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9.31 KB
- 文档页数:2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能够了解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形式,明白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学生能够掌握人耳的结构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人耳的结构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解释听觉形成过程中涉及的生理和物理原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声音产生、传播和听觉形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法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声音相关的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然后提问学生:“大家能听到这么美妙的音乐,有没有想过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1)声音的产生实验演示:将钢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钢尺,让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并倾听声音。
提问引导:“钢尺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举例拓展: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其他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如击鼓、弹琴、说话等。
(2)声音的传播提出问题:“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呢?”实验探究: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让学生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拓展:介绍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并举例说明,如在铁轨一端敲击,在另一端能更早听到声音。
小学科学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教案:小学科学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3. 了解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风铃、调音叉、鼓槌、音乐播放器、草帽。
2. 教学媒体:幻灯片、视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悦耳的音乐片段,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让他们听到声音的美妙之处。
2. 概念讲解(15分钟):a.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物体振动时产生的,振动会使空气振动,进而产生声音。
b.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常见的介质有空气、水和固体等。
介质颗粒振动传递声音的能量,使声音传播。
c. 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外部声源通过空气传播声音,声音进入耳朵后,振动会使耳膜振动,进而通过听骨传导至耳蜗,最终被大脑所感知。
3. 实验探究(30分钟):a. 实验一:使用风铃探究声音的传播①示范:敲击风铃,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
②让学生分组,每组安排一个小组成员制造声音,其他小组成员站在不同的距离观察声音传播。
③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小组讨论声音传播的规律。
④分享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式。
b. 实验二:调音叉探究声音的振动①示范:用鼓槌敲击调音叉,观察调音叉振动的情况。
②让学生分组,每组一人使用鼓槌敲击调音叉,其他小组成员观察调音叉的振动情况。
③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小组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④分享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4. 知识巩固(20分钟):通过幻灯片和视频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与他们讨论。
5. 拓展应用(15分钟):a. 游戏环节:以“我是导盲犬”为主题,分为不同角色进行游戏,旨在让学生体验导盲犬的工作原理。
b. 设计小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的基本过程。
2.了解耳朵的构造及职能。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简单描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学生能够模拟听力实验,感受声音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因素。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发扬钻研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深入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声音的传播过程。
2.耳朵的构造及职能。
3.如何进行简单的听力实验。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品,比如书、桌椅、黑板等,询问他们能否听到这些物品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注意和探究。
二、感性认识声音的传播(10分钟):1.发出折纸声或手拍声并让学生体验声音的传播。
2.用模拟的传播实验板模拟声音的传播,让学生一起探究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如隔音、材料等。
三、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过程(30分钟):1.通过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过程,学生认识到声音是一种机械波,了解声音传播的三个条件(介质、振动、传播路径)和传播方式(球面传播、波前传播)。
2.通过视频展示燃烧时产生的声音、乐器发声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
3.通过学生讨论和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声音传播的应用,比如水下传声器、电话等。
四、了解耳朵的构造及职能(2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学生了解到耳朵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及各部位的职能。
2.通过模拟听力实验,学生感受到各部位对声音的传播和接收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与拓展(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物品并让学生说出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2.让学生自由探究声音传播的其他应用场景,如热带雨林中的嗷嗷声、城市交通中的嘟嘟声等。
四、教学总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和新知,再次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多注意声音的观察和探究。
教学工具:黑板、粘贴纸、卡纸、折纸、传播实验板、视频教材、图片教材、耳朵模型。
四年级科学上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知道耳朵是如何接收声音的。
2.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途径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声音的传播途径和特点。
2.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具:耳朵模型、气球、锣、鼓、录音机、耳机等。
2.学具:气球、锣、鼓、尺子、纸张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听到了什么。
(二)学习耳朵的结构和功能1.教师展示耳朵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耳朵的结构。
3.教师讲解耳朵的功能,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传入耳朵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途径1.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教师展示实验:用气球模拟声音传播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气球的振动。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传播的途径,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探究声音的特点1.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有哪些特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3.教师展示实验:用锣和鼓模拟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振动。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特点,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1.画一画耳朵的结构。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声音的传播途径。
五、教学反思1.在讲解耳朵的结构时,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和描述,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在实验环节,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在课堂小结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学习耳朵的结构和功能教师活动:教师手持耳朵模型,分解耳朵的每个部分,边展示边讲解。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耳朵由哪些部分组成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模型,并尝试指出各部分名称。
“嗯,很好,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负责收集声音,中耳里的鼓膜将声音转换成振动,内耳的耳蜗则将这些振动转换成电信号,传递给大脑。
小学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小学科学教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并明白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掌握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描述声音通过听觉器官到达大脑的过程。
3.利用实验观察的方法,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觉器官的结构的图片及动画。
2.实验器材:一个玻璃瓶、一支杂物装满的铅笔,一张纸片。
3.黑板和粉笔。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声音的图像,引发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兴趣。
例如,展示一个在空气中产生波动的图像,并问学生他们认为这是什么,为什么产生了波动。
Step 2:声音的产生(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平时是怎么发出声音的?”或者“当我们唱歌、说话或者敲打东西时,声音是从哪里来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搜集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初步理解。
Step 3:声音的传播(15分钟)教师介绍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并通过课件展示声波的传播图像。
然后,通过示范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小实验来验证声音通过振动传播的过程。
实验步骤:1.教师拿起玻璃瓶,用手轻轻敲击瓶口。
2.学生观察音的形成并描述。
3.教师用一个铅笔将纸片固定在瓶口上。
4.再次敲击瓶口,学生观察纸片的变化,发现它会震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传播的,并且传播的速度可以通过不同介质的外形变化来改变。
Step 4:听觉器官(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人耳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耳朵的部位并解释它们的功能。
例如,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负责接收声音,中耳负责放大声音,内耳则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输到大脑。
Step 5:听觉器官的传递过程(20分钟)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动画展示声音从外耳到大脑的传递过程。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听觉原理,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过程。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人耳的听觉原理4.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5. 声音与生活:噪声污染、声音的利用等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实验、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耳朵模型、声音传播演示仪、音叉、尺子等。
2. 学具:实验器材、记录表格、作业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耳朵模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用尺子拨动桌面,感受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3. 探究声音的传播:使用声音传播演示仪,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4. 探究人耳的听觉原理:通过耳朵模型,让学生了解人耳的结构和听觉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5. 探究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并区分这三个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和区分不同的声音?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声音现象,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7. 板书设计: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人耳的听觉原理4.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5. 声音与生活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为后续学习声音的特性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对其产生的原理和传播过程还不够了解。
通过生活实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掌握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2.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和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生活实例分析法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扬声器、耳机、细线、泡沫球、硬纸板等。
2.教学多媒体:声音传播的动画、实验过程的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桌子、拍手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
2. 呈现(10分钟)呈现声音传播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同时,展示实验器材,引发学生的兴趣。
3. 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吗?”引导学生思考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5. 拓展(10分钟)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空气、水、固体等。
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多样性。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实验教案分享。
一、实验目的1.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及传播方式2.掌握声音频率、振幅与声度的概念及关系3.了解人耳的听觉系统工作原理4.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二、实验器材及材料振荡器、扬声器、信号发生器、频率计、电池、音叉、麦克风、示波器、直角三角木板、橡皮垫、轻吹瓶三、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第一部分:声音产生与传播实验一:振动的产生与传递1.取一个直角三角木板,在木板底部放上橡皮垫。
2.用木槌敲击木板便可以听到清晰的声音,观察可以发现金属棒振动时,木板也会振动。
3.将木板中部放置于静止的中心点,轻击正中央部分可以听到响亮的谐振声。
实验二:信号发生器产生声音1.打开信号发生器,将频率调至500Hz,用麦克风接收信号。
2.调节振幅,可以听到信号发生器发出的响声。
实验三:扬声器发出声音1.取扬声器,用音频线将扬声器与信号发生器相连。
2.在信号发生器中,调整频率为1000Hz。
3.关闭声响发泄,扬声器便发出了声音。
实验四:轻吹瓶产生声音1.将纸质音频放在轻吹瓶口上,轻吹瓶底部,可听到清晰的声音。
2.将轻吹瓶放置在水中,轻轻拉动瓶口,可以听到声音的变化。
第二部分:人类的听觉与声音感知机制实验五:音叉产生声音1.将音叉放置于桌面上,在音叉尾部挂上轻铁丝。
2.振动音叉,用麦克风接收信号,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六:人耳对声音的感知1.先用示波器观察信号的特点,包括波形,频率,振幅,声度等。
2.用耳机或者扬声器播放音频文件,观察人耳对不同声音的反应。
第三部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实验七: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1.取扬声器,在静止空气中进行实验。
播放同样频率的正弦波,调整音调。
2.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出现声音衰减和延迟的现象。
实验八:声音在水中的传播1.取一个透明的水桶,在水中放置扬声器。
播放同样频率的正弦波,观察波形。
2.调整频率,人耳可以明显听到声音发出的巨大差异。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耳朵的构成和功能,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传播的。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耳朵的结构,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身边的声音和耳朵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在理解声音的传播和耳朵的内部结构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耳朵的构成和功能,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探究耳朵的奥秘,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耳朵的构成和功能,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难点:耳朵内部结构的认知,声音传播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耳朵的模型和图片,了解耳朵的构成。
2.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耳朵模型、图片、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杯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耳朵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耳朵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提问:“你们知道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耳朵的构成和功能,重点介绍耳廓、耳膜、听小骨等部位的作用。
同时,通过动画或图片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是如何通过耳朵被听到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让学生吹气球,感受声音的产生;实验二:让学生将塑料杯相互碰撞,观察声音的传播。
教科版科学四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和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乐于动手操作。
但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2.难点: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鼓、铃、音叉等)、图片、视频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敲鼓、摇铃等,引出声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实验内容包括:鼓、铃、音叉等发声物体的振动情况;声音在空气、水、固体等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予评价和指导。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内耳构成,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一段音乐感受耳廓的作用。
2、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估摸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揭示人耳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养成保护双耳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估摸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揭示人耳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声波的传播路径以及各部位的名称。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耳朵模型一个玻璃杯一块气球皮一根橡皮筋食盐、音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谈话: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以及传播的了,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生:通过耳朵
师: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分析资料
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关于耳朵的资料,现在小组一起来分析一下你们搜集到资料,并完成耳朵的结构及功能图。
小组讨论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通过分析资料得到的信息?
小组汇报
师:大家的结论正确吗?我们来一步步的观察一下。
二、感受耳廓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听一段音乐,感受一下耳廓的作用。
我来教大家一种听法。
大家听音乐时,当我拍手时,请大家把手放在耳朵后面听,再拍手,把手放下来,依次类推。
这样听到的音乐会别有一番情趣,我们一起试试吧!
(多媒体播放音乐)
2、问:是不是很有趣?我们的手相当于我们耳朵的哪个器官?
生:耳廓
师:那现在你们该告诉我耳廓有什么作用了吗?
(生:收集声音)
看样大家刚开始的分析很正确。
三、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接下来的耳道主要负责把耳廓收集的声音传递给下一个器官,鼓膜。
同学们,大家是否真切的感受过鼓膜是怎样振动的?我们无法拿真是的鼓膜来研究,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制作一个“鼓膜模型”来模拟一下“鼓膜”的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这些材料分别模拟的什么?这个实验我们应该怎么做?
音叉盒:产生声音气球:鼓膜
(1)我们先把气球皮蒙在烧杯上,在用橡皮筋固定住,尽量绷紧,因为我们的鼓膜是一层很薄的有弹性的膜;
(2)把食盐粒洒在“鼓膜”上,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观察食盐粒在“鼓膜”上的运动状况。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各小组汇报观察情况。
师问:我们的耳朵里的鼓膜和气球皮一样,当外界的声音传到鼓膜时,他就会振动。
鼓膜把振动传给听小骨,听小骨再将震动传给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大脑接受听觉神经的信号,我们就能听到声音了。
好了,谁来说一下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好,我们再通过视频了解一下。
四、拓展
耳朵里的每一种器官都是很重要,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和事物会损坏我们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