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牛蹄的解剖结构
- 格式:docx
- 大小:366.37 KB
- 文档页数:10
蹄类动物足的功能解剖学研究蹄类动物是一类四足动物,如马、牛、羊等都属于这一类别。
它们的蹄子是支撑和移动身体的重要器官。
对于这一类动物的足的功能解剖学研究,是了解它们活动及生存方式的重要途径。
蹄类动物的足由不同的骨头组成,它们在生命过程中承担了支撑、缓冲和传递力量等多种重要任务。
通过对蹄类动物足骨骼的结构解剖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蹄类动物的足能够承受如此巨大的体重和运动负载。
首先,我们可以从蹄的结构入手。
通常情况下,蹄属于绿色半硬质组织,包裹在蹄骨之外的部分被称为壳。
而蹄骨则是一种类似于长方体的三角形骨头,在蹄层下方保护足部其他的骨骼。
然而,不同种类蹄类动物足的壳与骨骼的结构略有不同。
例如,马的蹄壳比其他蹄类动物更加纤细。
而在马的蹄骨中,第三个骨头比其他骨头稍长,而第二个和第四个骨头则较为短小。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承受来自前肢的作用力,特别是在跑步时。
牛、羊等常见蹄类动物的蹄壳较厚,主要由组成角质的角蛋白和蛋白质纤维构成。
这类动物在活动中往往需要在石头和泥泞地面上行走,因此需要更为坚硬的足部结构,以增加耐磨损、耐用性和牵引力。
其次,蹄类动物足骨骼长度、形状及比例对足部的运动方式也有深远影响。
例如,马的蹄骨相对较长,骨骼广泛分布并且相互连接,因此其蹄部更适合比较快的奔跑;而羊的蹄骨较短,与蹄壳的形状更为相似,所以其更适合后退、侧向移动等行为。
另外,蹄类动物足的外皮、肌肉、血管和神经等足内部结构也值得研究。
外皮可以帮助保护足和骨骼,同时还可以提供足的灵活性;足部肌肉可以支持和影响足部骨骼的运动;足的血管和神经则可以提供足的营养和感觉。
总的来说,足是蹄类动物活动和生存的重要器官。
足的适应性和受力性是由足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对蹄类动物足的功能解剖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足部结构与活动的关系,也为野外动物生态学、慢性足部病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知识。
牛蹄的养护一、牛蹄的构造牛蹄共分为以下几个部位:1、牛蹄角质壁。
2、蹄冠。
3、踵(后腿)。
4、承重边缘(沿)。
5、生长轮。
6、趾间距。
7、冠端。
8、蹄底:如蹄是健康的,其厚度应为5~7cm。
9、踵的可见部分,这是踵的承重部分。
10、白线——是承重边缘与蹄底之间的角质连接层。
白线包括柔软的角质组织,其颜色并非是白色的,而是灰色的。
11、趾间无毛的皮。
12、蹄部有毛的皮。
13、悬蹄。
14、系部。
蹄的这些部位,请参见图5-17~图5-41。
注意事项:蹄子的前端边缘(指从蹄冠到前趾间的边缘)无论从前或从侧面看,都应几乎成为一条直线。
从侧面看,与地面的夹角应为45℃或稍多一点。
这个蹄前端边缘的长度就是蹄子的长度;健康蹄子生长年轮为蹄表层上呈现出来的凹纹,它与蹄冠几乎平行。
据说这是由于角质生长比例的改变及角质组成成分的变化所造成的。
类似的情况也可以在母牛的角上观察到;踵必须发育良好;在蹄在后半部,蹄壁应基本垂直于地面而不应向内弯曲。
蹄子后半部角质壁的高度就是蹄子本身的高度;蹄底稍向空间处呈凹形;蹄子在基本垂直于地面的时候应能承受身体的重量而不摔倒。
这时压力能均匀地分布于活肉部的各个部分;内、外蹄的高度应相等。
这就保证了内蹄和外蹄的合理承重。
角质靴是蹄外层的一部分。
在观察蹄的内部结构时,可以见到下面这些部位:15、真皮——也叫作“活肉”,内有血管和神经。
16、趾垫——具有减震动功能。
17、深层屈肌腱。
18、中央跗骨。
19、趾骨。
20、短趾骨。
21、长趾骨。
22、胫骨。
23、浅层屈肌腱。
24、伸肌腱。
角质靴在活肉的表面形成,它没有血管和神经。
角质往下生长,方向几乎与蹄的前边缘平行。
角质壁从顶部向下生长直到底部(单独形成承重边缘),角质壁相当于人类的指甲。
在必要时,可以用刀剪进行修剪,蹄底和踵的角质层生长过度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修剪;角质靴保护活肉;角质蹄底和踵对活肉起支撑平衡的作用;触及或伤着活肉会使牛感到疼痛或造成流血。
绪论课目:绪论一、目的要求1.了解畜禽解剖学的概念和内容;2.了解畜禽体的基本结构;3.了解畜体各部的划分:头部、躯干、前肢和后肢;4.掌握解剖学常用的方位术语:3个基本切面、躯干常用术语、四肢常用术语。
二、重点: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常用的方位术语。
三、难点:解剖学常用的方位术语。
四、思考题、1.畜禽解剖学的概念是什么?2.畜禽解剖学常用方位术语有哪些?绪论§1-1 解剖学的概念和意义解剖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它是医学和生物学各学科的主要基础课之一。
畜禽解剖学是以马、牛、猪、羊、犬、猫及家禽为主要对象,采用肉眼观察的方法,研究畜禽有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构造、色泽、位置及相互关系,故又可称为大体解剖学或称巨视解剖学。
在大体解剖学的描述中,常将其内容按系统分别叙述,故又称为系统解剖学。
此外,还有以应用为目的的局部解剖学,以了解器官形成的特点和原因为目的进行多种动物同一器官的形态比较的比较解剖学、神经解剖学、X—光解剖学和实验解剖学等。
一些新的科学技术也应用到了解剖学研究之中,如计算机图像分析、CT(X—光断层扫描)技术等。
§1-2畜体的基本结构畜禽有机体可分成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被皮系统和感觉器官系统。
将畜体从外表划分成如下各部:头部:包括颅部和面部。
1.1.躯干:分为①颈部,包括颈背侧部、颈侧部和颈腹侧部;②背胸部,包括背部、胸侧部(肋部)和胸腹侧部;③腰腹部,分为腰部和腹部;④荐臀部;⑤尾部。
2.2.前肢部:包括肩部、臂部、前臂部和前脚部。
3.3.后肢部:分为臀部、股部、膝部、小腿部和后脚部。
§1-3 解剖学常用方位术语一、一、基本切面1.1.矢状面:与畜体长轴并行而与地面垂直的切面。
其中通过畜体正中轴将畜体分成左、右两等份的面称正中矢面。
其他矢状面称侧矢面。
2.2.横断面:与畜体的长轴或某一器官的长轴垂直的切面。
最全的⽜部位分割图各部件⽜⾁等级划分标准详解,原来A5和⽜并⾮最好!image.pngimage.png01 ⽜颈⾁肥瘦兼有,⾁质⼲实,⾁纹较乱。
适宜制馅或煨汤,⽐嫩⾁部分出馅率⾼15%,做⽜⾁丸不错。
02 肩⾁由互相交叉的两块⾁组成,纤维较细,⼝感滑嫩。
适合炖、烤、焖,咖喱⽜⾁。
03 上脑⾁质细嫩,容易有⼤理⽯花纹沉积。
上脑脂肪交杂均匀,有明显花纹。
适合涮、煎、烤,涮⽜⾁⽕锅04 胸⾁在软⾻两侧,主要是胸⼤肌,纤维稍粗,⾯纹多,并有⼀定的脂肪覆盖,煮熟后⼝感较嫩,肥⽽不腻。
适合炖、煮汤。
05 眼⾁⼀端与上脑相连,另⼀端与外脊相连。
外形酷似眼睛,脂肪交杂呈⼤理⽯花纹状。
⾁质细嫩,脂肪含量较⾼,⼝感⾹甜多汁。
适合涮、烤、煎。
这块⾁味道也很不错06 外脊SIRLOIN(也称西冷或沙朗)⽜背部的最长肌,⾁质为红⾊,容易有脂肪沉积,呈⼤理⽯斑纹状。
我们常吃的西冷/沙朗⽜排就是⽤到这块⾁.⽐起菲⼒,沙朗⽜排的操作起来容错率要稍微⼤⼀些,因为有脂肪所以煎、烤起来味道更⾹,⼝感也很好。
07 ⾥脊TENDERLION/Filet(也称⽜柳或菲⼒)⽜⾁中⾁质最细嫩的部位,⼤部分都是脂肪含量低的精⾁。
TENDERLION也就是⼀般所称的⼩⾥肌⾁,是运动量最少、⼝感最嫩的部位,常⽤来做菲⼒⽜排及铁板烧。
菲⼒⽜扒对操作要求⽐较⾼,多⼀分就柴,所以⼀般菲⼒⽜扒都在3-5成熟,已保持⾁的鲜嫩多汁08 臀⾁(也称⽶龙、黄⽠条、和尚头)肌⾁纤维较粗⼤,脂肪含量低。
只适合垂直⾁质纤维切丝或切⽚后爆炒。
09 ⽜腩肥瘦相间,⾁质稍韧。
但⾁味浓郁,⼝感肥厚⽽醇⾹。
适合清炖或咖喱。
10 腱⼦⾁分前腱和后腱,熟后有胶质感。
适合红烧或卤、酱⽜⾁⽜⾁的等级⽜⾁的等级是按部位划分的:特级:⾥脊⼀级:上脑、外脊⼆级:仔盖、底板三级:肋条、胸⼝四级:脖头、腱⼦。
⽜⾁各部位中英⽂名称和质地简介由上到下,由嫩到⽼排列。
⼀、腰腹部分(质嫩):适合炒⾁⽚,⽕锅Tenderloin (Short loin) ⾥脊 ............. (脊⾻内侧(腹侧)条⾁)Porterhouse(Short loin) ⾥脊,外脊 ........ (臀腰部脊⾻背侧⾁)T Bone ... (Short loin) ⾥脊,外脊 ........ (胸腰部脊⾻背侧⾁)Strip loin (Short loin) 嫩腰(诈称⾥脊) ... (⼆侧腰⾁)Rib eye ......... (Rib) 上脑,外脊(诈称⾥脊)(胸部背脊⾁,略肥)Top Sirloin . (Sirloin) ⽶龙(诈称⾥脊) ... (盆⾻后肌,近腰臀⾁)Tir-tip ..... (Sirloin) 三岔⾁ ........... (盆⾻前肌,近腹腿⾁)Hanger ........ (Flank) ⽜腩 ............. (胸腹隔肌)Flank, Skirt .. (Flank) ⽜腩,腰窝 ........ (下腹肌)⼆、后腿部分(较⽼,瘦):适合:烤,酱,卤Rump ......... (Round) 后腿,仔盖,臀尖 ... (近腿臀⾁)Sirloin tip .. (Round) 后腿,粗和尚头 .... (⼤腿前伸肌)Eye round .... (Round) 后腿,榔头⾁ ...... (⼤腿肚内芯)Top Round .... (Round) 后腿,底板⾁ ...... (⼤腿肚)Bottom Round . (Round) 后腿,黄⽠⾁,腱⼦⾁ (⼤腿肚近膝)三、肩胸 (前腿) 部分 (质⽼,略肥):适合:炖,红烧,酱,卤Blade .... (Chuck eye) 上脑,前烧 . (近颈脊背⾁,质较嫩)7 Bone ....... (Chuck) 前烧,⽜肩⾁ (肩背⾁)Shouder ...... (Chuck) 前烧,⽜肩⾁ (肩臂⾁)四、肘⼦, 胸⼝ (质极⽼) :适合: 炖,红烧,酱,卤Shank ... 肘⼦,蹄胖,⽜腱⼦ . (前后⼩腿,瘦)Plate ... ⼸扣,⽜筋⾁,⽜腩 . (上腹肌,瘦)Brisket . 胸⼝,奶脯,⽜筋⾁ . (胸脯⾁,肥)image.png活⽜屠宰后,经过放⾎、剥⽪、去头去蹄去内脏,制成标准⼆分体,然后分割成臀腿⾁、腰部⾁、腹部⾁、胸部⾁、肋部⾁、肩颈⾁、前腿⾁7个部分,在此基础上最终进⾏12-17部分的分割。
牛蹄的解剖结构牛蹄壳的特性牛蹄壳可以保护牛蹄里的其他结构。
它的化学成份主要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角蛋白,非常坚硬且耐酸碱和温度。
当牛场带牛消毒时,过氧乙酸和火碱都不会影响牛蹄壳的基本生理功能。
但当蹄底的颜色变白,通俗地讲就是粉蹄,这说明蹄底的角质受到了氨的侵蚀。
因为角蛋白在氨的作用下,能分解成氨基酸,进而降解成白色粉末状的东西,一层一层向下剥脱,最后可能发展到蹄底真皮都漏出来。
另外,夏季牛场泥泞,牛站立在特别脏的地面,牛蹄壳可以吸收很多的水分,最后变得很软。
但是到秋冬季节空气的湿度变小了以后,牛蹄壳所含的水分,可以向外释放,也就是说它本身可以被风干,进而变得很坚硬。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牛场7~8月份牛的蹄病并不是很多,到了9~10月份,很多奶牛场的牛蹄子都坏了的原因。
也就是说当牛蹄壳被水侵泡到一定程度,吸收大量水分使其变得很软,它可以被石子、异物铬伤,甚至发生穿刺,蹄底漏了。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护蹄的过程中,要让牛蹄壳脱水变硬,还要防止发生感染性的蹄病。
临床上可以使用生石灰,它吸湿性非常好,能让蹄壳变硬,也能够杀死蹄部表面的微生物,所以有生石灰蹄浴法。
另外还可以使用甲醛,甲醛是蛋白质凝固剂,可以使蛋白凝固变硬,当然如果浓度较高,成为高渗透溶液,也可以从牛蹄壳往外夺取水分。
此外4%的硫酸铜也有相同的作用。
实际上奶牛浴蹄就是两个作用,一是杀菌,二是使蹄壳脱水变硬。
蹄里面的结构蹄匣里边的骨头,一块蹄骨,一块匣子骨,还有半块冠骨,有两块半骨头,蹄关节就在蹄匣,有三块骨头构成,就是上面说的三块,冠骨的远端,蹄骨的近端,(自骨)横着在后面构成完整的蹄关节。
在修蹄的过程中,如果不知道里面有蹄关节,过度处理会造成关节和骨头的损伤,甚至于肩的损伤。
很多牛场都发生过小牛生下以后,蹄尖不着地,蹄背侧着地,这是先天性的屈腱短,外科上叫屈腱挛缩,做手术的时候,把这根腱挑出来,拿手术刀切断,把这皮肤最多缝三针,整个的手术过程是5分钟。
把屈腱切断以后,这个蹄子就正常了。
但是如果屈腱是正常的,不挛缩不短,如果把它断掉,这就是一种病例状态。
很多奶牛场饲料员或者挤奶员看着牛偷吃草道上精饲料的时候,他拿铁锹过去冲着牛比划,牛往后一踢,正好踢到他这个锹刃上,然后整个的屈腱三条都断掉了,最后走路的时候,就蹄壳朝上,蹄子尖朝上这么待着。
关于牛蹄子的结构,如果仔细的说,需要很长时间,这里面有很多层结构,最里面是角小叶,蹄骨最表面是肉小叶,它们之间是互相嵌合的。
蹄病常见的病因首先要了解怎么能引起蹄病。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够更好的防治。
感染性病因所谓感染性病因,一般是由病原菌引起,或者是蹄部破以后,激发感染的,这种叫感染性蹄病,包括蹄底溃疡。
口蹄疫发生过程中,蹄部的病变就属于感染性因素。
还有一个病叫趾间糜烂,另外就是最常见的腐蹄病,这都是感染性病。
腐蹄病是趾间隙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腐败性、坏死性的一种炎症。
它具有特定的病原菌,就是坏死杆菌引起的。
如果说蹄底烂了一个窟窿,或者是蹄球部位发生糜烂,跟腐蹄病没有任何关系。
代谢性障碍很多牛场的奶牛蹄冠部慢性肿胀发红、发肿,但是奶牛不瘸腿,不见跛行,这种奶牛在你的牛群可能占一定的数量。
这个就是慢性瘤胃酸中毒引起的蹄冠长期红肿。
还有一种病,也是代谢障碍引起的,得这病的牛发病以后蹄子交叉站立,吃食的时候低着头,但是两前肢交叉站立,严重不交叉了,卧着吃食,前腿跪着,这种病就是蹄叶炎引起的非常典型的疾病姿势。
两前肢交叉站立是为了改变不同指的负重状态,因为发生蹄叶炎以后,两个前肢内侧指都出问题了,发病很严重,疼痛很厉害。
它如果交叉站立,内侧指负重减轻,加大外侧指的负重,这样疼痛减轻能够好受一点,实在疼得厉害了,交叉站立实在不方便,太累了,最后没办法,才跪下去了,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有几大方面,第一个就是奶牛场的潮湿度如何,有的牛场到夏季不是潮湿的问题,而是泥塘。
夏季气温高,高温高湿再加上乱泥里面有粪、尿、垫草、沙子,最后时间长了,发酵直冒泡。
再严重时奶牛腕关节、后肢关节都能趟到泥里头,被乱泥没掉,四个乳头在泥的上面,一走一道线。
另一个就是奶牛站立采食情况如何,奶牛站立的地方最容易潮湿,污秽不堪,很多得不到及时的清理,奶牛一天三次在那儿站立采食,体重整个压在蹄子上,然后粪尿进去。
蹄壳很怕氨,在粪尿中氨的作用下蹄壳很容易发生分解。
有的牛场运动场质量不行,这里的质量是地面的结构。
根据这么多年国内国外考查的结果,运动场的地面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是沙土地面,这种是最好的,纯天然大粒沙,沙子比较厚,最厚有1米多厚,比较浅也有70多公分,下过雨以后,渗水性很好。
牛只要在运动场运动,它可以做蹄浴,蹄子表面非常干净,身上也非常干净。
第二类比较好的地面结构是牛粪,就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提倡的干牛粪,铺在运动场的表面。
第三类结构是三合土,当然三合土比不了前两种,前两种是软的,三合土是比较硬的。
第四类就是水泥或者立砖,用水泥或者砖铺的地面都是对牛蹄子最不好的地面。
当然还有一种人为的地面结构,他认为烧锅炉的灰渣,经过煅烧之后没有细菌,又比较吸湿,但是他没有考虑到里面有很坚硬的颗粒,这个对牛蹄子不好。
如果你想用它垫运动场不是不可能,但是你得经过处理,拿筛子筛,筛完了你可以铺运动场,否则的话容易将牛蹄底铬坏。
此外,奶牛场还有一个地方,能够引起牛蹄子变坏,而且是恶性循环,就是水槽子旁边。
运动场饮水槽边上就是水泥地面,水泥很怕水,牛老踩,踩坏了以后,就容易存水。
越存水踩坏的速度越快,最后造成积水、积粪、积尿,成为一个非常缺氧的环境,因为里面有粪尿发酵。
很多奶牛场发生梭菌性疾病,厌氧菌感染,比如说坏疽性乳房炎,乳房变黑了,甚至脱落。
还有就是臀部的肌肉发生气溶,这都是厌氧的梭菌造成的。
很多厌氧菌都来源于水槽上不透气发酵的地方,有粪有尿最后发酵。
破碎的水泥片,它的化学成份是碳化硅,非常坚硬的硅制剂,能把牛蹄子铬坏,而且会存水侵泡,再加上粪尿,所以要看一下运动场,饮水槽旁边怎么样。
遗传性因素遗传也是蹄病的一种潜在性因素。
牛的变形蹄,牛场的人又叫锥子棒,牛蹄壳非常的尖,然后还呈螺旋状往上长,不着地朝着天长,这种叫螺旋状趾。
据现在的研究,认为螺旋状趾有很强的遗传性,所以有些蹄病跟遗传有关系。
再有一种跟遗传有关系的是牛蹄壳的颜色。
牛蹄壳的颜色不同,它的坚硬程度也不一样。
红颜色的蹄壳,含有红色素是最坚硬的一种;黑颜色含有黑色素是比较坚硬的一种;蜡黄颜色的不含色素是最不结实的一种。
你把这三种蹄壳取来做研磨实验,就可以发现蜡黄颜色的蹄壳最不结实。
所以说奶牛蹄病有一个潜在性的因素,就是这个品种绝大多数都是没有色素的蹄壳,所以它不太结实,这也是容易发生蹄病的潜在因素。
常见的几种蹄病蹄底溃疡图1 病变处角质坏死,呈黑色图2 病变处角质变软、崩解、脱失,露出蹄底真皮图3 溃疡处形成肉芽肿,突出于角质表面蹄底溃疡实际上就是临床上兽医们最常说的漏蹄,学名叫蹄底溃疡。
这种病一般发生在在奶牛蹄底的后1/3处即蹄底和蹄球交界处发生角质缺失、真皮裸露,进而发生肉芽组织增生,甚至引起蹄深部感染的一种病。
这是一个典型蜡黄颜色的蹄匣,在蹄匣的底部,也就是蹄底和后面蹄球接近的地方角质变黑、坏死,里面真皮受到损伤,踢底病变能明显看到出血,这种典型的部位在前蹄一般都发生在内侧趾,后蹄基本上都发生在外侧趾,这个也是一种典型的蹄底溃疡,这个跟上面不同的是,上面的病变比较洼陷而这个比较突出。
治疗比较简单,就是清理蹄部,然后把病变周围的角质削掉,简单说就是像修指甲似的,把指甲削的很薄,目的就是让这个很薄的指甲不再压迫里面敏感的部位。
咱们修牛蹄子也应该有这个概念,要把病变周围的组织削的很薄,角质去的很多,留的很少,将来对病变压迫很轻,就容易愈合。
除了处理局部,还可以处理健康趾,一个牛蹄子,比方说这是外侧趾,这是内侧趾,这是一个左前蹄子,如果内侧趾出问题了,可以把外侧趾(健康趾)的底部垫上一个东西,沾上橡胶块,把外侧趾垫高,将来踩地时,有病的内侧趾悬起来,不沾地,不负重,处于休息状态,将来内侧趾蹄底病变就会好得很快。
还有一个好处,既然悬空就是被污染的机会变小了,如果给它包扎上,也不容易沾湿。
另外一种情况是针对病侧趾,给它穿上小鞋。
修理好,上好药甚至包扎好以后,给它穿上蹄鞋,好处就是让蹄鞋来接触地面的污染物。
当然这也有一个坏处,就是垫高了,垫的越高负重越严重、越坏,所以如果你把病趾给他穿上高跟蹄鞋了,健康的趾也应该垫上点东西,否则负重就会不平衡。
现在比较遗憾的是蹄鞋和胶垫一般厚。
事实上健康趾那个厚一部分会更好,这样更有力。
蹄趾间皮肤增殖图4 皮肤增殖物在指(趾)间呈舌状突起图5 增殖物感染后破溃,导致蹄冠部肿胀蹄趾间皮肤增殖是一种增生,指(趾)间隙皮肤的异常增殖,就是趾间有一个舌头状的东西长出来了,这个东西也叫趾间瘤、趾间纤维瘤、趾间增生等,实际上这个增生物是皮肤的增生,我们曾经做过病理切片,它具有皮肤的各个层次,从表皮、真皮到网状层。
其实就是每一层都比正常的皮肤要厚,所以给它起个名字叫趾间皮肤增殖。
这种增殖第一长在趾间,第二是皮肤增殖,不是别的东西,跟肿瘤没关系。
皮肤分表皮和真皮两层,角质层位于皮肤的表皮,在角质层下面有透明层、颗粒层、肌细胞层,下面真皮有乳头层,有网状层,基本上从外面到最里面皮肤有九大层次,我们穿的皮鞋实际上是皮肤九大层次其中一层,真皮的网状层,非常结实,含有的纤维很多,包括胶原纤维,弹力纤维都非常结实。
趾间皮肤增殖的突起是会生长的,往下长,总有一天会和地面接触上,所以说每走一步,每看一次地,它就跟地面摩擦,出血、感染。
治疗的方法,一种是腐蚀,很多牛场兽医用高锰酸钾,也有的用硫酸铜,还有的用火炉烧烙铁,往上一烫。
这样对待老牛,烫的牛在架子里面爆跳,烫皮肤造成的坏死组织很多,不容愈合,需经多次局部处理,所以我建议不要用这种方法。
另外一种是手术的方法,把它保养好,局部打点麻醉药。
把皮肤增殖部给它切掉,切之前可以打上止血袋。
蹄病卫生条件越不好的牛场,蹄病发病率越高,这种蹄病叫油性皮炎,是长在蹄的背侧面也是趾间隙的部位,很多蹄病都发生在这个部位,所以强调趾间隙的问题。
这种病变,占的面积很多,体积很大,它的特点是油状生长,表面像菜花,一个个小疙瘩,也有的长成长丝状,实际上这种病是一种肿瘤,是真皮的肿瘤,表皮基本都脱落了,凡是处理过这种病变的兽医都有一个体会,你别碰他,稍微一碰,就两个反应,灶区出血不止,而且非常疼痛。
因为真皮里面的血管和神经非常丰富,稍微一碰就破,出血很多,然后疼得很严重。
看下面一个病例,这个是长在趾间隙的后侧,这个就更大了。
凡是污秽不净,卫生条件很差,环境很潮湿的牛场,这种病就比较多,说明它与不良的刺激有关系,不但蹄子发病,皮肤也长这种肿瘤,而且蹄的角质也被侵蚀得非常厉害,说明环境非常差。