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60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某个规划、项目或工程在建设前、建设期和运营期对周围大气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
根据新导则规范下的要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以下要点和方法。
一、大气环境基线评价1. 确定评价区域:根据项目或规划范围确定评价区域,评估范围包括大气环境受影响的区域。
2. 收集大气环境背景数据:收集评价区域的大气环境背景数据,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气象数据、排放源数据等。
3. 进行环境监测:在评价区域设置监测点位,对关键污染物进行监测,获取实时的大气环境数据。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评价区域大气环境的基线情况。
2. 收集排放源数据:收集排放源的基本情况、排放量、排放规律等数据,包括企业自行监测数据、监管部门发布的数据等。
3. 确定排放源的影响范围:根据排放源的排放特点和影响区域的风向、地形等因素,确定排放源的影响范围。
4. 模型模拟与评估:利用大气传输模型对排放源的污染物传输、扩散和浓度进行模拟和评估,得到影响区域内的大气污染物分布情况。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 确定评价指标:根据评价对象的性质和评价要求,确定适当的评价指标,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浓度、污染物排放量等。
2. 进行环境模拟:利用环境模型对评价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模拟和预测,分析项目或规划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4. 提出影响管控措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管控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等措施。
四、环境风险评估1. 确定评估对象:根据评估要求,确定评估对象,包括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突发污染事件等。
2. 评估影响范围: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和可能的影响因素,评估其可能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范围。
3. 决策支持与管理:利用风险评估结果提供决策支持和管理建议,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管理措施,减少环境风险。
总结:新导则规范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基线评价、大气污染排放源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讲义一、引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某个工程、活动或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
通过评价,可以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采取控制和防治措施,保护大气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1.保护大气环境:评价过程可以揭示工程项目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大气环境。
2.促进可持续发展:评价过程有助于确保工程活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会对环境产生过大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管理水平:评价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对环境风险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评价范围和标准:明确评价对象和范围,确定评价标准和指标。
2.环境基准和现状分析:分析当地大气环境的基准情况,了解目标区域的大气污染现状和特点。
3.影响预测:利用模型和方法预测工程项目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
4.风险评估:评估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5.环境管理计划: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
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1.定性分析: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初步评估工程项目可能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
2.定量分析:利用模型、软件等工具对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提供量化数据支持。
3.特定评估:针对特定项目,开展更加细致的评估,包括风险评估、敏感性分析等。
五、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案例分析案例一:城市工业污染物排放项目影响评价1.项目背景:某城市计划新增一个工业区,涉及大量污染物排放。
2.评价过程:通过模拟和分析,预测排放对城市大气质量的影响。
3.结论:提出建设需要符合的环保条件,保证大气环境不受影响。
案例二:新能源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估1.项目背景:某地引进新能源发电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
2.评价过程:采用模型分析,预测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大全一、引言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环境质量现状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本文将介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资料及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实践。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分类1.大气监测数据:包括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数据等,是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基础资料。
2.环评报告:针对项目建设或规划变更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其中包含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及结论。
3.行业标准与法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4.研究论文与学术文献:学术界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相关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方法与经验。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1.大气质量指数(AQI)评价方法:根据监测数据计算空气质量指数,以评价大气环境质量。
2.风险评估方法:利用模型预测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传输,评估可能的影响范围及程度。
3.统计分析方法:借助统计学方法分析环境数据,评估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4.生态学评价方法:从生态系统角度评价大气环境对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应用1.政府决策:政府部门可根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制定环保政策和决策,保障公众健康。
2.企业行为:企业在项目建设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降低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
3.公众参与:公众可通过相关资料了解大气环境状况,并参与环境保护和改善。
五、结论综上所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是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和管理环境污染的重要依据。
我们应当重视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应用,以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以上内容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大全的相关介绍和分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必要的工具。
确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是评估大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步骤。
本文将介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收集数据和信息。
评价等级的确定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支持。
首先,需要收集相关地区的空气质量数据,包括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和排放量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当地的气象条件、地理特征、人口密度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对大气污染程度产生影响。
第二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大气污染程度的关键。
根据收集的数据和信息,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不同的污染物浓度阈值、排放量阈值、影响范围等指标,以便能够全面评估大气污染的程度。
第三步:制定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评估大气污染程度的依据。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制定一套适用于当地环境的评价标准。
这些评价标准应该能够明确不同等级的大气环境影响,并能够对不同等级的大气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
第四步:评估大气污染程度。
根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评估。
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如数学模型、统计分析等。
评估的结果应该能够反映出大气污染的程度,并能够与评价标准相对应。
第五步:确定评价等级。
根据评估的结果,可以确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一般来说,评价等级可以分为几个等级,如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等。
根据评价等级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政策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六步:制定改善措施。
根据评价等级,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和政策。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排放标准、加强监测和管理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标准、评估污染程度、确定评价等级和制定改善措施等步骤。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减轻大气污染,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其中包括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本文将从新导则规范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 目标和范围:评价应明确评价的目标、范围和内容。
具体来说,评价的目标是指希望通过评价能够达到的效果,包括防止或减轻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等。
评价的范围包括评价的地域范围、影响的种类和程度。
2. 影响因素:评价需要考虑对大气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排放源的种类和数量、排放物的性质和浓度、气象条件、地理特征等。
评价还应考虑到可能造成的突发事件和事故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3. 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指评价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和工具。
常用的方法包括环境监测、模拟模型、资料分析等。
评价方法应科学可行,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
4. 评价准则:评价准则是评价结果的判定标准,包括涉及的环境标准、法律法规和政策等。
评价准则应明确、可操作,并能够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5. 参与者和公众参与:评价应充分考虑到相关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
公众参与是指公众能够在评价过程中参与决策和提供意见的机制。
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应得到保障。
1. 现场调查和监测:通过对评价区域进行现场调查和监测,获取大气环境的基础数据,了解评价区域的环境背景和现状。
2. 排放因子分析:评价需要对排放源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从工业、交通等各个行业的排放源入手,了解排放源的种类、数量和排放的物质的成分和浓度。
3. 模型模拟:评价可以采用数学模型对大气污染的传输和扩散进行模拟,预测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和浓度,为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4. 风险评估:通过对评价区域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风险评估,判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和减轻措施。
5. 综合评价和决策:根据以上分析和评估结果,对评价区域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制定相应的决策和管理措施。
大气质量评价大气质量现状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化学方法的污染监测评价;采用生物学方法的生物评价法和从生理学角度评价的卫生评价法等。
若从保护人类健康的角度当然用卫生评价法更合理一些,但是这种方法难以定量化,所以目前各国使用最多、最普遍的方法是“监测评价”。
这种方法以化学监测及数学统计为主并兼顾各污染物的生态效应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因素来判断大气质量的好坏。
⒈大气环境监测评价程序:(1)选择评价因子大气污染监测评价因子很多,有降尘、悬浮颗粒物;有气体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等;有害物氟、铅、汞、砷、苯并(a)芘等。
这些均可选为污染监测的评价因子,但是在进行某区域大气质量评价时可根据污染特点和评价目的从中选出几项即可,不宜过多。
否则会因此增大工作量和计算困难。
例如,一般城市以燃煤和交通为主要大气污染源的,可选悬浮微粒、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一些特殊工业区可考虑降尘(或悬浮微粒)、SO2及有害物等。
评价因子确定之后,就可安排对其监测。
(2)评价标准的选择评价标准的选择很重要,它是用来衡量单因子污染程度的标尺,对评价结果影响很大。
评价时可分别不同情况采用国家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一级、二级或三级标准;有时也可选用本地区的本底值、对照值、背景值作为评价对比的依据,但这样评价的结果由于各地区本底值不同而不具可比性。
若能再进行同步气象观测,就可以更准确的分析大气的污染结果。
2.大气环境检测评价的数学方法:按照主要使用目的,大气质量监测评价可将各种指数分为三类。
(1)主要用于评价大气质量逐日变化的指数美国1976年公布的《污染物标准指数(PSI)》,PSI(Pollutant Standard Index)指数考虑CO、NO x、SO2、O3、颗粒物及SO2和颗粒物浓度的乘积六个参数。
各污染物得分指数与浓度的关系,采用分段线形函数。
当监测到各污染物浓度之后可以利用表4-4,用内插法计算各污染物的分指数。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影响评价阶段(或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测试阶段、影响评价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2、复杂地形条件:山区、丘陵、海边、大中城市。
3、不利气象条件:逆温薰烟、山谷风、海陆风、背风涡旋、热岛环流、下洗、静风。
4、风频:吹某方向风占总观测次数的百分比。
百分比最大的方向——主导风。
5、逆温相关参数:频率、厚度、强度、底高、顶高、生消规律、种类。
6、薰烟特点:伴日出辐射,在日出后1小时左右出现,持续时间0.5—1小时。
上部稳定,下部不稳定。
7、海岸薰烟:出现在春夏白天,吹海风情况下。
此时大气污染源排放口应在边界层之上。
8、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点源:源强、烟温、烟速、烟气量、烟囱高度、内径。
面源:源强、面积。
9、大气自净能力:平流输送;湍流扩散;清除机制(沉降、化学转化)。
10、大气稳定度包括:整层大气稳定程度、影响大气湍流强弱。
11、环境容量:指对一定地区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应取年日平均浓度计算。
12、联合频率因素: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
用于长期浓度计算。
13、评价工作内容表(简单记)14、P—T大气稳定度表(不用背,会查),三个因子,六级ABCDEF15、大气扩散参数表:三个因子:下风距离、大气稳定度、取样时间。
16、卫生防护距离表:因子:源强、面积、标准、行业类别、五年平均风速。
17、主要污染气象观测方法及大气扩散模式。
18、评价级别公式:Pi=(Q i/C0i)×10919、质量指数I i=C i/C i0>1.0时超标,≤1.0时达标20、风速随高度变化(风廓线):U2=U1(Z2/Z1)P一般给出的风速为距地面10米处则:U=U10(Z/10)P 21、地面轴线浓度:C(x,0,0)=(Q/лuσyσz)exp(-H e2/2σ2)z22、最大落地浓度公式:C m=2Q/лeuH e2P123、源强:SO2排放量=用煤量×含硫率×2×80%(意即20%的硫在灰渣中)例1、某工厂烟囱高45m,内径1.0m,烟温100℃,烟速5.0m/s,耗煤量180kg/h,硫分1%,水膜除尘脱硫效率取10%,试求气温20℃,风速2.0m/s,中性条件下,距源450m轴线上SO2小时浓度。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重要建设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中,对大气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评价等级的确定是评价结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决策和措施。
下面将介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
一、评价指标选择根据大气污染源的类型及设施、区域气象、空气质量、生态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要科学、全面、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全面反映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典型指标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浓度、生态环境的变化、环境噪声等。
二、评价方法选择根据项目的性质、规模和类型,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
目前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有理论分析法、实验研究法、模型模拟法和监测分析法等。
评价方法选择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科学、严谨、客观地进行。
三、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评价等级的一个重要环节。
数据来源可以采用现场监测、模拟模型、公开资料和实验室测试等方式。
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四、评价指标确定标准评价指标的标准要参照国家、地方及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规定,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订。
标准的制定要严格科学、合理可行、可操作性强。
五、评价等级划分评价等级应该与项目的性质、规模和类型相对应。
当前,国内采取的评价等级划分是采用“四级评价法”,即分为轻微(A 类)、较轻(B类)、较重(C类)和重大(D类)四个等级。
六、评价结果报告根据评价结果,编制评价结果报告,汇总、分析、整理评价数据,形成清晰、具体的评价结果报告,对评价结果进行具体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和评价结论明确,同时还需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七、专家论证评价结果模型、数据和结论应进行专家论证,对评价结果进行复核和验证。
评价专家须具有科学、技术、环境等多样化领域的专业知识,保证专家的独立性、公正性、客观性和准确性,达成共识。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是一个科学、严谨、系统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因素,在实践中应注重合理化设计、精细化操作、信息化管理,以建设绿色、环保的社会和谐环境为目标,为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气污染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治理大气污染,保护环境,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新导则规范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大气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和预测的过程。
根据新导则的规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影响的时空范围、重点污染物及排放量、以及环境管理措施。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
要对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可以利用大气环境模型,通过输入项目的各项数据,包括项目类型、规模、生产工艺等,来模拟预测项目在未来运营阶段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模型的精细调整和不同情景的模拟,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
要将评价结果与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比较。
通过对项目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可以判断其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如果超过了标准,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来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确保环境质量不受影响。
要重点关注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根据项目的类型和工艺特点,确定其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通过对这些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
要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
根据评价结果,针对项目可能存在的大气环境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改进工艺技术、增加环保设施等。
要制定监测计划,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治理效果的有效实施。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其中一工程、项目、政策或规划等行为所产生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的过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提供信息和建议,以便在决策过程中合理权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通常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众参与、基准和监测、模型模拟和预测等手段。
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大气质量、大气污染物排放、气象因素、大气扩散条件、敏感区域和敏感群体等。
以下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和具体内容。
首先,需要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估。
评价过程中需要收集和分析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数据,包括源头排放和环境监测数据。
同时,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如工业排放、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等。
评价可以基于国家和地方的环境质量标准,从而评估大气环境的健康风险和持续性。
其次,需要进行大气环境模拟和预测。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以及其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
这种模型通常基于现有的气象和排放数据,并使用物理方程和统计技术来计算大气扩散和化学反应的过程。
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至关重要。
然后,需要识别和评估敏感区域和敏感群体。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不仅需要考虑整个地区或城市的整体影响,还需要对局部区域和特定群体进行评估。
例如,工厂附近的居民、学校和医院可能更容易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
因此,评价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这些人群的健康和安全。
最后,需要提供环境保护和管理建议。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合理的决策和管理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需要识别和分析潜在的环境问题和风险,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减少大气污染和改善大气质量。
这些建议可能包括改进技术和工艺、加强监测和监管、推动可持续发展等。
总而言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采用科学方法。
通过合理的评估和决策,可以达到保护大气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项目、工程建设或者其他活动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和监测的过程。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新导则规范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以下要点和方法:1. 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新导则强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既注重定量分析,又注重定性描述,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大气环境中潜在的物理、化学和生态效应。
2. 源排放清单:评价过程中需要制定源排放清单,明确评价对象的排放来源、排放量和排放特征,以便评估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该清单包括源的种类、数量、位置和开始及结束时间等信息。
3. 数理模型:数理模型是评价大气环境影响的重要工具。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可以预测规划项目或者工程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为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模型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大气环境的复杂性和时空变化的特点。
4. 监测与评价:评价过程中需要进行大气环境的实际监测和评价,以验证数理模型的准确性和评价的可信度。
监测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大气气象条件等,评价包括对大气污染浓度、排放总量、污染物扩散和沉降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5. 影响评估:评价要考虑规划项目或工程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影响评估包括对大气质量、大气环境可接受容量、敏感区域和敏感受体等因素的评估。
对于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环境容量的情况,需要提出减排措施或者调整设计方案。
6. 风险评估:评价要考虑大气环境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
对于对大气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规划项目或者工程建设,需要进行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估,明确环境风险的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7. 治理措施:评价结果应为设计方案提供合理的治理措施,以减少对大气环境的不良影响。
治理措施包括使用清洁能源、采用高效节能技术、改善工艺流程、强化环境管理等。
也需要制定可行的监测计划和监测方案,以跟踪评价结果的执行情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流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规划方案、政策措施等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
其主要目的是评估项目、规划或政策在实施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和治理措施,保障大气环境的质量。
1.方案制定与准备在评价开始之前,需要确定评价的项目或规划范围,并制定评价方案,明确评价的目标和任务,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准备工作。
2.调查与资料收集对评价的项目或规划所涉及的区域进行调查,并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大气环境现状、项目或规划的技术方案、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等。
3.大气环境质量评价通过对调查和资料的分析,对评价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大气污染物浓度、排放源分布、空气质量指标等,以了解评价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
4.影响评价与预测通过分析项目或规划对大气环境的各类影响因素,包括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空气质量、气象条件等的影响,进行影响评价与预测。
通常会借助数学模型或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和预测。
5.环境管理措施根据对影响评价与预测的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包括减排措施、环境修复和保护措施等,以减少或避免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高环境质量。
6.环境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评价过程中需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对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环境的安全。
7.报告编制与公众参与根据评价的结果,编制评价报告,并进行公众参与。
报告内容通常包括评价过程、结果、管理措施和风险评估等,并公开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和建议。
8.决策与实施评价报告经过论证和审批后,由相关部门或决策机构进行决策,并组织实施。
9.监测与评估对决策和实施后的项目或规划进行监测与评估,检测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情况,以保证环境质量和项目或规划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