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古岩溶储层分布_李振宏
- 格式:pdf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9
岩溶盆地中微隆起带的存在及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岩溶古地貌为例刘洪军;贾亚妮;李振宏;郑聪斌【期刊名称】《天然气地球科学》【年(卷),期】2006(17)4【摘要】岩溶地貌可以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坡地和岩溶盆地3种主要类型,岩溶盆地被认为是主要的混水区,其孔洞充填严重,储集性能较差,但随着勘探的深入,在岩溶盆地的局部地区也相继找到了储集性能较好的储层,这些储层的发育部位正好处于岩溶盆地中的微隆起带。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厚度图和基底断裂与岩浆岩体分布关系图的分析,指出这种微隆起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基底断裂长期活动的结果;微隆起虽混水但不聚水,受渗流和潜流作用的共同影响,风化壳的发育仍具有一定的深度,由于早期孔洞发育,为后期储层的进一步改造创造了条件。
认为岩溶盆地中的微隆起带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总页数】4页(P490-493)【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古地貌;岩溶洼地;微隆起;储层【作者】刘洪军;贾亚妮;李振宏;郑聪斌【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21【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部古岩溶地貌的成因及地质特征 [J], 展转盈;倪军2.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部古岩溶地貌小型沟槽的识别 [J], 高建荣;徐旺林;郭彦如;赵振宇;刘俊榜;张延玲;张月巧3.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前石炭纪岩溶古地貌恢复 [J], 何江;沈昭国;方少仙;侯方浩;傅锁堂;徐黎明;马振芳;阎荣辉4.古岩溶盆地岩溶作用模式及古地貌精细刻画--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为例 [J], 拜文华;吕锡敏;李小军;魏伟5.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前石炭纪古岩溶地貌与天然气富集研究 [J], 马振芳;周树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储层控制因素分析李振宏;赵小明;郑聪斌【期刊名称】《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4(027)004【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呈现出宽缓的盆缘含硬石膏白云岩坪与盆缘硬石膏白云岩坪相带,为孔洞型储层的成层发育、大面积展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部地区储层物性明显好于东部地区.本文从古岩溶地貌、古沟槽展布、压释水分布以及孔洞充填物类型的差异,系统分析了储层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而利用电子探针分析、同位素分析及包裹体测温,探讨了孔隙充填物的类型及形成环境.充填物中的白云石主要包括微咸水微晶白云石、淡水白云石及马鞍状白云石三种类型,方解石主要包括微咸水粉细晶方解石、淡水方解石及铁方解石三种类型.微咸水微晶白云石和微咸水粉细晶方解石主要形成于同生期层间岩溶发育期,淡水白云石及淡水方解石主要形成于裸露期风化壳岩溶发育期,马鞍状白云石及铁方解石主要形成于中深埋藏环境.【总页数】7页(P315-321)【作者】李振宏;赵小明;郑聪斌【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长安大学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层序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J], 黄正良;武春英;马占荣;任军峰;包洪平2.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储层稀士元素配分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李泽敏;苗建宇3.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J], 黄道军;文彩霞;季海锟;王彦卿4.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岩溶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J], 李振宏;王欣;杨遂正;郑聪斌5.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马五5灰岩段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J], 柏杨;马宏宇;龙鹏宇;侯施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也是最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
其构造演化历史复杂,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构造、地貌、矿产资源和油气储量。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先寒武纪至中古生代,其间经历了地槽演化、古生代海洋盆地形成发展和中生代碰撞造山期。
第二阶段为晚古生代至新生代,其间经历了侵蚀、沉积、逆断层和聚散带的形成,以及第三系沉积和湖盆形成。
第三阶段为新生代晚期至今,其间经历了构造运动和沉降演化,盐岩、煤系、页岩气等资源的富集。
在第一阶段,鄂尔多斯盆地发生了一系列地槽演化,包括川西地塌、宋嘉断陷、江汉断裂和黄土坡隆起等。
中生代,随着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形成了强烈的造山作用,形成了黄土坡、太行山、华北山和松辽盆地的地壳压缩和变形。
此时,鄂尔多斯盆地处于碰撞带和逆冲带,既受到北方古老兵山地区的挤压和拗拉,同时又受到南方三江构造带的水平挤压和侧向剪切。
在第二阶段,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华北地区典型的恢复性复合逆断层,岩石圈下地层发生弯背,切割成一个个突出的山脊和坝地,形成了盆山结合的地貌。
此时,盆地处于中-侧向变形和断-山复合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聚散带和盆山结构。
在新生代,鄂尔多斯盆地进入了盐岩时代,形成了广袤的盐湖、盐渍草滩、喀斯特地形和富含侏罗系盐岩的地层。
在第三阶段,随着构造作用的消退和风化、侵蚀、沉积作用的深入,盐岩、煤系、页岩气等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富集。
其中,盐岩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的特色油气藏层系,盐岩主要分为前寒武系沉积盐岩、下奥陶系储层岩盐和上二叠统缝合盐岩三个储层,总储量达数万亿立方米。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历经了地槽演化、海洋盆地、碰撞造山、侵蚀、逆断层、聚散带形成、盐岩和煤系富集等过程。
这一演化历史使得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了丰富的地质资源,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工业基地,也为地质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石千峰组气藏成藏时间李振宏【期刊名称】《西北油气勘探》【年(卷),期】2005(017)002【摘要】鄂尔多斯盆地的气源主要来自于山西组—太原组的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上石盒子组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泥岩,具有很强的封盖能力,天然气很难穿层运移。
近年来,相继在盆地东部的石千峰组地层中发现了一系列次生气藏,该气藏具有较低的压力和压力系数、较轻的天然气组分、较低的含气饱和度和砂体充满度、较小的气藏规模,其形成机理逐步引起了勘探家的关注。
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出发,结合盆地热演化史,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各个含气层系的油气充注时间。
测试结果得出山西组—石盒子组烃类包裹体均一温度跨度较大,从80~160℃,说明这一时期油气充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时间大约为70~200Ma;而石千峰组烃类包裹体均一温度跨度较短,集中于160℃左右,时间大约为70~100Ma,说明这一时期油气充注是一个瞬间充注的过程。
从而也进一步论证了石千峰组气藏具次生气藏的特点。
【总页数】7页(P8-13,38)【作者】李振宏【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石千峰组千5段岩石学特征研究 [J], 李园园;高媛2.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石千峰组沉积微相特征研究 [J], 李园园;李飞;3.中国致密砂岩煤成气藏地质特征及成藏过程——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气藏为例 [J], 张水昌;米敬奎;刘柳红;陶士振4.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石千峰组气藏成藏时间 [J], 李振宏5.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石千峰组低压气藏特征 [J], 杨华;姬红;李振宏;孙六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一、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著名的陆相沉积盆地之一,其存留着丰富的中生代沉积地层及构造变形的应力古地理记录。
本文旨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的研究,探讨其演化历史以及古地理意义。
二、地层与岩相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可划分为下奥陶统、上奥陶统、早泥盆世以及晚泥盆世四个地层单元。
而各个地层单元内部则见有多套层序发育,形成地层层次丰富的地层序列。
1. 下奥陶统在下奥陶统中,主要出露了梁家河组、黄沙峪组、北山组等。
梁家河组为典型的河流沉积,表现出粗糙的岩石碎屑岩及颗粒溢流沉积的特征。
黄沙峪组则由砂岩、泥岩及碳酸盐岩组成,记录了浅水海洋的沉积环境。
北山组则主要由泥岩和弱成岩砂岩构成,显示了深水海洋试沉积环境。
2. 上奥陶统在上奥陶统中,主要有四家子组和下杆门组。
四家子组由泥岩和砂岩交替组成,反映了深水海洋环境下的细粒沉积。
下杆门组则以砂岩和泥岩为主,显示了浅水海洋的沉积特征。
3. 早泥盆世早泥盆世以南笼河组和永不显组为主。
南笼河组为泥岩和湖泊相砂岩的组合,揭示了湖盆沉积的特点。
而永不显组则由风化残积及沉积物填积形成的块状岩石组成。
4. 晚泥盆世晚泥盆世主要有须家河组、南河组以及下托机组。
须家河组主要由黄色石英砂岩和泥岩组成,记录了较浅的湖泊相沉积环境。
南河组主要由沙岩和灰岩组成,显示了较深的湖泊相沉积。
下托机组则由长石石英砂岩和泥岩交替组成。
三、演化历史与古地理意义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经历了早奥陶、中奥陶及晚奥陶三个阶段的沉降、变形和抬升过程。
其中,早奥陶阶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大量碎屑物和有机质的沉积阶段,反映了来自北部地区的碎屑沉积和陆源有机质输入的特征。
中奥陶阶段则是沉降速度缓慢的阶段,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盆地内部的构造隆起带。
晚奥陶阶段则伴随着盆地内部的断裂活动,形成了不规则的断块,加速了盆地的抬升过程。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鄂尔多斯盆地在古生代时期以来的演化历史。
适用标准文案鄂尔多斯盆地堆积——结构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2002年 9月目录序言一.地背景与结构演化(一)地背景⋯⋯⋯⋯⋯⋯⋯⋯⋯⋯⋯⋯⋯⋯⋯⋯⋯⋯⋯⋯⋯⋯⋯1(二)结构演化⋯⋯⋯⋯⋯⋯⋯⋯⋯⋯⋯⋯⋯⋯⋯⋯⋯⋯⋯⋯⋯⋯⋯2二.鄂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演化(一)奥陶系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4(二)石炭—二叠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10(三)中生界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18三.鄂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盖特色及天然气富集律(三)源岩特色⋯⋯⋯⋯⋯⋯⋯⋯⋯⋯⋯⋯⋯⋯⋯⋯⋯⋯⋯⋯⋯⋯25(四)集岩特色⋯⋯⋯⋯⋯⋯⋯⋯⋯⋯⋯⋯⋯⋯⋯⋯⋯⋯⋯⋯⋯⋯33(五)盖特色⋯⋯⋯⋯⋯⋯⋯⋯⋯⋯⋯⋯⋯⋯⋯⋯⋯⋯⋯⋯⋯⋯⋯44(六)天然气富集律⋯⋯⋯⋯⋯⋯⋯⋯⋯⋯⋯⋯⋯⋯⋯⋯⋯⋯⋯⋯四.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特色及天然气富集律(一)源岩特色⋯⋯⋯⋯⋯⋯⋯⋯⋯⋯⋯⋯⋯⋯⋯⋯⋯⋯⋯⋯⋯⋯55(二)集岩特色⋯⋯⋯⋯⋯⋯⋯⋯⋯⋯⋯⋯⋯⋯⋯⋯⋯⋯⋯⋯⋯⋯56(三)天然气富集律⋯⋯⋯⋯⋯⋯⋯⋯⋯⋯⋯⋯⋯⋯⋯⋯⋯⋯⋯⋯69五.鄂多斯盆地中生界生、特色及石油源价(一)源岩特色⋯⋯⋯⋯⋯⋯⋯⋯⋯⋯⋯⋯⋯⋯⋯⋯⋯⋯⋯⋯⋯⋯(二)集岩特色⋯⋯⋯⋯⋯⋯⋯⋯⋯⋯⋯⋯⋯⋯⋯⋯⋯⋯⋯⋯⋯⋯(三)石油成藏律⋯⋯⋯⋯⋯⋯⋯⋯⋯⋯⋯⋯⋯⋯⋯⋯⋯⋯⋯⋯⋯前言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采集、综合剖析和总结已有成就为主,要点野外检查和岩芯察看为辅,深入、综合、总结古人研究成就,研究盆地堆积演化历史,确立生储盖组合、联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达成相关研究内容,课题构成员自合同判定以后进行了大批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察,钻井岩芯察看等工作,达成了大批工作量,详细见表1。
表 1达成工作量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数目序号项目单位数目1古人研究报告资料采集本207蒲片判定片5002古人学术论文篇308粒度剖析片2003露头剖面采集条509物性剖析件1004钻井岩心剖面采集条20010报告插图幅5野外观察剖面条3011岩相古地理图幅6钻井岩芯观察井20012研究报告份1经过一年的工作获得了以下认识1.确立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堆积系统种类,此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堆积,包含4大堆积系统,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堆积,包含 6 大堆积系统,中生界侏罗系包含三大堆积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元古界地层分布及演化特征摘要:完善中国华北新元古代地层划分方案,建立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格架,使其成为国际地层对比的参考标准,是中国地质学家的追求。
华北典型的中新元古代剖面是北京—蓟县一带的长城、蓟县和青白口系,缺少可与华南对比的南华和震旦系。
本文试图通过地层分布、岩石组合、岩石学、碎屑矿物(锆石和榍石)U-Pb定年等研究手段限制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新元古代地层沉积年代,并对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的形成环境进行分析推测,最终为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格架划分提供方案。
1引言由于陕西洛南出露比较连续、完整且含有杂砾岩层的新元古代地层,因此本文将对它进行系统分析结合碎屑岩进行地层分布、岩石组合、岩石学特征等研究,对其中的沉积同生独居石和磷钇矿定年,从而限制其沉积时代,确定其分布规律和组合特征,建立华北南缘新元古代地层格架,为完善华北克拉通新元古代地层划分方案提供依据。
2地层沉积特征鄂尔多斯地块南部边缘的中元古代沉积地层出露完整,分布范围广,本章围绕地块南缘,选取了三条剖面进行野外观察、实测,分别是洛南县巡检剖面、黄龙铺-太白岔剖面、私家沟剖面,野外观察实测工作主要为沉积地层沉积一构造特征观察,沉积相划分。
2.1巡检司剖面2.1.1沉积层序特征洛南县巡检镇剖面位于向斜的北翼,长城系超覆在太华岩群之上。
高山河组地层沉积表现为陆相向海相过渡。
岩性组合主要为中粒砂岩、砾岩、细粒砂岩、泥岩夹粉细砂岩、砂泥岩互层。
高山河组底部发育一套厚约0.1m砾岩,再向上,可见石英砂岩中小型交错层理,薄层杂砂岩呈波状起伏,推测其为三角洲平原决口扇。
再向上可见,砂岩底部磨圆较好的泥砾,结合粒径大小推测为前三角洲相。
随后,在岩层中发育羽状交错层理,表明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可能为滨岸相。
综上所述,沉积相整体表现为陆相向海相过渡,由三角洲过渡为滨岸、浅滩、泻湖、滨岸,水深先增大后减小。
此外,部分地区的深色泥岩或板岩中含有机质,是良好的生油层。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盆地沉积演化阶段: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
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
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
细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
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剥蚀。
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
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
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上升。
第四阶段:下白垩系志丹统,干旱型湖泊沉积阶段第三阶段安定组杂色泥灰岩沉积之后,燕山运动第二幕开始,盆地再度上升,并在周边发生了强烈的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褶皱断裂造山运动开始,形成了盆地格局(侏罗纪晚期)。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古隆起及其天然气分布
李振宏
【期刊名称】《西北油气勘探》
【年(卷),期】2005(017)004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存在着3个明显的古隆起,即中央古隆起、伊盟古隆起和韩城古隆起。
这3个古隆起共同控制着华北海、祁连海和秦岭海的分布,从而控制着奥陶系的沉积格局。
古隆起的鞍部和斜坡部位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域,古隆起鞍部白云岩体发育,斜坡带岩溶孔洞发育。
由于所处构造位置不同,各隆起斜坡带成藏条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央古隆起东斜坡构造稳定,气藏保存条件好,著名的长庆大气田就处于这个位置。
【总页数】6页(P17-22)
【作者】李振宏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1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与天然气聚集 [J], 汤显明;惠斌耀
2.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中央古隆起水平迁移规律——来自于同沉积记录的证据 [J], 袁苏杭;付金华;肖安成;孙六一;吴磊;包洪平;毛黎光;欧阳征键;徐波
3.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纪祁连海域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领域分析 [J], 魏新善;季海昆;黄道军;王少飞
4.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古生代前陆盆地及中央古隆起成因与油气分布 [J], 解国爱;张庆龙;郭令智
5.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中组合天然气成因与来源 [J], 李军;赵靖舟;王大兴;孙六一;任军峰;武春英;吴伟涛;赵子龙;曲付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储层展布及勘探潜力席胜利;李振宏;王欣;郑聪斌【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06(027)003【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时期,处于"三隆两鞍两坳陷"的古构造格局.3个隆起在平面上呈"L"型展布,共同控制着奥陶系的沉积相带,并控制着不同类型储层的区域展布.奥陶系主要的储集类型包括东部坳陷的盐下储集体、古隆起斜坡带的风化壳岩溶储集体、古隆起鞍部的马家沟组四段白云岩储集体、古隆起西部的中奥陶统重力流储集体和古隆起南部斜坡带的生物礁储集体.风化壳岩溶是最有利的储集体,在该储集体中目前已发现靖边大气田.其他4种类型储集体的勘探虽然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但结合储层特征及油气运聚分析,仍存在较大的勘探潜力,是开拓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新领域的关键所在.【总页数】8页(P405-412)【作者】席胜利;李振宏;王欣;郑聪斌【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储层类型及其空间展布 [J], 郝哲敏;苏中堂;王玉萍2.致密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与天然气勘探潜力——以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为例 [J], 魏新善;赵俊兴;陈洪德;张道锋;代榕;郭彦如;陈娟萍;任军峰;柳娜;罗顺社3.塔里木盆地牙哈-英买力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 [J], 沈安江;王招明;郑兴平;贺晓苏;郑多明4.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格局及其储层展布 [J], 王少飞;李振宏;王飞雁5.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侧向供烃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 [J], 包洪平;黄正良;武春英;魏柳斌;任军峰;王前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岩溶类型及分布李振宏;郑聪斌;李林涛【期刊名称】《低渗透油气田》【年(卷),期】2004(009)001【摘要】古岩溶的形成和发育是构造多旋口发展中碳酸盐岩介质性质与结构、水文地质条件与地球化学环境等控制物质-能量转化因素在一系列复杂成岩变化过程中演化的结果。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自沉积以来,经历了沉积成岩→溶蚀破坏→溶蚀充填→溶蚀改造等漫长的多期岩溶地质作用,古岩溶形态多种多样、大小多变、组构复杂。
按照古岩溶形成的条件及控制因素可以划分为表生期岩溶和埋藏期岩溶两大类。
其中表生期岩溶包括同生期层间岩溶和裸露期风化壳岩溶;埋藏期岩溶包括压释水岩溶和热水岩溶。
由于所受构造条件的控制,不同类型岩溶的分布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异。
同生期层间岩溶主要围绕膏盐盆地分布;裸露期风化壳岩溶主要集中在岩溶地貌变化带;压释水岩溶主要分布于盆地的中北部;热水岩溶主要分布于盆地西缘。
【总页数】7页(P15-21)【作者】李振宏;郑聪斌;李林涛【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古岩溶型碳酸盐岩致密储层特征、形成机理与天然气富集潜力 [J], 王国亭;程立华;孟德伟;朱玉杰;孙建伟;黄锦袖;彭艳霞2.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古岩溶类型及主控因素 [J], 张春林;朱秋影;张福东;刘锐娥;3.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古岩溶类型及主控因素 [J], 张春林;朱秋影;张福东;刘锐娥4.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的分形特征 [J], 付勋勋;刘新社;邵晓州;虎建玲;贾丽;车永发5.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 [J], 刘文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岩溶洞穴特征郑聪斌;张军;李振宏【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05(025)004【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主要发育碳酸盐岩洞穴,颗粒灰岩、生物灰岩、藻灰岩及细晶白云岩是主要成洞基岩.成洞有利条件不仅包括沉积间断、气候、岩性,而且与断裂体系的发育紧密相关,断裂附近是古岩溶洞穴发育的有利场所.古岩溶洞穴由于埋藏较深,钻井和测井是识别其发育程度的主要方法.洞穴堆积物主要为溶塌角砾岩及冲积砂砾岩,发育晶间孔、晶间溶孔、角砾间孔、溶缝和溶洞,因受到洞壁的保护而免受正常压实,是重要的天然气储层.由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构造发育,沟通了深部热流体,洞穴堆积物的储集空间受到后期的改造较大,对天然气成藏既有建设性作用,又有不利因素.【总页数】5页(P27-30,插页1)【作者】郑聪斌;张军;李振宏【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克里摩里组古喀斯特洞穴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 [J], 苏中堂;呼尚才;刘宝宪;任军峰;白海峰2.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槽村地区直罗组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对构造背景及物源的启示 [J], 俞礽安;司庆红;王善博;朱强;刘晓雪;王海波;唐永香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乌达剖面石炭系羊虎沟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 司锦;胡勇;侯云东;孙继峰;何文祥;陆雨诗4.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沉积环境特征及构造指示意义 [J], 余威;王峰;弓俐;王国华;田景春;马占荣5.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太原组沉积特征 [J], 赵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
李振宏;席胜利;刘新社
【期刊名称】《世界地质》
【年(卷),期】2005(024)002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具有广覆式生烃特征;储集层在宏观上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微观上受同沉积火山物质的影响;油气成藏经历了从异常高压向异常低压的演化,异常高压控制着油气的初次运移方向.根据包裹体均一温度及成份分析,油气成藏过程主要经历了常温常压、异常高温高压、次异常高温次高压和常温低压4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根据岩性圈闭与烃源岩的关系,将上古生界的成藏组合划分为源储互层式、近源式和远源式3种组合类型.
【总页数】8页(P174-181)
【作者】李振宏;席胜利;刘新社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探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 [J], 周进松;王念喜;赵谦平;银晓;林桂芳;曹跃;李园园;韩小琴
2.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 [J], 胡方皓
3.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 [J], 丁雪峰;康锐;韩会平;刘晓鹏
4.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泊尔江海子断裂对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控制 [J], 李潍莲;纪文明;刘震;雷婷;朱景宇
5.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东部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模式 [J], 刘俞佐; 石万忠; 刘凯; 王任; 吴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下侏罗统凝灰岩年代学及意义李振宏;冯胜斌;袁效奇;渠洪杰【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沉积盆地地层序列中的凝灰岩是源区造山活动的直接产物,与造山带的活动性密切相关。
鄂尔多斯及周缘盆地下侏罗统凝灰岩的相继发现,对于探讨早侏罗世构造演化的关键时限和大地构造背景提供了证据。
以凝灰岩的锆石U-Pb年代学为线索,厘定了早侏罗世凝灰岩喷发的期次及关键时限,同时辅助以重点区域凝灰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凝灰岩喷发的大地构造背景。
研究认为:①下侏罗统凝灰岩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集中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平凉、安口一带,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的宁武-静乐盆地及广灵盆地内,与北秦岭造山带和燕山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②不同地区凝灰岩的喷发时限并不完全具有等时性,鄂尔多斯西南缘平凉策底、安口地区凝灰岩的时代分别为175.2 Ma ±2.4 Ma和168.4 Ma ±1.3 Ma,宁武-静乐盆地陈家半沟剖面火山碎屑岩的时代为179.2 Ma ±0.79 Ma,浑源-广灵盆地板塔寺剖面凝灰岩的年龄为171 Ma ±1.0 Ma,总体上处于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早期;③在凝灰岩微量元素Th/Hf-Ta/Hf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所有投点全部落入了大陆裂谷带或者初始裂谷玄武岩区,反映了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鄂尔多斯及周缘地区整体上处于陆内拉张的构造背景。
凝灰岩喷发时限的确定,也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热演化年代学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总页数】13页(P729-741)【作者】李振宏;冯胜斌;袁效奇;渠洪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1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18;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吴旗油区下侏罗统古地貌特征与油气富集关系 [J], 于雷;王维斌;车飞;许磊明;高伟2.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下侏罗统富县组沉积相特征 [J], 刘犟;李凤杰;侯景涛;方朝刚;孟立娜3.西藏拉萨达孜侏罗统叶巴组火山角砾凝灰岩中波痕的发现及意义 [J], 江宇;刘明明;孙春卫;杨玉堂;陈伟乐;索朗群培4.西藏拉萨达孜侏罗统叶巴组火山角砾凝灰岩中波痕的发现及意义 [J], 陈建平;刘明明;5.西藏拉萨达孜侏罗统叶巴组火山角砾凝灰岩中波痕的发现及意义 [J], 江宇;刘明明;孙春卫;杨玉堂;陈伟乐;索朗群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造界面演化过程中陡坡带的存在及意义
李振宏;周义军
【期刊名称】《西北油气勘探》
【年(卷),期】2006(018)001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之后,发生了1.4亿年的沉积间断,形成了一独特的构造界面。
这一构造界面的存在及其演化对于奥陶系岩溶储层的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奥陶系顶面演化图的编制,分析了本溪期一早中三叠世构造界面演化过程中始终存在的陡坡带与岩溶储层发育之间的关系,厘定了陡坡带位置为岩溶储层展布的有利区域,陡坡带之下存在一致密带。
【总页数】7页(P8-14)
【作者】李振宏;周义军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长庆分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2
【相关文献】
1.东营凹陷陡坡带构造演化物理模拟 [J], 王勇;熊伟;崔营滨
2.大民屯凹陷东部陡坡带构造演化特征 [J], 孙增玖;崔全章;向晟
3.东濮断陷湖盆陡坡带构造演化史恢复研究 [J], 陈发亮;韩福民;刘忠亮;刘赵峰
4.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东部陡坡带的构造演化特征 [J], 张玮;李明杰;孙增玖;李洪革
5.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局部构造及其演化 [J], 吴官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