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 格式:docx
- 大小:48.24 KB
- 文档页数:8
环评大气专项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大气专项评价作为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建设项目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一、大气专项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大气专项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大气污染,保证大气环境质量。
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评价拟议的开发行动或建设项目在施工期或建成后的生产期所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避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的对策。
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气专项评价的主要内容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是大气专项评价的基础工作。
通过对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原料使用、能源消耗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确定主要的污染源和污染物,找出污染物的排放方式、途径、特点和规律。
这有助于为后续的大气污染现状评价、大气自净能力评价等提供数据支持。
大气污染现状评价大气污染现状评价是对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估。
根据污染源调查结果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确定大气污染的程度,包括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分布、超标情况等。
这有助于了解建设项目实施前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为预测项目实施后的大气环境影响提供依据。
大气自净能力评价大气自净能力是指大气环境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转化和清除能力。
大气自净能力评价主要研究主要污染物的大气扩散、变化规律,阐明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对环境污染的分布范围与强度。
这有助于了解大气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和自净机制,为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影响评价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影响评价是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已产生的效应。
这包括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动物生存、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健康影响。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影响评价阶段(或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测试阶段、影响评价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2、复杂地形条件:山区、丘陵、海边、大中城市。
3、不利气象条件:逆温薰烟、山谷风、海陆风、背风涡旋、热岛环流、下洗、静风。
4、风频:吹某方向风占总观测次数的百分比。
百分比最大的方向——主导风。
5、逆温相关参数:频率、厚度、强度、底高、顶高、生消规律、种类。
6、薰烟特点:伴日出辐射,在日出后1小时左右出现,持续时间0.5—1小时。
上部稳定,下部不稳定。
7、海岸薰烟:出现在春夏白天,吹海风情况下。
此时大气污染源排放口应在边界层之上。
8、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点源:源强、烟温、烟速、烟气量、烟囱高度、内径。
面源:源强、面积。
9、大气自净能力:平流输送;湍流扩散;清除机制(沉降、化学转化)。
10、大气稳定度包括:整层大气稳定程度、影响大气湍流强弱。
11、环境容量:指对一定地区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应取年日平均浓度计算。
12、联合频率因素: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
用于长期浓度计算。
13、评价工作内容表(简单记)14、P—T大气稳定度表(不用背,会查),三个因子,六级ABCDEF15、大气扩散参数表:三个因子:下风距离、大气稳定度、取样时间。
16、卫生防护距离表:因子:源强、面积、标准、行业类别、五年平均风速。
17、主要污染气象观测方法及大气扩散模式。
18、评价级别公式:Pi=(Q i/C0i)×10919、质量指数I i=C i/C i0>1.0时超标,≤1.0时达标20、风速随高度变化(风廓线):U2=U1(Z2/Z1)P一般给出的风速为距地面10米处则:U=U10(Z/10)P 21、地面轴线浓度:C(x,0,0)=(Q/лuσyσz)exp(-H e2/2σ2)z22、最大落地浓度公式:C m=2Q/лeuH e2P123、源强:SO2排放量=用煤量×含硫率×2×80%(意即20%的硫在灰渣中)例1、某工厂烟囱高45m,内径1.0m,烟温100℃,烟速5.0m/s,耗煤量180kg/h,硫分1%,水膜除尘脱硫效率取10%,试求气温20℃,风速2.0m/s,中性条件下,距源450m轴线上SO2小时浓度。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概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根据大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规定,以及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政策、战略及规范性文件要求,对全球环境和大气质量受到可能影响的综合性评价,以确定影响大气质量的活动投入产出情况、其所引起的影响和减排效率的一种正式的管理程序,采用适当的预测技术、统计分析技术及计算方法,研究界定大气环境活动引起的影响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可控性,为决策部门提供客观依据,保障大气环境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导则适用于各类大气污染源的可能影响大气质量的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不适用于景观、电性能和噪声等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小规模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
三、评价要素(一)要考虑的空气污染要素:悬浮物、氮氧化物、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二)要考虑的气候变化效应: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变暖影响、陆地沉降和土壤侵蚀等;(三)要考虑的生态变化效应:植物分布变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平衡影响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等。
四、主要技术内容(一)调查环境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活动参考点的气候情况、活动周边陆地、空气或水域的环境质量情况以及涉及的生态资源是事项,进一步定义活动的环境影响范围;(二)采用预测技术识别和评价可能对大气环境影响的活动:包括对烟气的组成和数量分配和计算烟气有毒物质浓度、毒性物质的相关环境质量指标评价和推算可能对大气环境质量不利影响程度等;(三)采用统计分析技术识别和评价可能对空气质量有影响的活动:收集、整理现存的大气污染物质的空气质量数据,采用各种统计技术,对活动的影响效果进行识别和评价;(四)采用计算技术识别和评价可能对大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乌托邦模型、气象模型等技术,用来反推当前排放及未来排放对大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影响,对应采取适当的减排和控制措施;(五)模拟分析法:根据系统结构,建立空气污染活动的模拟分析系统,通过模拟分析建立完备的空气污染的影响模型;(六)环境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将上述独立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建立空气污染活动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模型,对活动决策给出有理性的建议与决定。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大气环境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评价技术是指根据当前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制定出衡量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识别关键污染物潜在传播载体,估算大气环境影响,并预测未来变化情况的技术手段。
大气环境评价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对改善当前环境质量及其稳定详细规范,限制或控制自然资源的污染物排放源和社会活动,减少生态系统的损害,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本原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先以空气质量状况及其对社会、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为基础,进行生物测试、噪声测试和材料测试,以了解空气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大气污染物测试和传输路线研究,并以该结果为基础进行控制排放,防治污染及限制排放的可行性评价,从而进行合理编制及调整减排策略,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主要流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主要流程主要分为环境质量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范围及程度评价、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及可行性评价几个步骤。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采用大气质量监测和空气质量评价技术对现有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研究;大气环境影响范围及程度评价旨在确定污染物的潜在传播路径,进行先行性的空气污染影响评价,从而
确定影响范围及程度;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及可行性评价是针对污染物传播路径研究出来的污染物排放源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技术研究并对控制排放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以上,就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内容列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在当今环境质量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帮助我们防治空气污染,减少大气环境的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消除生态系统的损害,保证健康的空气状况。
第四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本章介绍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实定方法,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与要求,大气环境影响推想与评价方法及要求,大气环境影响推想推举模式等从事大气环评工作必需把握的根本学问。
第一节概述一、术语和定义1.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内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工程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2.常规污染物常规污染物指GB3095 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污染物。
3.特征污染物指工程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
4.大气污染源分类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
面源:在确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源。
体源:由源本身或四周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确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
5.大气污染物分类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 m 的污染物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类型装置。
7.简洁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 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洁地形。
8.简洁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 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洁地形。
9.推举模式指大气环境影响推想模式,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推想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10.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安康,削减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在工程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任务通过调查、推想等手段,分析、推断建设工程在建设施工期和建成后生产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为建设工程的厂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供给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
通过对建设工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查清建设工程四周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推想建设工程建成后可能对四周大气环境产生影响,并作出评价;对设计中拟承受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进展可形性论证,并提出建议;使建设工程建成后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把握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容许的范围内。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其次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1. 评价工作的分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HJ2.2-20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的规定,评价工作的分级应选择推举模式中的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展分级。
具体如下:依据工程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 1-3 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的最大地 面浓度占标率 P 〔第 i 个污染物〕,及第 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 10%时所对应的 i最远距离D。
10%其中主要污染物以等标排放量Pi 〔m 3/h 〕确定:Q P =i ⋅109ic0i式中:P ------- 第 i 类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m 3/h ;iQ ------ 第 i 类污染物单位时间的排放量,t/h ; i C ------ 第 i 类污染物空气环境质量标准,mg/m 3。
0i 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确实定:〔5-1〕Pi---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承受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 3; C0i---第 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 3。
C oi 一般选用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各污染物 1 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计算,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 3 倍值;对该标准p =iC i⨯100%C0 i污染物名称取值时间浓度限值二氧化硫 SO2总悬浮颗粒物TSP10mg/m 3(标准状态)二氧化氮 NO2年平均 日平均 1 小时平均 0.04 0.08 0.12 0.08 0.12 0.243中未包含的工程,可参照 TJ36 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工程,可参照 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
GB3095 中常规污染物的浓度限值一级标准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浓度单位年平均 0.02 0.06 0.10 日平均 0.05 0.15 0.25 1 小时平均 0.15 0.50 0.70 年平均 0.08 0.20 0.30 日平均 0.12 0.30 0.50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 0.04 0.10 0.15 PM日平均 0.05 0.150.25一氧化碳 日平均 4.00 4.00 6.00CO 1 小时平均 10.0010.0020.00臭氧1 小时平均0.160.20O2. 级别划分评价工作等级按表 5-3 划分,P 按公式(5-1)计算。
如污染物数大于 1,取 P 值中最大ii者。
表 5-3 评价工作等级3. 等级调整(1) 同一工程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工程的评价等级。
(2) 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工程,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3) 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总量都有明显削减的改、扩建工程,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4) 假设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工程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安康或生态环境有严峻危害的特别工程,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5) 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建、扩建工程,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6) 对于大路、铁路等工程,应分别按工程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效劳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一级二级 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P max≥80%,且D 10% ≥5km 其他P <10%或 D max 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7)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
二、评价范围确实定1.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 为半径的圆或 2xD 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0% 10%范围;2.当距离超过 25km 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 25km 的圆形或边长 50km 矩形区域。
3.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4.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工程,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 200m 的范围。
第三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一、大气污染源调查1、污染因子的筛选在污染源调查中,应依据评价工程的特点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即待评价的大气污染物)进展筛选。
首先应选择该工程等标排放量P 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已造成严峻污染的污染物。
污染源调查中的污染因子数一般不宜多于 5 个。
对某些排放大气污染物数目较多的企业,如纲铁企业,其污染因子数可适当增加。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的做法是:先分析建设工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即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然后再进展因子筛选。
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对于一、二级评价工程,应调查分析工程的全部污染源(对改、扩建工程应包括、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工程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工程、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工程污染源。
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全部的拟替代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工程可只调查分析工程污染源。
3、大气污染源调查分析方法对于建工程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未建工程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已批准的环评报告书资料;对于现有工程和改、扩建工程的现有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展实测。
4、污染源调查内容(1)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对改、扩建工程应给消灭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推想削减量,并计算最终排放量;(3)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量其非正常排放量;(4)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1、现状调查资料来源(1)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工程有关的监测资料;(2)收集近三年与工程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3)进呈现场监测。
2、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比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均浓度、季均浓度、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状况;假设检测结果消灭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缘由;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1.监测因子:凡工程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工程排放的特征污染物中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有TJ36 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2.监测布点在评价区内按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匀分布性的原则布点。
一级评价工程,监测点不应少于10 个;二级评价工程监测点数不应少于6 个;三级评价工程,假设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2~4 个点进展监测。
3.监测制度一级评价工程不得少于两期(夏季、冬季);二级评价工程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三级评价工程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7 天有效数据。
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根本原则(1)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工程的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内地形简洁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全都、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2)分为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3)对于各级评价工程,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 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对于二级评价工程:(1)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工程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3 年内至少连续 1 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假设气象观测站与工程的距离超过 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全都,还需进展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2)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工程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3 年内至少连续 1 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假设高空气象探测站与工程的距离超过 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承受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 内的格点气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