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39.49 KB
- 文档页数:7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1、目的: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消化道息肉2、适应症:经内镜下确诊为消化道息肉;禁忌症: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已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仪器:日本产Olympus-70型电子胃镜. Olympus-V70型电子肠镜ERBEIcc80高频电发生器、电凝切圈套器、活检钳、内镜注射针等.4、术前准备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血Rt ,肝功、凝血酶原时间、ECG、胃息肉常规胃镜检查,肠息肉使用硫酸镁清洁肠道(禁用甘露醇)。
5、操作方法插入内镜找到息肉后,根据息肉大小以及有无蒂来决定手术方法,由助手协助插入圈套器或活检钳,对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一般采用活检钳咬除或电凝灼除,使息肉发白,电凝指数为1.2、通电时间为3-4秒即可。
直径小于2厘米的亚蒂或无蒂息肉,多采用圈套+电凝切除法;圈套器钢丝在息肉基底稍上方为息肉切除的最佳部位,或在基底部注射盐水,使形成蒂,再切除;有蒂息肉采用圈套器+电凝切除法,尽可能保留残蒂1厘米左右长;直径大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可采用圈套器法,但需先将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在息肉基底部粘膜下注射2-4 点,每点0.5-1毫升,然后再行圈套电凝切除;凝切指数均为30-35,先行电凝再行电切,每次凝切时间均为3-4秒。
大的息肉也可分块分期切除,2-3周后行第二次切除。
切除的息肉用异物钳或经活检孔负压吸引连同内镜一块拔出后送病理检查。
6、并发症及注意事项一、消化道息肉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迟发性出血是指发生于术后24小时的出血,文献报道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1%-2%,常见原因由于操作者的经验不足有关,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电凝不充分,电凝指数过小或电凝时间不足;(2)、电凝过度,电凝指数过高或电凝时间过长使创面过大过深,结痂脱落后出血;(3)、套切不彻底,残蒂过长;(4)、套切面位于大血管处;(5)、患者血管弹性差,PT 减少;(6)、创面继发感染;(7)、术后患者饮食运动未严格控制。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3年版)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消化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胶囊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1.临床科室。
(1)三级医院设有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
(2)其他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协作转诊机制。
12.消化内镜诊疗室。
(1)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和术后观察室。
(2)有满足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房间、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同时具有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或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2)病例不少于10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内镜下息肉治疗质量标准内镜下息肉治疗是消化内镜学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消化道息肉的切除。
在进行内镜下息肉治疗时,医生需要严格遵守一定的治疗质量标准,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下面将从准备工作、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三个方面介绍内镜下息肉治疗的质量标准。
首先,在进行内镜下息肉治疗之前,医生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了解,包括患者的症状、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以便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其次,医生需要对手术设备进行检查和准备,确保设备完好,以免手术中出现意外。
此外,医生还需要告知患者手术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同意,确保患者能够配合治疗。
其次,在手术操作方面,医生需要严格遵守内镜下息肉治疗的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首先,医生需要在手术中保持手的稳定性,准确切除息肉,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其次,医生需要确保手术操作的熟练性和速度,以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患者的痛苦和风险。
同时,医生还需要在手术中及时处理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确保患者的安全。
最后,在术后管理方面,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康复。
首先,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的护理和指导,包括饮食调理、休息疗养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其次,医生需要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观察手术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
同时,医生还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的随访和管理,定期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患者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指导患者的日常护理,以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内镜下息肉治疗的质量标准包括准备工作、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三个方面,医生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内镜下息肉治疗的质量管理,为患者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2)尿常规;(3)大便常规+潜血;(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6)凝血功能;(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 等);(2)超声内镜;(3)结肠镜检查。
(七)内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1.术前完成胃镜检查和治疗同意书。
2.可使用镇静或麻醉药: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镜室观察至清醒后返回病房。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2)尿常规;(3)大便常规+潜血;(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6)凝血功能;(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2)超声内镜;(3)结肠镜检查。
(七)内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1.术前完成胃镜检查和治疗同意书。
2.可使用镇静或麻醉药: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镜室观察至清醒后返回病房。
3.按顺序进行常规胃镜检查。
4.根据术中所见息肉形态、大小、数目等决定内镜下治疗方案并按胃息肉内镜治疗规范实施治疗,围手术期采用适当措施避免可能的治疗并发症。
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操作规范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操作规范【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适应症】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全面考虑。
1. 无严重慢性疾病,能耐受内镜检查及治疗者;2. 消化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息肉大小能被不同口径的电凝电切圈套器套取者,息肉直径一般应<2cm;3. 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浸润型者;多发性息肉数目在30个以内;4. 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癌可适用于内镜下摘除。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禁忌症】1. 患者体质差,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内镜检查、治疗者;2. 有出血倾向,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经治疗无法纠正者;3. 息肉基底部过大,一般指胃息肉基底>2cm或大肠息肉基底>1.5cm 者;4. 息肉型癌已浸润恶化者;5. 已安装心脏起搏器或置入金属瓣膜者(相对禁忌);6. 糖尿病患者,无论血糖是否正常,都应列为相对禁忌(愈合能力差)。
7. 患者及家属不合作者。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的术前准备】患者准备1. 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试验;心电图描记;有条件者术前应用3d止血药物。
2. 胃及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术前禁食12h。
3. 大肠息肉患者术前3d无渣半流质饮食,手术当天早晨禁饮食,中午可进干食,少饮水,下午操作;术前1d晚饭后服用清肠剂以清洁肠道;忌用甘露醇导泄,以免肠道内有易燃气体产生,导致通电时爆炸。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的器械准备】1. 高频电发生器2. 各型治疗用内镜均可选用,以双活检通道者更适宜,便于抓取息肉,协助操作。
这类内镜前端均为非金属,具有绝缘性,安全度高。
3. 电凝电切圈套器及其附件(三爪钳、圈套器、异物网篮等),最好用前端绝缘的圈套器。
4. 检查高频电流发生器,确认功能正常,将电切圈套器与高频电发生器连接,脚踩通电踏板,再将电切圈套器与电极板上的湿肥皂短暂接触,见有火花放电现象,即说明性能正常,可以进行操作。
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操作规范首先,在进行内镜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明确患者的病情、病史、过敏史等信息,并对患者的麻醉情况进行评估,确保患者适合接受内镜治疗。
在进行内镜治疗时,必须确保消化道内壁的清洁和伸展,以便观察和操作。
因此,在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胃肠准备,如空腹、灌肠等,以清除消化道内的食物和粪便,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镇静和麻醉处理,以减少患者的不适和疼痛感。
在内镜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内镜的使用技术,并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和息肉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切除术、热灼术和封闭术等。
在进行切除术时,医生需要将切除器具准确地放置在息肉底部并进行适当的力度,以保证完整地切除息肉,并避免损伤到周围的组织。
在进行热灼术时,医生需要将热刀准确地置于息肉表面,并控制好热灼的时间和温度,以避免出现出血或溃疡等并发症。
在进行封闭术时,医生需要将封闭剂准确地注射到息肉内,并掌握好封闭剂的剂量和浓度,以保证封闭的效果。
在内镜治疗的同时,医生还需要对治疗过程进行连续的观察和监测,以及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镇痛和抗感染处理。
在治疗结束后,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观察和评估,并向患者提供必要的注意事项和恢复指导。
此外,在内镜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2.遵循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操作规范,不滥用内镜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切除和热灼;3.在治疗前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告知和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4.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紧急情况;5.治疗后要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诊,并进行必要的疗效评价。
总之,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仍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医疗人员在进行内镜治疗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并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和个性化的护理。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消化内科是以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主要任务的临床科室。
为了规范消化内科的诊疗行为,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制定了一系列的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一、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程、症状、治疗经过等,包括过敏史、手术史、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包括常规体格检查和消化系统的体格检查,如腹部检查、胃镜检查等。
二、实验室检查:1.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凝血功能等。
2.免疫学检查: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
3.病原学检查:如血、尿、粪便常规检查,病原体抗体检测等。
4.内镜检查:包括胃镜、肠镜、胃排空检查等。
三、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包括腹部超声、内镜超声等。
2.放射学检查:如X线检查、CT、MRI等。
四、特殊诊断方法:1.活体组织检查:如胃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肝活体检查等。
2.纳米探针技术:用于胃肠肿瘤早期诊断和微创手术导航。
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包括抗生素、抗酸药、止泻药等。
2.内镜治疗:如内镜下止血、肿瘤切除、异物取出等。
3.手术治疗:如胃、肠道肿瘤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
4.介入治疗:如肝、胰腺穿刺、造影等。
六、并发症处理: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需要及时处理,可采取内镜止血、手术修复等方法。
七、患者随访和健康教育:1.患者随访: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评估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健康教育:向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生活方式等健康教育,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总之,消化内科在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需严格按照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同时,科室应定期更新和完善相关的指南和规范,保持与时俱进。
最重要的是,医护人员应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做到尽职尽责,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1、目标:内镜下高频电刀诊疗消化道息肉2、适应症:经内镜下确诊为消化道息肉;禁忌症:严重心脏病患者;已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有出血倾向患者。
3、仪器:日本产Olympus-70型电子胃镜. Olympus-V70型电子肠镜ERBEIcc80高频电发生器、电凝切圈套器、活检钳、内镜注射针等.4、术前准备全部病例术前检验血Rt ,肝功、凝血酶原时间、ECG、胃息肉常规胃镜检验,肠息肉使用硫酸镁清洁肠道(禁用甘露醇)。
5、操作方法插入内镜找到息肉后,依据息肉大小和有没有蒂来决定手术方法,由助手帮助插入圈套器或活检钳,对直径小于0.5厘米息肉,通常采取活检钳咬除或电凝灼除,使息肉发白,电凝指数为1.2、通电时间为3-4秒即可。
直径小于2厘米亚蒂或无蒂息肉,多采取圈套+电凝切除法;圈套器钢丝在息肉基底稍上方为息肉切除最好部位,或在基底部注射盐水,使形成蒂,再切除;有蒂息肉采取圈套器+电凝切除法,尽可能保留残蒂1厘米左右长;直径大于2厘米无蒂息肉可采取圈套器法,但需先将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在息肉基底部粘膜下注射2-4 点,每点0.5-1毫升,然后再行圈套电凝切除;凝切指数均为30-35,先行电凝再行电切,每次凝切时间均为3-4秒。
大息肉也可分块分期切除,2-3周后行第二次切除。
切除息肉用异物钳或经活检孔负压吸引连同内镜一块拔出后送病理检验。
6、并发症及注意事项一、消化道息肉出血是最常见并发症,迟发性出血是指发生于术后二十四小时出血,文件报道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2%,常见原因因为操作者经验不足相关,迟发性出血原因和下列原因相关(1)、电凝不充足,电凝指数过小或电凝时间不足;(2)、电凝过分,电凝指数过高或电凝时间过长使创面过大过深,结痂脱落后出血;(3)、套切不根本,残蒂过长;(4)、套切面在大血管处;(5)、患者血管弹性差,PT降低;(6)、创面继发感染;(7)、术后患者饮食运动未严格控制。
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内镜直视下高频电凝电切,息肉蒂部注射无水乙醇等药物或冷冻治疗,电热活检钳术,微波和激光凝固术等。
本节重点介绍高频电凝电切术。
该法是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主要方法。
可将息肉整体切除以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达到治疗息肉、预防恶变、解除临床症状(如出血、梗阻等)的目的。
【适应证】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全面考虑。
1.无严重慢性疾病,能耐受内镜检查及治疗者;2.消化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息肉大小能被不同口径的电凝电切圈套器套取者,息肉直径一般应<2cm;3.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浸润型者;4.多发性息肉数目在30个以内;5.局限于粘膜层的早期癌可适用于内镜下摘除。
【禁忌证】1.患者体质差,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内镜检查、治疗者;2.有出血倾向,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经治疗无法纠正者;3.息肉基底部过大,一般指胃息肉基底>2cm或大肠息肉基底>1.5cm者;4.息肉型癌已浸润恶化者;5.已安装心脏起搏器或置人金属瓣膜者(相对禁忌);6.患者及家属不合作者。
【术前准备】1.患者准备(1)检查出血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试验、心电图描记、有条件者术前应用3d止血药物。
(2)胃及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术前禁食12h。
(3)大肠息肉患者术前按结肠镜术前准备,忌用甘露醇导泻,以免肠道内有易燃气体产生,导致通电时爆炸。
2.器械准备(1)高频电流发生器;(2)各型治疗用内镜均可选用,以双活检钳管道更适宜,便于抓取息肉,协助操作。
这类内镜前端均为非金属,具有绝缘性,安全度高。
(3)电凝电切圈套器及其附件(三爪钳、圈套器、异物网篮等),最好用前端绝缘的圈套器。
检查高频电流发生器,确认功能正常,将电切套圈器与高频电流发生器连接,脚踩通电踏板,再将电切套圈器与电极板上的湿肥皂短暂接触,见有火花放电现象,即说明性能正常,可以进行操作。
太康县人民医院内镜室技术操作规范目录1、胃镜检查2、肠镜检查3、胃肠息肉摘除术4、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5、内镜黏膜下剥离术6、内镜下食管狭窄扩张术一、胃镜检查【适应症】(1)凡是可疑上消化道疾病,临床又不能确诊者均可做胃镜检查。
(2)不明原因的上消化道出血可行急诊内镜检查。
(3)对X线钡餐检查不能确诊者或可疑有病变者可行内镜检查。
(4)需要随诊的病变,如溃疡、萎缩性胃炎。
(5)需要内镜进行治疗者,如息肉切除、激光止血等。
(6)辅助诊断肝、胆、胰腺疾患或阻塞性黄疸。
(7)胃镜下可行息肉摘除,小的肿瘤切除,止血等治疗。
【禁忌症】(1)严重心脏病: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塞活动期、重度心力衰竭。
(2)严重肺部疾患:如呼吸衰竭不能平卧,哮喘发作期。
(3)精神失常不能合作。
(4)食管、胃、十二指肠穿孔急性期。
(5)急性重症咽喉部疾患内镜不能插入者。
(6)腐蚀性食管损伤的急性期。
【操作步骤】术前准备:空腹6-8小时。
胃镜插入前准备:检查送气送水,大小扭,病人左侧卧位位,头适度后仰。
胃镜的插入:送镜,轻轻下压大扭,看到梨状窝后(多取左侧),再上推大扭,并有略微内旋的动作,右手轻轻送镜子。
即可看到食道在视野正中。
食道胃接合部:进入食道入口后,送气,一边观察憩室、狭窄、肿瘤和静脉曲张等病变是否存在,一边慢慢送镜,保持镜头于食管正中。
胃窦部:进入胃内后,尽量减少送气,通过胃体到达胃窦。
通过胃体时,左手为水平位,到达胃角附近时,左手竖起变为垂直位,同耐下压大扭,继续进镜。
十二指肠球部:面对幽门,左手仍垂直位,调上下和左手腕轻轻内旋外旋调节即可,看到幽门开放后进入。
进入十二指肠后,进入球部稍微送点气使其伸展,观察十二指肠球部。
十二指肠降部:左手用力下压大钮,同时左手内旋,甚至上身也顺时针方向转动,右手送镜至降部。
此时多数是按以上手法盲插,所以在球部有溃疡或变形时,要十分注意。
胃窦:慢慢退镜到幽门前庭部时,调节大小扭,稍稍往前送镜,观察胃窦。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目录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1)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 (11)第三章消化性溃疡 (16)第四章溃疡性结肠炎 (20)第五章急性胰腺炎 (23)第六章肝硬化 (35)第七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38)第八章原发性肝癌 (41)第九章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 (43)第十章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47)第一章消化道出血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腺的出血。
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病变和肿瘤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是困难的。
近年来如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eeal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系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一10%[2-3]。
二、ANVUGIB的诊断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ANVUGIB 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
消化内镜中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一、内镜室的基本设置一、人员配置1,医师(1)内镜室必须有专职医师(或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内镜室的各项工作,并参加常规诊疗工作。
专职医师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
(2)内镜医师必须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应在工作,年么上的住院医师中择优选拔,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
从事治疗性内镜工作的医师,培训时间应适当延长。
(3)内镜医师必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丰富的临床及理论知识。
在有条件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2,护士(1)内镜室应设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其护龄至少在3年以上。
每个检查台应设置1名护士(按同一时间内开展台数计算)。
3台以上的内镜室可设立护理组或配备护士长。
(2)内镜室护士应经过专门技术培,培训工作应在三级医院内进行,时间不短于2个月。
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3.技术员对工作量较大的内镜室,尤其是有x线设备的内镜室应配备技术员,技术员应有(或相当于)中专以上学历,经培训后上岗。
二、检查室1.每一检查室面积不小于20m2 ,室内主要放置内镜检查设备与清洗消毒设施。
2.检查台数与内镜台数应与实际检查人数相适应,检查台过少必然会导致镜消毒不严的后果。
3.不允许将不同类型的内镜(如胃镜与气管镜)安排在同一检查室内进行。
4.胃镜和肠镜检查原则上应分室进行。
检查人数不多的单位可分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查,但严格禁止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胃镜与肠镜的清洗与消毒。
5.检查室应配有空调、相应的水电设施、稳压电源装置、吸引装置、供氧装置、抢救药品及设备。
三、基本器械1.内镜数量内镜室的内镜数量应与本院内镜检查人数相一致。
根据国家卫生部有关内镜消毒的规定,每例内镜检查后,内镜清洗及消毒时间不得少于20min。
医院应根据检查人数配置相应的内镜与检查台数,以保证内镜消毒质量。
2.内镜的使用与报废制度各内镜室应建立内镜档案卡,记录内镜购置时间、使用频度、检查人数及维修情况。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病史采集】1.病因: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长期放置胃管、三腔管。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
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
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1.内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内镜下可分四级。
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
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内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1.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内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内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内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内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潘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1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消化内 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 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 其医师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 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胶囊 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 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 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 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1.临床科室。
( 1 )三级医院设有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
( 2 )其他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者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内镜诊疗室。
( 1 )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和术后观察室。
( 2 )有满足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 3 )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房间、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 1 )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 年,同时具有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或者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 5 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 5000 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 500 例或者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 2 )病例不少于 1000 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率先地位。
消化内科上消化道息肉内镜下切除术诊疗精要消化道息肉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早在1952年就有人把息肉归入癌前状态,并以此为依据,对息肉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结肠切除术等。
自内镜问世以来,对息肉有了全新的认识,使其得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对息肉进行全瘤活检,治疗其出血等症状,而且可以阻断癌的发生。
消化道息肉摘除已成为内镜下最基本、开展最为普遍的微创治疗。
与手术相比,痛苦少,费用低,已越来越多地为消化科医师所掌握,患者所接受。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内镜下息肉切除适应证和禁忌证也在变化,原来属于禁忌范围现已变为适应证,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分析决定。
一、息肉切除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1)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
(2)直径小于2cm的无蒂息肉和腺瘤。
(3)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分布散在,数目较少。
(二)禁忌证(1)有内镜检查禁忌证者,如严重的心肺疾病。
(2)直径大于2cm无蒂息肉和腺瘤。
(3)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局限于某部位密集分布,数目较多者。
(4)家族性腺瘤病。
(5)内镜下形态已有明显恶变者。
(6)有心脏起搏器者,因高频电可能对起搏器产生干扰,故对于放置有心脏起搏器者,不宜行高频电息肉摘除。
二、息肉切除方法(一)高频电息肉切除术1.器械准备(1)高频电发生器:高频电发生器是利于高频电流通过人体时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来达到息肉切除、止血等治疗目的。
其电流频率是大于300kHz,无神经效应,对心肌无影响,对人体绝对安全。
各种类型的高频电发生器均可产生电凝、电切和电凝电切混合电流。
切开波是连续等高的正弦波,通电单位面积电流密度大,在短时间内局部组织达到很高温度,使组织水分蒸发、坏死而达切开效果,凝固波是间歇减幅正弦波,通电时局部组织温度低,不引起组织气化,仅使蛋白变性凝固,达到止血目的。
电切波组织损伤小,但凝血作用弱,易引起出血;电凝波有止血作用,但组织损伤大,易引起穿孔。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
第一诊疗为胃息肉(ICD-10:)。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
(二)诊疗依照。
依据《适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第一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第一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疗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依据《适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第一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第一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疗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含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疗一定切合ICD-10:胃息肉疾病编码。
2.切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拥有其余疾病诊疗时,但住院时期不需要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疗的临床路径流程实行时,能够进入路径。
(六)住院时期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惯例、血型及Rh因子;2)尿惯例;3)大便惯例+潜血;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5)感介入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6)凝血功能;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依据患者状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2)超声内镜;3)结肠镜检查。
(七)内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1.术前达成胃镜检查和治疗赞同书。
2.可使用冷静或麻醉药: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镜室察看至清醒后返回病房。
3.按次序进行惯例胃镜检查。
4.依据术中所见息肉形态、大小、数量等决定内镜下治疗方案并按胃息肉内镜治疗规范实行治疗,围手术期采纳适当举措防止可能的治疗并发症。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流程长期医嘱一.术前医嘱术后医嘱消化科护理常规消化科护理常规病房空调费病房空调费二级护理一级护理少渣半流食禁食水(24小时起)静脉应用PPI(食管-胃用,结肠不用)抗生素x 3天(根据情况使用喹诺酮类)补液(1500-2500ml)胃肠减压(必要时)止血药(必要时,凝血酶口服/止血敏/)心电监护营养支持(脂肪乳、氨基酸等)临时医嘱一.术前医嘱术后医嘱生化(肝功、肾功、血糖、心肌酶等)内镜下检查治疗(大)凝血机制一次性电圈套器1根血常规+血型一次性活检钳1根术前四项/术前八项一次性止血夹1根(必要时)心电图一次性穿刺针1根常规肺功能一次性异物钳1根肿瘤标记物一次性热活检钳1根(必要时)尿常规活体组织病理诊断便常规+潜血活体组织病理诊断(加做一个部位电子胃镜/肠镜(申请)去甲肾上腺素8mg+0.9%NS局部注射胸部CT/腹部盆腔CT+增强(必要时)腹平片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4盒血常规达克罗宁1支(全自费)卧床休息6小时链霉蛋白酶1盒(全自费)西甲硅油乳剂(全自费)高频电刀(单极电凝使用费)负极板1套如果需要麻醉下胃镜需开以下医嘱:请麻醉科会诊麻醉下胃镜(麻醉套餐)麻醉学胃镜(治疗套餐)乳酸林格液500ml丙泊酚1支阿托品1支戊已喹醚1支(全自费)地佐辛1支(全自费)术前准备1. 开医嘱。
2. 术前注意事项(饮食、近1周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等)同普通胃肠镜。
3.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于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以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和配合,签手术同意书。
如果需做麻醉下胃镜需签署麻醉下胃镜知情同意书。
4. 术前讨论(填表)。
术后处理1. 开医嘱。
2. 书写手术记录。
3. 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
4. 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
5. 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息肉术后应密切随访。
一般认为,单个腺瘤切除,术后第一年随访一次,如检查阴性者则每3年随访一次。
医院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及操
作规范
Xxx医院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Xxx医院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内镜直视下高频电凝电切,息肉蒂部注射无水乙醇等药物或冷冻治疗,电热活检钳术,微波和激光凝固术等。
本节重点介绍高频电凝电切术。
该法是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主要方法。
可将息肉整体切除以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达
到治疗息肉、预防恶变、解除临床症状(如出血、梗阻等)的目的。
【适应证】
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全面考虑。
1.无严重慢性疾病,能耐受内镜检查及治疗者;
2.消化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息肉大小能被不同口径的电凝电切骗局器套取者,息肉直径一般应<2cm;
3.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浸润型者;
4.多发性息肉数目在30个之内;
5.局限于粘膜层的早期癌可适用于内镜下摘除。
【禁忌证】
1.患者体质差,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内镜检查、治疗者;
2.有出血倾向,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经治疗无法纠正者;
Xxx医院
3.息肉基底部过大,一般指胃息肉基底>2cm或大肠息肉基底>1.5cm者;
4.息肉型癌已浸润恶化者;
5.已安装心脏起搏器或置人金属瓣膜者(相对禁忌);
6.患者及家族不合作者。
【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
(1)检查出血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试验、心电图描记、有条件者术前应用3d止血药物。
(2)胃及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术前禁食12h。
(3)大肠息肉患者术前按结肠镜术前准备,忌用甘露醇导泻,以免肠道内有易燃气体产生,导致通电时爆炸。
2.器械准备
(1)高频电流发生器;
(2)各型医治用内镜均可选用,以双活检钳管道更适宜,便于抓取息肉,辅佐操纵。
这类内镜前端均为非金属,具有绝缘性,平安度高。
(3)电凝电切圈套器及其附件(三爪钳、圈套器、异物网篮等),最好用前端绝缘的圈套器。
检查高频电流发生器,确认功能正常,将电切套圈器与高频电流发生器连接,脚踩通电踏板,再将电切套圈器与电极板上的湿肥皂短暂接触,见有火花放电现象,即说明性能Xxx 医院
正常,可以进行操作。
严格按高频电流电凝电切等安全使用规定,将高频电源、内镜、电切圈套器按要求连接起来备用。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患者通常取左侧卧位。
根据息肉的具体位置、大小、外形等情况,可酌情改变体位,但应以息肉不倒卧于胃肠壁、不下垂至与对侧胃肠壁贴近和易于观察为原则。
2.用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掩盖于电极板,并紧密捆绑于患者左大腿外侧或与左臀部紧密打仗。
3.常规插入内镜,发觉息肉,充分确认其位置、大小、形状后,反复冲洗,吸尽息肉表面粘液及周围液体,使其暴露优秀,便于息肉电凝电切操纵。
同时,必须吸净胃肠腔内的气体,尤其在大肠息肉切除时更须注意,必要时置换空气,以防易燃气体在通电时产生爆炸。
4.选择合适的电切圈套器,经内镜活检管道插入胃肠腔。
在内镜直视下,在靠近息肉处张开圈套,将息肉套人圈套器内。
于息肉根部逐渐拉紧套圈,但切勿用力过度,防止XXX导致出血。
5.拉紧骗局器后,息肉因血流阻断而顶端变为紫色,启动高频电源,脚踏开关通电,先凝后切。
若使用新型高频电产生
器,具有ENDOCUT功能,则可主动输出混合电流,主动通以凝、切电流,更易操纵和掌握,直至息肉被电切成功。
Xxx 医院
6.仔细观察确认电切部位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后,用三爪钳、圈套器或网篮捞取息肉,连同内镜一并退出。
【并发症及处理】
1.出血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或手术后均可发生出血,出血可为轻度、中度或大出血。
轻度出血仅见创面轻度渗血或缓慢溢出,可自行停止。
中度出血: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可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可表现为排出鲜血便,应积极行内镜下止血,多数经内科及内镜治疗可止血。
大出血者可出现休克,内科及内镜治疗无效,应紧急外科手术控制出血。
2.穿孔常由于电流强渡过大,通电时间过长,视野不佳或内镜及骗局器位置不恰当,即强行切除息肉或因骗局器破损,机械毁伤胃肠壁等所致。
小穿孔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并给予抗生素治疗,内科治疗无效或大的穿孔,应立即转外科手术治疗。
3.灼伤电切时,若电极或电切圈套器安放位置不当,或圈套器附近有导电的粘液,或息肉较长倒挂,均可引起电流分流
烧灼附近正常钻膜组织。
电灼伤一般仅表现为浅表溃疡,偶可造成贯穿性电灼伤甚至穿孔,应予以重视。
4.溃疡息肉摘除术后,切断面为坏死凝固物,形成的溃疡多数在2~4周内俞合。
胃息肉大肠息肉电切术后,包含以无渣流质或半流制裁为宜,不宜过多进食及过早活动。
适Xxx医院
当口服肠道不接收的抗生素,口服液体石蜡以保持大便通畅。
胃肠道息肉电切术后一般常规应用H2受体阻滞药或质子泵抑制药(PPI)及胃粘膜保护药。
5.其他高频电切医治贲门部息肉时,可产生左侧膈肌痉挛,并在心电图上出现心肌缺血性改变。
此可能为高频电流影响膈神经以及部分高温传至心脏所致。
以是贲门区息肉电切时须小时,时予心电监护。
大肠息肉电切术偶然可产生肠道气体爆炸。
因此,大肠肉电凝电切术前禁忌口服甘露醇清洁肠道,操纵过程中可进行肠道气体置换,即将肠腔内气体尽吸尽并充以隋性气体。
【注意事项】
1.分次电切法广基隆起、直肠大于2cm的消化道息肉,应分次电凝电切。
第一次电切息肉的一部分组织,再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直至完全切除。
2.长蒂息肉的切除圈套器应套在XXX或在离根郎3一5mm处紧缩圈套器。
宁可将残蒂保留稍长一些,以免引起胃肠穿孔。
3.术者应技术娴熟,谨慎小心,操作轻柔,动作迅速。
绝不能将邻近正常组织一并套和圈套器,以免误将正常组织切除,扩大创伤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