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探区低渗储层长_省略_1构造裂缝主要形成期应力环境判识_周新桂
- 格式:pdf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9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储集层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及有效裂缝预测新方法樊建明;屈雪峰;王冲;雷启鸿;成良丙;杨子清【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6(043)005【摘要】依据岩心、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储集层天然裂缝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储集层天然裂缝发育,裂缝类型以高角度构造剪切缝为主,多呈连续台阶式分布,受岩石力学非均质性和现今应力场的影响,北东向裂缝为优势渗流方向.天然裂缝主要具有“高角度、小切深、小开度、延伸短”特征;发育程度主要受岩性和单砂层厚度控制,一般粉砂岩中天然裂缝最发育,泥岩中相对不发育,单砂层厚度越小,天然裂缝越发育.在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及特征参数定量化评价的基础上,借助油藏基质和天然裂缝地质建模技术,建立了考虑天然裂缝的油藏综合地质模型,应用油藏数值模拟反演技术,确定了符合生产特征的有效天然裂缝平面分布规律,定量评价了天然裂缝对单井产量的贡献率(30.0%~50.0%).【总页数】9页(P740-748)【作者】樊建明;屈雪峰;王冲;雷启鸿;成良丙;杨子清【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9【相关文献】1.裂缝性油藏天然裂缝动静态综合预测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油田三叠系长63储集层为例 [J], 苏皓;雷征东;张荻萩;李俊超;张泽人;鞠斌山;李治平2.致密储层脆性特征及对天然裂缝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致密储层为例 [J], 赵向原;曾联波;祖克威;胡向阳;焦军;朱利锋;史今雄3.宁合地区长7致密储集层天然裂缝发育特征 [J], 王晓东;祖克威;李向平;赵向原;唐小梅;张阳宇;朱利锋4.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特征及开发意义 [J], 樊建明;陈小东;雷征东;高武彬;王冲5.陇东地区长7段致密储集层裂缝特征及定量预测 [J], 宿晓岑;巩磊;高帅;周新平;王兆生;柳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勘探新技术杨华;窦伟坦;喻建;宋江海【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勘探》【年(卷),期】2003(008)001【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大型中生代内陆坳陷型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中生界延长组为一套内陆湖盆沉积,其形成的三角洲隐蔽性油藏主要受控于大型三角洲砂体的展布,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具有储集条件差、非均质程度高、油水关系复杂、隐蔽性强的特点.针对盆地油藏特点,长庆油田应用陆相三角洲成藏理论不断深化综合地质研究,优选有利勘探目标,同时积极应用地震储层预测、测井精细解释、压裂改造、油层保护等勘探技术,使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油藏的勘探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在盆地陇东地区长6-长8低渗透油层勘探中,发现亿吨级整装西峰油田;在陕北三角洲油藏勘探中,含油范围不断扩大,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大幅度增加,勘探成效显著.【总页数】9页(P32-40)【作者】杨华;窦伟坦;喻建;宋江海【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省,西安市,710021;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省,西安市,710021;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省,西安市,710021;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省,西安市,7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相关文献】1.超低渗透油藏分段多簇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与渗流规律——以鄂尔多斯盆地长8超低渗透油藏为例 [J], 王欢;廖新维;赵晓亮;赵东锋;窦祥骥;陈晓明2.低渗透油藏注水诱发裂缝实验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吴仓堡长9油藏为例 [J], 赵思远;贾自力;吴长辉;曲世元;洪千里;王锋3.低渗透油藏注水诱发裂缝实验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吴仓堡长9油藏为例 [J], 赵思远;贾自力;吴长辉;曲世元;洪千里;王锋4.低渗透油藏注水层位合理射开参数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张柴窑子区长6油藏为例 [J], 赵思远;唐后军;肖胜东;贾自力5.低渗透油藏加密井评价与加密技术界限计算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盘古梁长6油藏为例 [J], 高占武;杨林锦;杨学峰;雷启鸿;王凯;罗汉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储层伊利石膜特征周晓峰;赵丽霞;焦淑静;刘志鹏【摘要】利用铸体薄片和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伊利石膜的赋存状态和化学组分进行了细致观察与测试分析,进而讨论了其成因和生长过程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认为,伊利石膜生长于压实作用之后,起因于假杂基化的蒙皂石蚀变提供的物质来源和生长空间,形成Ⅱ型伊利石膜;随着骨架颗粒溶蚀产物的参与,Ⅱ型伊利石膜发展为Ⅰ型伊利石膜.伊利石膜具有内、外2层结构,单体特征标示出外层膜的形成时间早于内层膜,在内层膜的片状或长条状单体形成时,外层膜原有的片状或长条状单体丝状化.在伊利石膜的生长和伊利石单体丝化过程中,产生大量次生孔隙,有效地改善了致密砂岩油储层的物性.【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1)006【总页数】9页(P1-8,103)【关键词】伊利石膜;致密砂岩;延长组;储层物性;鄂尔多斯盆地【作者】周晓峰;赵丽霞;焦淑静;刘志鹏【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甘肃庆城74510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周晓峰,赵丽霞,焦淑静,等.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储层伊利石膜特征[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6):1-8,103.ZHOU Xiaofeng,ZHAO Lixia,JIAO Shujing,et al.Features of illite films in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of Ordos Basin[J].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6,31(6):1-8,103.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含油气沉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是其主要产油层位。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裂缝识别与表征仲圆【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22)005【总页数】4页(P103-106)【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油; 裂缝【作者】仲圆【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目前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下部致密油勘探开发已经成为区内油企近年增储上产的工作重点,以陕北姬塬地区的新安边亿吨致密油田为代表的一系列油田已经进入开发阶段.复杂的沉积成岩过程促使致密储层中较低渗透率的基质和极高渗透率的裂缝并存,短距离近源成藏的进程造就了地层系数不再是优质储层甄别唯一标准,目前致密油储层描述工作中,裂缝描述和预测的重要性逐渐凸出.1 致密油储层裂缝识别表征及预测技术针对研究区裂缝张开度低、常规测井响应不明显等特征,直接利用各种常规测井曲线识别裂缝时存在局限性.运用变尺度分析(R/S)技术来识别裂缝、预测裂缝分布,预测裂缝相对发育区有助于寻找储层有利区分布.宏观上大量致密储层段取心岩样上的裂缝说明该区块目的层段裂缝较为发育,可在不同井段和不同类型的砂岩、泥岩组合中观察到多种裂缝类型,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平行层面缝、低角度裂缝、近垂向裂缝(图1).根据研究区岩石力学实验和数值模拟,认为在延长组下部,沉积的长石岩屑砂岩储层在地层沉积沉积和基底构造运动影响下,砂岩相对泥岩更容易产生构造裂缝,而且随着沉积环境的变化脆性矿物含量及储层所处的微构造位置都会诱发储层裂缝的产生.上述现象在微观上通过CT扫描和岩心薄片照片观察也可以证明裂缝的存在(图2).图1 岩心照片图2 微观裂缝观察图3是应用“岩心刻度测井”方法统计拟合致密储层裂缝发育段对应声波时差测井数据的R/S分析曲线[1],可以看出裂缝发育段岩心对应声波时差R/S分析曲线出现拐点趋于平缓,斜率明显减小,则分形维数增大,表明该段垂向非均质性显著增大,可定性识别裂缝的存在,而分形维数的数值大小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裂缝的发育程度.裂缝在声波时差的R/S分析曲线上的响应特征表现为曲线偏离原来的直线段并且斜率变得很低[2],导致分形维数增大,曲线形态复杂化,使裂缝识别变得直观易得.通过Excel编程对致密储层砂体数据与声波时差数据一一对应统计,并自动绘制出各井致密储层声波时差R/S分析曲线.根据R/S分析曲线计算出研究工区内每口井分形维数,建立取心资料与分形维数等值线对比验证图,图4口标记井是经过岩心观察已有岩心描述记录井,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块裂缝相对发育井分形维数较高,平均值为1.15,通过岩心观察证实裂缝相对发育;裂缝不发育井分形维数较低,平均值为0.98,岩心照片表明裂缝不发育.由此说明分形维数等值线图一定程度上可预测裂缝发育区.图3 储层裂缝在R/S分形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多年油田开发实践经验表明,裂缝是影响油井初期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验证研究区块裂缝发育程度及分布预测效果,对比研究区块各井分形维数等值线和各井初周月产油数据叠合图(图4),定性说明在其他各种因素相近的条件下,分形维数值与油井初周月液产量间存在正相关性,裂缝相对发育区的产量明显高于裂缝相对不发育区.图4 取心资料与分形维数等值线图对比验证在致密油开发区依据声波时差数据,运用变尺度分析(R/S)技术识别裂缝效果良好.裂缝在声波时差的R/S分析曲线上的响应特征表现为曲线偏离原来的直线段并且斜率变得很低,导致分形维数增大,曲线形态复杂化,使裂缝识别变得直观易得.通过叠合各井初期产能数据图,快捷直观的验证了裂缝发育程度及分布预测效果,为储层综合分类评价打下基础,为进行高效油田开发工作提供实践经验.2 三维裂缝建模在单井上利用R/S技术分析声波时差识别裂缝的技术上,将这一方法推广运用到三维模型上,具体思路如下:首先按照一定的网格步长设置网格,使得网格既能满足R/S分析所需数据点的需要,又能精细刻画砂体与隔夹层,同时要便于计算机计算;在此基础上将单井声波时差曲线离散到网格中,通过确定性建模(克里金插值)的方法生成三维模型(声波时差场);受R/S分析技术的限制,将小于2 m的砂体网格定义成非储层并进行网格合并以减小运算量;最后通过岩相模型与声波时差场进行对比,并通过R/S分析技术在储层范围内完成三维模型的裂缝识别,从而完成裂缝三维模型的建立[3].网格规模的确定.平面网格的大小依据井距以及所要表征的裂缝规模来确定,考虑到工区的井距约在250 m左右,而即便是压裂产生的人工裂缝,其半缝长一般也在100 m以内,因此平面上网格密度设置为10×10较为合适;垂向上收到R/S 算法所需数据点的限制,同时又要考虑计算机运算量,认为垂向上网格步长设置为0.25 m为宜;网格的方向则与物源方向一致,为北东方向25°.插值方法的选择.AC声波时差场:由于声波时差实际上是储层岩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对于岩性来说,最合适的空间插值方法为克里金插值:该算法是南非矿业工程师克里格在矿山工作时观察金属在空间的分布总结而来.其核心思想是:根据样品空间位置不同,样品间相关程度不同,每个样品品位赋予不同的权,进行滑动加权平均,以估计中心块段平均品位.通过建模,获得的声波时差场.由于R/S技术识别裂缝只在砂体中进行,因此需要用常规方法建立砂体三维模型对声波时差场进行限制.[4]砂体建模方法如下:在前期地质研究基础上,用确定性建模赋值方法建立沉积相模型,而后在沉积相模型的约束下使用序贯高斯方法建立砂体模型.基于砂体连续性的网格筛选与合并.为了精确描述声波时差场,整个网格按照10×10×0.25划分,总网格数达到上亿个,这给运算带来极大的困难.受到R/S识别技术限制,其能识别的最薄砂体在2 m以上,因此需要对非储层网格进行筛选与合并,垂向上当连续砂体厚度小于2 m,即网格个数小于8个时,即定义为非储层,由于其与泥岩网格同样不参与裂缝识别,因此将这两类网格进行合并,以减小后期运算量.而后通过砂体模型控制声波时差场,获得网格合并后的新声波时差场,计算公式:AC=if(sand=0;null;AC).3 结语使用R/S分析方法进行模型裂缝识别.在上述声波时差模型建立的基础上,每个有效砂体网格均赋予一个声波时差值,这样在垂向上按照R/S识别技术.同样,分形维数增大,表明该段垂向非均质性显著增大,可定性识别裂缝的存在,而分形维数的数值大小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裂缝的发育程度.裂缝在声波时差的R/S分析曲线上的响应特征表现为曲线偏离原来的直线段并且斜率变得很低,导致分形维数增大,曲线形态复杂化,使裂缝识别变得直观易得.单井识别表明当R/S值>1.15时,即可把此段砂体定义为裂缝发育区,从而完成砂体模型的建立.[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刘丽丽,赵中平,李亮,等.变尺度分形技术在裂缝预测和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1):31-37.[2] 赵继勇.长庆铁边城油田元48区长4+5储层评价与建模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6.[3] 陈维,温登峰.三维地质体建模的实现方法[J].科技风,2010(9):51.[4] 仲圆.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及渗流特征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1(5):104-106.。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下寺湾油田长2段储层特征研究摘要:低渗透砂岩储层储层特征对勘探开发各项部署极其重要。
为明确目前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南部下寺湾油田延长组长2段低孔渗砂岩储层特征,通过扫描电镜、岩石铸体薄片观察和阴极发光实验,结合高压压汞实验,利用图像粒度和油水相渗曲线分析对长2段储层特征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中细粒长石砂岩,少量细粒岩屑长石砂岩。
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以溶蚀的粒间孔、粒内孔为主,少量铸模孔和微裂缝。
毛细管压力曲线上排驱压力小的曲线整体偏于粗歪度,分选系数平均为1.78,中值喉道半径平均值0.079μm,孔隙半径平均值13.06μm,该区主要发育Ⅰ类和Ⅲ类储层,油水两相在孔隙空间中共同渗流时的干扰作用较大。
可见该段储层窄喉道在整个孔隙喉道中占主导,不利于油气的渗流。
对该储层特征的研究,为该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低孔渗砂岩;微观孔隙结构;鄂尔多斯盆地;长2段储层Key words: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sandstone;micro pore structure;Ordos Basin;Chang 2 member reservoir1.引言下寺湾油田的勘探开发始于1971年,2001年正式投入生产,距今已20年,其开发层系主要为长2、长4+5、长6等油层[1-3],含水率非常高,已超过90% 。
本次研究的三叠系延长组长2段储层非均质性强、微观孔隙结构复杂、物性较差,属于典型的低孔特低渗油藏[4]。
目前的储层特征已经不能代表原始沉积地层,但另一方面,由于对于该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缺少专门地、系统地、深入研究,导致地质认识程度低,制约了长2油层的进一步勘探开发。
相对于常规孔渗砂岩储层,低孔渗砂岩储层在沉积、埋藏、成岩等一系列地质过程演化中,因微观孔隙结构差异而具有独特的渗流机理,所以仅靠碎屑岩储层常用的评价方法,一些单一的技术研究手段难以描述该储层的复杂性和特殊性[5]。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超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胡作维1,李云1,王海红2,侯长冰2,王昌勇1,刘犟1(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超低渗透油藏第四项目部,甘肃庆阳745100)摘要:孔隙结构特征作为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资料,日益成为油气储层综合评价和油气藏精细描述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根据岩石薄片、常规物性及高压压汞等分析结果,系统地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超低渗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分类评价。
结果表明: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富含长石和岩屑砂岩,总体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其喉道半径较小,产油能力较低,驱油效率不高,喉道分布的集中程度和均匀程度较差,粗细喉道分异性较强;砂岩孔隙结构可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和差5类,其中中等和较差孔隙结构是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中最为典型的孔隙结构类型。
关键词:砂岩储层;超低渗储层;孔隙结构;长8油层组;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2+3文献标志码:A第26卷第2期2014年4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ol.26No.2Apr.2014文章编号:1673-8926(2014)02-0015-06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ultra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ofChang 8oil reservoir set in Zhenyuan area,Ordos BasinHUZuowei1,LIYun1,WANGHaihong2,HOUChangbing2,WANGChangyong1,LIUJiang1(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China ;2.The Fourth Section of Ultra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Qingyang 745100,Gansu ,China )Abstract :Asimportantbasicdataforpetroleum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thecharacteristicsofporestructureincreasinglybecameanindispensablepartin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andfinedescriptionoftheoilandgasreservoirs.Basedontheanalysisofthinsections,routinephysicalpropertiesandhigh-pressuremercuryinjection,thispapersystematicallystudiedthecharacteristicsandcomprehensiveclassificationoftheporestructureoftheultra-lowpermeabilityreservoirsofChang8oilreservoirsetinZhenyuanarea,OrdosBasin.Theresultsshowthatthereservoirsandstonesarecharacterizedbyfeldsparandlithic-richsandstonetypes,low-porosityandultra-lowpermeability,micro-finesizesofpore-throatradius,lowcapacityofoilproduction,nothighefficiencyofoildisplacement,poorconcentrationanduniformityofpore-throatsizes,andstrongdifferentiationbetweencoarse-throatsandfine-throats.Theporestructureofreservoirsandstonescanbedividedintofivetypes:good,slightlygood,moderate,slightlypoorandpoortypes.Themoderateandslightlypoortypesarethemosttypicaltypesoftheporestructure.Key words :sandstonereservoir;ultra-lowpermeabilityreservoir;porestructure;Chang8oilreservoirset;OrdosBasin收稿日期:2013-10-20;修回日期:2013-12-20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孔渗储层特征及相对高渗储层形成控制因素”(编号:2011ZX05001-004-002)资助作者简介:胡作维(198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低渗储层测井响应特征金鑫(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潜江 433124)摘要:目的总结鄂南地区低孔低渗储层在测井上的响应特征,为下一步的勘探工作做好技术支撑。
方法利用测井储层综合评价技术,应用取岩芯、录井和测井资料,对鄂南地区延长组探井展开四性关系分析和研究工作。
结果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的解释模型,总结了该区延长组利用测井资料区分砂、泥岩,划分油水干层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油水干层及泥岩、油页岩的识别标准。
结论解决低孔隙度储集层的问题,除了加强测井工作外,应当更多地依靠非测井资料和经验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判断。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储层;测井响应特征低渗透储层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油区,不同埋藏深度和不同时代的地层,均可以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圈闭类型的油藏,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统计资料,我国已探明低渗透储层的油田285个,地质储量超过40亿吨,占全部探明储量的24.5%。
根据我国当前勘探的趋势,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油层改造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低渗透储层油藏发现的比例将会不断增加,原认为没有经济价值的低渗透油藏经过储层改造获得较高产量,也使其具有了工业经济价值,低渗透油藏所占产量将越来越多。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广大的勘探领域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盆地延长组油田全部为低渗透油藏,以发育低渗和特低渗储层的岩性油藏而著称,盆地中低渗透油田多而隐蔽,油层厚而致密,最近几年随着西峰油田的发现,储量的不断扩大,盆地南缘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
低渗储层与常规储层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其自身低孔低渗导致束缚水含量高的特殊性,因此其测井响应特征具有与常规储层不一致之处,通过我们最近几年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实际油气勘探发现,利用常规储层测井解释参数常常会误判储层或者误解储层流体性质。
下面根据鄂南地区某区块探井四性关系分析结果探讨测井曲线在鄂南低孔低渗储层上的响应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史家畔-清涧探区延长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摘要通过大量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观察及物性等资料统计分析,对史家畔-清涧探区延长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渗特征和成岩作用进行研究。
研究区砂岩岩石类型以细-粉砂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集层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的特点,孔隙组合类型为溶孔-粒间孔型,储层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及溶蚀作用,压实及胶结作用不利于孔隙的保存,而交代及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
关键词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延长组;史家畔-清涧探区;鄂尔多斯盆地研究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二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中部偏南处,该斜坡为微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
史家畔-清涧地区位于子长县城北东15km,面积为592.3467km2。
本区主要含油层位主要为长4+5、长6油层组。
本文通过对延长组主要储层特征研究,探讨影响储层最主要的因素,为勘探开发和储层改造提供依据。
1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根据岩心观察描述、常规薄片、铸体薄片的分析与观察,根据福克分类,研究区延长组(主要为长4+5、长6)储层主要为浅灰色、浅灰绿色,以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长石砂岩,可占储集厚度的90%以上,其次为粉-细砂岩及粉砂岩,一般小于10%。
(图1)。
1.1碎屑成分特征砂岩碎屑成分中,石英以单晶石英为主,常见均一消光石英,也见波状消光石英,其含量平均为21.8%,变化范围为13.0%~28.0%。
岩屑含量一般为3.0 %~22.0%,平均为9.7%。
喷发岩、变质岩、沉积岩岩屑均可见到,以变质岩屑和岩浆岩岩屑为主,少量沉积岩岩屑。
常见的类型有石英岩、片岩、片麻岩;其次为岩浆岩岩屑,主要为喷发岩、隐晶岩;沉积岩岩屑含量最少,一般为1.0 %~4.0%,平均3.1%。
碎屑分选性以好为主,其次为中等,以次棱角状—次圆状为主,呈颗粒支撑,以线接触为主,结构成熟度较高。
胶结类型以孔隙式胶结为主,其次为加大式、加大~孔隙式胶结。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压裂技术探讨摘要:我国在鄂尔多斯盆地实施了全面的致密油藏开发,同时在压裂和水平井开发技术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致密油藏在开发中,为提升其产能,需要对其实施水平井的压裂改造。
通过改造能够使储层泄油面积得到扩展,增加裂缝导流能力,最终实现增产的目的。
当前致密油藏的开发中并存着多种方式,其中体积压裂+水平井完井的应用,在该领域引发了水平井压裂改造的新一轮革命。
基于该背景,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水平井压裂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字: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压裂一、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压裂目前面临的挑战油气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勘探油气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单纯依靠干酪根生油、圈闭、背斜油气藏等理论,已无法满足现今勘探油气的实践需求。
裂缝性高含水油井治理难度比较大,油水关系复杂,见水裂缝系统的刻画、方案设计难度较大,油水井贯通,地层矿化度、井口压力高,对堵剂材料要求高,措施有效率低,单向堵水受注采关系影响较大,措施有效期短。
控堵水技术治理效果变差,针对裂缝性见水井通过注水调整有效率仅25.6%,调剖调驱见效比例28.6%,前期堵水以封堵裂缝为主,工艺简单堵水效果较差,有效率不足60%。
三叠系长6、长8、长9油藏注水关系复杂,有效压力驱替系统难建立,原层治理措施效果普遍较差,近几年开展提高射孔程度+复压、暂堵压裂、堵水压裂等技术攻关,未达到预期效果,当年单井累增油效益差。
水平井产量普遍较低,目前低于1吨的井采出程度2.6%,采油速度0.31%,剩余油丰富,重复改造主要采用双封单卡压裂工艺,压后需立即放喷,制约了施工规模,储层有效改造难度大,2020-2022年试验大规模补能体积压裂,有效期内单井增油少,产出投入比0.82,整体效益低。
二、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压裂认识1、常规油藏效益建产技术愈加成熟优化超低渗Ⅱ类油藏开发技术,推广正方形反九点井网+超短水平井开发技术,在长6老区扩边建产,单井日产油3.3吨,建产能20万吨,内部收益率8.4%,超低渗Ⅱ类低效储量有效动用。
第23卷 第5期2009年10月现 代 地 质GE OS C I E NCEVol 123 No 15Oct 12009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探区低渗储层长61构造裂缝主要形成期应力环境判识周新桂1,张林炎1,黄臣军1,刘格云2,万晓龙3,鄢犀利1(1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21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3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21) 收稿日期:2009204210;改回日期:2009207220;责任编辑:潘令枝。
基金项目: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科研项目(P02077-2,HBK2004-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科研项目“安塞沿河湾、吴旗地区长6储层裂缝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
作者简介:周新桂,男,研究员,1966年出生,石油地质专业,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储层裂缝定量预测及地应力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工作。
Email:xinguizhou100@sina 1com 。
摘要:开展储层裂缝预测研究,首先必须认识构造裂缝形成的期次及其古应力状态。
通过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1储层岩石声发射实验得出的古构造历史有效最大主应力记忆出现率,厘定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探区长61储层构造裂缝形成时最大主应力介于79112~89199MPa 之间。
通过岩石古应力分期、裂缝充填物包裹体测温和期次测定,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分析,确定延长组储层构造裂缝主要形成期为燕山期。
通过露头区地层和覆盖区定向岩心共轭裂缝或节理应变测量,恢复了沿河湾地区燕山期构造运动三轴应力状态,即最大主应力(δ1)方向为NW —SE 向,优势方位129°∠10°,最小主应力(δ3)优势方位36°∠7°,中间主应力(δ2)近于垂直。
裂缝主要形成期及其古应力状态研究成果为沿河湾探区长61低渗储层构造裂缝分布和发育规律定量预测研究提供了地质依据。
关键词:裂缝形成期;构造应力环境;长61低渗储层;沿河湾探区;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27(2009)05-0843-09Pa l aeostress Judge m en t of Tecton i c Fractures i n Chang 61L ow Perm eable Reservo i r i n Yanhewan Area ,O rdos Ba si n i n M a i n Form i n g Per i odZ HOU Xin 2gui 1,Z HANG L in 2yan 1,HUANG Chen 2jun 1,L IU Ge 2yun 2,WAN Xiao 2l ong 3,Y AN Xi 2li1(11Institute of Geo m echanics,Chinese Acade m 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 eijing 100081,China;21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 ental Engineering,Lanzhou U niversity,L anzhou,Gansu 730000,China;31Acade m y of Exploration and D evelop m ent,Changqing O ilfield Co m pany,PetroChina,X i πan,Shaanxi 710021,China )Abstract:It must be definitely rep lied t o the f or m ing ti m e of tect onic fracture in reservoirs and the state of palaeostress in esti m ating and p redicting work .According t o the method of acoustic e m issi on (AE )palaeostress measure ment,the effective percentage of the maxi m u m p rinci pal stress can be concluded in the hist ory of palaeo 2structure .The AE measure ments reveal that the corres ponding maxi m u m p rinci pal stress is in the range of 80t o98MPa in Chang 61l ow per meable reserv oir of Upper Triassic in Yanhe wan area,O rdos Basin .Based on the result of palaeostress stage,the ther mometry measure ment of fracture filling inclusi on and the evoluti on charac 2teristics of regi onal stress field,it can be confir med that the tect onic fractures f or m at Yanshanian move ment .By the measure ment of the strain of the conjugated fissures l ocated in the outcr op area or the overlay area,the triaxial stress state in Yanshanian is resu med in this area .The directi on of the maxi m um p rinci pal stress is NW 2SE directi on,p redom inant directi on is 129°∠10°,the p redom inant directi on of the m ini m um p rinci pal stress is 36°∠7°,the inter mediate p rinci pal stress is app r oxi m ate vertical .Those results can p r ovide s ome referencesfor p redicti on of tect onic fracture in l ow per meability reservoirs .Key words:the peri od of tect onic fracture f or m ing;the conditi on of palaeostress ;Chang 61l o w per meable reser 2v oir;Yanhe wan ex p l orative area;Ordos Basin0 引 言沿河湾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的东南部,区域构造背景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构造,地层近于水平。
截至2004年该区共钻探23口井,取心井15口。
主要勘探层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1油层,主力储层为NE—S W走向的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油层平均孔隙度为912%(813%~1012%),平均渗透率0117×10-3μm2(0112×10-3~0119×10-3μm2),为低孔特低渗储层。
致密低渗透储层岩石脆性相对较大,经过一定的构造活动后,普遍不同程度地发育构造裂缝。
一般而言,该类储层中发育的裂缝大都为隐裂缝(或无效裂缝),往往不压裂就不具工业产能。
但经合适的压裂改造后,部分无效隐裂缝优先转变为有效显裂缝,储层性能得以改善,油气产能提高。
勘探表明,低渗透储层裂缝发育和分布状况成为制约该区油气勘探和有效开发的重要瓶颈;因此,裂缝预测研究十分有必要,其中构造裂缝形成期次及其古应力环境判识是裂缝分布定量预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基础地质问题[1]。
1 构造裂缝主要形成期的应力环境判识111 最大主应力测量原理和方法11111 声发射古应力测量原理所谓凯瑟效应,即当岩石在经受一次或多次加载、卸载过程之后,若再对其进行加载时,只要未达到以前所经受的最大应力值,则没有或很少发生声发射,而一旦加载超过先前的最大应力值时,则有显著的声发射活动现象。
其机理是岩石由于先存应力的作用而发育微裂隙,在加载达到该应力值时,该期微裂隙发生扩容作用,并快速释放弹性波而发声。
记录这时加载的应力值,就可将其视为岩石所受的历史最大有效地应力值[2]。
11112 声发射“抹录不净”现象如果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对一个已经过一次加卸载循环的岩石第二次加载,在载荷小于第一次加载最高应力值以前,岩石试样的声发射率一般都小;在到达第一次加载的最高应力值时,声发射信号常有相对明显的增多或增强,即显示凯瑟效应(图1中K点)。
再作第三次加载(超过第二次加载的最高值)时,则除了在第二次加载时的最高应力处显示凯瑟效应之外,在第一次加载最高应力处也有显著而相对孤立的声发射信号出现,这种现象称为“抹录不净”现象。
同样,如果岩石在第一次加载时就有对应于地应力分量的凯瑟效应显示,那么不管其显示明晰与否,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对岩石试样作第二次加载时,在第一次加载时显示凯瑟效应的应力附近就有“抹录不净”现象。
一般说来,仅在复压时才有与初压时显示的先存应力相对应的抹录不净点。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复压响应曲线上斜率陡增点与抹录不净点(M)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可用这种反映来检验抹录不净点。
因此,岩石“凯瑟效应”和“抹录不净”现象是声发射法(acoustic e m issi on,简称AE法)测量古、今地应力的理论和实验依据,而“抹录不净”现象是估计微裂缝形成时历史最大有效应力值的重要依据。
图1 某试样声发射累积数—应力响应曲线示意图[2](M为抹录不净点,K为凯瑟点)Fig11 Cu mulative nu mbers of acoustic em issi on2the stress re2 s ponse curves of a samp le[2](a)初压;(b)复压;(c)再压11113 历史最大有效应力分期的基本原则原则1:构造期和构造层划分等分析是应力分期的重要地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