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态势信息的分布交互式视景仿真
- 格式:pdf
- 大小:190.31 KB
- 文档页数:3
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模拟和战场训练中的应用案例分析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的崛起为军事模拟和战场训练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和情境,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帮助军队进行实战演练、决策制定以及战术分析。
本文将分析几个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案例,并探讨其在军事模拟和战场训练中的重要性。
首先,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模拟中的应用案例给军队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例如,美国海军陆战队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实战演练,使士兵可以在安全环境下接受逼真的训练。
通过虚拟现实头显设备,士兵可以模拟实际作战中的各种情境,包括敌人的进攻和紧急情况的处理。
这种高度真实的模拟训练有助于提高士兵的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增强他们在实战中的生存能力。
另一个应用案例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战术训练中的应用。
通过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仿真装备相结合,军队可以进行逼真的战术演练。
例如,德国陆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一套虚拟战术训练系统,士兵可以通过佩戴头显设备参与虚拟战争,实践各种战术技能。
这种虚拟现实训练系统提供了实际作战中难以模拟的复杂场景,为士兵提供了锻炼和测试战术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在真实战场上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模拟和战场训练中的应用还可用于武器仿真和测试。
美国国防部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和测试先进武器系统,如无人机和导弹系统。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研发人员可以模拟各种环境和条件下的武器使用情况,并进行精确的测试和调试。
这种虚拟测试可以显著减少实际试验的时间和成本,并提供更准确的结果,使得武器系统的研发和测试更加高效和可靠。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用于军事情报分析和军事情景演练。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军事情报分析人员可以模拟和分析各种战术情景,提供更准确的军事情报以及对战场态势的更深入理解。
在军事情景演练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实际战场,并通过实时数据输入,帮助指挥官制定战术计划和决策。
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使得军队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情况,提高实战能力和胜算。
收稿日期:2006-04-18 作者简介:赵斌(1979-),男,山西汾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军事地理信息工程及应用.文章编号:1001-9081(2006)12Z -0276-03分布式仿真中的虚拟战场态势可视化赵 斌(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河南郑州450052)(zhaobin_zhao@sina .com )摘 要:基于分布式仿真对战场态势可视化的需求,本文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分布式仿真环境中的应用。
在对虚拟战场态势建模基础上,建立了虚拟战场态势可视化系统,并给出了建立高层次可重用性的态势可视化系统所需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包括态势可视化方案配置与基于事件触发的态势可视化更新。
关键词:分布式仿真;虚拟现实;虚拟战场;态势可视化;可视化方案配置;事件触发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无论传统战争还是现代战争,作战的空间环境都是战争进行的平台和依托。
没有战场环境,战争也无从谈起,只不过传统意义上的战场环境是客观世界的空间,而仿真出的战场环境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相关的软硬件模拟真实世界产生的。
虚拟战场是战场,它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战场环境仿真,是在数字化基础上由计算机生成的一个另一类战场,是虚拟的,但人却可以“进入”,其目的就是构成多维的、可感知的、可度量的、逼真的虚拟战场环境,借此提高参训人员对战场环境的认知效率。
虚拟战场环境可以为计算机作战推演、半实兵演习、实兵演习提供与实际演习区域相同的仿真环境,也可以为特定的训练科目拟构出典型的训练环境(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借助于虚拟战场环境,可以训练指挥员的指挥决策能力、参谋人员的业务能力、装备操作人员的操作能力[1]。
在分布式仿真中,由于参与仿真的盟员离散分布在仿真网络的各个节点上,对仿真结果的验证都是在仿真推演结束后才能够进行,在仿真过程中无法观察和验证仿真推演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将虚拟战场可视化系统的地形表达技术与分布式仿真技术结合起来,使虚拟战场可视化系统作为分布式仿真中的一员,能够将离散的仿真信息集中于统一的空间技术平台,准确地观察和验证仿真进行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基于虚拟现实的可视化军事仿真系统设计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一种借助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通过模拟真实感知来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
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中,基于虚拟现实的可视化军事仿真系统设计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实验意义。
作为一种先进的军事训练方式,仿真系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传统的仿真系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缺乏真实感、训练成本高昂等问题。
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可视化军事仿真系统设计可以弥补传统仿真系统的不足,为军事训练提供更加真实、高效、安全的环境。
首先,基于虚拟现实的可视化军事仿真系统设计可以提高仿真环境的真实感。
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仿真系统能够模拟真实的战场环境,包括地貌、景观、天气等因素,使训练人员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实战的紧张氛围。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模拟真实的声音、光线、物体交互等感知要素,进一步增强训练的真实感。
其次,基于虚拟现实的可视化军事仿真系统设计可以降低训练成本。
传统的军事训练往往需要大量的物资、设备和人力资源投入,成本十分昂贵。
而基于虚拟现实的仿真系统可以通过虚拟技术的手段代替现实环境中的各种资源投入,大大降低了训练成本。
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在训练中模拟各种场景和事件,从而减少对真实环境的依赖性。
此外,基于虚拟现实的可视化军事仿真系统设计还可以提高训练的安全性。
虚拟现实技术使得军事训练更加安全,避免了在真实环境中可能存在的伤亡和意外事故。
训练人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实战仿真,不仅能够获得真实的训练效果,还能最大程度上保障人员的安全。
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随时记录、回放和分析训练过程,提供及时反馈和评估,进一步提高训练效果。
设计一个基于虚拟现实的可视化军事仿真系统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系统应具备良好的用户界面和交互方式,以便训练人员能够方便、直观地操作系统。
其次,系统应具备高度的可自定义性,可以根据具体训练需求调整虚拟环境的各种参数和设置。
军队信息化的人机交互技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信息化,而信息化的核心就是人机交互技术。
人机交互技术是指通过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处理。
在军队中,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作战效能,还可以提高指挥决策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进一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一、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种能够模拟人类感官的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虚拟环境的构建和用户的交互,使用户能够沉浸其中,体验到逼真的视听感觉。
在军队中,虚拟现实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训练模拟、装备试验等方面。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士兵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战模拟,提高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增强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一种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信息相结合的技术,使得用户在真实环境中能够看到虚拟信息的叠加。
在军队中,增强现实技术被应用于战场情报分析、目标指示等方面。
通过AR技术,指挥员可以通过头戴式显示器等设备,实时获取战场情报并指示作战部队,提高指挥决策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三、智能交互技术智能交互技术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使计算机能够理解人类的指令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在军队中,智能交互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对话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方面。
通过智能交互技术,指挥员可以通过语音、手势等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实现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指挥操作。
四、无人机技术无人机技术是指利用遥感、自动控制等技术,使得飞行器能够自主完成任务而无需人工驾驶。
在军队中,无人机技术被广泛用于侦察、监视、打击等方面。
通过人机交互技术,操作员可以通过操纵杆、遥控器等设备对无人机进行远程控制,实现精确的打击和信息获取。
总结:军队信息化的人机交互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智能交互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作战效能,还提高了指挥决策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进一步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信息科学Ⅵ裂群一_I l{实时分布仿真环境下视景仿真系统的构建朱时俊(杭州中大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3)【箝要】随着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复杂系统仿真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对仿真过程的直观性、交互性和逼真度的需求日益提高.实时分布仿真环境下的视景仿真技术是仿真技术研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实时分布仿真环境下的视景仿真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实时分布仿真环境下视景仿真技术的需求,设计在实时分布仿真环境下视景仿真系统的构建,确定可行的软、硬件开发环境。
【关键词]视景仿真实时分布虚拟现实中田分类号l T P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871_-7597(2∞8)081∞30—02一,序■仿真技术是以控制论、系统论、相似原理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专物理效应设备(模拟再现真实世界环境)为工具,借助系统模型对实际或设想系统进行动态试验研究的一门综合性技术[1]。
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
它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仿真技术、微电子学技术于一体,利用计算机产生一种虚拟环境,通过视、听、触觉等作用,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实现用户在该环境进行自然的交互。
视景仿真技术是仿真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为现代仿真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虚拟现实技术、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
视景仿真技术是一种基于可计算信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它采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根据仿真的目的,构造仿真对象的三维模型并再现真实的环境,达到逼真的仿真效果。
视景仿真技术有利于缩短试验和研制周期,提高试验和研制质量,节省工程漫游、名胜古迹虚拟旅游、虚拟现实房产推销系统、建筑群火灾事故紧急撤离系统、虚拟现实模拟培训、交互式娱乐仿真等等。
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建立起在实时分布环境下的视景仿真系统对军事作战训练十分重要,例如运用场景模拟技术建立起一个虚拟的、非常逼真的电子战场环境,使攻防双方的作战人员沉浸在由计算机产生的作战环境中。
战场电磁频谱态势可视化技术综述战场电磁频谱态势可视化技术指的是通过将战场上各种电磁信号的信息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出来,帮助作战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分析电磁频谱的态势。
这些电磁信号包括通信信号、雷达信号、电子对抗信号等。
战场电磁频谱态势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电磁频谱监测系统:通过部署在战场上的传感器和探测设备,对战场上的电磁信号进行实时监测和采集。
这些设备可以捕获不同频段的信号,并将其输出为数字信号,为后续的处理和可视化提供数据源。
2. 信号处理和数据融合:通过对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关键的信息,并将不同频段和不同来源的信号进行融合。
这些数据融合的技术可以将不同来源的信号进行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电磁频谱的态势。
3. 可视化技术:将处理和融合后的数据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采用图表、地图、热力图等方式进行展示。
通过这种方式,作战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电磁频谱的分布、强度和变化趋势,从而做
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4. 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电磁频谱的可视化结果进行智能分析和推理。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从历史数据中发现规律,预测未来的态势,并生成相应的决策支持报告。
综上所述,战场电磁频谱态势可视化技术能够帮助作战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分析电磁频谱的态势,提高指挥决策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这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和技术的综合性领域,将继续在军事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作战态势可视化分析决策系统数字冰雹的联合作战态势可视化系统是面向航天军工领域的高级可视化仿真解决方案。
平台拥有几近写实的视觉效果,实时动态的战场环境与态势仿真,灵活自由的大屏多屏操作模式,强大的数据多维分析,无以伦比的大数据性能,以及对无边界的复杂场景的支持。
可广泛应用于:•海空作战•太空攻防•导弹攻防•无人机对抗•电磁态势基础功能1战场态势可视化•全三维战场态势——系统利用三维视图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更加逼真的态势显示。
全球高程显示,超精细细节,超大范围地形展示,视角范围可从全球视角无级放大至微观细节观察视角,实现了全空间范围的环境态势显示,以最佳方式实现了战场环境可视化和战场态势可视化。
•多样化的二维电子地图——系统支持多样化的二维电子地图,包含军用地图、海图,支持地图导出。
能够加载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进行地图的放大、缩小、漫游、距离量算、区域覆盖计算、标绘以及图层控制,支持移动目标的显示控制。
•大规模联合作战——系统囊括了全部的军事对象,支持海、陆、空、天、电,五维空间态势一体化呈现,在战略、战术、战役各个层面进行可视化呈现。
•复杂电磁态势、作战辅助信息——系统支持各类传感器、雷达信号、通讯链路等可视化呈现和分析,支持航线、轨道,坐标系及网格显示。
基于二维地图可加载卫星轨道数据,模拟卫星空间飞行状态、运行轨迹、载荷工作状态及工作模式。
2作战装备可视化•装备仿真效果的新纪元——系统基于OpenGL图形API自主研发的三维实时渲染引擎,结合高度逼真的图像渲染,通过系统内置的大范围地形数据可视化模型、可视化模型数据库、可视化效果库,武器装备的三维仿真效果可进行存储、积累和复用,可视化效果高水准呈现。
•全数据驱动——系统中武器装备的位置、运行的轨迹、空中的姿态等动态呈现,全部基于数据实时驱动实现。
能够通过网络接收实时数据并与后台数据平台对接,驱动仿真画面实时更新。
•装备性能参数数据库,可嵌入各种仿真计算模型——结合先进的仿真引擎技术和组件化建模技术,基于模板的组件化建模机制及灵活的模型装配手段,内置常见型号装备设计性能参数数据,可构建多领域多层次仿真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模拟中的应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装置,模拟出逼真的三维环境,使用户得以沉浸其中的交互式体验。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模拟中的应用逐渐得到重视。
一、军事训练领域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军事训练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手段。
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士兵可以在虚拟战场中进行各类实战模拟,锻炼技能和意识。
训练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设定环境、敌对势力、任务等因素,以便提高训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1. 武器系统训练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用于武器系统的模拟和训练。
通过模拟真实的武器使用场景,士兵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武器装填、瞄准、射击等操作,提高射击技能和作战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资源投入,提高训练效果,同时避免因实际操作中的错误造成的安全隐患。
2. 战术决策训练虚拟现实技术在战术决策训练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虚拟现实环境,指挥官可以进行各种复杂和多变的战术模拟,提高指挥员的应变能力和战术指挥水平。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建各种场景,模拟各类战争情况,使指挥员在模拟中磨练技巧、培养对抗能力。
二、战场情报收集与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在战场情报收集与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复杂的战场环境,收集各类情报数据。
军事情报分析人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更好地了解战情、研判敌情,提高作战效能。
1. 地形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三维建模,模拟实际战场的地貌地形,包括山川河流、建筑物等。
军事指挥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观察和分析模拟出的战场地形,为制定作战计划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同时,地形分析也有助于敌情判断和障碍物规避。
2. 情报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各类情报数据以直观、真实的方式呈现给情报分析人员。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情报分析人员可以更加直观地分析战场情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情报分析人员对数据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提高情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基金项目:国防科研项目基金(10405020202)收稿日期:2002-07-11第20卷 第5期计 算 机 仿 真2003年5月文章编号:1006-9348(2003)05-0001-02战场态势信息的分布交互式视景仿真孙向军,刘凤玉,张宏,徐惠(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江苏南京210094)摘要:该文从视景仿真的特点出发,首先对战场态势信息分类和存储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战场态势信息视景仿真的具体方法和关键技术,从数据的存储、图形显示和实体模型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分布交互式仿真;虚拟现实;视景仿真;实体模型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战场概念已被/信息0所物化,战场的结构和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战场上,信息表现形式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以争夺信息优势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战正在快速走向未来战场的舞台。
信息优势是指采集、处理和分发不间断信息流的能力,同时利用或阻止敌人具备这种能力的能力。
建立信息优势主要是要建立全面准确的野战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有效运用整体作战的能力以及全方位、可靠的战场网络服务能力。
战场态势信息视景仿真研究是将战场态势形成的大量复杂的、动态的或者不可见的数据,借助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等技术,用几何图形和色彩、纹理、透明度、对比度以及动画技术等手段,以图形图像信息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
目前战场态势信息显示关键是如何描述兵力实体和战场环境的交互行为,海量态势信息的存储和可视化问题。
2 分布交互式视景仿真的特点1)实时性要求高。
视景仿真不允许图像或实体显示不连续或有较大延迟。
2)对实体运动模型的仿真精度要求不高。
观察者更注重实体的姿态和轨迹,而对它的动态特性并不敏感。
通常简化的方法是保留运动学方程,简化动力学模型,通过加速度、过载和横滚的限制来描述状态量变化的动态过程。
3)可见和不可见共存。
战场态势信息不只包含有形、可见的信息,大量不可见、无形的信息也需要在视景仿真中显示。
4)不仅是/分布式0的而且是/交互式0的。
/分布0指系统在物理位置上分布的,处理能力是分布的,计算能力是分布的,系统各单元间采用局域网和(或)广域网进行数据通信;/交互0指人与武器平台之间、武器平台之间、武器平台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3 战场态势信息分析战场态势的视景仿真为指挥和控制提供多角度、多观察模式的三维图像,既可观察全局战况,又可观察某个局部的战斗过程,实现战场信息的可视化。
战场态势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决定对战场信息的把握程度,一般来说,准确呈现战场态势信息对于信息优势的获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1 战场态势信息分类由于信息源种类的多样性、所面临的战场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处理手段的多样性,使得战场态势信息纷繁复杂,难以确定。
为研究方便,我们把战场态势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不变的,如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另一类是不断变化的,如兵力部署、人员伤亡、战斗进展、天气情况电磁环境等。
3.2 战场态势信息数据存储图1 垂直划分特征空间的分布式数据集对于如何真实、客观显示如此错综复杂态势信息,目前已有软件和模型还没有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的做法是依据信息数据的性质,基本不变化的数据(地形、地貌等)存储在本地数据库(公用数据库),依照数据属性分层显示,随场景变化显现或消隐;不断变化的数据通过网络输送或设备输入存储在动态库里,在本地建立实体模型,网络传输或者设备输入实体属性数据。
数据库的划分采用垂直划分,不同站点或地域数据库是异构的,具有不同的属性集,如图1所示。
4 视景仿真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法考虑到态势信息仿真的复杂度,下面几项技术直接决定视景仿真的真实度、可用性,共3项关键技术。
4.1 集中和分布相结合的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是信息存储的一种方法和格式。
仿真中实体的)1)属性参数以关联数据表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它在数据表中的数据结构决定数据使用效率的关键。
实体属性主数据表中,采用实体ID来唯一对应每一个实体,相关数据表对相同实体描述以实体ID唯一关联。
实体分析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实体与关系数据库的转化关系如表1所示。
表1对象模型到关系模型转化表面向对象模型关系模型属性字段类关系元组继承视图消息过程(函数)根据上面所分数据库存储划分,并结合异地仿真的地域分别存储,原则上讲,独立的功能系统要配备一个数据库,一个独立的地域需要配备一个数据库;数据库中装载的实体属性参数也应该按照功能系统需要装载,功能系统的数据库只装载与自己有关的实体属性参数,对于公用实体对象,实体的某些属性会由于各功能系统考察或描述的不同而使用某些关联数据表分布装载在各功能系统数据库中,方便维护和使用。
集中和分布式相结合的数据库模式,为三维态势信息的显示创造了条件。
在场景生成器中,每个实体对象具有唯一的实体对象ID,实体对象的属性由实体ID索引和定义。
只需要将每一个实体对象的实体ID、状态、相关实体对象ID、相互关系描述清楚,并将其表现为一种描述型语言,这样整个分布式网络系统都可以使用相同的语法解释生成态势信息场景。
4.2虚拟现实技术4.2.1三维图像生成计算机图像生成的途径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方法是用计算机图形学的三角形面片为基元,配以纹理填充和光照模型,最后以透视投影到视景区产生可见画面,利用OpenGL中的纹理映射技术、融合技术及深度测试可以实现具有真实感的自然景物背景,其缺点是速度受硬件限制;第二类方法是图像序列法。
在海量外存(光盘或实时磁盘)上存储空间连续的大量图像(可达1.0@105帧),可记录相当范围的实际景物,随后根据操纵者的运动选取所需场景予以动态显示。
这类方法达到实时要求的关键是高速海量外存,其特点是算法运算量固定,不随景物复杂度和逼真度的增加而改变,并且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仿真内容,但不利于表达运动物体。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图像序列法逼真度高,运算量固定,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但为获得连续景物显示,需要克服价格昂贵的大容量、高速外存设备等不利因素。
它们都能够把三维模型直接写成C语言数据形式,在如用OpenGL开发的三维图形应用系统中可直接调用。
4.2.2双缓存(double-buffering)显示法双缓存显示法又称实时动画法、换页面动画法。
双缓存即前台缓存和后台缓存,后台缓存计算场景、生成画面,前台缓存显示后台缓存已画好的画面。
OpenGL提供了双缓存技术的一系列函数,该技术提供了生成动画效果图形所需要的机制,使得所生成的图形能够像电影一样平滑运动。
此外,利用OpenGL还能实现深度暗示(Depth Cue)、运动模糊(Mo-tion Blur)等特殊效果,从而实现了消隐算法。
采用双缓存器显示法时,尽量减少在绘图页面上的作图时间是增强动画效果的关键。
任何时刻只显示前台位面,其绘图例程正常情况下只更新后台位面。
为了获得平滑的动画效果,将一个已完全画好的图像在前台位面显示一段时间(如1/30s),与此同时,清空后台位面并绘好下一幅图像,然后调用SwapBuffers()函数交换前后台位面,把已经生成的图像从内存拷贝到屏幕上显示,这样就很方便地实现了动画效果。
4.3基于Agent的实体动态模型各仿真实体、战场电磁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战场态势仿真环境,战场环境的变化推进着各仿真实体内部状态的转移,实体产生相应的行为动作,这些行为又推动虚拟战场环境发生变化。
这个过程的不断推进实现了场景显示的分布式仿真控制。
建立实体动态模型是基于Agent的分布式控制的关键。
图2状态转移图实体动态模型以时间序列描述系统中实体对象间状态转换关系。
不同时刻,实体所处的状态可能不同。
当满足状态转移的事件发生时,实体从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态。
通常用状态转移图来描述实体的动态模型。
如图2所示。
5结束语战场态势信息视景仿真是一项信息量巨大、变量参数很多、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真实、准确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仿真技术向可视化方向的发展,将VR技术与仿真理论相结合,据此进行战场态势信息视景仿真的研究,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对其展开讨论,以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1]黄柯棣.系统仿真技术[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2]李华.开放式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关键技术[J].电子对抗技术.2002,16(1).作者简介孙向军(1972.1-),男(汉族),辽宁朝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是计算机仿真与多媒体技术。
刘凤玉(1943.3-),女(汉族),江苏江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信息安全与多媒体技术。
张宏(1957.6-),男(汉族),江苏南京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信息安全与多媒体技术。
徐惠(1965.4-),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是信息安全与多媒体技术。
(下转第43页))2 )它的数据存储容量不受限制,同时当用户分析处理到MOLAP 中没有的统计数据时,系统自动透明地将多维查询分析处理的语句转变为SQL查询语句并且发到关系数据库,由关系数据库进行查询并将结果返回用户。
HOLAP的优点:¹对于性能上尽管没有MOLAP快但也是优化的;º对于用户的访问分析处理同样能非常快速地进行响应;»由于利用关系数据库存储细节数据,没有容量上的限制。
它的缺点:一些数据的预聚集程度需要用户控制,否则处理的效果不是很好。
参考文献:[1]R Agrawal,A Gupta,S Sara wagi.M odeling Mutidi mensional Database[C].Proc.ICDE.19971[2]E Baralis,S Parabosc hi,E Teniente.Materializ ed vie w s election in amulti dimensional database[C].Proc..VLDB,1987:156-1651[3]L Cabbi bo and R Torlone.Querying Mul ti mens ional Databases[C].Proc.DBPL,19981[4]B Dinter,C Sapia,G Hofing,M Blasc hka.The OLAP Market:State ofthe Art and Research Iss ues[C].Proc.First International Works hop on Data Warehousing and OLAP(DOLAP),Bethesda,MD,Nov.19981 [5]H Gupta.Selection of Views to Materiali ze i n a Data Warehouse[C].Proc.ICD T,January19971[6]W H Inmon.Buil ding the Data Warehouse[J].John Wiley&Sons.Inc.,19931[7]王珊等.数据仓库技术与联机分析处理[M].科学出版社,1998.作者简介刘大昕(1941.11-),男(汉族),江苏海门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数据库与知识库、Internet/Intranet应用软件、CI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