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顾问企业管理知识:国民经济核算及指标.doc
- 格式:doc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14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国民经济核算,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结构、增长率等重要指标,为制定经济政策以及进行国际经济比较提供依据。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国民经济核算主要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三个方面的核算。
其中,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基本指标,它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收入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创造出的全部国民所得,包括劳动报酬、利润和经营净收入等。
而国民支出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国民经济核算主要采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在生产法中,通过对生产领域内各个行业的生产总值进行统计,计算得出GDP。
收入法则是通过对各种要素的收入进行核算,得出国民收入。
支出法则是通过对社会总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进行核算,得出国民支出。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意义国民经济核算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核算国民经济,政府可以了解经济的总体状况,及时调整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还可以为国际间的经济比较提供参考,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四、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国民经济核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是对经济活动的总体统计,难以完全准确地反映个体经济活动的内在细节。
其次,国民经济核算往往不能充分考虑非市场经济活动,如家庭劳动、自给自足的经济活动等。
此外,由于核算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国民经济核算在国际上的比较也存在一定困难。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核算在统计分析国家经济活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准确核算国民经济,我们能够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特点。
同时,国民经济核算也为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国际经济比较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知识讲义1. 介绍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用于统计和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并提供各种经济指标。
本讲义将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知识,包括核算的基本概念、核算目标、核算方法和核算指标等内容。
2.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的过程。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经济活动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划分,并通过收入、产出和支出等指标来统计和分析经济活动的规模和结构。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的总和。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大小的主要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国内生产总值由个人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
个人消费支出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投资支出是企业和政府购买固定资产的支出,政府消费支出是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净出口是指出口减去进口。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际收入和转移支付。
国际收入包括从国外获得的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和民间机构之间的收款和付款。
3.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标国民经济核算的目标是为了解和分析经济活动的规模、结构和增长趋势,并提供政府决策和企业管理所需的信息。
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动力等问题。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目标包括:•衡量经济总量:通过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大小,从而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分析经济结构:通过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和其他相关指标,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行业结构等。
•掌握经济增长: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相关指标,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趋势和速度。
法律顾问企业管理知识考点预测:宏观经济基础知识企业管理知识考点预测:宏观经济基础知识。
2012年企业法律顾问考试备考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进行复习,法律教育网的小编将企业管理知识考点预测:宏观经济基础知识讲义进行了整理,希望考生认真阅读。
精彩链接:2012年法律顾问企业管理知识讲义:国际贸易实务2012年法律顾问企业管理知识讲义:企业市场营销2012年法律顾问企业管理知识讲义:企业与管理基本知识2012年法律顾问企业管理知识讲义:人力资源管理一、国民经济核算及重要指标(一)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某一既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用GDP 表示。
(二)价格指数、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1.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告诉人们的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在过去某一时间多花费多少。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2.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O~1之间。
基尼系数越大,则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的贫富差距越大。
基尼系数在0.2之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表示比较合理。
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3.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一个家庭或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这个家庭或国家越富裕。
(三)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四)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也被称为国内净产值,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内所生产出来的新增价值量。
NDP=GDP-折旧。
2.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内所有国民所获得的收入总和。
NI=NDP-企业间接税。
3.个人收入个人收入用Pl表示,是指一国之内所有个人在一年内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收入的总和。
国民经济核算讲稿引言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国民经济核算,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状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消费支出和投资等方面的数据。
本文将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意义以及核算方法。
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它主要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经济活动的数据,以计量单位统计经济活动的总量和结构。
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也是制定经济政策、评估经济状况和预测经济走势的重要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的意义国民经济核算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揭示经济总体状况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状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通过GDP的变化,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从而判断经济的健康与否。
2. 分析经济结构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对国民收入和支出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了解经济的结构。
通过分析国民收入的构成和各项支出的比重,可以评估一个国家的消费水平、投资水平和外贸状况,帮助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3. 评估经济政策效果国民经济核算可以用于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
通过比较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支出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一项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还可以用于评估不同政策方案的经济效益,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国民经济核算主要采用输入产出法和支出方法。
1. 输入产出法输入产出法是一种根据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计算整个经济体系产出、就业和收入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研究各个行业之间的关系,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不同的生产部门,并计算各个部门的产出和就业情况,从而得出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产出和总就业人数。
2. 支出方法支出方法是一种根据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支出项目计算国民经济总量的方法。
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分析国民经济核算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水平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体系。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情况。
正确理解和分析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对于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增长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主要是以GDP为代表的经济总量指标。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通过观察GDP的增长速度和趋势,可以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
如果GDP持续高速增长,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水平较高,经济发展较为快速。
另一方面,如果GDP增长速度放缓,说明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可能存在经济下行的风险。
其次,从微观层面来看,人均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人均GDP是一个国家的GDP与人口总数之间的比值,它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与人民生活质量。
通过观察人均GDP的变化,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良好的咬合。
如果人均GDP持续增长,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反之,如果人均GDP较低或增长缓慢,可能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此外,还有消费水平和投资水平两个指标也是对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分析的重要内容。
消费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消费者支出的情况,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通过观察消费水平的变化,可以洞察到一个国家内需的强弱情况,以及消费者信心的变化。
投资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本积累与投资活动的情况。
通过观察投资水平的变化,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情况。
在分析国民经济核算指标时,还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比如,通货膨胀率、劳动力市场状况、国际贸易状况等都是对国民经济核算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
只有综合考虑不同指标的变化,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
在实际分析过程中,也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
国民经济核算概论1. 引言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系统性统计和分析方法。
通过国民经济核算,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增长速度等重要经济指标,为制定经济政策和评估经济发展情况提供依据。
本文将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分类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详细介绍。
2.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基于统计数据的经济分析方法,它通过对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交易进行统计,计算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其构成,进而分析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
国民经济核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国民总收入核算、国民总支出核算和国民储蓄投资核算。
2.1 国民总收入核算国民总收入核算主要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从经济活动中获取的收入进行统计和核算。
国民总收入包括工资、薪金收入、利润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等各种收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总体表现。
2.2 国民总支出核算国民总支出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对外支付进行统计和核算。
国民总支出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存货变动等各种支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总体体现。
2.3 国民储蓄投资核算国民储蓄投资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储蓄和投资进行统计和核算。
国民储蓄包括单位和个人的储蓄,而国民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存货变动等。
国民储蓄投资核算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
3. 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根据核算的范围和目的,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分为宏观核算和微观核算两大类。
3.1 宏观核算宏观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核算。
宏观核算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情况,包括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增长速度等。
宏观核算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国家统计局等部门收集的各类统计数据。
3.2 微观核算微观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及相关统计指标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进行统计、核算和分析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从不同角度全面反映国民经济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
核算的结果以统计指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统计指标是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参考指标。
下面将对国民经济核算及相关统计指标进行详细介绍。
国民经济核算按照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全国总量核算和各行业、各部门核算。
全国总量核算主要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个经济体系的总量关系,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和支出、人均收入等指标。
各行业、各部门核算则研究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各产业增加值、各行业就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按照产出部门的方式来计算GDP,收入法是按照国民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的所得来计算GDP,支出法是按照国民经济中的总支出来计算GDP。
通过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GDP数值。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实际取得的收入总额。
国民收入包括劳动者报酬、经营者盈余、固定资本消耗、税收和补贴等几个部分。
国民收入与GD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要略低于GDP数值。
国民支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为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所采取的支出,包括政府支出、个人消费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
国民支出的水平对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国民支出超过国民收入会产生财政赤字,国民支出低于国民收入会产生财政盈余。
人均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额和人口总数的比值,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变化。
人均收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民生福利状况的重要标准。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指通过对国家经济的统计和计算,以综合指标反映国家经济整体运行的各个方面。
它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也是了解和分析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
本文将重点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背景、核算方法及其意义。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背景国民经济核算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国民收入的构成和分配问题,并试图通过核算的方法对经济进行整体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国民经济核算逐渐得到重视并成为国际通行的统计体系。
现代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源自于国民收入和生产总值(GDP)的核算,以及国民收入分配的核算。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国民经济核算主要通过对各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计算,从而得出国民收入、生产总值、消费支出、投资支出、进出口贸易等关键指标。
1. 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范围内居民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国民收入核算时要统计所有居民的工资、利息、租金、企业利润和税收等各个方面的收入,并对其进行总和。
2. 生产总值核算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国家范围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生产总值核算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即产出法和支出法。
产出法是通过统计各个行业和部门的生产产值来计算生产总值;支出法则是通过统计最终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净出口来计算生产总值。
3. 消费支出核算消费支出核算主要通过统计家庭和政府的最终消费支出来计算。
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包括日常消费和购买耐用品等;政府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
4. 投资支出核算投资支出核算主要通过统计企业和政府的资本形成支出来计算。
企业资本形成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增加等;政府资本形成支出包括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支出等。
5. 进出口贸易核算进出口贸易核算主要通过统计国际贸易的货物和服务的流动来计算。
进口贸易核算要统计国内需要进口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出口贸易核算要统计国内出口的货物和服务价值。
法律顾问企业管理知识:国民经济核算及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生产总值是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居民消费指常住住户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按市场价格计算,即按居民支付的购买者价格计算。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取得货物所支付的价格,包括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
居民消费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之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
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本住户消费了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服务仅指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
政府消费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
前者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政府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等于它的经常性业务支出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后者等于政府部门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住户收取的价值。
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加存货的变动,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的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分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
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和文学艺术品原件等获得减处置。
法律敎育网存货增加指常住单位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
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
它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等存货等。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指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
出口包括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进口包括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由于服务活动的提供与使用同时发生,因此服务的进出口业务并不发生出入境现象,一般把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服务作为进口,非常住单位从本国得到的服务作为出口。
货物的出口和进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
对于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
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生产、销售和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
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收入转移,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粮食系统价格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收入等。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
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
各类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实际计提并计入成本费中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政府机关、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
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计算,但是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重估价的基础,所以暂时只能采用上述办法。
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
直接消耗系数指某一个部门生产单位总产出需要直接消耗各部门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也称为投入系数。
它反映该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和直接依赖关系。
完全消耗系数指增加某一个部门单位总产出需要完全消耗各部门产品和服务的数量。
完全消耗系数等于直接消耗系数和全部间接消耗系数之和,它是全面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技术经济的全部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的主要指标。
机构单位指能以自己的名义拥有资产、发生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根据机构单位在生产、消费、融资活动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资金流量核算将常住单位区分为如下四类机构单位: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单位、住户和国外。
机构部门将相同性质的机构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机构部门。
资金流量核算中区分了如下几类机构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
非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部门非金融企业指主要从事市场货物生产和提供非金融市场服务的常住企业,它主要包括各类法人企业。
所有非金融企业归并在一起,就形成非金融企业部门。
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部门金融机构指主要从事金融中介以及与金融中介密切相关的辅助金融活动的常住单位,它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
所有金融机构归并在一起,就形成金融机构部门。
政府单位与政府部门政府单位指在我国境内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一特定区域内对其他机构单位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的法律实体及其附属单位。
政府单位的主要职能是利用征税和其他方式获得的资金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通过转移支付,对社会收入和财产进行再分配。
它主要包括各种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
所有政府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政府部门。
住户与住户部门住户指共享同一生活设施、部分或全部收入和财产集中使用、共同消费住房、食品和其他消费品与消费服务的常住个人或个人群体。
所有住户归并在一起,就形成住户部门。
非常住单位与国外部门所有不具有常住性的机构单位都是非常住单位。
将所有与我国常住单位发生交易的非常住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国外部门。
初次分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指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及财产收入等形式对增加值进行的分配。
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余额为初次分配总收入。
经常转移指部门间以实物和资金方式实现的单方面转让。
包括社会保险付款、社会补助、侨汇、无偿捐赠、赔偿等。
可支配总收入指各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总收入基础上通过经常转移后所获得的收入。
这部分收入用于最终消费和储蓄。
总储蓄指可支配总收入扣除最终消费后的余额。
资本转移指一个部门无偿地向另一个部门支付用于资本形成的资金,是一种不从对方获取任何对应物作为回报的交易。
资本转移具有不同于经常转移的两个特征,一是转移的目的是用于投资,而不是用于消费;二是资产所有权的转移,而不仅仅是使用权的转移。
资本转移包括投资性补助和其他资产转移,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投资性补助是指财政投资性拨款,即财政拨款中用于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的部分。
净金融投资从实物交易角度看,它是指总储蓄加资本转移收入减资本转移支出减资本形成总额后的余额。
从金融交易角度看,它是金融资产的增加额减金融负债的增加额之后的余额。
通货指以现金形式存在于市场流通领域中的货币,包括辅币和纸币。
存款指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所有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住户储蓄存款、财政存款、外汇存款和其他存款。
贷款指金融机构向非金融部门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所有贷款,包括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财政贷款、外汇贷款和其他贷款。
证券包括债券和股票。
保险准备金指对人寿保险准备金和养恤基金的净权益、保险费预付款和未结索赔准备金。
结算资金指银行的汇兑在途资金。
金融机构往来指各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包括同业存放款和同业拆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