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知识结构线索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一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与学习方法高中生物是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虽然说生物不是主要学科,但是生物学在二十一世纪是非常有发展前途的,那么高一生物知识点有哪些?小编在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相关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二、病毒的相关知识: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1/ 13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
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第一单元复习线索:核心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皇权至上)下两对矛盾P7 由秦始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制度、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法律制度。
基本特征?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秦:三公九卿——西汉:(汉武帝)设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区别开:目的和内容)——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中书省)(提高行政效率,但宰相权大)——明:(明太祖)废丞相,亲掌六部,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清:(雍正)设军机处(职能:跪奏笔录,迅速将旨意传达给各部门去执行;作用?)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
明清时期专制皇权空前强化,高度发展。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秦:废分封,置郡县——西汉:汉初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汉景帝)汉武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唐:节度使藩镇割据势力大,“安史之乱”(唐中叶),后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北宋:宋太祖“兵”“权”“钱”加强中央集权趋势:自汉代以来,通过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到了宋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尘埃落定,地方势力已无法改变中国一统的局面。
次要知识点:夏朝出现公共权力;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宗法分封制;选官制度的演变;监察谏议制度的演变第二单元三个重点:1.古希腊城邦希腊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多山少平原→以城邦的形式组建。
城邦两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古希腊城邦对希腊文明最大的影响是公民政治的普及。
“公民”概念(常考)2.雅典民主政治民主制确立道路上的三个关键人物:梭伦引道,克里斯提尼确立,伯利克里到高峰雅典民主制的两个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三大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明确雅典民主的缺陷,是贵族的民主3.罗马法古罗马通过不断对外扩张,势力范围越来越大,成为帝国。
为适应统治的需要,罗马编制出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以《十二铜表法》[共和国时期]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帝国时期]为总结(包括四部);影响:规范了社会秩序,维系了罗马的统治;对后世法律影响深远,如法律形式、审判原则P32等等)适用范围不包括奴隶,实质是维护贵族利益历史知识歌谣——政治文明史第一单元1.夏商、西周传千年,中华文明早期源,夏有传子、商有服,西周制度最齐全,分封、宗法为核心,礼乐维系做工具。
新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知识点复习整理1. 语法知识点
- 介词的用法
- 表示时间、地点和方式等
- 注意介词和动词的搭配
- 冠词的用法
- 不定冠词a和an的用法
- 定冠词the的用法
- 名词的单复数形式
- 一般名词的复数形式
- 不规则名词的复数形式
2. 词汇知识点
- 常用动词短语
- 与各种情境相关的常用动词短语
- 包括表示喜欢、讨厌、担心、希望等意思的动词短语
- 常用形容词及副词
- 描述人、事物特征的常用形容词
- 表示时间、程度、方式等的常用副词- 高频词汇
- 重点掌握高频出现的单词和常用短语3. 阅读技巧
- 预测文意
- 根据上下文预测单词或句子的意思
-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
- 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来理解全文意思
- 抓住文中关键信息
- 注意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理解文章主旨4. 写作技巧
- 语法正确性
- 注意动词时态和主谓一致
- 尽量避免语法错误
- 结构完整性
- 确保文章有开头、主体和结尾
- 逻辑连贯性
- 使用适当的连接词
- 使用连接词使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紧密
以上是《新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的知识点复习整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本专题要紧说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时期:夏商周阶段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进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明白中央集权制度进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①背景: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阶段) (1)分封制③要紧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⑤妨碍:①含义:(2)宗法制②特点:③妨碍:(1)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地位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秦朝至清朝) (2)地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进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医生;地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医生;地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含义(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进展、特征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高二年级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整理2024
高二年级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根据2024版教材内容)
1. 古代文化经典篇
- 古代文学的特点和分类:古代文学的特点、叙事文学、抒情文学、议论文学等
- 古代诗歌:古代诗歌的特点、古代诗歌的体裁、唐诗宋词的特点
- 古代词赋:古代词赋的特点、元曲的特点、明清小说的特点
2. 现代文学经典篇
- 白话文学与现代散文:白话文学的发展、白话文学的特点、现代散文的特点
- 新诗与小说:新诗的特点、新诗的体裁、现代小说的特点、现代小说的题材和风格
3. 修辞格与修辞方法
- 修辞格: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格的理解和运用
- 修辞方法:描写手法、比较手法、衬托手法、对照手法、拟人手法、象征手法等修辞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4.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文言文的文化背景理解
- 文言文篇章阅读:古代文言文名篇、古代文言文传统故事、古代小说片段
5. 古代诗词辞章
- 古代诗词名篇:古代诗词中的名篇、名句的理解和鉴赏
- 古代辞章和古代诗词曲赋的关系:古代辞章的特点、古代辞章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 名篇选读:《离骚》、《观沧海》、《赤壁赋》等
6. 阅读与鉴赏
- 阅读与鉴赏技巧:阅读中的关键词理解、段落内外的推断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解读等
- 文学作品鉴赏:名著、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的鉴赏方法和要点
以上整理的知识点主要涵盖了高二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材的内容,可以作为学习和复习的参考。
具体的学习进度和重点还需要根据教师的教学安排和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调整。
高一必修第一册知识点1. 数学- 点、线、面的定义和性质- 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角的定义和性质- 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圆的定义和性质2. 物理- 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的描述- 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力、质量和重力的关系- 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的简谐振动- 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电流和电阻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3. 化学-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化学式的表示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原子、离子和分子之间的化学键- 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 酸碱中的电离和中和反应-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反应-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 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常见实验装置4. 英语- 词汇量的扩充和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 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的提升- 听力和口语表达的训练- 功能句型的运用和语境的理解- 文化背景和习惯用语的学习- 英语学习资源的利用和学习方法的改进 - 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培养5. 历史- 近代史的时代背景和重大历史事件- 社会变革和政治制度的演变- 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 世界历史中的中国角色和地位- 文化交流和冲突的影响- 历史人物和历史思想的研究- 历史文献和史料的分析和运用6. 地理- 大地构造和地理环境的形成- 自然地理系统和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 地理区域的特征和区域划分-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和产业发展- 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 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 地图的绘制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7. 政治- 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和国家制度的建立- 认识政治权力和政治参与- 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分析- 快速变化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文化的变迁- 法治社会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政治制度和政府效能的评估- 国际关系和国际组织以上就是高一必修第一册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知识点《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必学课程之一,主要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学生将能够系统地了解语文的基本概念、语言表达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下面将介绍《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中的知识点。
一、古代文学黄金时期《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一模块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包括先秦文学和汉代文学。
学生将了解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和从汉代开始兴起的文学创作。
这些知识点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
二、唐宋诗词欣赏《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的第二模块主要介绍了唐宋时期的诗词欣赏。
学生将学习到唐宋时期的文学特点、经典作品和著名诗人。
这些名诗名句的欣赏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元曲欣赏在《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的第三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到元曲欣赏。
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高峰。
通过学习元曲,学生将了解到元曲的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和知名作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四、明清小说《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中的第四模块讲述了明清时期的小说。
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小说作品。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将了解到明清小说的兴起、特点和经典作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五、红楼梦欣赏《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的最后一个模块是红学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红楼梦》的解读和欣赏。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红楼梦》,学生将了解到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在阅读中提高他们的悟性和鉴赏能力。
在学习《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掌握到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还会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诗歌、戏曲、小说等不同的文学体裁,学生将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通过学习《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中的知识点,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培养综合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
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知识框架
生物必修一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生物的起源和发展,包括生物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知识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生物的起源和演化理论,包括生命的起源、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演化过程等内容。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部分,以及细胞的基本功能,如营养摄取、代谢、生长和繁殖等。
3. 细胞的代谢,介绍了细胞的代谢过程,包括新陈代谢和能量代谢,以及与代谢相关的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释放等内容。
4. 细胞的遗传物质,介绍了DNA和RNA的结构与功能,包括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以及基因的表达调控等内容。
5. 细胞的分化与分裂,介绍了细胞的分化过程,包括干细胞和多能细胞的特点,以及细胞的分裂方式和调控机制等内容。
以上是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知识框架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的语文必修一知识点高一的语文必修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涵盖了我们初中所学到的语文知识点,并且将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需要学习并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们来逐一进行介绍。
一、古代文学常识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高一的必修一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古代文学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如古代文学的分类、代表作品及其特点等。
此外,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解读方法,如《诗经》、《论语》等的基本内容及其思想内涵。
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高一的必修一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拟人等。
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且在自己的作文创作中融入更多的艺术元素。
三、阅读与鉴赏高一的必修一课程中,我们还会进行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
这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
我们将学习如何阅读文学作品,如何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情感以及作品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思想意义。
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习默写古代文学作品和背诵名篇,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写作技巧在高一的必修一课程中,我们也将进行写作技巧的学习。
写作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学习写作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我们将学习到一些常见的写作技巧,如写景描写、人物刻画、情节构思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习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丰富和提高我们的写作功底。
五、文言文阅读与翻译高一的必修一课程中,我们还将学习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
此外,通过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我们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起来,高一的语文必修一课程包含了古代文学常识、修辞手法、阅读与鉴赏、写作技巧以及文言文阅读与翻译等知识点。
高考过关资料之一:必修一知识结构线索
胡晓莉2013-6-25
关键词:整体结构(发展线索阶段特征概念内涵)内在逻辑(前因后果概念间的联系)
必修一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两种政体,三大阶段,一个发展趋势(由盛而衰)
自从中国进入夏朝,中国就开始产生了政治制度。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政治制度演变史中,按政体划分,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夏商周的分封宗法制(早期政治制度)、秦至清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是以分封制、宗法制为核心,包括世袭制、礼乐制、世卿世禄制等一整套制度设计。
该套制度起源于父系家长社会,在夏朝商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在西周达到了成熟。
早期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家国同构,血缘关系渗透到政治关系中,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动,分封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贵族世袭社会走向崩溃,经过长达百年的战国变法运动,早期政治制度逐渐崩溃让位于新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顺应了战国大变革时代走向统一、社会转型需要,以法家思想为理论依据,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该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朝,历经千年演变,大致曾现不断强化之趋势(皇权加
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对中国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奠定古代文明的政治基础。
其内容包括:皇帝制、中央官制(代表制度有三省六部制)、地方制度(代表制度有郡县制和行省制)和选官制度(代表制度有科举制)、监察制度等。
此制度发展至明清两朝,极盛而衰,其产生的决策失误、政治腐败、文化专制等弊端,越来越不适应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
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鸦片战争以来进入近代史以来,中国面临着由传统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的艰巨任务。
中国近代史:一个趋势(半殖民地化至民族独立)两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史上,由于列强侵略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事件(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等),中国社会性质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从革命史观的角度看,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鸦片战争标志中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七十四年(1840—1919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农民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资产阶级发起的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国,也把中国政治民主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但辛亥革命
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国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而在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新文化运动、短暂春天、十月革命等)的深刻影响下,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年)。
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共成立,确立纲领)、国民大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统治),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
中国现代史:三个阶段、三个任务(制度、外交、统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史大致呈现三个阶段时期:新中国初期(1949—50年代中期)、探索时期(1956—1976)、改革开放时期(1978-- )。
第一个时期,是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和打开处交局面的时期:政治上形成以五四宪法为基础,三项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内容的民主政治框架;外交上通过“一边倒”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新兴独立国家的关系,打破了外交孤立;国家统一方面,大陆与台湾武力对峙,香港澳门分别被英、葡占据。
第二个时期,是“左”倾错误泛滥,民主政治制度遭到破坏,外交形势由一度恶化转向寻求突破的时期:政治
上,由于“左倾”错误影响,民主制度在文革时期遭到全面破坏;外交形势上60年代中美关系敌对,中苏关系恶化;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出现建交高潮。
第三个时期,是改革开放民主制度的重建,外交大发展,祖国统一取得成效时期:十一届三中会全标志着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政治制度走上民主化、法制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八二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政治民主化进行依法治国的里程碑阶段;外交转变思路,以和平发展为外交目标,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实现三通。
必修一世界史:
世界古代史:民主法制源头影响深远
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希腊。
公元前8——6世纪,在地理(靠近海洋)、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雅典经历三次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使民主逐渐从确立走上成熟。
雅典民主建立了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等机构,民主的特点是直接民主,轮番而治,其对西方后世的民主提供了思想基础与制度借鉴,影响深远。
公元前509——公元6世纪,在商品经济、罗马对外扩张、皇帝重视等的推动下,罗马法从习惯法发展至成文法,由公民法发
展至万民法,至《民法大全》最终形成体系。
罗马法作为第一部世界性完备的民法,提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对后世资本主义法律、司法、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世界近代史:两条线索(资产阶级代议制马克思主义及实践)五个国家(英法美德俄)
17---19世纪后半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王朝战争的形式,使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资产阶级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文件(《权》、《1787》、《1875》《1871》)把革命成果巩固下来,确立了代议制度。
代议制即由人民选举代表,代表人民成立代议机关,通过行使立法权限制行政权,从而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四国代议制度分为两种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四国代议制各有特点:英国议会至上,美国三权分立,法国权力制衡,德国专制封建色彩,均带有本国传统与特点。
代议制是间接民主的类型,在实践启蒙理想,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了世界民主政治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工业革命的出现对代议制成熟起了促进作用,同时它也推动了工人阶级壮大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尤其科学社会主义中揭示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使命对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产生深远影
响。
1871年巴黎社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客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暴力夺权学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世界当代史:一个格局(两极格局)一个趋势(多极化趋势)三类国家(美苏一类,欧日一类,第三世界一类)进入20世纪以来,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资本主义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处于世界政治中心的欧洲普遍衰落,政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历经雅尔塔体系、“冷战”的推动,两极格局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而最终形成。
两极格局表现之一是美苏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都是冷战下的产物。
两极格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多种矛盾:美苏对立、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立、以及两大阵营内部的矛盾。
两极格局一方面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国际关系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性大战的爆发,维持了和平局面;同时,客观上推动科技发展与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在二战后分为两个阶段:50—8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欧洲奉行独立外交,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提升国力,这些都推动了政治多极化趋
势;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加速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保持头号强国地位,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政治力量发展壮大。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反寻强权政治。
但多极化趋势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当今仍处于新旧交替的格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