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奏鸣曲发展史
- 格式:pdf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1
钢琴奏鸣曲发展简史浅析钢琴奏鸣曲的发展导读:在键盘音乐的各个体裁中,奏鸣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简述了欧洲古典奏鸣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对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加以评析。
一、巴洛克时期奏鸣曲古典奏鸣曲是由一件乐器与钢琴合奏或者由多件乐器独奏。
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个乐章是“奏鸣曲的快板”,第二个乐章是抒情的慢板,通常用三部曲式、变奏曲或者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第三个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第四个乐章为快速终曲,通常采用回旋曲式或者奏鸣曲回旋曲式。
J.S.巴赫:巴赫是一位集大成者,他是历史的丰碑。
巴赫将前辈们的奏鸣曲沿革发展,是奏鸣曲这一体裁在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他改变了奏鸣曲单乐章的形态,确定了奏鸣曲“快-慢-快”三乐章的速度排列形式,把发展部已经变成了一个独立的部分,主部和副部在主题材料上有了明显的对比。
他的作品里注入了德国“狂飙运动”的情感风格,乐曲中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能比较深刻的反映在不断高涨的欧洲革命运动中德国知识分子的内心澎湃。
巴赫奏鸣曲三重奏 BWV1038二、古典时期的奏鸣曲奏鸣曲到古典时期的时候已经日趋完善,更为系统的发展壮大起来。
维也纳成为欧洲文化交流和音乐活动的中心。
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作曲家们不仅仅满足与已经日趋完善的体裁,他们开始将奏鸣曲作为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个人风格的载体。
贝多芬: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中的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一位。
他的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贝多芬在早期的创作中能明显看出他深受海顿、莫扎特和克莱门第传统影响。
在贝多芬最初的几首作品中就已显露了朝气蓬勃、充满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此外,在海顿的奏鸣曲中常见的小步舞曲乐章在贝多芬的作品中被取而代之的是谐谑曲或小快板乐章。
贝多芬在第二时期对古典奏鸣曲式进行了大胆的突破。
在这一时期,贝多芬的爱国激情与对共和主义的拥戴的这些思想与情感都汇入他的作品之中,成为他所表现的一部分。
他不仅扩大了钢琴的演奏音域,增强了力度的对比,提高了手指的技巧,发展了“无休止旋律”手法,而且还扩大展开部的矛盾冲突和发展的动力。
奏鸣曲(古典乐曲体裁)-搜狗百科奏鸣曲一词来自意大利文sonare,为鸣响之意,在16世纪前就已存在。
16世纪时泛指一切器乐曲,与声乐曲相对。
17世纪早期,由五段或更多段对比性乐段组成的器乐合奏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奏鸣曲,由此发展成巴罗克式的奏鸣曲,三重奏鸣曲是当时的重要体裁,通常有两种形式:“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
到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取代了三重奏鸣曲的地位,最早为键盘乐器创作独奏奏鸣曲的作曲家是萨尔瓦托雷(Salvatore)和库瑙(J.Kuhnau),其后的独奏奏鸣曲以D.斯卡拉蒂和D.阿尔贝蒂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C.P.E.巴赫确立了近代独奏奏鸣曲(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形式,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
18世纪下半叶,海顿、莫扎特省去了以往奏鸣曲中的第二乐章或第三乐章,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快板—行板—快板);在贝多芬的发展下,奏鸣曲体裁又向前迈了一步,就乐章数量来看他的作品包括三个乐章,有的扩展为四个乐章(创用小步舞曲,稍后用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在发展规模上接近交响曲结构;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为这种体裁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标志着奏鸣曲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始终是由一件或两件乐器演奏的最重要的器乐体裁,它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史诗性、标题性、主题的发展性、变奏性和歌唱性等方面;乐章的数目有所发展,多乐章、单乐章(李斯特首创)不一。
该时期对奏鸣曲做出重要贡献的有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
20世纪的奏鸣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方式,当时重要的作曲家大都写过这种体裁的乐曲,但风格迥异,形式不同。
例如巴托克的奏鸣曲融入了民间音乐因素而且具有协奏风格;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影响;布列兹、潘德列茨基运用新技法进行奏鸣曲的创作。
阐述古典音乐奏鸣曲发展演变历程摘要:西方艺术具有漫长的发展史,从巴洛克时代起,音乐艺术尤其是健盘音乐进入了全盛发展时期。
海顿、莫扎特开创了古典时期,这也是后人划分古典主义的标志,我们通常把1750年一1830年定义为古典主义时期。
本文阐述了古典音乐艺术奏鸣曲理论,在古典奏鸣曲发展的脉络、乐谱版本、曲式结构、触健、装饰音的弹奏及踏板等几个方面作了较为详尽地研究,旨在培养音乐人的弹奏技巧、文化修养和音乐内涵。
关键词:古典奏鸣曲钢琴音乐理论一、古典奏鸣曲发展的脉络1.巴洛克及古典前期的键盘奏鸣曲。
在音乐史上,最早被称作“奏鸣曲”的钢琴作品应该是巴洛克时期伟大的古钢琴家DemenicoScarlatti,他的作品多半是为古钢琴教学而写作,却为古典奏鸣曲形式的形成,尤其是对后来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其实他的奏鸣曲原来并不称为奏鸣曲,但因它具备了早期古奏鸣曲式的某些特点,故被称为“奏鸣曲”;至1750年,J-S-Bach离开人世,巴洛克时代结束,音乐创作风格便开始由严肃复杂、深奥理性的复调音乐转向清新精致、典雅愉悦的主调音乐过渡时期,钢琴音乐也开始从严格的多声部复调对位向主调旋律和声转变。
这一时期是辉煌的维也纳古典时期的前奏,众多音乐家为古典奏鸣曲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J”S-Bach 的后代子孙,其中又以其次子C”P-E-Bach在钢琴奏鸣曲方面取得的成就最高,他对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次证实了奏鸣曲式表现性格发展和情绪变化的可能性,他将Scarlatti的古奏鸣曲式加以发展丰富,在18世纪中叶的作曲家中,C-P-E-Bach被公认为古典奏鸣曲的真正奠基者。
2.海顿的古钢琴奏鸣曲创作。
(JosephHaydn),1732年一1809年,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是C-P-E-Bach 的直接继承者,他开创和发展了奏鸣曲式,创作了62首古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时期划分1早期(1792—1800年)在这个时期贝多芬共创作了八首钢琴奏鸣曲,即第一首至第八首,这一时期的钢琴奏鸣曲在风格上有两个特点:沿续传统和贝多芬独特的创作性风格。
同时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所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
贝多芬在这个时期的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有许多新的形式和新的探索,特别是在第八首奏鸣曲《悲怆》中,可以举出许多进行探索的例子。
例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前面,贝多芬加了一段很大的引子,在展开部的开始及尾声前又出现了这段引子的素材。
悲怆奏鸣曲各乐章的主题是很相似的。
引子的主题和快板部分的第一乐章是相似的。
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和第三乐章(回旋曲)的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和回旋曲的第一主题也略有相似之处。
贝多芬在早期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延续并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质朴、严谨、富哲理性等古典传统,同时他的旋律继承海顿式的动机开展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而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调性上不谐和、不稳定范围的扩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等等,构成贝多芬音乐那种强烈的感染力。
2中期(1800—1815年)即第九首至第二十七首,这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时期。
17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个性发展思想和反对封建传统、宗教束缚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润到贝多芬的意识中。
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和抗争,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成为贝多芬几乎是中期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
为表达这种主题,贝多芬根深蒂固地置身于现实中,决不走出现实。
他谱写的东西,就是他良知的记录,凝聚着他的理想,塑造着他的全部思想历程,是他人格力量的物化。
探析莫扎特早期钢琴奏鸣曲莫扎特的早期钢琴奏鸣曲是他作品中最为简短、朴实的一部分,但也正是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莫扎特的天才和艺术创造力的初现。
莫扎特早期钢琴奏鸣曲一共包括18首,创作时间跨度为1764年至1773年。
在这段时间内,莫扎特年纪还很小,但是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音乐才能。
这些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第一个阶段(1764-1767年),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还受到巴洛克时期的影响,结构上比较简单,主题呈现较为直接。
这些作品已经展现出了莫扎特对音乐表达的独到见解。
例如《C小调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一乐章,以其悲剧的气氛和充满激情的音乐语言,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第二个阶段(1768-1772年)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上的一个飞跃,他开始运用更加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技巧。
在《F大调钢琴奏鸣曲》中,莫扎特首次运用了重复段落的形式,增加了曲目的统一感和复杂度。
这些作品还展示了莫扎特对于音乐表情的掌握,他通过不同的速度、音色和力度,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最后一个阶段(1772-1773年)是莫扎特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巅峰时期。
在这些作品中,莫扎特展现出了他对于旋律和和声的精湛掌握。
《A小调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一乐章以其雄壮的和弦进行和优美的旋律,成为早期钢琴奏鸣曲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这些作品也体现了莫扎特对于自由发展的追求和创新的精神,在结构和形式上呈现出更加复杂和成熟的特点。
莫扎特早期钢琴奏鸣曲展现了他音乐天赋的初现和艺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
这些作品不仅为后来的钢琴奏鸣曲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了莫扎特个人音乐风格的典范。
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不仅表达了他与众不同的音乐才能,也给我们展示了他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简述贝多芬三个时期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1、维也纳初期是1794—1802年。
这一时期他写了13首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音乐风格中最有代表意义的“英雄性”在这些作品中有了初步的体现。
诞生于该时期的《悲怆》则是他受到耳聋威胁时的痛苦内心的表白。
2、成熟时期是1803—1814年。
这一时期他又有14首奏鸣曲问世。
这些作品是贝多芬脱离18世纪传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成为进入他创新阶段的钢琴作品。
从《暴风雨》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贝多芬用最平凡的素材和最朴素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他那最丰富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想。
3、创作晚期是1814—1827年。
这个时期,贝多芬创作了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晚期风格的体现。
这一时期的钢琴奏鸣曲不再像早期和中期的作品那样感情激烈、充满矛盾,而给人超凡的宁静与精神的升华。
1824至1825年,首次公演《第九交响曲》及其合唱;1825年3月,创作完成《庄严弥撒曲》。
贝多芬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是巴赫平均率钢琴曲集以后又一个钢琴独奏作品的高峰。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八号“悲怆”奏鸣曲》、《第十四号“月光”奏鸣曲》和《第二十三号“热情”奏鸣曲》。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完成于1795年-1822年。
当最后一首奏鸣曲完成时,“他看见木棉在雨夜里开放”。
这32首钢琴奏鸣曲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作品,如《黎明》《暴风雨》等主要诞生在中期,这些音乐或热情或磅礴,洋溢着一种向上的力量。
而贝多芬晚期的钢琴曲拥有温柔悲悯的气质,甚至有些接近莫扎特那“含泪的微笑”。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音乐领域专业人士。
贝多芬不同时期钢琴奏鸣曲风格研究1钢琴的发明及古典主义时期钢琴制造业的革新十八世纪初,意大利人克利斯托弗利,不满足于用羽毛拨片拨弦,靠音栓控制音量来发出生硬、短暂、难以持续、且音色毫无变化的乐器一羽管键琴的表现。
于是在1709年他制作出第一架被称作音量有轻重变化的古钢琴。
这种钢琴的出现,让音乐的表现形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意识到,它不仅改变了琴弦原来的发音方式,而且使音乐有了可以述说自我内心的能力。
随后的1777年,罗伯特施托达特于发明了大钢琴。
他对英式钢琴内部大型联动装置的结构性改进与约翰布拉德伍德在1890年对音调的调整,意味着英国钢琴自1800年以来所发出的声音的力度和深度均产生了所未有效果。
为加强低音的共鸣,布拉德伍德采用了单独的低音连接部,使得斜钢丝的想法得以实现。
1808年,艾哈德发明了弦钩,这一装置的独特作用是它可以精确地确定琴弦反复敲击时的发音长度。
同时,在琴弦与琴糙敲击时可以防止被琴锤向上带起,从而改善了琴弦音调的稳定性。
不久,他进一步将此改进为双擒纵连动装置,琴锤敲击琴弦后不仅被一个木托制音在弦的近处,一旦键盘松开,就会将琴锤弹到空中,以加快重复的速度。
艾哈德不仅开发了琴锤装置,还制作了一种制音装置。
这一尝试从根本上获得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音色,其效果是音调变得略长而且听起来声音非常和谐明亮。
十八世纪,钢琴内部几乎所有的装置都是木制材料制成,只有在弦轴板和支架间有少许金属材料。
直到1800年,工程师约翰艾萨克豪金斯第一个将全金属的框架引进至钢琴的琴壳。
尽管自1825年以来,铸铁框架一直被采用于方钢琴,但直到1843年,波士顿的钢琴制造师约纳斯奇克林做了一个铁支架被正式用于大钢琴。
至此,最接近现代的钢琴诞生了,它不仅在工艺上更加紧致而且在音乐表现上也显得更加卓越。
之后随着欧洲工业的历史变革,英国钢琴制作师亨利帕普创用了毛毡包裹木芯的弦糙,通过弦糙击弦发出更加柔和、圆润声音的近代钢琴。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与发展(一)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法国大革命直接影响了贝多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对其作品创作也带来了重要影响。
在贝多芬早期以及中期作品中,我们随处可见的是他的横行和英雄气概,整体作品给人们呈现一种坚定不移的决心,而晚年的贝多芬因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出现了变化,这些作品更多的是对其内心的柔性描述,也是对社会超脱的体现[4]。
在晚年时期中,拿破仑复辟,法国大革命失败,封建统治再次兴起,导致整个社会被阴暗笼罩,人文思想、自由、民主被压制,这导致贝多芬陷入到了迷茫中,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加之这一时期贝多芬疾病缠身、经济窘迫,面临着沉重的生活负担,这一切因素的综合导致贝多芬对自己、对社会彻底失去了信心,充满了绝望、失落之情。
其晚期五首作品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但笔者认为即便所处的环境不和谐,但创作出来的作品依然十分精妙,对贝多芬的真实情感进行了再现,将其经过无数沧桑和蜕变之后的心态反映了出来[5]。
从他一生的历程来看,经历过曲折、凄凉,也见证过革命,体会过心酸与不易,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但又是那么的平凡,不同的时代推动着他心理情感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其作品中。
在晚年的贝多芬不再处处体现自己的英雄气概,而是变得更为平静了,对世界和社会也不再是强烈的反对和敌对思想,而是开始理解这个世界和社会了,开始屈服于命运,他的艺术作品也深深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变化[6]。
(二)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发展1.结构发展从结构上来看,贝多芬不同时期作品的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早中期,其作品往往被划分为四个乐章,不同的乐章有着对应的内容,而晚期则没有出现四个乐章的现象,基本都是两三个乐章。
也就是从结构上对作品进行了缩减,这种乐章形式的变化,体现出的是贝多芬心态的变化。
且在早期和中期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中,贝多芬大都是依据快慢的规则去创作,晚期却并没有严格依据这一规则,而是打破了这些约束,不再拘泥于传统框架、结构等,这一方面使得其晚期作品更具有显著特色,另一方面体现出了贝多芬晚期思想的转变。
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研讨其风格的转变德国作曲家路德维范贝多芬(LudwigV anBeethoven)是世界上伟大的天音乐家。
他的32首钢奏鸣曲在钢琴艺术上达到了巅峰,从中但可以体现出他个风格的演变历程,同时也显示了个钢琴音乐领域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转变的过程。
本将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曲的套曲结构和曲式结构的分析,述其风格是如何从古典主义过到浪漫主义的。
一、贝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分期早期为古典传时期(约1792-1800),多芬在这个时期共创作了11首钢琴奏鸣曲。
他此时的作品有古典主义风格的痕迹,在各个奏曲中均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传统奏曲的表达方式。
中期为创新索时期(1801-1815),这个阶段贝多芬创作了16首钢琴奏鸣曲。
曲中的律充满激情,情感和内容极丰富,创作力大大加深,体了贝多芬在技法上和艺术上大胆创新。
晚期为内省理性时期(1816-1822),贝芬创作了最后5首钢琴鸣曲。
此时贝多芬形成了他晚期钢奏鸣曲独有的特殊风,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技巧极艰深,体现了他炉火纯青艺术创作境界。
二、套曲结构(一对乐章安排的突破古传统的钢琴奏鸣曲大多以最为见的三个乐章或四个乐章的对性曲式结构为主。
贝多芬早期创的11首钢琴奏鸣曲遵循了这一原:第一乐章通常为快板;第二乐以柔板为多见;第三乐章么是近似小步舞曲的小快板,要么快板;第四乐章一是全曲中速度最快,情最高的乐章。
但是在多芬中晚期创作的品中,打破了传统古典奏鸣中“快——慢——快”的乐章排列序。
例如《#c小调第十四(月光)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用柔板代了奏鸣曲式的快板;二乐章以一种活泼诙谐的小步曲速度进行;第三乐章为激的急板。
此外,贝多芬突了奏鸣套曲的方整结构,不再墨守乐章的篇数目,奏鸣曲套曲乐章由三四个乐章减少到两个乐构成。
如第19、20、22、24、27以第32首作品均由个乐章构成。
(二)对创作重点的转移自海顿以来,维也纳古典乐的奏鸣曲都是把重点放在第乐章,在贝多芬创作的早阶段,许多作品沿袭了一古典模式,第一乐的结构均明显大于末乐章结。
钢琴奏鸣曲发展史
谌哲慧
湖南师范大学
摘要:在古典音乐史上,奏鸣曲体裁随着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其结构从古典乐派时期开始逐步发展完善。
19世纪初,给各类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大量出现,奏鸣曲俨然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
本文从古典音乐发展的各个时期简述钢琴古典奏鸣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对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加以评析。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发展史奏鸣曲在巴洛克时期只是泛指器乐作品,与声乐作品的康塔塔相区分,到十七世纪后期在意大利作曲家科莱利的作品才开始用几个互相对比的乐章组成套曲型的奏鸣曲。
18世纪中叶开始,古典奏鸣曲的三乐章形式逐渐形成。
在钢琴音乐的各个体裁中,奏鸣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奏鸣曲是多乐章的器乐套曲,又称奏鸣曲套曲,是一种大型套曲形式的体裁之一。
它通常由3、4个相互独立而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用一件乐器独奏或一件乐器与钢琴合奏。
一、巴洛克时期的钢琴奏鸣曲
奏鸣曲在17世纪初是指为一或二件旋律乐器,以及一个数字低音声部而写成的器乐作品,即一种重奏曲。
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可由单一乐章或多乐章构成,主要有“独奏奏鸣曲”和“三重奏鸣曲”两种形式,当时的乐章尚未有固定的排列顺序及形式,奏鸣曲乐章可自由跟舞曲组合。
17世纪中开始,古典奏鸣曲开始出现并巩固其某些特征,意大利作曲家科雷利对套曲形式的奠定起了重大作用,它所作的奏鸣曲均由慢-快-慢-快四个乐章组成,并交替使用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写法;D ·斯卡拉蒂则通过500多首奏鸣曲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古典奏鸣曲式。
当时的奏鸣曲分为两类:源于坎佐纳的“教会奏鸣曲”和由一系列舞曲组成的“室内奏鸣曲”。
前者主要在教堂演奏,风格较严谨,大多是由注重对位法的乐章而组成;后者多用于宫廷娱乐,并由此发展成后来的古组曲。
早期键盘乐器奏鸣曲数量并不多,一直到巴洛克盛期即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取代了三重奏鸣曲的地位,最早为键盘乐器创作独奏奏鸣曲的作家是萨尔瓦托雷和库瑙,其后的独奏奏鸣曲以D ·斯卡拉蒂和D ·阿尔贝蒂等作曲家为代表,这一时期后,键盘奏鸣曲创作才逐渐成为主流。
之后,CPE ·巴赫确立了近代独奏奏鸣曲(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形式,包括4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乐章;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第三乐章中速,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终乐章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式。
二、古典时期的钢琴奏鸣曲18世纪下半叶,受到启蒙时代的理性思考所带来的影响,古典乐派的音乐无论是在创作风格或是技巧上都和巴洛克音乐形成强烈对比。
钢琴奏鸣曲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固定的创作形式和结构。
古典乐派时期的奏鸣曲大多是由三个或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为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通常与第一乐章形成速度风格上的对比的慢板,曲式可以是二段式、三段式或变奏曲等,第三乐章位小步舞曲或谐谑曲,这两种曲式都是三段式,速度通常为中等到快速范围内,如果乐曲由三乐章组成,第三乐章则会有终章的气势,第四乐章要具备结束感,同时与第一乐章相呼应,作曲家偶尔会采用奏鸣曲式或生动活泼的回旋
奏鸣曲式创作。
海顿、莫扎特则省去了以往奏鸣曲中的第二
乐章或第三乐章,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结构(快板-行板-快板)和双主题原则;在贝多芬的发展下,奏鸣曲体裁又向前迈进一步,将奏鸣曲规模发展得更接近交响曲结构,主题对比更戏剧化,尾声成为主要组成部分,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为这种体裁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这一时期奏鸣曲在室内乐、协奏曲、交响乐等大型器乐体裁中取得支配性地位,成为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乐曲形式之一。
三、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奏鸣曲十八世纪末,欧洲资本主义革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欧洲的社会阶级划分也濒临瓦解重组,浪漫主义正是在这样风起云涌的时代中所产生,艺术创作逐渐变得自由、主观。
到了19世纪,从韦伯、舒伯特开始的浪漫主义奏鸣曲,与古典传统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但在风格上又有明显变化。
奏鸣曲成为最重要的器乐体裁,它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史诗性、标题性、主题的发展性、变奏性和歌唱性等方面。
这一时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大多数仍保留古典乐派确定的4乐章结构,但和古典时期的奏鸣曲相比规模明显扩大,并且李斯特还首创了单乐章奏鸣曲的结构。
肖邦、勃拉姆斯、和弗朗克的钢琴奏鸣曲作品都充分发挥了古典奏鸣曲严密的形式感和浪漫主义音乐情思奔放的特点。
李斯特、舒曼、舒伯特等人都对这一时期钢琴奏鸣曲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四、20世纪后的钢琴奏鸣曲20世纪初,奏鸣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方式,与厌弃19世纪传统的思潮有关,奏鸣曲创作再次出现向不同凡响发展的趋势。
如斯克里亚宾的第5~10钢琴奏鸣曲,和声、曲式均有创新,但同时也显露出神秘主义的倾向;巴托克的奏鸣曲则融入民间音乐因素而且具有协奏风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奏鸣曲套曲因新古典主义思潮的兴起而重新得到重视,如斯特拉文斯基、普朗克、欣德米特等人所创作的一部分奏鸣曲在风格和结构上都与古典传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一部分作曲家如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巴托克等人则糅合古典乐派和浪漫派的传统,融汇民族乐派与近代的种种作曲手法,赋予作品鲜明的个性。
但同时,还可以看到形式上保留奏鸣曲痕迹,手法上具有偶然性、即兴性因素的奏鸣曲(如,P ·布莱兹《第二钢琴奏鸣曲》),以及按奏鸣曲一词的古义所谱写成的器乐小曲
五、总结
奏鸣曲在这些作曲家手中各有不同的不行形式,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刚开始发展的斯卡拉蒂时期,到贝多芬的鼎盛时期,到后来的衰落,被标题性音乐、钢琴小品所取代。
钢琴奏鸣曲这一体裁形式也见证了不同时期的风格特征,在钢琴体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北京:世界数出版公司,1998
[2].童锦道,孙明珠著.《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谌哲慧(1992—)女,籍贯:湖南怀化溆浦,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三年级,研究方向:钢琴艺术表演研究。
艺术论丛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