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单元知识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246.00 K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 3 单元收入与分配测试题单元达标检测( 三)一、选择题( 共12 小题,每小题 5 分)1.下面是我国某城市一居民家庭2016 年收入构成一览表,图表表明( )内容工资收入出租房屋收入股票收益其他收入比例(%)55251010①家庭收入主要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②劳动所得占家庭收入比重过高③家庭风险投资过大④实现了家庭收入的多样化A.①②B.③④.①③ D .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收入分配方式。
该家庭收入主要自劳动所得,故排除①。
股票收益占家庭收入比重较低,故排除③。
答案:D2.公正是提高人民满意度的一杆秤,政府理应是社会公正的守护者。
从收入与分配的角度看,守护社会公正,政府要( )①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②实行结构性减税,提高企业利润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积极发挥国家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中的作用④充分发挥市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A.①②B .③④.②④ D .①③解析:②说法错误,实行结构性减税后,企业的利润增加,居民收入分配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故排除②;④说法错误,因为发挥市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会扩大收入差距,不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故排除④。
答案:D3.2017 年,辽宁省人力资和社会保障厅消息称,辽宁省14 个市的最低工资均已经调整完毕。
其中沈阳、大连调整后的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月最低工资标准一档均为 1 530元。
调整后的最低工资标准比原标准平均增幅均达两位数。
表明( )①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②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③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④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A.①②B .②④.②③ D .③④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初次分配,不是再分配,①排除;题干不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②排除。
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4.如下图所示,有利于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 向“橄榄型”转变的措施是( )①改革税制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②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③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④逐步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A.①②B .②③.②④ D .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维护公平的措施。
收入与分配1. 某农民把承包的4亩地入股流转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和员工。
该农民说:“除了每亩每年保底租金800元外,我春节前又领了15%的分红,加上每月工资1 200元,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
”该农民的收入( )①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② 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③ 属于按劳分配④ 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2. 右边漫画主要体现了财政( )A. 是提高社会效率的重要措施B. 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C. 能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D. 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3. 为了让科技真正进村入户,某农科院把农民和科技人员“捆绑”在一起,使农民的利益和科技人员的利益统一起来。
这种“捆绑”不是生拉硬扯,而是要建立一种符合市场原则的激励机制。
这里所说的“统一”,从经济学上看就是( )A. 按土地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统一B.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统一C. 按信息要素分配与按技术要素分配的统一D. 按资本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统一4. 某家庭有甲、乙两劳力,城镇化建设中,该家庭承包的6亩地以每年每亩1 100元转包给一私营农业公司经营。
当年该公司聘用甲在公司打工,月工资1 200元;乙在一家中型国有企业工作,工资、薪金年收入30 000元,当年乙专利技术转让所得为3 000元。
则该家庭当年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收入为( )A. 1.55万元B. 2.4万元C. 1.74万元D.4.85万元5.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下列不属于再分配手段的是( )A. 最低工资保障B. 最低生活保障C. 税收D. 社会保险6. 浙江依托财政支持,在全省范围内发放1亿元科技创新劵,支持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共计约有50万家企业受惠。
这表明( )A. 财政能够促进经济平稳运行B. 财政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C. 中小微企业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D. 创业创新离不开国家行政手段的调控7. 从一个水龙头打水,有人用大桶,有人用小桶。
高一政治第三单元检测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题1.5分,共66分)1.图2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 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决定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
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
该图表明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③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④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A.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3.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是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
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A.44000元 26000元 B.36000元 19000元C.49000元 21000元 D.44000元 11000元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5.“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差距。
这表明A.社会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B.政府通过再分配可以促进社会公平C.政府在医疗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D.加大财政投入是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途径6.根据合众思壮招股书显示,姚明在2007年12月18日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时的认缴出资额是37.5万元,姚明在短短两年间,投资收益率高达近百倍。
【红对勾】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单元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1.小张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4万元,岗位津贴1万元;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搞一些技术发明,一年的技术转让所得为1万元;在这期间炒股获得收益2万元。
小张上述收入中,按劳分配和按资本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分别为( )A.4万元3万元B.5万元2万元C.5万元3万元D.4万元2万元解析:本题考查分配方式的相关知识。
小张在国有企业的年薪和岗位津贴属于按劳分配取得的收入,技术转让所得为按技术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炒股获得的收益为按资本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故答案为B。
答案:B2.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由突破平均主义逐渐演变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下列有关按生产要素分配,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②能够鼓励人们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以造福于人民③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④其客观结果会导致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需要加强国家的调节A.①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相关知识。
①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②③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④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弊端及解决措施,均正确。
答案:D3.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政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调查显示,与试点实施前相比,试点企业股权结构得到优化,成果转化模式更加科学合理,企业年平均利润增长166.2%,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
这说明(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②分配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科研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④国家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A.②③ B.①④C.①③ D.②④解析:按生产要素分配会拉大收入差距,①错误。
【师说】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单元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60分)1.在收入分配中,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其原因是( )①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而且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②在我国的经济成分中,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同时存在着非公有制成分③我国建立的是公有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④我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我国之所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角度讲的,应选;②④是从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角度讲的,②④应选;③不能成为原因,因为③中,从公有制为特征看,能说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能说明坚持生产资料按贡献参与分配。
答案:B2.2014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发改委牵头建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这些经济条件包括( )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③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④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解析: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①正确;人民民主专政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政治条件,不是经济条件,②不选;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正确;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④正确。
答案:C3.读“2014年中国居民收入构成”表。
后两项比前两项的增幅大,说明了( )2014年中国居民收入构成B.挥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C.非劳动收入已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D.居民书入来源日益多样化解析:本题强调的是居民收入构成中各项目的增幅对比,并未涉及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问题,A不符合题意;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只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变,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就不会受到挑战,B错误;从绝对数据看,劳动收入依然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C错误;表中数据表明居民收入越来越多地来自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这是收入来源日益多样化的体,D正确。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和分派练习卷必修 1《经济生活》单元练习卷第三单元收入与分派姓名:班级:一、判断题1.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推行按劳分派的前提。
2. 小金办了一家私营玩具厂,昨年税后收益30 万,这 30 万属于按资本因素分派。
3.我国政府要执行好再分派调理职能,加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兼备效率与公正,既要落实分派政策,也要倡导奉献精神。
5.财政经过公民收入的首次分派,促进社会公正并改良人民生活。
6.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根源。
7.经济运转受有效需求不足限制时,宜实行减税、刊行国债、降低利率等财政政策措施。
8.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9. 我国新改正的个人所得税法将个税起征点上浮至每个月5000 元,这表现了税收拥有强迫性。
10.按生产因素参加分派有益于增添居民收入,减小收入差距。
二、选择题11.前些年,农民张某从本村承包了 20 亩土地搞大棚栽种,收入颇丰。
国家土地流转政策落实后,张某将这 20 亩地转包给了李某,每年从李某处获取转包金。
对农民张某的收入可这样认识①前者属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就分派,后者属于按生产因素分②前者属于按劳动因素分派,后者属于按资本因素分派③前者属于按劳分派,后者属于按生产因素分派④前者属于劳动收入,后者属于财产性收入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 某地试试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由村经济合作社牵头组建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获得的收益按田户土地入股份额进行分派。
这一做法①使农民把自己全部的土地变为了资本②有益于增添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③表现分派制度下的生产因素参加分派④促进乡村集体经济的性质发生了改变A .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3.“零工经济”是每一个人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进而获取必定酬劳。
这类模式①有益于增添居民收入②表现了对劳动的尊敬,贯彻了按劳分派的原则③有助于劳动者转变观点,不停提升职业技术④对政府部分怎样增强市场看管提出了新课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4.某公司采纳同贡献、同酬劳的薪酬分派系统,依据员工对公司的贡献度大小而不是职位等级区分薪酬,大幅提升了一线工人的酬劳,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员工的潜能。
收入与分配一、单项选择题1. 《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要“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表明决策层要以更大的力度推动社会公平。
为此,需要( )①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 改革过程中坚持“提低、扩中、控高”的基本思路③ 落实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④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障财产性税收的足额征缴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2.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我国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
要做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B.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C. 扩大有效投资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D.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包括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和允许高校教师从事多点教学获得合法收入。
该《意见》旨在( )①拉大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②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③ 增加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的收入④ 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A. ①③B. ①②C. ②④D. ③④4. 2016年8月,审计署统计结果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有27.05亿元人民币财政存量资金未及时统筹使用或清理盘活。
对这种现象,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①只要出现财政存量资金就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合理利用② 过多的财政存量资金会削弱积极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③ 财政存量资金的增加是财政收入新常态的重要表现④ 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治本之策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5. 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财政收入增加的因素主要是( )A. 国家的宏观调控B.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C. 纳税人的纳税意识D. 税收的征管6. 未来几年,我国财政收入将由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财政支出会呈刚性增长,财政管理要求更规范科学。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①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②由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③由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④由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劳动特点决定的A.①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2.以下选项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是〔〕A.小王的淘宝小店每月收入为3 000元B.张工程师凭着新开发的软件获得公司2万元奖励C.私企文秘刘女士每月工资5 000元D.公务员小李每月工资为4 000元3.我国正健全生产要素按奉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其所以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因为〔〕A.按劳分配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开展的需要B.各种生产要素都能够创造商品价值C.市场经济需要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D.生产要素不仅作用于生产,也作用于流通4.“如果我们把社会财富比做一块蛋糕,那么制作好蛋糕固然重要,而切好蛋糕同样值得重视。
〞这说明〔〕A.要注重生产和积累的关系B.要处理好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C.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D.要处理好经济开展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5.以下关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表述正确的选项是〔〕A.公平是效率的物质保证B.效率和公平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二者不能兼得C.注重效率有利于调动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D.公平是效率提高的保证6.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支平衡是指〔〕①当年的财政收入完全等于支出②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③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④没有财政赤字的收支情况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④7.2008年8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财政部部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2022年中央决算报告和中央决算草案时说,2022年全国财政收入为51 321.78亿元,完成预算的116.5%。
2022年中央财政赤字2 0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下降了0.8%。
收入与分配单元过关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在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会有所差别。
这是因为( )A.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使企业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B.按劳分配的实质与企业的效益是联系在一起的C.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企业的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D.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联系在一起的答案 B解析由于各企业效益不同,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会有所差别。
A、D不符合题意。
C错误,按劳分配与企业利益无直接联系。
2.按劳分配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实行这种分配方式的经济形式是( )A.混合所有制经济B.外资经济C.私营经济D.公有制经济答案 D解析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A、B、C都错误。
读漫画《如此分配》,回答3~4题。
3.农民获得土地出让金,属于( )A.按劳分配B.按土地所有权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D.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答案 C解析土地是生产要素,农民获得土地出让金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A、D不符合题意。
B错误,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只有使用权。
4.针对漫画中出现的问题( )A.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革,坚持按劳分配B.必须规范收入分配,完善分配体制C.必须让政府决策一切,平均分配D.必须保护各种收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答案 B解析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A是片面的。
让政府决策一切,平均分配是错误的,C排除。
国家保护合法收入,D错误。
5.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下列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理解正确的有( )①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财富的增加和公平的真正实现②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③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④在初次分配中要讲效率,再分配中要讲公平A.①④ B.①③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提高效率并不能说明公平就会实现,①错误。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④错误。
2015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练习题(含答案) C.49760元26000元D.49760元20000元解析:C在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李某由于在国有企业工作,所以他的工资和奖金与岗位津贴属于按劳分配,即36000+960+12800=49760元;李某在私营企业打工获得的劳动报酬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即26000元,选C。
7.下图是2013年我国某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示意图。
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B.我国农村收入结构在不断完善C.劳动性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体部分D.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逐渐降低解析:C由图表可知,家庭经营收入占46.2%,工资性收入占42.5%,二者构成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88.7%,可见劳动性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体部分,选C。
材料只是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构成比例,不涉及人均收入的增长,A不选;我国农村收入结构依然以劳动收入为主,B不选;D与题意无关。
8.2014•江西吉水中学考试]“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这是较为理想的收入分配结构。
“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对我们的启示是()①收入分配的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社会公平③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④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A在市场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不是国家宏观调控,④本身说法错误,首先排除;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人们的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分配注重公平、相对平等,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需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①②③正确。
该题选A。
9.2013•黄冈中学测试]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政府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有()A.提高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B.加大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力度C.运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差距D.取缔非法收入,整顿分配秩序解析:A本题考查初次分配的知识,主要考查考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
真题体验1.[2014·天津高考]河北省饶阳县的程秀把承包的4亩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和员工。
程秀说:“除了每亩每年保底租金800元外,我春节前又领了15%的分红,加上每月工资1200元,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
”她的收入()①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②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③属于按劳分配④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A本题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
租金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①符合题意。
股东参与公司分红,其收益受公司经营状况影响,②符合题意。
程秀的工资收入是在民营企业所得,属于按劳动要素参与分配,③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股票,④与材料无关。
2.[2014·海南高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
下列举措中能够通过扩大财产权利而使农民增收的是() A.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担保和转让B.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C.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生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D.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确权登记解析:A本题考查个人收入的分配。
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担保和转让,既扩大了农民的财产权,又能够增加收入,A项符合题意。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土地仍然归集体所有,并没有扩大财产权,B项不符合题意。
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生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但没有扩大财产权,C项不符合题意。
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确权登记,不会改变土地所有权,更不会增加农民收入,D项不符合题意。
3.[2014·广东高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平均工资保持较快增长,但工资水平的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岗位差距仍然较大。
针对这一问题,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的比重②创新扶贫方式,推进特殊困难地区的发展③禁止非法垄断及非法竞争行为④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均化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C本题考查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等知识点。
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①表述错误。
采取②表述的措施有利于解决工资水平的地区差距、行业差距。
岗位差距较大的问题往往是由非法垄断和竞争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采取③表述的措施。
我国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而不是平均化,④表述错误。
4.[2014·大纲全国卷]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是()A.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B.调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C.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D.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解析:D本题考查收入分配公平。
转移支付、生活保障不属于初次分配和劳动报酬,A、C两项不符合题意。
调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会在短期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会减少企业的利润,不利于劳动报酬的增长,排除B项。
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D项符合题意。
5.[2014·重庆高考]结合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目标价格制度违背了市场供求规律B.补贴生产者避免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C.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发挥了财政改善民生的功能D.目标价格制度使农产品价格在目标区间内波动解析:C本题考查财政作用的知识。
如果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区间,就补贴消费者;低于目标价格区间,就补贴生产者。
可见政府通过补贴机制调节商品供求,故排除A。
补贴生产者,可以保障生产者盈利水平,但并不能决定市场价格变动,因为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故排除B。
财政补贴低收入消费者,有利于保障低收入消费者的生活水平,故C正确。
目标价格制度的制定,目的是保障农产品种植者的收益,以及保障消费者消费水平,故排除D。
6.[2014·课标全国卷Ⅰ]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
要加大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关键是要增加财政收入。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措施()A.大幅度提高税率B.大力发展实体经济C.提高职工工资水平D.扩大资本市场规模解析:B本题考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B项符合题意。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税率,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
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国家财政收入及企业收入会相对减少,不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C项不符合题意。
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对财政收入没有直接影响,D项与材料不符。
7.[2014·北京高考]“自动稳定器”是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具有自动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功能;在经济繁荣时会自动抑制经济增长,在经济衰退时会自动促进经济增长。
下列选项能够体现“自动稳定器”功能的是()A.税务总局实施部分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降低企业税负B.因经济繁荣职工收入提高,个人所得税税率进入更高等级C.政府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D.中央银行为应对经济下行,降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解析:B本题考查财政政策、个人所得税等知识。
A、C、D 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
个人所得税在不同收入状况下税率不同,在经济衰退时人们收入减少,个人所得税征收额同时减少,从而增加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在经济繁荣时反之,B符合“自动稳定器”的特点。
8.[2014·四川高考]纳税人是直接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单位或个人,负税人是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
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李先生交纳1200元个人所得税——李先生既是纳税人也是负税人②某连锁商店交纳8500元营业税——该商店既是纳税人也是负税人③张女士购买一套680元(含消费税)的化妆品——张女士是负税人但不是纳税人④某公司购买一台66000元(含增值税)的机床——该公司是纳税人但不是负税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B本题考查纳税人与负税人。
个人所得税由个人来承担,所以李先生既是纳税人,也是负税人,①正确。
连锁商店属于纳税人,消费者才是真正的负税人,排除②。
张女士购买化妆品,化妆品价格里面包含了消费税,所以张女士属于负税人,化妆品店属于纳税人,③正确。
某公司购买机床,需要承担增值税,属于负税人,机床厂属于纳税人,故排除④。
9.[2013·广东高考改编]在开放性经济中,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其传导路径正确的是()A .①—②—③—④B .③—①—④—②C .③—④—①—②D .④—③—①—②解析:C 做排序题,要正确分析前因后果,前面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它直接影响的是财政支出,也就是③排第一位。
后面接着的是物价上涨,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④,生产成本增加所致,所以放到最后面。
把③④确定好后,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分析①②如何排序,很显然①在②的前面,④在③的后面,因此选C 。
10.[2013·北京高考改编]下表是2011年北京市部分经济指标的年度增长率。
A .财政收入高于财政支出,出现财政盈余B .个人所得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上升C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速过快抑制了财政收入增长D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抑制了个人所得税增长 解析:B 虽然财政收入年度增长率高于财政支出,但并不意味着财政收入高于财政支出,出现财政盈余,A说法片面;从图表可以看出个人所得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上升,B正确;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会对财政支出造成影响,但是不会抑制财政收入的增长,故C 错误;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会促进而不是抑制个人所得税增长,故D说法错误。
11.[2013·四川高考改编]S市是我国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试点城市。
截至2012年底,该市共有15.9万户企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其中有九成企业税负减轻。
2013年1月,国务院决定选择交通运输业和6个现代服务业在全国推广“营改增”。
“营改增”的积极效应是()①优化国家税种结构,拓宽财政收入来源②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有益经济结构调整④完善国家财税制度,强化财政支出约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C“营改增”的积极效应,注意是“积极”,“营改增”的初衷就是减轻企业税负,让企业轻装上阵,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中的财税政策),有目的、有指向、有针对的对部分行业进行结构调整。
12.[2013·重庆高考改编]国家在餐饮行业推行刮奖发票,消费者就餐后索要发票就有中奖可能,若餐馆拒绝开具发票,可向税务机关举报。
关于刮奖发票,正确判断是()A.推行刮奖发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消费B.对无需报账的就餐者可以不开具发票C.提供刮奖发票可显著增强餐馆竞争力D.索要和提供餐饮发票利于减少税收流失解析:D推行刮奖发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鼓励消费者在就餐后索要发票,这将督促餐饮企业及时缴纳税款,有利于防止其偷漏税行为,从而减少税收流失,促进国家税款足额入库,A错误,D应选;不管是否需要报账,消费者都应主动索要发票,这既间接为国家税收作贡献,也是自己维权的依据,B错误;提供发票意味着必须缴税,这并不能显著增强餐馆竞争力,C排除。
13.[2013·重庆高考改编]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1.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2.居民收入分配份额为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比重。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
根据图,概括1996年~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化趋势。
(2)从2010年到2020年,若在国民总收入实现倍增的同时,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从45%逐步增加到65%,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应________(小于、等于或大于)国民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3)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答案:(1)示例一整体来看,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
示例二1996~2007年,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2007年以后,居民收入分配份额有所增长和波动,但仍低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
(2)大于(3)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14.[2013·江苏高考改编]材料一某课题组就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为了说明收入分配发生的变化,首先将样本中的居民分为五个收入组,每组各占总调查人口的20%,然后将各组1985和2008两年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如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