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格式:ppt
- 大小:4.12 MB
- 文档页数:2
第四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第一节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基本原理一、微量元素概念(是相对的概念)主量元素(主要元素、常量元素):岩石的主要组成部分,含量>0.1wt%,通常用氧化物的重量百分数来表示(wt%);微量元素(痕量元素、痕迹元素):难以形成独立矿物,浓度<0.1%,通常用ppm或ppt表示。
Gast(1968)对微量元素的定义是:不作为体系中任何相的主要化学计量组分存在的元素。
微量元素的另一定义为,在所研究的地球化学体系中,其地球化学行为服从稀溶液定律(亨利定律,Henry’s Law)的元素。
常(主)量和微量元素在自然界中是相对的概念,常因所处的体系不同而相互转化。
如Cr在大多数地壳岩石中为微量元素,但在超基性岩中可呈常量元素;Fe在岩石中是常量元素,但在有机物中多为微量元素;Zr在岩石中是微量元素,但在锆石中为常量元素;K在地壳整体中是主量元素,但它在陨石中却被视为微量元素。
在自然界中,主要的常量元素的含量变化范围有限(多小于1个数量级),而微量元素的变化范围较大(常达2个数量级),明显超过常量元素。
例如:SiO2在基性、中基性、中酸性和酸性岩浆的平均含量分别约为45、52、65和75 (wt%),其相对变化量为1.7;Rb在基性、中基性、中酸性和酸性岩浆的平均含量分别约为0.2、4.5、100和200 ppm,相对变化量为1000。
二、微量元素的特点1、微量元素的概念难以用严格的定义进行描述;2、自然界“微量”元素的概念是相对的,应基于所研究的体系;3、低浓度(活度)是微量元素的核心特征,在宏观上表现常为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相),近似服从稀溶液定律(亨利定律)。
三、微量元素在共存相中的分配规律地球化学过程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在实质上表现为,当所在的介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其在相关共存的各相(液—固、固—固等)之间发生重新分配过程。
自然过程总量趋向于达到不同尺度的平衡,元素在平衡条件下,相互共存各相之间的分配取决于元素及矿物的晶体化学性质(内因)及物理化学条件(外因)。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是指地球地壳中含量较低的元素,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含量通常为百分之一或更少。
尽管微量元素的含量不高,但它们在地球化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探讨微量元素的特征。
首先,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它们在地壳和岩石中的广泛分布。
地球地壳中主要的元素有氧、硅、铝、铁等,而微量元素则包括锌、铜、锰、镁、锶等。
这些微量元素分布在不同类型的岩石中,如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微量元素的含量受到地质作用的影响,如地壳运动、火山喷发、沉积过程等都会影响微量元素的分布。
其次,微量元素在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微量元素可以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中,通过地球系统的各种过程进行循环。
例如,微量元素可以通过岩石的风化和侵蚀进入水体中,通过生物的摄取和代谢进入生物体中。
微量元素的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非常重要。
此外,微量元素还可以作为地球化学指示物来研究地球系统的演化和环境变化。
由于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它们的电子结构和原子半径等特性有关,因此微量元素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也会有所区别。
通过研究微量元素在岩石、水体和土壤中的分布和变化,可以了解地球系统的演化历史和环境变化过程。
最后,微量元素对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微量元素作为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生物体内许多重要的生化过程。
例如,微量元素可以作为酶的辅助因子,参与调节酶的活性和催化生化反应。
此外,微量元素还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对动物的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微量元素在地球化学中具有重要的特征。
它们广泛分布于地壳和岩石中,参与了地球系统的循环过程,可以作为地球化学指示物来研究地球演化和环境变化,对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对微量元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扩展我们对地球系统的认识,还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1.2地球化学的发展现代地球科学有三个基本学科: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
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地球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里,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以学科命名的课程在一些高校开设,以学科命名的科研教学单位开始出现,以学科命名的学术期刊问世。
目前,地球起源、全球板块构造理论和区域成矿分析等许多重大地球科学理论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这三个基础学科的密切合作。
地球化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两个主要阶段;一是经典地球化学阶段,着重研究元素的丰度、分布和迁移,研究的手段主要是无机化学、晶体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方法;二是近代地球化学阶段。
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宇航技术、高温高压实验技术、核物理探测技术等),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朝着地球内部和宇宙空间发展,形成了以研究地幔为对象的深部地球化学和研究陨石、月球、宇宙尘的宇宙化学。
除研究元素外,还发展了同位素研究,建立了同位素地球化学。
在研究手段上更加注意了物理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了各种地球化学的模式研究,形成了地球化学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1.2.1经典地球化学的三个代表1.克拉克(f.w.clarke,1847―1931)美国化学家克拉克是地球化学的创始人。
他重点研究了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和丰度。
他和同事H.s.Washington gton发表的地壳平均化学成分和地球化学数据是最早的地球化学著作。
克拉克的地球化学研究主要在美国地质调查局进行。
本世纪初,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成立了地球物理实验室,后来地磁系(DTM)开辟了实验地球化学的新方向。
2.维尔纳茨基(в.и.верналскиǔ,1863―1945)俄罗斯矿物学家维尔纳茨基开创了生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
出版了《地球化学概论》一书。
他首先提出了地球化学旋转的概念,并用它来解释化学元素在连续的地球化学过程中的演化历史。
他的学生费尔斯曼开创了区域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勘探方法。
微量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中的作用人们常说,健康的饮食应该保证营养的平衡,其中包括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而在矿物质中,有一类叫微量元素,它们虽然在人体内所需的量很少,但却非常重要。
微量元素不仅在人体内发挥着关键的生理作用,而且在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本文将从微量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出发,介绍微量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微量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量元素在生态系统中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它们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影响动物的免疫力和繁殖能力,还能调控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以下我们将分别介绍它们的作用。
1.促进植物生长微量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缺乏某种元素的情况下,这种影响更加显著。
如硼(B)是植物在生长期间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参与植物对钙离子的吸收,维持细胞壁的完整性,促进分裂和伸长,从而提高植物的耐受性和抗性。
又如镁(Mg)虽然是植物体内所需数量较大的元素之一,但是缺乏镁会引起植物的生长停滞和发黄等生理障碍。
2.影响动物的免疫力和繁殖能力微量元素在动物的生理功能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锌(Zn)是动物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与增殖,调节免疫功能,并且对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十分关键。
而铜(Cu)也是细胞内重要的氧化剂,它有助于合成胶原蛋白,提高抗氧化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动物繁殖系统的正常发育。
3.调控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微量元素的存在也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例,微量元素钼(Mo)和钴(Co)都是催化酶中的重要成分。
它们在固氮细菌中发挥作用,参与到固氮酶的合成过程中,从而促进了氮素固定的效率。
又如,碳地球化学过程中,铁(Fe)参与到水中的氧气溶解和呼吸作用中,促进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二、微量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微量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它们更是整个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元素,因为它们不仅是生物体内的重要组分,而且在环境中的循环和转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是指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含量较少,含量小于1%的元素或其化合物。
地球化学是指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研究地球大气、地壳、海洋、冰川和深部构造成份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的来源、迁移和变化的过程。
地球的物质成分和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微量元素的变化过程决定了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微量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以及其在地球上的规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微量元素在地球上的主要分布规律微量元素在地球上主要分布在天然界,主要包括大气、地壳、海洋、深部构造和生物体。
微量元素的分布空间受到地质过程的影响,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量元素在大气中的分布。
微量元素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一般以十亿分之一质量为基准,其分布主要受到大气组成、大气比例、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2.量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
微量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主要受到地壳成分、地壳室内构造、新增供给和淋溶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3.量元素在海洋中的分布。
海洋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陆地的向海洋的输送,不断被沉积物吸收,大部分微量元素在海洋中的分布受到海洋深度和海洋形态的影响,在浅海和深海中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
4.量元素在深部构造中的分布。
微量元素在地球深部的分布主要受到地球深部的构造和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微量元素的丰度随地球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5.量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分布。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分布主要受到生物体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或释放、消化吸收、骨架建成等因素的影响。
微量元素在地球上的变化规律微量元素在地球上的变化特征主要是散射物质,大气中的微量元素传播性分布,自身比较封闭;地壳和海洋中的微量元素与氧化还原物质、水流和气流的运动关系密切,它们的运动对微量元素的分布和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微量元素也会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微量元素在地球上的规律和影响微量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决定了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同时也是研究地球形成演化的重要研究对象,它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地球形态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地球上的沉积物扮演着记录地质历史和探索地球化学特征的重要角色。
其中,微量元素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在地球化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包括其分布、来源和影响。
一、微量元素的分布微量元素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沉积物中,包括海洋沉积物、湖泊沉积物以及河流沉积物。
这些微量元素的存在形式可以是溶解态、胶体态和颗粒态。
其中,溶解态的微量元素更容易被生物吸收和转运,胶体态的微量元素则容易随着水流迁移和沉积,而颗粒态的微量元素则随着颗粒的沉积而固定在沉积物矩阵中。
二、微量元素的来源微量元素可以来自多种源头,包括地壳、大气、河流和生物活动。
地壳是微量元素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其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矿物。
大气中的微量元素则来自于大气沉降和火山喷发等过程。
河流水体中的微量元素主要来自于母岩的风化和溶解过程,随着河流的流动被携带到海洋中。
此外,生物活动也是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生物体能够吸收和富集微量元素,并通过死亡和沉降进入沉积物中。
三、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过程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存在不仅受到来源的影响,还受到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其中,主要的地球化学过程包括沉积作用、迁移和转化。
沉积作用是指微量元素从水体中转移到沉积物中的过程,其中包括颗粒沉降、随水流迁移和生物富集等过程。
迁移是指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再循环过程,受到水体和岩石的影响。
转化是指微量元素在沉积物中的物质转化过程,包括溶解和复合物形成等。
四、微量元素的环境影响微量元素的存在对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微量元素可以作为环境污染物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例如,重金属微量元素污染会引起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破坏生态平衡。
另一方面,微量元素也可以作为环境指示物用于环境变化的研究。
例如,微量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分布可以用于解释古环境变化和气候演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其分布、来源和地球化学过程的特点。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球化学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量元素在地球化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们可以影响地球过程的形成和演变。
本文旨在详细阐述微量元素在地球化学中的特征。
首先,微量元素是指其元素含量占物质总量的比例低于0.1%的元素,它们形成了地球上自然形成物质的基础,它们主要包括钾、镁、铝、锰、锌、硅、磷等。
这些微量元素在地球化学过程中,具有多种功能,如分解有机物质、吸收热能以及影响生物过程等。
其次,微量元素在地球化学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改变地表物质如水和土壤的物理性质,产生潜在的热力学成分,并影响到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等过程。
而且,由于这些元素的不断演变,它们也可以影响到地面物质的形成和演变。
此外,微量元素也可以参与生物体的生命过程,如参与细胞代谢、作为蛋白质的组成部分、影响氧化还原等等。
而这些微量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含量调控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可以影响到生物体的发育状况和健康状况。
最后,要强调的是,微量元素在地球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是地球表面物质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地球演化和形成的重要元素。
今天,随着对微量元素的研究日益深入,科学家愈加认识到它们在地球化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继续加强对微量元素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变进程,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
贡献。
综上所述,微量元素是地球化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它们不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还对地球的演变和生物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深入了解地球演变过程,充分发挥微量元素的作用,研究人员应加强对它们的研究,以期能更好地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是指在自然界中所有物质中都存在,但在数量上极为微少的元素,是地球平衡系统的重要因素。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Edwin Roedder曾提出:“微量元素是维持地球表面存在和运转的最重要的物质,比重量级大于其他物质,但量级却远低于其他物质。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是多种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作用,形成一种特定的组合。
地球表面中各元素的比例受到环境(如温度,压力,浓度等)的影响,其地球化学特征相对稳定,并且与其在地壳中的分布息息相关。
例如,硅酸盐是地球表面上最重要的物质,它的化学组成主要来自锆、硫、铝、钙、镁、磷等微量元素,其地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成分也有很多变化,如硅酸钙、硅酸铝、硅酸锶等。
除了硅酸盐外,岩石对地球表面微量元素的分布也有影响。
一般来说,在岩石表面,微量元素以极少量的尖晶石、磁铁矿、石英、磷灰石、石膏和长石等颗粒形式存在。
由于颗粒大小和碎石被搅动的程度不一样,微量元素的分布也随之发生变化。
另外,大气是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重要部分,大气中的微量元素主要来自大气沉降物、大气气溶胶以及水溶液中。
微量元素在大气中的含量受到季节、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微量元素在大气中的含量也会发生变化。
地球表面上有很多河流与湖泊,水体是一个受微量元素影响的重要系统,水体中有一定的微量元素,这些元素来自表层土壤、大气、水溶液中的沉降物,以及地质和生物活动的排放。
水体中的微量元素的化学形态会根据水体的温度、PH值、流速、流向等影响因素发生变化,而且微量元素的分布不均。
微量元素是维持地球表面稳定运转的重要因素,它们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地球上的系统,特别是硅酸盐、岩石、大气和水体等,这些因素对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这些必须的微量元素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还有助于揭示地球演化的历史,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第0章绪论1.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定义:地球化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微量元素在地球( 包括部分天体)形成、演化中分布、赋存状态、行为方式、分析技术和各类应用的分支学科。
地壳主要由O 、Si 、Al 、Fe 、Ca 、Mg 、Na 、K 、Ti 等九种元素组成,这九种元素占地壳总重量的99%左右—【主要元素&常量元素】。
其它元素被统称为次要元素、微量元素、痕量元素、杂质元素或稀有元素等。
常量元素:能形成独立矿物,其分配受相律控制,遵循相律和化学计量法则。
•微量元素:自然体系中浓度极低,不能形成独立矿物,可以成为副矿物其分配不受相律和化学计量法则限制。
•major elements :地壳中平均浓度>1%○minor elements :地壳中平均浓度∈[0.1%,1%]○trace elements :地壳中平均浓度<0.1%,通常为ppm 或ppb 数量级○2.微量元素的定义:地球化学体系中,克拉克值低于0.1%的元素。
注:ppm=partspermillion=10-6;同理,ppb=10-9;ppt=10-12。
第一章微量元素的分类亲石元素(Lithophile elements )•一.戈式分类亲铁元素(Siderophile elements )•在岩石硅酸盐相中富集的化学元素。
在地球中它们明显富集在地壳内,在自然界中都以氧化物,含氧盐,特别是硅酸盐的形式出现,如硅、铝、钾、钠、钙、镁、铷、锶、铀、稀土元素等。
亲铜元素(Chalcophile elements )•富集于陨石金属相和铁陨石中的化学元素。
它们与氧和硫的结合能力均弱,并易溶于熔融铁中;在地球中相对于地壳和地幔,明显在地核内聚集。
典型的亲铁元素有镍、钴、金、铂族元素。
亲气元素(Atmophile elements )•在硫化物相和陨硫铁(FeS)中富集的化学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