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叮咚第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推荐精品语文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琴声叮咚》第二课时优质课教案《琴声叮咚》教案第2课时一、备考引入。
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设计意图]通过备考生字词,总结课文内容备考引入,就是第一课时的及时意见反馈,并为第二课时的学文读文打赢基础。
二、再读品味,感受情境。
1.生民主自由念课文,图画出来课文描绘琴声的句子,朗诵品味。
2.思考: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想一想,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设计意图]此环节彰显了为生为本的理念,给学生充份的独立自主自学的时间。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应当把握住“清晨、傍晚”体会琴声发生的频密;鼓励体会象声词“叮咚”的好处,它并使读者身临其境,感觉亲耳所闻。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同样写法的地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2.学习2―14自然段。
学生齐读,分段念课文,谈论体会。
重点体悟以下句子。
“琴声常常伴着雨点轻轻细细地洒在树叶上,洒在马路上,洒在行人的雨伞上。
”(朗读体会“洒”字的韵味,它把琴声写活了,仿佛琴声感染了周围的人和景,突出了琴声的美妙。
)“我深夜回去,来到这条喧闹的胡同,……迎我这个风雪夜归人。
”(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论体会:为什么说道琴声就是“温暖的”?)“这琴声那样优美动听,有甜味儿,又是那样亲切熟悉,如逢故友。
”(引导学生谈谈:“那样”是怎样的?)“我返回家里,刚在书桌旁坐下来,流水般的琴声,又作响在我的耳边,奔涌在我的心里。
叮咚!叮咚!叮叮咚咚……”(此段与第1自然段构成首尾呼应。
使用范读、配乐念等多种方式率领学生反反复复吞咽。
)3.品读完句子后,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这个弹琴的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预设:练琴勤奋,锲而不舍,冬练习数九、夏练三伏,琴艺高超等。
4.小组合作,找到写下“我”的情感变化的句子,想一想都抒发了“我”怎样的情感?抓住课后题引导学生体会(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上不同的词语。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琴声叮咚》湘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音乐的魅力》,具体内容为《琴声叮咚》。
课文描述了一位盲人小女孩通过琴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展现了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学习作者运用形象的语言描绘音乐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音乐对人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语文课本、作业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让学生谈谈对音乐的感受,引出课题《琴声叮咚》。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指导生字词。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学习作者如何运用形象的语言描绘音乐,感受音乐对盲人小女孩的影响。
4.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分组讨论音乐对生活的影响,每组选代表发言。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描绘音乐的方法,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音乐。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琴声叮咚》2. 主要内容:盲人小女孩、琴声、希望3. 描绘音乐的方法:形象、生动、具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音乐的作文,不少于300字。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内容真实、情感真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较深,但在描绘音乐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音乐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提高对音乐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组织音乐欣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2024年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琴声叮咚》湘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琴声叮咚》。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体会作者情感,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琴声的喜爱。
2. 学生能够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通过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掌握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琴声,让学生谈谈对琴声的感受,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字典查阅不理解的字词。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一句比喻句,让学生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
示例:“琴声像流水,轻轻地流淌在心间。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比喻句描述自己喜欢的声音。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琴声叮咚》2. 生字词:叮咚、琴弦、陶醉、悠扬等。
3. 修辞手法:对比、衬托、比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你喜欢的声音。
2. 答案示例:“我喜欢雨滴落在窗户上的声音,它们像是在弹奏一首动听的乐曲,时而轻快,时而悠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针对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声音的文章,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修辞手法的要求。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修辞手法。
四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琴声叮咚》湘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琴声叮咚》一文。
该文位于教材第五章“艺术之美”,涉及音乐与生活关系,通过对小主人公与琴相伴成长故事,详细描绘琴声悠扬与美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理解琴声与情感联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艺术之美追求。
3.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使学生体会到亲情、友情及坚持梦想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琴声与情感联系,体会文章中所表达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琴声音乐、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一段悠扬琴声,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琴声美妙。
随后提问:“你们听过琴声?它给你什样感受?”引出本课主题。
2. 课文学习(20分钟):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分析文章结构,指导学生理解琴声与情感联系。
3. 例题讲解(15分钟):针对文章内容设计例题,如:“请举例说明琴声在故事中是如何表达情感。
”通过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例题,自主完成一篇小练笔,描述生活中一段美好情感体验。
5. 课堂讨论(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练笔作品,互相交流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琴声叮咚》2. 内容:文章结构、生字词、琴声与情感联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我美好情感体验”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琴声与情感联系。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提高他们艺术素养。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艺术之美,如音乐、绘画等,鼓励他们参加各类艺术活动,提升审美能力。
二年级音乐下册叮叮咚2教案湘教版课叮叮咚课型综合课教学内容1、玻璃杯琴。
2、学唱歌曲《布娃娃弹琴》课时第二课时教具电子琴、教学课件、一些生活中的打击乐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动手制作唱歌的玻璃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力目标:锻炼他们敏锐的感受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发现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
3、情感目标:通过“神奇的厨房”这个游戏环节,增进学生彼此的感情和了解,并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创编不同的音色、节奏。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现生活中的音乐。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及意图定向↓导学↓激趣▲拍一拍学生跟着老师随《布娃娃弹琴》的音乐拍着进教室。
▲唱一唱坐好后仍边轻声唱《布娃娃弹琴》边律动,安定情绪。
了解铝板琴的构造、音色、用法。
这一环节让学生简单地了解铝板琴,同时激发学生动手制作会唱歌的“玻璃杯”的兴趣。
定向↓导学↓激趣▲听一听1、提出问题2、认识铝板琴3、听赏《布娃娃弹琴》▲想一想1、你们想不想跟布娃娃一起弹琴?2、好,我们大家旧用玻璃杯来弹琴。
演练↓感受↓实践▲听一听,想一想1、老师把装着不同分量水的玻璃杯拿出,请学生敲一敲,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敲一敲,想一想老师指导学生边敲边想,应该在玻璃杯里倒多少水能敲出相应的音高。
动手实践,知道水的多少与音的高低的关系。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知道水的多少与音的高低的关系,同时演奏音阶和歌曲教学过程▲学生演奏1、老师请同学们自己先试着敲奏音阶。
2、全班一起敲击并视厂唱。
3、演奏《小星星》。
⑴出示课件:学生视唱歌曲《小星星》的唱名。
1、视唱。
2、全体演奏。
3、分别演奏。
《小星星》。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全班演奏《小星星》。
⑶请一组小朋友或个别学生演奏。
进行表扬。
讨论创编↓合作表现游戏:神气的厨房▲敲一敲老师引导学生用桌上的教具敲击,听听它们各自的音色。
琴声叮咚教案设计精品文章教案设计:琴声叮咚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教材,第8章节“琴声叮咚”。
本章节主要介绍钢琴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钢琴的历史、构造和演奏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演奏技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钢琴的历史、构造和演奏方法,增进对音乐艺术的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对钢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和协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钢琴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
难点:掌握钢琴的演奏方法,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投影仪、PPT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让学生感受钢琴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钢琴的历史、构造和演奏方法,通过PPT展示钢琴的各个部位和演奏姿势。
3. 示范演奏:教师进行钢琴演奏示范,讲解演奏技巧,让学生初步感受钢琴的音色和表现力。
4. 练习环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钢琴演奏,教师逐一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5. 音乐欣赏:播放一些经典的钢琴曲,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音乐特点。
六、板书设计钢琴基本知识历史构造演奏方法钢琴演奏技巧手型指法音色控制七、作业设计1. 练习钢琴演奏:选取一首简单的钢琴曲,按照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指法进行练习。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练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让学生了解了钢琴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拓展延伸:邀请一位钢琴家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钢琴演奏的魅力。
组织一次钢琴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演奏技巧。
开设钢琴兴趣小组,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和练习,共同提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细节补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了钢琴的历史和构造,更重要的是教授钢琴的演奏方法。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琴声叮咚》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琴声叮咚》。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琴声叮咚》的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体会作者通过琴声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描绘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琴声的美妙,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2. 掌握生字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描绘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琴声表达的情感,学习感官描绘事物的方法。
2.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体会琴声的美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琴声,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琴声的感受,引出本课主题。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了解课文大意。
3. 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琴声表达的情感。
4.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并掌握书写。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作者运用感官描绘事物的方法,举例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尝试写一段描绘琴声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琴声叮咚》2. 生字词:叮咚、悠扬、清脆、回荡、沉浸、陶醉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描绘琴声的方法:听觉、视觉、触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感官描绘方法,写一段描绘雨声的文字。
答案示例:雨声淅沥沥地下着,落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2. 拓展作业:查找有关琴声的诗歌、故事,了解琴声在文学中的寓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感受琴声美妙的同时,学习课文内容。
课堂讲解与随堂练习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编写日期:课时教案执行日期:课题第一单元课时 22 琴声叮咚总课时 4 主备人苏亚玲参与人四年级语文组教师审核人雷连英课时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再现课文描写的画面,感受语言的优美,体现作者对弹琴姑娘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弹琴人的“钦佩”、“羡慕”、“感谢”之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自制图片、录音带教学程序批注或修改意见一、复习导入1、指名朗读课文。
2、上节课我们已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这节课里,让我们来继续赏析课文吧!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
(1)学生自由读这两部分。
讨论:①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学生讨论、交流。
课文以叮咚的琴声开头,又以叮咚的琴声结尾,这样首尾照应,在告诉我们小女孩练琴十分勤奋。
2、学习课文第2-9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
(2)讨论:“我钦佩这个弹琴的人”。
“我羡慕这个弹琴的人。
”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弹琴的人充满“钦佩”“羡慕”“感谢”之情?(3)学生先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探究。
因为夏天的黄昏十分炎热,人们都在街上、湖滨、广场、公园去乘凉了,而她却坚持在弹琴,所以“我”十分“钦佩”这个有毅力的弹琴人。
而到了冬天,夜深人静之时,到处一片漆黑,她那熟悉的琴声又给“我”这个风雪夜归人阵阵的暖意,所以“我”对她充满感谢之情。
(4)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9自然段。
3、那么,这个勤奋练琴的小姑娘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10-14自然段吧!(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讨论:①穿着白纱裙,她像只粉蝶儿,飘到钢琴前,凝神片刻,串串音符就从翩翩的小手间飞扬开来。
②从这些语句可以感知作者感情的变化:A、这琴声那样优美动听,有甜味儿,又是那样亲切熟悉,如逢故友。
(欣喜)B、难道那弹琴的就是她?(惊喜)C、我愣住了,真是就是她!(惊叹)(5)当一切真相大白,面对如此动听的琴声,对如此娇小的弹琴人,作者此时会怎样想呢?(6)学生自由畅言。
推荐精品语文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琴声叮咚》第二课时优质课教案----31cf3480-6eb3-11ec-aa81-7cb59b590d7d《琴声叮咚》教案会议2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词和生词的掌握情况。
2.思考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生字词,回顾课文内容复习导入,是第一课时的及时反馈,并为第二课时的学文读文打好基础。
二、再读一遍味道,感受一下情况。
1.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描写琴声的句子,朗读品味。
2.思考:读了这些句子后你有什么感觉?想想看。
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设计意图]此环节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三、仔细阅读并品尝课文。
1.点名阅读第1段。
应抓住“清晨、傍晚”体会琴声出现的频繁;引导体会象声词“叮咚”的好处,它使读者身临其境,感觉亲耳所闻。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同的写作方式,并讨论这种方式的好处。
2.学习自然段落2-14。
学生齐读,分段读课文,谈感受。
重点感悟以下句子。
“钢琴声常常轻轻地洒在树叶上,洒在路上,洒在行人身上的雨伞上。
”(大声朗读,感受“Spready”这个词的魅力。
它让钢琴声充满活力,仿佛钢琴声感染了周围的人和风景,凸显了钢琴声的美。
)“我深夜回来,走进这条寂静的胡同,……迎接我这个风雪夜归人。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谈感受:为什么说琴声是“温暖的”?)“钢琴的声音是如此美妙、甜美、亲切和熟悉,就像遇见老朋友一样。
”(引导学生谈论“那”是什么样子?)“我回到家里,刚在书桌旁坐下来,流水般的琴声,又响在我的耳边,流淌在我的心里。
叮咚!叮咚!叮叮咚咚……”(此段与第1自然段形成首尾呼应。
采用范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反复咀嚼。
)3.阅读句子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你认为弹钢琴的小女孩是什么样的人?预设:练琴刻苦,锲而不舍,冬练数九、夏练三伏,琴艺高超等。
4.小组合作,找出写“我”的情感变化的句子,想想都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掌握课后问题,引导学生体验。
2024年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琴声叮咚》湘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八单元《琴声叮咚》。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字词学习以及课后练习。
重点学习课文描绘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同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通过琴声传递的美好情感。
2.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掌握生字词的用法。
重点:通过琴声的描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琴声,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琴声的美妙。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出本课主题《琴声叮咚》。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并进行实际运用练习。
4.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琴声叮咚》2. 生字词及解释3. 课文结构分析4. 课后练习提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琴声的美妙。
(2)运用本课学到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3)课后练习题: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答案:(1)琴声如泉水般清澈,如丝绸般柔滑,让人陶醉其中。
(2)示例:夜晚,月光洒在湖面上,琴声叮咚,让人心旷神怡。
(3)见课后练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关于琴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组织一次“琴声之美”主题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2. 课文情感的理解与传达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一、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查找字词意思,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