是一款简单易用的文本编辑器,广泛应用于Windows操作系统中,并且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文本处理功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Notepad来收集和处理各种文本数据。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使用Notepad进行文本数据采集与处理、示例与解释说明、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以及结论。
下面将逐步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利用Notepad进行文本数据采集与处理。
通过学习本文所介绍的方法和示例,读者可以掌握使用Notepad进行简单但实用的文本操作技巧。
无论是从网页抓取信息、批量处理文件内容还是转换文件格式,Notepad都可以成为一个有力的工具。
通过对Notepad功能和操作方法的详细讲解,读者可以轻松地实现自己对于文本数据的需求,并改善工作效率。
同时,在文章最后给出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克服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深入了解如何充分利用Notepad进行文本数据采集与处理,并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探索Notepad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 使用Notepad进行文本数据采集与处理:2.1 Notepad简介:Notepad是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一个文本编辑器,它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文本处理功能。
虽然功能比较简单,但对于一些简单的文本数据采集和处理任务来说,它非常方便实用。
2.2 文本数据采集方法:使用Notepad进行文本数据采集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步骤1: 打开Notepad编辑器。
步骤2: 打开要采集的源文件(如网页、日志文件等)。
步骤3: 使用复制(Ctrl + C)和粘贴(Ctrl + V)操作将所需数据从源文件中复制到Notepad中。
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互联网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我们组织了一次互联网数据分析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互联网数据分析的基本流程、常用工具和技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目的1. 熟悉互联网数据分析的基本流程和常用工具;2. 掌握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的基本技能;3. 提高学生运用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实训内容1. 数据采集与处理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介绍了数据采集的方法,包括网络爬虫、API接口、数据购买等。
然后,通过Python等编程语言,让学生实际操作获取数据。
接着,对数据进行清洗,包括去除重复数据、处理缺失值、处理异常值等。
2. 数据分析在数据清洗完成后,我们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
具体内容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掌握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3.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互联网数据分析的重要环节。
实训中,我们介绍了多种数据可视化工具,如Tableau、Python的Matplotlib、Seaborn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如何将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
4. 实际案例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互联网数据分析的应用,我们选取了几个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这些案例涵盖了电商、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数据分析特点。
四、实训过程1. 数据采集与处理实训开始,我们为学生讲解了数据采集的方法和Python编程基础。
接着,学生分组进行数据采集实践,通过网络爬虫、API接口等方式获取数据。
在数据清洗环节,学生运用Python代码对数据进行清洗,去除重复、处理缺失值和异常值。
2. 数据分析在数据分析环节,我们为学生介绍了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的基本方法。
盲区监测系统工作原理盲区监测系统是一种现代化的安全监测系统,其作用是对车辆、船舶等运输工具的盲区进行监测,以避免因视野盲区带来的安全隐患。
盲区监测系统基于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技术,通过监测车辆周围情况,及时预警并提示驾驶员进行操作。
本文将介绍盲区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盲区监测系统工作原理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以及信息展示。
下面将对每个环节进行详细讲解。
一、数据采集与处理盲区监测系统主要采用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等技术进行数据采集。
其中,激光雷达是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它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出车辆周围的物体、障碍物等信息,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
毫米波雷达则是一种基于超高频电磁波的传感器,它主要用于监测物体的距离、速度和方向等信息。
摄像头作为另一种重要的监测传感器,则能够对所处环境进行全景拍摄和图像处理,从而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的信息。
在获得数据后,系统还需要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提取有用的信息,如物体的位置、大小、速度等参数值。
二、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是盲区监测系统的另一个核心工作环节,其目的是将数据从传感器传输到数据处理系统中进行分析。
通常情况下,盲区监测系统采用了无线传输技术,如Wi-Fi、蓝牙等,将数据快速、准确地传输到处理系统中。
这样能够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从而为驾驶员提供全面的警示和提示。
三、数据存储数据存储环节是盲区监测系统重要的功能之一。
其目的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并提供对其进行访问和查询的功能。
在存储之前,系统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归类、排序、加密等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四、信息展示信息展示环节是盲区监测系统对外提供的主要功能,其目的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为驾驶员提供警示和提示。
通常情况下,盲区监测系统会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图形化处理,并根据车辆运动轨迹、车身姿态等因素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提供准确的提示信息。
大气环境监测中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讲解大气环境监测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涉及到对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要素、空气质量等指标的监测与评估。
为了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科学家与工程师们发展了一系列先进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本文将对大气环境监测中常用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进行讲解,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数据采集是大气环境监测的第一步,它主要通过监测站点和监测设备对大气污染物、气象要素等数据进行实时获取。
目前常用的大气环境监测站点包括固定站和移动站两种类型。
固定站一般设立在重要的污染源附近或城市中心,用于长期监测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温度、湿度等指标。
常见的监测设备有气体分析仪、微量气象站等。
移动站则通过携带监测设备,对特定区域进行监测,如工业园区、道路交通等。
现代技术的进步为数据采集提供了更多选择,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可对大范围的大气环境进行监测,无人机技术则可以实时获取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立体分布。
数据处理是大气环境监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涉及到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校正、质量控制、插补、分析等一系列操作,以得到具有价值的监测结果。
首先,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校正是必要的。
校正的目的是消除仪器误差、环境干扰等因素对数据的影响,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其次,质量控制是数据处理的关键一步。
通过建立数据质量评估系统,可以筛选出异常点和不可靠数据,并进行删除或修正。
插补是指通过数学模型或插值算法填充缺失的数据,以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最后,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各项指标的统计特征和时空分布信息,为大气污染源的控制和环保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过程中,还涉及到数据传输与存储。
数据传输是指将采集到的数据从监测设备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或数据库的过程。
常用的传输方式有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
有线传输主要通过通讯线缆将数据传输到中心,具有稳定性好、传输速度快的特点。
无线传输则通过无线通讯技术将数据传输到中心,具有传输范围广、灵活性高的特点。
1数据的采集与处理1.1数据的采集施工监控中需对影响施工及控制精度的数据进行收集,主要包括环境参数和结构参数,前者又主要是指风速风向数据;后者主要指结构容重、弹模等数据。
施工监控需进行收集的数据如表1-1所示。
1.1.2数据采集方法基于港珠澳大桥特殊的地理位置,采用远程数据采集系统,与传统的数据采集系统相比,具有不受地理环境、气候、时间的影响等优势。
而借助无线传输手段的远程数据采集系统,更具有工程造价和人力资源成本低,传输数据不受地域的影响,可靠性高,免维护等优点。
远程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的整体结构如图1-2所示。
1-2 远程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组成结构图1.2数据的处理与评估在数据分析之前, 数据处理要能有效地从监测数据中寻找出异常值, 必须对监测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 剔除粗差的影响, 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我们拟采用的是最常用的μ检验法来判别系统误差; 用“3σ准则”剔除粗差; 采用了“五点二次中心平滑”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平滑修正。
同时, 在数据处理之后, 采用关联分析技术寻找某一测点的最佳关联点, (为保证系统评判的可靠性, 某一测点的关联点宜选用2 个以上)。
我们选用3 个关联测点, 如果异常测值的关联测点有2 个以上发生异常, 且异常方向一致, 则认为测值异常是由结构变化引起, 否则, 认为异常是由监测系统异常引起。
出现异常时, 经过判定, 自动提醒用户检查监测系统或者相应的结构(根据测点所在位置), 及时查明情况, 并采取一些必要的应急措施, 同时对测值做标注, 形成报表, 进行评估。
1.2.1系统误差的判别判别原则: 异常值检验方法是建立在随机样本观测值遵从正态分布和小概率原理的基础之上的。
根据观测值的正态分布特征性, 出现大偏差观测值的概率是很小的。
当测值较少时, 在正常情况下, 根据小概率原理, 它们是不会出现的, 一旦出现则表明有异常值。
依统计学原理: 偏差处于2 倍标准差或3 倍标准差范围内的数据为正常值, 之外的则判定为异常。
事实上标准差σ多数情况下是求知的, 通常用样本值计算的标准差S 来替代。
桥梁健康监测资料的数据量特别大, 一般都为大样本, 所以我们用μ检验。
在分析中, 我们将所得的数据分成两组Y1 、Y2,并设()1211,1Y N u δ, ()2222,2Y N u δ择统计量为:'y y U -=(1)式中12y y 、—两组样本的平均值: 21n 、n —两组样本的子样数:21S S 、 —两组样本的方差。
若'2a U U ≥ (2)则存在系统误差。
否则, 不存在系统误差。
1.2.2 粗差点的剔除在观测次数充分多的前提下, 其测值的跳动特征描述如下式:()112j j j j d y y y +-=-+ (3)式中j y (j=1,2,3,4,……,n- 1)是一系列观测值。
由n 个观测值1,2...n y y y 可得n - 2 个d, 当n 足够大时, 可按“3σ准则”进行检验, 舍弃异常值。
首先, 计算机跳动统计子样的平均值d 和均方差σ:122n jj d d n ===-∑(4)δ=(5)进一步计算出各个观测值跳动偏差的绝对值与均方的比 值: j j d dq δ-=(6)当j q >3, 认为此值异常。
舍弃异常值后, 再作二次多项式五点中心移动平滑, 以实测值与平滑值之差作为跳动统计量, 再进行检验。
1.2.3观测数据修正该系统采用的是“五点二次多项式中心移动平滑”即观测数据为:0,1,2,1,,1,2,2,1,............i i i i i m m m y y y y y y y y y y --++--()22i y m m ≤≤-平滑修正值为:()()22111121735i i i i i i Y y y y y y -+-+=-++++⎡⎤⎣⎦ (7) 端点的平滑修正值为:()001214131935335Y y y y y y =+--+ (8) ()1012141913126535Y y y y y y =+++- (9)()141211561213935m m m m m m Y y y y y y -----=-++++ (10)()4121135393135m m m m m m Y y y y y y ----=--++ ( 11)式中0Y 为第一点的平滑修正值; 1Y 为第二点的平滑修正值; 1m Y -为倒数第二点的平滑修正值; m Y 为倒数第一点的平滑修正值。
依次类推, 这组观测数据可全部进行平滑修正。
经过预处理后, 通过剔除含系统误差的异常值和粗差点, 并对余下的数据进行平滑处理, 去除了数据曲线中的毛刺数据,使得数据曲线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现场情况, 也为将来进行关联分析、模态分析、专家评估等系统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1.2.4数据的关联分析利用关联度分析法对监测点进行相关性分析是一种简便而效的方法。
通过测点之间关联度计算, 可有效地确定测点的关联程度, 从而找出关联程度最高的测点, 利用所建立的关联模型, 可起到监测数据相互校验的目的。
同一截面的相邻部位的各测点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离参点近的测点, 其相关程度一般较高, 所以, 在选择相关点时, 一般先考虑邻近点。
且一般同类观测量的相关程度高于其他类型观测量。
所以, 应选择邻近的同类型测点作为相关检验测点。
设原始数据序列为:()()(){}001,2......k k n χχ== ( 12)设原始数据序列中,0,1χχ分别为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 即(){}001,2......k k n χχ== ( 13)(){}1,2......i i k k n χχ== ()1,2,...,i n = ( 14)则斜率关联度法计算公式为公式(15- 19 )。
对于某一工程部的所有监测点, 通过关联度的计算, 可确定相关性较好的子集。
()()101111jin k j i r n k k χχχχσσ-==∆∆+-∑ (15)jχσ= (16) ()11nj j k k n χχ==∑ (17)i χσ= (18)()11ni i k k n χχ==∑ (19)对于关联系数较大的测点, 可以根据两个测点的观测值建关联模型。
根据安全监测的特点, 采用了一种简单的多项模型:2012y a a a χχε=+++ (20)式中, 0,1,2a a a 为系数; ε为随机误差。
上式中的系数, 上式中的系数0,1,2a a a 可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其估计值。
1.3监控模型的建立大跨径桥梁的变形是受各种荷载影响所致,而作用于桥梁上的荷载主要有桥梁的自重、风力、车流量、温度的变化、产生的应力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桥梁变形和位移.在桥梁的变形分析中,通常认为桥梁的水平位移主要由风力、车流量、温度作用引起.桥梁的水平位移可分为沿桥梁中轴线方向和与桥梁中轴线垂直方向两种。
对于桥梁的变形监测的分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法、卡尔曼滤波法、RBF 神经网络法、小波分析法和系统论方法等。
1.3.1卡尔曼滤波模型当不考虑具有确定性输入时离散线性系统的卡尔曼滤波模型的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为:11,1,1111k k k k k k kk k k k X X L B X +++++++=Φ+ΓΩ⎧⎨=+∆⎩ (1) 其中:k X 和k L 分别为k t 时刻的状态向量和观测向量: 1,k k +Φ为k t 时刻至1k t +时刻的 状态转移矩阵; 1k B +为1k t +时刻的观测矩阵;k Ω和k ∆分别为k t 时刻的动态噪声和观测噪声。
所谓离散线性系统的状态估计,12,,...,,k L L L 就是利用观测向量,根据其数学模型求定第j t 时 刻 状 态 向 量j X 的最佳估值。
通常把所得的估计量 记 为()X j k 。
它可分为三种情况:当j k =称()X j k 为最佳滤波值并把()X j k 的求定过程称为卡尔曼滤波; 当j k >称()X j k 为最 佳 预 测 值 并 把()X j k 的 过 程 称 为 预 测 或 外 推; 当j k < 称()X j k 为最 佳 预 测 值 并 把()X j k 的过程称为平滑或内插。
系统的随机模型如下:()()()()()()()()()()()()()(),000,000cov cov ,cov ,0000var 0cov 0cov ,0k k k j ijk j ijk j x x k k E E D k D k E X u X X D X X δδΩ∆⎧Ω=⎪∆=⎪⎪ΩΩ=⎪⎪∆∆=⎪⎪⎨Ω∆=⎪==⎪⎪=⎪⎪Ω=⎪∆=⎪⎩(2)式中:()k E Ω为k Ω的数学期望;()k E ∆ 为k ∆的数学期望;()cov ,k j ΩΩ为k Ω与j Ω 的协方差;()D k Ω为D Ω的方差;()cov ,k j ∆∆为k ∆与j ∆的协方差;()0E X 为0X 的 数学期望;()0var X 为0X 的 方 差;()0cov ,k X Ω 为0X 与k Ω的协方差;()0cov ,k X ∆为0X 与k ∆的协方差。
当j k =时1ij δ=,当j k ≠时0ij δ=。
由状态方程观测方程和随机模型以根据逐次平差法推出如下的卡尔曼滤波递推方程:()()()()[]()111k k k x k k x X k k X k k J L B X k k D k k I J B D k k ⎧=-+--⎡⎤⎪⎣⎦⎨=--⎪⎩(3) 其中:()()()()()()()(),1,1,11,1,1111111111k k T Tx k k x k k k k k k T Tk x k k x k X k k X k k D k k D k k D k J D k k B B D k k B D k ---+Ω+-∆⎧-=Φ--⎪⎪-=Φ--Φ+Γ-Γ⎨⎪⎡⎤=--+⎪⎣⎦⎩(4) 利用卡尔曼滤波对桥的变形进行分析和预测具有较高的精度,但卡尔曼递推开始的参数值是关系到此方法成败的关键参数,如何确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办法。
1.3.2 RBF 神经网络模型在大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中, 出现不可靠数据的测试点往往是单个或几个测试点,这些测试点在工作异常到恢复工作正常期间的数据都是属于不可靠数据, 而在同一时间段, 其他测试点的数据都是正常数据, 如果放弃这一段数据,势必影响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对于桥梁在该时间段的评价; 如果保持这一段数据, 其中的不可靠数据对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评价也是不可靠的。
基于这一前提,先找出异常测试点与其他测试点之间的关联关系, 然后建立异常测试点与其最关联点之间的神经网络模型, 利用RBF 神经网络强大的函数逼近能力, 建立二者之间函数关系, 即可利用关联测试点正常的数据去恢复异常测试点的不可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