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息肉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中医药逐渐得到了认可,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中医药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首先,中医药在胃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引人注目。
胃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等。
传统中医药认为,胃病是由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中医药治疗胃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清热解毒等。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如黄连、黄芩等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治疗胃炎。
此外,一些中药如党参、黄精等能够调理脾胃,增强胃肠功能,对胃溃疡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因此,中医药在胃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其次,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肝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等。
传统中医药认为,肝病是由于肝气郁结、湿热蕴毒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中医药治疗肝病的方法主要包括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等。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如柴胡、丹参等能够疏肝解郁,调节肝气,对肝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一些中药如黄芪、茵陈蒿等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能够减轻肝细胞损伤,对肝硬化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因此,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此外,中医药在胰腺疾病治疗中的研究也有所突破。
胰腺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胰腺炎、胰腺癌等。
传统中医药认为,胰腺疾病是由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中医药治疗胰腺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清热解毒等。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如黄连、黄芩等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治疗胰腺炎。
此外,一些中药如党参、黄精等能够调理脾胃,增强胃肠功能,对胰腺癌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因此,中医药在胰腺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最后,中医药在肠道疾病治疗中的研究也有所突破。
肠道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原题目: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疗效的认可度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潜力。
以下是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的简要总结。
1. 中医药在胃溃疡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对胃溃疡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发现,中药配方能够减轻溃疡面的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并具有抗菌作用。
一些中药如黄连、黄芩等还具备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能力,对胃溃疡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中医药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应用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在其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优势。
传统中医药方剂如逍遥丸、五味子汤等对于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有一定的功效。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从而减少病情的发作。
3. 中医药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对其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改善胃粘膜的血液循环,促进胃黏液的分泌,增强胃黏膜的保护功能,从而起到缓解慢性胃炎症状的作用。
一些中药如人参、当归等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4. 中医药在肝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在肝胆疾病的治疗中也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中药黄连能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调节肝胆气滞、促进胆汁的分泌,对胆结石等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总结而言,中医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疗效。
然而,仍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的机制和有效性。
未来的研究应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以推动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发展和应用。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摘要】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被忽视。
中医对胃息肉有着独特的认识,认为其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治疗胃息肉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医药物对胃息肉的疗效评价也逐渐被重视,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在胃息肉研究中,中医的作用不可忽视,其治疗优势和疗效评价为胃息肉的治疗带来新的可能性。
未来,中医在胃息肉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前景,其研究发展趋势逐渐清晰,应用潜力不断被挖掘,有望为胃息肉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胃息肉、中医、研究、现状、前景、定义、临床表现、研究背景、认识、治疗方法、药物疗效评价、优势、作用、治疗、结论、发展趋势、应用潜力。
1. 引言1.1 胃息肉的定义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的息肉状突起,通常是良性的肿瘤性病变,可以是单个或多个,直径不等。
胃息肉的形态多样,有分叶状、溃疡状、光滑状等形态。
胃息肉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炎症、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规律等。
胃息肉通常不引起明显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仅在胃镜检查中发现。
少数患者可能会有胃部不适、胀气、消化不良等症状。
有些胃息肉可能会出现出血、变性、溃疡等并发症。
在临床上,胃息肉的检出率逐渐增加,这可能与胃镜检查的普及和技术的提高有关。
对于发现胃息肉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的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胃息肉的定义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加了解和诊治这一病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2 胃息肉的临床表现胃息肉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例如上腹胀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不明原因贫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
在内镜检查中可见到胃黏膜上呈现出息肉状的突起,大小形态不一。
有些息肉表面光滑,有些可能出现溃疡、出血等变化。
临床上,由于息肉本身较小,病变局限性强,相对较少引起症状。
一些大的息肉,特别是有溃疡、破溃或出血的息肉,可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如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黑便等,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的肉眼可见的病理学改变,分为息肉样增生和真息肉两种。
中医认为胃息肉主要由体内湿热蕴结、瘀血凝滞等因素引起,属于内科疾病范畴。
近年来,中医药在胃息肉治疗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中医研究胃息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医药的药物治疗。
中医药在胃息肉治疗中有一定疗效,常用的药物如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通过抑制息肉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起到抑制胃息肉生长和转化为恶性病变的作用。
中医针灸疗法的应用。
针灸疗法通过调节和平衡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胃黏膜细胞的营养供应和代谢,有助于胃息肉的消退。
中医推拿按摩疗法的应用。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胃黏膜的营养供应和氧气供应,对胃息肉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药的防治结合和整体调理也得到重视,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胃息肉的复发。
中医研究胃息肉的前景展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中医药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胃息肉的病因病机将更加清晰,疗效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中医药的个体化治疗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患者体质的辨识和调理,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中医药在胃息肉治疗中的疗效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将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药理作用和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对于胃息肉的预防和早期诊断也将是中医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中医药的调理和筛查手段,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胃息肉,提高治愈率和预后。
中医在胃息肉治疗中有一定的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
随着中医药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中医在胃息肉治疗领域会有更好的发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仍需要更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来验证和证实其疗效。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治疗研究进展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消化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胃病、肝病、胆病、肠病等多种类型的疾病。
在传统中医界中,中药是治疗上述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随着现代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显现出良好的效果,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目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为例,总结中药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1.胃病胃病是目前较多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包括胃炎、胃溃疡、功能性胃病等类型。
而在中药治疗胃病方面,常用的中药有陈皮、白术、黄连等,这些中药在具有平喘化痰、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等作用的同时,还有调节胃酸分泌量的效果。
目前,有研究表明,陈皮具有显著的胃肠动力作用和减轻幽门括约肌张力的效果,能够改善胃肠功能不良症状;而白术能够增加胃肠蠕动,促进消化,缓解腹泻等症状;黄连则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胃黏膜严重程度,减轻胃腹痛等症状。
2.肝病肝病是一类常见的慢性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多种类型。
在中药治疗肝病方面,常用的中药有与腊、益母草、丹参等,这些中药在具有保肝解毒、调节免疫系统、扶正祛邪等作用的同时,还具有改善肝脏功能的效果。
目前,有研究表明,与腊能够清除肝脏毒素、降低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水平、降低血清肝酶水平和脂肪肝的严重程度;益母草可以促进肝脏内毒素的代谢,具有保肝解毒的作用;丹参则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改善肝功能,同时减轻肝气郁结引起的疼痛和胃纳不顺的症状。
3.胆病胆病是指影响胆囊和胆道系统的疾病,包括胆囊炎、胆结石等多种类型。
在中药治疗胆病方面,常用的中药有茵陈蒿、大黄、苦参等,这些中药具有通利胆道、清热解毒、消炎利胆等功效。
目前,有研究表明,茵陈蒿有良好的胆道扩张作用,可以促进胆囊排泄,缓解肝胆道阻塞等症状;大黄则能够促进肝糖原合成和改善肝细胞结构,具有良好的调节血糖和减肥效果,同时还有清泻肠道和利胆的作用;苦参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一系列药理作用,可以减轻肝胆疾病引起的疼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摘要】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突起的肿块,常见于中老年人。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胃息肉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从胃息肉的定义、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中医研究胃息肉的现状、方法、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
也对中医研究胃息肉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医研究胃息肉的成果,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对中医研究胃息肉的建议,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通过中医药的研究,有望为胃息肉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胃息肉、中医研究、现状、方法、临床应用、发展方向、结合现代医学、成果、前景、建议。
1. 引言1.1 胃息肉的定义胃息肉指的是胃黏膜突起,形成的小肿瘤样结构。
它通常是良性的,多数情况下不会引起明显症状。
胃息肉一般分为息肉、腺瘤和腺癌息肉三种类型,其中息肉和腺瘤为良性息肉,而腺癌息肉则有潜在的癌变风险。
胃息肉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等。
在临床上,通过胃内镜检查可以发现息肉的存在并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如果息肉较大或有出血风险,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了解胃息肉的定义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息肉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避免可能的癌变风险,保护胃部健康。
中医药在胃息肉的治疗中也有独特的治疗经验和方法,通过调理脾胃、清热解毒等方法来帮助患者恢复胃部健康。
通过系统的中医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胃息肉治疗中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2 研究背景胃息肉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书籍中的记载,如《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古代医学家对于胃息肉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胃息肉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但传统中医疗法在治疗胃息肉方面的独特优势仍备受关注。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医研究胃息肉的意义也日益凸显。
中医药在治疗胃息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可以为胃息肉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它是指胃黏膜上突出的小肿块,通常不会引起症状,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引起胃痛、出血等症状。
胃息肉的发病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有关。
传统中医认为,胃息肉是气滞血瘀、湿热郁结所致,中医治疗胃息肉主要是通过舒肝理气、行气活血、清热化湿等方法来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前,对于胃息肉的中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对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进行探讨。
一、中医研究现状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胃息肉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如黄芩、茯苓、黄连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的中药常被用来治疗胃息肉。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胃息肉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但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胃息肉是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以达到祛痰、健脾、通络的目的。
目前,有一些小规模的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对胃息肉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3. 中医药预防:中医药预防胃息肉主要是通过调节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增强体质,预防病因。
避免暴饮暴食、应激过度、过冷过热等不良习惯,增加体育锻炼、保持心情舒畅等等。
二、中医研究前景展望1. 中药研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对胃息肉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
未来,可以进一步从中药对胃息肉的病因病机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探索出更多具有明显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中药。
2. 针灸研究: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对于胃息肉的治疗有一定的潜力。
未来可进一步系统地研究针灸对胃息肉的作用机制和疗效,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3. 中医药预防:中医药预防胃息肉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临床观察、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探索中医药对于预防胃息肉的有效干预措施和策略。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需要加大对中药、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的研究力度,深入探究胃息肉的病因病机,寻找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加强对中医药预防胃息肉的研究,制定更科学的预防策略。
中医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压力的增加,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传统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疗效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理论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解释中医药理论认为,消化系统疾病与脾胃功能的失调密切相关。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对食物进行分解、吸收和转化等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消化系统疾病的根本原因。
因此,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核心是调理脾胃功能。
二、中医药治疗胃炎的研究进展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胃脘不适、食欲不振等。
中医药在胃炎的治疗中,常以健脾和胃、调理气血为核心。
一些研究发现,中医药方剂中的柴胡、茵陈等草药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和抗炎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胃炎症状。
三、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研究进展胃溃疡是慢性胃炎进一步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
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方法多样,常以活血化瘀、调理胃气为主。
一些研究发现,中医药中的三七、麦冬等草药具有促进胃溃疡愈合和抑制溃疡病变扩展的作用,对于胃溃疡的治疗具有一定效果。
四、中医药治疗肠炎的研究进展肠炎是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其症状为腹泻、腹痛等。
中医药治疗肠炎的方法多样,一般以清热解毒、调理脾胃为核心。
一些研究表明,中医药中的黄连、草果等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可以有效缓解肠道炎症反应,对于肠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五、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消化不良、腹胀等。
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常以理气和胃、调理脾胃为核心。
一些研究发现,中医药中的柴胡、枳实等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改善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总结:中医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中医药理论认为,消化系统疾病与脾胃功能的失调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的核心是调理脾胃功能。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胃息肉是指胃粘膜上的良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
传统医学认为,胃息肉是由于气机不畅、湿热内蕴、胃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运动不足等多种内外因素导致的。
中医研究胃息肉的现状并不充分,因此,本文将探讨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前景。
1.中成药治疗:传统中医医治胃息肉主要采用中成药的方法。
现代研究表明,中成药治疗胃息肉确有一定疗效,但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内环境、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
中成药中常用于治疗胃息肉的如防治胃息肉颗粒、治胃息胶囊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坏死,从而达到抑制胃息肉生长的目的。
2.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重要的治疗手段,也常用于治疗胃息肉。
中医认为,针灸可以调节机体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畅通,达到抑制胃息肉生长的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胃息肉确实有一定的疗效,但针灸方法和穴位的选择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医师来进行。
3.中药注射液治疗:中药注射液是将中药煎煮后,通过提取、浓缩、过滤等多个步骤得到的药物制剂。
现代研究表明,中药注射液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从而达到治疗胃息肉的目的。
常用于治疗胃息肉的中药注射液有双黄连注射液、三七注射液、鸡血藤注射液等。
1.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药物对胃息肉的作用机制。
比如,中药注射液的疗效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来达到的,因此研究这些中药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机制,对减轻胃息肉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2.针灸疗法的改进:目前,有关针灸治疗胃息肉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未来可以针对针灸的操作方法、穴位的选择等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提高针灸治疗胃息肉的疗效。
3.中成药的不同搭配:中成药多种药物的搭配使用可以调节机体内环境,从而达到抑制胃息肉的作用。
未来研究可以探讨不同中成药的搭配使用对胃息肉的影响,以提高中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
总之,胃息肉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传统中医医治胃息肉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
传统中医药作为一种独特的医疗体系,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在其中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中医药治疗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方法主要包括中成药和中草药的使用。
例如,黄连素片作为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具有消炎、止泻、镇痛等作用,可用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此外,连翘、荷叶、车前子等草药也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清热、解毒、促进消化等功效。
二、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调理胃肠道功能紊乱是一类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腹泻、便秘、胃胀等症状。
中医药在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调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草药煎剂等。
例如,常用的莱菔子煎剂可以缓解腹泻、腹痛等症状。
此外,艾灸、梅花针等中医疗法也常用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治疗,能够调理胃肠道蠕动功能,改善症状。
三、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治疗慢性胃炎和胃溃疡是消化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类,中医药在其中的应用研究也较为深入。
根据中医的理论,慢性胃炎和胃溃疡通常与脾胃虚弱、湿热蕴结等有关。
因此,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草药的使用和调理饮食结构等。
例如,常用的四君子汤、理中丸等中草药可用于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不适症状。
同时,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度饮食也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重要措施。
四、胃肠道肿瘤的辅助治疗胃肠道肿瘤是一种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在其中的应用研究也呈现出积极的态势。
中医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轻患者的痛苦。
同时,中医药还可以减少放疗和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常用的中医药辅助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的内服和外敷,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等。
86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年第39卷第7期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息肉研究进展!王天锡\张俊2,崔莉红1(1.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300000; 2.天津市北辰医院,天津300000%摘要:消化道息肉主要指胃结肠道息肉。
近几年,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检查的普及,消化道息肉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内镜下套圈、灼烧、摘除等,治疗过程有消化道穿孔、医源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等风险,且费用昂贵,复 发率高,痛苦大。
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在治疗和预防消化道息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能减少和消除消化道息肉,还能预防 消化道息肉的再生,效果显著。
通过回顾近5年相关文献,从消化道息肉的内治法,外治法,经方验方,针灸治疗等方面做了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息肉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胃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药;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65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 -2349(2018)07 -0086 -03消化道息肉是在反复炎症、化学物质等刺激下突出于消化道黏膜表面的隆起增生性疾病,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大类,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
消化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消化道癌前病变之一,其癌变发生率与息肉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关系密切[2]。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曰:“肠覃如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3]这是古籍对息肉最早的认识和描述。
杨璐等[4]认 为消化道息肉可归为古籍中提到的“瘤”的范畴。
中医认为消 化道息肉主要病机在于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虚损,是发病的 最根本原因,贯穿始终;标实为痰、湿、热、瘀、毒相互作用,是 发病的始动因素[5]。
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息肉方法简便,痛苦 小,费用低,效果好。
中医药还能有效预防消化道息肉及术后再生[4]。
!基金项目:天津市卫生计生委、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支持项目(N〇::2017039)作者简介:王天锡$1981 - %,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良性病变,其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上的息肉状突起。
息肉的大小和数量不一,有些息肉直径仅为数毫米,有些则可超过1厘米。
目前,息肉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认为与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
中医对胃息肉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入,通过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本文将对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进行分析。
一、中医研究现状1.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医认为,胃息肉的发生是与脾胃湿热、肝郁化火、瘀血凝滞等病机有关。
脾胃湿热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失调以及湿热之邪侵袭所致;肝郁化火主要是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而发生;瘀血凝滞则是由于外伤、饮食不洁、过劳或劳逸失宜等因素引起气血不畅,导致瘀血凝滞在胃腑形成息肉。
这些病因病机的形成过程是繁复的,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2. 中医诊断与治疗研究目前,中医诊断胃息肉主要依靠舌诊、脉诊、问诊等方法,通过辨证施治,借助草药、针灸、拔罐、推拿、艾灸等中医疗法,调理病人的体质,改善脾胃功能,清热解毒,舒肝理气,活血化瘀,以达到治疗和预防息肉形成的目的。
3. 中医药物及制剂研究中医药物对胃息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黄连、栀子、黄芩、白术、茯苓等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的功效,龙胆草、郁金、山楂等能够舒肝理气、活血化瘀,枳壳、丹参、红花等则有疏散瘀滞、行气活血等功效。
中药制剂如胃息宁片、胃息宁颗粒等也是一些临床医生治疗胃息肉的常用药物。
1.中医辨证施治的个性化治疗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状况各异,病因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胃息肉时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目前,中医辨证施治的个性化治疗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效果。
2.中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中医药物在治疗胃息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疗效稳定、副作用少、对机体损害小,受到了患者的欢迎。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增生形成的肿块,可分为息肉样改变和肉芽肿样改变。
胃息肉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其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虽然中医对胃息肉的病因病机有自己的解释和治疗方法,但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
本文将探讨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前景展望。
目前,中医研究胃息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病因病机探索:中医认为胃息肉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
根据中医理论,胃息肉的形成与脾胃失调有关,特别是脾胃虚弱以及湿热蕴结等病理因素。
中医在治疗胃息肉时注重调整脾胃功能,清除病邪,调和气血等。
2. 中药治疗:中药在胃息肉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中药可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阳气和阴血等,改变体内的微环境,从而达到治疗胃息肉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白芍等,有清热解毒、化痰止血的作用。
目前对于这些中药的临床疗效还缺乏较为科学和系统的研究。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胃息肉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目前的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胃息肉患者的症状和胃黏膜的病理改变,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明确。
尽管中医对胃息肉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但其前景展望仍然广阔。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探索:1. 病因病机研究:进一步研究胃息肉的中医病因病机,探索更加全面的病理过程和发病机制。
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中医病因病机模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
2. 中药临床研究:进一步开展中药的临床研究,评估其治疗胃息肉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探索中药对胃息肉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 针灸机制研究: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深入探讨针灸对胃息肉的作用机制,揭示其调节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
通过这些研究,为针灸治疗胃息肉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还比较初步,但其前景展望广阔。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近年来,胃息肉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同时,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中医药应用于胃息肉的治疗中。
本文将从中医研究现状、治疗方法及未来发展三个方面对胃息肉的中医研究进行探讨。
一、中医研究现状1.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胃息肉的病因主要与胃气郁滞、营血不足等因素有关。
正常情况下,胃气通畅,气血充盈,胃肠黏膜得到充足的滋养,而当胃气郁滞、营血不足时,就容易形成胃息肉。
此外,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也会对胃息肉产生影响。
2. 诊断方法中医诊断胃息肉时,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辨证。
望乃观察病人面色、舌质、舌苔等情况;闻则闻病人口气、腹部有无异常响声等;问则询问病人有关病情的详细情况;切则检查脉搏等。
3. 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胃息肉的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敷治疗。
内服主要是通过调节气血等病理机制,促进胃肠消化和治疗疾病。
外敷则是通过将中药敷在咽喉和胃部等部位来达到治疗效果。
此外,针灸和推拿等物理治疗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胃息肉。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胃息肉考虑到胃息肉的病因病机,通常使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以及滋阴养血等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其中,如服用桂枝茯苓丸可以解表散寒、温阳宣肺,有助于消除胃肠中的寒湿,增加血液循环;使用四君子汤则可补气健脾、滋阴养血,有助于调理身体益气补血。
2. 食疗治疗胃息肉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不要贪吃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同时,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有助于胃肠消化的食物,如茯苓、山药、枸杞子、蜂蜜等。
此外,胃息肉患者可以每天喝一些生姜茶来促进胃肠的消化和排泄,达到目的治疗疾病。
针灸和推拿治疗是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达到治疗胃息肉的效果。
常见的针灸和推拿治疗方法有艾灸和推拿。
艾灸是在穴位上施以热熏治疗,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免疫力,促进神经系统的调节;推拿则是通过手法伸缩、搓揉等操作,来达到促进全身气血流通的效果。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一、中医研究现状1. 胃息肉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认为,胃息肉的形成与脾胃失调、气滞血瘀、痰湿内蕴等有关。
脾胃失调是其病因之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胃失调导致水谷精微不运则生湿,湿邪内蕴而成痰,长久内停而成实。
气滞血瘀也是一种重要的病机,气滞血瘀导致经络阻塞,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血瘀内停而生瘤。
痰湿内蕴则是胃息肉的主要病机之一,痰湿内蕴导致气机不畅,脾胃失和,痰湿内停,化瘀生瘤。
2. 中医药治疗胃息肉的经验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师通过研究认为,可以采用健脾化湿、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的方法治疗胃息肉。
常用的药物包括山楂、郁金、木香、香附、茯苓等,这些药物有健脾化湿、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改善脾胃失和、气滞血瘀的病机;还可以采用桑螵蛸、三七、生地黄等中药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具有化痰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对于痰湿内蕴、气机阻滞的病机也能够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不少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胃息肉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疗效。
北京中医医院对100例胃息肉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药治疗胃息肉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0%,其中较大胃息肉的有效率更高,达到95%以上。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在治疗胃息肉方面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二、中医研究前景展望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对于胃息肉的中医病因病机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目前,虽然中医对于胃息肉的病因病机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不同类型的息肉形成机制、不同病机病因导致的病变差异等。
未来可以通过临床观察、动物实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深入研究胃息肉的中医病因病机,为中医治疗胃息肉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中医药治疗胃息肉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目前探索的方法还比较有限。
未来可以继续探索中医药治疗胃息肉的新方法,比如针灸、拔罐、中药熏洗等,这些方法在临床上也有一定的应用,但在治疗胃息肉方面尚未得到充分的应用和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一、胃炎和胃溃疡的治疗胃炎和胃溃疡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不适。
中医药在胃炎和胃溃疡的治疗中,常常采用中药复方的形式,结合针灸、推拿等辅助疗法。
例如,黄连解毒片作为一种常用中药复方,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以有效缓解胃炎和胃溃疡的症状。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消化功能异常而未出现明确的器质性疾病,常表现为腹胀、饱胀、恶心等症状。
中医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胃复安颗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复方,由人参、陈皮等中药组成,具有健脾开胃、消食除湿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
三、肝炎的中医药治疗肝炎是一种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中医药在肝炎的治疗中,多采用中药注射剂的形式,结合针灸、拔罐等疗法。
例如,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注射剂,具有抗病毒、抗炎、增强肝细胞代谢功能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肝炎患者的症状。
四、胰腺疾病的中医药治疗胰腺疾病包括胰腺炎、胰腺癌等,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中医药在胰腺疾病的治疗中,常常采用草药的形式。
例如,苦参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苦参、薄荷等中草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胰腺炎的症状,减少患者的疼痛。
五、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常表现为腹泻、腹痛、便秘等症状。
中医药在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常采用中药复方的形式,结合针灸、艾灸等疗法。
例如,柴苓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复方,由柴胡、茯苓等中草药组成,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益气的功效,可以有效缓解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医案医话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N o v.2018,V o l.26N o.12金 之证㊂他医虽以治肺入手,但收效略微,故加心俞以调心绪,肝俞㊁太冲㊁行间以疏肝理情志,风池㊁风门祛风,加肩井以泻火,故见效尤速㊂3小结以上两例医案在临床内科㊁妇科较为常见和多发,在诊治过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㊂而乘侮规律在临床生理㊁病理及诊治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医者清晰地认知疾病,而且在辨证施治领域有着积极有效的指导意义㊂五行 辨证法虽只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但其奥妙之深,临证意义和作用之广,值得继续深究㊂(收稿日期:2018-01-08)温阳化瘀和中消滞法治疗胃肠道息肉经验李小双,靖永莲(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中医医院,山东济南250200)ʌ关键词ɔ温阳化瘀;和中消滞;胃肠道息肉;疣状胃炎中图分类号:R256.3D O I:10.19621/j.c n k i.11-3555/r.2018.1230胃肠道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的黏膜隆起性病变,主要由于胃肠道黏膜组织的病变向胃肠道的空腔内逐渐增生而成,随着胃肠镜诊疗技术的普及,其检出率逐渐提高㊂在形态上根据胃镜结果将其分为有蒂㊁无蒂,主要临床类型有胃底腺息肉㊁炎性息肉㊁增生性息肉㊁管状腺瘤㊁异型增生和炎性纤维性息肉等[1]㊂一般胃肠道息肉常无明显临床症状,极少数由于生长部位特殊㊁息肉数量多可引起临床症状,如幽门口较大息肉可引起幽门梗阻,肠道较大息肉或多发息肉可引起肠梗阻㊁肠套叠等病理改变㊂也可见腹部不适㊁腹痛㊁嗳气等,肠息肉出现便血,肠息肉较多或炎性表现严重时出现腹泻㊂还有极少特殊疾病如黑斑息肉病(P J S)㊁胃肠道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M L P)㊁克罗恩氏病则存在全身临床表现,发病机理㊁临床诊疗与常见息肉不同㊂1胃肠道息肉治疗现状临床中胃肠道息肉常运用胃肠镜开展镜下氩离子凝固术㊁活检钳配合高频电凝切除术㊁圈套器套扎配合高频电切除术等方法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㊂但常因容易复发㊁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㊁治疗中存在继发出血㊁麻醉风险㊁治疗费用高等多方面原因,患者常常不将镜下治疗作为首选方案㊂因此,可根据临床症状辨证选用中药治疗㊂通过临床观察,疣状胃炎与本病有相似之处,亦可参考采用本法治疗㊂2运用温阳化瘀和中消滞法治疗胃肠道息肉的理论依据中医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将本病归于 痞证 胃脘痛 等范畴,且为有形之邪[2]㊂‘灵枢㊃水胀“提及: 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㊂ ‘圣济总录㊃瘿瘤门“曰: 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㊂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或无余赘㊂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㊂ 据此所述病因病机,本病涉及寒客肠胃㊁气血壅塞㊁恶气㊁虚等方面[3]㊂中医临床医家对本病多有研究,辨证论治亦有良好疗效㊂本病多由寒客肠胃致病,故宜温养胃阳为主;又多为慢性疾病,久病必虚,故治法宜补;久病入络,气血用塞,瘀血留滞,故宜化瘀消滞㊂吴昆曰 脾胃宜利而恶滞 ,张从正云 陈莝去而胃肠洁,癥瘕尽而荣卫昌 ,故辅以和法,调理脾胃功能,可使息肉治愈减少复发㊂综合各家经验,结合临床实际,笔者认为,可以 温阳化瘀和中消滞 为法,达到瘀去滞消㊁脾胃气血调和的临床治疗目标㊂3中医临床辨证用药特点临床温阳药物常用黄芪㊁干姜等;化瘀消滞药物常选用桂枝㊁赤芍㊁莪术㊁苏木㊁徐长卿等;常选用陈皮㊁厚朴㊁苍术㊁甘草㊁枳实等健脾和中消滞㊂‘神农本草经“云黄芪 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 ;谓芍药 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㊂‘本草备要“云苍术 补脾燥湿㊁升阳散郁 ,‘景岳全书“云其 味苦甘辛,性温而燥,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阳也 ,以其温散之性散诸郁结㊂苏木行血破瘀㊁消肿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其有抗炎㊁改善微循环作用,对胃肠道炎性息肉有效㊂莪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开胃化食,主治癥瘕积聚,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莪术油有抗炎抑菌作用,莪术醇有抑瘤作用,用于增生性息肉尤为适宜㊂黄芪伍桂枝㊁芍药,为古代 血痹 专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方论集注“中清㊃魏念庭论述该方: 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㊂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助卫生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荣理血,共成厥美㊂五物而荣卫兼理,且表里荣卫胃阳亦兼理矣㊂ 胃阳得复,致病因素寒邪得祛㊂芍药伍枳实,为枳实芍药散,临床应用于胃炎㊁肠炎㊁胃下垂等常获良效㊂芍药伍桂枝,加生姜㊁甘草为桂枝汤,为强壮体质的代表64中国民间疗法2018年11月第26卷第12期. All Rights Reserved.医案医话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N o v.2018,V o l.26N o.12方剂㊂苏木㊁莪术㊁赤芍共奏行瘀血㊁消积滞㊁去癥瘕之功效㊂全方配伍,可达胃阳得复㊁脾胃气血调和㊁癥瘕积聚尽祛的目的㊂常用方剂:生黄芪15g,苍术10g,赤芍15g,桂枝6g,生甘草6g,苏木10g,莪术10g,枳实10g,干姜10g,生姜12g,大枣3枚㊂随症加减:内镜观察息肉表面充血红肿明显者,为热毒内蕴之象,可加金银花㊁蒲公英㊁败酱草等清热解毒;息肉表面出血㊁糜烂伴胃痛症状明显者,可加白及㊁乳香;增生较多者,如疣状胃炎,可加徐长卿;内镜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㊁息肉者,可加乌梅肉㊁薏苡仁㊂4验案举隅患者,女,58岁,2016年10月17日因胃痛㊁胃胀不适数月余就诊㊂刻下症:上腹部胀满不适,偶有疼痛,但无规律可循㊂伴嗳气,得嗳气不舒,伴嘈杂,无反酸㊁呕恶等症,无发热汗出,纳食略减,不喜寒凉饮食,大便时干时溏,每日1次,小便正常,夜眠可㊂舌暗红,苔薄白稍腻,脉弦细㊂上腹部无明显压痛反跳痛㊂胃镜检查示:胃窦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样改变,大弯侧近幽门处及前壁近幽门处各见1个约0.4c mˑ0.3c m㊁0.4c mˑ0.5c m的丘状黏膜隆起,表面光滑,无糜烂㊂十二指肠及球部未见异常㊂内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期);胃息肉(怀疑为增生性)㊂因息肉较小,患者惧怕内镜手术,愿意采用内科治疗方法,遂予处方:生黄芪15g,苍术6g,赤芍15g,桂枝6g,甘草片6g,党参片10g,苏木10g,陈皮9g,青皮9g,枳实9g,干姜10g,大枣3枚㊂每日1剂,连服4周,症状改善明显,略有加减,继服两个月㊂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未见息肉等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欣喜异常㊂嘱随诊,避风寒,节饮食㊂按语:温阳化瘀和中消滞法治疗胃肠道息肉,从病因病机入手,辨证施治,因寒热虚实而定温清消补之法,重视脾胃气血调和,随症加减佐以清热解毒等法,常获良好疗效,可有效降低患者精神及经济负担,临床值得推广应用㊂参考文献[1]段锦华.胃肠道息肉的病理诊断分析[J].医学信息,2016, 29(7):152-153.[2]童亚波,王晞星.王晞星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肠道息肉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3):73,75.[3]俞尚德.俞氏中医消化病学[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284.(收稿日期:2018-02-05)竹叶石膏汤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王诗卉,姬中现,通信作者:李君依(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0)ʌ关键词ɔ伤寒论;竹叶石膏汤;医案;经方;方证鉴别中图分类号:R222.2D O I:10.19621/j.c n k i.11-3555/r.2018.1231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第397条: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㊂ [1]1条文解析本方适用于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之证治㊂此证由伤寒热病解后气液两伤,余热未尽所致㊂由于气津两伤,不能滋养形骸,故见身体消瘦;因中气不足,所以短气不足以息;因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胃失和降,故气逆而欲呕吐㊂如张锡驹‘伤寒论直解㊃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述: 伤寒解后,血气虚少,不能充养肌肉,渗皮肤,故形体虚羸而消瘦也㊂少气者,中气虚也,胃中有寒则喜唾,胃中有热则气逆欲吐,此虚热也,竹叶石膏汤主之㊂ 又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述: 伤寒解后,津液不足而虚羸,余热未尽,热则伤气,故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㊂ [2]本条文叙述过简,以方测证,除上述症状外还应伴见发热,心烦,口渴,少寐,舌红少苔,脉弱虚数等症㊂2方药分析2.1方药组成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斤(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㊂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㊂2.2方剂配伍本方由白虎加人参汤化裁而成㊂以竹叶之甘寒,善清烦热,石膏之大寒,专清阳明胃热,两药协同,以清热除烦为主;人参益气生津而扶虚;麦冬滋液润燥而清热;甘草㊁粳米补益气而养胃;半夏辛散,既能和胃降逆止呕,又能调节补药之滞㊂本方煎法先煎七味,去滓再纳粳米煮米熟汤成,意在用粳米和胃益气,更助中州㊂如‘医宗金鉴“述: 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㊁麦冬㊁半夏㊁竹叶也㊂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㊂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㊂故用人参㊁粳米㊁补形气也;佐竹叶㊁石膏,清胃热也㊂加麦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饮;甘草补中,以调和诸药也㊂ [3]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㊂74中国民间疗法2018年11月第26卷第12期.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息肉研究进展消化道息肉主要指胃结肠道息肉。
近几年,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检查的普及,消化道息肉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内镜下套圈、灼烧、摘除等,治疗过程有消化道穿孔、医源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等风险,且费用昂贵,复发率高,痛苦大。
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在治疗和预防消化道息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能减少和消除消化道息肉,还能预防消化道息肉的再生,效果显著。
通过回顾近5年相关文献,从消化道息肉的内治法,外治法,经方验方,针灸治疗等方面做了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息肉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标签:胃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药;治疗;进展消化道息肉是在反复炎症、化学物质等刺激下突出于消化道黏膜表面的隆起增生性疾病,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大类,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
消化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消化道癌前病变之一,其癌变发生率与息肉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关系密切[2]。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曰:“肠覃如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3]这是古籍对息肉最早的认识和描述。
杨璐等[4]认为消化道息肉可归为古籍中提到的“瘤”的范畴。
中医认为消化道息肉主要病机在于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虚损,是发病的最根本原因,贯穿始终;标实为痰、湿、热、瘀、毒相互作用,是发病的始动因素[5]。
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息肉方法简便,痛苦小,费用低,效果好。
中医药还能有效预防消化道息肉及术后再生[4]。
1 胃息肉1.1 内治法张月涛等[6]认为胃息肉的关键病机在于气郁湿阻,痰瘀互结,采用“疏理法、祛湿法、消散法、理中法”四法治疗胃息肉,效果明显。
疏理法多选用柴胡、佛手、炒白芍、香附、枳实、紫苏梗、厚朴;祛湿法多选用猪苓、茯苓、泽泻利湿,黄连、黄芩、栀子燥湿;消散法多选用当归、丹参、郁金、五灵脂、三棱、莪术,可酌加如白花蛇舌草、半边莲等有抗癌活性[7]的中药;理中法多选用茯苓、炒白术、陈皮同用。
上述四法可临证加减,多法或单法进行针对性治疗。
许文学等[8]介绍胃息肉中医辨证论治,气滞痰阻证予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痰热郁结证予清中汤合温胆汤加减,痰瘀互结证予失笑散、丹参饮合泻心汤加减,脾胃虚寒证予黄芪建中汤加减,湿热蕴结证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效果确切。
1.2 内镜术后防治李培武等[9]通过辨证分型治疗胃息肉内镜切除术后,脾胃虚弱证选四君子汤加黄芪、五指毛桃,痰湿内阻证选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瘀血停滞证选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脾胃虚寒证选黄芪建中汤加减。
袁磊[10]通过研究发现,在对照组接受内镜切除术后2日的胃息肉患者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基础上,辨证论治,气滞痰阻型予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痰热郁结型予清中汤,痰瘀互结型予失笑散合泻心汤,脾胃虚寒型予黄芪建中汤,总有效率高达98.3%,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辨证防治内镜术后的胃息肉再生疗效确切,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李卫军[11]通过研究发现健脾祛瘀合剂:香橼12 g,黄芪30 g,连翘10 g,炒山慈菇10 g,炒莪术6 g,炒枳壳15 g,砂仁12 g(后下),炙鸡内金14 g,白及15 g白术30 g,40mL/2次/d,早晚服用防治胃息肉内镜术后复发,远期效果与单纯口服雷贝拉唑胶囊无统计学差异,健脾祛瘀合剂可与西药互补防治胃息肉。
闫玲玲等[12]通过药理学研究发现,健脾祛瘀合剂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胃黏膜微循环,具有抗菌抑酸作用。
2 结肠息肉2.1 内治法陈娜等[13]辨证分型治疗结肠息肉,脾肾阳虚型予附子理中汤加减,脾气虚弱型予补中益气汤加减,肝郁气滞型予六味木香胶囊口服,湿热积滞型予葛根芩连汤加减,效果满意。
韩芳[14]通过辨证施膳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率达到96.6%,高于对照组86.6%,表明辨证施膳对结肠息肉患者的治疗和术后病情康复起重要作用。
王彦刚等[15]报道苦参40 g水煎取汁,加入鸡蛋3个,红糖40 g同煮,鸡蛋连汤一起服用,每日1次,连续7d治疗结肠息肉有一定效果。
张凌云[16]在总结韩树堂教授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结肠息肉进行辨证论治。
脾胃虚弱证予参苓白术散加减;肝郁气滞证予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大肠湿热证予白头翁汤合黄芩汤加味;痰瘀阻滞证予二陈汤合四逆散加味。
脾肾阳虚证予四神丸合金匮肾气丸加味。
2.2 外治法刘天基[17]采用自拟方(黄连、黄柏、白头翁、三棱、莪术)加减水煎剂保留灌肠治疗结肠息肉,效果显著。
张茂桃[18]用肠炎清1OOmL保留灌肠治疗结肠息肉摘除术后患者发现观察组内镜下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
陈娜等[13]选用乌梅12 g,五倍子6 g,五味子6 g,牡蛎30 g,夏枯草25 g,浮海石10 g,紫草12 g,贯众12 g,甘草10 g浓煎取汁50 mL保留灌肠,每日1次治疗结肠息肉,效果明显。
2.3 内外兼治范陆祥[1]通过辨证论治,予以半枝莲,山豆根,黄柏,红藤,薏米,白花蛇舌草,黄芪,丹参,乌梅,白芨,三七粉(冲服)等水煎服,随症加减黄连,地榆,白芍等药味,配合中药组方乌梅,五倍子,夏枯草,贯众,黄柏,半枝莲,明矾,生牡蛎,白芨,槐实,三七粉(冲服)水煎剂保留灌肠治疗60例结肠息肉患者,所有患者症状不同程度缓解,显效率100%,复查肠镜息肉缩小明显,无癌变。
2.4 Hp相关息肉防治祖浩妍等[19]研究发现结肠息肉的发生与中医证型脾肾阳虚证与阴阳两虚证密切相关,同时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呈明显相关性,根除Hp并配合中药温阳健脾,调补阴阳可能是未来有效防治结肠息肉的方法之一。
2.5 体质倾向刘杨等[20]通过研究发现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多阳虚体质,闫思蒙等[21]通過研究大样本结肠息肉患者体质发现阳虚质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气虚质。
罗芬[22]也有相关报道。
故中医药在防治结肠息肉时应注重温补脾肾阳气。
3 胃肠同治陈万群等[23]人认为防治胃肠息肉要注重从整体思维,胃肠同治,着重在脾。
息肉切除初期应以调运脾胃为主、兼疏肝理气,予四君子汤山药易党参,去甘草,加柴胡、白芍。
后期以预防息肉再生及恶变为主,予抗增生方加陈皮。
加入丹参,莲蓬、蜂房等可增加活血祛瘀作用。
薏苡仁、山药等可作为预防息肉长期食疗佳品。
4 经方验方朱碧媛等[24]在总结何世东老中医治疗胃息肉经验基础上,认为胃息肉的病因多为气虚、气郁,日久导致瘀血阻滞脉络,发为息肉,治疗上常选用失笑散、四逆散等加减,取得满意效果。
何世东老中医应用经验方[24]:海螵蛸15~30 g,五灵脂、蒲黄10~12 g,甘草各5 g,三七、砂仁(后下)、法半夏12~15 g,鸡内金、茵陈、白芍各15 g,瓦楞子20~30 g,枳实(枳壳)10~15 g治疗胃息肉,并根据患者临证特点予以加减,患者症状缓解明显,效果良好。
李曰胜主任[25]自拟息肉丸(散),白僵蚕,乌梅肉,薏苡仁,三药等量,蜜丸或散剂,3 g /次,2次/d,治疗胃肠息肉及预防息肉复发,效果显著。
林一帆教授[26]认为结肠息肉的发生与患者体质关系密切,脾肾阳虚及阳虚气虚体质更容易增生结肠息肉,治疗上主张因人制宜,结合患者体质,自拟温阳散结汤(人参、白术、干姜各15 g,肉豆蔻9g,吴茱萸9g,补骨脂15 g,五味子9 g,白花蛇舌草10 g,莪术15 g,三棱10 g,炙甘草15 g,红枣10 g),随证加减防治结肠息肉,取得满意效果。
张凌云等[27]报道乌梅含有多糖和有机酸类等,有抑菌、镇咳、安蛔、抗肿瘤、抗过敏、抗氧化和抗生育等作用。
陈莹璐等[28]报道四川名老中医龚志贤研究员济生乌梅片(乌梅、僵蚕、莪术、红花)预防结肠息肉内镜术后复发,远期效果优于单纯内镜组。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劳绍贤教授[9]治疗胃息肉,善于选用半枝莲、莪术、薏苡仁、漏芦等抗肿瘤抗增生的中药,效果显著。
经现代药理学研究,上述中药均有抗增生,抗肿瘤作用,可抑制息肉再生,防止恶变。
魏睦新教授[29]通过辨证论治,采用化痰消瘀大法治疗胃息肉,气虚血瘀证予失笑散合丹参饮加郁金、莪术,湿阻中焦证予二陈平胃散加减,痰瘀互结证予失笑散、丹参饮合二陈汤,效果显著。
5 针灸治疗戴美兰等[30]选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采用雷火灸治疗,随访两年发现,腺瘤性结肠息肉内镜摘除术后前两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
6 问题与展望消化道息肉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内镜下切除术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主要方法,但其费用高、并发症多且复发率高,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
通过对文献的复习总结,笔者发现,中医药在治疗、预防胃肠道息肉方面有显著疗效,不但能有效缩小或清除已存在的胃肠道息肉,还能预防已切除息肉的复发和再生,经济、安全、有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中医药在胃肠道息肉的诊治应用方面尚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和治疗方法,其辨证分型及中药组方不够统一。
在以后的工作和研究中,如果能更好的规范消化道息肉的辨证分型、中药组方,拟定出更合理有效的治疗规范,协定处方,让中医药在胃肠道息肉的治疗和预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于患者。
参考文献:[1]范陆祥.6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治疗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CHSM21,2014,5(21):181-182.[2]董月秋,李矗,郑玉,等.200例大肠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关系的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5):41-42.[3]河北中医院.灵枢经校释(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46.[4]杨璐,陈大权.中医药治疗胃肠道腺瘤性多发息肉[D].长春:长春中药大学学报,2013,29(4):630-631.[5]王德媛,曹志群.从“脾主卫”学说浅述胃肠息肉[J].光明中医,2015,30(3):451.[6]张月涛,谢晶日.运用中医四法诊疗胃息肉[J].环球中医药,2017,10(11):1283-1285.[7]应丹.中医药在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33(2):6941-6944.[8]许文学,杨建宇,李杨,等.中医治疗癌前病变专题讲座-胃息肉.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12,10(7):148-149.[9]李培武,刘凤斌.胃息肉内镜治疗术后的中医辨证辨病论治[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4):649-651.[10]袁磊.中医辨证治疗胃息肉内镜切除术后60 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5,47(6):95-96.[11]李卫军.健脾祛瘀合剂联合胃镜下电凝电切术治疗老年胃息肉[J].吉林中医药,2014,34(10):1055-1057.[12]闫玲玲,高彬,黄驭,等.自拟消痞汤对Hp 相关性增生性胃息肉肝郁痰凝气滞证治疗作用的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1):46-47.[13]陈娜,陈东,张蕾.中医药治疗结肠息肉体会[J].河北中医,2014,36(6):837-838.[14]韩芳.中医辨证施膳对大肠息肉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10(19):10-11.[15]王彦刚,杜艳如.李佃贵特色调理脾胃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社,2011:156-172.[16]张凌云,韩树堂.韩树堂教授治疗大肠息肉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4):299-302.[17]刘天基.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结肠息肉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2):146-147.[18]张茂桃.结肠息肉摘除术后行肠炎清灌肠71例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08:96-97.[19]祖浩妍,杨卓,蒋会勇,等.大肠息肉、大肠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24(5):347-350.[20]刘杨,冯玉霞,闫思蒙,等.大肠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6):291-293.[21]闫思蒙,刘杨,林一帆,等.2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6):760-772.[22]罗芬.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初步调查分析[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39.[23]陈万群,胡玲,陈昫,等.从治未病防治胃肠息肉[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9):1629-1630.[24]朱碧媛,邓丽娥,何少初.何世东老中医治疗胃息肉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3,45(10):173.[25]汪楠.李曰胜自拟息肉丸(散)治疗胃肠息肉[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4):22-23.[26]张东琪,林一帆,雷春红.林一帆温阳散结治疗结肠息肉[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5):7-9.[27]张凌云,郭士杰,韩树堂.内镜结合中医药治疗大肠息肉研究概述[D].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1):218-221.[28]陈莹璐,徐月.济生乌梅片防治大肠息肉内镜治疗后再复发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4):691.[29]王平,魏睦新.魏睦新教授采用化痰消瘀法治疗胃息肉经验介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12):749-751.[30]戴美蘭,覃健.雷火灸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内镜治疗后复发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6,30(1):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