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苏轼) 原文和译文
- 格式:docx
- 大小:40.15 KB
- 文档页数:3
苏轼·浣溪沙译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苏轼·浣溪沙译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初二语文:浣溪沙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简介
苏轼·浣溪沙原文及注释翻译
【原文】
浣溪沙
苏轼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①蕲qi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②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③潇潇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
”子规,布谷鸟。
④此句当为写实。
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
”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⑤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译文】
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傍晚细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苏轼的《浣溪沙》的全文翻译.全词原文如下: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宋代苏轼所作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全文白话翻译: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
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
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浣溪沙》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翻译】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伸出嫩绿的芽儿。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着反东,向西奔流呢!因而不必为时光流逝而烦恼,以白发之身愁唱黄鸡之曲。
《浣溪沙·端午》朝代:宋代作者: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飘落的梨花告知清明的到来。
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
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这是这组《浣溪沙》的第一首,苏轼将路上所见所闻,描写得非常细致,深红的太阳,碧绿的清溪,娇憨的顽童,白发的老翁,在野地里撒欢的麋鹿,与人同乐的猿猱,一句一景,有远有近,有动有静。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更是求雨成功后的景象,而“黄童白叟聚睢盱”,则是人们面对这种盛况时的欢欣和喜悦。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浣溪沙原文及翻译浣溪沙这首词大家都学过吧?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浣溪沙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诗词原文【1】浣溪纱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诗词大意【2】译文一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诗词赏析【3】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
这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二年,得臂疾,往蕲水(今湖北浠水县)请庞安常医治。
疾愈后与庞同游清泉寺,那里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洌,下至兰溪,水作西流,苏轼感而填写此词。
作者这时已是48岁的人了,旧时已是接近所谓“知天命”之年,而且又闻“萧萧暮雨子规啼”,羁旅之情,应当是沉郁的,但清明的山水给了他一个好感觉。
臂疾已愈,庞安常又是个奇人,善医而聋,虽聋而颖悟过人,以指画字,不尽数字,辄了人深意(见《东坡志林》),因此,作者心境还是不差的,在这种情况下,忽见泉水西流,就激发起作者的不悲白发、虽失意而仍想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来。
于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一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妙句就这样诞生了。
黄鸡催晓、白发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
全诗用浅俗的语言,但“浅浅语亦觉不凡”,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驾驭语意,并使其蕴含韵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积极和高亢的情调,千百年来更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苏轼《浣溪沙》原文翻译与赏析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赏析一】苏轼的词描绘了一幅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图画。
金灿灿的枣花,虽然细小,却香味袭人,从枣林穿过,簌簌飘落的枣花会洒人满头满身。
村南村北轧轧的缫车声响成一片。
古柳树下,一位衣裳简朴的老农正歇担休息,他挑着黄瓜游乡叫卖黄瓜上市之日,正是小麦泛黄之时,日高人渴漫思茶与首句是对偶句,日高暗示起得早,照应上句路长人渴照应上句酒困路长,并逗出当句的思茶以及结句的敲门试问野人家。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
此行尽管劳累,还敲农家门讨口水喝,堂堂太守向辖境中的百姓家讨口水喝,初看,着实让人百思不解,细思,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词牌通过此句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赏析二】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作官的时候写的。
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
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
簌簌[s ],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
衣巾,是衣服和头巾。
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
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
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 ]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
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
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
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
苏轼《浣溪沙》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浣溪沙》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浸(jìn):泡在水里。
萧萧:指雨声。
子规:杜鹃鸟。
黄鸡:这句来自白居易《醉歌》:“黄鸡催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
”喻指时光流逝、人生易老。
【大意】
幽静的山坡下,芬芳的兰草刚刚萌发出嫩绿的新芽;绿茸茸的一直铺展到清澈的溪水中。
那条伸向松林的沙路幽深而宁静;路面上看不到一丁点儿的烂泥,十分洁净。
黄昏时分,天空中飘洒起潇潇的细雨;雨声中,又隐约传来杜鹃的啼鸣。
谁说人老了便不能再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就像流水一般滔滔向东、永不能回头?你看这门前的溪水便大不一般:它偏偏能够向西流!所以,别再去感伤满头的白发,或者在黄鸡的啼鸣声中哀叹时光的飞逝了!。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
坐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苏轼
翻译:
《浣溪沙》
坐在危楼上,靠着柱子,微风轻拂。
远望春色悲凉,昏黄的天际上一片茫茫。
草色和烟光因日落而混杂,孤独无言,谁能懂我的心情。
想要将放荡不羁借助酒趁热打铁,对着酒杯唱出自己的心声,但乐趣却是苦涩的。
身上的衣带渐渐宽松,但从不后悔,因为我为爱而消瘦。
宋·苏轼《浣溪沙》【诗词原文】浣溪纱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诗词大意】译文一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译文二山下兰芽短浸溪,(山下的兰草已长得与溪水相连)松间沙路净无泥,(松林间的小路干干净净的,没有稀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天快黑了,细雨中传来了子规的啼叫声)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少)门前流水尚能西!(门前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休将白发唱黄鸡。
(何必自伤白发,感慨“黄鸡催晓”)【诗词赏析】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
这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二年,得臂疾,往蕲水(今湖北浠水县)请庞安常医治。
疾愈后与庞同游清泉寺,那里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洌,下至兰溪,水作西流,苏轼感而填写此词。
作者这时已是48岁的人了,旧时已是接近所谓“知天命”之年,而且又闻“萧萧暮雨子规啼”,羁旅之情,应当是沉郁的,但清明的山水给了他一个好感觉。
臂疾已愈,庞安常又是个奇人,善医而聋,虽聋而颖悟过人,以指画字,不尽数字,辄了人深意(见《东坡志林》),因此,作者心境还是不差的,在这种情况下,忽见泉水西流,就激发起作者的不悲白发、虽失意而仍想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来。
于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一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妙句就这样诞生了。
黄鸡催晓、白发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
全诗用浅俗的语言,但“浅浅语亦觉不凡”,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驾驭语意,并使其蕴含韵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积极和高亢的情调,千百年来更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浣溪沙》苏轼诗词原文翻译与赏析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字词解释:簌(sù)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缫(sāo)车:缫丝车,抽丝工具。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
野人:农夫。
作品翻译: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
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
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作品赏析:此词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
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精心整理“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苏轼《浣溪沙》原文翻译与赏析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的词描绘了一幅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图画。
金灿灿的枣花,虽然细小,却香味袭人,从枣林穿过,簌簌飘落的枣花会洒人满头满身。
村南村北轧轧的缫车声响成一片。
古柳树下,一位衣裳简朴的老农正歇担休息,他挑着黄瓜游乡叫卖黄瓜上市之日,正是小麦泛黄之时,日高人渴漫思茶与首句是对偶句,日高暗示起得早,照应上句路长人渴照应上句酒困路长,并逗出当句的思茶以及结句的敲门试问野人家。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
此行尽管劳累,还敲农家门讨口水喝,堂堂太守向辖境中的百姓家讨口水喝,初看,着实让人百思不解,细思,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词牌通过此句传出了主人s],是伫[zh]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
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
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
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
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
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
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
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
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
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
古诗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翻译赏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前言】《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词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作品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注释】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簌:花落的声音,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⑷缫车:缫丝车,抽丝工具。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
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
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⑺野人:农夫。
【翻译】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⑴徐门:即徐州。
⑵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⑷缫车:抽丝之具。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赏析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
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宋代:苏轼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标签田园、向往、生活译文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
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
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注释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
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泼:泼水。
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
蒿艾:两种草名。
薰:香草名。
元是:原是。
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
赏析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
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
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
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
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
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浣溪沙》浣溪沙(浣溪纱)(浣沙溪)(游蕲水清泉寺)作者:苏轼原文 Original Text译文 Translated Text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赏析】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
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
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
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
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初二语文: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初二语文: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诗词原文】浣溪纱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诗词大意】译文一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译文二山下兰芽短浸溪,(山下的兰草已长得与溪水相连)松间沙路净无泥,(松林间的小路干干净净的,没有稀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天快黑了,细雨中传来了子规的啼叫声)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少)门前流水尚能西!(门前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休将白发唱黄鸡。
(何必自伤白发,感慨“黄鸡催晓”)【诗词赏析】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
这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二年,得臂疾,往蕲水(今湖北浠水县)请庞安常医治。
疾愈后与庞同游清泉寺,那里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洌,下至兰溪,水作西流,苏轼感而填写此词。
作者这时已是48岁的人了,旧时已是接近所谓“知天命”之年,而且又闻“萧萧暮雨子规啼”,羁旅之情,应当是沉郁的,但清明的山水给了他一个好感觉。
臂疾已愈,庞安常又是个奇人,善医而聋,虽聋而颖悟过人,以指画字,不尽数字,辄了人深意(见《东坡志林》),因此,作者心境还是不差的,在这种情况下,忽见泉水西流,就激发起作者的不悲白发、虽失意而仍想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来。
于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一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妙句就这样诞生了。
黄鸡催晓、白发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
全诗用浅俗的语言,但“浅浅语亦觉不凡”,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驾驭语意,并使其蕴含韵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积极和高亢的情调,千百年来更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①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②入淮清洛渐漫漫。
③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元丰:宋神宗年号。
元丰七年即公元1085年。
泗州:今安徽泗县。
刘倩叔:生平不详。
南山:泗州南郊的风景区。
②滩:指南山附近的十里滩。
③清洛:即洛涧,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在泗州之南。
漫漫:浩渺貌。
④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蔡襄《茶录》:“钞茶先注汤(开水),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
视面色鲜白,著茶无水痕,为绝佳。
”午盏:指茶。
盏,茶杯。
蓼(liao燎)茸:即蓼芽,一种野菜的嫩芽。
蒿笋:即蒿茎。
春盘:古俗于立春日,取葱、蒜、韭、蓼、蒿、芥各种生菜及果品、饼、糖等,置于盘中为食,取迎新之意,称为春盘,并以之互相馈赠。
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立春日,春饼生菜相馈食,号春盘。
”杜甫《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试春盘,即尝尝立春的菜。
12月24日已距立春不远,故得预尝立春的菜。
【译文】细雨斜风,在清晨的旷野瑟瑟生寒;雨脚渐收风儿住,淡荡烟云,清疏杨柳,一齐在晴晖沐浴的河滩上把身姿舒展。
极目南眺,仿佛见,洛涧的清流注入淮水,渐流渐远,迷茫一片。
如雪似乳的沫花上浮,清香四溢,午茶一盏;蓼芽白白,蒿茎嫩嫩,翡翠般的春蔬装成春盘。
茶香沁入心脾,蔬美爽人胃口,人间真正有味的,是这无羁无绊、恬静自然的闲乐清欢。
【赏析】元丰七年(1085)三月,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贬所过了四年多谪居生活后,被调任汝洲(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
据《宋史》本传,神宗在下令迁调的手札中,有“人材实难,不忍终弃”之语,这表明东坡的政治生命有了转机。
这年四月,东坡离黄赴汝,一路游访,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曾与致仕家居的王安石留连月余,彼此谈文论佛,诗歌唱和。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宋代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译文细雨斜风天气微寒。
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
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
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注释⑴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⑵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⑶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⑷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军官》:“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
”⑸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
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⑹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⑺慢慢:水势浩大。
⑻“雪沫”句:谓午间喝茶。
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
唐曹邺《故人寄茶》:“碧波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东坡《西江月》:“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午盏:午茶。
⑼蓼(liǎo)茸:蓼菜嫩芽。
⑽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赏析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
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浣溪沙苏轼原文翻译浣溪沙苏轼原文翻译《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诗词信息,欢迎阅读。
浣溪沙【作者】苏轼【朝代】宋译文对照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浣溪沙 (苏轼) 原文和译文
苏轼写的浣溪沙一共有五首,这是第四首,是在作者所辖地区发生重大灾情的情况下写的。
下面是关于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低人渴漫思茶,呼救何况野人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要随便回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叩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不可以给碗茶?
注释
徐门:即为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编织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存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
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
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就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下的。
按照当时的盲从风俗,一
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必须向“龙王爷”祈雨;下了雨,又必须向“龙王爷”谢雨。
这首词就是苏轼存有一次途经农村回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古人写诗词,常常
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
“簌簌[sù]”,是
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
“衣巾”,是衣服和头巾。
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
枣树
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
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ù]
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
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
“缫[sāo]车”,
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
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
张地劳动。
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
农民在卖黄瓜。
“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
类的东西。
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
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
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
勾画出来。
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就是写景,还录了事。
在下片,就转至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
这时他已
就是“酒困路长惟欲睡”。
“酒困”,就是酒后疲倦,表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
“路长”,认为,已走到很长的路程,而距目的地还较远。
“惟”,只。
这句词写下他旅途的疲倦。
“日低人渴漫思茶”。
“日低”,太阳已再升得很高。
在初夏的太阳下出门,深感暑热、
口渴,不由得想要喝一杯茶润喉解暑。
“那哥”,这里就是情不自禁的意思。
口渴,须要
吃饭;疲倦,大概也想要筹钱茶蟾科齿。
于是他“呼救何况野人家”。
“野人家”,乡野
的人家,即为乡下老百姓。
苏轼当时就是一州的行政长官,笔下表示当地农民为“野人家”,正自身利益他当官的口气。
但是“何况”两字说明他并没什么官气。
他没命令随从
差役回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回去敲打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够
无法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
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
这首词似乎是
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使一首记闻式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
这就是古典
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
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
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下枣花”一句,实乃“枣花簌簌落下衣巾”的好像文;
杜甫《秋兴》一诗中存有“香稻鸽余鹦鹉粒,碧梧栖旧凤凰枝”,原意为:鹦鹉鸽余香稻粒,凤凰栖旧碧梧枝。
主宾倒转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下分属主宾
边线。
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转,清人洪亮吉说道:“诗家例用好像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
神风貌。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
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品酒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
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
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下暮春三月兰溪清幽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发柔软
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粗雨潇潇,寺外
响起了杜鹃的笛声。
作者挑选出几种富于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艳丽、清爽的风景画,
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整体表现出来词人田六善自然、执著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
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结尾两
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
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艳丽,脱俗动人;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带入哲理,兴人心智,令人振奋。
词人以顺处逆的豪放情怀,政治上不
得志后积极主动、悲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